為什麼這篇楞嚴經講解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楞嚴經講解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lown666 (evil)看板Learn_Buddha標題[讀經]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解(7)...
楞嚴經講解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24 12:26:17
⭕️第408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釋太虛」(1890年1月8日-1947年3月17日),俗名呂沛林,法名唯心,法字太虛,別號昧庵,以字行,出生於浙江海寧縣長安鎮,籍貫浙江崇德縣(今桐鄉市),著名佛教臨濟宗禪師、哲學家,是印順導師、東初法師、大勇法師、慈航法師的入門師父,被推崇為人間佛教的創始人,受到...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
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我今觀此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
實居身內。
此科應說雙徵心目。在此之前,阿難未曾計心在內,故無重牒之義。
「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是佛徵問阿難,心目所在。前文阿難答佛:「由目
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佛於前科,先按其情執,後舉譬喻說明,若不識知心目所在
,則不能得降伏塵勞。今繼而徵問心目所在,無非欲令阿難,知心目所在,而去妄明真,
離塵相,悟見性,降煩惱,證菩提。
「世間」可分為有情世間,及器世間;有情世間是正報,器世間是依報。正報有三界內六
道眾生的有情世間,以及三界外四種聖人之正覺世間;依報有六道眾生所居之凡聖同居土
,三乘聖人所居之方便有餘土,菩薩所居之實報莊嚴土,及諸佛的常寂光土。今言「一切
世間」,是指有情世間中的凡聖同居土。
本經下文說有十二類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
非有想、非無想。今阿難說「十種異生」,是於十二類生中,除去無想、無色二種。因為
無想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暫時無心;無色,是無色天,空散消沉,心無定處,故但說十
種異生。阿難既示同凡情,故廣引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的見解,以證明自己認
為心在身內的執著是對的。
「縱觀如來」等三句,是高引如來勝相,證明自己的眼睛是在面上。佛眼修廣,如青蓮華
,故說:「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眾生的眼睛,當然是長在面上,但有形相
的眼睛,並不能代表人無形相的心。人看見外物能夠分別了知,除了借用有形的眼睛視窗
外,還需要有無形的心,亦即是見性。阿難以及一切眾生,皆不知見性是心非眼。
「浮根四塵」,根有二種:
一 勝義根:是依他起性,依一精明的心,分為見聞覺知之性,在眼言見,在耳言聞,在
鼻言齅,在舌言嚐,在身言觸,在意言知;對境照了,不落分別,由清淨四大,與心法和
合而成。
二 浮塵根:是徧計執性。色香味觸四塵為能成之塵,地水火風四大為所成之根,其形眼
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爪,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顙,意如幽室見,浮凸粗濁
可見,故名浮塵根。
佛問的是勝義根之清淨心目,即是見性;而阿難所執的,卻是浮塵根,故言:「我今觀此
浮根四塵,祇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識心,只是妄想,並無實體,更不可能停
留於一處,故以下佛輾轉破其所執,七處俱非,令知識心虛妄不實;欲修三觀,當悟真心
為本修因。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
孤園;今祗陀林,實在堂外。
佛因阿難執心在內,故先立例以定境之內外。「如來講堂」即是祗園精舍,給孤獨長者建
此精巧重疊之樓閣,供佛說法安僧之用,故名如來講堂。園林為祗陀太子所供養,故名祗
陀林。佛問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祗陀林,今何所在?」阿難答:「清淨講堂,
是建在給孤獨園之內,而今祗陀林,實在講堂之外。」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
園。
佛又問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阿難答:「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
是外望,方矚林園。」是定見的先後。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佛再問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阿難又答:「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
得遠瞻見。」佛三番徵問,目的是令阿難自己說明比例中的事實,以便破時,無所反辯。
又阿難與一切眾生,一向執心在內,若一旦被破,必生恐怖,或心生疑惑,故佛先立例說
明境的內外,以及見的先後,然後破之,使阿難眾等既易於明白,亦無從反辯。
「講堂」比例阿難之色身,「如來」比例肉團心,「室內大眾」比例身中的五臟六腑,「
戶牖」比例眼根,「園林」比例身外物。阿難在堂中,比例識心在阿難身內。喻中阿難先
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園林。合阿難計心在內,則應先見肉團心,次見臟腑
,復從眼根外望,方見身外之物。今汝阿難,但見身外之物,而不能見身內之心腑,怎可
以說心在身內?
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告示阿難,及諸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
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慈旨
。
此科含義有三:
一 酬答令喜:阿難請佛開示成佛法門,佛反問其發心本因,乃至園林今何所在,答非所
問,阿難難免疑悔,今佛懸示大定,令知佛將開示大法,心生歡喜。
二 將破妄執:恐生怖畏,故先示定名,令知妄心雖破,非同斷滅;仍有大定可修,佛道
可成。
三 令眾渴仰:先示大定,令知今日法會殊勝,專心恭聽,容易得益,不致有人,中途退
席。
佛全身金色,故言「金色臂」。舒即伸也,佛伸手摩阿難頂,以示慰藉。前阿難所請三摩
,是三摩缽提之略稱,三觀中屬假觀,今佛言「有三摩提」,是大定之總名,亦名三摩地
,亦名三昧;譯名正定、大定、妙定。正定揀外道之邪定,大定揀二乘之小定,妙定揀權
乘菩薩之粗定。《佛頂文句》云:「有真諦三昧、俗諦三昧、中諦三昧。又有歷別三諦三
昧、圓融三諦三昧。」今是圓融三諦三昧,統一切法,一切三昧悉入其中,故名為王。
今佛告阿難及大眾:「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
嚴路。」大佛頂,是正定所依之理體,義如題中所釋。首楞嚴,是稱性所修之妙行,即依
一心三大之圓理,起一心三觀之圓行;以其稱性起修,全修契性,性修不二,故能出生無
量三昧,為一切定之總體,故名「大佛頂首楞嚴」。
王有十德:一 尊勝:被稱為王故。二 大富:具足一切聖財法寶故。三 福德:具足恆沙
功德故。四鎮定:生死不動,煩惱不侵故。五 統攝:攝一切法故。六 自在:出生入死,
自在無礙故。七 威德:降魔制外,無敵不克故。八 智明:智慧明利,照徹事理故;九
真實:了達諸法實相,言行相應故。十仁慈:怨親平等,普濟有情故。因首楞嚴大定,具
足以上十德,故被稱為「大佛頂首楞嚴王。」
「具足萬行」具有三義:一 大定所依理體,為眾生本具,如《華嚴經》云:「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謂之本具。二修此大定,一行具足一切行,無德不備,無法不攝
,謂之該具。三 證此大定,無量劫來所修功德,一時皆現,謂之積具。今此首楞嚴王大
定,既為眾生本具之理體,而且積具一切功德,該具一切法,一行具足無量行,無量行中
,復一一行具足一切行,故言「具足萬行」,亦名普賢行、般若行、如來行。
「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是說明首楞嚴王大定之大用。首楞嚴王大定具足萬
行故,最妙最圓;首楞嚴王大定一門超出故,最圓最頓。此最妙、最圓、最頓的首楞嚴王
大定,不止是一佛如來,依之得成無上道,十方如來悉皆依此大定成無上道。故此大定,
功力實在不可思議。十方如來皆依此一門之妙莊嚴路,超過一切因位,直至果地;從生死
直至湼槃;從煩惱直趣菩提,直入妙莊嚴之家,不立階位,頓修頓證,謂之一門。超有二
義:
一 超越:從此至彼,中間位次悉皆超越,從凡夫地,直通至佛地。如經文云:「汝但不
隨分別,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不取無非幻,是名妙蓮花,金剛王寶覺,如幻三摩提
,彈指超無學。」「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此皆是頓超,亦是超越義。
二 超達:依此法門,進入五十五位妙菩提路,直達妙莊嚴之家。經云:「如是皆以三漸
次,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約頓中之漸,是超達義。
能入、能超、能證,是圓妙三觀的功能;所入、所超、所證,是三諦圓融的理性。三觀如
古之鋼車駿馬,又如今的太空火箭;理性如寶所,亦如目的地。三觀是能證的菩提正智,
理性是所證的湼槃理體,故菩提為能莊嚴,湼槃為所莊嚴,以其能所不二,智理唯是一心
,謂之妙莊嚴。
漸教修行,先從乾慧地,入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再經四加行,入十地,至等覺;如
人入海,自淺至深,如人登山,由低至高。今此大定頓修頓證,不立位次,無須經歷五十
五位,故說:「一門超出,妙莊嚴路」。
阿難只是請佛開示,修三妙觀之最初方便;今佛許有得成菩提圓妙三觀的首楞嚴王大定,
是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依之修行,即可頓超頓證,成無上道,殊勝希有,非留心
諦聽不可。故佛教誡阿難:「汝今諦聽。」阿難頂禮,伏受佛慈悲的聖旨,是表示願意留
心諦聽。正是師資契合,堪說大法之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7.4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