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森林法爭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森林法爭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森林法爭議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百工裡的人類學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
森林法爭議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森林法爭議 在 陳光軒・dpp苗栗縣議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下午是由民政處及原住民事務中心工作報告。
民政處:日前接到頭份市民代表鍾振池反映,指有鄉親向他陳情許多私人土地中的墓地,早期是其長輩與墓主私下口頭承諾無償使用無訂定相關契約者,現在後代欲收回土地做活化或開發卻與墓主難達共識,地主也只能尊重無法勉強。
現今政府在民政業務上都推動潔葬,無家塚、祖墳的民眾普遍都能接受往生後進入公、私立納骨塔,我建議民政處應研議訂定遷葬獎勵制度,私人墓地遷入公立納骨塔者可以與得到遷葬獎勵金或是公立納骨塔進塔優惠,如此一來,既能滿足私地地主的需求,亦可落實政府所推動的潔葬理念。民政處彭處長也允諾將盤點縣內類似個案的資料再研議我所建議的可行性。
原住民事務中心:日前我們收到檢舉案件,指南庄鄉一處林務局國有土地在未經林務局同意下遭原住民事務中心施作工程,經政風處調查後,原住民事務中心違反「森林法第9條」規定,未依法報請主管機關及有關機關會勘同意,確有行政違失,依法也將處以12〜60萬元罰鍰。但讓人非常訝異的是,原民中心對於被調查出的違失,完全沒有做出任何懲處,我很擔心,若是我們縣府的行政機關面對自己的違失是如此態度,那以後其他工程機關都有樣學樣便宜行事,未來衍伸出的工程爭議恐怕只會更多更複雜,我要求原民中心必須要有人負責,並檢討缺失。
#縣政府帶頭違法
#被查出還不用負責
森林法爭議 在 柯建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會期結束後,接下來就等臨時會】
立法院第十屆第三會期,歷經了8/28公投議題、56年來的大旱、電力穩定挑戰、百年大疫三級警戒……衝突對立何其多,挑戰度堪稱史上之最,最後以紓困條例通過做Ending,本會期通過56件法律案,剩下的就等待接下來的臨時會了,期待臨時會對紓困預算能朝野合作,劃下可被接受的結果。
以下是游錫堃院長的閉會詞:
報告院會,今天是第3會期最後1次院會。這也是一個和全國人民休戚與共、同舟共濟的會期。
因應COVID-19本土疫情突然升溫,本院朝野黨團齊心協力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效期展延至2022年6月底,並調高預算上限至8400億元,以協助全國人民順利度過難關。
會期中,為了抗疫,本院迅速提升院區內防疫標準,也進行了史上的首次「院會視訊會議」測試,並適時成立「立法院未來國會願景規劃諮詢委員會」展開未來國會願景的研議。我國首部《開放國會行動方案》也於3月9日上線,以促進公民更方便參與國會的運作。
本會期是一個民胞物與、福國利民的會期,感謝各黨團合作,除通過「台鐵改革」、「聲援緬甸人民」等3項共同決議文外,也通過數十項重大議案,其中法律案有56案,大致可分為3個面向:
在增進國計民生方面:
為了促進居住正義,修正《所得稅法》抑制投機炒房。修正《住宅法》,調高社會住宅提供比例達40%。修正《都市更新條例》,提高容積獎勵、簡化拆除程序,加速危老建物重建。修正《土地稅法》,調整免徵增值稅的範圍,促進租稅公平。為鼓勵節能減碳、促進消費,修正《貨物稅條例》延長節能家電和中古車輛汰舊換新退稅優惠期限。為保障勞工與保護弱勢,制定《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修正《勞工保險條例》和《勞資爭議處理法》,確保勞工老後的經濟安全、爭議裁決制度與職災保障,完成勞工保障最後一塊拼圖。《長期照顧服務法》的修正,將擴增長照服務能量,讓國人打拚沒有後顧之憂。
在厚植教科文實力方面:
通過《文化藝術獎助及促進條例》以扶持獎助藝術產業,強化藝文工作者職災保障與急難協助。通過《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組織法》及《國立台灣文學館組織法》確立組織升格,保存並活化台灣文學與歷史。《國家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及人才培育創新條例》,提升人才培育和研發效益,厚實科技和產業競爭力,以更多的「半導體學院」打造更多的護國神山。制定《太空發展法》提振衛星產業鏈,整合我國半導體、資通訊、精密機械優勢產業,打造太空競爭力。
在捍衛生態,保護動物方面:
修正《森林法》加重處罰盜伐以保護森林。修正《動物保護法》以更明確規範尊重動物生命的行為,並全面禁用捕獸夾。修正《獸醫師法》以保障飼主帶寵物看病的權益,守護陪伴國人的毛小孩。
備受各界關注的「修憲委員會」也在5月18日已正式啟動,修憲案共有56案,期盼經由修憲研討會與公聽會的舉辦凝聚社會共識,順利達成修憲的任務。
臺灣全體人民是命運共同體,唯有團結才能度過難關!最後再次感謝本院全體委員、各黨團以及工作團隊與駐警同仁的辛勞。現在散會。
#游錫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