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其髮妻郗皇后所作,故俗稱《梁皇寶懺》、《梁皇懺》,有「懺王」的美稱。其中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伽經》、《三千佛懺》等佛經中抄錄的1275佛號而編成,共計兩千多次禮佛,能與冤親...
⭕️第412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梁皇寶懺》,慈悲道場懺法,據說是寶誌禪師等九位高僧,應梁武帝要求為超渡其髮妻郗皇后所作,故俗稱《梁皇寶懺》、《梁皇懺》,有「懺王」的美稱。其中根據《法華經》、《華嚴經》、《涅槃經》、《楞伽經》、《三千佛懺》等佛經中抄錄的1275佛號而編成,共計兩千多次禮佛,能與冤親債主解怨釋結,祈求陽世檀越除病消災,號稱「懺法之王」。懺文說「慈悲道場」四字乃彌勒菩薩夢中顯聖傳授而得。南朝梁朝武帝平素崇佛,晚年更幾度剃髮出家又還俗。史書稱他的德皇后郗氏去世後,轉生爲龍,棲身於後宮的井中,並托夢於梁武帝;而《慈悲道場懺法傳》則直言郗氏因嫉妒心強且害死武帝的妃子,得報應轉生到蟒蛇身,無處安庇只能屈身在井中,鱗甲下蟲子嚙咬,煎熬難忍,便現身求梁武帝超度救苦,梁武帝遂與高僧一道製定了《慈悲道場懺法》。懺法卷第一提到「立此慈悲道場四字,乃因夢感彌勒世尊既慈隆即世,悲臻後劫,依事題名,弗敢移易」,說感應到當來下生彌勒佛夢中現身,賜「慈悲道場」四字爲懺法名。南朝天監年間,梁武帝邀高僧將文宣王蕭子良撰的二十卷《淨住子淨行法門》(簡稱《淨住子》)刪繁去蕪,採集諸經妙語,編成十卷悔文,總列四十品章。《慈悲道場懺法傳》道:「此懺者。梁武帝為皇后郗氏所集也。郗氏崩後數月。帝常追悼之。晝則忽忽不樂。宵乃耿耿不寐。居寢殿聞外有騷窣之聲。視之乃見一蟒盤躄上殿。睒晴呀口以向於帝。帝大驚駁無所逃遁。不得已蹶然而起謂蛇曰。朕宮殿嚴警非爾蛇類所生之處。必其妭孽欲崇朕耶。蛇為人語啟帝曰。蟒則昔之郗氏也。妾以生存嫉妒六宮。其性慘毒怒一發則火熾矢射損物害人死。以是罪謫為蟒耳。無飲食可實口。無窟穴可庇身。飢窘困迫力不自勝。又一鱗甲則有多蟲唼齧肌肉痛苦其劇若加錐刀為蟒非常蛇亦復變化而至。不以皇居深重為阻耳。感帝平昔眷妾之厚。故托醜形骸陳露於帝。祈一功德以見拯拔也。帝聞之嗚呼感激。既而求蟒遂不復見。帝明日大集沙門於殿庭宣其由。問善之最以贖其苦。」「梁皇懺」,正式名稱為〈慈悲道場懺法〉。因為傳說是梁武帝製作的,所以名為「梁皇懺」。不過學界對這種說法,大多是採取保留的態度。以往對於「梁皇懺」的研究,是側重於文獻方面。在這方面的資料,雖然少卻不足以證明「梁皇懺」並非梁武帝時所作。同時,以往對於「梁皇懺」的懺文內容方面,並未重視。經過分析發現,「梁皇懺」與梁武帝〈斷酒肉文〉中的「懺悔食肉法」有關。此外,在內容與形式上,其與「淨住子」及南朝其他懺法風格相近。同時懺文中所強調「神明不滅」的觀念,與梁武帝奉佛特色一致。這些特色,說明了「梁皇懺」是梁武帝製作的傳說之可能性極高。《梁皇寶懺》原名《慈悲道場懺法》,是懺罪消災,救度亡靈的法會儀軌。傳說是梁武帝為救拔死後轉生做大蟒蛇的夫人郗氏,而製定的。梁武帝請僧禮拜此懺法後,夫人郗氏承此功德而化生為天人。因此,後世遂將此懺法稱作「梁皇寶懺」。這本懺法的內容,不但輯錄了許多佛教大乘經典的章句,還從經論中錄出1,275尊諸佛名號,可說是中國佛教史上部帙最大的一部懺法,因此素有「懺王」的美譽。根據《梁皇寶懺》的記載,這本懺法所以名為「慈悲道場懺法」,是因編輯這本懺法的人,在夢中感應到彌勒世尊那不但慈濟現世,更悲愍來世的慈悲大願。所以創製這本懺法,以幫助眾生藉拜懺因緣,懺悔所有罪業,從此能持戒不犯,更能不起慢心、瞋心、嫉妒慳貪心,並且還能對貧病無依的眾生,生起慈悲救護之心,時時處處都不忘失菩提心,祈願將來和彌勒佛一起下生人間,親聞彌勒佛說法,悟道成佛。因此,《梁皇寶懺》的內容,其實是為我們開示如何從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輪迴的凡夫,透過真誠懇切的懺悔、皈依、發願、迴向,而修行成佛的方法。禮拜《梁皇寶懺》,祝願一切眾生,將來都能夠親聞彌勒佛說法,解脫生死輪迴,究竟成佛,真可說是最慈悲、最徹底的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