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桃李緣餐廳菜單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桃李緣餐廳菜單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桃李緣餐廳菜單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桃李緣餐廳菜單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記憶中的滋味不一定要名為「#台灣味」/ "Taiwan" doesn't need to come forth when working on your own desserts 「#我們不會說這是台灣味,#但我們會呈現成長...

桃李緣餐廳菜單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07 12:45:51

#食況轉播 #蘭餐廳晚夏菜單  進入九月,秋天的暗示紛沓而至,柿子上市了,文旦開賣了,月餅大戰方興未艾,東北季風捎來陰雨涼風。一間餐廳該怎麼安排上菜的時間表?蘭餐廳 @orchid.no83 自八月底推出晚夏菜單,十一月前的這段日子,就是這些菜色了。  這已經是Nobu主廚 @bixsoci...

  • 桃李緣餐廳菜單 在 Ying C. 一匙甜點舀巴黎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6 22:40:00
    有 401 人按讚

    [#台味甜蜜蜜 / The Sweet Taste of Taiwan] 記憶中的滋味不一定要名為「#台灣味」/ "Taiwan" doesn't need to come forth when working on your own desserts

    「#我們不會說這是台灣味,#但我們會呈現成長記憶中接觸到的東西。」 HUGH LAB 的創辦人之一Kent(應庚宏,負責外場與品牌經營)這麼告訴我。

    雖然從 Hugh Lab 創始之際就一直關注,但認識 Hugh Lab 的 Victor(鄭為修,主廚)與 Kent 其實是這兩個月的事。由於甜點圈內朋友的快手幫忙,我很幸運地在六月初時一訪,品嚐到了他們今年的夏季菜單。那是一個濕熱大雨的午後,台北盆地夏季的典型面貌。我在蘭州街老社區巷弄內汗如雨下地急行,本以為找到地址應該就能順利上樓,但沒想到入口竟然在建築背後的防火巷。「就是怕你們找不到,所以才約在巷子口啊!」貼心的朋友帶著我們一行人爬上四樓。門一打開,我們收傘進入,屋內迎接我們的竟然是一個有著磨石子地板的白色極簡空間、與一片能夠俯瞰整個蘭州公園綠意的奢侈窗景。窗邊的圓葉蒲葵和櫃台旁的海葡萄將這片綠意延伸進了室內,而眼前的兩位主人比我想像地還要害羞低調許多。

    曾經經過風流小館、Cochon、Raw 等餐廳的洗禮,Victor 以盤式甜點(desserts à l’assiette / plated desserts)作為自己的戰場再自然也不過,然而,那天的第一道甜點「#冬瓜果膠_柑橘冰沙_自製冬瓜糖」仍是一上桌時就奪走了眾人的目光:圓形酒杯中裝著柑橘冰沙與冬瓜果膠,杯緣上擺著一串香草檸檬冰糕方塊,搭配蘋果細絲、冬瓜茶漬水梨丁、自製冬瓜糖與蛋白霜餅,白、透明、金黃、橙黃交錯,夏季的暖陽在這杯中化為一片清涼。入口更令人驚喜,小時候用吸管在袋裝冬瓜茶上戳洞,一邊啜飲、一邊擔心被爸媽知道在外喝涼飲的禁忌的興奮感,此時以極為溫柔的記憶回歸。接下來的兩道甜點同樣令人驚艷,「#芒果雪酪_百香果優格泡泡_茴香頭與蒔蘿」以茴香頭的清脆口感和略有彈性的百香果薄凍,平衡了雪酪和優格泡泡的軟綿細緻,蒔蘿的清香則讓芒果與百香果的濃厚夏季風情頓時清新起來,順利過渡到下一道的「#西瓜薄片_荔枝檸檬冰糕_接骨木花牛奶冰淇淋_西瓜冷湯」。我特別欣賞主廚將料理的概念與甜點結合,加了橄欖油的西瓜冷湯節制了荔枝檸檬冰糕與荔枝果凍中濃郁的花香,柔和的接骨木花牛奶冰淇淋和清甜的西瓜薄片更是夏季的絕配,西瓜白也登場增加口感。在那之後還有兩款極為細緻的小點。不過,直到本次興高采烈地吃完,我都沒有發現這些甜點創作中的奧秘。

    「本季的三道甜點來源其實都是 #手搖飲料:冬瓜檸檬、芒果冰沙、西瓜牛奶。你有發現嗎?」Kent 一邊笑一邊告訴我,他經常給 Victor 很多點子,但「80% 是餿主意,可能一百個裡面才會中三個」。旁邊的 Victor 則是靦腆地承認,Kent 的點子其實很有幫助:「有時候會卡在一個地方,需要另外一個人的思維。」才剛剛說完,在一個多禮拜前和 logy 與 一時無酉 abvless、 Salon flowers 合作的餐會裡,他又端出了三道風格與概念清晰的作品。

    「#芒果_杏桃_七味粉」是前作「芒果雪酪、百香果優格泡泡、茴香頭與蒔蘿」的變奏,加了七味粉,芒果的熱帶風情多了個性;「#仙草茶_黑木耳_洋薏仁_蕎麥」與「#鳳梨_柚子_楊桃_橄欖油」都讓我極為驚艷。「#甜湯」是台灣傳統的甜點形式,「仙草蜜」更是夏季消暑必吃。將之轉化為盤式甜點、又要跳脫出既定印象,其實不是很容易,但 Victor 不僅只挑了仙草,還非常有挑戰精神地加入了黑木耳、洋薏仁等傳統食材。他的仙草仍然以凍狀呈現,但是用吉利丁和洋菜分別做出兩種不同的口感,加了吉利丁做成的冰糕裡塞了炸過和煮過的洋薏仁、烘烤過的蕎麥,刀子一切就從中流入盤中的香草黑木耳露裡,饒有趣味地重現了傳統「甜湯」中經常以穀類和豆類作為主角的視覺印象。炸過的洋薏仁與烘烤過的蕎麥在一片軟綿與 Q 彈中跳出,又給傳統添上了完全不同的現代風韻。我那時心想,這應該也是屬於很愛傳統口味的 Kent 謙稱的「餿主意」之一吧!而壓軸的「鳳梨、柚子、楊桃、橄欖油」,金黃色的白酒鳳梨心薄片與跟著液態氮煙霧一起登場的鹹楊桃冰沙,時尚的外型中卻有著比涼補的仙草更加古樸的滋味。如果你知道鳳梨加紫蘇梅的「鳳李冰」、曾經嚐過鹹酸甜的「楊桃露」,bingo!這就是這道甜點的發想來源。

    過去在受訪時,我曾經被問到:「#妳認為台灣有甜點文化嗎?」我當時的回覆是:「#你覺得飯後水果是甜點嗎?」、「#珍珠奶茶是甜點嗎?」縱然我們仍然有中秋吃月餅、年節吃年糕、甜粿等習俗,但台灣傳統的糕餅文化式微,卻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台灣人就因此不吃甜點了嗎?台灣有極為豐富的水果,珍珠奶茶與滿街的手搖茶飲,更是一般人生活中最便利的下午茶休閒選項,這些難道就不是「甜點」、沒有發揮甜點「撫慰人心」、「享受生活樂趣」的功能嗎?

    「在做西瓜那個甜點時,一直想要加一個口感,但不知道要加什麼東西進去。這時候突然想到,小時候媽媽說西瓜白要吃,這是最營養的部分,所以就把它加進去了。」Victor 回想自己創作時的情景,「很自然地從自己的資料庫裡去抓可以用的東西」,於是「小時候覺得很煩、不好吃的東西,突然就出現了」,且「那是一個取之不盡的東西,如果整個西瓜全部都有使用到很不錯」;旁邊的 Kent 補充:「我本來希望用其他酥脆的元素代替,因為很多客人可能會有『那是廚餘,應該要處理掉』的印象,但因為 Victor 堅持,所以後來保留。不過我希望能夠糖漬過、不要直接放進去,後來還用真空把生味抽掉,上桌時也會特別向客人解釋。」

    「看到 #每個人如何重現自己記憶中的味道,覺得很有趣。」這是 Victor 對「台灣味」成為本地最熱門的飲食議題、各家主廚分別以不同的作品重新詮釋台味甜點、或將台灣食材融入作品時的看法;而 Kent 談起他們重現記憶中的味道,提及「#滿大部分是飲品」。這時候我才忽然驚覺,其實,對這一代的主廚與創作者而言,「台不台」可能根本不是重點,他們也沒有意圖要透過自己的作品來昭告天下「我是來自台灣的主廚」,但是他們 #以生活經驗為食材_再以專業訓練與個人修為成型的作品,卻無一不是經過台灣這塊土地的滋養,才能開花結果。

    你說,下一季 Hugh Lab 的甜點,是不是值得敲碗期待?

    🔖 延伸閱讀:

    #Ying的台味甜蜜蜜 系列:https://tinyurl.com/ybbk9ymm

    不是把甜點放在盤子上,就叫做「#盤式甜點」:https://tinyurl.com/yxmf2ojn

    👉🏻👉🏻 更多 #台北甜點店 影音,記得來 Instagram 找我玩:https://tinyurl.com/yb3a783m

    #yingpastryguide #yingc #taipei #tasteoftaiwan #HughLab

  • 桃李緣餐廳菜單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12 21:00:11
    有 463 人按讚

    #食況轉播 #野臺繫

    野臺繫 來到第三屆,今年落腳台北大稻埕永樂市場前的廣場。啊,是戶外,正當我們擔心週六晚間會被凍死,一到現場卻是熱鬧滾滾,團隊成員忙進忙出,路過民眾好奇圍聚,如此人氣沸騰的地方怎麼會冷。

    這場地真是好!不僅融入大稻埕街區的濃濃歷史感,也激起周圍行人的興趣並產生互動,讓這場在戶外用餐的活動真正成為一台戲,聯繫起人們—「野臺戲」亦為「野臺繫」。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野臺繫,今年的活動也是我認為最好吃最流暢的一次。場地固然有加分,菜色設計、菜單編排、出菜執行、飲品搭配比起往年更有過之。尤其,我有參加九月的試菜,當時還有點擔心,覺得許多菜色不論構成或是執行可以想得更清楚,正式登場時變得如此成熟穩健,團隊想必花了許多心思調整與因應。

    #精彩菜色全都露

    太多亮點值得畫線,這份菜單是 #職人與食材的集大成。由「Yuan 餐廳」的主廚蕭淳元和「D-Place」的主廚Dana設計的前菜中,「慢慢弄」的煙燻mozzarella起司,添上醬油凍與薑絲成了「鯊魚煙」,番茄微波蛋糕與鹹蛋黃、薑味番茄醬汁則是「番茄炒蛋」與「番茄切盤」的聯姻。阿元不忘端上他餐廳裡的招牌黑白切,以東北角鮑魚作為主角,和豆皮、海帶、豬血糕、筍滷得入味,妝飾上一點一點「Double V」創辦人Willson以糯米椒、朝天椒、葡萄酒醋製成的冰淇淋,味道就更有層次了。

    「真的好海鮮餐聽」首次參加野臺繫,突破往年的西餐同溫層,台菜海鮮餐廳加入行列是美事一樁。副主廚陳偉榮端出一道蟲草花香菇雞湯,母雞與金華火腿的高湯一入喉就全身暖,抵禦了寒風。看起來像阿元名下的花園沙拉,其實出自「鳥苑地雞燒」主廚Tommy的手筆,沙拉葉先用昆布鹽與咖啡油拌了,山藥、玉米筍、番茄等蔬菜用火炙過,煙燻玉米泥和油封蛋黃增添軟嫩滑腴,煙燻玉米泥的酸味點亮味覺,幾種素材輪流吃頗討喜,餐盤更有來頭,是陶藝家林永勝老師後院的牛樟樹,散發木質清香。「Thomas Chien Restaurant」主廚邱宏訓則端出一道「蟹肉棒」,精緻版本的,用上真正的蟹肉與魚慕斯,點綴上炸藜麥與手指檸檬,脆脆酸酸嗶嗶波波的口感中,傳來紹興雞汁的陣陣酒香,風味組合相當好。

    「Tairroir 態芮」的何順凱主廚與「Gēn Creative」的Eric、Han主廚聯手出主菜,以鴨為主題各自發揮。Gēn Creative從北京烤鴨包餅吃聯想到墨西哥塔可,他們用台灣的藍玉米粉與鴨油做餅皮,乾煎後再油炸成酥脆的tostada,夾入油封鴨腿絲、百香果醬汁與醃茭白筍,大口咬十分爽。呼應墨西哥主題,何順凱想到了墨西哥玉米粽(tamale),但他不用玉米粉,而是用台灣米,這樣又近似於客家粿粽,於是他把粿粽般的餡料填入鴨胸的肉與皮之間,皮抹上香料烤脆,旁邊襯上墨西哥混醬(mole),鴨肉的野味與孜然、花椒等等辛香極搭,鴨胸熟度精準。出自何順凱之手當然有一俏皮菜名:「技鴨群雄」!

    結尾的澱粉,Gēn Creative的Han主廚做了一道家鄉味—韓式拌飯,越光米與芋頭同煮,佐以70度蛋黃、漬牛蒡、山菠菜、炸大麥、炸藜麥、紫米等等材料,用來調味的甜辣醬則有秘密武器— 雪碧汽水!

    去年野臺繫一起做甜點的好搭檔:「態芮」甜點主廚Angela與「畬室」創辦人畬軒,今年再度攜手,改造燒仙草與鹹蛋苦瓜,二道甜點都很出色。仙草冰沙與紅豆鮮奶油espuma,味道太台太熟悉了,黑糖粉粿畫龍點睛,牛奶脆片與柳橙皮增添層次與細膩感,完成度很高;鹹蛋苦瓜做成甜點更是好,鹹蛋黃香緹伊奶油、鹹蛋黃奶酥,以及苦瓜泡泡、苦瓜冰沙、苦瓜脆片,鹹蛋苦瓜被拆解成這些元素,把他們兜攏起來的是另一樣台灣人很愛的甜食—蜂蜜蛋糕!甜點不能不甜,但鹹與苦的風味巧妙穿插,味覺變得立體,非常出色。

    #飲品與麵包大放異彩

    佐餐麵包也很精彩,「堂本麵包店」的阿洸師傅與「陳耀訓・麵包埠」的耀訓師傅強強聯手,前者以濃縮白蘆筍汁及Parmigiano-Reggiano起司開發出白蘆筍起司麵包,後者用南投山形玫瑰的玫瑰醬與帶有柑橘風味的台灣蜂蜜做出柑橘玫瑰麵包,餐會剛開始我就不小心吃太多;還沒完,尾聲的甜點時間還有阿洸師傅與「蜷尾家」創辦人李豫合作的「黑糖饅頭夾荷包蛋」,不是真的荷包蛋啦,而是鹹蛋冰淇淋的「蛋白」與蘭姆酒烤台南鹹鴨蛋的切片「蛋黃」,邊邊黏上脆餅來模擬煎蛋脆脆的外緣,果然鬼點子多。

    飲品搭餐今年也做到一個新高度,酒精菜單與無酒精菜單都很精彩,老班底有詩人酒窖、啤酒頭、威石東、Bar TCRC、Simple Kaffa,新成員有陳千浩老師、Draft Land、蔡氏釀酒。台灣的釀酒工藝已然精進,宛如料理一般的「調酒」在本次野臺繫中也大放異彩,好比「Draft Land」創辦人Angus以Souvignon Blanc白酒、泥煤威士忌和琴酒調製的一款作品,初嚐的煙燻味和後續的礦物味和「蟹肉棒」那道菜很搭;無酒精飲品更展現細緻手筆,「Bar TCRC」創辦人阿翔做的一杯「偽香檳」,結合鹹楊桃湯、李鹹湯、情人果、煮熟番茄、刺蔥、檸檬,再以澄清法提煉出透明飲料,滋味百轉千迴,非常細緻;「Simple Kaffa」創辦人Berg的一杯冰咖啡飲,以濃縮咖啡為底,加入柚子汁與牛奶做澄清,再添入芳香萬壽菊與紫蘇的糖漿,果味酸甜香氣奔放,獲得一致好評。

    「這是一個每一次都不知道會不會有下一次的活動。」餐會近尾聲,連續三年擔綱主持的「野臺繫吉祥物」、旅法美食家謝忠道老師如此感嘆。台灣餐飲職人很優秀,野臺繫已經完成大聲疾呼的任務,然而不能每每燃燒熱情,熱情會有燒完的一天。衷心祝福總召阿元與團隊可以設想出一個永續經營的方式,沒錢找錢、有力出力,讓大家持續投入心血、產出熱情。

  • 桃李緣餐廳菜單 在 美食家的自學之路 Self-taught Gourme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01 21:00:01
    有 729 人按讚

    #新文章 RAW X The Bridge廊桥

    江振誠說,他對「正宗」二字很有意見。

    「正宗限制住中菜的發展。」

    他與倪鶯珂、李順洪、黃以倫排排坐,像是警匪片裡會出現的小隊成員,每個人擔負不同的功能與任務。倪鶯珂是成都「The Bridge 廊橋」的創辦人,召集團隊提供資源的大頭目;李順洪是廊橋的行政總廚,維繫川菜精髓的定錨者;黃以倫是RAW的營運中樞,每一場餐會解任務都靠他;江振誠,當然了,就是那個出鬼點子的軍師。

    成都的「廊橋」來台北的「RAW」客座,二個團隊各自呈現他們心目中的川味與台灣味。

    「二間餐廳有相似之處,一開始也都是不被理解的,」江振誠解釋著這場餐會的緣由,「川菜與台灣菜都不是今天才開始,但是我們讓大家看到原來可以這樣做,還有更多可能性。」

    二間餐廳打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正宗」。

    #川菜的DNA是二十四味型

    然而川菜確實有自己的DNA,所謂的「二十四味型」。江振誠說,中國八大菜系裡,川菜是唯一有編訂味型的菜系,並且是由國家制定的。

    對照法國菜,江振誠提到了《Larousse Gastronomique》,宛如六法全書一般的法國料理百科,以及二十世紀初的法國名廚Escoffier。因為法國料理有法典化、架構化,所以繁衍到世界各地。

    江振誠認為,川菜為何傳播深遠,為何廣受歡迎,就是因為川菜有清楚的結構。結構可以被複製,不論用什麼材料,在什麼地方烹調,只要能掌握二十四味型,就能做出川菜。

    以訛傳訛,江振誠認為是中菜發展的一個困境。他也提到了粵菜,他認為相較於川菜有清楚的味型,粵菜的傳播仰賴於「人」,誰誰誰說的,誰誰誰做的,「這就是野史,而不是家譜。」其他菜系也有類似的問題。

    「傳承DNA的永遠是味道,而不是菜色。」

    台灣必須建立自己的味型嗎?

    #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問李順洪師傅,會怎麼向台灣顧客介紹川菜,他拿出流言終結者的口吻說,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川菜的味型很多,還有怪味、魚香、紅油、糖醋、鹹鮮、甜香......。」

    倪鶯珂補充說道,廊橋其實沒有太多辣的菜色,一份二十九道菜的套餐中,辣的菜只有三道。

    然而為何普世對於天府之國飲食的印象,就是麻辣呢?

    「恐怕是麻辣味比較好掌握,其他味型比較不好做。」倪鶯珂給出四川在地人的見解。江振誠則說得貼切:「辣就像副歌,人們往往忘記一首歌的前奏,卻想得起副歌。」

    攤開這次廊橋與RAW聯彈的菜單,我感覺還是有好幾首流行曲呀。

    當然還是有台灣川菜館吃不到的菜色。譬如「煙燻魚子葉兒粑」,彷彿湯圓又似麻糬的糯米粑粑,裡頭包著四川醬肉,連同羅勒風味的炭烤鮪魚油及谷關魚子醬咕溜入喉,草本清香與渾厚魚鮮一起襲來,味蕾瞬醒;又譬如「杏桃洋薊排骨湯」,江振誠本人鍾愛的一款夏季湯品,老母雞與無花果乾燉出來的清湯甜潤卻深沈,每嚐一口就多一層鮮美,表現出二十四味型中的鹹鮮味。還有現場手工製作的「蛋烘糕」,就在一台推車上現煎現烘,夾藏了杏仁豆腐餡,彷彿有裙邊的雞蛋糕又像半開口的紅豆餅,膨膨QQ的身體鑲著脆脆的邊緣,十分討喜。

    幾個關鍵字卻還是抓住視線,鎖定印象。紅油、魚香、怪味,夫妻肺片、擔擔麵,這些台灣人也習慣的元素,對於引起共鳴不可或缺,就當作是朗朗上口的副歌好了,唱出來的旋律和台灣也就是不一樣。

    #簡直廊橋精選輯

    紅油太棒了!廊橋從成都帶來的紅油,讓夫妻肺片浸潤其中,捲起來的牛肺片吸滿了湯汁,香味從鼻前鼻後噴湧而入,舌面刺刺點點,不那麼熱辣,卻是一股清涼感逐步蔓延,彷彿電影裡的急凍情節,舌頭漸漸僵了,麻了,動彈不得。我齜牙咧嘴,倒吸空氣,猛灌清水,一時半刻都消除不了麻痺感。那是四川花椒的真本色。

    和另一道「祖傳紅油拌耳絲」相比更明顯,所謂「祖傳」其實是江媽媽的配方啦,台灣人做的紅油就是幼幼秀秀,有香味卻不麻,不侵門踏戶,予人熟悉的安心感。

    李順洪師傅先前在成都已接待過RAW團隊,這次來台灣做活動,問他有什麼是非四川不可的食材,他馬上就說花椒,再來是菜籽油。「四川花椒的香氣悠長一些、濃一些;菜籽油有特別的香味,做紅油才夠濃,會掛碗。」所謂掛碗,是指那紅油會攀附在碗壁上,沾裹食材的效果特佳。

    #魚香與怪味的重新詮釋

    魚香味的菜色通常不用魚,廊橋偏偏用了魚,而且是淡水魚的筍殼魚。筍殼魚本身處理得好,熟度佳、肉質嫩,魚香醬的調味更出色。

    不太吃辣的黃以倫說,以前在台灣吃川菜,從來不知道魚香醬是這個味道;我一嚐也覺得,嗯,這酸甜好有水果味呀,和一般魚香茄子予人的濃膩晦暗感不同,竟然是輕舞飛揚的,卻又未削弱蔥薑蒜的辛香。

    李師傅說,魚香味必須「鹹甜酸辣兼備」,而其酸靠的是泡椒,夏天用美人椒做的泡椒,醃了一年以上,於是那恰到好處的酸來自天然發酵。

    「魚香的辣和怪味的辣也不一樣,」李師傅進一步解釋,「怪味是乾香,魚香是泡椒的香。」

    怪味著重各種味道的調和,鹹、甜、麻、辣、酸、鮮、香必須達到平衡。廊橋將怪味用在牛排配酪梨,有點摩登,我切一口鋪著香酥豆的牛小排一嚐,脆脆蹦蹦之中首先觸及味蕾的是甜,不太麻不太辣,但有與甜味應和的鮮蔓延開來,活潑的椒香與芬芳的堅果香繼而揮發。

    「這是加了刀口辣椒吧?」我問出口,李師傅予以肯認。

    刀口辣椒是一種調味辣椒粉,用上三種海椒(四川人說的辣椒):二荊條、朝天椒、子彈頭,以及花生、芝麻,一起風乾再用菜刀剁碎,必須用刀剁而不是用機器打,因為刀剁才不會打太細導致變濕,香味也才濃。

    其實桌上裝飾的三支試管中,有一支就是刀口辣椒(另二支是花椒及紅油)。江振誠特別來桌邊,打開刀口辣椒叫我們吃,「香死了!」我們喊出聲,彷彿黃飛紅花生那樣的鮮鹹噴香,「撒在薯條上一定很讚!」江振誠露出一個賊笑。

    #傳承DNA的始終是味道

    到成都與倪鶯珂合作「廊橋」,接觸了川菜的二十四味型,江振誠萌生了為台灣編纂味型的念頭。

    「其實味型說穿了就是數據(data),用大數據的概念,把所有與台灣相關的菜色找出來,做mapping,出現最多的菜,就是台灣的味型。」

    江振誠說,目前他已歸納出十二種味型,好比三杯、紅糟。「不過這應該是國家政府該做的事。」他語帶保留。在四川,他有去拜訪編訂川菜味型的老師傅,人家花了九年。「四川歷史那麼久,人口那麼多,人家可以花九年編完,沒道理台灣編不完。」

    傳承DNA的始終是味道,江振誠的新視野帶他找到新途徑。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