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桁架結構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桁架結構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桁架結構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桁架結構圖產品中有2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內,是介紹東華三院發展歷程的博物館,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建築外觀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但內部的部分裝飾則揉合了1900年代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文物館大堂洋溢着濃厚的禮儀氣氛...

桁架結構圖 在 鯤腹腳史蹟-張鎧臣de台南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24 18:20:51

【台南州會開幕③】210918 (今天先發三篇就好,活動紀錄和來賓長官明天再發) 今天2021年9月18日,配合「台南市文化資產月-南都天光」,舉行開幕活動,並舉辦市集,展覽匠師的傳統工藝作品,以及開辦工藝手作體驗。 同時今年也是臺灣文化協會一百週年,也邀請了點心擔合唱團表演,演唱美台團歌、台灣...

桁架結構圖 在 旅讀建築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3:38

新竹市東區 ︳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竹支廠遺跡(一),1943,2010公告為歷史建築。 在新竹市東區,搭乘台鐵內灣線往竹科,或沿著公道五路往東南向行駛,遠遠就能看見一根60米高混凝土造的煙囪,近看煙囪底下有一座碩大的建築體,其為日治末期所建造的海軍第六燃料廠房之一,建廠目的是為了合成用來添加入飛...

  • 桁架結構圖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4-03 11:48:48
    有 1,235 人按讚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 桁架結構圖 在 Hey Rachel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7 22:06:02
    有 61 人按讚

    在港島東長大的我,和屹立70年的舊皇都戲院,近日總算走近。原諒執筆之際思緒混亂,但求抽離現狀片刻回首過去。

    那是已經沒有電影被廣告板遮蓋的年代。不諳中文的爸爸帶我到附近的東南亞雜貨店協助搜購香料,順道買些菲律賓小食以解鄉愁。之後,他找他的上海理髮店,我去我的公共圖書館,實情獨自北角遊,然後第一次跟皇都碰面。太匆忙,印象模糊。

    上了中學的回憶錄便清晰點。放學後,偶爾會由中環乘搭往北角的電車,坐上層聽CD賞街景,憑奇特的戲院屋頂做記認,是快要從英皇道駛進春映街街市的轉角提示;總站下車,穿梭人羣,翻翻雜誌玩玩貓,吃碗豆腐花才肯回家。

    此等閑情雅致都是升大學搬居前的事。從來只作門外「看」,今次有幸登頂才叫我認真查閱歷史:原來有一說為「香港大會堂」先驅;皇都於1952年開幕,坐落北角這個上海與本土文化對沖的關鍵地段,前身璇宮戲院,是五十年代香港演藝殿堂;除了邀請民間藝團,當時的創辦人歐德禮先生 Harry Oscar Odell 大力引入世界頂尖的古典音樂 (登台大師眾多,而我最記得唱過其作品的 Benjamin Britten)、爵士樂表演,培養聽眾雅俗共賞;即使1959年已易手為皇都戲院,仍不時擔任音樂廳角色,如曾被租用場地邀請 Vienna Boys’ Choir 來港首演;及後其他演出無間名片陸續上映,近70年代設歌舞團表演;1995年一場四級火災改寫了皇都命運,1997年正式結業,大銀幕隱退,修建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慘被埋下。

    如今逃得過清拆,其中有賴天台上罕見的外露桁架無懼世局變遷;一連串拋物線型的拱橋結構固然吸睛,簡潔美背後其實經過奇妙的力學考量,以支撐院內無視線障礙的無柱設計。然而,再怎樣全球獨一無二,還是少不了保育人士的極力爭取,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戲院成功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2020年持有人許下將「形神俱備」的保育發展承諾。雖然仍待密切留意,但是也暫且鬆口氣;至少,人在。

    踏出戲院,任封塵記憶主導方向,想重遊的地方卻很多都不知所蹤。會賣biko的雜貨店沒有了、爸爸的理髮店沒有了、貓咪沒有了 (正常也該老去吧)、yes station沒有了(笑)。

    最心酸,是以前每次經過街市必定打躉的隱世美味荳花店也不見了。究竟一個地方該如何定義其商業以外的價值,如果本身沒有能獲評級的建築特色,難道就沒有保育意義?那麼,抽象如本土情懷香港精神更不知何從入手。到處在重建,想轉身離去,眼角隱若浮現熟悉的五六十年代海報!還有旁邊掛上立體白底紅字餐牌!但是卡位呢?「大廈翻新嘛,我哋搬咗嚟呢度八年啦。」於心有愧,急忙坐下吃豆腐花,繼續跟婆婆說長道短;嗯,確實是那兒時味道。餡留下來才最重要;至少,人在。

    (尾有彩蛋於 IG @heyrachelmusic:真的要走了,剛好拍下電車叔叔幽默地以平凡的日常接觸,演活就讓我陪你走過。)

    ✍🏻2021/03/05

    #皇都戲院 #再説皇都 #保育 #古蹟保育項目

  • 桁架結構圖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3-05 11:56:50
    有 486 人按讚

    【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 桁架結構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7-07-11 08:00:00

    東華三院文物館(Tung Wah Museum)位於香港九龍窩打老道25號廣華醫院內,是介紹東華三院發展歷程的博物館,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文物館前身是於1911年落成的廣華醫院大堂。建築外觀採用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但內部的部分裝飾則揉合了1900年代流行的西式建築風格。文物館大堂洋溢着濃厚的禮儀氣氛,極像中國南方鄉村的祠堂或祖先堂;中央設有中國醫藥始祖神農氏的神位。神農氏是傳統公認的中醫藥發明者,古語亦有謂「神農嚐百草」;東華供奉神農氏的傳統,是表徵東華以醫療服務起家,並堅守贈醫施藥的傳統,肩負救病拯危的重任。神位前的香案、酸枝桌椅等都是從1911年開 始沿用至今。此外,大堂內外掛有不少外界送贈東華的牌匾和對聯,從內容可以略知東華三院過往的功績。當時病人先在大堂登記,再等候到左右偏廳接受診治。廣華醫院於1958年進行全面重建,僅保留富特色的原大堂建築。為紀念東華三院成立100週年,建築物於1970年重新粉飾,並命名為東華三院文物館,並開始有系統地收藏和整理東華三院的文物及典籍。由於該館別具建築特色及歷史價值,2010年11月12日被古物古蹟辦事處評定為法定古蹟。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古色古香的外貌,加上紅磚綠瓦、門前的千步廊、人字頂、館內的祠堂佈局,以及從建築物正面看到的中式裝飾等,充份展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及外廊的桁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入口大門門板以鍍金花卉雕刻作裝飾,紅色窗框上以格子和花紋圖案點綴。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屋脊始於1991年重建而成,當時仿照1910年原有的屋脊設計建造,中央飾有一顆寶珠,兩端有一對置於幾何紋飾上的鰲魚。屋脊上亦刻有製造該琉璃屋脊的石灣工廠名稱和重建年份。西方影響可見於建築物多處地方,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由大堂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的楣窗、館內的拱門、閣樓及辦公室的窗框、後門外牆等均充份發揮二十世紀初流行的西式建築特色。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展覽簡介東華三院自1870年創院至今,在醫療、教育及社會服務以至籌募活動方面的發展。展品大部分是透過1999年舉辦的文物徵集活動向廣大市民收集得來的,包括五十年代的覆診咭、三十年代的義學畢業證書、五十年代的義莊收據、二十年代的捐款收據等,並加上文物館及東華屬下服務單位的藏品。該展覽不但見證了東華的成長,也印證了香港的發展史。東華三院文物館位於廣華醫院內,由《古物及古蹟條例》(第53 章)界定為法定古蹟。 醫院在工程期間會採取足夠的保護措施, 以避免2016年動工之改建工程對法定古蹟帶來不良影響。

  • 桁架結構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7-01-25 08:00:00

    東華三院文武廟位於香港太平山荷李活道,是香港開埠早期的中式廟宇及於開埠早期於香港政府批准下可以用中國方法進行「斬雞頭,燒黃紙」的宣誓及裁決華人之間的糾紛。文武廟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文武廟為廟宇組群,位於荷李活道,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該廟宇由華人富商興建,估計於一八四七至一八六二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主要為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則用作供奉諸神列聖。公所為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三幢建築物以兩條小巷分隔。一九零八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時至今天,東華三院董事局和社會賢達每年仍會齊集廟內舉行秋祭典禮,酬拜文武二帝並同時為香港祈福。文武廟對本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社會意義,反映昔日香港華人的社會組織和宗教習俗。文武廟為兩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外面有兩座花崗石鼓台,前進置有擋中。廟宇按照傳統中式建築布局設計,後進較前進高出幾級,設有供奉諸神的神龕。兩進之間的天井已為重檐歇山頂覆蓋,屋頂由天井四角的花崗石柱支撐,兩側為捲棚頂的廂房。位於文武廟左側的列聖宮原為三進兩院式建築,其後兩個天井加築鋼架屋面。公所為簡單的一進式建築,其花崗石門框至今保存完好,上面刻有公所的建築年份,甚具歷史價值。文武廟組群屬典型的傳統中式民間建築,飾有精緻的陶塑,花崗石雕、木雕、灰塑和壁畫,盡顯精湛的傳統工藝技術。
    東華醫院禮堂於1872年落成,1933年重建。禮堂放置了不少東華珍貴的牌匾和對聯,其中包括光緒皇於1885年送贈東華的牌匾;還裝有創院總理的瓷相、大事碑記及有歷史價值的手工製品,如酸枝會議桌、高背椅及鏡屏。東華每年很多重要會議及大型活動,包括週年會員大會、董事局互選大會及董事局交職典禮都在禮堂舉行。東華三院文物館的佈局對稱,中間為大堂,兩側是偏廳。文物館屬傳統的樑柱建築結構,結構柱以木建造,豎立在具雕飾的花崗石柱座上。牆身以青磚築砌,磚縫非常幼細。整幢文物館坐落於花崗石平台之上,前面有花崗石梯級。文物館的建築優美,糅合中西建築的精髓。
    東華三院文物館原為廣華醫院大堂,廣華醫院是首間在九龍和新界區開辦的醫院,為公眾提供醫療服務。廣華醫院由東華醫院總理及九龍的華人領袖所興辦,於一九一一年落成,作為東華醫院的九龍分院。一九三一年,東華醫院、廣華醫院和東華東院三間醫院合併為「東華三院」。廣華醫院在一九五八年進行全面的重建工程,只有大堂得以保存。一九七○年,東華三院為慶祝成立一百周年,將廣華醫院的大堂改建為東華三院文物館,用以展示東華三院的歷史文物和收藏珍貴文獻。一九七一年一月十五日,文物館由關祖堯爵士主持開幕典禮。文物館自一九九三年起開放給公眾參觀。文物館糅合中西方的建築特色。館內建築物正面的中式裝飾和祠堂布局,清楚展現中式建築特色。檐板上的花卉和吉祥圖案,以及外廊的樑架和駝峰,均是精緻的木刻。金字屋頂鋪有綠色琉璃瓦,目前的屋脊建於一九九一年,乃仿照一九一○年的原有屋脊重建。西方建築元素主要見於建築物的側面和背面,包括使用小圓窗和連拱頂石的弓形拱窗。大堂內通往展覽廳的四道拱門設有西式楣窗。大堂的屋頂由傳統的中式桁條和樑架結構支撐,而偏廳則採用了雙柱桁架。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列者士街會所,又稱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央會所及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必街會所(Chinese YMCA of HK Bridges St. Centre),是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昔日的總部,位於香港島上環必列者士街51號,現時會所服務有「必愛之家宿舍」、「必愛之家庇護工場」及以康體服務為主導的青少年服務。建築物於1981年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並於2009年12月18日升格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會所由芝加哥YMCA會員籌建,設計師Stattck and Hussey亦是來自芝加哥。會所於1918年由施勳護督(Hon.Claud Severn, C.M.G.)主持啟用,成為當時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亦是香港首個市民會堂及體育場館,會所內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康體設施,包括香港首個室內泳池,以及設有懸空的室內鑊形跑道。會所高六層,以紅磚建成,融合中西建築風格,並受芝加哥建築學派所影響,在香港相當罕見。1927年2月18日及19日,中國著名作家魯迅曾於會所禮堂內演講,題為《無聲的中國》及《老調子已經唱完》。1937年後,會所被徵用作防空救護隊半山區A段總站,以收容超過一千名難民。香港日治時期,會所被日本當局的的文教課徵用作日語及德語學校。香港重光後,會所恢復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部。1966年,隨著位於九龍油麻地窩打老道的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會所完成重建,總部遷到該處,原址仍保留作為青年中心。

  • 桁架結構圖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6-04-17 08:00:00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位於廣州市中心的越秀區內,廣州地鐵二號線的紀念堂站就是以此命名。紀念堂是為紀念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廣東各界人士動議「籌集五十萬元,建築一規模宏大之孫中山紀念堂及圖書館,以紀念元勛」。具體的募捐活動從1925年3月下旬開始。4月12日,中國國民黨和廣州各界人士舉行追悼大會,以當時代行大元帥職權的胡漢民為首的「哀典籌備會」負責牽頭,決定建築中山紀念堂和中山圖書館,並於13日在《致海外同志書》中系統提出,說明其主旨是「以偉大之建築,作永久之紀念」。籌備會最初提議將紀念堂的地址選在西瓜園的舊商團總所,即現今越秀區人民中路上的同樂路口南側,原廣州市電話局的地址。後將紀念堂籌建地址改為「舊總統府」,是指1921年孫中山任職中華民國政府非常大總統時的廣州中華民國政府所在地,清朝時是督練公所,民國初期軍閥龍濟光據為督軍衙署。1922年被陳炯明部炸毀。後由於為使堂、碑(即中山紀念碑)同軸,最終確定在附近的越井崗觀音閣遺址上建造,從而形成廣州城區舊中軸線上「南堂北碑」的風景特色。紀念堂由著名建築師呂彥直(1894-1929)和結構師李鏗、馮寶齡設計,於1929年動工,1931年落成。現紀念堂已成為國家級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與南京中山陵齊名。中山紀念堂屬於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大廳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臺口寬15米,深20米。設計師運用建築力學結構原理,將四根大柱置於四周牆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使之整體仿佛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1956年,重鑄高5米的孫中山先生銅像屹立在紀念堂前。1963年對紀念堂進行了大規模翻修,屋頂全部採用藍色琉璃瓦。在6萬多平方米的公園四周增建了鐵柵欄,在園內栽種了很多樹木、花卉。現在,紀念堂已成為廣州市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的場所。第一位在中國大陸舉行公開個人演唱會的香港歌手羅文亦以中山紀念堂作為演出場地。紀念堂裏近北門處一棵大約三百年的古木棉,被稱為木棉王。另紀念堂內的古樹眾多,其中還有兩棵白蘭王,每逢花期,整個紀念堂都可以聞到香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