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桁架應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桁架應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桁架應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桁架應用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6萬的網紅張哲生,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這段影片節錄自1967年上映的國片《寂寞的十七歲》,該片於1966年12月27日開拍,1967年5月17日殺青。開鏡當天,導演白景瑞(1931-1997)挑了凌晨時分,在台北市國賓飯店拍攝男、女主角柯俊雄(1945-2015)與唐寶雲(1944-1999)的戲。此外,劇組也到台北市多處出外景,當時的...

  • 桁架應用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9-01 15:23:17
    有 796 人按讚

    這段影片節錄自1967年上映的國片《寂寞的十七歲》,該片於1966年12月27日開拍,1967年5月17日殺青。開鏡當天,導演白景瑞(1931-1997)挑了凌晨時分,在台北市國賓飯店拍攝男、女主角柯俊雄(1945-2015)與唐寶雲(1944-1999)的戲。此外,劇組也到台北市多處出外景,當時的景緻就此定格在底片中,而那個年代台北市各大觀光飯店的設計裝潢,從這部電影裡亦可略窺一二,這也是多年後看國片的一個趣味。

    電影開場,唐寶雲飾演的女主角唐丹美所就讀的學校是位於木柵的景美女中,而幾個飯店場景,則分別在國賓大飯店、統一大飯店的文華廳等地拍攝;其餘像是圓山的中山兒童樂園、石牌的台北榮民總醫院、西門町圓環(中華路與衡陽路口的平交道)、河濱公園與臺北橋等地,我們都能透過此片,欣賞到它們在60年代的「老樣子」。

    1962年5月16日,台灣省政府於臺北縣木柵鄉港墘建立「臺灣省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第一屆招收八個班。於同年加入北區公立高中聯招。1968年隨行政區改制改隸於臺北市,更名為「台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是年招收新生十四班,計三個年級四十一班,學生兩千九百餘人。因此片中看到的「省立景女」是改制「市立」前的最後一年。

    而片中出現的臺北橋,為一座鐵桁架橋,於1921年動工興建,1925年竣工通車;1960年代,由於臺北橋鏽蝕問題日益嚴重,因此政府決議將之拆除,然後重建一座水泥橋,並於1966年7月20日起進行拆除與重建,在1969年11月15日完工通車,從鐵橋變身為四線道的水泥橋。所以片中記錄的臺北橋影像,是其「鐵橋模樣」的最後身影。

    片末的滑雪畫面在合歡山拍攝,自1964年開始即有青年自強活動在合歡山舉辦滑雪營隊,估計超過數萬人參與該項活動,直至1996年合歡山滑雪訓練中心因松雪樓重建而遭林務局收回另作他用後才中止。

    1966年10月24日,中影決定開拍《寂寞的十六歲》(後來更名為《寂寞的十七歲》),這是白景瑞在1964年進入中影擔任製片部經理兩年以後的事了。白景瑞執導《寂寞的十七歲》,啟用《啞女情深》的柯俊雄與《養鴨人家》的唐寶雲配對,兩人是龔弘、李行給捧起來的。編劇為張永祥與新人雪晴,其實雪晴是白景瑞原來的編劇,劇本送到龔弘那邊,龔弘有意見:「原劇本雖然現實卻並不健康,因此又經過藍海小組大力修改,才成為一部唯美主義的電影,小白雖然覺得與他原意相左,但仍是一部感情寫實的電影,而且是他獨挑大樑的處女作,他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所學所長,因此他也就接受了修訂後的大綱,由名編劇張永祥執稿。」為了劇本的寫實性,劇組曾於開拍前,去到中學裡挑選一些十七歲少女,舉辦座談,了解她們的心理。

    片中除了家居生活、病房景況及幻想冰宮共舞等橋段,是在中影的士林片廠搭景拍攝外,其餘大多採用實景拍攝,工作人員為此得花費更多時間勘景和等待;其中部分地點為學校、飯店、醫院等公共場所,為了讓拍攝工作順利進行,請來不少業餘演員客串演出,此外還需注意氣候的變化,對劇組的拍攝進度增加不少壓力。

    這部片採寫實風格,將場景大量拉至戶外,以實景攝製,在對自然光的採用、捕捉、應用上,與白景瑞長期合作的攝影師林讚庭功不可沒。《寂寞的十七歲》的成本雖不高,卻勝在清新的情節與樸實的氣質,並糅合了當時文藝作品中最為流行的三角戀情以及分分合合的繁複風波,較為迎合當年的商業氛圍。

    1967年,白景瑞首部獨立執導的劇情片《寂寞的十七歲》在台上映後,票房直逼一百五十萬新台幣,在那個國片低迷、首輪能賣八十萬便堪稱「奇蹟」的時空下,此片可謂叫好叫座、風靡全台。如此的佳績,不僅讓身為導演的白景瑞喜氣洋洋,看過此片的觀眾也肯定「小白沒有在義大利虛擲四年光陰」。1968年中,《寂寞的十七歲》片在香港上映,才兩週便超過四十萬港幣票房,締造當時港九地區國語文藝片票房的最高紀錄。

    頂著義大利留學光環,白景瑞是當時台灣極少數擁有電影學位的導演,無論同行或觀眾,對他執導的《寂寞的十七歲》懷有高度矚目,友善的說法是觀摩新技術,其實有不少人是抱著「看好戲」的態度,而做過幾年記者的小白,當然知道後者不在少數,於是對於自己的首作著力更深。

    這部電影開拍不久,白景瑞接受訪問時指出:「在電影圈中應該是新人身份,雖然執導過一部份《還我河山》,但就適應國內的製作環境而言,也只能算初學。」雖對首作《寂寞的十七歲》深具信心,卻也「不想別人對他抱太大希望」,因為「沒有任何人能使自己的作品令大家都能夠滿意」。

    至於首部電影的主角⋯十七歲少女,白導也早有細膩觀察:「高中女生多有深度近視,肩膀上掛著很重的書包,早出晚歸。父母親為了生活,不得不到處兼差,塞幾個錢買晚麵吃了就算了,這樣雙重壓力的生活,於是產生各式各樣畸形的心理問題。」劇本後來因現實考量作出修正,仍與他的理想差距不遠。對此轉變,白導倒認為不需太過固執,畢竟應該先拍一些能為觀眾所普遍接受和歡迎的昨品,再找機會貫徹自己的理想,進而在國際上爭一口氣。

    在處理手法上,白景瑞仍使用「說故事」的傳統形式,同時在不影響觀眾欣賞習慣的前提下,滲入「一點實驗主義的東西」。白景瑞心裡明白,商業收入對導演生命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在拍攝手法、內容及呈現方式上有所妥協,類似心態也可見於李翰祥,即先提高賣座、讓公司賺錢,再以此為資本,拍貼近自己理想的作品。單就這點,《寂寞的十七歲》可謂是極好的開端,不僅票房佳,也獲得不少獎項肯定,更打破不少人對他的懷疑,證明他並非紙上談兵。

    票房收入豐厚之外,此片亦得到多個獎項之肯定。1967年下旬,東京舉行的第十四屆亞洲影展,代表中華民國參展的《寂寞的十七歲》獲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剪接金禾獎,以及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回顧台灣電影歷次參展,從空手而回、童星獎到女配角獎,如今總算榮登影帝寶座,而帶給我國電影界莫大光榮的演員,正是當時年僅二十二歲的柯俊雄。除了亞洲影展,此片亦是第六屆金馬獎的大贏家,共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彩色攝影、最佳剪輯、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最佳錄音,與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金馬獎。

    氣質清純的唐寶雲,當年二十三歲「返老還童」演出十七歲少女,配合清湯掛麵、高領羊毛衣造型,絲毫不顯突兀。放眼影圈,即使找年齡恰好的演員擔綱,或許還成熟過她。此片十分善用唐寶雲的銀幕形象,透過許多小動作與對白,透露她敏感寂寞卻又以為成熟的心靈。至於幾場幻想戲,則將少女的內心世界具體化。雖然片中演員的風采都被得到影帝的柯俊雄搶去,但沒了這位超齡且適任的女主角,又如何凸顯輕浮的表哥?附帶一提,這位柯表哥的實際年齡還小唐表妹一歲,如此說來,怎能不誇讚「養鴨公主」駐顏有術?

    戲裡戲外,唐寶雲都是一派害羞沈靜,記者旁敲側擊追問與旅美老師戚維義的婚期,也是以靦腆笑容告饒。未幾,傳出她因出閣在即,並未與中影續約的消息,這位無論身心都純如十七歲的女星,選擇在事業巔峰走入家庭。可惜的是,數年後婚姻破裂,唐寶雲幾乎是逃回台灣,面容不復往日青春,氣運也弱於婚前。儘管電影一部接一部,卻不若《養鴨人家》(1964)、《婉君表妹》(1965)、《我女若蘭》(1966)與《寂寞的十七歲》(1967)那般量身訂作。1983年,唐寶雲演出胡金銓執導的《天下第一》後便未再演戲。1987年,因精神狀態不穩定,引發各界關切,並於1988年先後住進榮總及宏濟神經精神科醫院療養。1999年5月14日,唐寶雲病逝於台北耕莘醫院,享年55歲。

    2015年12月6日,縱橫影壇半世紀,也曾在政壇曇花一現的柯俊雄,因肺癌病逝於內湖三總,享壽70歲。

    片名:寂寞的十七歲(Lonely Seventeen)
    導演:白景瑞
    故事:藍海
    編劇:張永祥、雪晴
    演員:唐寶雲、柯俊雄、李湘、林雁、文逸民、潘琪、魏蘇、葛香亭、江明、蔡慧華、王戎
    首映:1967年
    片長:104分鐘
    出品:中央電影公司

    獲獎:第十四屆亞洲影展最佳男主角(柯俊雄)、最佳剪接(沈業康)、對青年問題理解特別獎等三項;第六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白景瑞)、最佳彩色攝影(林贊庭)、最佳剪輯(沈業康)、最佳彩色美術設計(李季)、最佳錄音(洪瑞庭)、最佳攝製技術特別獎等六項;菲律賓狄侖夫人特別獎;當年台灣「中國影評人協會」選出的最佳中國影片第一名。
    附註:此片為白景瑞自義大利留學返台後,首部獨立執導的作品。

    劇情簡介:
    十七歲的唐丹美(唐寶雲飾),就讀省立景美女中,在班上成績優異,師長皆寄以厚望。不過,丹美對於愛情有著無限憧憬,特別是對表哥馮澤(柯俊雄飾)懷抱許多幻想。然而馮澤正與丹美的姐姐(林雁飾)交往,並急於擺脫舊情人林雪(李湘飾)的糾纏。唐父(魏蘇飾)設宴為即將出國的馮澤餞行,丹美想將親手做的禮物交給馮澤,堅持要馮澤開車來接她,同時馮澤也接到林雪的電話。那夜風雨交加,馮澤到林雪家之後,兩人起了爭執,林雪失手用花瓶擲傷馮澤,結果馮澤負傷開車,因為視線模糊而與卡車相撞,不幸車毀人亡。丹美自責不已,內心煎熬終至精神崩潰,被送到精神病院接受治療,在薛大夫(葛香亭飾)的抽絲剝繭之下,發現其病因,並找到林雪說出真相,終令丹美釋懷,重拾正常生活。

  • 桁架應用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10-24 13:10:56
    有 319 人按讚


    南港瓶蓋工廠歷史建築整修工程正式開工 打造東區門戶計畫新創產業基地

    今(24)上午與柯文哲市長共同出席市府產業發展局舉辦「臺北市南港瓶蓋工廠歷史建築及保留建物整修工程」開工典禮。

    南港瓶蓋工廠是「東區門戶計畫」中,文創及新創產業軸帶計畫的策略基地,藉由緊鄰南港車站及臺北流行音樂中心的區位優勢,以多元創新為空間規劃主軸,並運用其歷史建築與發揮工廠遺跡的特色氛圍,未來將提供作為各種新創產業,也包括自造者的交流平台。

    東區門戶計畫是這四年非常重視且積極推動的大型都市門戶再生計畫,也已經有階段性成果,包含已經完工使用的國家生技園區、明年即將啟用的國家會展中心及北部流行音樂中心,施工中的小彎、中南、東明公共住宅,以及刻正規劃設計的南港生技產業聚落BOT案、招標中的南港機廠公共住宅基地等,許多重大建設陸續到位。

    瓶蓋工廠保留作為一個綠地開放空間。其位在南港區第三期市地重劃範圍內,依原計畫,原本應全區拆除,經市府依公民團體所提的保留呼聲,經本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就其文化資產價值、保存範圍、保存理由及保存方式等議題,歷經8次會議討論評估後,認為現存廠區北邊之日據時期建物,其木桁架材料、作法,呈現當時產業建築之特色,可作為瓶蓋產業的歷史見證,且具歷史文化價值,文化局於104年4月29日公告「南港瓶蓋工廠」文資保存範圍,並登錄A2、B、F、G、I、M棟等6棟建物、崗哨及防空洞等合計8項地上物為歷史建築。

    本府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依文資審議結果,進行重劃工程施工過程中,雖曾於104年9月發生瓶蓋工廠保留範圍爭議,但在市府展現溝通誠意與公民團體、地主多次溝通協調後,更擴大保留了1棟非歷史建物(A1棟),財政部國有財產署也在今(107)年2月同意本府申撥南港瓶蓋工廠坐落之國有房地,讓市府得以順利執行計畫!在經過許多波折後,以及市府團隊努力下,今天終於可以順利開工,期許瓶蓋工廠歷史建物將在1年後以嶄新面貌與大家見面。

    今天典禮出席有財政部國產署北區沈志欽副分署長、市府產發局林崇傑局長、財政局陳志銘副秘書長兼代局長、地政局土地開發總隊黃群總隊長、南港區公所王先黎區長、臺北市議會黃珊珊議員、李建昌議員、陳義洲議員、東明里曾漢祺里長、南港里李志錦里長、中南里詹坤隆里長、東新里蕭漢榮里長、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劉美慧校長、社團法人台灣自造者協會洪堯泰理事長、自造者社群 Openlab.Taipei 鄭鴻旗創辦人以及本案委託建築工程團隊福清營造黃大欉董事長、徐裕健建築師等共同出席。

    產業局所委託專業建築師團隊-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也就本案規劃設計簡要報告,就各棟歷史建築及保留建物進行整修工程,施工項目包含建物結構補強,有木構造部分的大跨距桁架撓度補強、蟲蟻防治、牆體裂縫處理及外牆整體劣化修復等,並新設門窗、必要之水電、基本照明、消防、衛生、排水、園區鋪面、景觀綠化及無障礙電梯等設備,以及未來自造者室內空間規劃構想包含co-working space及Maker space等,工期共計360日曆天,預計於明(108)年10月完工,未來將成為點燃都市歷史核心的亮點。

    後續市府產業局也將引進民間資源,甄選優秀營運團隊,規劃結合新創科學工藝產業,預計可提供100名以上的個人創業者或微型創業團隊進駐,打造迎合世界趨勢、與國際接軌以工藝創新應用為核心之科創基地,未來更期待可與南港高工師資學程相互結合,擴大工藝新創社群,創造產業群聚能量。

    瓶蓋工廠活化再利用引入的多元創新空間功能,將會是結合工業遺址與自造工藝傳研功能的東區重要創新基地,期盼這個空間的完成,未來串聯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點亮南港車站前核心區域,為東區門戶計畫注入嶄新動能。

  • 桁架應用 在 林欽榮Charles Li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5-30 12:28:30
    有 316 人按讚


    東區門戶計畫再躍進—「台電中心倉庫(AR-1)及電力修護處(CR-1)都更案」正式啟動 打造新舊融合的南港公辦都更新典範

    今(30)上午訪視南港台電中心倉庫(AR-1)及電力修護處(CR-1)基地,並宣布與台電公司共同推動「台電中心倉庫(AR-1)及電力修護處(CR-1)公辦都更案」正式啟動。台電公司林宏遠副總以及市府都市更新處袁副總工程司如瑩、楊少瑜科長、文化局李麗珠副局長、產業發展局高振源主任秘書、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陳文鑠副執行長、南港區公所王福慶課長、合成里巫永仁里長、玉成里黃聰智里長共同出席。

    為推動臺北市東區門戶計畫,市府積極推動「台電中心倉庫(AR-1)及電力修護處(CR-1)基地」公辦都更計畫,自106年2月14日市府與臺電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MOU)起,歷經一年不間斷地協商及規劃,市府於今年3月31日以實施者身分至地方辦理公聽會,對市民報告階段成果並獲得支持,並預計於5月進入都市更新及都市計畫審議程序;今日特邀臺電公司共同訪視AR-1基地,宣布正式啟動公辦都更作業。

    本案規劃將台電此2塊基地合計共7.1公頃土地,由工業區變更為商業區,並將回饋市府2.1公頃土地集中配置於中心倉庫(AR-1)北側,以利土地更有效利用;而此回饋方案亦提經106年7月25日內政部都委會審議獲得同意。AR-1基地未來將分為兩期開發,本府將擔任第一期開發區之實施者,擬定具體開發內容,南側第二期開發區則由台電公司辦理招商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於第一期開發區AR-1基地北側範圍內,有3棟市定古蹟:C庫、N1N2庫及交貨檯旁機房(含水池);歷史建物:P庫鋁製芬克式桁架,以及經評估保留的N24庫。其中經評估保留的N24庫,將由本府產業發展局打造「AR-1金融科技創新育成中心」,並與金管會共同推動金融科技創新創業,後續預計引進至少約15家團隊共200人,在區塊鏈、人工智慧、監理科技、商業支付及消費者應用程序等領域育成發展,並引入加速器或孵化器等創新育成資源,加速培育金融科技新創人才。

    此外,有關古蹟修復再利用規劃,已於今年(107)3月經本市文化資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後續將由本府文化局打造型塑為跨界藝文展演及藝術創作實驗空間,並與台北鐵路地下化沿線逐步修復的產業遺產串聯,豐富市民文化休閒生活。另都發局亦將於古蹟南側興建健康智慧銀髮宅、公共住宅、青創空間、社會福利設施,充足地方生活機能。

    席間致詞時我也強調本案成為國內少見包容「古蹟保存、科技創新、公宅興建」之指標性公辦都更案例,期能透過公辦都更案之推行,達到文化資源創新古蹟活化利用,提供地區充足公共服務及社福設施,引入金融科技產業能量,帶動地區都市更新再生等目標,作為公辦都更新舊融合之典範。預計今年10月N24庫金融科技培育基地將優先開工,全案預計107年底完成都市計畫變更事宜,預計108年事業計畫核定後公宅動工。

    此外,本案基地位處南港車站與松山車站間,為東區門戶中的起點,未來捷運東環線也將行經松山車站,藉由本基地大眾運輸交會的優良區位,肩負起帶動周邊老舊工業區更新的重要任務。市府近期也正研擬鄰近忠孝醫院擴建更新計畫,未來結合本基地智慧銀髮公共住宅,將能串連整體帶動此地區發展。市府後續將持續與台電公司、里長與在地民眾保持密切合作,並期望藉由公辦都更的推動,改善提升整體生活環境。

    另里長及地方民眾非常關心南港老舊聚落工業區長期無法更新議題,市府也透過南港區都市計畫通盤檢討案中劃設共計8個里、52公頃之「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來協助解決,並給予6年的推動更新期間。我也特別提到南港區通盤檢討案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專案小組已審竣,原則同意支持劃設「產業生活特定專用區」的好消息,近期將儘速提送內政部都委會大會審議,希望能順利通過。今日兩位里長致詞時也都表達非常感謝市政府過去三年積極推動協助南港老舊工業區長年無法更新的課題,讓南港居民看到希望。

    未來市府更將實質協助輔導民間辦理更新,於南港區成立1處總駐地工作站、8處以里為單位的都市更新暨都市計畫諮詢辦公室,讓在地民眾能直接面對面尋求協助,共同合作推動更新,盡早達成翻轉黑鄉為鑽石南港之願景。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