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核裂變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核裂變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核裂變英文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004的網紅酸酸時事鐵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另: 轉:這些團體很雜,數量不多,他們沒有凝聚力,核心價值混亂,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他們各自的八卦還比秋鬥本身更有話題性。 這些人的特色是各個奉馬克思主義為尊,喊的一口好無產階級鬥爭,但財團跟政黨施捨他們一點好處就能出賣人格,打著環保跟勞權的潘翰聲、賴香伶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 吳軒宇:秋鬥向來都...
核裂變英文 在 酸酸時事鐵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另:
轉:這些團體很雜,數量不多,他們沒有凝聚力,核心價值混亂,但內鬥內行、外鬥外行,他們各自的八卦還比秋鬥本身更有話題性。
這些人的特色是各個奉馬克思主義為尊,喊的一口好無產階級鬥爭,但財團跟政黨施捨他們一點好處就能出賣人格,打著環保跟勞權的潘翰聲、賴香伶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
吳軒宇:秋鬥向來都是統派色彩較濃厚的左派運動,這件事情從2015年蔡英文還沒有當選秋鬥卻是去民進黨黨部前面抗爭,還有歷史脈絡就可以得知了。秋鬥最早的確是有不同分支的左派進入,新潮流的部分前身台灣勞工陣線(勞陣)也有參加過,最有名的人就是工運大老曾茂興,不過在勞陣因理念不同分裂後,秋鬥的主辦權就落在了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上(工委會)上。工委會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左統了,他們的主事者就是夏林清左統一派,後續又因為各種理念不合而有各種分裂。左統的立場不外乎在勞工、街頭抗爭路線、公娼、還有反美帝國論、反軍購、對於中共較為溫和,統獨光譜上踩在比較統的那派。
從上往下看,統帥就是夏林清鄭村棋夫婦。他們從日日春公娼案到後來的整個1990到2010年代的工運都有參與,也養出了不少的人進入到學術界,或者是工運界與社運界中。基本上可以說台灣的工運能夠在黨外時期給予這對夫妻運作有成,我猜測是因為夏林清的父親夏曉華的外省人的軍統局幹部地位,讓國民黨政府對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有可能是因為他們並不支持台獨,台獨與工運對於國民黨政權的威脅度。國民黨選擇取其輕。
而左派會不斷地因為理念不合而分裂,這是理所當然顯而易見的事情,這件事情也發生在工委會上。在工委會運作期間,鄭村棋就和不少人不合而分裂,分裂完重組又分裂。當時的幹部冷尚書就因為和幹部不和去了台灣倉儲運輸工會,另一個幹部毛振飛也因為對於參政路線不滿而離去,自行開始投入桃勤工會的工人運動,並創立桃產總投入街頭運動。鄭村棋則是成立的人民火大聯盟(火盟),開啟了體制內路線。
喔對,火盟中另外一個要角就是賴香伶,他可是發起人和秘書長。火盟後來也因為決定投身選舉,以體制內的方法獲得政治地位,而有和綠黨結盟。在選舉失利之後(廢話怎麼可能選得上)之後又分裂,變成了人民民主陣線,後又改名為人民民主黨。但其實只是名稱換來換去,不爽的人離開後又重組而已,成員一直都是這些人毫無新意。他們也不打算給年輕人什麼機會。
所以秋鬥在這十幾年間一直都是由工委會和火盟來主辦,也一直都有很濃的左統色彩,這點不用否認,他們自己也沒有否認過。這也是為什麼國民黨他們可以選擇合作。除了火盟,秋鬥的左統色彩也包含了從遠東化纖產業工會出來的勞動黨、黃德北帶領的左翼聯盟等政黨等等。(黃德北可是這次的總召的樣子)
直到2013年開始,桃產總開始使用了激進的街頭抗爭路線,才感受到或多或少拿下秋鬥的主導權,或者應該說,在鄭村棋帶領這群左統選舉多次後早已耗盡能量了。而統派色彩沒有這麼明顯的桃產總帶領的社會抗爭運動,反而因為其激進的行為而受到了社會關注。像是國道收費員自救會運動、關場工人臥軌運動、並不斷的累積能量成為台灣最具鬥爭與街頭運動色彩的激進左派勢力。受到了太陽花學運的鼓勵,其實當時有不少的大學生也因此參此了這些勞工抗爭運動,但這些年輕學生本質上是比較反對統派的,而桃產總對統獨隱性的立場就十分有利於吸收他們來搞運動。
桃產總的子工會有很多,逐漸吸收了台灣大部分的工運能量,他們發展到最高的高潮點是2016年的華航空服員罷工運動。他們獲得了空前未有的大勝利,逼迫政府完全退讓接受他們的條件。並把工會能量傳遞給了長榮空服員,長榮中對公司鷹派的空服員也成立的長榮企業工會。桃產總開始遇到挫折是勞基法二修,走上街頭的路線最後在忠孝西路上形成了一場鬧劇,雖說也讓民進黨受到了傷害,但大眾也沒有因此真的很同情他們。最後這件事情讓桃產總內部形成了兩個路線,一部分的人認為應該要同時走向體制內獲得政治地位,毛振飛則不願意放棄街頭路線。最後體制派獲得了勝利,毛振飛也等同於半退休了。桃產總開始把手伸向了為了勞基法在雨中哭泣的時代力量。
2019年,桃產總認為時機成熟,動員了所有的長榮空服發動暑假突襲罷工,希望可以在航空業上再下一城,還能夠為走進體制內的時代力量立委候選人林佳瑋造勢。不過由於工會的盲目衝動,加上長榮管理階層早有準備,他們不斷地在這場持久戰節節敗退,包含涉及非法怠工的十二金釵、說要加料的紫煙、不談判就翻桌的盛氣凌人的態度、不可思議的無理訴求像是勞工董事、日支費、要求還回優待機票,對上不妥協的長榮資方態度,更是讓他們踢到了一次大鐵板。罷工根本沒有要到什麼東西,要到的幾乎全部都是長榮資方在談判過程中就同意退讓的條件。總歸來說罷工近三周還是回到原點,還要面臨法律訴訟戰、許多空服員對於如此荒唐的罷工選擇退出工會、在航空業景氣高點的一年拿不到多少年終,隨即面臨2020讓航空業雪崩的疫情,根本就讓空服員工會的士氣完全瓦解了。
接著是林佳瑋也沒有選上而又回到了邱顯智的國會辦公室協助左翼運作,桃產總的街頭路線隨著社會風氣對於這群「左膠」的政治正確與過度理想的訴求存疑、國際上對於左派不斷操弄身分政治的不滿,我想現在他們的支持度應該變得很低,又回到了只剩他們自己小圈圈的程度。
關於秋鬥的參與者,今年的新生就是民眾黨了。不過其實民眾黨老實說看不出來和這些左派人士大多沒有什麼淵源,除了賴香伶。但民眾黨的參與應該是被蔡壁如先斬後奏的,柯文哲本人其實並不喜歡和這些人來往。首先柯文哲一點都不左,而柯文哲本身也不強烈反對萊豬。但是糗就糗在蔡壁如的辦公室裡面有一個怪咖就是潘翰聲。潘翰聲是從綠黨分裂成樹黨的幹部,常常搞護樹運動。後來放棄了樹黨之後,就成為了蔡壁如的國會助理,所以觀察蔡壁如的臉書常常就可以發現其實除了黨團打的議題,其他議題其實都和樹黨有夠像,老是有一堆動保和環保的東西...這次蔡壁如會像上報報導(註1)的惹毛柯文哲擅自稱民眾黨要參加秋鬥,大概也是和潘翰聲脫不了關係。
但今年的秋鬥就真的完全失去了左的色彩,不如說完全被國民黨奪走了話語權,今年多了什麼反萊豬,現在又多加了挺中天,還有新黨和八百壯士,還要反迫遷之類的,說什麼左不如說是反民進黨在野大聯盟,組織都是國民黨動員來的,不是抗議勞基法抗議中天血汗資方,結果居然是和右派的國民黨站再一起反黨國反萊豬捍衛中天新聞自由,這也代表2020大概什麼都會發生吧。
秋鬥11/22登場 反美豬「改」捍衛新聞自由
https://news.tvbs.com.tw/politics/1419307
【自走砲互炸】蔡壁如暴衝反毒豬+出書封葉克膜之母 柯文哲受夠開嗆
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100346%3F%3Dfb
圖是秋鬥的周四的記者會,把黑豬抓到凱道上,真不曉得有沒有問過黑豬的意見?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795776554603991&id=100025149601399
柯粉的超譯天地:秋鬥明明就工運的場子,結果文哲黨拿來反萊豬,陳椒華要用來搞空汙
是工運喊七天假喊到沒人要理了,連上街都不知道訴求是什麼,所以秋鬥這招牌被用了都沒關係嗎?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63680660750638&id=650387945413247
陳冠霖:#日本人看台灣今天的秋鬥絕對會傻爆眼
大家可能知道,台灣的秋鬥是效仿日本「春闘(しゅんとう)」,其全名為「春季生活闘争」或「春季労使交渉」。主體是由各大勞工團體組成的聯合會向雇主團體進行工資協商,企業工會再根據產業的協商結果向雇主進行薪資談判。在春鬥剛舉行的1960年代,幾乎連年都有20%的工資增長率,在當時的勞資關係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到了日本經濟泡沫化之後,終身雇用制逐漸瓦解,勞動力要素趨於市場化。再加上近年的經濟海嘯影響,春鬥中勞資關係的激烈對抗程度逐漸緩解,比起先前鬥爭性有所降低,決定工資更多時候是通過企業的發展來實現。
日本春鬥的訴求也正在多元化,不再單純以調漲工資為目標,如近年在經濟危機下著重於確保勞工之工作權免於大量裁員。未來的春鬥也開始要求大企業負起社會責任,更關注社會的普遍認同,使勞資關係在新的社會經濟背景下趨向新的平衡。
#最無辜的台灣勞工
我們拉回來從勞工的角度來看今天的台灣秋鬥,是非常可惜且遺憾的。因為無論是在主流媒體或社群軟體上,皆難以看到勞工團體所提的訴求為何,而對象也仍然只繼續針對政府。看到旁邊就是違反勞基法最大宗的媒體中天電視台和打壓勞權的中國黨似乎也無動於衷。
好不容易找到的幾項標語如勞保年改、移工同酬、勞動事件法、吹哨者保護,其實我也認為這幾項都是應該被好好討論的議題。然而這幾項訴求,都被中國國民黨和中天電視的反毒豬、反雙標、反黨國給模糊焦點,甚至搶去了主場話語權。
舉個移工同酬來說,外籍家事移工至今仍無法適用勞基法,最低工資竟然還 #停留在1萬7千元新台幣,即使近年移工來源母國也都有陸續要求提高家事移工薪資也仍無調漲。 #以上這些論述社會大眾根本沒辦法從媒體上得知。我們連讓社會看見問題的機會都沒有,自然難以形成凝聚力,最後可憐的還是那些移工。
我知道秋鬥的某些成員本身有左統色彩,但站在執政的角度來看,勞保改革、移工等問題並不會因為是他們提出來的就完全消失無蹤,#這些遲早都是我們必須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就是因為現在議題棘手難以處理,所以我們也可以藉此瞭解利害團體的想法為何及輿論聲音有多大,以利日後政策的實施。但今天秋鬥讓中國黨摻了反萊豬、挺中天的議題進來,讓原先民間與政府之間針對勞工議題的討論和社會共識的促成嚴重失焦,實在非常可惜。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702934429728667&id=100000364405266
黃京國:昨晚質疑了參加秋鬥的移工團體,得來了這些話,我真的覺得很可悲,幫助最被歧視的移工的人,居然用這樣的言論來歧視跟貶低人,而且這番言論也同時歧視貶低了其他一樣種田賣米的人們啊。
然後我反駁了幾句,接著就得到指控我們種族歧視的負評,可悲啊,難道質疑移工團體就是種族歧視嗎?不是吧
所以如果有人發現我有任何的種族歧視的言論,我馬上到TIWA等團體門前,公開下跪磕頭道歉認錯,否則我完全無法接受這些的指控。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52981738175230&id=584986081641475
Marco Chu:秋鬥弄到今年開始找一些在台北有房地產的布爾喬亞和資產階級作門面,實在不懂這是工運還是夭飽吵。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8689633994380&id=543264379
Marco Chu:從工農階級的「秋鬥」到保守陣營右翼政客的「鬥陣起秋」、「秋割」,乍看遙遠的距離其實只在一念之間。
圖片來源: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0-11-22/497938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0158698862104380&id=543264379
林瑋豐:期待可以見證勞工運動史上的新篇章:被台北市勞動局裁罰最多次的血汗媒體大老闆出席秋鬥。
#罰他的局長也在隊伍內呢
#不要再說人家是左膠左統了
#大老闆在此左個屁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3733815359996650&id=100001046670224
【回顧】
一「國民黨喊「台灣人的命也是命」 林靜儀:要向二二八受難者道歉? - 政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1852959168177487&id=584986081641475
核裂變英文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
【ITER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的項目已經啟動了將近15年,其雄心壯志是掌握氫的融合,反應爐的組裝工作於7月28日星期二在法國南部正式開始。馬克洪總統在組裝啟動典禮上透過視頻發表演說:「有了氫融合,核能將為我們提供無污染,無碳,安全和幾乎無廢料的能源,這將是未來的希望。」
ITER 是在2006年由歐盟(含英國),瑞士,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韓國和美國等35個國家,共同合作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計劃。這個計畫的基地位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地區,旨在通過氫的融合,以「人造太陽」產生無限能量。希望取代化石燃料。近幾個月來,托卡馬克(Tokamak)實驗反應爐的幾個關鍵組件,已從印度,中國,日本,韓國運抵現場。 ITER首席執行官Bernard Bigot表示,組裝過程預計將持續到2024年年底。
這個巨大的托卡馬克反應爐的第一個版本是在1950年代在蘇聯開發的,它會重現自然發生在太陽中心的氫融合反應:具體而言,這是通過將轉化為等離子體的氫的兩種氫同位素的混合物加熱到1.5億度的溫度。從這種融合中產生的中子會釋放出熱量。ITER可以在2025年底至2026年開始生產其第一批等離子體,目前規劃在2025年年底之前進行首次電漿測試
如果加以利用,氫融合將是安全,清潔的能源,使我們擺脫化石燃料的束縛。它是從水和鋰中大量發現的燃料中獲得的,與核裂變反應爐不同,它具有不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優勢。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是歐洲最大的科研項目之一,自2010年啟動以來已動員了2300名工人,估計費用近200億歐元。】
{內文}
從亙古以來,人類應歸功於全能的太陽,它與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共享其光輝,但是現在一個由35個國家的團體,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解開這顆恆星能量來源的秘密「氫融合」,可以在未來幾千年,為人類提供清潔安全且幾乎無限的能源。太陽之下沒有新鮮事,這句話恐怕將要被推翻。
(ITER 發言人/Robert Arnoux)
在這個空間裡會有一個大型機器,我們將在它的核心點燃一個小型的太陽,簡單來說就是如此,這個小太陽將會產生能源,我們將利用這些能源來發電
這個「人造太陽」就是被稱為「ITER」計畫的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在7月29日有了指標性的突破,正式進入為期五年的組裝新階段,ITER基地位於法國南部,是由包含英國的歐盟、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南韓、和美國等 35 國,聯合開發熱核融合的新能源計畫。是在2006年11月21日在法國的愛麗榭宮,七個ITER的合作夥伴啟動了有史以來最龐大的科學計畫,其後很快的挖土機和推土機就進入了準備180公頃土地的階段。歐盟做為ITER設施的主辦方,投入資金約占45%,該研究主要在研究托卡馬克型(Tokamak)核融合的技術與工程。
(ITER 傳播總監Laban Coblentz)
融合的獨特之處在於使它成為絕對完美的能量與裂變不同,不可能發生爐心熔毀
如果反應停止一切都會停止,僅此而已
目前核電廠所採用的是核裂變技術,採用鈾做為燃料,然而運作時會產生有害的放射性廢棄物,核廢料及安全性都是核能電廠不受歡迎的主因。
(英國 First Light Fusion CEO/Nicholas Hawker)
熱核融合基本上和傳統的核能完全相反,核能是把一個重元素分裂來釋放能量,但是最後會因為連續反應的結果而難以控制,熱核融合不是一個連鎖反應,所以它不可能竄離,造成爐心熔毀
國際熱核實驗反應爐將通過融合來釋放能量,就像太陽的心臟是基於氫的融合一樣,既不會發生因融化而失控的事故,也沒有長期的核廢料處置,氫的融合將通過攝氏1.5億度的終極高溫來獲得。
(ITER 首席執行官/Bernard Bigot)
我們現在可以啟動這個新階段,和設計與製造階段平行並進,因為我們最近接收了來自ITER成員國,所有建構托卡馬克反應爐需要的組件,14年之後的2020年七月底,托卡馬克反應爐終於開始正式進行組裝,儘管由於新冠疫情所帶來將近三個月的推遲,但是還是完成了接收特殊組件的關鍵進程
三月份歐盟內部的能源融合機構(Fusion for Energy )畫龍點睛地完成了進行ITER組裝的劇場建設,一個龐大的準備和安裝機器組件的大廳,四月份先是兩個分別重達360噸的環形磁場線圈超導磁體從義大利和日本抵達,五月份是1250噸重由印度提供的低溫恆溫器底座,被成功的放置在托卡馬克反應爐(Tokamak)的豎井之中,六月底由歐洲採購的第一台環形膠體勵磁線圈,也從生產基地中國合肥到達,俄羅斯和美國在ITER關鍵零件的採購上也取得進展,最後由韓國運輸的ITER真空容器的第一部份也運抵法國。
所有組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這個1250噸直徑長達30公尺湯碗型的低溫恆溫器底座,從裝配大樓的入口到最終位置一共有150公尺的距離,安裝時必須再舉升30公尺,然後緩慢降低嵌入托卡馬克反應爐的豎井中,才算大功告成。在疫情期間的安全守則下,要趕上緊迫的組裝進程,失敗在今天,不是ITER團隊的選項。首次使用等離子所需的建築物和基礎設施已完成75%,隨著機器和工廠組件從7個ITER成員國陸續抵達,ITER這個星球上的步伐正在加快,現在開始進行的是世界上最大的三維拼圖,很最複雜的樂高組裝,這個龐然大物可以支撐5400噸的標稱重量,將ITER最大和最重的組件的精確度維持在3毫米以內,對於機器成功運作至關重要。將會使用複雜的光學計量技術進行組裝,預計在2024年底完成低溫恆溫器的封閉,將會是托卡馬克反應爐完成第一階段組裝的標誌,ITER將進行為期一年的綜合調試和測試,目前則規劃在2025年年底之前進行首次電漿測試,數十年來的計劃終於逐步實現。
超過35個國家的合作,三萬人的參與,與上百萬個獨一無二的組件,我們有一個簡單的目標:照亮一條通往新能源的道路。
ITER是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的英文縮寫,同時也是拉丁文裡「道路」的意思,但是尋找「核融合」的過程是一條漫漫長路,這項計畫已經推遲了五年,相較於最初預算增加了三倍,現已達到近200億歐元。
(ITER 傳播總監/Laban Coblentz)
我們藉由創造一個金屬籠罩,然後裡面有一個看不見的磁性籠罩,來局限我們所稱的「核融合」,這個「磁場局限」的概念我們已經進行了差不多60年,越蓋越大的托卡馬克反應爐,最後我們有了這個ITER計畫
但是這個「人造太陽」卻成為環保主義者不斷批評的對象,甚至包括GreenPeace 綠色和平組織,他們認為這一切不過是海市蜃樓,無法實現的科學神話,更是一個無底洞似的財務陷阱,應該把龐大的預算投資在再生能源上。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再生能源還是有其極限,間斷性和收集上的分散性,無論再生能源的在儲藏上有多大的進步,或者我們如何節省能源,隨著即將超過一百億的地球人口,我們需要一個合適的能源補強
氫融合除了可以替代所有化石燃料,和傳統裂變核能之外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從水和鋰中提取氫融合所需的燃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一公克燃料釋放的能量等同於八噸石油。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剛開始是一張政治海報,有很大的願景,因為35個國家一起做出了長達四十年的承諾實在很難得,但是當工程開始啟動了以後,我們才真正意識到計畫的複雜性,以及需要更多的資源
ITER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開始生產其第一批等離子體,作為實驗性反應爐的ITER實際上不會發電,因此希望可以在五年內進行電漿測試,雖然只能維持幾毫秒而且還需要進一步裝設其他零組件,但可證明托卡馬克反應爐能正常運作。
(ITER 執行總裁/Bernard Bigot)
必須要等到2060年左右才能有第一個發電機,把熱核融合反應爐連接到供電網
在風險方面,根據輻射防護與安全研究所IRSN的研究評估,ITER 氫的兩種同位素之一在環境中擴散的潛在後果,遠遠低於使用傳統裂變核能反應爐的情況,輻射防護安全的專家表示:「即使是最嚴重的事故也無需疏散人員」
(法國總統/馬克洪)
想像一下國際ITER項目的經驗如果成功了,我們將能夠開發無污染 無碳 安全和幾乎無廢料的能源,這些能源將有可能滿足全球所有地區的需求,以應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和保護自然資源
馬克洪表示,「世界上最偉大的進步,往往源自於大膽的賭注與坎坷之路」,在全球疫情各說各話分裂與對立的氛圍中,在越演越烈的中美爭霸戰之下,ITER是一個35個國家多邊合作的和平計劃,感謝科學,明天也許比昨天更美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fITA740cNc
含主持人陳文茜解說,請點閱【完整版】2020.08.02《文茜世界財經周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cQnlCl5xC8
核裂變英文 在 說說能源 Talk That Energ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靠核能在太空駐足】
#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小英新產業可參考
蔡總統於就職演說定調台灣未來六大產業方向,其中包含進軍航太產業(雖然我不知道進軍哪個部分啦)。但正好,NASA最近要帶你看看甚麼叫太空時代的動力裝置, 蔡英文 Tsai Ing-wen 總統 賴清德 副總統不妨藉機切入!
▋阿提米斯計畫
NASA目標是到2024年將人類任務送上月球,這項名為月神Artemis的計畫,包括太空發射系統火箭,獵戶座太空船,地面探索系統以及研發。NASA估計,要使機組人員登上月球表面,包括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女性,將耗資350億美元。2024年後,NASA希望每年開展一次人類飛行任務,並在2028年之前實現月球探勘的永續作業。
而月神計畫也將提供至關重要的經驗,為未來登陸火星之旅鋪路。其中,一項重大工作將涉及弄清何種電力系統(包括從未在月球表面進行過測試的電力系統,例如核電)將最能支持未來的駐點。工程師在權衡其選擇權時必須回答的核心問題是,是否可以將必要的材料安全地送上月球,以及諸如核分裂之類的系統能否在如此惡劣條件下可靠運行。
每種電源都有各自的優缺點要考慮。數十年來,太陽能電池組已經可靠地在太空中提供了再生能源,但在從未獲得任何照明的地方(如月球上資源豐富的隕石坑)太陽能就毫無用處,在火星多風,多塵的表面上,太陽能電池板也難以收集足夠的光,使其成為為生命維持系統供電的危險選擇,電池和燃料電池目前的壽命有限,充其量只能使用輔助電源...
▋核動力的太空運用
一種為太空梭提供動力的核裝置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產生器TGR,其依靠鈽238的衰變產生的熱量運行。自1960年代以來,這些發電機就已在火星探測器上使用,並將空間探測器發送到太陽系的外緣,例如旅行者號飛船和卡西尼號。儘管是科學任務的主力軍,但提供的數百瓦功率,僅足以將無線電信號發送回地球或為相機供電。
而地球最普遍的核能取得途徑還是核分裂技術,由於質能轉換的優勢,它將能持續數年在小空間提供連續、可靠的動力源。1960年代,許多科學家認為,用於太空的核分裂反應爐將緊隨放射性同位素發生器之後。1965年,美國發射了一顆名為SNAP-10A的小型核分裂衛星,但由於電氣問題,它在發射後僅43天就失敗了,成為一塊太空垃圾。在接下來的20年中,蘇聯則發射了31枚類似衛星。
在那之後,由於設計問題和預算激增,用於太空的新型核反應爐開發在停滯了。工程師們希望立即從這些系統獲得先進的性能,從而導致複雜而昂貴的設計,太空用反應爐設計開始不受歡迎,直到NASA Glenn Research Center和美國能源部開始著手一項名為Kilopower的聯合計畫,目標是為太空開發一種新的核反應動力系統,該系統能夠產生約10 kW的電能。
▋Kilopower
只要四個類似的反應爐,就能輕易提供40kW的功率,以供六名機組人員在火星上生活所需。Kilowpower的模組化與密合型設計,大幅減少重量,以往核反應爐系統設計為12-14公噸 (6-7噸反應爐加備用),而單個Kilopower反應爐的重量僅為1.5噸,成了它能夠上太空的關鍵。
燃料爐芯大約相當於紙巾卷的大小,僅重28公斤,由約8%的鉬和92%的高濃縮鈾組成。核材料被氧化鈹反射器包圍,該反射器將中子反彈到堆芯中以驅動裂變反應。放在鐵心內部的是一根純碳化硼棒,它吸收中子,從而調節核反應功率。緩慢移開碳化硼棒後,中子開始撞擊鈾原子,開始連鎖反應。裂變產生的熱量通過充滿鈉的熱管傳遞到一組史特林引擎,透過活塞驅動,將熱量轉化為電能。最後,反應爐還包括一個散熱器,用於消除多餘的熱量,將其散發到太空中。
目前反應爐開發在經過多項測試與實驗後,已經證明可以順利發電,且維持5KW的輸出後順利關閉,待更多優化後,持續推進至10Kw的目標。
▋核子保防與輻射安全
當然,鑑於鈾的潛在危害人類以及其作為核武器材料的風險,有些人對高濃縮的鈾燃料持懷疑態度。但將鈾運到月球並與反應堆並排工作是安全的,鈾發出的弱α粒子無法穿透紙或皮膚,爐芯周圍的屏蔽層也將防止太空人受到任何輻射(宇宙射線可能更強)。而將反應爐廢料也將被屏蔽並單獨放置。
對於這種系統,最壞的情況是整個反應爐於於火箭發射中炸毀,但霧化和分散的鈾顆粒對一公里內的人所造成的劑量也僅背景輻射千分之一,比乘坐飛機飛行時從太陽輻射中獲得的劑量還少。
當然,核分裂反應爐的未來將不僅取決於技術上的成功,還取決於足夠的資金,國會的支持剛好補足這缺口。反應爐的使用除了通過尚未確定的更多安全性和可靠性測試外,還需要「飛行合格」,這意味著它必須能夠承受發射時承受的重力和月球上看到的極端溫度的影響。
期待我們近期能盡快看到近一步測試成果。
_ _
國際間已經在計畫用核能系統搭載潛艦或太空電力系統時,我們原能會主委謝曉星認為沒有核電後的核能人才卻只能去做除役,Are you blind ? 小英 ~ 你看看,你要打造的太空產業,Nuclear Can Help ~
畢竟「太空的時代,沒有非核家園」
▋參考資料
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centsci.0c00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