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核仁有遺傳物質嗎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核仁有遺傳物質嗎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核仁有遺傳物質嗎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核仁有遺傳物質嗎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推!文長,慎入。 笨蛋!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廢料! ―― 論核廢料的爭議與解方 文:方儉(綠黨候選人) 核電百利唯一害:游離輻射。隨著人類接觸游離輻射(簡稱輻射)越多,發現這種具有離子化能量的輻射,不論再低,也會有致癌的風險,而且隨著時間發展,越多的證據證實了:「再低量的輻射,也還是有致癌...

  • 核仁有遺傳物質嗎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06 22:23:22
    有 54 人按讚


    推!文長,慎入。

    笨蛋!最大的問題就是核廢料!
    ―― 論核廢料的爭議與解方

    文:方儉(綠黨候選人)
    核電百利唯一害:游離輻射。隨著人類接觸游離輻射(簡稱輻射)越多,發現這種具有離子化能量的輻射,不論再低,也會有致癌的風險,而且隨著時間發展,越多的證據證實了:「再低量的輻射,也還是有致癌風險」。

    僅管有很多無知卻樂觀的人,甚至有學者、教授,暢言核廢料是寶,宣稱能夠妥善處理核廢料,他們正是「國王新衣」故事裡的裁縫、騙子。
    核電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錯誤與謊言,美國在長崎、廣島扔下了兩顆原子彈後,核子武器成為戰後迄今的戰略性武器,1950年代由於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核子動力潛艇發展成功,小型的核反應器可以發電,供應潛艇長期的動力,而不用浮出水面,同時還能產生核彈的主要人工元素「鈽」,所以美國政府決定了「把劍換成犁頭」的政策,讓西屋、奇異公司取得核電廠的技術,條件是把核廢料和鈽,交給國防部,做為核武原料。
    所以最初的核電的宣傳口號是Too Cheap to Meter(便宜得不要錢),的確,如果不計核廢料的處理成本,核電真的是價廉物美。
    可惜,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當然也沒有免費的電,凡免費的必然是最貴的。核電百利唯一害:游離輻射。隨著人類接觸游離輻射(簡稱輻射)越多,發現這種具有離子化能量的輻射,不論再低,也會有致癌的風險,而且隨著時間發展,越多的證據證實了:「再低量的輻射,也還是有致癌風險」。
    因為游離輻射的能量或粒子打向人體的細胞核內的染色體DNA分子,像是機關槍子彈向人群掃射,可能打死人,也可能一個人也沒打到。舉個台灣的例子,2010年11月26日的連勝文槍擊案,黑道分子馬面近距離對連勝文開槍,竟誤擊中坐在輪椅上的民眾黃運聖,結果連勝文還活著,黃勝文卻當場死亡。
    游離輻射的生物危害,是無可否認的,所以從1970年代以後,國際輻射防護標準日益嚴格,歷經無數次的核子試爆,以及三浬島、車諾比、福島核災,國際社會訂定了嚴格的輻射防護安全標準,其中三個原則是國際社會必須遵守的:
    一、​正當性。任何的輻射曝露必須是利大於弊,受曝者是自願的,並了解受曝的風險,但有明顯的利益,超過輻射曝露可能的危害與風險,才能接受。
    二、​最優化。即使有正當性,也要合理抑低(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絕不可超過計劃的曝露量。
    三、​劑量限值。即使是低輻射曝露,已經符合上述兩點,但是累積的劑量也不得超過一定的限值,以降低風險。
    這三個原則被用於職業或是醫療檢驗、治療方面,像我們照X光、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都是為了診斷病癥,沒有必要,就不應該照射,而且近年發現,這些輻射曝露顯著提高被檢驗者的罹癌機率,所以逐年把劑量限值不斷調低。過去有個真實的笑話,在1960年代,給黑人照X光是白人的2倍,因為當時美國人相信黑人的皮膚比較厚,這種無稽之談,也充滿了種族歧視,政治不正確。
    另外,對於職業上的曝露,不論是醫療、檢驗、研究機構,或是核電廠,所有的工作人員,上到最高主管,下到工讀生、打雜的,都必須嚴格遵守輻射安全管制。包括機構必須有完善的輻射防護硬體,曝露區範圍要嚴格管制進出,且要有24小時不間斷的連續偵測並留下完整紀錄,還要有完善的安全品管體系;人員必須成年,受訓合格,身檢合格(有些工作限制性別,或嚴禁懷孕女性),每年定期2次體檢篩檢癌症,進入管制區或輻射潛在區,必須佩帶偵測佩章……等繁文縟節不及備載。

    輻射加給,絕非好事
    由於這些管制仍無法杜絕輻射造成的健康風險與危害,所以只能用補償的方式來平衡利益,所以就有「輻射加給」的制度。
    1980年代我留學美國明尼蘇達州,在租屋時發現半地下室的房間特別便宜,幾乎是一、二樓的半價,房東還要負擔所有的瓦斯供暖費用,在租約中還註明一定時間,要把門窗打開通風,即使是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也要徹底通風,因為明尼蘇達全州都在花崗岩上,地下室會蓄積放射性氡氣,所以這些「優惠」,是對自願接受到氡氣輻射曝露的經濟補償。當時氡氣致癌,已是明確的公共衛生課題。
    因為我是做遺傳工程的實驗,會使用低劑量的放射性磷等物質作為基因剪輯的標記,這些放射性物質用量極少,都是用微升(百萬分之一公升)來計算的,但是還是受到州政府的嚴格管制,凡沾染到輻射物質的東西,不可沖入水槽,而且要收集到雙層不銹鋼的容器中,並且隨時會有稽查人員來檢查,並考核實驗室人員是否落實輻射防護措施,若不合格,就會被取銷實驗室的資格,而且會受到嚴重的處罰。
    這些事當年在台灣從未聽過,在醫院、實驗室實習時,也用過放射性物質,但是總以為量少,從未想過有這些重重管制。即使到今天,又有多少單位認真執行輻射防護呢?
    雖然現在已經從火器時代,進入原子、電子,甚至是量子時代,台灣人對於輻射防護的概念還停留在石器時代,在台灣混有的放射性物質的棉被、床墊、水壺被稱為「保健產品」,有輻射的建案,叫作「養生宅」,已超過低階核廢料接近建築管制的食鹽,被標示為「健康鹽」,衛福部還掛保證「不是健康食品,毋需健康食品認證」。
    如此光怪陸離的事,台灣人都甘之如飴,把輻射當成健康養生的元素,完全違反了國際輻射防護「輻射沒有最低安全劑量」的普世價值。
    要100%擁核,必須消滅人民對輻射的恐懼,所以原能會的正式文件中,從來不提「輻射沒有最低安全劑量」,或是「再低的輻射都可能致癌」,至今在原能會官網上,還能找到「低劑量輻射有益健康」的謬論,甚至鼓吹要大眾勿恐慌。

    輻射安全的話為什麼要給津貼
    在2018年的反日本核食公投,近8百萬人明確表達拒絕日本核食的意願,這並非民粹,而是民眾的集體認知反而是正確的。
    如果輻射沒有風險、危害,那麼台灣的輻射相關工作人員,不論是核電廠,還是研究單位、醫療單位的從業人員,為什麼還要領輻射或核能加給?
    如果這些所謂的「輻射安全專家」認為輻射很安全,請把過去所有的輻射相關加給全部繳回國庫。既然安全,為什麼還要有輻射津貼。
    最該退錢的,是歷任原能會的主任委員,他們一年可領40萬元的核能加給,他們平時會在核電廠辦公嗎?憑什麼領年薪的25%作為核能加給?其他台電核電部門也是,他們主張「抱核電廠腄覺,比抱兩個女人還安全。」那麼更該把核能津貼退還給國家。
    如果從國際的輻射防護標準與原則來看,用22.5億元打發5千達悟族人37年來所受到的輻射危害,簡是是太便宜了。以核研所2千人為例,一年的輻射加給預算是2.7億元,每人也有十餘萬元,而他們是自願的專業人員,每天工作8小時,所受的劑量也是「微乎其微」的。
    蘭嶼人可是被迫的,一天24小時都要和核廢料相處,同時核廢料並未依照國際標準放在密封、負壓、恆溫恆濕的安全建築物中,放在水泥板覆蓋,沒有密封,經年風吹日曬雨打難免,海水鹽分侵蝕的場所,而且他們並沒有佩帶輻射佩章,也未受訓,不論性別、年齡,都曝露在輻射風險中。
    蘭嶼面積48平方公里,就存放了12萬桶的核廢料,雖號稱是「低階核廢料」,但以當年的管制,除了廢燃料池有放進去外,中階核廢料也進去了。

    那我們就來談談補償與賠償
    台灣是一個沒有Liability的地方,Liability中文不容易翻譯,如果翻譯成「責任」,又不太切實,也可看成是「無過失責任」,也就是當有責任管理管制的單位或個人,疏於管理、防護,造成善意第三人受害,除非該單位或個人能舉證受害有其他的原因,就必須承擔過失的責任。
    核廢料對於蘭嶼人而言,絕對是政府、台電疏於管理、管制責任所造成的事實,蘭嶼人近年多人罹癌,甚至不明原因死亡,都可以對政府、台電究責,要求賠償,而且是懲罰性的賠償。
    當然,這是在「文明國家」才會發生的。
    1989年我經歷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一個懲罰性賠償案;一輛通用的箱型車撞車起火,車上7名乘客與駕駛死亡,而這是因為通用在油箱、油路上的設計缺失。為了省錢,沒有修正設計、召回,所以法院最終判決通用鉅額的賠款高達30億美金(900億台幣)。由一個單一的案例,就會造成如此巨額的賠償,當年通用計算,造成火燒車的機率也是微乎其微的,但是意外總是發生在意料之外,這筆900億台幣的教訓是嚴格檢討所有類似的問題,亡羊補牢。
    台灣人,包括法官,可能分不清什麼是補償,什麼是賠償。
    如果是自願的,在充分的告知與準備下,可能受到風險,有計劃的,是補償。如果是被迫的,也不知情,甚至是被騙的,可能受到危害風險,非計劃性的,就應該賠償。
    對蘭嶼達悟人而言,不能用「補償」,除非台電或原能會先付他們37年的薪水,讓他們變成核廢料廠的員工,25.5億還算勉強可以接受。
    問題是蘭嶼達悟民族千年來都居住在蘭嶼好好的,天外橫禍,來了這些核廢料,這是台灣政府的「反人類罪」的惡行,早就該終止,而非延續過去威權白色恐怖之惡,繼續危害達悟民族,甚至影響到部落的生存,進而「滅種(genocide)」。
    基於台灣是文明社會,就應該用文明的方法賠償達悟族人,根據「核能加給」換算,起碼的補償是每人每年50萬元。至於對政府與台電惡行的懲罰性賠償,負責蘭嶼案的林萬億政務委員的名字給了很好的啟示:萬億,差不多。難道台灣人的人道精神,連通用汽車都不如嗎?難道不要亡羊補牢,把過去50年的錯誤都改正嗎?

    今天蘭嶼,明天台灣
    未來蘭嶼核廢料會有幾種可能和花費的成本:
    一、​運到核三廠廢料倉庫。只要運費,和增加廢料倉庫的容積即可,成本約12、13億元。
    二、​運到核二廠或核研所廢料倉庫,要增加興建碼頭,至少20億元。
    三、​現有核廢料場以外地方,即使最近的台東達仁,也要重新公投,起碼50億元。
    四、​如果續留蘭嶼,就必須興建合格的廢料倉庫,不能再這樣貯放,建倉庫要十多億元,每月還要用電40萬度左右,台電還要蓋發電廠,或用海底電纜,成本再增加近百億元。
    台灣人是不是要當文明人?還是要當滅族的凶手?能花錢解決,就不難,難的是不想花錢,或花錢也不能解決問題。
    可怕的是台灣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無知、野蠻,正在傷害自己和未來子孫生存發展的機會,因為核一、二、三廠的核廢料產生核災的風險與日俱增,如果沒有正確的輻射防護思維,核災的機率是非常高的,一旦發生,台灣赤地千里,千年不適人居,可能就會成為世界無人島的核廢料場。
    今天台灣人以漢人沙文主義的思維、心態,不負責任,把核廢料丟給了蘭嶼;同樣的比例原則,有一天中原的漢人沙文主義者,也可以輕鬆的把核廢料扔給台灣,當然,西方列強,也可能把他們的核廢料送來。
    如果沒有國際的輻射防護標準,作為人類面對輻射的最後保障,人類這物種,會被輻射造成的突變,提早演化,或滅絕。
    核廢料不是錢的問題,用錢只能解決一小部分的賠償與補償問題而已。

  • 核仁有遺傳物質嗎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7-26 20:00:01
    有 126 人按讚


    #好過日考察系列第31
    #從哈佛醫學院看中山仁武校區選址
    文:洪正、左營楠梓翰-李欣翰

    「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在7月9日通過環評,准予開發,距離2012年獲教育部核准新校區籌設已又過了6年。有網友疑問「西子灣大學」是否會變成「仁武大學」,但實際上並非遷校,而是擴充空間。

    仁武校區原為廢棄的仁武營區,其中24公頃作為大學用地,規劃生命科學系館、電資學群系館,並設立多個研究和創新育成中心。

    雖然原本的西子灣校區面積近70公頃,但因「多數被獼猴佔據」,實際可用面積不到30公頃不到,六個學院裡有四個學院空間嚴重不足,20多年來積極向外尋地,找過澄清湖、屏東、台南等多塊基地,歷經波折取得仁武基地,但又因斷層經過計畫屢經修改,終於通過環評。

    然而,在仁武設立校區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嗎?

    或許各位讀者覺得我們這樣問很怪,就先來看今天的考察吧:

    今天我們來到的是哈佛大學醫學院所在的波士頓 #長木醫學學術區(Longwood Medical and Academic Area)。大家可能都知道
    哈佛的校總區(哈佛園)位在劍橋,但醫學院則是歷經搬遷,才於1906年落腳長木。經過百年發展,此處已經成為多家教學醫院(波士頓兒童醫院、布萊根婦女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院......等)和高等教育機構(除了哈佛醫、牙、公衛以外,還有麻州藥科健康學院、麻州藝術設計學院、東北大學、西蒙斯學院......等)

    這一共19間醫院與學術機構,統合組成「醫學學術與科學社群組織」( Medical Academic and Scientific Community Organization ,MASCO),負責管理區域計畫、並協調各組織所需的交通、能源等機能。

    在長期發展下,長木醫學區已成為全美、甚至全球最尖端的醫學研究區域,推動波士頓成為全美拿到最多NIH funding的城市,也帶動生技產業聚集。目前,每天進入此區域的人口超過11萬人、未來10年內預計還會增加超過1萬個工作機會。

    那哈佛大學等機構,有沒有覺得長木醫學區太擠,要去開闢新校區呢?答案是,真的太擠,但不想搬。各單位透過改建、併購等方式,朝向垂直發展,增加可容納面積,他們認為「再戰數十年」應該不成問題。

    在學術機構群聚同時,長木醫學區擁有良好的環境與交通機能,沿著河流有成排的公園綠地,區域南北各有一條輕軌(波士頓地鐵綠線的支線)經過,而區域內也有附設商場,提供堪用的商業機能。

    過去,大學會希望擁有自己廣大的校園,但和波士頓一樣,學術機構群聚於市區,支撐城市經濟發展的案例越來越多,而且很多是「刻意為之」。

    我們認為,「#智力共享」與資訊、物質、人的有效連結緊密相關。除了架構學研機構的金流、資訊流外,人與人的實質交流,也非常重要。

    根據Florida、Van Agtmael等人的論述,創新人才與公司會把「生活品質」列為選擇,生活機能、娛樂、教育、綠化......都是創造激勵進步環境的因子。

    因此,城市發展創新區域時,應著重多樣生態體系,而非只想蓋校舍大樓。城市的經濟資產包含大學、醫院、研究型公司與創業公司等,在長木醫療區的範例中,我們看到頂尖大學創造的群聚效應,而波特蘭和德勒斯登則由地方政府主動安排生命科學產業群聚在便利場所。

    例如德國薩克森州政府投資1億歐元,獎助普朗克研究院分生遺傳所在鄰近德勒斯登大學醫院旁成立,而後生物薩克森也在同一座大樓設立辦公室,帶動東德解體後,德勒斯登的產業轉型。

    創新地區應該有促進人與人交流、會面的便捷交通與城市設計,以大眾運輸、共享交通作為骨幹,並促進以交通節點為核心的混合多元利用。雖然視訊與線上交流越來越方便,但創意人才交流的重要性絲毫未減,這樣的人本大學城,除了波士頓外,也在費城、紐約、聖路易市出現。

    例如波特蘭的奧勒岡健康科學大學(OHSU),接受Nike創辦人捐贈成立的奈特癌症中心,新大樓就選在靠近市中心處,而不是郊區的校園內,以便靠近其他醫療與研究機構。而OHSU的生命科學合作大樓也選在威拉米特河畔的輕軌站旁,比山上的校區更加便利。

    中山大學作為高雄排名最前的綜合大學,在規模與研究能量上一直無法突破,和台南的成大、台中的中興大學規模以及產業影響力相比,都尚有差距。

    我們會希望,像這樣的領頭大學,應該和城市的產業與發展方向更進一步結合,例如資工系設立在高軟附近,生命科學院設置在教學醫院附近,而不同院校設計院所則可設置在駁二附近的港區(都不缺閒置公有地),透過校園融合社區、實驗室貼近市場、大眾運輸串連各據點,打破學校藩籬,增加人才交流與產業界合作機會。

    這不代表我們反對仁武校區。仁武校區鄰近仁大、仁武工業區,離金屬中心、楠梓園區、高科大等產業學術核心也不遠。且仁武營區尚有25公頃左右多餘腹地,可以「研究型校區」為目標,規畫周邊成為智慧生產特區,並以促進公共事業和私人企業合作模式吸引研究單位與廠商進駐(可參考德國弗勞恩學會,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的公私合作,專業分群模式)。

    「團結力量大」,高雄的經濟發展必須往知識密集、智力共享轉型,前提就是打群架而非本位主義,在高科大合併後,我們希望中央地方能同心促成高等學術機構與城市產業更密切配合,並主動修正都市計畫,放寬法規,讓更多人才能夠聚集!

  • 核仁有遺傳物質嗎 在 華人民主書院 New School for Democracy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4-06-25 13:53:08
    有 13 人按讚


    【認識核電.守護孩子.七一上街】

    反核之眾網頁
    http://www.greenpartypost.net/nonukes.html
    死亡組合︰為甚麼要拒絕南方電網?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854
    甚麼是能源自主?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23855

    中國未來的核電廠

    廣東
    大亞灣核電廠(2座)/1994投產
    嶺澳核電廠(4座)/2002-03投產
    陽江核電廠(6座)/2014-18投產
    台山核電廠(1,2號)/2016-17投產
    台山核電廠(3,4號)/2015-18興建
    陸豐核電廠(1,2號)/2014-15興建
    陸豐核電廠(3-6號)/規劃中
    惠州核電廠(2座)/2015-18興建
    韶關核電廠(4座)/2015興建
    海豐核電廠(2座)/規劃中
    揭陽核電廠(4座)/規劃中
    荷包島核電廠/規劃中
    肇慶核電廠/規劃中

    海南
    昌江核電廠(1,2號)/2015投產
    昌江核電廠(3,4號)/2015-18興建

    廣西
    防城港核電廠(1,2號)/2015-16投產
    防城港核電廠(3-6號)/2014-17興建
    白龍核電廠(1,2號)/2015-17興建
    平南白沙核電廠(4座)/規劃中

    福建
    寧德核電廠(1-4號)/2013-15投產
    寧德核電廠(5,6號)/2015-17興建
    福清核電廠(6座)/2014-18投產
    莆田核電廠(2座)/2015興建
    三明核電廠(4座)/規劃中
    漳州核電廠(6座)/規劃中

    江西
    彭澤核電廠(1,2號)/2015-17興建
    彭澤核電廠(3,4號)/規劃中
    橫峰核電廠(2座)/2015興建
    寧都核電廠(2座)/2015興建
    烟家山核電廠(2座)/2015興建
    鷹潭核電廠(2座)/規劃中

    湖南
    小墨山核電廠(1,2號)/2015興建
    小墨山核電廠(3-6號)/2015規劃中
    桃花江核電廠(4座)/2016-18興建
    南陽核電廠(6座)/2016興建
    信陽核電廠(4座)/規劃中
    常德核電廠(4座)/規劃中
    湘潭核電廠(4座)/規劃中

    浙江
    秦山核電廠(7座)/1994-2003投產
    方家山核電廠(2座)/2014投產
    三門核電廠(1,2號)/2015-16投產
    三門核電廠(3,4號)/2014-16興建
    三門核電廠(5,6號)/規劃中
    龍游核電廠(1,2號)/2015興建
    龍游核電廠(3,4號)/規劃中
    蒼南核電廠(6座)/規劃中

    安徽
    蕪湖核電廠(1,2號)/2015興建
    蕪湖核電廠(3,4號)/規劃中
    吉陽核電廠(4座)/規劃中

    湖北
    咸寧核電廠(1,2號)/2015-17興建
    咸寧核電廠(3-6號)/規劃中
    廣水核電廠(4座)/規劃中
    鍾祥核電廠/規劃中

    江蘇
    田灣核電廠(1-4號)/2007-18投產
    田灣核電廠(5,6號)/2015-17興建
    田灣核電廠(7,8號)/規劃中
    上海松江核電廠(2座)/規劃中

    四川
    南充核電廠(4座)/規劃中
    宜賓核電廠/規劃中
    重慶涪陵核電廠(4座)/規劃中
    重慶石柱核電廠/規劃中

    山東
    海陽核電廠(1,2號)/2015-16投產
    海陽核電廠(3,4號)/2014-16興建
    海陽核電廠(5-8號)/規劃中
    石島灣-HTR-PM(1號)/2017投產
    石島灣-HTR-PM(2號)/規劃中
    石島灣-CAP1400(1,2號)/2019投產
    石島灣-CAP1400(3-6號)/規劃中
    紅石頂核電廠(2座)/規劃中

    河北
    海興核電廠(6座)/規劃中
    樵夫山核電廠/規劃中

    甘肅
    蘭州核電廠(2座)/規劃中

    遼寧
    紅沿河核電廠(6座)/2013-18投產
    徐大堡核電廠(1,2號)/2019-20投產
    徐大堡核電廠(3-6號)/規劃中
    金州灣核電廠(2座)/規劃中
    桓仁核電廠(4座)/規劃中
    東港核電廠(4座)/規劃中

    吉林
    靖宇核電廠(4座)/規劃中
    亮甲山核電廠(2座)/規劃中
    長春九台核電廠(2座)/規劃中

    黑龍江
    佳木斯核電廠/規劃中

    總數/239+

    核電.中國.六四

    文︰Tam Daniel
    今年首次參與「反核之眾」在六四維園晚會的攤位。嘗試寫個隨筆,整理一下想法與資料,當作是幫忙自己理解「反核 x 六四」的索引。

    核電

    核電的暴力形式,問世數十年來已有太多朋友說過。

    它複雜。人在高輻射的環境中工作,永遠不可能完美執行紙上談兵的科學,偏差才正常,意外不令人意外。

    它危險。災難一旦發生,不可收拾。切爾諾貝爾的「第二石棺」辛苦募得巨款,尚要至少三年才建成,建成後最多也只能扛一百年,甚至幾十年;福島源源不絕把污水排出太平洋,見不到盡頭。

    它沒有出路。每天全球幾百個核子反應堆持續生產放射性廢料,不能稀釋,不會消散,在地球上困上千年萬年,最終大部分都返回食物鏈的頂端,回到人類體內,損害遺傳基因,禍延後代。

    它不民主、不道德,不但長期封鎖資訊,而且無形無色,一般人根本完全無法保護自己,無論是日常核污抑或災後輻射,它帶來的任何傷害,受損最嚴重的一定是權力最小的人,可能是鈾鑛附近的住民,可能是被利誘到核工業的勞動者,可能是明知污染但不捨家園、或窮得走不動的平民,可能是貪平買廉價食物把輻射吃進肚子裡的基層。

    它是特殊的、鋪天蓋地的政治支配形式︰國際組織、政府、核工業、科學家、司法機構,甚至醫生、教育制度,連成一線,守護謊言。世衛長期被國際原子能機構挾持;安全劑量的標準基礎來自破綻重重的廣島研究;獨立科學家被拘捕(像白俄的 Y. Bandajevsky);法律加以恐嚇(日本新訂的《保密法》)或否定(絕大部分核污索償官司都被指「無因果關係」);核工業長期得到大量研究經費、補貼與明文規定的免責。

    中國

    中國核電「大躍進」當然是舊聞了。有人麻木,有人覺得危言聳聽。話說五十年代的大躍進,就是以盲目操作;當年有句口號,叫「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今天中國核能的魯莽,實在不相上下。目前全中國核電比例只佔2%,核子反應堆有20座;但建築中有28座,已定案的有58座,規劃中的逾133座。福島核災後,全球仍繼續興建的發電廠不過六十餘座,中國已獨佔28座,可見中國對核能發展的粗暴決心。單以廣東衡量︰目前有大亞灣(2座)、嶺澳(一二期共4座)、陽江(目前運作中有1座,最終擴展至6座);將來還至少有台山(4座)、汕尾陸豐(6座)、揭陽(4座)、海豐(2座)、惠州(6座)、韶關(4座)、荷包島、肇慶等等。

    猶記得沙士時,北京以七天七夜建成小湯山醫院,作為隔離非典肺炎病人的措施。中國的核設施同樣是如此火速,乃至不顧後果。其中如惠州核電廠、浙江三門核電廠和山東海陽核電廠使用的「第三代核電」、AP1000模型,其實技術尚未成熟。2011年《明報》曾引述中核集團前副總工程師溫鴻鈞的說法——美英核能機構正延遲或涷結對AP1000設計的認證審批,「中國可能成為AP1000的世界實驗場。」可國家核安全局專家稱,中國已投入大量資金,不可能放棄。

    而另一個更惹人爭議的「第三代核電」模型︰歐式壓水反應堆(EPR)模型,台山核電廠正是白老鼠。法國以EPR模型運作的核電廠,位於諾曼第的Flamanville核電廠,於2007年開始興建,原定54個月內開始投產,現已落後進度四年以上,還未完成工程,預期至少延後至2017年才有機會投產。芬蘭Olkiluoto核電廠3號反應堆亦為EPR模型,2005年動工,多次延誤,其自動化設計亦未完善,相信要2018至2020年才能投產。格林威治大學能源政策專家Steve Thomas更在2010年直指「整個EPR的設計與興建過程根本就是一場災難」。那麼距離香港不足一百公里的台山核電廠呢?2009年動工,相信今年內便可峻工投產,其安全規格令人極度成疑。

    除此以外,選址方面,被譽為世上最大模規的陽江核電廠,其實是在地震帶上;韶關和肇慶核電廠俱為內陸核電廠,只能倚靠江河湖泊等水源冷卻,萬一造成污染,則會大規模影響的食水污染。

    此情此景,就算最最僥倖,所有核電廠都沒有嚴重意外,每間核電廠的日常排放核污和核廢料也是令人無法迴避的問題。核電廠在日常運作中也會排放放射核種。以氚(tritium) 為例:要過濾這輻射物質,成本極其高昂,全球核電廠都任由它不斷排放。大亞灣核電廠排到海裏的氚每年遞增,而中國更不斷提高「安全界線」以「合法化」此一既成事實,這個「安全界線」在2001年以前是55.6 TBq(萬億貝可),2002年為145 TBq,2010年6月再提高至 225 TBq。

    核廢料的壓力更是令人如坐針氈。現時核電廠的高階廢料基本上儲存於核電廠自建的硼水池中,但長遠的高階核廢料處置方案,中國嚴重落後於進度。看看世上其他地方︰高階核廢料的煩惱是無休無止,核工業發展數十年以來,迄今並沒有一個國家能成功建立其高階核廢料存放場。大多數國家單是選址,勘探、研究、商討,已要花上十年以上。芬蘭的Onkalo Project被拍成紀錄片《Into Eternity》,令人驚慌也失笑︰試問如何設計一個安全保持十萬年,超越世上一切政治制度的地下核廢料系統?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中國打算在戈壁沙漠或甘肅的敦煌附近興建核廢料儲存處。而據估計,到了2030年,中國的高階核廢料每年將達3200噸(80微克鈈可致癌,20毫克鈈可致命)。這種壓力與其洐生污染,試問能如何計量風險?

    而另一端在都巿活得好端端的香港人,又可以怎樣理解這個情況呢?大亞灣核電廠為八十年代中英談判下的中港合作產物,自1994年起已運作二十年,原定2014年便須除役。然而一兩年前,中電與政府在毫無討論下,便為大亞灣延役二十年。二十年來,我們知道甚麼?輻射檢測指數、數以萬計(為港人享受的電力而在核工業長期付出生命的)工人及其家人的健康情況、附近社區居民的健康紀錄、核電廠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對土壤農作物水源的影響……我們近乎一無所知。連同不斷累積的核廢料儲存壓力,這個危機我們能如何評估?天文台的所謂輻射檢測,不過裝模作樣;老實說,若有三長兩短,你會知道在哪裡可以找到碘片應急嗎?民政事務處還是村公所?你會知道如何保護你的小朋友嗎?日本民間反核團體「日本原子力委員會」副次長村上正子女士月前走訪香港,在演講的Powerpoint上,把福島核災的災區範圍,疊在大亞灣的地圖上。「我聽說香港有七百萬人口。如果大亞灣發生核災,大家能夠疏散到哪裡去呢?」的確,輻射避無可避。切爾諾貝爾核災受嚴重污染的土地是十五萬平方公里,足計有一百個香港以上,其波及之處,迅速遍及整個歐洲大陸。一旦發生核災,我們不但無法保住東北、大浪西灣、大嶼山東、鐵路沿線,根本整座城巿就會全面失守。

    中國自稱以核電來解決排碳及空氣問題,更是牛頭不搭馬咀的謊言。不知多少科學家已多次指出,核電的生命周期需要至少十四個工序,前期由採礦到燃料,必須經過多層提煉、濃縮、加工,步步都要用秏費大量能源,排碳極高(可參考Kristin Shrader-Frechette的《What Will Work?》及Helen Caldicott的《Nuclear is Not the Answer》)。後期的廢料處置,要持續萬年,成本、能源、排碳根本高得無法估計。

    六四

    近年隨著本土右翼興起,為幾代港人帶來政治啟蒙的六四竟被說成是境外政治,今年更有政棍在尖沙咀另起爐灶。我自然無意捍衛支聯會,但中港政治的論述,已出現了很多不合邏輯的說法。例如凡認為中國民主與香港民主息息相關的,都被譏為「大中華膠」,都是承認一國框架的忠誠反對派。這種「大中華膠」(相對於「本土香港人」)的語言設計,不過是憑空想像出來的稻草人。事實是︰中港政治的血脈相連,是幾十年來特殊的歷史因果。願意正視歷史的港人,根本無法避開對中國的思考。核電正是尖銳至極的例子。就算明天香港獨立,陳雲老師做了城邦盟主,甚至結束與大亞灣核電廠的消費關係︰一旦環伺香港的核電廠發生意外,香港還是會壽終正寢。核電如是,食物如是,經濟如是︰我們已坐在連環船上,就算你竟然對廿五年前的北京工人學生遭到集體謀殺無動於衷,對廿五年來中國巿場化與官商利益集團施諸基層的剝削與折磨視若無睹,今天中國的土地水源空氣輻射污染,難道與你孩子的未來無關?

    核電歸零,不但是人類對環境與後代的倫理責任,也是對中港的心理邊界的有力批判。在六四寫下這篇筆記,只求理順事實,反省令人心虛的城巿生活,如果粗漏,還望指正。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