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校園民歌代表人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校園民歌代表人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校園民歌代表人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校園民歌代表人物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

校園民歌代表人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1:54:06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

  • 校園民歌代表人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08 21:00:07
    有 253 人按讚

    鹿港小鎮 ◎羅大佑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媽祖廟的後面 賣著香火的那家小雜貨店

    假如你先生來自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看見我的愛人
    想當年我離家時她一十八 有一顆善良的心和一卷長髮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鎮 請問你是否告訴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像的黃金天堂 都市裡沒有當初我的夢想

    在夢裡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鎮 廟裡膜拜的人們依然虔誠
    歲月掩不住爹娘純樸的笑容 夢中的姑娘依然長髮迎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街道 鹿港的漁村 媽祖廟裡燒香的人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鹿港的清晨 鹿港的黃昏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再度我唱起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風雨聲
    歸不得的家園 鹿港的小鎮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
    繁榮的都市 過渡的小鎮 徘徊在文明裡的人們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的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寶用 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的小鎮

    ◎歌曲背景:<鹿港小鎮>是1982年4月,由滾石發行羅大佑《之乎者也》專輯中的第一首曲目,該歌曲創作的緣由據報導是羅大佑於1976年就讀中國醫藥學院時,曾在學校附近的修車行換煞車油,當時遇見一位從鹿港離鄉到台中市區工作的修車師傅,這位修車師傅年齡約略18-19歲(與羅大佑年齡相近),在換機油的過程,年輕人跟當時的他敘說工作的辛苦,以及從鹿港來到台中、身上沒錢、工作不順等困境,此段對話讓羅大佑觸發創作靈感,於是寫下這首具有鄉愁情味與城鄉差異的劃時代作品。

    資料來源1:鄉愁譜樂音 搖滾新紀元 喀報 (nctu.edu.tw)
    資料來源2:羅大佑首度鹿港小鎮開唱,回顧38年前橫空出世的《之乎者也》專輯 - 放言Fount Media
    資料來源3:羅大佑獲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不停止創作要做一輩子 | 中央社 CNA NEWS
    資料來源4:紅磚與水泥牆,《鹿港小鎮》 @ 『 香蕉勛的獨白 』 :: 痞客邦 :: (pixnet.net)

    ◎作者簡介

    羅大佑(1954年7月20日-),苗栗縣客家人,台北出生,成長於醫生世家,畢業於台灣高雄中學及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70年代進入流行樂壇,曲風前衛、關懷社會議題,至今已創作15張以上專輯歌曲,其代表作為<童年>、<光陰的故事>、<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明天會更好>、<愛人同志>、<皇后大道東>等。2021年獲頒第32屆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小編張寶云賞析

    七零年代台灣的校園民歌興起,結合當時風起雲湧的社會運動,集結一批質量俱佳的校園歌手,為台灣的流行歌曲文化寫下新頁。
    一九八二年,經歷美麗島事件、林宅血案的台灣社會,一方面處於政治意識的更新時期,一方面整體都市化商業化的情境陸續形成新興的價值變動,包括對歷史、經濟、土地、性別的觀念都逐步進到後現代碎裂化的狀態。羅大佑以憤青、覺青的搖滾音樂風格,結合他鮮明的社會關懷傾向,將校園民歌的運動性推向更為開闊的場域。
    這首<鹿港小鎮>雖不是羅大佑的親身經歷,但他卻捕捉到當時台灣青年的生命樣板,向都會集中、向工商業活動集中,離鄉打拚以成為社會的中產階級,企圖脫離農村的貧窮以為這才是人生勝利組該有的社會化過程。因而當歌詞的主旋律不斷重複唱道:「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幾乎道說出當時青年世代的心聲,在鄉愁裡出現的父母親、媽祖廟、雜貨店、愛人、鄉親,才是故土熟悉而有溫度的人物、場景和事件,文明所象徵的台北、霓虹燈、黃金天堂、水泥牆在夢想的幻滅之下全成了可疑的符號,於是鹿港小鎮在淒迷的夜裡與繁華的都市景觀形成劇烈的辯證和徘徊,一個迷失的青年在城鄉的拉扯往復之中究竟該何去何從?夢想是否只是空想?家鄉的一切才是實在的牽絆呢?
    羅大佑將流行歌詞的題材轉向對青年、對社會發展的實質反省,無形中擴大當代詞曲的生命關懷,形成對歷史、對文明的扣問,其中批判及衝撞的力道極其猛烈;而羅大佑對西方移植到台灣的搖滾音樂精神,有所承接也有所轉譯,應是另一個值得觀察和思考的面向。

    --
    美術設計和攝影來源:李昱賢,IG:https://www.instagram.com/ahhsien_/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9/blog-post_08.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當代詞選 #羅大佑 #鹿港小鎮

  • 校園民歌代表人物 在 王丹网站 Wang Dan's Pa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5-01 08:55:35
    有 674 人按讚


    我們是5000個人(自由時報副刊專欄)
    王丹

    在六四30週年到來之際,很多的人用文字,用照片,重新喚醒歷史的記憶。最動人的場景之一,應當是在當年那場激情昂揚的民主運動的最後一夜,6月3日的深夜,幾千名堅守在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和市民,在無盡的黑暗中面對軍隊的刺刀和呼嘯的子彈。次日清晨,疲憊不堪的隊伍撤出廣場,他們相互攙扶,走過已經被死難者的血塗染過的長安街上,雖然聲音沙啞,但仍然唱歌相互鼓勵。那一幕,會永遠地銘刻在歷史上。

    而今天,我要講述的,不是發生在中國的那一幕,而是驚人地相似的一幕。這一幕,發生在拉丁美洲,發生在智利。

    維克多。哈拉(Victor Jarra)是智利著名的左翼歌手和導演,出身貧窮的他,一生致力於把自己的藝術才華奉獻給自己的國家和人民。1970年代,是拉丁美洲尋求自主,反對殖民主義的火熱年代,維克多毫不猶豫地投入了革命的浪潮。他曾經說過:“如果在音樂創作的背後沒有一個革命的人,那就不會有什麼革命歌曲。”他所致力於追求的社會主義,當然後來已經被證明是烏托邦,但是他的追求背後表現出來的對自由的熱愛和堅持,在我看來,與革命無關,而是代表著一種理想主義,一種與1989年中國的學生一樣的理想主義。

    1973年9月11日,智利發生政變,正準備去國立技術大學進行表演的維克多,在廣播中得知了左翼總統阿連德被刺殺的消息。作為左翼文化界的代表人物,他深知此時出門的危險,但是他選擇了在這樣的危難時刻,與民眾站在一起。冒著危險到了大學之後,果然,軍隊和坦克把學校團團包圍,大批的學生和教授並沒有逃跑,而是相互依偎,勇敢地面對即將開始的鎮壓。維克多的到來,極大地鼓舞了他們的心。在寒冷的風中,在漆黑的夜裡,維克多唱了一首又一首激動人心的民歌,所有的師生們擊掌相和,歌聲給大家帶來了溫暖,和勇氣。

    第二天一早,政變軍隊的坦克攻進校園,師生們被驅趕進入智利體育場集結。維克多被一名軍官認出而被抓走,等他回來的時候,已經是遍體鱗傷。按照當時在場的人的回憶:維克多回來後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向周圍關切的人要了紙和筆,寫下了他作為一個歌手的最後一首歌《我們是5000個人》。因為擔心他的這首歌被沒收,他寫一句,圍坐在他身邊的人就大聲地背誦一句,大家的心願就是,要把這首歌牢牢地被下來,只要有一個倖存者,就要讓這首歌流傳出去。維克多在歌中寫道:“我們是5000個人/在這座城市的這一小塊地方/在整個國家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城市裡/將有多少人遭受著同樣的命運?僅僅在這裡/就有10000隻手/它們曾播下種子/它們曾讓工廠運行/當我不得不訴說恐怖時/歌啊,你讓我唱得多麼艱難!”這首歌沒有寫完,維克多就又被抓走了。政變後的第六天,人們發現了維克多的屍體,他那年,僅僅35歲。

    曾經經歷過1989年那一幕的我,看到1973年在智利的這一幕,怎能不熱淚盈眶呢?場景不同,訴求不同,人物不同,年代不同,但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還是有這麼多的相同:為了理想不怕犧牲的勇敢,這種勇敢面對的鎮壓與黑暗,歷史的記憶在殘酷的壓力下頑強的生長,以及那些死去了的人,獲得的永遠的尊敬。歷史,難道不就是這樣一筆筆地寫出來的嗎?

  • 校園民歌代表人物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9-19 01:00:00
    有 31 人按讚


    【民歌運動】#中東
      
    在台灣,校園民歌是 1970 年代起發展出的流行音樂風格,更形成後來轟動全台的現代民歌運動。當然,不只在台灣,歐美地區的龐克運動、雷鬼等流行音樂,也在 70 年代大放異彩。
      
    但你知道,在中東也有民歌運動嗎? 1960 至 1970 年代的中東,其政治與經濟皆有著劇烈變動,爾後隨著社動亂趨於穩定,人們開始追求藝術文化等格調生活。"Sha'abi"便是在 70 年代初期出現的樂風,後流行於埃及。
      
    "Sha'abi"是什麼?"Sha'abi"好聽嗎?又有哪些代表人物?點文章,今天讓音樂帶你到中東,一起聽聽中東民歌🎶
      
    #埃及 #流行音樂 #社會文化 #好文再讀
      
    ▍換日線 2018 秋季號《異鄉人的「天堂路」》→ http://bit.ly/2POJTVk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