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校園書房聖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校園書房聖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校園書房聖經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547的網紅Sam Tsang 曾思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One of th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message summary by the newspaper concerning the poor in Chines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legenda...
校園書房聖經 在 噗醬PJ|健康瘦身|豐胸|保養彩妝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08 03:55:15
一日文青少女😸(? 今天去逛了搬家新開幕的校園書房 新地方環境很好也很舒服有可以安靜看書的地方👍 . 我也在這裡挑了禮物送給我的學生寶寶 希望她會喜歡💕同時也祝福到她的生命 . . 這兩段經文是我在逛書房的時候特別有印象的~分享給大家❤️ . .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 -彼得...
校園書房聖經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One of th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message summary by the newspaper concerning the poor in Chinese.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legendary Grace Baptist Church in Taipei, Taiwan, 2018.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耶穌的筵席給教會的功課】曾思瀚:教會有無走近貧窮者 還是在會堂等人來?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教會在地上,就是延續耶穌所做的,領人經歷耶穌、得著救恩!」校園書房出版社舉辦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大會講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於七月28日查考《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進行研經培靈,帶領眾人探索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耶穌,以及現代教會可以從兩卷經文中學習何種功課。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
曾博士引用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赴筵席的比喻,以及使徒行傳三章彼得在聖殿奉耶穌的名為生來瘸腿者禱告的故事勉勵大家:「看到需要就採取行動關懷」,也提醒眾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曾博士說,這是很多基督徒在面臨考驗及抉擇時常問自己的。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記載著耶穌對「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教導,而這兩種筵席都提到邀請「貧窮、殘廢、瘸腿及瞎眼的赴筵」,這是耶穌藉著擺設筵席提醒每個人:「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好處,只跟有能力回報自己的人來往,而要伸手幫忙那些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的人。」也就是說要定睛在將來天國的獎賞,而非今生就得到回報。
他表示,路加福音十四章16-20節中描寫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客,但原先鎖定的賓客「一口同音地推辭」(18節),後來主人要僕人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邀人進來。這則是提醒現代教會:「對於那些貧窮、殘疾及流離失所的百姓,我們有沒有走近他們?邀請他們赴神國的筵席,還是我們只是在會堂裏等人進來?」
「教會是愛的群體,要領人經歷耶穌基督的救恩,將所領受到的信息傳遞出去,就像初代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將福音傳給外邦人。」曾博士表示,當初路加撰寫《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受書人是提阿非羅,提阿非羅是羅馬政府的高級軍官,路加希望他能學習知道關於耶穌的事,帶領他歸主。
找到談福音的切入點
曾博士提醒,基督徒不僅要看重靈修,經營自己和上帝的親密關係,也要努力經營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一個真正愛上帝,將聖經的教導在生活中行出來的基督徒,一定可以從這人跟他人的人際互動看出端倪。
基督徒週間在生活及職場中,一定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未信者,他們有的可能有一些形於外的壞習慣(如講髒話、抽菸)或是不俊美的外型,我們要試著找到跟他們「談福音」的切入點,讓他們知道「耶穌愛你」,願意更深一步認識基督信仰。而這也就是耶穌藉著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故事,要教導我們的天國價值觀。
曾博士進一步引用使徒行傳二章1-4節說,初代教會在五旬節誕生,宣教的行動就此開展。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僕人,「可以勝過魔鬼的試探」;聖靈也降臨在每個信耶穌的人身上,無論是使徒還是平信徒、社會地位高或低,聖靈都會在他身上有工作。就像初代教會的信徒不只把福音傳給猶太人,神也讓他們可以講各國的方言,可以遍傳天國的福音。
他指出,使徒行傳二章17節及約珥書二章28節都提到「末後的日子,我(指神)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這也提醒教會裡的每個人都要宣揚上帝的信息,不僅要看見需要,更要為著人的需要付上行動。
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
28日聚會最後,曾博士和現場聽眾進行Q&A,針對「基督徒如何看待現在以色列人呢?」及「如何以耶穌的心,去分辨神眼中為惡以及祂所不喜悅的人事物?」等問題提出見解。
曾博士說,據他觀察,目前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教會已經代替了以色列,不必理會以色列」,另外一種則是認為以色列「做什麼都是對的」,比較像是錫安主義。他建議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從舊約的先知書所傳遞的內容,從比較公義的眼光及角度來看以色列。
他也回應,耶穌是和罪人走在一起,從路加福音的教導中,神沒有要我們始終與「跟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而是要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把福音傳給他們。我們基督徒要傳福音,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只跟我們喜歡的人傳;基督徒也都是蒙恩的罪人,神也藉著路加福音三章8節提醒我們:「你們應當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7664#ixzz5RkTJWjB9
校園書房聖經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 brief summary of my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in Taiwan at the end of July.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Report below:
大歷史學家‧路加」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回顧
讓經文和生活應用之間,不再跳接──
從聖經神學角度,閱讀路加筆下的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 /陳曉玫(校園書房出版社行銷企劃)
2018年的斯托得紀念講座,校園書房出版社邀請到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客座教授曾思瀚來台。圍繞最新兩本路加福音相關著作《天國演說家》、《耶穌的讀心術》,曾思瀚老師應用聖經神學近年的研究成果,帶領讀者閱讀過去較少被關注的路加寫作。
有別於去年斯托得紀念講座的「系統神學8堂課」,今年的「路加神學10堂課」著重聖經神學,內容包括路加研究導論、研經培靈,以及路加神學主題三部分,曾思瀚老師親自示範從聖經神學出發的研經方式,提供讀者新的思考出發點。
「來台灣之前,很多朋友看了演講的題目,以為我要講系統神學,但系統神學關注的主題,其實也可以用聖經神學來談。」在開始談路加神學主題之前,曾思瀚老師首先統整了系統神學與聖經神學的異同:系統神學跨時代、跨學科領域,針對「聖經中沒有講清楚的事」,統整羅列思考的可能性;聖經神學則針對文本寫作的時代,進行歷史性的查考,重現文本對當時聽眾的意義。
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得以貼近一世紀的教會文化、處境,更深刻明白經文如何回應當時信仰群體所面對的問題。這一段過程,幫助讀者在讀經、釋經,到生活應用之間,銜接一座橋梁,先有扎實的理解,才進而應用在現代倫理或生活信仰議題上。以下為讀者摘要曾思瀚老師以聖經神學角度談聖靈論、基督論、教會論、終末論的內容:
聖靈論──指向耶穌身分的記號
「聖靈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的行動是什麼?」透過聖經鑑別方法,我們會發現聖靈像是一個記號。每個記號都指向某個方向,也存在「指向」的目的。路加在他的寫作中,將聖靈視為一個記號,指向耶穌的身分:將上帝的應許帶給人,可以去傳福音、釋放還有醫治。而門徒透過聖靈獲得的能力和權柄,也指向耶穌,以及神國度的工作。
若以使徒行傳第三章為例,透過聖經神學的研究,我們會發現在當時瘸腿的人被剝奪的不只是生存的尊嚴或是工作的權利,同時也被禁止進入聖殿。在此,使徒藉著聖靈所做的「醫治」和「釋放」,是指向耶穌所做的,不僅賦予人新的身分,也使人從原本社會和宗教的地位中得釋放。
基督論──耶穌究竟是誰?
路加以很多不同手法表達有關基督論的信息,其中包括以利亞、主、人子、救主等主題,顯示耶穌的身分。聖經裡記載,有人曾認為耶穌是先知以利亞顯現;近代知名聖詩的歌詞則告訴我們耶穌是我們的「恩友」。但事實上在新約中,「主」才是最多次出現對耶穌的稱謂。
在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中,路加也多次使用「主」來稱呼耶穌。對路加寫作的原初讀者提阿非羅而言,這是非常大的挑戰。因為在希臘羅馬時代,提阿非羅作為一位軍官,他的「主」是凱撒。「耶穌是主」對提阿非羅而言,具有相當的顛覆性。路加透過他的寫作,向提阿非羅的世界觀提出挑戰:耶穌在羅馬的帝國意識之外,設立了自己的王國;跟隨耶穌的人,必須決定是要跟隨耶穌的價值觀,還是地上的帝國價值觀。
教會論──耶穌的群體
路加的寫作中有相當篇幅,都與耶穌基督的使命以及教會有密切的關係。現代基督教群體的做事方式、倫理實踐、對教會的定義也許可能脫離耶穌,但教會本身永遠不可能脫離耶穌基督。
曾思瀚引用了使徒行傳四處經文來展現路加筆下的教會論。其中一段是在使徒行傳第二章42~47節,有關「擘餅」的經文。過去許多人都將擘餅視為禮儀,是一件特別進行、為要紀念主的事情。但在初代教會,擘餅是每天吃飯都要做的事情。可能是日常的吃飯時間,透過一頓飯來服事身邊有需要的人。它意味遵行主話語,也意味著透過幫助人,使人真正看見神所賜的生命本質。「紀念主」在初代教會其實存在於日常生活裡面。
終末論──跨文化事工更能展現終末性
在聖經裡面,我們可以透過上帝在某些特並時期的獨特作為,看見指向歷史終點的終末觀。而路加在使徒行傳中,有多段寫作都指向終末。在使徒行傳第一章7~8節,我們可以發現聖靈的降臨,就指向了終末,並且在等待終末的這條歷史軸線上,我們的終極使命就是持續不斷的為主作見證。也就是說,宣教是終末的印證。
對於這段經文很多人有不同詮釋,甚至在華人教會中,容易強調宣教要從自己的教會開始。但透過使徒行傳第十到十一章的哥尼流事件,可以發現上帝甚至「強迫」彼得,要開始跨文化的宣教事工,透過很特別的方式肯定外邦人的身分。這段經文中,路加的寫作帶出非常重要的終末信息,那就是宣教不是一種理念或教導,而是一種典範。跨文化宣教無法自然而然發生,他是一種刻意的行動。當我們經歷了、體驗了,我們也能得著信心相信之後將要經歷的。
https://shop.campus.org.tw/ReadingBanqu…/18.9-10/Report.htm…
校園書房聖經 在 Sam Tsang 曾思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John Stott Memorial Lectures at the legendary Grace Baptist Church in Taipei, Taiwan, 2018. Photo credit Campus Publishing, Taiwan.
【耶穌的筵席給教會的功課】曾思瀚:教會有無走近貧窮者 還是在會堂等人來?
【記者梁敬彥台北報導】「教會在地上,就是延續耶穌所做的,領人經歷耶穌、得著救恩!」校園書房出版社舉辦2018斯托得紀念講座,大會講員香港浸信會神學院特約教授曾思瀚博士於七月28日查考《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進行研經培靈,帶領眾人探索教會及信徒如何在生活中體現耶穌,以及現代教會可以從兩卷經文中學習何種功課。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
曾博士引用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赴筵席的比喻,以及使徒行傳三章彼得在聖殿奉耶穌的名為生來瘸腿者禱告的故事勉勵大家:「看到需要就採取行動關懷」,也提醒眾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
「如果是耶穌,祂會怎麼做呢?」曾博士說,這是很多基督徒在面臨考驗及抉擇時常問自己的。路加福音十四章7-24節記載著耶穌對「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教導,而這兩種筵席都提到邀請「貧窮、殘廢、瘸腿及瞎眼的赴筵」,這是耶穌藉著擺設筵席提醒每個人:「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好處,只跟有能力回報自己的人來往,而要伸手幫忙那些沒有甚麼可以報答你的人。」也就是說要定睛在將來天國的獎賞,而非今生就得到回報。
他表示,路加福音十四章16-20節中描寫有一個人擺設大筵席請客,但原先鎖定的賓客「一口同音地推辭」(18節),後來主人要僕人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邀人進來。這則是提醒現代教會:「對於那些貧窮、殘疾及流離失所的百姓,我們有沒有走近他們?邀請他們赴神國的筵席,還是我們只是在會堂裏等人進來?」
「教會是愛的群體,要領人經歷耶穌基督的救恩,將所領受到的信息傳遞出去,就像初代教會的保羅和巴拿巴,將福音傳給外邦人。」曾博士表示,當初路加撰寫《路加福音》及《使徒行傳》,受書人是提阿非羅,提阿非羅是羅馬政府的高級軍官,路加希望他能學習知道關於耶穌的事,帶領他歸主。
找到談福音的切入點
曾博士提醒,基督徒不僅要看重靈修,經營自己和上帝的親密關係,也要努力經營自己跟別人的關係,也就是人際關係。一個真正愛上帝,將聖經的教導在生活中行出來的基督徒,一定可以從這人跟他人的人際互動看出端倪。
基督徒週間在生活及職場中,一定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未信者,他們有的可能有一些形於外的壞習慣(如講髒話、抽菸)或是不俊美的外型,我們要試著找到跟他們「談福音」的切入點,讓他們知道「耶穌愛你」,願意更深一步認識基督信仰。而這也就是耶穌藉著地上的筵席及神國的筵席的故事,要教導我們的天國價值觀。
曾博士進一步引用使徒行傳二章1-4節說,初代教會在五旬節誕生,宣教的行動就此開展。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證明耶穌是上帝的僕人,「可以勝過魔鬼的試探」;聖靈也降臨在每個信耶穌的人身上,無論是使徒還是平信徒、社會地位高或低,聖靈都會在他身上有工作。就像初代教會的信徒不只把福音傳給猶太人,神也讓他們可以講各國的方言,可以遍傳天國的福音。
他指出,使徒行傳二章17節及約珥書二章28節都提到「末後的日子,我(指神)的靈要澆灌凡有血氣的。」這也提醒教會裡的每個人都要宣揚上帝的信息,不僅要看見需要,更要為著人的需要付上行動。
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
28日聚會最後,曾博士和現場聽眾進行Q&A,針對「基督徒如何看待現在以色列人呢?」及「如何以耶穌的心,去分辨神眼中為惡以及祂所不喜悅的人事物?」等問題提出見解。
曾博士說,據他觀察,目前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是「教會已經代替了以色列,不必理會以色列」,另外一種則是認為以色列「做什麼都是對的」,比較像是錫安主義。他建議教會及基督徒,可以從舊約的先知書所傳遞的內容,從比較公義的眼光及角度來看以色列。
他也回應,耶穌是和罪人走在一起,從路加福音的教導中,神沒有要我們始終與「跟我們相似的人做朋友」,而是要進到那些跟我們不同的人當中,把福音傳給他們。我們基督徒要傳福音,不能只是「紙上談兵」,只跟我們喜歡的人傳;基督徒也都是蒙恩的罪人,神也藉著路加福音三章8節提醒我們:「你們應當結出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7664#ixzz5RkTJWjB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