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校園小子結局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校園小子結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校園小子結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校園小子結局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766的網紅講劇時辰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劇《通靈少女》與港劇《降魔的》,主角命運相同,同樣也是第二季無以為繼。 最近才看完兩季台劇《通靈少女》,第一季6集,第二季有8集,屬迷你劇型式。劇集在2017年4月首播,大受歡迎,締造了公視劇集歷來最高收視,更受到總統蔡英文推薦,這劇更改寫了台劇命運,因為是HBO Asia首部與台灣製作公司合作...

校園小子結局 在 如履的電影筆記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3:41:21

《#蜘蛛人:#離家日》少年帕克的煩惱 (8.2/10) ⠀⠀ 全文太長分兩篇,到 @looryfilmnotes 主頁部落格會是最好的選擇 (Part1)———————以下可能有雷—————— ⠀⠀ 《蜘蛛人:離家日》是一部漫威超級英雄電影,由強華茲執導,湯姆霍蘭德、傑克葛倫霍、山繆傑克森、辛蒂亞、...

  • 校園小子結局 在 講劇時辰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6-28 02:02:35
    有 58 人按讚

    台劇《通靈少女》與港劇《降魔的》,主角命運相同,同樣也是第二季無以為繼。

    最近才看完兩季台劇《通靈少女》,第一季6集,第二季有8集,屬迷你劇型式。劇集在2017年4月首播,大受歡迎,締造了公視劇集歷來最高收視,更受到總統蔡英文推薦,這劇更改寫了台劇命運,因為是HBO Asia首部與台灣製作公司合作的劇集,成功後HBO Asia積極投資台劇,除了《通靈少女》第二季,還有大受好評的《我們與惡的距離》,最近熱播的《做工的人》,還有套重金投資的《獵夢特攻》。影響所及,Netflix也開始投資台劇,目前投資了四部,最近的《誰是被受者》大受好評,相信Netflix還會繼續投資。在外國資金支持下,可以預期台劇將會有全新局面,復興不是夢。香港也曾受Fox+垂青,製作了主要針對國內市場的《東方華爾街》和《心寃》,劇集是有水準的,因為在國內反應一般,暫時沒有新投資計劃的消息。另外Netflix投資的《反黑2》,點解至今還未推出?追看過官方專頁,開鏡拜神照片也見不到,是否暫停了?始終,港劇至今仍未成功吸引到外國資金持續投資。

    講遠了,回到主題,《通靈少女》和《降魔的》同是2017年推出,同樣在兩地大受歡迎,兩劇都是以靈異鬼怪作題材,兩位主角都有陰陽眼,可以和靈界溝通,《通靈少女》的謝雅真能力「問米」為主,不像馬季要動手動腳出埋血去驅魔。兩位主角都是能力愈大,責任愈大,犧牲也很大的悲劇式英雄,同樣相似的是兩劇第二季口碑皆不及第一季,《通靈少女2》的收視更大跌,看來沒有第三季了,而《降魔的2》結局鋪晒第三季伏線,雖然飾演勞斯的麥凱程已經離開大台,要開第三季到時自然有辨法。

    《通靈少女》第一季好看在短,以台灣民間信仰,宗廟文化作背景,劇情集中在通靈少女謝雅真的成長故事,只有十六歲,還是中學生的她,因為天生有通靈能力,在廟宇中成為「仙姑」,即是香港俗稱的「問米」,成為亡靈與家屬間的橋樑,解決疑難,化解誤會,同時治愈雙方,在超渡怨靈時,更會出現身體受傷害的情況,她做的雖然是積功德工作,卻與她的學生身份、學業、交朋結友和成長充滿衝突,她的身份被同學歧視,甚至欺負,難交朋友外,在仙姑的工作中,她看透了人性的醜陋,無窮慾望的可怕,因此她比同學更為成熟,更難融洽相處,不過因為一位閠密,一個陽光男孩,話劇社的同學,令她可以投入校園生活,可是兼顧工作令她疲於奔命,甚至令她的初戀悲劇收場,短短六集很成功帶出天賦使命和少女成長間的矛盾,在緊湊的節奏下,會感受到面對不同拉扯的少女,種種無奈與疲憊,得到能力到底是祝福還是咀咒。第一季這些描寫相當感人,可惜第二季劇情比較拖拉鬆散,節奏慢了,又玩不出新意,導致收視大跌。

    《降魔的》第一季因為有二十集,所以必須設計支線去支撐劇情,馬季是個小子成長為英雄的設計,而獲得降魔能力必須有所損失,也令他成為一個悲劇英雄,兒童時害死豪仔是他人生最大創傷,間接累死啤啤,不能去愛芷若也增添了這角色惹人同情的地方,因為要豐富劇情,所以加入了正邪對立,創作了展明這個成功奸角,雖然電腦特技比較簡單,連場動作豐富了劇集的娛樂性,加上的士佬群組的其他感人情節,使到第一季成為一個有笑有淚,有血有肉的故事。而第二季則敗在中段拖拉鬆散,之前已經有長文說了,不贅。

    整體而言,論人物描寫,由於集數少,較集中,個人認為《通靈少女》第一季會好些,可惜的是通靈方式比較單調,去到第二季有點無以為繼。《降魔的1》娛樂性比《通》強,伏魔加上感人情節令故事的發展比《通》更多空間,但主角的悲劇遭遇,留下深刻印象方面,謝雅真比馬季更令人感動。地方文化和色彩上也是《通》較好,不過兩者也是出色作品,可惜都是無以為繼。

    #通靈少女 #降魔的 #HBOAsis #台劇 #港劇 #通靈故事

  • 校園小子結局 在 少年江流的電影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1-07 19:55:24
    有 8 人按讚

    誰殺死少年?

    《少年的你》:7分
    推薦人群:大多數普通觀衆(尤其是學生)

    今年很多華語電影因為「技術原因」被迫延期上映,包括張藝謀的《一秒鍾》,管虎的《八佰》,而這部《少年的你》經過一番波折終于能「重見天日」,在沒有宣傳的情況下成為票房爆款,口碑在豆瓣也達到了8.4的高分成績,算是今年下半年難得眼前一亮的華語佳作。

    首先,這部電影我覺得最大優勢的其實是它題材的稀缺性。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之後,已經極少能看到涉及校園霸淩的題材出現,唯一一部還是《悲傷逆流成河》這樣的垃圾電影(郭敬明本人還對此沾沾自喜),而《少年的你》至少是真實地表現霸淩本身,無論是孤立,還是拍裸照,這些都是從許多真實案例中提取出來的,而且還找了易烊千玺這種少女粉絲極多的偶像來主演,對青少年是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而導演曾國祥對霸淩本身,他所針對的其實不是欺淩者,而是旁觀者。所以在第一個女生死去後,陳念作為旁觀者便成為第二個被欺淩的對象。當陳念被小北保護後,另一個旁觀者女孩又成為欺淩者。這是導演對校園霸淩的一個解析,那就是當旁觀者選擇事不關己的那一刻,往往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個被欺淩的目標,這會是個惡性循環。

    另一方面,電影除了表現校園霸淩,也對教育本身進行了一定的反思。電影主要抓住了高考這個點,電影處處都在強調高考這個事件,所有學生的終極目標都是高考。而高考本身在電影中是一個怎樣的符號呢?我們看到電影一開頭女生的自殺,這悲劇衝擊性很快在高考即將到來的環境下被大家所淡化了,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麽會出現欺淩事件。因為學校將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了高考上,而忽略了對學生的關心。再看女主角陳念,一心想靠高考來擺脫命運,最終殺人也恰好是因為高考(魏萊跟陳念報讀一間學校)。高考的存在,就是對少年們的傷害。

    然而曾國祥在本片表現最好的,是對兩個主角的情感描寫,不得不說,這部電影的情感煽動力是非常強的,以兩個邊緣角色為核心特別容易使人動情。一開始兩人的相遇,是小北被人圍毆,陳念報警救了他,最終審訊室裡,小北攬下一切罪責來保護陳念,與開頭的相遇達到互文關系。再加上兩人精彩的演出,讓電影中的兩位主角更為真實。周冬雨一改以往古靈精怪的形象,內斂而沈默,甚至剃頭演出,這都是難得的突破,另外一個主角易烊千玺也讓人驚喜,抛棄了偶像包袱,痞氣十足,讓人看到一個真實的壞小子。

    最後還是要贊一下曾國祥的視聽語言,這次他比《七月與安生》表現得更加成熟,開場的那段跳樓戲是我最喜歡的段落,由陳念放下耳機,到走在校園中間放下衣服,再到周圍的學生圍觀拍照,形成了個體與集體的對立,這鏡頭表達太有衝擊力了。這樣的鏡頭表現中間還有很多,高考與審訊的高速剪輯,以及中間移動課桌的段落,都是很有想象力的設計。

    至于缺點,其實也很明顯。電影的優點在于它提到教育跟欺淩,缺點在于它所有的表達力度都不夠強,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先說欺淩,影片表現欺淩的段落我覺得是足夠充足,但對反派的描寫仍然比較片面,曾國祥始終沒有給出欺淩會存在的原因,而到影片最後他也沒有給出解決欺淩的答案,這就等于是這個主題的頭跟尾都沒有交代,我們看到電影的最後完全是著重在兩人的情感,霸淩這個主題已經被他忽略了。另一個教育的問題,曾國祥不敢再放大來說,因為一放大估計就不能上映了,這個我可以理解。

    前面講過,這部電影最為飽滿的是兩個主角的情感,而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犧牲了電影在現實層面的表達。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原作的問題,當然我想說的不是關于原作抄襲的事,我覺得抄襲本身是作者的問題,不是改編電影的導演責任。問題是在于,我覺得原作抄襲的那段其實是影響的電影整體的統一性,這就形成前半部偏現實,後半部突然間變成懸疑了。而且懸疑的鋪墊也做得不好,即使沒有看過東野圭吾的書,也能聯想到結局,我寧願曾國祥大膽一點,直接把後半段抄襲的段落完全改了,依然全篇現實風格到底,可能整體的觀感會更好。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個人不太喜歡那種太過直白的隱喻。隱喻可以,但不要直白到把隱喻直接化為人名。像魏萊(未來),鄭易(正義),李想(理想),這些恨不得告訴觀衆,陳念把殺死了未來,抛棄了理想,屈服了正義。最關鍵是,李想這個角色在電影的後半部就完全消失了,連這種隱喻都不夠完整。這種學院畢業生才會做的事,到曾國祥這個層面的導演是不該犯的。

    最後,我對這部電影還是抱有很大的偏愛的,我能理解它從「技術原因」到暑期檔被迫改檔期,再到如今被刪減後才上映的不易。但我更可惜的是,它明明可以更好的,由于審查緣故,最終只能呈現出這樣的成品。28年前,楊德昌拍了一部偉大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28年後,我們能有《少年的你》已經十分慶幸,將近三十年裏,誰殺死了那些少年?

    #少年的你
    #易烊千璽
    #周冬雨

  • 校園小子結局 在 徐老師的男宿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11-01 23:23:32
    有 175 人按讚


    【為人父母都該看看的紀錄片】

    BBC有一部【人生七年】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經歷半世紀、記錄來自不同階級的14位孩子的人生,此紀錄片有四個結論:

    1.眼界和視野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並不是錢

    2.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3.性格決定命運,也是通往幸福的關鍵

    4.人格的養成完全在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

    細節可見文茜的世界周報,這14位孩子的人生故事可以教我們一些事...

    BBC一部名為《人生七年》的系列紀錄片,耗費半個世紀取材、拍攝、製作,目前為止共有8部,透過記錄14個孩子的人生軌跡,不只呈現了英國社會半個世紀的歷史變遷,也看到了什麼叫做命運,它不是小說,是人生,結局令人嘆為觀止。

    孩子們來自不同階級,有的家境優渥,有的出身貧寒,在英國社會階層幾乎操控一個人所有的人際關係和機會時,這些人,仍然譜出了不同的故事。有的令人唏噓,有的拍案叫絕。

    紀錄片從1965年開始啟動,從他們的7歲,14歲,28歲…一直至56歲,在螢幕上我們窺見參與了他們半生的縮影。或許有一部分,也看見了自己。

    歲月不只流逝、變化何只滄桑,真正的人生現實比任何虛構作品都更殘酷。

    1)紀錄片的第一個結論是:階層壁壘的確存在 這裡主要的不是錢而是眼界和視野 將決定一個孩子的格局

    「我們把這些孩子們聚到一起,因為我們想在2000年時看看英格蘭的一個縮影,2000年時的工人和主管,現在都只有七歲。」(該片拍攝於1965年)

    在私立學校讀書的三人,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清晰的規劃,他們每天有著規律的作息,明確知道自己會上哪所中學,進入牛津劍橋然後成為社會精英。

    當富家的三兄弟每天閱讀《金融報》、《觀察家》、《泰晤士報》的時候,倫敦東區的工人階級三姐妹則「自由」多了。

    這三個女孩在倫敦的同一所小學上學,雖然學校需要上舞蹈課,但是其實只是換了一種形式的自由活動,普通小學老師並不會管她們。

    7歲的女孩子們,湊在一起主要談論喜歡的男孩,興高采烈地說以後要生幾個孩子,幻想未來生活的景象。

    與此同時,窮人區貧民窟長大的孩子,甚至不會談家庭或夢想,有人希望當馴馬師賺錢,有人希望能有機會見到自己的爸爸,還有人希望能夠吃飽飯少罰站少被打。

    西蒙是片中唯一的少數族裔。父親是黑人,母親是白人,從小在孤兒院長大。

    英國階級文化被認為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架構,如同英國人對下午茶的熱愛,融入了血液。

    2)紀錄片的第二個結論是:教育是家庭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首先在父母的引導下,雖然金錢幫助孩子有了更多瞭解大千世界的機會,但精神層面的耳濡目染,比物質更為深遠。

    從小富家三兄弟就瞭解社會競爭,懂得合理規劃。這些孩子更早掌握了出類拔萃的訣竅,一直走在求學路上的他們,有的成了律師,有的成為電視製作人,過著上層的優渥生活,受人尊重。

    中下層的孩子們並不懂得教育的意義,打架是他們最大的娛樂,對未來沒什麼打算,夢想就是少挨打,不挨餓。他們隨意地輟學,早早地進入社會,經歷了輟學、早婚、多子、失業等等底層命運。

    步入中年,那些因各種原因放棄求學的採訪者,多數會感慨上學時如果好好學習,就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延長退休,靠政府救濟金為生,也會有更好的出路。

    富家三兄弟之一的安德魯,在鏡頭前說:「人無法確定能留給下一代什麼財富,但是至少可以確定,一旦給了他們好的教育,他們終生都可以受用」。

    在這14人中有一位名叫Nick的幸運兒,是唯一一個從階級跨越的案例,他既是打破階級壁壘的特例,也是教育改變人生最好的例證。

    鏡頭前的Nick並不其他孩子那般引人注意,他出生在鄉村,每天需要走3英里的路去上學,從小缺少與社會的互動,顯得十分害羞。

    14歲時的他一直把腦袋埋起來回避鏡頭,厚厚的玻璃眼鏡下,還滿是對未來的憂愁和迷茫。

    然而,教育正在逐漸改變他。

    在一本關於行星的插圖繪本里,豐富的色彩和有趣的故事,喚起了Nick對科學的興趣。

    一天同學們正熱烈地討論航天知識,老師熱情地鼓勵Neck說:「你平時那麼愛看書,一定很瞭解飛機的零件」。

    老師一小段不經意的話語,卻讓Nick感受到了信任與鼓勵,從此越發痴迷各式各樣的科技書籍,用心專研科學知識。他說,是這位老師的引導促使他進入了科學的大門。

    21歲那年Nick順利考入了牛津大學就讀物理系。28歲時,移民美國進入核電研究,並來到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教書。

    曾經害羞,不自信的Nick在走出牛津校門以後成為了一個充滿自信,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見證了他從鄉村小子到大學教授的轉變。

    當一個人擁有了自信及知識,他的視野變得開闊,他擁有了更多的機會,他可以輕鬆地發現限制他的天花板也就只有方寸大,向前走一段,頭頂就是廣闊的天空。

    所以小時後的老師,往往比父母更重要,決定孩子怎麼看自己。

    3)紀錄片第三個結論:通往幸福的關鍵:性格決定命運

    工人階層三姐妹中的Sue,和她的另外兩位朋友一樣,成年後的她們遭遇了貧窮、離婚與單親的苦難。

    然而不同於其他兩位Jackie和Lynn,滿腹惱騷地抱怨,Sue總是帶著樂觀的心態,她珍惜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同時也積極尋找機會提升自己。

    年輕時,她為孩子的成長犧牲了自己的夢想,放棄了工作機會,但孩子也在她困難時給予了很多希望。

    家庭的原因讓她沒有上過大學,但Sue努力找到了大學圖書管理員的職位,在校園中工作。孩子成年後,她重拾舞台劇的愛好。熱愛生活、熱愛工作,自信樂觀的性格讓她平凡的人生,閃亮著耀眼的光彩。

    最後,我們看到Sue越活越美,事業愛情雙豐收。

    而Sue的東區貧窮朋友Lynn, 7歲是的她,可以說是幾個女孩中,最美最天真浪漫的一位。

    但當她14歲時,已不想面對鏡頭。她不知什麼原因,可能是家庭的不快樂,她開始退縮害羞。

    19歲那年,Lynn匆匆結了婚,然而婚姻生活並沒有為她帶來更多的改變。21歲時,Lynn做了流動圖書館的管理員,但圖書也沒有增加她的氣質,她對很多事情不滿,認為這個國家的教育一敗塗地,每日謾罵,臉色越來越差。

    再往後,人們發現Lynn是所有人物中老得最快的,才35歲的她,已經有了一張蒼老的臉。

    接著她開始被疾病纏繞,她早早接納了自己的命運的不幸,不做更多的改變。再往後,她有了更多的疾病,2014年,她因病離世,才58歲。

    4)紀錄片結論四:人格的養成完全在於後天因素,與階級並無直接關係。出生中產、並不貧窮的Neil便是因人格問題,而導致人生悲劇的例子。

    Neil出生於教師家庭,小時候活潑可愛。21歲時因考試失常,進了一個自己和爸媽都看不上的大學,待了不到一年就退學,到工地打短工。

    採訪中他回顧過往,身為教師的父母早早就為他做好了職業規劃——成為大學講師或銀行經理,認為他的人生必須按這個模式去走,然而除了學習,父母從未教授他任何社會及人際關係知識。

    父母親的這種強勢,造就了他自卑、壓抑、焦慮的性格,而父母過高的期望也讓他變得眼高手低,在學業失敗後,他和父母都無法面對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事實上他的父母親對他非常疼愛,但長期被父母過度保護的他,進入殘酷和複雜的社會後,沒有應對能力,而後父母的失望與憤怒,更讓他感到無比的孤獨與自責,並且變得憤世嫉俗。

    他甚至覺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為孩子會遺傳他的失敗。

    最終他罹患憂鬱症,失業後也不願讓父母知道,28歲時成為了一名依靠社會救濟金為生的流浪漢,終生未婚,一個即使中產階段家庭出生的孩子,就這樣沒落至底層。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