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人生》有什麼能證明我們的存在? (8.4/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拾光人生》是一部加拿大家庭公路電影,由馬克拉索執導,改編自紐約時報文章關於柯達克羅姆膠捲(#Kodachrome)的真實故事,劇情講述音樂經紀人麥特與知名攝影師父親班兩人已經...
《#拾光人生》有什麼能證明我們的存在? (8.4/10)
⠀
#主頁部落格有圖文好讀版 @looryfilmnotes
⠀
《拾光人生》是一部加拿大家庭公路電影,由馬克拉索執導,改編自紐約時報文章關於柯達克羅姆膠捲(#Kodachrome)的真實故事,劇情講述音樂經紀人麥特與知名攝影師父親班兩人已經超過十年沒有見面,某日事業碰上挫折的麥特突然接到父親照護員柔伊通知他罹癌即將去世的消息,希望他們能在生命最後的時間,達成父親趕在柯達沖印坊熄燈之前把幾捲底片沖洗出來的心願,於是這對父子便踏上解開彼此心結的公路旅程。
⠀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數位化時代來臨之前,人們用唱片來收聽音樂,用膠捲來拍攝電影,而照片也以需要沖洗才能成像的底片來拍攝,沒有什麼數位訊號的編碼格式,雖然需要特定設備才得以播放,但至少我們還碰得到實體,一切刻紋音軌、負像也都真實地在眼前清晰可見。而《拾光人生》便以 2010 年全球最後可沖印柯達克羅姆幻燈片的店家結束服務作為故事發想,用一個時代的終結來跟電影父親即將離世的故事相互呼應,既感傷又引人共鳴。
⠀
電影發展至今,公路電影不僅早已成為一種標誌性的類型,也已經累積許多為人熟知的經典作品,雖然每段旅程都有著追夢、逃亡、散心等不同動機,故事本身的題材也有所差異,但整體來看,無論是這次的《拾光人生》,或者近期幾部較為知名的《羅根》、《幸福綠皮書》等公路電影,兩位有缺陷的角色在過程中經歷了困難阻礙,最終學習成長、化解心結、找到人生目標,甚至獲得救贖或解脫的大方向卻從來都沒有改變。
⠀
《拾光人生》把故事聚焦在一對許久未見的父子班與麥特身上,透過麥特因為被老闆下達要在兩週內簽下知名樂團的最後通牒,面臨生涯危機而被迫載父親班與助理柔伊前往堪薩斯,換取能跟樂團成員碰面的機會,來講述他們三人是如何因為路途上許多不同經歷與彼此之間的互動,從原先疏離冷淡到逐漸接受對方的不完美,嘗試以另一種角度去看待這段得來不易的關係與情感,帶給觀眾相當深刻的感動。
⠀
就我個人而言,《拾光人生》的最大優點在於雖然它的劇情是兩人破冰之旅的樣板套路,但在這公路電影的基本架構下,結合膠捲底片的淘汰、脫離主流的音樂經紀人、老攝影師的衰老凋零等這些被如今快速變遷的世界摧殘得千瘡百孔的人事物,讓電影除了有對角色情感的深刻描寫之外,我們看著這些原本為了各自目標而暫時聚在一起的人們,卻在最終即將被淘汰之際從中發覺自己一直以來忽視、放棄事物的重要,都讓這有失去也有獲得的公路之旅成功把整個故事昇華至完全不同的層次。
⠀
導演馬克拉索非常高明地在《拾光人生》中以一段既矛盾卻又無比動人的父子情,來包裝班與麥特對歲月流逝與對過往的懷念,而這不只是感嘆膠捲底片、黑膠唱片時代的結束,還有藉此讓他們回顧自己過去所經歷的美好時光,沒能把握這些生活的遺憾。《拾光人生》與其說是一場兩人化解心結、重新接受對方的旅程,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因此對人生產生不同的體悟,無論是班對妻兒的忽視,或者麥特失敗的婚姻與人生的迷惘,都讓《拾光人生》對公路旅行的核心價值有更深層的詮釋。
⠀
班作為一位攝影師,他能在路上看見把頭探出窗外的小女孩而露出開心的表情,卻無法以除了照片之外的其他形式跟他人分享;他能以相機和底片記錄別人的生活日常,讓片刻的美好得以永久留存,卻沒能把握自己本該幸福的人生,無法對家人表達他真實的情感,把自己對妻兒的愛傳達給對方。正是如此,他這種表面看似毫不在意,但內心極度嚮往親情的狀態,也在《拾光人生》電影中段那場看見弟弟比自己還像是麥特父親而惱羞成怒的餐桌戲中表露無疑。
⠀
我很喜歡《拾光人生》這對父子彼此之間關係的轉變,即便內心還存在許多誤會,但在微小之處還是能感受到他們的真情流漏,伊莉莎白歐森所飾演的柔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就像是為他們搭起的一道橋樑,適時的拉近與居中協調,不僅使麥特能夠放棄簽下人氣樂團的機會,只為了維持父親的尊嚴,甚至在陪著班來到柯達沖洗店之後,才得以從旁人對他的崇拜,看見自己從不知曉的父親另外一面。
⠀
不可否認,《拾光人生》片尾投影片內容雖然早就能夠預料,但在經過電影前段班需要在期限內將膠捲沖印的堅持、期間父子的矛盾關係與敞開心房和解的鋪陳,並看著這位生涯拍下數以千計的美麗風景、戰爭與社會殘酷照片的偉大攝影師,在生命最後返璞歸真地以這幾十張跟妻兒之間的珍貴回憶來結束他精采的一生,《拾光人生》選擇這樣「老套」卻又十分有效的收尾方式,還是不禁讓我掉了幾滴眼淚。
⠀
整體而言,雖然《拾光人生》作為一部 2017 年的電影直到現在才在台灣上映,但仍不影響整部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感動程度。時至今日,許多藝術家與各行各業的專家仍使用「傳統古法」或「手工」來進行創作,與其說他們過於守舊固執、無法適應時代的變遷,倒不如說這是代表著一種堅守自身初衷的根本態度,就像攝影能讓瞬間化為永恆、電影能把一段故事帶給所有觀賞過的觀眾,我想這種精神才是這個世界上最需要保留與被我們肯定的事物。
⠀
#馬克拉索 #MarkRaso #伊莉莎白歐森#ElizabethOlsen #艾德哈里斯 #EdHarris #傑森蘇戴西斯 #JasonSudeikis #KodachromeMovie #電影 #影評 #如履影評 #公路電影 @garageplay.tw
柯達底片生產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用過這樣的拋棄式底片相機嗎?
要拍下一張時,需要轉動相機右上角的齒輪才能繼續拍,
沖洗成紙本照片時也是整台送去相片冲印店。
也附有閃光燈哦。
當時記得在各大觀光景點的店家都會賣這個商品,
也在中小學畢業旅行時買過,真是令人懷念。
感謝老派社團成員提供,期待分享更多經典時代寶物。
#拋棄式相機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
【1995-08-04/民生報/18版/生活新聞】
拋棄型商品 將受嚴格限制
環保署決定立法管制其用途 要求使用再生材質或課以高回收清除費
【記者薛荷玉報導】包括使用後即拋棄的相機等「拋棄型」商品,環保署即將立法,要求其限制使用用途、必須使用再生材質或課以較高的回收清除處理費。
由於現代人講求方便,許多原本可以長期使用的產品都推出了「拋棄型」設計,如使用一次就丟的相機、餐具、內褲及襪子等,且有的商品還容許消費者重複使用,如仍可將免洗餐具洗過再用,但部分商品卻限制「只能用一次」,如拋棄式相機拍完後無法自行取出底片、重新填裝底片後再用等。
環保署指出,現正擬訂草案的資源回收再利用法,將對這種用過即丟的商品予以更嚴格的限制,依其材質及使用特性,強制回收限定只能使用在部分用途要求其必須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材料、或課以較高的回收清除處理費。
由於拋棄式相機一定得拿回沖洗店才能取出底片沖洗,環保署也計畫公告這些適合拿回銷售回收的商品,必須「逆向回收」,即銷售點有責任回收其所販售出的商品廢棄物。如日光燈管、電池等通常是舊的壞了、用完了才會再買新品的商品,也被環保署認為是適合「逆向回收」的項目。
即以拋棄式相機為例,環保署表示,美國的柯達及富士公司自一九九○年就提供經濟誘因給相片沖洗業者,回收使用過後的拋棄式相機,最近並將共同回收,再分出兩家的相機,分別交給原製造廠回收、分解、再使用。
國內使用拋棄式相機也有多年的時間,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官員表示,既然國外原廠技術都可以克服,國內廠商沒有道理不進行回收,徒增許多廢棄物。
因此,在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立法完成前,環保署也將與國內生產或進口拋棄式相機的業者協商,呼籲其能提早進行回收再利用的工作。
柯達底片生產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蘇伊士運河跟底片有關有趣的新聞》
/
最近柯達的經銷商表示,由於世界上一些有的沒有的奇妙事故,包含蘇伊士運河跟疫情得影響,原本用來做底片殼材料最近除了漲價了還缺貨了,所以在今年年中左右的生產線會有少量的底片採用不同的材料,因為只是短暫過度的緣故,就不會額外烤漆,只會用原本的金屬原色。這個設計在早期的柯達底片上也有出現過,柯達曾經有一陣子都是這種輛銀色的蓋子,直到70年代開始,柯達會依照底片的顏色上色,特別的底片種類還會有斑馬樣子的條紋。
/
所以在下半年如果你有幸買到熊貓配色的底片,那殼可以好好收藏起來,這東西錯過了可能還要再等下一次有船卡在蘇伊士運河了。
#Whatevergraphy
柯達底片生產 在 Whatevergraphy電影底片工作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的好消息與2021的壞消息!
/
今天我們正式接到業務的報價單了,柯達預計會調整約25%的售價,然而富士也有一定的調整,不過從今年年中開始,各項底片的到貨率都不足,除了受到疫情影響,航運成本墊高以及貨期不穩定以外,底片工廠的生產也受到各國政府的防疫措施影響。明年或許還會有一波漲價,幅度並不清楚,但從最入門的Colorplus200到專業人像底片Portra400都會有一定程度的調整。
那麼2020的好消息就是
這次我們團購於今天晚上23:59分預計結單,這次新增了消費級非常好用的Proimage100以及目前最便宜的Gold200度三卷裝。專業級負片則多開了Portra160以及Portra400度的品項,每一捲約便宜二十塊到三十塊之間,然後是中片幅的柯達彩色正片E100,每一捲約便宜一百塊,是這次團購裡頭價差最大的一款底片。
把握最後的六個小時,今年最後一次團購就在今晚結單:https://forms.gle/N7KLGb9YDA1Npna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