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枝仔冰城歷史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枝仔冰城歷史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枝仔冰城歷史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枝仔冰城歷史產品中有5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839的網紅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在雲林北港的北港車頭!消失的四支檔,消失的十五分鐘,嘉義長輩口中的的輝煌時代。​ ​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幾則故事,他們就像時代洪流背後的索引,當人們從嘴中呼出這個地方的稱號,隨即傾出這個地方曾經有的人文、歷史、產業與鄉野奇談的想像。​ ​ #北港車頭在嘉義​ 嘉義市昔日的繁榮沿著鐵路發展和北興街四支...

 同時也有9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920的網紅艾蛙媽 VS. 達樂哥Aiwa Hu,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2021新埔花燈懶人包】「女媧神話」新竹縣迎天穿活動踩街。浪漫粉紅花海拍照好美!波斯菊的花語是「少女的純情」讓人心花朵朵開! - #新埔花燈 #女媧神話 #浪漫粉紅花海 - 艾蛙短評: 1.因為是戶外景點,散步起來相當舒服。 2.四處都是隨風搖曳的粉紅波斯菊! 3.傳統花燈和新式花燈各有千秋。 4...

枝仔冰城歷史 在 comechance康承親子概念藥局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29 12:58:38

局長跟夫人真的是超愛吃冰 共通的興趣就是,每次只要去便利超商都要看一下他們的冰櫃,有沒有厲害的冰淇淋出現😂然後看包裝厲不厲害就買回家!!! 但最近因為防疫要待在家,也不好三天兩頭一直去巡櫃,結果被我找到這間包裝命中我的 #古早味枝仔冰🧊🍨枝仔冰城 它源自於高雄旗山的老冰店,已經有將近百年的歷史👍👍 ...

枝仔冰城歷史 在 小廚生活 |美食|廚房|日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11 09:09:11

🌞彰化的太陽實在太熱情,需要來點清涼的消消暑 🧊來自高雄的枝仔冰城在旗山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 在這吃得到台灣在地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傳統的古早味😋 🍌那有著回憶味道的清冰,以前都說是香檳口味,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香蕉油的香氣阿! 🍧點個好事花生,香蕉清冰和花生枝仔冰雙享受,還有滿滿的花生和綠豆。 🥜花生枝仔...

枝仔冰城歷史 在 vivian的食在好遊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4-29 04:13:41

之前在高雄旗山有吃過這家創立近百年歷史的「枝仔冰城」,沒想到現在竟然在彰化也有分店了,夏天即將來臨,這肯定要趕緊去嘗鮮介紹一下! 店內的餐點分為夏天跟冬天兩大類,夏天主要是古早味清冰系列、創意冰品、氣泡&漂浮系列,還有茶飲跟點心,冬天則另有湯圓系列的熱甜湯供應。用料上,選擇與台灣在地小農契作,用心...

  • 枝仔冰城歷史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3 22:34:04
    有 147 人按讚

    不在雲林北港的北港車頭!消失的四支檔,消失的十五分鐘,嘉義長輩口中的的輝煌時代。​

    每個地名背後都有幾則故事,他們就像時代洪流背後的索引,當人們從嘴中呼出這個地方的稱號,隨即傾出這個地方曾經有的人文、歷史、產業與鄉野奇談的想像。​

    #北港車頭在嘉義​
    嘉義市昔日的繁榮沿著鐵路發展和北興街四支檔發展,鐵道將嘉義的地域劃分東西兩邊:鐵路以東的諸羅城被稱為市區,鐵路的西邊則是居住較多勞工階級。​

    早期人們稱的「進市區」,便是從博愛路經北興街過北港車頭四支檔進到諸羅城這一段路程。​


    #讓嘉義消失十五分鐘的四支檔​
    現代生活稱的平交道,當年嘉義車站集貨量大,縱貫鐵路和阿里山林業鐵路都須在這裡調度編制車輛,每天會有數次四支檔放下的時間,當時嘉義市的東西兩側會有短暫十五分鐘無法流動。​

    據臺鐵退休,目前在當地經營檜木燒烙發展中心的福昇老師口述:「每天至少有五次四支檔放下來阻擋通行的時間,作業員需眼明手快盡速在時間內完成載貨車廂編列作業,但按造當時人民的耐心,至多十五分鐘,不論工作有沒有完成,十五分鐘後都需讓人們再次東西通行。」​


    #北港車頭的活絡年代​
    北港製糖會社在1911年揭開了嘉義ㄧ北港之間流通的序幕,沿途停靠嘉義、北社尾、牛斗山、新港、板頭厝、北港等站,老一輩都還有在鐵道邊等待載甘蔗的五分車通過,偷拉幾根的經驗。​

    各大製糖會社的糖鐵當年根據營運性質,區分:​
    -專用線:運輸製糖原料的​
    -營業線:往返人口聚集處載客​

    日本戰敗後,原先日人製糖會社的資產皆由臺灣糖業全盤接收,鐵軌鋪設的路線和周邊街廓很多至今依然是台糖的土地。​

    為了配合北港媽祖每年大量的進香客,戰後推出僅停新港一站的對號列車,每日乘客數至多高達六千人,在1960年代達到嘉義往返北港的全盛載客時期,曾是過往業績最佳的路線之一!造成北港車頭周邊的經濟活絡,小吃攤、水果攤、銀樓等攤販雲集。​


    #北港車頭的庶民生活打賭甘蔗去真正的北港看花燈​
    當地的居民分享:「北港車頭那裡可以看布袋戲、吃枝仔冰,大家一起坐車去北港看花燈。」​

    當時還流行甘蔗遊戲,居民會跟北港車頭旁的甘蔗車玩猜甘蔗長度的遊戲,只要喊出最接近老闆砍下的甘蔗長度,就可以把那根甘蔗帶回家!​


    北港車頭因公路建設的興起與糖業沒落而逐年衰退,最後一班五分車於1982年鳴笛,自北港車頭離站,宣告最後一條糖鐵停駛,北港車頭的興盛風采成為老嘉義人的時代追憶。​

    感謝 嘉義市政府環境保護局和 十作實作邀約,讓我發現不曾重疊過的嘉義!​

    👉 ​ 完整文章詳見留言處&最後一張照片

  • 枝仔冰城歷史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7-04 22:00:34
    有 26 人按讚

    PMQ 元創方的前身為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的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經過活化後成為文創中心,每個隔間都是一到兩個新創品牌,可能是手做飾品店、甜點店、服裝店,年輕活潑挺有個性的。2014年7月,造訪的當時,元創方才剛營業一個月呢。

    除了PMQ ,我也很喜歡超過百年、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灣仔藍屋林鎮顯醫館,那附近的老建築,都已經被聖雅各福群會(香港的一個慈善機構)與社區文化小組等團體共同維護,白天或許是展覽間,晚上則搖身一變成為表演者駐唱適合聚會小酌的地方。

    想逛精品outlet還可以到南區鴨脷洲的新海怡廣場買過季Prada、Chloé、Saint laurent、Marc Jacobs,整棟樓要挖寶,真的可以逛上一整天。

    說到美食,除了昨天推薦的,許留山楊枝甘露外,我也很喜歡手搖杯的粒粒芒蘆薈爽;稻香港式飲茶的港點推車;聰嫂不只蜜瓜西米露,士多啤梨豆腐花和芒果奶酪雙皮奶也很出色;灣仔鵝頸街清真食物惠記燒鵝腿與咖哩羊腩;再興燒臘便當;一蘭燒鵝;走累的香港街頭,走進超商吹冷氣維他奶在必喝。

    伴手禮則是選了紙巾界lv 德國德寶Tempo、曲奇四重奏蝴蝶酥、珍妮曲奇小熊餅乾Jenny Bakery、蘭芳園鹹檸檬,算是非常必備的入門首選。

    寫著寫著,今晚請吳柏毅叫上一份添好運好了,酥皮焗叉燒包、香煎蘿蔔糕、添好運流沙包,再點上一杯充滿冰塊的招牌凍檸茶作為畫龍點睛。

    全世界受困於疫情,哪都去不了,有沒有甚麼是念念不忘的回憶?!#舊照重遊 #diamondyumyum #跟著伴手禮去旅行
    #攝影眼現正開發中 #攝影 #photography #城市攝影 #urbanphotography
    -
    攝影點:#藍屋 #華佗醫院 #香港故事館 #林鎮顯健身院 #林鎮顯醫館 #香港 #hongkong #HK

  • 枝仔冰城歷史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6-26 17:12:20
    有 3,054 人按讚

    [玫瑰花蕾]

    今天香港有宗小新聞,《蘋果日報》位於將軍澳的壹集團總部大樓,內有很多綠色植物,自公司停業後擔心沒人打理,有心人聯絡過負責人,安排周日免費公開派發。

    如此新聞,令人想起蘋果日報接待大堂,除了有漂亮的室內植物,還有一個巨型鳥籠,內裡的各式雀鳥吱吱喳喳叫個不停。據說,壹集團停業,有人已經把鳥兒也安頓好。

    信奉自由市場的黎老闆,還在大堂展示了三個經濟學者的頭像和說話:分別為殖民地時代前財政司郭伯偉、學者佛利文和海耶克的話。早年我到訪過,逐一細看金屬板鑲起的話,大概是說,政府干預市場越少越好,市場無形之手是最好的。後來我去美國芝加哥,特意也到訪芝大看看這些學者的主張。

    在傳媒大堂養鳥竪像,實在是非一般傳媒老闆的作風。一位前輩記者記得,她年輕時在香港任英文傳媒,曾經採訪過一單奇怪的新聞。原來黎氏大宅裡養了一頭黑熊,後來被有關當局帶走這只受保護動物。

    這些作風,令我想起被譽為美國最偉大電影《大國民》的主角Charles Foster Kane. 這套1941由Orson Welles拍攝的黑白電影,以美國報業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為藍本。

    Kane自小窮困,被富翁收為養子後,收購一份紐約報紙,以大膽的手法做新聞,發達後與歌女再婚。被影射的美國傳媒大亨特別因為戲中描繪其愛情生活不滿,傳聞Hearst曾派人花錢購下底片準備銷毁,最終電影順利上影。多年以後,Hearst後人在大宅放映《大國民》,替這段歷史來個closure.

    《大國民》其中一幕,寫Kane年少氣盛,進駐一間老牌報紙編輯室,他把自己藝術藏品搬來,連牀也搬進來。

    原來的老報人表示側目,Kane反駁:「你們以前做新聞是運作12小時,我們的新聞是24小時運作。」Kane拿着別張報紙問為何我們的標題那麼小,別人的那麼大,老報人答,那個新聞根本不大,Kane答:「只要標題夠大,新聞就夠大。」還請「狗仔隊」到失踪婦人的家追問那位丈夫是否把妻子藏起來。

    這種氣焰氣魄,小報做法,讓Kane的報紙迅即大賣。但Kane自命不只是個生意人,他出身寒微,永遠記得蟻民的苦況。夜深,他把氣油燈關掉,說出一句志氣話:「我要這份報紙,對這個城市的重要性,好比氣油對紐約那麼不可或缺。」

    一張報紙,讓一個城市的人感到有所歸屬,也是蘋果日報於1995年創刊號,社論寫過的話。當年的社論題為〈《蘋果日報》:我們屬於香港〉,內文這樣寫:「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

    「不怕九七後情況有變嗎?我們怕。但我們不願意被恐懼所威嚇。我們更不願意被悲觀所蒙蔽。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面對未來,因為我們是香港人!」

    「我們深信,習慣了自由的香港人,對不合理的禁制,不公平的對待一定不會啞忍,因為天生下來香港人便對自由熱烈追求。」結語寫道:「我們將忠誠地去緊守工作崗位,老老實實地做個驕傲的香港人。」

    說回《大國民》,此電影不只是說報業,其戲名「Citizen Kane」,說明的就是一位報人不只是一個普通人,而是象徵了美國精神的國民。他的善與惡,好與醜,完美與瑕疵,也就是說明美國精神的衝撞、破格、探索。

    在漆黑的房間,燈光師讓Kane的臉落入完全暗黑的當中,新穎的打燈法,說明了Kane內心的不可理解。他用筆於紙上寫了幾句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我們的原則。大意是,要為人民發聲,讓他們不會被有錢人的聲音淹沒。Kane的兄弟調侃道,「你好像寫的是美國憲法?不要把人民掛在嘴邊,口口聲聲。」

    但雄心壯志的Kane當然聽不入耳,他喚了印刷小子進來,「第四次改版。」令我想起蘋果日報打破了一般報紙印刷規範,過去廿六年,每個清晨,它是最早應市的報紙,凌晨二時於九龍旺角已經可買;新聞只要夠大,隨時加印特集號外也可以。

    這一天,香港也有一單不大也不小的新聞。有一間政府官方運作的康文署圖書館,早前被發現「館長推介」一欄,擺放了多本關於黎智英的自傳,究竟是館長知道,還是被戲弄不得而知,但事又引起一陣騷動。作為一個傳奇人物,多年來出版過多本傳奇,有些是由本人授權,有些是別人撰寫的。

    香港的出版業從來頗自由,禁書進出口的聖地。自國安法一出,今年七月中辦的香港書展,營運方說,若有人舉報書籍涉違國安法,會召警方處理。而亦有人發現,於官方在全港的圖書館搜索系統,黎智英的多本自傳已經消失了,或不准借閱。

    黎智英的歷史,有那麼令人害怕嗎?他的故事,也是千千萬萬香港人經歷過。那些年,大量人口為逃避政治運動,或追求更好生活,從中國內地逃難到港。在廣州,這段歷史叫「大逃港」。南中國的人民,抱着一只籃球或車呔,穿一條底褲,或爬山或游水,南來香港,尋找自由和生存的機會。

    黎智英在廣州出生,父親很早來港,母親被抓往勞改,自小和輕微智障的姐姐及攣生妹妹一起求生,甚麼低下層的工作也做過,能夠有一口豬油撈飯吃已經很快樂。據說,今日黎氏能受得了香港監獄的狀況,部份原因,也因為出身寒微,捱得苦。

    《大國民》始終是一套美國電影,說的是,發了達的Kane,無論多奢華的日子,也沒法滿足他,從政失敗,人民不愛他,他卻嘗試從一個失意歌女身上找真愛。然而Kane想操控歌女,兩人最後亦不歡而散,歌女離他而去。Kane在大屋Xanadu中孤獨終老,畢生追尋的是甚麼?

    Kane在病榻上呢喃了幾次:「Rosebud」(玫瑰花蕾),一位記者於是展開偵查這名傳媒大亨死前的遺言究竟是指甚麼?是名是利?是兄弟情?是愛情?

    電影最終幕,大堆官僚在點算Kane財產,在豪宅裡把已逝主人的藏品分類,值錢的放一邊準備變賣,不值錢的一概扔進火爐即場銷毁。其中一個木製雪橇玩具被指為「便宜貨」,被扔進火爐。

    鏡頭大特寫雪橇的圖案,正是一朵人手畫的玫瑰花圖案。回帶電影開場,貧窮的Kane在冰天雪地的美國小鎮,被逼離開親生父母,到富翁家作養子,母子別離之前,少年Kane正在小屋門外的積雪上玩樂,伴着他離家的只有那只雪橇玩具。即使富甲天下,死前一刻,他還是想起自己那個寒微的家和父母。

    我們的大國民,又有沒有他的玫瑰花蕾呢?黎智英坐囚前,不只一次接受訪問,說得哽咽,「香港的自由社會給了我這一切,為了回報這份自由,或許是時候我要為它付出。」“I came here with nothing, the freedom of this place has given me everything. Maybe it’s time I paid back for that freedom by fighting for it,” (法新社,2020)

    12歲的黎,游水來香港後,由工廠散工做起,之後矢志要當老闆,開了製衣廠,佐丹奴曾是八十年代非常成功的成衣品牌,其推銷手法新穎,讓黎氏擁有強大資本,進軍傳媒業。

    在傳媒業,由《壹週刊》到《蘋果日報》,他以優厚的薪酬招兵買馬,然而要忍受高壓工作環境也讓不少傳媒人又愛又恨。《壹週刊》聞名的「鋤書會」讓人聞風喪膽,公司競爭激烈,黎老闆炒人也手起刀落,如此管理風格和一般文人辦報相去甚遠。但香港曾經有一種精神,就是雅俗混雜,創意爆發,沒有界線的創新,也讓整個香港傳媒界風起雲湧。

    在壹傳媒工作過的人,被該公司解僱過的,或會擁有深深的恨,但我也認識不少同業,對公司,對黎老闆,又恨又愛。尤其在香港如此風雨飄搖之日,黎氏本有機會脫身,但他卻一步一步走進牢獄。一位生意人,由擁抱自由市場,到擁抱自己相信的理念,不能自拔。

    壹集團至今,有多位高級管理層及主筆以國安法被捕。公司資金被凍結,向員工出糧也有困難。有員工卻說,寧可自動辭職也不願被解僱,「不想公司蝕錢」。

    黎老闆在囚車出入法院,原來追着囚車喊「老闆!加油!」的壹集團高層,現在自己身在囚車中,換成其他暫且獲保釋,或暫時安好的同事追着囚車大喊:「羅生,加油!張生,加油!」採訪法庭的《蘋果日報》記者,由寫抗爭者的故事,變成寫老闆的法庭新聞,變成寫上司成為被告的採訪筆記。

    一位在《蘋果日報》打工的攝影記者說,在法庭第一排旁聽後,被公司派往「上山」去拍攝羅偉光總編被收押荔枝角收柙所的照片。由於那個山坡偏僻,要爬好一段路寄身樹叢以超長鏡才可以拍攝得到。「幸好你下囚車時沒有回頭,否則我應該會崩潰了。」平日在公司撞口碰面的上司,這一天,成為了照片新聞裡的主角。零距離的痛楚。

    在香港,被關押的抗爭者,包括黎智英本人,在香港監獄有權訂閱一份報紙閱報,當中包括蘋果日報。這是牆外人們不明白的狀況。沒有了蘋果,就如切斷了關柙者對外資訊的一個重要選擇。很多記者或作家繼續寫實體報,也是抱着這種「文字可以進牆」的原因,奮力揮筆下去。總有一些東西,網絡不可取代。

    說回我們的「大國民」,他沒有孤獨終老,因為他走了一條不一樣的路。黎老闆的妻子,在壹集團運作的最後一晚,受同事擁簇,在最後一份《蘋果日報》付印的時候,她獲員工們的深深擁抱。

    或許,黎老闆也有他的「玫瑰花蕾」。據說,黎智英還未偷渡來港時,只有八、九歲的他,替別人在廣州車站開車門托行李,獲得小小打賞,有時是錢,有時是禮物,有時甚麼也沒有。

    但他很記得,有人給了他一片巧克力:「我那時完全不知道香港是怎樣,但把巧克力放在口中,天下間有這麼美味的東西,來自一個地方叫香港,那時我便認定,香港就是天堂,我要去那個地方。」

    (圖片來源:By RKO Radio Pictures, still photographer Alexander Kahle -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er, Volume XII, Number 12, January 1941 (front cover), Public Domain,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46766797)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