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果燦法師圓寂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果燦法師圓寂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果燦法師圓寂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果燦法師圓寂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9萬的網紅王薀老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我和香的因緣之十二》 在大半生中,對於香的追尋始終未曾中輟間歇過,原因我想是除了每天都會供養品聞之外,對於曾經接觸過的一些研香師、製香師,以及藏家、品香等大家,所聽聞過的和香相關的異聞奇事實在太多,這也是令我在香的世界裡,一直以來幾乎有著靡他若石、礪山不變的興致,只要不至玩賞喪志,倒也把它當成...

  • 果燦法師圓寂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26 19:09:13
    有 455 人按讚

    《我和香的因緣之十二》
     
    在大半生中,對於香的追尋始終未曾中輟間歇過,原因我想是除了每天都會供養品聞之外,對於曾經接觸過的一些研香師、製香師,以及藏家、品香等大家,所聽聞過的和香相關的異聞奇事實在太多,這也是令我在香的世界裡,一直以來幾乎有著靡他若石、礪山不變的興致,只要不至玩賞喪志,倒也把它當成陶情冶性的雅事。
     
    由於和香接觸的時間較長且廣,所以往從之同好也頗多,並且涉及諸多行業和宗派。倒是有一位佛門中之退山長老,也是此中楚楚出塵逸士,此位退居隱修老和尚,本是默如長老的一位法兄弟。默如長老是我禪宗老和尚自天寧寺時期直至來台圓寂為止,至深至切的佛門兄弟,江蘇人。由於這層關係,故也得閒可以相約參訪,曾從其處聽聞過近代奇僧慧明老和尚的靈異事蹟,他曾入太虛大師閩南佛學院,也曾在雪竇寺閱《大藏經》,後於中年解行期間,值遇吾師,同入常州天寧寺⋯⋯而這位也算香界先行仕進之輩的長者,也是偶然在一次默如長老相關法席中有不期而遇之緣。
     
    當時這位老和尚已近朝枚高齡,但卻仍然矍鑠抖擻,尤其一遇到維那相關念誦,便可以見識到這位老和尚中氣之飽滿,超越一般法師之餘音嫋嫋所可比擬,因此更引發我一探其修行之底蘊及閱歷⋯⋯。後來經由幾次參訪,方知此老之人生閱歷亦有其不尋常之處。
     
    原來此老和我所結識的諸山老宿經歷各有迥異,一般而言,如我所承事學習過的老和尚,幾乎都是從極年幼便在寺廟裡學習,而這位老和尚卻是由道轉釋,並且極具神奇色彩,詭祕不可思議。當初初結識時,最引我好奇的是在佛教界幾乎所有胸前佩戴有佛珠的出家眾,我都會特別注意及好奇胸前所掛的佛珠到底是何材料。唯獨這位老和尚胸前所掛一百零八顆佛珠,如同切割全美的鑽石般,顆顆閃放出無垠的光芒,但其實它的光華一看便識,是標準的老沉香,也不知年代是否遙遠?只覺掛在老和尚身上有股自然脫俗華貴的氣質⋯⋯
     
    「我當初年輕時非常仰慕我家鄉的一位道長,他的道號叫作玄一子,他的道法是緣自於茅山和龍門派兩個系統,他的俗家姓司馬,平日寡言如同木訥子一般,鎮日以靜坐、養丹為樂,當時他是依太清宮老道長學道有年,這太清宮是漢朝便有的一座老廟,我小的時候只要是老子誕辰那天便會起個清早,附近鄰里鄉民也都扶老攜幼,東方未白便踩著月光,結夥成群皆是為了去膜拜太上老君。這座廟源自於唐朝的李淵,把此廟封為太廟,唐高宗還追封太上老君為「太上玄元皇帝」,在唐玄宗的時代太清宮可說是全盛時期,受封的土地就有近百畝之廣,外型如同天上宮闕般雕樑玉砌、燦爛非常、雄偉無比⋯⋯我們小的時候最喜歡結伴到太清宮看老子,廟裡邊也留下了太清宮在最頂盛時期商賈權貴,日日皆是門庭若市,來訪賓客更是如潮水般紛至沓來,可說是川流不息不足以形容⋯⋯」從這段話聽起來老和尚和道家的淵源應該是源自於少年時期和太清宮的一位道士所結下的道緣⋯⋯。
     
    「司馬道長和道家的淵源可說年久月深、源遠流長,最遠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司馬承禎,他便是我們茅山派的祖師,也是南嶽派的宗師,有次閒談時,道長談興極濃,透露過司馬承禎其實和司馬懿也是有血緣的,因為他的祖先司馬馗便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承禎自幼便是天才型的人物,所讀過書籍過耳成誦、過目不忘,因此每幾年家中的藏書便已讀遍,按理講,這種資質如果往仕途發展必可出將入相,但是他偏偏喜愛青燈古佛的雲水生涯,因此在二十一歲便遁跡道門,不久長居嵩山修煉上清道法,一切符籙無不熟嫻,乃至導引服氣、辟穀,於此期間五經通達,星氣了然,精通六甲,可以役使鬼神,金液諸經,暢然無礙,已達莫測變化之境⋯⋯」
     
    老和尚當時看道長滔滔不迭,非常有興致地邊回憶邊話匣大開,訴說著過往在太清宮和司馬道長相隨的塵封往事,那時期伴隨著是荒煙般的年代,有不少受難的眾生就如同無法抑制的虛空中飄落的皚皚白雪,雖然平靜但卻無法遮掩虛實與悲歡,似乎在這深山內垣處才是避難的寶塔⋯⋯(未完待續)
     
    王薀老師
     
    ✅歡迎點擊「發送訊息」,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

  • 果燦法師圓寂 在 王薀老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3-30 11:00:01
    有 381 人按讚

    王薀老師《楞嚴經蠡測》【 第壹冊 】
    博客來 連續 2 週 宗教命理類第一名
    各大網路書店熱烈販售中!
     
    拾慧官網:http://a1.pise.pw/QSCH8
    博客來:http://a1.pise.pw/QDFJY
    誠品:http://a1.pise.pw/RHAVM
    讀冊:http://a1.pise.pw/R66DK
    Pchome : http://a1.pise.pw/QZ6GY
    金石堂:http://a1.pise.pw/QQVQZ
     
    從一件故友走訪莫高窟的往事開始,王薀老師回想盛唐燦爛的佛教文化,自貞觀年間以下,唐朝帝王多能勵精圖治,創造煇煌的社會景象,而且在歷代帝王的支持下,有著大量的佛經譯為漢文,而且詞藻華美、義理精湛,為歷代翻譯佛經的巔峰時期,其中更有著屬於《楞嚴經》獨有的傳奇。
     
    《楞嚴經蠡測》【 第壹冊 】內文介紹:
    ★《楞嚴經》,一部萬眾期待的偉大經典!
     
    當時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有一天在研究《法華經》的時候,經中提到了六根的各種功德,在這些功德上他思索了許久,想著想著突然之間就入定,在這次的入定中,虛空中出現了一尊神明,這神明跟他說:「你現在所思惟的答案,以後會有一部從印度傳入中土的《楞嚴經》,經文中清清楚楚會有解說,到時自會分曉。」智者大師聽到了神明對他所說的話之後,他就十分有信心地每天朝著西方頂禮,這一拜整整拜了十八年之久,拜到他圓寂那天,《楞嚴經》始終沒有被引入中國。
     
    ★《楞嚴經》,歷代名僧一致推崇的經典
     
    太虛大師和《楞嚴經》的因緣極深,曾經自己描述說他在初初出家的時候,因為讀誦《楞嚴經》而有甚深的覺受和啟示。因為如此的因緣,他終生只要一有機緣,便會逢人隨機演示《楞嚴經》,比較重要的是在嘉興的楞嚴寺講演過一次,在普陀山特別著手編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在湖北也很精闢地為有緣的信眾特別講述了《楞嚴經》,這次演講的內容變成了日後的《楞嚴經研究》……。
     
    虛雲老和尚,對於《楞嚴經》更是信解不渝,他曾經開示說:「以我的愚見,最好能夠專門讀誦一部《楞嚴經》,熟讀本文不要看任何的註解,讀到可以背誦為止,你自然而然地可以從前面的文字理解到後面的意思,這部經極為不可思議,殊勝無與倫比。無論是從無情到有情,一切山河大地間四聖六凡,修正迷誤、因果戒律,這部經都非常清楚詳細地解說,所以如果可以熟讀《楞嚴經》,對於修行者而言是有數說不盡的利益的。
     
    ★《楞嚴》感應錄
     
    這婦女在沒有任何其他方法的狀態下,每日便開始虔誠地持誦咒語並且發心茹素持齋、實行八關齋戒,就這樣半年不到,她說約莫一百八十天的時間,她竟然懷孕了。這令結婚七年以來,一直到處求醫,試盡各種秘方,花了無數費用,並承受了各方壓力的這對夫婦,最後在佛菩薩及咒語的加持之下終於如償所願,這也是楞嚴咒中其中的一條功德利益所說的,假如有女人久婚不孕未生男育女,若欲求孕……。
     
    ★《楞嚴經》與盛唐軼聞
     
    玄奘法師的這一套《大唐西域記》無非是帶給唐朝很重要的情報資訊來源。因此,當唐太宗在聽玄奘大師對他所說鄰近國家的種種事情的時候,他心裡一直盤旋著此人若能還俗,應該也是一位對國家極有貢獻的棟梁之材,特別是外交。唐太宗對玄奘大師提起了還俗這件事情很多次,可是直到玄奘大師圓寂,以及中間發生了許多事件,玄奘始終不為所動,但皇室對他也始終禮遇恭敬有加,當然房玄齡的居中斡旋有很大的關係。
      
    感謝讀者的厚愛與支持!
    完整文章 http://a1.pise.pw/RJADU

  • 果燦法師圓寂 在 應曉薇祝您幸福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2-02-05 12:31:20
    有 26 人按讚

    人間導師.十方典範
    [如悟長老]
    一、導師了無牽掛的走了
    當代佛學泰斗、法門巨匠印順導師走了,走得並不突然,印老是在六月四日上午十時零七分,於花蓮慈濟醫院示寂,在醫院療治頗久一段時間,終因心臟衰竭示寂人間,離開我們走了,走得十分安詳,無牽無掛的樣子。

    雖然,我們見面機會不多,尤其在我學成之後,一直忙碌於僧教育以及圓光寺寺務,殊少時間拜候他老人家,向其請益。但總是深深記得每次會面接觸到他老炯炯有神的雙眼,其眼中透露的眼神,總是那麼樣的慈祥,慈祥中有著關懷、安撫、惺惺相惜的神情,彼此没有多說什麼,也不便多說什麼。然未想到,就在聽到他老離開的那一剎那,從來没有想過,自己竟對這樣慈祥的老人,內心產生一股彷彿戀人般,依依不捨之情,孺慕之心可以想見。然而,從此時此刻起,我再也見不到印老那張清癯、睿智、祥和的臉了,那副平和卻又滲著無比關懷的眼神了!

    二、一生不為己 只為利他
    印老──我最崇敬的導師,屬所謂「學問僧」之列──即是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廣學多聞、著書立述、論辯外道,教育人才之經師、論師或律師,如古之龍樹、無著、世親、智者、羅什、玄奘、宗喀巴等歷代祖師及民國以來的太虛與印老。

    印老著作等身,撰書四十多冊,凡七百多萬字,早期結集的《妙雲集》二十四冊,無人不知,啟發信眾無數,窮其一生讀書寫作,嘉惠後人,這樣的精神有幾人能及?他老肉身不在了,然他留給世間,留給我人眾多著作文字,無形資產卻是無窮,對我人的啟發和關愛亦是無盡。我們應該好好學習他,效法老人家治學著作之精神,一生不為己祇為利他的磊落胸懷!我們更應該努力增上,學習老人家高超卓越,為教為人,無私的思想、遠大的思想、崇高的思想!

    走過近代中國苦難的印老,一九七三年以《中國禪宗史》,獲日本大正大學文學博士,成為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學者邱敏捷形容得好:「不以創建大型佛教事業,而以大量思想著作流傳在佛教僧俗之間的佛學泰斗……在佛學的建樹上,如果把印順的著作抽掉,當代中國佛教的文化資產將所剩無幾。」由這幾句話,可以想見印老對近代中國佛教文化思想之貢獻,也是印老對當代佛學思想衝擊,正向於權威挑戰,正以批判精神開闢出適應時代所需求的新路線。

    三、是闢邪顯正的開路先鋒
    從當年編《海潮音》起,他與演培、仁俊、續明等人,一直以犀利無比的筆觸,向保守、向傳統、向腐朽、向不義、向一切外道邪說宣戰,時時作毫不留情、毫不手軟的攻擊、申斥、反駁,是那樣的英勇,印老的姿勢,頗有「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之慨,稱其為法將,誰說不宜?從而「闢邪顯正」就成為他老生命中的大事。他老是三論宗的大師,而三論宗主要任務就是「闢邪顯正」。他老的生命標幟,可說一生只為宣揚「正見」和「正思」的人間,給予莘莘學子以及有緣眾生。

    印老與生俱來就有一顆無比清明的清淨心,平生整個心血都灌注在佛法上,這一點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學佛法,首要當具清淨心,一開始須果決地抛開所有無謂的妄想,一心熱切、精誠地去讚研,其餘則不暇多顧。如此一心一意,知見純正,當他祇不過三十多歲青壯時代,便全盤掌握整個印度及中國佛教的思想體系,所觀所行在在自然清徹,洗練出佛法的純淨面目,理會出佛法的真正源頭,見一般人所不能見,信一般人所不能信。深深了解到「法」,是釋迦佛所徹悟的圓滿真理(迥然不同於世間真理)。倘若能把世間、出世間的實相開顯得極其明晰,便能使眾生從有漏的黑暗無助,走向無漏的光明希望。其次「律」乃是透過正法的體察、諦審、印決,而作為建立僧團最完善的種種規則與制度,因淨律的殊勝作用是在「為令正法得久住故」。

    印老一生重法、守律,公正不阿,不喜歡作一般世俗應酬,往來修行以外的事情,也不願接受外來的過份供養,更不肯作一絲絲、一毫毫浪費、奢華、不著邊際的作為。日常餐飲(後來因病平時多以飲汁一類甚為軟體之食為主)向來但求清淡、不求享受,名符其實不過是「療飢」而已,身上所穿著生活用品,都不過是一些最便宜的實用貨,在別人看來那樣的生活,實在已經到了清苦的地步;但他從不以為苦,因為他的生活重心是在「法食」。讀到好的經書刊物,寫出自覺滿意娛己益人的作品,內心即充滿著「法悅」,彷彿已享用過一頓世上最美好的飲食,「法食」既足,自然忘了疲累或任何不快,精神自然飽滿。好比世儒,顏回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也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豈不也是印老的生活寫照嗎!

    印老的生活清淡,崇尚自然,返璞歸真,如此平淡無奇的日常生活,但他老不奢不侈、不驕不傲、不卑不亢、心性超逸、一塵不染,其高潔的品格,正足以證明是個生活最平凡不過的僧人,但也可說是平凡中之不平凡者啊!因為他老高尚的品性、瀟灑的氣質、廉潔的操守,加上謙和的待人,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四、遭寃屈卻逆來順受
    《佛法概論》是印老的傑著,一九六五年,他應文化學院之聘,教授《佛學概論》、《般若學》,是我國第一位在大學任教的比丘。然而,世事難料,所謂「譽之所在,謗亦隨之。」當初印老由港來台,被聘為台北首剎善導寺住持,在黨國元老李子寛支持下,出席東京所召開「第二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於無形中卻開罪了他人,又因所著《淨土新論》及「大乘非佛說」的觀點,一時不見容於「傳統」僧侶(以大陸來台緇素為核心)。加上印老出席世佛會,被分派與日本留學之圓明法師為同一組,圓明認同印老的學養及見解,其後他在日本隔海批判大乘佛教,幾乎是以一人之力與所有大陸來台的長老緇素論戰,繼而引起島內留日台籍僧眾與大陸籍緇素間的相互攻擊,印老當然被牽涉其中,以致自身深陷險境而未察覺。當時台灣「白色恐怖」盛行,有因對教義爭辯不過,遂密告某人的思想有問題,這是極狠的招數之一,祇要查有「隱藏共產黨毒素」,將可毀滅一個人的聲譽乃至性命,為此不幸發生了《佛法概論》事件,印老被無端冠上莫須有的罪名。所幸李子寬出面折衝,印老不得不及時修改該書「不妥」之部份除罪,才使得一場禍災消彌於無形啊!

    茲將《佛法概論》一書被指為「隱藏共產毒素」的部分(原書出版於一九四九年十月十日)附錄於下:「傳說的北拘羅洲,是極福樂的世界。北拘羅洲的平等、自由,有點類似世界起初的人類社會。將此世界融入佛教的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即為淨土的內容。我們這個世界,經過多少荒亂,彌勒降生時,才實現為淨土。佛教淨土的真精神,如果說在西方極樂國,在兜率天內院,不如說重在這個世界的將來。拘羅洲的特質没有家庭──没有男女間的互相佔有,没有經濟上的私有。衣服、飲食、住處、舟車、浴池、莊嚴具,一切是公共的,儘可適量的隨意受用。大家都無我我所,無守護者,真的做到私有經濟廢除。男女間,除了近親而外,自由交合,自由離散,所生的子女,屬於公共。拘羅洲的經濟情況,男女關係,家庭本位的倫理學者,或者會大聲疾呼,斥為道德淪亡,類似於無父無母的禽獸。然而佛法說:這是無我我所的實踐者,是「能行十善業」者,是真能做到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者,比家庭本位的道德──五戒,要高尚的多。拘羅洲的人,沒有膚色,種族優劣的差別,人類是一樣的平等。由於體健進步,人間再沒有夭壽的,壽終而死,也没有憂愁啼哭。這個世界,非常的莊嚴,非常的清淨,像一所大公園。土地肥沃,道路平坦,氣候冷暖適中,到處是妙香、音樂、光明。人類生活於這樣的世界,何等的幸福!這樣的世界,為無數世界中的現實存在者。原始佛教仰望中的世界,即是這樣的世界,而又充滿佛陀真理與自由,智慧與慈悲,這即是這個世界的將來。」這只是印老傳達佛教人間祥和、利樂的世界理念,未料其中卻暗藏了可怕的災禍。

    五、胸懷磊落如如不動
    平常人受到非議,大都立刻惱羞成怒,況受到嚴重的誣謗甚至陷害,一定雷霆大怒、六神無主、心思報復。印老卻冷靜以對,忍受委屈,甚至露出不以為意的態度,誠然是「八風吹不動」,這又是何等高超的修養!「忍得一時氣,可消百日災。」這一向是他老鎮定的思惟。

    《法句經》說:「單單受人非議而無人褒獎,或者單單被褒奬而無人非議,過去未曾有,未來不會有,現在也没有,從古至今,這樣的情況不會有所改變。沉默受非難,多言受非難,少開口也受非難,社會上没有不受非難的人。」出家人自然也不例外,連人格聖潔超然的釋迦牟尼在世時,都曾受到各種非難和誹謗而無可奈何。

    其實人大可不必為了想受人讚揚,或者為避免非議,刻意做到八面玲瓏、面面俱到,一旦如此,你必然會因而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無法放手去做自己想做、該做的事,又如何能成大器?

    總之,無論有人非議或是褒奬,能夠不受外在毀譽褒貶的影響,堅定信心默默完成自己該做的事,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才是全心全意學佛的應有修為。這種修為印老切切實實做到了,正如《法句經》所說:「心若一塊大石磐,不會被風所吹動,不論面對讚美或毀謗,亦毫不為所動。」對任何事物都能看得清、看得透,心如磐石,如如不動,這就是印老的寫照。他了然於人生的矛盾,看穿事物本性。由於他已然站在至高點,彷彿登上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埃弗勒斯峯,當站在那至高頂峯時,整片喜馬拉雅山脈都是敞開的,不只能看到自己走過的途徑,同時也能看到全山所有途徑。所有可以通往頂端的路,甚至可以看到與自己背道而馳的人,他們也正在跋涉、行進著,朝著頂峯前進。現在你看得到世間所有事物,乃因為這個高度的視野是全面性的,因此所有的分別都消失了,所有的哲學也都不見了,所有的認同與不認同也都變得毫無意義,因為,在全面的視野完整中,早已獲得了解脫。站在至高的頂點上,印老的視野無限寬廣,因此他的心胸也相對無盡的寬闊,能諦聽所有不同的聲音,能容忍四方八面衝著他而來的敵意,能大方的接受各種不同的意見。因為他的心,開朗、坦然、如如不動。

    六、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
    印老以其正大深廣而純淨的佛法思想力作,也是一代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學佛著皆宜一讀。印老在該書自序中說:「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與方便法,而縮短佛法與現實佛教間的距離。」原來他把「佛法」與「佛教」分開來看,世尊所體證的「正法」即「佛法」。「佛教」呢?是經過時空、人事、地域等等發展,演化出的種種複雜現象。然而演化則是一般人類思想和業行的自然傾向,如果缺乏高尚的正見與淨思作引導指向,演化歷程中就必然每下愈況。從佛教現象每下愈況的演化,深察而遍知來龍去脈,則非具正知卓見者莫辦。

    印老從平日精勤不懈奮發中正聞、深思、淨修,更本著夙世修來深厚的善根,積藏了無量無盡的智力、慧光,更以史的眼光來看印度佛教思想的發展與演化,完成了他畢生巨著《印度佛教思想史》,這在中國佛教界可說是創舉,前無先例。他老對印度佛教思想的勝解、深入,可說「全方位」的貫徹,從而將一切佛法精微的法源義脈全盤托出。不但如此,也將不了義的法義作適切的批判,另一方面對那些邪僻、荒誕、穢惡的若干劣行,也一一嚴斥痛呵、毫不留情。

    他的的確確把緣起幻有,真實與性空,等觀等學。有為的緣起事相,廣泛複雜,普遍無所不在。他見地正確豁明,說得十分透闢,寫得尤其深入。書中將各種論題,正負兩面,敍列擇別,周詳公正,取捨得不存絲毫愛惡情見,真可說做到史家正直不阿、安危不見的特性。

    閱讀《印度佛教思想史》,了解到印度佛法之所以興亡,應從佛法興起的源頭注心領會,體悟奉持,從佛教的衰滅末途,誓志振興,振臂奮起,搶救佛教,光大佛教,亡羊補牢,猶為未晚。

    七、提倡「人間佛教」是高僧也是凡人
    儘管品學超人一等,印老從不自滿,他認為自己不過是個凡人,在他眼中世間没有神,他老弘法七十餘年,没有自己的僧團,不受宗派佛學束縛,為理解教理,對佛法思想起一點澄清作用,而孜孜不倦地寫作、講述,無論是內修外弘,為的是希望掘發正信之佛法,並希望以正信的佛法在混濁惡世中作大清流,德化人心。印老畢生提倡「人間佛教」理念,有人認為他師承太虛大師之「人生佛教」,不過「人生」與「人間」仍有差異,前者輕鬼但仍重神,而印老則不談鬼也不談神。

    原來印老在抗戰時期於四川,有一天讀到《增一阿含經》云:「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當下確立他一生佛理哲學的核心。由於《阿含經》屬小乘經典,或者也為此讓他早年研究著述,和當時大乘為主流的佛教界格格不入,由是輒起爭議。不過面對爭議和風波,他始終逆來順受,表現出良好的風度。他總說因緣,種因得果,有些苦是得吃的。

    回顧一生,印老曾形容自己:「如水面上的一片落葉,忽而停滯,又忽而團團轉,不論激流如何阻擋,仍是向前流去。為什麼這樣?不但落葉不明白,像落葉那樣的我,也不明白。事後才發現,自己的一切,都在無限複雜的因緣中推移。」在印老眼中,世間、生命,一切都不過就是因緣罷了,只有緣起,没有結束。

    我們知道在學界,印老雖然低調,但没有人敢忽略他的學術地位;在教界,他在獨善其身及庸俗化的兩極之中不著二邊,而行中道,並為大眾點出「人間佛教」的方向。欣意要做一個平凡的人,不貢高我慢、不故弄玄虛、不虛偽矯飾、不忸怩作態,一切祇是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實事求是,一步一步踏實地在苦難人間,為苦難眾生服務。他老始終認為這麼做是對的,這才是菩薩道。而他也很明確地從經典中印證,佛陀就是這樣而成佛矣!

    印證佛陀真理,果決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自利利他。他老是一代高僧,但也是凡人!不念經懺,不處山林,為現世,為時人。他老的思想,他老的理念,隨著時代的變遷,時間的挪逝,卻不知不覺在人間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台灣佛教界的主流共識。智者永不寂寞,睿智英明智慧似海的印老,一生堅持佛教人間化的佛陀本懷。他老擇善固執,文以載道。他老說過:「余學尚自由,不強人以從己。」不會因為自己智慧高,而強拉別人跟從,他老容弟子們隨各人不同心性去發展。數不盡的智慧寶藏──著作論述,幾乎全是為了提倡「人間佛教」而大聲疾呼。他老早年至為孤獨,甚至落寞,他老不在意。固然環境使之鬱鬱不得志,但不氣餒,有時獨排眾議,力不從心,但不喪志,受盡病魔恣意的摧殘痛苦不堪,但不低頭不悲觀,這就是人間的印老,教界的瑰寶,同時也是十方的典範!我們深深感佩到印老儘管早年孤獨,但在晚年則是「此德不孤,而譽滿天下」。

    八、隨順眾生而慈悲度眾
    印老隨順眾生,隨緣度眾的精神,可以看出他老的慈悲,慈悲不講求外表,主要發自內心。當年證嚴法師在俗為妙齡女子時,自行落髮,求受大戒不遂,前往購買《太虛大師全集》的因緣,透過印海法師拜見印老並說明來意,她要求皈依印老座下。印老一方面悲心特重為隨順眾生,一方面亦是獨具慧眼,二話不說應允下來,當下收之為徒,賜法名證嚴,又賜「為佛教、為眾生」六字箴言。不料證嚴法師深受印老的德召感化,努力興辦慈濟事業,且事業組織愈做愈大,利益全球苦難眾生,功德真是難以言喻。證嚴法師對印老的教導奉行不渝,在這滾滾紅塵中將「人間佛教」利益眾生的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從這段佛門佳話,足以證明從來大菩薩(學佛趣求菩提、實踐菩薩精神者),都是胸懷隨順眾生、隨緣度眾,有求必應的悲心度量!

    印老向來就是隨緣度眾,悲心無己的大心菩薩。他老是慈濟的導師!他老是十方的導師!他老更是僧伽教育的導師呀!

    九、期盼早一點乘願再來
    印老創立的福嚴精舍,從民國四十二年落成至今已超過半世紀,與台北慧日講堂相輔相成,呈現十足「內修」、「外弘」兼備的格局。當時續明法師主持靈隱佛學院的第二年,也就是一九五九年春,接掌了福嚴精舍的住持。以後靈隱學院三年期滿,經過與印老、演培法師商討之後,以靈隱佛學院的畢業生為對象,成立中級性質的僧教育機構,定名為「福嚴學舍」,由續明法師任舍長。福嚴學舍是在一九六一年三月開學,修學期限三年,受學人數常保持在十八人左右。一九六四年學舍學僧畢業後,續明法師卸任精舍住持,應聘出國遊化。繼任的演培法師又經常在海外弘法,由常覺法師代理實務後,又將學舍恢復為精舍,僧教育也暫時停辦。直到一九六九年十月六日,第一屆福嚴佛學院正式開學,以「太虛佛學院」四十名學僧為班底,又另招收新生十名。然而,卻又僅辦了二年,便再度停辦,直到福嚴佛學院第二屆再續辦時,已是六年後的事了。

    僧教育,特重在僧伽本份、知能與發心的教導和涵養。一旦養成高尚氣質、優良品學的僧伽人才,擔負起繼往開來、承先啟後的重責大任,佛教未來的遠景才能燦爛光明。反過來說,僧人受教程度若不高,素質不良,僧教育有所缺失,養成優質的僧才太少,佛教的前途在在堪虞。印老明白看準了這一點,他不斷期望佛教有所改革的同時,更加重視培植僧才興學護教,當初創立福嚴精舍的用意即在於此。福嚴精舍從初時創立到現在,一直是佛教徒心目中培養僧伽的搖籃。

    印老圓寂了,其門人依照遺囑,將其法體自花蓮移靈至福嚴佛學院。六月六日下午四時在福嚴精舍舉行「印順導師圓寂迎靈接駕大典」,海內外印老的信眾弟子僧俗八百多人參加,諸山長老雲集,我懷著又崇敬,又悲痛的心情參與大典。一想到印老生前一向重視僧教育,其辦學的熱誠與艱辛過程,不是簡單筆墨可形容。更何況我當年也曾受教於福嚴學舍,法乳深恩,頂戴難忘!回想過去,想說、想寫、想敍述的事太多太多了,然而卻不得不停筆!我心不禁悲戚起來,說不出的惆悵,心想您老百歳嵩壽,現在走了,帶走您一身的病痛。您老是一生雲淡風輕,了無牽掛,灑脫而去,我們也該以歡喜心情送別人間;但平凡鈍智之我,對您老孺慕實深,內心竟是充滿著無限依賴不捨之情緒……我好難過,但只能强忍住眼眶中滾動的淚珠,不容它隨意掉下來。

    印老,最崇敬的導師!您是點亮大眾心光的導師!您是十方學佛信眾的典範!您老說過:「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人間,為人間正覺之音而獻身。」您老是那麼的熱愛人間,關懷人間。所以,我相信您老不會讓大家痴痴的等待、苦苦的盼望──盼待您老再回人間,教導我們!指導我們!鼓勵我們!您老務請早一點乘願再來!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