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努力 是為了什麼》
直到最近
都還是很常收到類似的問題
「讀書不是應該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嗎?為什麼成績和努力不成正比?」
「成績一直起起伏伏,開始不懂努力的意義是什麼了⋯」
「很羨慕那些聰明人,不用太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績」
「為什麼努力不一定有用?」
「為什麼需要努力呢?」...
.
《努力 是為了什麼》
直到最近
都還是很常收到類似的問題
「讀書不是應該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嗎?為什麼成績和努力不成正比?」
「成績一直起起伏伏,開始不懂努力的意義是什麼了⋯」
「很羨慕那些聰明人,不用太努力就能拿到好成績」
「為什麼努力不一定有用?」
「為什麼需要努力呢?」
⋯⋯⋯⋯⋯⋯⋯⋯⋯⋯⋯⋯⋯⋯⋯
儘管我以前已經寫過類似主題的文章了
(請參考#sherlock_何謂成功)
但今天我想對於這個問題、用不一樣的角度和方式、再多說點什麼。
——————————
我不知道每個人對於今年的想法是什麼
但至少對我來說是很明確的
「災難」。
像是一種氛圍影響生活中的每個環節。
影響我很多的偶像、籃球明星Kobe Bryant走了
台灣民主之父、我很尊敬的前總統李登輝走了
積極正面形象的漫威英雄黑豹Chadwick Boseman走了
劉真、小鬼黃鴻升、高以翔、志村健、楊牧、鍾肇政⋯等等的名人和文化英雄都走了。
世界範圍的疫情籠罩全球
多少家庭拆散了、多少前線醫護人員染疫後離世了
澳大利亞森林大火、美國加州野火持續延燒⋯
整個天空,被炙熱燃燒澆熄不滅的熊熊烈火、染成了如同世界末日景象的一片詭譎暗橘。
George Floyd 被白人警察膝壓脖頸而亡、引發的Black Lives Matter運動
成為席捲全美、甚至影響全球的種族歧視議題。
香港國安法引起的政治鬥爭、新疆再教育營的人道議題⋯⋯⋯⋯⋯
這甚至都還只是新聞報導和鏡頭記錄下的
在那些鏡頭以外、多數人不會注意到的、這個社會的每個小角落
又何償不是每天每時每分每秒、時時刻刻上演著各式各樣
令人難以接受的悲傷憾事。
我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錄下所有這一年來發生的悲劇
但我百分之百知道
我省略掉太多那些悲劇的細節、我無法僅用短短言語形容這一年來的黑暗⋯⋯
而這一年,甚至還沒過完。
- - - - - - - - - -
我想問問大家
當你們把上面的紀錄看完之後
你們內心中拋出的第一個想法和反應是什麼?
我可以說說我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
「責任」與「珍惜」。
- - - - - - - - - -
在我們咆哮著
對於這一年來發生的憾事以及黑暗抱怨時
我們能做什麼?
是怪罪命運、怨恨世道人心、還是對世界感到失望?
說實話,
會這樣想,是人之常情。
我們的生活,
因為疫情,早已不若以往。
因為中美角力和政治鬥爭,社會生活亂的不像話。
看到社會如此,在抱怨命運、怨恨世界大亂的同時,
我們一定都很希望我們自己的生活,
能順順利利就好。
但單靠抱怨和咆哮,
我們能做到讓自己的生活順順利利嗎?
對我來說,我覺得,
正是在這個時刻,
更能體現出我們對於自己的生活負責任的態度。
努力去拚到自己想達到的目標
努力去達成每個想得到的結果
努力讓自己的生活過得開心
努力讓自己的未來更有希望。
你說努力無法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說真的,
努力只是為了那個收穫而已嗎?
不只吧。
我想每個人都知道
努力不僅是能達到目標和夢想的唯一途徑
更是能讓自己生活和未來不後悔、不留下遺憾的最佳選擇。
也許,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
也許一分耕耘不一定能有一分收穫,
但在這個變化萬千的社會上,
誰知道你現在的努力、不會轉化成未來某個時刻的果實呢?
正是在這個黑暗的時代
才更應該
用「努力」去為我們的生活負責。
也應該用努力
去珍惜我們得之不易的生活。
去珍惜身邊每個人與自己的連結。
用努力,
努力過生活、努力拼未來,
讓每一個活著的一天綻放光芒
讓每一個愛你的人更加幸福
讓每一個你愛的人知道你的關心
讓每一個你在乎的人知道你的珍惜
讓每一個你想拼到的目標知道你的付出與努力
讓你,讓每個時刻努力過生活的自己,
知道
我已經很珍惜的過著每一天、在乎身邊每個在乎的人
用現在的努力讓未來的自己不留任何遺憾。
所以,
別浪費時間再問為什麼努力無法成功的問題,
重點不在成果如何、收穫如何
重點在
用努力,
珍惜每個身邊的人
珍惜每個得來不易的一天。
我們,已經比這世界上很多人幸運了。
祝大家順利
然後好好努力珍惜每一天
過個順順利利的生活
以及精彩萬分的未來。
#轉學考 #學測 #指考 #讀書帳 #大學讀書帳#努力#成功#目標#學測指考#做筆記#筆記#學習#gsat#ast#大學#大學生#讀書#讀書生活#ntu#studyplan#note#notemethod#study#studygram
#sherlock_何謂努力
林謂文劉真 在 設計發浪Designsurfi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簡單生活節展覽結束,謝謝有來找我玩的浪粉跟朋友們,我們接下來還會在明年1月策劃一個眼鏡展,到時候再邀請大家來玩。趁深夜時段,想聊聊關於最近設計界這些紛紛擾擾,以及我的真心話。
.
有陣子我對於一些反覆出現在檯面上的人事物感到很膩。不管是案子找來找去就是那幾個團隊或創作者,或是媒體也都找一些本來就已經成名的人事物,用不同面向、專題報導,就算切入點很有趣但光是看到名字我就覺得很解,想說「對啦對啦我知道台灣觀眾也是喜歡買帳名人效應,但台灣是無能人可採訪或發案了嗎?還是主事者太懶惰、太沒有勇氣跟別人不一樣?」
.
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的文章談了小圈圈的狀況我很有感。自古以來不管群體大小,不管是不是女高中生,有人就有圈圈,圈圈是同溫層,讓人找到被認同的需求,企業家說這叫人脈,上班族說我只是想要有倒垃圾話的對象。只是當島上的猴子王不小心從花果山頭滑下,山坡上成群結黨的猴子們沒有跟著踢一腳讓猴王落海,隔壁山頭的猴子就吱吱叫說「這整個山坡都是共犯結構!」
.
我認為台灣業主的確不夠勇敢,一味相信名牌效應,內容還沒做就希望有保障KPI,有了流量就秋嗨嗨。如果這個現象無法改變,那我會希望台灣出現更多明星設計師、策展單位,撐高製作規格的天花板,增加業主的選擇,打開業主對設計在商業的想像與眼界。
.
但這些已然握有流量與被標籤的明星創作者們也需要對自己有更多嚴格的審視與自律,如果你能做到國家級的案子,那你自然不能用太便宜的價格去做這些案子,因為會壓縮到新人的收費空間,同時如果你有發包的需求,更應該要在選擇合作對象上審慎評估其目的性,要給知名設計師、還是要給新人機會,如果在一開始的提案無法合作需要換人,那就要使用全新的想法,如果要沿用前一個創作者的創意,那就在應該要在取得合作同意的共識上標示好 credit。
.
台灣標案結構一直都很有問題。首先,預算越高的案子,為了降低搞砸的可能性,承辦人員傾向找比較「有經驗 aka 有名」的公司承包,參與競標的承包公司為了讓自己拿到案子,在一開始沒什麼實績的情況下,有可能就在自己的實績裡「灌水」,等慢慢累積出好的案例成果後,才可能用新的案例再去拿更大的案子。此外,標案的時間雖然開標的時間不見得晚,但很多時候真正確定得標後,能執行的時間都不長,加上市府承辦人員要揣摩上意跟平衡其他局處單位要求,總是會要求得標者在內容上東改西改,這樣層層關卡累積下來的壓力,就會促使得標者去壓迫另外發包的對象,得標者為了減低自己出包的可能,也減輕市府承辦人員擔心無法對長官交代的焦慮,就會找有合作默契、又有經驗的人發包,所謂的「共犯結構」,其實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
台灣設計展在新竹的後續爭議,我認為就是無法聚焦出前後參與者的共識,在這些一環扣一環的細節上不斷出現落差,最後才滾出一個大爭議,甚至引爆了策展人劉真蓉過去在經歷灌水的業障,這些都是她責無旁貸必須要面對的事情,需要向相關的人事物,致上最真誠的歉意與補救。但我也必須說一句肯定她的話,至少她在策展內容上,比起一些策展單位來說求新求變,不是一直找同一組人做設計,而是不斷找新的藝術家、表演團體等人合作,變相給自己製作壓力,但仍一直給予新人空間這件事很棒,不該因為她的爭議而抹滅。不然之後別的策展單位或許更害怕找新人或藝術家合作,也不是我樂於看見的現象。
.
.
.
至於接下來各地可能會接續發生的城市設計展,我個人是樂見其成。我一直認為,城市舉辦大型展會,是一個可以藉機讓設計進入市政建設、也能讓居民對城市產生榮耀感的方式之一。1964年東京奧運舉辦,留下很多知名建築至今仍被使用,當初參與的設計師們,都成為現今支撐日本商業市場的設計力,也持續影響下一個世代對設計的看法與參與度。
.
以台灣來說,2003年第一屆台灣設計博覽會,應該是讓台灣民眾第一次稍微意識到所謂「設計」的存在,十幾年來,台灣設計師週、台灣文博會等展會舉辦都在聚焦這股能量,2016年的設計之都把這股設計能量緊密與台北市政結合,加上蔡英文以一個最高層級的政治人物身份,率先與台灣最知名的年輕設計師合作,一舉將設計界的能見度抬到最高。只要是她執政的期間,政治人物會一直跟設計界靠攏是意料中事,可以換選票跟支持率嘛,設計師、插畫家、動態設計、整合策展單位等會有很多案子可以做,設計產業將會很活絡。
.
這樣的活絡在疫情中算是好事,但不是一種健康的現象。過去我也支持「翻轉公部門美學」的風潮,但現在其實不需要設計師推波助瀾,政治人物為了選票跟支持率就會主動來做美美的視覺。設計師如果還是想做跟公部門有關的案子,那要思考的應該是更進一步的事情——如何讓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進入政治人物的施政策略,讓設計軟實力與硬體建設能雙管齊下進行,才有可能打造出更宜居的未來城市,而不是還在聚焦美學這種淺層的表面。
.
如果還想翻轉什麼美學,現在最應該翻轉的是社會上中小企業老闆們的審美眼光。我個人認為,如果問如何讓設計能真正進入一般常民的日常生活裡,想辦法多跟中小企業老闆們進行商業合作,才是目前我覺得設計界應該要做的事情。日本設計大家都知道很強,但這些很強的設計卻有很高的比例出現在他們的商業市場,我認為是因為他們的商業非常非常競爭,如果你的設計或視覺不夠在貨架上搶眼,可能一下就會淹沒在商品海當中。台灣相對來說可能商業還不夠競爭,所以業主們通常對於設計不太有需求,反正不需要變化也是會賣。反而是因為頂新假油事件被連坐抵制的林鳳營鮮乳為了求生存,幾乎每三個月就變一次商業包裝,也算是創下國內市場紀錄,可以拿來寫設計研究論文了。
.
沒有人是局外人。看到這裡的你,我希望你不要對整個環境失望,還是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試著繼續做些什麼努力。精力善用,自他共榮。
.
至於隔壁山頭吱吱叫的猴子們,送你們一句今天流量最高的 Anna Wintour 的名言
——
「擁抱社群媒體,但是別讓它取代你真實的生活!」
希望你們能看懂人話,還有我對你們的愛。❤️
林謂文劉真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若出現胸悶、容易喘、容易暈倒的狀況,要儘快就醫治療啊!
#主動脈瓣狹窄 #手術 #YVD
林謂文劉真 在 蘋果即時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專業醫師說明給大家聽!
【Video Talk】為何劉真救不活?臺安名醫林謂文解析「主動脈瓣膜狹窄」
https://bit.ly/2QERckb
🍎用12顆茶葉蛋 換一個月踢爆真相
立即訂閱升級→ http://bit.ly/2K3nWk0
🍎下載APP看新聞1天不限1則 👉https://tw.adai.ly/h70aWHaF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