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林水龍腎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林水龍腎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林水龍腎臟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20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疫情嚴峻,請大家沒事就待在家,避免非必要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恐慌,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根據政府的衛教資訊,若照顧者與確診者(出現症狀前3天至隔離前)曾密切接觸(共餐、共居、共處15分鐘以上未戴口罩),請勿外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照顧期間結束後,居家隔離14天。 🔺重症高風...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3萬的網紅早安健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吃蔬果,好健康」。但是我們卻常常在媒體上看到許多農產品有殘留農藥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說,許多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在烹調時,是否都把農藥去除乾淨? 蔬果是否殘留農藥?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翁正昊指出,一般農產品蔬果在超市等常見的通路販售,主管機關都會有定期檢測農藥殘留...
-
林水龍腎臟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2-04 18:44:44「吃蔬果,好健康」。但是我們卻常常在媒體上看到許多農產品有殘留農藥的問題。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護理師譚敦慈說,許多媽媽都會擔心,自己在烹調時,是否都把農藥去除乾淨?
蔬果是否殘留農藥?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翁正昊指出,一般農產品蔬果在超市等常見的通路販售,主管機關都會有定期檢測農藥殘留的措施,所以一般來說應該沒有問題。此外,一般使用的農藥都是水溶性的,因此若是擔心農藥殘留,買回家後用水徹底清淨可以更為安心。
此外,最好切除比較不易清洗乾淨的地方,例如根部、蒂等。清洗時水龍頭水流調整成細水流,蔬果泡在水中15分鐘,就能夠避免吃到殘留的農藥。
洗菜加鹽及小蘇打能有效去除農藥?
翁正昊醫師引研究指出,洗菜時添加鹽巴、小蘇打或醋,皆無助於去除農藥,單純用清水洗滌就已足夠。
連續性採收蔬果殘留更多農藥
譚敦慈老師提及,有些蔬果是屬於「連續性採收」,因為蔬果彼此生長的速度不一,可能發生有些已經成熟可採收,隔壁的卻還需要再一陣子才能採收的情形出現。相較於「一次性採收」的蔬果,就有可能殘留比較多的農藥,翁正昊醫師指出,此類蔬果更要仔細清洗乾淨。
連續性採收的蔬果
小黃瓜
四季豆
茄子
豌豆
番茄
此外,台灣夏秋經常面臨颱風來襲,農民常在颱風前搶收作物,民眾也會搶買食材,這時候也可能會遇到農藥未完全分解就採收的蔬果。對此,翁正昊醫師回應,除了盡量少買搶收的蔬果外,可改以冷凍蔬菜或根莖類替代,較能避開農藥問題。
烹調時如何避免農藥?
翁正昊醫師說明,因為一般農藥都是水溶性,烹調時採用水煮,或加水半煮炒等方式,可以把農藥分解。他也提醒,最好別吃生菜沙拉,除了農藥外,也可能有細菌殘留。譚敦慈老師也說,煮菜時開蓋烹煮,也有助於去除農藥。
譚敦慈教你吃菜不吃農藥
1、葉菜類:買回家後用白報紙捲起、兩頭開放,放置陽台1至2天,接著浸泡在流動清水中15分鐘,清洗時放在水中刷洗3至4回。
2、瓜果類:在流動清水中用刷子刷洗表面,並特別注意瓜果凹陷部分。
3、水果類:即使是剝皮食用的水果也應先刷洗,否則雙手接觸水果表皮時,就會接觸農藥。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2月號《名醫的餐桌》,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更多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不可忽視的室內空汙 (黃文宏醫師)
https://youtu.be/ZATWDR-qr9I
空汙嚴重!戶外運動前這樣做 (黃文宏醫師)
https://youtu.be/RKLh1cAe3Ns
鉛無所不在!如何不受"鉛"累? (顏宗海醫師)
https://youtu.be/iFjr0sPUjM8
【相關文章】
醋、小蘇打、自來水,哪種洗菜去農藥效果最好?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9228
怕蔬菜農藥殘留?孫璐西教授:關鍵10分鐘毒素不殘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6936
曬太陽能去除60%殘留農藥!安心清洗蔬果的正確8招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818
#譚敦慈 #翁正昊 #農藥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
林水龍腎臟 在 早安健康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8-11-02 19:08:41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對我們的人體影響傷害也很大!台北市曾在2015年爆發鉛水管事件,引發民眾用水疑慮,目前已全面改為不銹鋼管替代,鉛管正式從台北市消失。但我們日常生活中仍然有許多地方有鉛存在,又該如何避免呢?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醫師教你這樣做不受「鉛」累!
喝水喝到鉛超標?
針對鉛水管事件,顏宗海醫師回應,那陣子好多患者來門診請他幫忙檢驗有沒有鉛中毒,可見大家都滿在意。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也提及,我們每天都要喝水,所以這個事件也讓民眾有每天喝水都一併喝進很多鉛的感覺。
自來水廠出來的水因為經過水公司把關,所以並沒有鉛在裡頭,但水管經年累月有水通過,會不會因此送到家家戶戶時,打開水龍頭出來的水就包含一些鉛?顏宗海醫師說,原則上就算自來水中有鉛,大概只有五分之一會被腸胃道吸收,而吸收後大部分也還是會從腎臟排出。此外,台北市政府目前已全面汰換鉛水管,所以大家不用過於擔心。譚敦慈老師也補充,雖然當時很多人來驗鉛含量,但基本上數值都還不錯。
至於什麼叫做鉛超標?顏宗海醫師說明,根據美國疾管署,同時也是我國遵循的檢驗標準而言,兒童與成人的血鉛濃度基本上都正常,很少出現不正常的狀況。
血鉛濃度
兒童:上限5mg/dL
成人:上限10mg/dL
鉛就算沒超標,對人體也有害
顏宗海醫師說明,當時與林杰樑醫師合作時,有注意到我們的身體其實是完全不需要鉛這個元素,不像銅是我們體內需要的微量元素,可是鉛對人體機能而言是不需要的,鉛若是存在在人體當中是多餘且有害的。
林杰樑醫師當初有做一系列的研究顯示,只要血鉛濃度較高時,例如不到10以上,大約4左右時可能還是會造持腎功能的損傷。顏宗海醫師表示,若是給予患者解毒劑或螯合劑療法,腎功能就會改善,而林杰樑醫師的研究報告也奠定了一個基礎:鉛即使沒有超標,對人體器官仍有傷害。這份研究當時也登上了《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日常生活中還有哪裡有鉛?
汽油
顏宗海醫師表示,早期我們都在用高級汽油,裡面通常都會有鉛存在。但大家現在都改用98 95 92的無鉛汽油,所以汽油就不是問題了。
來路不明草藥
不清楚來源的草藥,有時候就可能有鉛在裡頭。顏宗海醫師分享,消基會曾做過抽樣,市面上有一些薑黃粉就有兩款是含有鉛。譚敦慈老師補充,中藥一定要透過合法的中醫師及中草藥店取得,會比較安全。
口紅
顏宗海醫師說,在國內外的臨床上都曾發現口紅含有鉛,許多五顏六色、顏色很鮮豔的口紅,就算大牌子也被檢驗出來含鉛。
玩具
五顏六色、顏色鮮豔的玩具也可能有鉛,但通常是來路不明的玩具才有,合格的玩具是不會有的。
吸管
同樣也是很多顏色的吸管,也曾被主管機關驗出鉛的成分。譚敦慈老師就建議,大家可以改用不鏽鋼、竹製、玻璃的吸管替代。
兒童餐具
父母替小朋友買餐具時,可能會喜歡買上面有卡通人物圖案的餐具,但譚敦慈老師建議,在接觸食物的那一面應該選用「沒有顏色」的最好。這些色彩鮮豔的餐具剛出廠的時候可能不會有問題,但用久了就會刮傷,我們就可能把鉛吃下肚。
指甲油
許多年輕女性喜歡擦指甲油,但難免有指甲油脫落的可能性,若是又用手拿東西吃的時候,就可能有把鉛吃進去的風險,要特別注意。譚敦慈老師也提醒父母,盡量不要幫孩童擦指甲油,如果真的要擦,擦腳趾甲就好。
另外,包括紅蠟燭、糖果包裝紙、年糕外層的布,以及許多橋墩用的防鏽油漆中也有鉛的存在。顏宗海醫師分享,以前林杰樑醫師就曾說過,我們國內有許多跨海大橋是漆上紅色的防鏽油漆,但經過日曬雨淋油漆仍會剝落,掉進水中的話就有可能被魚吃下肚,萬一民眾又釣魚、抓魚來吃,就可能會進到我們的食物鏈當中。
譚敦慈老師表示,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所不在,要多留意才能避免身體受到傷害。
譚敦慈防鉛毒小撇步
1、不服用來路不明中、草藥。
2、不喝大骨湯、不吸食骨髓、不吃骨頭製品。
3、血鉛半衰期為30天,多吃高鈣食物以減少鉛的吸收。
高鈣食物如:黑芝麻(咬碎)、蝦皮、小魚乾、櫻花蝦、紫菜、乳酪。
4、不用色彩鮮豔餐具接觸食物,水晶玻璃餐具也可能含鉛,勿裝熱食及酸性飲料。
5、多運動排汗更健康。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早安健康11月號《逆轉脂肪肝》,全台各大超商書店熱賣中,早安健康嚴選商城免運特惠中!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media_article/574
【相關文章】
舊電器的這成分增7倍傷肝風險!護肝防毒小心家中8大地雷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20409
孕婦吸收的鉛90%會傳給寶寶!慎選4飲食預防鉛從口入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4832
顏宗海:吃隔夜菜不會致癌!反而這件事才更要擔心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article/11834
【更多譚敦慈的防毒教室】
防範無形殺手,一氧化碳中毒 (黃文宏醫師)
https://youtu.be/wWqZQVsOQZ8
不可忽視的室內空汙(黃文宏醫師)
https://youtu.be/ZATWDR-qr9I
生活中的汞危害,你會不會中毒?(顏宗海醫師)
https://youtu.be/5W6yHzFdGY4
#譚敦慈 #顏宗海 #鉛中毒
----------------------------------------------------------------------------------
早安健康網站: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tw/
早安健康FB:
https://www.facebook.com/Everydayhealth.Taiwan
早安健康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c/EverydayhealthTw
林水龍腎臟 在 早安健康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疫情嚴峻,請大家沒事就待在家,避免非必要外出,戴口罩、勤洗手、不恐慌,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
🔺根據政府的衛教資訊,若照顧者與確診者(出現症狀前3天至隔離前)曾密切接觸(共餐、共居、共處15分鐘以上未戴口罩),請勿外出。留意自身健康狀況,照顧期間結束後,居家隔離14天。
🔺重症高風險族群留意:65歲以上、免疫力不佳或有潛在疾病者,請勿直接照顧確診者。
根據統計,在最早的新冠肺炎調查中,家庭內染疫的比率佔總感染人數80%,可見家庭若有一人感染,引發家庭群聚感染的機率非常大,尤其新冠病毒在發病前就有傳染力,加上有許多人是無症狀的感染者,更難以防範。
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表示,一般學理是認為,病毒應該只能存活在活的生物體內,在無生命的環境中應不會存活太久。
不過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團隊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實驗室環境下,在塑膠表面可以存活三天,不鏽鋼表面是兩天,紙板表面是一天,最短的是在銅的表面,僅有4小時。 而香港方面則研究發現,新冠病毒在口罩上可以存活7天。
由於我們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是塑膠材質的物品,因此顏宗海建議多洗手🙌仍然是最好的預防方法,用肥皂洗手是最好的方法,無法洗手,再用75%酒精乾洗手。
這樣的研究結果應用到一般家庭,特別是在如果家人有發生居家隔離的情形,應該怎麼做才比較安全?
—
【🚨避免家庭群聚感染注意這些地方】
#客廳(公共空間)
彼此不要有肢體接觸,如果進入公共空間,大家應該要戴口罩,並且保持兩公尺以上的距離。如果必須要有互動,建議不要超過15分鐘。公共場所門把、開關等眾人接觸的地方,一天至少消毒一次,用酒精或漂白水擦拭,減少感染風險。
#餐廳
千萬不能與家人共餐,雖然已經有一公尺以上距離,但已有案例指出,家人因為共餐,還是因為飛沫傳染而遭感染。餐點完成後應分餐,讓需要隔離者將餐點拿回自己的房間中食用。確診者使用過後的餐具,清潔時請戴上手套。
#浴廁
一般家庭多半會有兩套衛浴,所以可以指定其中一套做為隔離者專用浴室。如果沒有兩套衛浴,一種作法是健康的家人住防疫旅館,目前已經有相關的配套措施可以應用。
個人物品例如牙刷等不應混用,要注意牙膏也應該分開,這可能是一般較容易忽略之處。毛巾也要分開使用,可能的話,最好每天更換、清洗。水龍頭、馬桶坐墊在使用完畢後,應用酒精噴灑消毒較為安全。
—
林水龍腎臟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遠離重金屬危害」
鉛是一種天然生成的金屬,於地殼中存在少許的含量。鉛在環境中無所不在,包括空氣、水和土壤。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鉛在環境中有多重來源,包括石油(含鉛汽油)、油漆、染料、食物罐頭之焊接劑、含有染料的食品容器、含鉛水管、工業製程、含鉛中草藥、含鉛糖果紙、含鉛玩具等。
經由空氣、家戶灰塵、街塵、土壤、水及食物進入人體者占80%以上,如將鉛物質或食物吃下被小腸吸收,經由門脈循環後進入肝臟,然後分布到肝、腎、血球,其中有80%以上儲存於骨頭與牙齒中,鉛在血液中半衰期約為30天,在骨頭中則約高達25年以上。
■鉛暴露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濃度與股骨骨密度有負相關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與「恩主公醫院林建宇副院長」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黃柏菁助研究員」,過去兩年來針對青少年與年輕成人的鉛暴露研究發現,青年人的鉛暴露不僅與胰島素阻抗、血壓、代謝症候群等心血管危險因子有正相關,更進一步地發現,鉛與頸動脈早期動脈硬化也有密切的正相關。
進一步探討鉛造成動脈硬化的可能機轉,發現早期鉛暴露與內皮細胞功能失常有關,且鉛除了直接與動脈硬化相關,也可能藉由調控DNA的甲基化後間接造成動脈硬化。
此外,研究團隊也藉由分析美國健康與營養調查資料庫,發現體內鉛濃度也與股骨的骨密度有負相關,這趨勢在停經前的婦女更加明顯,因此也可能會增加之後骨折的風險。
■鉛負面影響身體生理系統,避免鉛暴露生活有對策
鉛之所以被重視,是因為鉛幾乎負面影響了我們身體所有的生理系統,並非人體所需之必要元素,最重要的是國際間公認鉛暴露沒有所謂的安全值。
為防堵鉛暴露,蘇大成主任建議:
▶早上或返家後自來水水龍頭先打開,讓水流1-2分鐘,將沉積在管路之鉛排出,並可作為沖馬桶、澆花等非食用用途。
▶在烹煮蔬菜前徹底浸洗,尤其是葉菜,可減少蔬菜表面上含鉛的塵垢及泥土。
▶盛裝菜餚食物用安全餐具,不用裝飾器皿,且避用色彩鮮艷的餐具,更不能用鮮豔餐具來盛放酸性食物,以防彩色顏料中的鉛滲入食物中。
▶與食物接觸的餐具,最好購買沒有顏色或圖案,儘量挑選白色、平滑的
▶給予小孩的玩具的挑選上,也應具有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安全標章之玩具。
▶使用中藥則須注意其來源安全可靠,如長期服用後發現四肢微麻或無力等神經症狀,應暫時停藥且諮詢其他醫師。
▶在所處環境,宜注意清掃、吸塵,避免處於有落漆、剛油刷或焊接作業的場所
▶油漆建議選用獲得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推動之健康綠建材標章之水性材質
▶從事含鉛作業時,應穿著工作服,且勿將工作服穿回家,下班時需於工廠更衣、沐浴再回家。
(資料來源:【註1】)
■遠離重金屬危害,食品重金屬檢測
每當聽到在食物檢驗出重金屬殘留,總是讓人覺得惶惶不安,深怕不小心就把這有毒重金屬一併吃進去。不過正因為人民對飲食安全的高度重視,目前大部分食品都會進行重金屬檢測,確定檢驗的重金屬含量低於衛生濃度標準後,才能出現在市面上販售。
■重金屬是什麼?
一般定義是指密度大於 5 g/cm3 的金屬,但若用在食品檢測中,則是對於生物體有危害的「有毒重金屬」之簡稱,當食入過量有毒重金屬,慢慢累積在身體的有毒物質便會引發各種疾病,讓健康亮起紅燈。而我國「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中,將以下7種物質列為重金屬檢驗的目標對象。
➜鉛:鉛幾乎對於人體的所有器官和系統都有影響,主要的毒性是影響成人和兒童的神經系統。而孩童又比成人更為敏感,鉛對於孩童的發育、精神智能發展與認知能力皆有影響。IARC已將無機鉛認定為可能的致癌物(IARC 2A)。
➜總砷與無機砷:砷依照存在的型態分為『無機砷』及『有機砷』。有機砷的毒性較低,但無機砷已被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證實對人類具有致癌性(IARC I),可能導致罹患肝癌、膀胱癌等癌症的風險增加。著名的「烏腳病」即為砷中毒之後果。
➜鎘:鎘會損害腎臟、肺臟及骨頭。著名的「痛痛病」即為鎘中毒的疾病之一。
➜汞與甲基汞:甲基汞(有機汞的一種)和汞蒸氣比其他型態的汞更有害,曝露率在高濃度的金屬汞、有機汞或無機汞可能永久損害大腦、腎臟和發育中的胎兒。著名的「水俁病」即為甲基汞中毒所引起。
➜錫:短時間攝入過量無機錫化合物,恐會引起胃痛、貧血等問題,也可能對肝臟、腎臟等器官造成傷害。
➜銅:適量的銅有助於維持健康,但攝入過量的銅會引發噁心、嘔吐、胃抽筋、腹瀉等急性症狀,非常高濃度的銅會導致肝、腎損害。
➜銻:高濃度的銻恐會對人體造成危害,如雙眼或肺部發炎,或是引起胃痛、腹瀉、嘔吐與胃潰瘍等腸胃道病症。(資料來源:【註2】)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
臺大醫院環境職業醫學部蘇大成主任建議日常可食用這3類排鉛食物:
➜含鈣、鐵、鋅食物:
鈣、鐵、鋅與鉛進入體腸胃道是通過同一運載蛋白,所以具相互競爭機制,因此可以多吃些富含鈣、鐵、鋅的食物,例如豆製品、肉類(牛肉)、蛋類、動物肝臟、牛奶、蝦皮等。
➜蛋白質食物:
例如豆製品、蛋等,其蛋白質成分與體內鉛結合成可溶性化合物,進而阻止人體對鉛的吸收。
➜含維生素C的食物:
可抑制人體對鉛的吸收、促進鐵質吸收,有助抵抗鉛害,協助體內的鉛從糞便排出。
(資料來源:【註1】)
【Reference】
國衛院論壇議題「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簡介
➤➤議題召集人:葛應欽講座教授(中國醫藥大學)、余幸司代理院長(國家衛生研究院)
➤➤提出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之政策建言,降低食品安全爭議事件之發生及加強政府緊急應變之處置能力, 保障消費者健康。
本計畫針對加強食品風險預防提出以下政策建言:
(A)潛在性未知毒物之調查與規範。
(B)分析檢討已有規範之食品或添加物之國際差異。
(C)評估對健康效應爭議之食品或添加物風險。
經專案會議討論,將集合各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完成「加強食品風險評估及預防政策建言書」,研究成果將可提供食品藥物管理署參考,以降低食品安全爭議事件之發生及加強政府緊急應變之處置能力。
此建言書分六個章節,分別為前言、潛在性未知毒物之調查與規範、分析檢討已知規範之食品添加物之國際比較、評估爭議性食品及汙染物或添加風險、食品安全與食品詐欺之國內外處理經驗及結語。
➜ https://forum.nhri.edu.tw/projects/forum-projects/108-pp-5/
1.來源
➤➤資料
∎【註1】
元氣網「鉛在骨頭裡半衰期長達25年! 台大醫列日常3類排鉛食物要多吃」: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4847119
∎【註2】
SGS「遠離重金屬危害:讓重金屬檢驗為你做好食品安全檢測」:https://msn.sgs.com/Article.aspx?n=5825&d=FOOD
➤➤照片
∎【註2】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PDF)-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org.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重金屬危害 #鉛 #鉛暴露 #心血管危險因子 #股骨骨密度
台大醫院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ospital / 恩主公醫院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林水龍腎臟 在 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賀本校17位教授榮獲105年度傑出研究獎】
科技部公布105年度傑出研究獎,本校17位教授獲獎,每人將獲頒獎勵金90萬元及獎狀一紙,本年度獲獎人總計73位。本校獲獎名單如下:
序號 獲獎人姓名 職稱 服務機構 學門專長
1 何國川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化工系(所) 化學工程
2 吳克強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植物科學研究所 基礎生物
3 吳宗霖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信工程學研究所 電信工程
4 林水龍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 腎臟
5 林唯芳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高分子所 高分子與纖維
6 林清富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光電工程
7 胡振國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研究所 微電子工程
8 范士岡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所) 熱傳學流體力學
9 莊永裕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所) 智慧計算
10 陳正平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 大氣物理、化學
11 陳昭如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暨研究所 法律學
12 陳昭瑛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文學一(中文)
13 陳慧玲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學科(所) 小兒醫學
14 黃升龍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光電工程學研究所 光電工程
15 蔡錦華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科暨研究所 微生物免疫
16 謝明良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 藝術學
17 顏家鈺 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所) 自動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