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林家花園幾級古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林家花園幾級古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林家花園幾級古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林家花園幾級古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588的網紅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的建築不是巴洛克建築 就像日式住宅的空間觀念,還有很多古蹟保存與修復的觀念,因為不當的傳播媒介,尤其台灣盛行道聽塗說,不斷地衍生錯誤。 傅朝卿老師是我會推薦讀文化資產相關知識的老師之一。老師在歐洲留學多年,親自走訪許多地方,現在退休後更是以推展文化資產知識為使命。 雅砌30隨想2-從文化...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

  • 林家花園幾級古蹟 在 京築居いくえ先生の日本語教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1-17 18:54:03
    有 29 人按讚


    台灣的建築不是巴洛克建築
    就像日式住宅的空間觀念,還有很多古蹟保存與修復的觀念,因為不當的傳播媒介,尤其台灣盛行道聽塗說,不斷地衍生錯誤。
    傅朝卿老師是我會推薦讀文化資產相關知識的老師之一。老師在歐洲留學多年,親自走訪許多地方,現在退休後更是以推展文化資產知識為使命。

    雅砌30隨想2-從文化資產到世界遺產,真心護衛台灣價值的傅朝卿

    「丁榮生,台灣根本沒巴洛克建築,為何每天都還有人指著總統府、迪化街..說那是巴洛克建築?」我一直在測試,每碰到成大建築系講座教授的傅朝卿幾次,他就會提出,這對一般人不甚重要,但他很堅持的問題?
    而我也回笑他,為證明總統府不是巴洛克建築,不知道,多收了多少演講費,因他甚至都跑去總統府明明白白地宣示了一番,可今天看到介紹日據時期建築的電視節目,一句句巴洛克建築還是諷刺地掛在介紹人嘴邊。
    相對於此的無奈,在我眼裡,傅朝卿其實是個很有謀略的人。20來歲為學建築史,得出國去看希臘羅馬巴洛克等「洋房」,但1970年代末台灣人根本不能自由出國去觀光,但他竟把自己的職業掛在旅行社,只為跑去考張領隊執照自由出國。領隊當需備第二語言,他竟不用他熟諳的英語,去惡補廣東話,說要帶台南三山國王廟一帶的人客。結果,執照拿到的隔年,政府開放觀光。而我一直想聽他講段客家話,就像選總統的每次去苗栗騙選票般,秀幾句都好,可他就….

    而這麼多年了,他的謀略,早就轉移到「公共介入」的文資保存了。例如他為了,台灣對世界上許多與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相關的國際文獻,存在一層隔閡,甘冒不諱地提出至少數百篇的論述,指出:若仔細檢視台灣現有古蹟,並比較以國際間標準,則可發現有些古蹟應屬「不當指定」,有些則是「不當修復」或「過度修復」。近年來,台灣的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界開始認真碰觸文化資產的價值論與真實性(authenticity)等較本質性課題,及實際修護的層級,許多人才驚覺台灣歷史保存與古蹟維護竟與國際存著很大的落差。
    所以我才用「從文化資產到世界遺產,真心護衛台灣價值」這個詞,來形容這位名滿天下的建築老師。
    名滿天下,不是我說的。2002年我們去布拉格旅行,碰到百年一遇的作大水,連總理府都撤離,捷克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咆哮雨聲中,我接到的第一通電話竟是台北外交部歐洲司,打來問「傅朝卿教授,是否安全?」一直以為,如對全台民眾,辦個210所大專院校最受歡迎老師,我懷疑教建築史的他,可能會勝過網紅的曲家瑞,成為第一名。因累積30年來,他教世界遺產、認識台灣建築等講座、電視、網路、出版80餘冊專書,閱聽人至少幾百萬。但幾百萬人知道他,卻連最根本的總統府一直被誤認為是巴洛克建築,且怎麼矯正都矯不過來。我認為,這是文化資產連最根本的ABC,都出問題了。

    為何文資保存會出問題?我認為,這說來比「中華民國本身的歷史」還要悲情。舉些大條的來說嘴,早期報紙頭版頭條,就有1977年板橋林家花園佔用戶不肯搬遷事件、1978年拓寬敦化南路拆除林安泰古厝事件、紅毛城從1629西班牙人建此聖多明哥城起,一路移轉主權到英、澳洲、美國代管,直至中美斷交台灣竟討不回來的主權事件。可以說「古蹟」幾乎沒一件好事,直到被逼,於1982年施行《文化資產保存法》,才慢慢上了軌道。
    好了文資法上路,修古蹟就是一門壟斷的生意,早期都是學者出來吐槽,把古蹟說得天花亂墜,好,這些外人看起來破破爛爛的房子,他們都說是寶,所以要修之前,比起一般新設計的房子,古蹟都得研究調查一番,從建築史、人文史追究其價值,完成報告還要指出,哪裡毀了、怎麼修、多少費用?這套架構,其時是衍生自中國建築之祖的梁思成、林徽音兩位大前輩,當年去山西調查古建築的作法,接近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的匠師制後臆推論。
    而報告完成,誰來審查?就2000塊俱樂部的學者專家。好,問題來了,誰來主持調查,當然也是學者專家,因只有他們懂。那不是同一批人嗎?當然,只他們懂這些達文西密碼,且話語權是他們說了算。

    所以,不到幾年,台灣各地都在修的古蹟,今天我拿案作調查研究,完成後,你來審;明天,他的案子,我來審。審來審去,都只同幫人,連營造廠也是那幾家,因為當時內政部所核定的學者專家名單,不出20位,但台灣頭到台灣尾的古蹟調查研究卻至少1、200件,學者根本分身乏術,有時連學徒都出馬審查(我就幹過這種事),甚至掛著老師的頭銜到處接案呢(我從前同事)!1980-90年代,古蹟調查有些之粗糙、整修工程之偷工減料、整修如「新」直到鷹架落,大家才傻眼情事,多有所在。921地震,破破爛爛沒修的老古蹟還巍巍顫顫地杵在那裏,修得美輪美奐的新古蹟,倒的一片狼藉,卻不在少數。

    這時,許多人認為古蹟已從當年被棄之如敝屣的社會新聞,轉為封閉資訊淪為少數人禁臠的學術霸權。但也發現當然還有少數人只作調查研究,完全不插手整修工程。傅朝卿更是,如和尚敲鐘地持續把文資史料像丹·布朗小說「達文西密碼」般地解密,不斷地從學術殿堂下樓,如傳教士地不遺餘力地宣揚其價值給普羅大眾,推廣文資於全民。並認為,台灣文資應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價值接軌,不應再停留在舊息氣,以匠師制侷限的眼光來限制文資的整修、再利用、甚至臆測式的作為等等。

    傅朝卿教授退休的前年,出版了《一個建築文人的人文思辨》,收錄30餘年來一些公共介入的文稿,說:「我不是建築師,但我自認關心好建築與好環境甚於一些建築師。我不是歷史家,但我從觀察與研究歷史中得到很多啟發,自認不亞於一些歷史家。我不是作家,但我自認喜歡寫作的熱忱不輸給一些作家......」他的角色扮演,其實蠻多元的。
    但對比到處聽到「巴洛克建築」來形容台灣這種沒有的型制,這基本問題若未解,更何況當前,還有許多文資沒事就像中共官員被自殺般地「自燃」,或稍微對文資有積極想法的年輕人,就被諷刺為「文化恐怖份子」。扮演30餘年建築傳教士的傅朝卿,大家是否一起來幫他想一想,到底該怎麼辦?
    我日昨是這樣告訴老師的-「貧血的公共性-急診室的建築人」,這句話是不是太不健康,或也傷了這位文資老兵?
    (圖1:到處有人宣稱台灣有許多巴洛克建築2再強調一次,總統府不是巴洛克建築3有人說,這是史上第一棟巴洛克建築,大家來超級比一比4 傅老著作)

  • 林家花園幾級古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29 10:56:26
    有 434 人按讚

    這段影片拍攝於1937年(日治時期)的臺灣。影片前半段在板橋林家花園取景,五位身著旗袍的女子坐在圓桌旁品茗,接著她們穿梭在人工造景的花園裡,小橋、流水、花朵、美人,交織出一幅幅美麗的畫面。影片後半段則是紀錄了女子偕友搭乘火車從臺北前往臺中的沿途景色。(影片來源:https://goo.gl/Fc9Yzi)

    板橋林本源園邸(俗稱林家花園),是目前臺灣僅存的完整園林建築。

    古時候的豪門富商,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但是由於天災或戰亂,以及時代的遞移,這些中國式園林庭園現在多已殘破不堪,有的早已消失,僅存於文人筆墨或歷史紀錄之中。

    板橋的林本源園邸,從1949年後屢遭破壞而日益傾頹,歷經多位文物專家根據考據,多次整飭修建,現在恢復了昔日的部分舊貌。板橋林本源園邸可以說是先人所遺留下來的珍貴歷史遺產,是一座認識臺灣歷史與傳統建築的寶庫。

    清乾隆43年(1778年),林應寅自中國福建漳州龍溪來台至淡水廳新莊(今新北市新莊區),設帳授徒,從事教職。並於乾隆50年(1785年)時返回福建龍溪。

    據專家考證,林應寅應是林家最早到臺灣的先祖。次子林平侯於16歲時(乾隆47年,1782年)渡台尋訪父親,並受雇於米商鄭谷之家。

    但林平侯極有經商智慧,鄭谷慨然借予資金幫助他創業,當年臺北淡水河航運暢行,稻米運銷為貿易大宗,林平侯以運米為業,又逢林爽文事變,稻米價格高漲,林平侯既為米商,在運米業上獲得了極為豐厚的利潤。
      
    後來,林平侯與竹塹林紹賢共同經辦臺灣鹽務,更累積了不少財富;當時林平侯年已40,於是衣錦還鄉,返回中國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共7年。

    由於林平侯無意於仕途,便在嘉慶21年(1816年)辭官返台定居,但是當時臺北淡水有嚴重的漳州、泉州人械鬥的事件,為了避禍,林平侯在嘉慶23年(1818年)時,遷居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的三層(今福安里)定居,並興建巨宅、築大嵙崁堡防禦亂民、開墾田地、築灌溉水圳,田租收入大增。

    此後,林平侯多次協助官府平定民亂,並籲請朝廷興建淡水城。道光27年(1847年),林家為了收佃租方便,在枋橋(即今板橋)建弼益館,此為林家在板橋地區構屋的開始。
      
    林平侯生有五子,依次為林國棟、林國仁、林國華、林國英、林國芳,分別管理林家的五個家號(商店號):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意為「飲水本思源」,並以「本源」為總家號。林家五子中,以林國華與林國芳兩人最為賢能,承繼家風,勇於開拓本業。

    此時漳州、泉州人的械鬥事件仍未平息,為了避禍,兄弟二人在枋橋漳州籍居民的邀請之下,林家於咸豐元年(1851年)於枋橋弼益館旁興建三落大厝,並於咸豐3年(1853年)落成後舉家遷入,咸豐5年(1855年)開始籌建枋橋城以抵禦泉州人騷擾。

    不久後,林家開始在大厝後興建園林庭園,並且聘請文人呂西村、謝琯樵等名士擔任西席(即家庭教師),為北臺灣帶來不少文化氣息。

    林家第三代的林維源、林維讓承繼了前兩代的開展,在短短三代之內成為臺灣的鉅富,林維源並且在清法戰爭後,大力協助臺灣巡撫劉銘傳進行番界的拓殖、地方實業的推廣與撫墾制度的推行。而今日遊客所暢遊的林本源園邸,也是在這一代的經營下成長至顛峰。

    最早林家居住於新莊時,除了開闢林公館之外,也在擺接堡(即今板橋)開墾。約在道光25年(1845年)至27年(1947年)間,林家在板橋興建了弼益館,主要作為點收田租所得的稻穀,弼益館占地約150坪,是一座簡單的四合院。

    後為避漳泉械鬥,在咸豐3年(1853年)建成舊大厝(即三落大厝)。此大厝構築方式特殊,面向北方,不設大門而設左右兩門,並有防禦性高的銃眼以供架槍而成今貌。建材有來自中國也有臺灣本地的珍貴高級木材,裝修十分富麗堂皇,是當時臺灣最佳的建築。

    光緒4年(1878年)起,林家為擴充家居,開始著手興建新大厝(又稱五落大厝),占地1200餘坪,是當時少有的大型建築,據信是因應當年林家的社會地位所興建的。

    當年有能力興建園林庭園的,除了官衙之外,就是社會具有名望與地位的顯貴,為了追求居住的生活享受,或是希望利用精緻的園林建築來招待官家或生意往來的巨賈,往往不惜鉅資,興建精緻優美的園林庭園。臺灣南北各地都有建築優美的園林,其中以臺南吳園、新竹北郭園、板橋林本源園邸、霧峰萊園最為有名,並稱「臺灣四大名園」。
      
    林本源園邸的興建時間,到目前並沒有考據出一個最精確的證據,一般來說,林本源園邸是隨著林家主厝興建而陸續完工的;其興建時間根據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的報告指出,約在光緒初年(1875年),並於光緒14年(1888年)增修,至光緒19年(1893年)全部完工。

    林本源園邸的設計者究竟為何人呢?由於中國式傳統建築的工匠鮮少有人以大名流傳後世,但是傳統建築的概念、設計、施工大多由下列四組人士貢獻:1.主人;2.文人墨客;3.風水先生;4.建造工匠,至於修園所花費的金額,自然不在少數。

    根據多位專家的考證,林本源園邸的興建費用,至少有30萬兩,有學者更大膽推估為50萬兩。這是相當驚人的一筆金錢。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戰敗,將臺灣割讓日本,板橋林家為避難,林維源等人遷入內地,從此未再返台,僅令彭壽、祖壽回台管理家產。日治初期,在日本管理下一切如舊,但是日治後期,園邸已開始遭受破壞。
      
    1949年,國共內戰,難民來台人士眾多,不少人選擇林家作為暫棲之地,隨後也有臺籍人士相繼入住;根據紀錄,當時住有一千多人,三百多戶,政府還特別編了一個行政管理區劃為「留侯里」。

    在居住者的違章建築行為與任意拆建之下,內部的毀壞更嚴重,因此激起了國內外人士呼籲保存的行動,並開始謀求遷出現住戶與整修維護經費籌措等問題的解決之道。

    1971年,東海大學受當時的臺北縣政府之委託,對林宅進行規劃,復因鄰近住戶反對而作罷。

    1977年,林本源祭祀公業將林家花園的產權捐給臺北縣政府,並捐出新台幣1100萬元作為整修經費。於是,臺北縣政府便立即辦理留侯里居民的遷出作業,翌年委託台灣大學土木所都計室(台大建築與城鄉所之前身),進行恢復舊觀的測繪及修復計畫工作。

    土木所動員內外師生在現場測量,描繪基地位置、面積、形狀、建築構造、佈置、建築細部、尺寸、花園現存物之位置、類別及鄰近基地環境之分析、規劃,完成各種圖樣後,並估計經費作為施工參考。
      
    在修復的方法與原則上,當時在殘蹟保存、略事修補及按原件修復之間,學界與各有關單位,甚至一般社會大眾居有些觀點上的差距,當時認為「殘蹟保存的殘缺美感較易引發思古之幽情與歷史感;而按原件修復,較接近我國傳統匱乏社會對豐富感的文化要求」。

    最後經由漢寶德先生、林衡道先生、王國璠先生、洪文雄先生、吳基瑞先生、馬以工女士等人之會議結論,提出幾點基本觀念;考量林家花園當時的現狀,盡量按原件修復,以恢復成為1945年以前的樣貌為原則。

    1982年底,花園的修復工程開始,經歷4年終告修復完成。修復經費共計動支新台幣1億5,643萬3,218元,分別由文建會、內政部、交通部觀光局、臺灣省政府及臺北縣政府共同負擔;一座百年園林遂在社會及政府各部門的集體努力之下,獲致今日保存的成果。

    時至今日,古蹟保存的觀念及原則已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除了建築本體價值之外,特別強調整合性保存的重要,對於歷史的斷代問題更具包容力,而板橋林家花園的保存與修復經驗,在臺灣的古蹟保存運動中,則具有極重要的指標性。

  • 林家花園幾級古蹟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4-18 21:19:28
    有 222 人按讚

    2017.4.18(農曆3月22日)士林慈諴宮媽祖遶境賜福(拍攝地點:台北市基河路士林市場前)

    農曆3月23日是天上聖母媽祖的生日,相傳媽祖本名林默(因出生後不哭不鬧,故取名為默,小名默娘),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誕生在福建路莆田縣湄洲島東螺村。(路是北宋時期的行政區劃,相當於明、清的省,福建路之範圍大致為今福建省。)

    林默娘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尊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自福建傳播到浙江、廣東、台灣、琉球、日本、東南亞(如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地,天津、上海、南京以及山東、遼寧沿海均有天后宮或媽祖廟分布。

    從南宋到清代,大多數史料公認媽祖自幼有異能,其生日(農曆3月23日)雖只見於《東西洋考》,但早被全世界媽祖信徒奉為媽祖生辰,並年年舉行慶典。

    媽祖是從中國福建一帶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例如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記下了一個很有趣的臺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向神明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雍容華貴地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而台灣的媽祖傳說,大都是媽祖用裙擺擋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美軍空投炸彈。二次大戰期間,盟軍丟兩顆炸彈在大甲街上,一顆炸燬火車站一帶;一顆未爆彈落在媽祖廟旁的市場邊,當時鎮殿媽祖的雙手是張開的,民間流傳是鎮殿媽祖顯靈接砲彈,才使鎮瀾宮城內一帶沒有受到炸彈損傷。

    另外,朴子配天宮也有同樣的故事,二戰期間盟軍丟了一顆飛彈在朴子街上水塔附近,配天宮媽祖用裙擺將飛彈接住丟入朴子溪中,使得朴子街免受戰火的波及。而雲林西螺、彰化縣埤頭合興宮、屏東萬丹萬惠宮亦存在類似的傳說。

    近年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媽祖的影響力由福建湄洲傳播開來,歷經千百年,對於東亞海洋文化及中國沿海文化產生重大的影響,被學者們稱為媽祖文化。

    2009年10月,媽祖信仰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認識士林慈諴宮:

    早年台灣只要是由大陸移民開發之處必定有媽祖廟,士林也不例外。300年前,漢人大量入墾台灣,一批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沿著淡水河,轉入基隆河來到八芝蘭林(音譯自平埔族語 Pattsiran,意指溫泉)定居,最先開闢的街肆,在現在士林的舊佳里一帶,到目前還留著「舊街」的稱呼。

    清嘉慶元年(1796年),士林媽祖廟建立,主祀天上聖母,為慈諴宮的前身,原址在今文林北路士林橋附近,廟名為「天后宮」。

    後來該廟的遷建,和當時泉漳械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清中葉以後,移民的人口漸漸多了,先來後到的泉州人與漳州人,因為爭地利與水源,大小衝突不斷,自清咸豐3年(1853年)開始,便接續發生了幾次較大規模的械鬥事件。

    清咸豐9年(1859年)7月,三千多名艋舺的泉州人大舉攻打漳州人的大本營「枋橋林本源家」(今板橋林家花園),隨後又結合居住社子島的泉州人渡過基隆河向芝蘭堡進擊,經過連番交戰結果雖然雙方各有傷亡,但終使得芝蘭舊街一帶房屋田園盡毀於衝突之中。

    舊街慘遭火焚之後,幾乎全毀,漳州人退據芝山岩築寨安身,並共同商議重建家園。原來準備在舊地重建,不料又遇上洪水成災。最後在士紳潘永清主張下,得到大多數居民的贊同,另選在「下樹林」(今台北捷運劍潭站到大南路之間一帶)建設八芝蘭新街,即今日所稱的士林新街;同時將天后宮的廟址規劃在整個新街區的中央,即今慈諴宮的所在地。(諴之音同咸、義同誠,慈諴即媽祖慈悲為懷之意。)

    新街從咸豐10年(1860年)起開始動工興建,到光緒6年(1880年)慈諴宮落成,歷經20年總算完成遷村。然而潘永清因積勞成疾於同治12年(1873年)辭世,享年54歲,未竟之業由其五弟潘盛清按照原先計劃繼續完成。

    新街的媽祖廟自光緒元年(1875年)9月開始鳩工,而後在當地信眾百姓出錢出力同心一志合作下,花了6年時間完成新廟,並將之更名為「慈諴宮」,亦稱「芝蘭宮」,與當時坐落在舊街,同為漳州人守護廟的「神農宮」並稱士林南北兩大宮廟。

    1927年,慈諴宮因興建年代久遠,受到風雨侵蝕,造成牆瓦上的彩繪剝落、樑柱傾倒歪斜,需要整修。因此,集結眾議,由當時委員長潘光楷及主任委員何炳奎等人推動改建,先後共同致力改建,並增設兩廂,經過10年終於在1937年完工。廟貌巍峨,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成為士林地區居民的信仰中心至今。

    慈諴宮坐落在台北市士林市場北側的正對面,主祀天上聖母,是一座採兩殿、兩廊、兩護龍平面配置的廟宇,現為國家三級古蹟。慈諴宮是目前台北市裡唯一在廟前保有三座精緻戲台的廟宇建築,廟前的青石地舖綿延至戲台下,可想見昔日廟前演出之盛況。

    年代久遠的慈諴宮雖經多次興修,但仍留有多處古意。例如:內殿木材結構部份具有對場作,建廟之初延請兩派大陸工匠,互為競爭,因此精巧的木雕工藝是參訪時可以留意的特點。

    另外,宮內前殿為五開間的建築樣式結構,符合主神帝后級的神格,四面牆面有多處雕刻,其石刻工法相當精美,多數為日治時期重修時所安置,這可從落款年代為昭和得知,惟多數被人以水泥塗去,造成政治力侵害文化的遺痕。

    近年來,由於社會經濟水準提昇,寺廟管理當局引進不少政治人物的碑刻牌匾,並增設不少石雕裝飾,使得廟前空間顯得侷促繁雜,加上廟址位於士林夜市範圍內,遭到合法攤販包圍,因而漸失大廟之恢宏格局。

    目前「新街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宮」、「芝山巖惠濟宮」為士林地區的三大古廟,該廟的組織型態為管理委員會制,祭典日期為每年的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

    慈諴宮大事紀:

    1796年,信善何錦堂獻地,在芝蘭舊街創建天后宮。(何家是天母地區首墾戶)

    1859年,發生漳、泉械鬥,天后宮遭到波及,焚毀。

    1860年,潘永清倡議遷地下樹林重建芝蘭新街。

    1864年,將天后宮遷往芝蘭新街準備建廟。

    1875年,潘永清之弟潘盛清主持新廟建造工程。

    1880年,新街廟體興建完成,並重新命名為「慈諴宮」。

    1937年(日治時期),慈諴宮與舊街「神農廟」同時完成改建。

    1985年8月19日,內政部指定慈諴宮為國家三級古蹟。

  • 林家花園幾級古蹟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1-05-03 22:09:46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 http://pnn.pts.org.tw/ )
    PNN 粉絲專頁 (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
    PNN Youtube頻道 (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
    PNN Justin.tv頻道 ( http://zh-tw.justin.tv/pnnpts )
    公視新聞網 ( http://news.pts.org.tw )

    政府花了近十億元,修復國家二級古蹟霧峰林家花園,現在主體幾近完成,目前還沒有全面開放,正在準備第二期的修繕工程,而陸客自由行即將在六月份開放,林家後代子孫表示,由於央視一套電視劇,就是以臺灣霧峰林家墾殖台灣為故事,希望可以開放之後,吸引更多陸客前來體會霧峰林家的歷史
    踏進霧峰林家的大宅,儘管已經是歷史古蹟,雕樑畫棟看起來相當細膩,霧峰林家的開墾史,更是引起許多觀光客的興趣
    整修過後林家花園古厝,磚牆已經上色修復完畢,裡頭的戲台看起來華麗雄偉,是當時家族之間,逢年過節交誼感情表演的地方,看得出當時林家的顯赫地位,更成為對岸家喻戶曉的電視劇""滄海百年""的故事場景
    霧峰林家可說是台灣最富傳奇色彩的家族,央視推出這套電視劇,已經播過四次,也讓不少中國大陸觀眾了解霧峰林家的開墾史,以及家族興衰故事,而目前林家花園第一期主體工程已經幾乎完工,正在準備第二期的修繕工程,接下來六月份,即將開放陸客自由行,家族後代也希望透過系統化介紹方式,讓陸客們了解霧峰林家
    文建會方面表示,希望在提出完整配套,以及相關硬體工程完工之後,和家族討論開放方式,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霧峰林家與台灣開墾這段歷史紀錄。"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