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外科奇遇-與英國醫師交流】
#醫拳解決-速讀懶人包
1.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常有各國研究醫師(fellow)來學習進修,可謂 萬國覺醒 @roc_slg_tw (?
2.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已實行72年,涵蓋超過8成的醫療院所。費用...
【整形外科奇遇-與英國醫師交流】
#醫拳解決-速讀懶人包
1.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常有各國研究醫師(fellow)來學習進修,可謂 萬國覺醒 @roc_slg_tw (?
2. 英國國民保健服務(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已實行72年,涵蓋超過8成的醫療院所。費用由國家稅收支付,病患只須負擔少部分。
3. 英國落實分級醫療制度:除了急重症等特殊狀況,病患不能直接前往醫院接受專科診療,必須透過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 GP)轉診。因此有初級照護(primary care)及次級照護(secondary care)的區別。
#醫拳超人-故事分享
在林口長庚整形外科實習,團隊中有一名來自英國顱顏外科的研究醫師(fellow)來台灣做研究、學習。週三查房完跟他聊到台灣的健保和英國的公醫制度,他說英國一般民眾生病會先找全科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 GP),不論是感冒、腸胃炎、產後照顧、健康檢查等等。除非是急重症或經過GP轉診,才會前往醫院的專科就診。英國的健保和台灣的健保在給付方面類似,減少民眾負擔的醫療費用,讓大多數人都能夠放心地使用醫療資源而不用擔心花費。但因為大部分病患要透過GP轉診才能接受專科檢查或照護,從公醫制度下轉診,非緊急醫療狀況的最多要等到18週(上網查資料,2018年僅有44%的醫療機構在18週內完成非緊急轉診,代表其實民眾等待更久)。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有分級醫療(衛生福利部分類: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但並沒有像英國限制轉診的制度,民眾仍然可以到醫學中心自行掛號專科。台灣為了推動分級醫療,目前是用調整「部分負擔」的方式(民國106年),但價差僅在百元左右,仍難以推動分級醫療。
大家覺得英國NHS還是台灣NHI的制度比較好呢?
如果要推動分級醫療,限制健保給付還是調漲部份負擔呢?
#整形外科 #外科 #台灣 #健保 #NHI #英國 #NHS #社會福利 #保險 #醫療 #醫院 #醫師 #醫學生 #手術 #交流 #制度 #醫拳超人 #醫拳解決
林口長庚一般整形外科 在 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還記得還在念大學時,上整形外科的課。書裡說,當燒傷超過30%,保守估計,有一半以上的死亡率....。還是學生的我,對這樣的死亡比率感到相當震驚,不是才燒傷30%嗎?怎麼會有這麼嚴重的後果?
實習時,在林口長庚的燒燙傷中心。那時候有一個小小住院病人(7歲多)身上有個10%被熱水燙到的燙傷,他那次來醫院種水球,頭上種了兩棵水球,就像米老鼠的耳朵一樣,大家安慰着他是個迪士尼的電影明星,他也就很開心了。(一般人可能不知道「種水球」是什麼意思,我稍微解釋一下。)
燒傷的皮膚,如果傷到真皮層,那個區塊的皮膚是沒辦法再生長的。也就是說,那個地方將「永遠不會」再有皮膚。所以這些病人,會在身體找一個皮膚完整的地方「種」下水球。像懷孕的原理一樣(隨著寶寶長大,媽媽的肚皮也會被撐大撐開)一段時間再開刀將這些多長出的皮膚切下來,移植在無法生長皮膚的燙傷區域。
只有10%的燙傷,就需要接受一次又一次的全身麻醉、開刀取皮、植皮。80或90%的燒傷,先不提急性期失去皮膚保護,嚴重的細菌感染、敗血症。儘管度過了急性期,80或90%的燒傷,該去那裡找完整的皮膚種水球?移植好的皮膚?
漫漫長路。這些燒傷知識若非學校念過、親眼看過,可能無法體會燒燙傷嚴重性在哪裡,更不用說一般民眾...。正因為我們知道燒燙傷的可怕,在第一分鐘聽到這則新聞,就知道後續可怕的發展,我們比一般人更加憂心、更加心疼這群孩子們。
但當打開新聞,看到一則則責備醫療人員救治延誤的新聞時,反向的責備一一現形。我們不是沒有同理心,只是一般人無法在短暫時間就接受,燒燙傷的嚴重性、致命性。在我的私人臉書多半都是醫療界的朋友,我親眼見到大夥從一開始的熱血、自願幫忙,到家屬媒體反噬後的崩潰無力。
希望這事件,別演變成雙輸的局面。真的很沈重,祈求孩子們、第一線醫療同仁你/妳們都要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