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林博文校長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林博文校長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林博文校長產品中有1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071的網紅指傳媒 Fingermedi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臺中州廳暨大屯郡役所修復工程開工典禮 打造歷史文化園區 促進經濟繁榮】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國定古蹟「臺中州廳」,創建於日治大正2年(1913),作為當時臺中廳的辦公廳舍,因陸續擴建,至昭和9年(1934)奠定現有規模,臺中市政府於今(17)日全面啟動修復工程,預計111年底完工,市長盧...
林博文校長 在 指傳媒 Fingermedia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臺中州廳暨大屯郡役所修復工程開工典禮 打造歷史文化園區 促進經濟繁榮】
【特派記者游勝鈞/台中報導】國定古蹟「臺中州廳」,創建於日治大正2年(1913),作為當時臺中廳的辦公廳舍,因陸續擴建,至昭和9年(1934)奠定現有規模,臺中市政府於今(17)日全面啟動修復工程,預計111年底完工,市長盧秀燕表示,本案位於臺中市西區精華地段,修復完成後將與「刑務所官舍群文化園區」及「綠空鐵道」形塑臺中文化城中城,為「臺中文化城」注入新靈魂,透過歷史空間再造,重新定位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價值,復甦舊城區文化產業之發展及喚醒民眾對於歷史軌跡之共同記憶。
今(17)日開工典禮嘉賓雲集,立法委員黃國書辦公室執行秘書王信允,市議員李中、黃健豪、陳文政、張彥彤皆親自出席,市議員顏莉敏、陳政顯、劉士州、陳成添、羅廷瑋、賴順仁、鄭功進、何敏誠、江肇國、黃守達皆派員出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副局長張仁吉;市長盧秀燕,環保局長吳志超,祕書處長顏迺倫,都發局副局長謝美惠,文化局長張大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長李智富;建築師郭俊沛,慶仁營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瑞雄,中佑營造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邱敏錦,經典國際公司董事長黃政勇;文資審議委員邱上嘉、方鳳玉,臺中女子高級中等學校校長洪幼齡,居仁國民中學校長徐吉春,西區大同國民小學校長馬任賢;西區公所區長王瑞嘉,中區公所區長林忠訓,南區公所區長陳佩玉,西區利民里長陳敏祥、三民里長廖吳芬芳、公益里長劉興峰、公德里長楊博文、民生里長黃文濱、民龍里長吳國楨、吉龍里長林育見、忠明里長賴瑞滄、忠誠里長賴文隆、昇平里長蕭行凱、廣民里長林水順、藍興里長吳瑞德、中興里長湯鈞任等皆盛情參與開工典禮。
市長盧秀燕表示,臺中州廳擁有107年歷史,因建築物年久失修,臺中市政府與文化部合資辦理整修工程,感謝歷任文化部長與臺中市長的合作,以及立法委員和臺中市議員在預算上的支持,這次的工程也特別邀請傳統細木匠師林瑞雄師傅參與。臺中州廳預計111年底修復完工,重要局處仍會留下辦公,未來配合大智路打通,並結合綠空鐵道等建設,藉此振興當地經濟、帶動觀光,要讓舊城區,大發展。
文化局長張大春說明,臺中州廳雖為現存臺灣四個州廳(臺北、新竹、臺中、臺南)之中設計最單純者以及創建期設計量體最小者,但反使其營造成果的裝飾語彙使用節制造型使風格表現更為簡練而雅緻親切,且就落成日期來說為四個州廳之中最早者,而歷史建築臺中州廳附屬建築群為臺中州廳廳舍擴建與配置形式之見證,並與臺中州廳及大屯郡役所共同構成完整的行政機關群。因使用需求因素,曾進行多次之增建,對原古蹟建築長久保存及安全已造成威脅,加上後期設備為了因應使用而加設,於是零星的裝設未能作統一規劃,使得內部管線機電設施混亂,以及多處因漏水與蟲蟻蛀蝕導致損壞,市府向文化部提出臺中文化城中城歷史空間再造計畫並獲補助3.79億元,加上市府配合款2.53億元,合計近6.32億元。未來各棟建築修復方向將依據原有形貌復原,並將公共區域依原歷史空間脈絡分階段規劃進行整修,以回復臺中州廳全區原有樣貌。
文化局長張大春表示,臺中州廳未來的再利用方向,原則上會依地方意見規劃作為「辦公廳舍」,以維持其歷史意義,並有部分空間作為史蹟展示及服務設施,待修復完成後,臺中市文化資產處預計進駐都發設計大樓(即舊中山地政大樓),除能就近管理臺中州廳及鄰近大屯郡役所、刑務所官舍群等文化資產,也能打造文化資產基地,積極推廣臺中市多元豐富的有形和無形文化資產。針對臺中州廳的戶外廣場空間,將定期邀請和媒合街頭藝人及表演團隊等辦理演出,以多元的藝術展演豐富臺中州廳內涵。
臺中市文化資產處指出,臺中市中西東區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產,百年古蹟「臺中州廳」和鄰近的「大屯郡役所、市役所」、由臺中刑務所官舍群、浴場和演武場構成的「刑務所官舍群文化園區」、歷史建築「帝國製糖廠臺中營業所」等,目前臺中市文化資產處積極進行部分文化資產的修復工程,未來將針對每個文化資產的特性,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活化發展方向,同時也串聯各點成為臺中市政府「綠空鐵道軸線」計畫的核心。民眾可從各地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於臺中火車站下車,沿著綠空鐵道軸線悠閒散步或騎單車前往各個文化資產,盡覽歷史文化的發展軌跡,穿梭其中的藝文展演空間、文創小店、特色餐飲等,享受古今融合的文化觀光體驗,將能吸引國內外的旅客,大幅促進中西東區的經濟發展,以文化資產的活化利用創造老城區的復興繁榮。
林博文校長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文/牛皮明明
(註:牛皮明明,詩人、作家,曾在西藏流浪多年。擅長寫民國人物,寫那些被遺忘的故事,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能夠讓人熱淚盈眶!)
前言: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 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 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 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 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 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 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 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扎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 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砲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 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 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 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 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 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級技師和工匠。 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 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簽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拐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拐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 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 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准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后,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 世界輿論嘩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 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 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拐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里。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 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 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 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 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 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 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拐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 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 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而日本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知道李鴻章到來,希望能夠行使外交禮節,早早等在岸邊。 隨從對李鴻章說: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 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通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拐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 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 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 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 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簽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簽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國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國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 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 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中國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 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背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 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背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中國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 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林博文校長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獨份子為了其台獨論述美化台獨而偽造歷史?!連已故日本學者都來打臉!>
過去台灣民間流傳,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在與日本內閣總理伊藤博文商議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時,為安慰慈禧太后,在奏摺寫下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從此廣為流傳,以為當時清朝對台灣冷言冷語,令台灣人寒心。但實情真如此嗎?
民進黨創黨元老、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在其著作《十句話影響台灣》中,文中提到:(簽訂馬關條約後)李鴻章為避免清廷責備,並向西太后及朝野安撫及搪塞,於是說出這句話:「台灣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棄之不足惜。」
但根據《維基百科》研究,在現有清朝官方奏摺檔案、私人文稿函電及中日雙方甲午戰後談判文獻中,根本沒有李鴻章發表這段評語的文字紀錄。
已故作家李敖曾說:「我們現在根據這些歷史文件查得很清楚,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這個話,從來沒有說過臺灣這個地區,男無情女無義,鳥不語花不香,從來沒講過這個話,也從來沒說要把臺灣賣掉。一開始伊藤博文要把臺灣割走的時候,李鴻章談都不談,後來形勢逼人,不談也沒用。」
政治評論家南方朔也提出這段話並無出處,參與馬關談判的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的《蹇蹇錄》(詳錄了整個談判過程以及談判雙方所有正式對話)裏也未提到類似的話。南方朔認為,台獨論述藉著這樣的話語,建立一套台灣是鳥語花香有情有義的美好鄉土論述。
而在日本國立東京大學已故校長矢內原忠雄所撰寫的知名大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中研院近史所林明德翻譯,台灣史料中心出版,內文提到:
「當台灣割讓之際,清廷全權李鴻章舉出台灣氣候風土之不健康、住民染上鴉片惡習而難除,匪亂不易根絕,及剽悍難治的原住民為由,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
所以,李鴻章目的是「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藉以削弱日本要求台灣的氣勢」,換言之,李鴻章根本不想割讓台灣,但後來「形勢逼人,不談也沒用。」
真相原來如此 已故東大校長認證 李鴻章並未貶低台灣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20200626001352-26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