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19/7 新聞概要
.
13/7
-26歲男膠袋笠頭自殺亡
-龍鼓灘驚現下肢殘屍
-26歲男南山邨墮樓亡
-民主派初選公佈電子票結果
-民主派初選處理2萬張紙選票,料明日中午前不會有公布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稱民主派初選涉干預操弄選舉等投訴
-書展及多個大型活動延期,出版業界促延長資助
-2...
13/7-19/7 新聞概要
.
13/7
-26歲男膠袋笠頭自殺亡
-龍鼓灘驚現下肢殘屍
-26歲男南山邨墮樓亡
-民主派初選公佈電子票結果
-民主派初選處理2萬張紙選票,料明日中午前不會有公布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稱民主派初選涉干預操弄選舉等投訴
-書展及多個大型活動延期,出版業界促延長資助
-23歲女子被指藏波子及發射器,作供女警休庭期間翻看記事冊,稱「第一次上庭感緊張」
-破曉行動3男包括社工被控非法集結,學生稱被制服仍遭數警員襲擊
-《警訊》下月中停止製作
-內地南方水災持續,江西省鄱陽湖部分堤壩加緊封堵決口
-限聚令收緊至四人;食肆晚上六時後禁堂食;乘搭公共交通工具須強制戴口罩
-特首:公務員需提供公共服務,將彈性上班及午飯
-95歲病人下午離世,至今共8名確診者在公立醫院離世
-本港新增52宗確診,其中41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521宗,至今8人死亡
14/7
-北角7歲男童墮樓受傷
-被指襲擊清路障同行,的士司機罪成判囚一年,30人庭外聲援「等你出嚟」
-兩辦點名指戴耀廷及民主動力為反對派參選協調造勢干擾選舉
-黃碧雲及李國麟承認初選落敗,不會參選立法會選舉
-中大為IT界選民,科大做進出口界選民,拒回應會否投票
-民建聯公布立法會參選名單,促政府保證選舉公平
-英國正式決定禁華為參與5G建設
-教育局促學校兩三日內完成考試,明起停校內活動兩周
-多個部門明日起暫停或調整服務
-接受確診者血小板病人證實無感染新冠病毒
-本港新增48宗確診,其中40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569宗,至今8人死亡
15/7
-49歲男觀塘碼頭墮海亡
-47歲男彩明苑墮樓爆頭亡
-荃灣男家中自縊亡
-社運人士古思堯涉倒插國旗被捕
-12.24平安夜和你shop向無委任證便衣警背後貼文宣,表年襲警罪成囚3周
-地政貼告示限7.29前搬離,橫洲村民斥未安置就迫遷
-夫婦涉七一時代廣場內向警員擲金屬柱被捕
-7.21元朗襲擊事件,警稱曾派便衣警視察人群集結地方
-涉藏毒停職警確診,每日到青山警署報到
-疫情反彈政府叫停健康碼,何君堯憂內地港人立選無法投票
-16名初選出線人士稱將反對國安法,冀取23直選議席
-美國取消對港優惠待遇包括出口許可豁免和特區護照優待,有意終止與香港的引渡協議,將停止培訓香港警隊
-香港美國商會:30%美資考慮撤離香港
-消委會:除菌掛卡產品標示與效果有明顯差距
-警署餐廳享特權,毋須禁晚市堂食
-本港新增19宗確診,其中14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588宗;再多2名確診者離世,至今10人死亡
16/7
-40歲男大埔仔村屋內燒炭亡
-51歲女將軍澳廣場墮樓亡
-港台鏗鏘集講述7.21誰主真相
-25歲前醫科生攜汽油彈燃料判囚13個月,官:汽油彈殺傷力與槍械無分別
-社工承認去年6月10日非法集結及襲警,判囚四個月
-馮達浚眼泛淚光宣布退選,為「繼續戰鬥」言論引起爭議致歉
-紐約時報將香港部分業務遞往首爾
-梁美芬宣布參選九西立法會選舉爭連任
-入境處拒續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工作簽證,保護記者委員會:違新聞自由
-啟德一地盤發現戰時炸彈,啟德一號部分住客需疏散
-運輸署明日起接受的士司機預約免費檢測新型肺炎病毒
-限罩令首日實施,東鐵阿伯拒戴口罩爆樽揮長棍被捕
-本港新增67宗確診,其中63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655宗,至今9人死亡
17/7
-男子香港仔墮樓送院不治
-女子大埔富亨邨墮斃
-中年男竹園南邨墮樓亡
-理大學生會稱警方今早將持搜查令到校內調查暴動案,檢走5部電腦
-華府考慮禁止所有中共黨員及其家屬入境美國
-國泰航空發盈警,料上半年虧損99億元
-男子大埔拒戴口罩亮刀,警一度拔槍噴椒及後制服拘捕
-立法會會期結束,明日大嶼研究撥款未及審議
-衞生署視乎情況為部分人安排租用酒店房間作檢疫
-今早10時起經港珠澳大橋入境珠海須持檢測陰性證明
-慈雲山中心商場及街市乞明兩日關閉消毒
-華貴邨6名男子涉非法賭博及違反限聚令被捕
-拒戴口罩涉打麥當勞經理,男子被控兩罪下月再提堂
-63歲男違反強制檢疫令,被判囚3星期
-本港新增58宗確診,其中50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713宗;2人不治,至今1人死亡
18/7
-17歲少女被控襲警疑欲棄保潛逃,機場離境時被捕
-龍鼓灘發現穿救生衣男屍頸有20cm長傷痕
-羅冠聰發起國際聯署,要求以色列公司Cellebrite停止助警方破解抗爭者手機
-今屆立法會最後一夜,建制派及民主派議員分開拍照
-選舉提名期首日暫收8張直選及10張功能界別提名表格
-記協已向疑右眼中彈印尼女記者發還全數公眾捐款
-食環署未來3日分批清潔消毒12個九龍街市
-九巴將調整逾130條路線晚上9時後班次
-本港新增64宗確診,其中60宗為本地個案,累計1777宗;再多一名94歲男病人不治,至今12人死亡
19/7
-民主派區議員遊行紀念721襲擊事件,四名區議員被捕
-多名女抗爭者因黑經血、經期亂求診,中西醫:催淚彈成分沒公開未能判斷病因
-居港廿年外藉教授被迫離港:不捨呢度嘅人、水、島嶼
-黃浩華代莫乃光戰IT界,支持者高呼「DayDayCode」
-關兆倫宣佈參選建測界,姚松炎、陳沛然推薦
-葵俊苑三級火釀一死,消防指雜物阻塞令救援困難
-醫管局:急症室及普通科門診不會為市民發健康證明
-
板英醫院門診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mma and Ernie
病了超過一星期,起先只是一般流感小發燒,躺了幾天後膝蓋決定來發個炎,反而痛到凌晨跛著腳去急診,那日清晨急診真的很閒,平常很忙的護理人員對我呵護備至,我坐在輪椅上被推來推去,還有人幫我拿藥,頓時覺得好幸福。平時被我照顧的人也是這種感覺嗎?我也給被照顧的人這種幸福感嗎?可惜骨頭沒什麼問題,打個止痛針就回家了,門診醫生再加了一針消炎針,驗了血,叫我今天再去看報告。原本應該休息的上星期,依然忙碌的不得了,因為繼續走來走去,所以走路仍然一跛一跛。剛剛想作弊取消掛號一點再重掛,這樣號碼會很前面,通常是一號,失敗數次之後發現了一個驚人的小秘密,原來這個醫生會事先看病歷,看完後系統鎖上,想作弊也不成。我在想原本看完醫生還要做的事,現在決定將順序顛倒,先做完後面要做的事再去看醫生,這樣可以少污染幾個地方。
至於為何生病還是無法避免忙碌的一週,我也不知道有什麼非做不可的事,除了帶著母親最新的MRI分別去兩個醫院給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的醫生看之外(這兩人是夫妻,超有趣),我自己順便照了X光回診,醫生對我的人工椎間盤與骨頭癒合的程度不是很滿意,但因為和他的技術無關,所以他就放過我了,或者也許因為他們一家四口吃了很多我買的果貿吳家水餃,總之一次門診看兩個病人這種事我還是第一次做,但也沒什麼好拿來說的。
讓我在發燒剛退就得在正中午到監理處辦驗車過戶的原因是某日大哥神秘兮兮的跟我說:「我今天做了一件很瘋狂的事。」然後叫我猜。我在電話這頭翻著白眼說:「你開車到花蓮?」「不是。」「台東?」「不是。」然後我就放棄了。答案是他們全家(除了在日本工作的女兒)去看車,當場下訂了。這種尋常人一天到晚在做的事可以被他定義為很瘋狂我也是昏了(那時我真的還在發燒啊)。然後他就說他那台16年的Camry報廢可以抵五萬,所以可以五萬塊賣給我,被我罵神經病,因為半年前我才問他要不要賣我20萬,被悍然拒絕。現在他決定買新車,才開五萬多公里的舊車自然落在我手上。至於我那輛1997年的紅色Camry (Emma是也),是母親六十歲那一年買的,我從英國回台灣時才開了四萬六,經過這些年的南征北討也還沒超過12萬公里,而且過年前才剛整理過,與其報廢不如送人。我一一詢問朋友都沒有興趣,最後落在很熟的水電工手上,還以三萬五成交。他們每三週會回花蓮探望住在安養院的母親,以往都是搭火車,現在有車可開,最開心的是他高中剛畢業的兒子,立馬要去學開車。我在實習醫師裡看過「骨牌移植手術」,這個應該可以叫「骨牌過戶」。因為星期五以前要把大哥的車牽回來,因此我趕在星期二就踩著一對軟腳趕快去辦了過戶。
清空車內雜物時,我萬般不捨,畢竟這輛車不但跟著我在三芝及台南住了數年,當年也是開著這輛車帶著前男友環台,最重要的是,這輛車的味道是丹丹的家,我開著這輛車載著丹丹回台北時,她從台南站到員林才坐下。回台南搬家時母親半夜肺炎住院,我開著這輛車一路飆回台北。也許這輛車跟我一樣,雖然歷經風霜,全車烤漆三次,南北往返無數回,去過雪地的合歡山,走過中橫與蘇花,不論那裡壞了,修過之後依然一樣可靠。因為連倒車雷達都沒有,所以我練就一身停車的好功夫。十六年是我在英國留學時間的兩倍,原本的計畫是等母親過世後沒有載輪椅的需求了再換車,如今提前說再見,那天,我暗自在車上掉了眼淚。
朋友問起時,我回答:「Emma the dog is having fun with other dogs (and a kitty). Emma the car I gave my plumber.」英國人就很愛笑plumber這個字,所以有機會就拿出來用。
綜合所有醫生的意見與解釋,我對母親的狀況有更確切的瞭解。有些醫生把「退化」比喻成機器老舊,其實並不然,至少大腦的退化並非如此。大腦的退化更像樹木的枯萎,是一條只能延緩,無法改善的不歸路。“It's like I am grieving her WITH her.” 是我能想到最恰當的描述。
我問醫生該怎麼照顧她,所有的醫生都說隨便我,她亂就讓她亂,想讓她睡就讓她睡,以前會抱怨腰痛現在卻常常做出會腰痛的動作,「也許是習慣那個痛了,或是會痛不會說」,醫生這麼解釋。畢竟大腦運作的絕大部分還是未知的領域,構造都沒問題,但功能減退了,這就是「老化」。
看完醫生,我順便去將大哥的車開回我的車位,明明同樣是Camry,他的車就是那麼顧人怨,因為少開,板金烤漆沒有在整理,雖然雜物清光了還是覺得髒的要死,還有那討人厭的大屁股,真的有必要做的那麼方正嗎?而且開車的基本配備什麼都沒有,沒有行車記錄器,沒有手機架,連eTag都沒貼,害我星期六花了整個下午整理。路上的黑色轎車總是給人奢華感,我的這輛黑色轎車像個糟老頭,於是我在路上給他取了「Ernie」這個名字,電影裡的Ernie通常是個禿頭大胖子,但做事很可靠。我完全沒有打算和Ernie共度餘生,「這車開出去很丟臉耶!」而我是那種什麼廉價車都開過的人,Ernie唯一的好處是有倒車雷達,誰希罕啊,哼!
知道我與Ernie說再見時表示我也與母親說再見了是一件很詭異的事,到時我已成了真正的孤兒,到時我必須重新尋找居住地,到時我必須決定剩下的人生要做什麼。到時我不用再每兩週自己換尿管,到時我不用檢查抽出來的痰的顏色與濃稠度,到時我不再需要找看護,不用每個月買照顧用品。
到時我就自由了。
天啊我想念丹丹。
板英醫院門診表 在 懶系英國生活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英國工作篇
在英國工作,是否人工高、福利好❓❓
想分享這個Topic很久,到底在英國工作,真的人工高、福利好嗎?以我在英國生活了兩年的感受,簡單來說,一定是優點多過缺點,不要說我賣花讚花香,的確是有原因的,先由福利開始講起!
1. 每年28天年假Annual Leave📆
英國法定年假有20天,再加8天公眾假期Bank Holiday,每個英國打工仔一年便享有28天有薪年假,以我所知,有一些公司還會增設額外的年假福利給員工,例如是生日假等。而到下年,2022年是英女皇伊莉莎伯二世登基70周年紀念👑,6月份全英國會增加一天Bank Holiday,讓市民享有一連4日的公眾假期👏,一起慶祝英女皇的大日子!自從疫情開始,很多人也沒有辦法出國旅行,我今年的年假也一直未用過,於是很豪邁地8月底請了5日大假,加上星期六日和Bank Holiday,請5日放10日,是真的很爽!😃
2. 一日病假不用醫生紙❌👨⚕️
在英國如果有什麼頭暈身體不適,想請一日半日在家休息,大部分公司只需通知上司就可以了,不需要到診所拿醫生紙的,因為大家都知道,一般輕症如傷風、感冒、喉嚨痛、咳,在英國根本不會即日看到醫生的,大多數人只會在家食藥💊和自行休息,所以只要簡單通知上司請一天Sick Leave就可以了,而且過去一年多,大多數Office都習慣了Working from home的模式,在家中工作已是家常便飯!
3. 公司保險多福利💼
英國大部份公司都會幫員工購買醫療保險🏩,一般保障包括洗牙、NHS公立醫院的急症、住院、物理治療、GP門診的Prescription藥費、新生嬰兒的津貼費等等,根據公司幫你買的保險level限額就可以claim錢。而初入公司最讓我suprise的是,竟然連去做Eye test和配眼鏡都有福利🤓,每年有£200可以買眼鏡,我就喜歡去大型的連鎖眼鏡店買,例如Boots或Specsavers,對我這些長期帶眼鏡和con的人來說,真是最好的福利啊!
4. 英國退休金Workplace Pension💰自願性供款
英國的退休金計劃類似香港的強積金,雇主每個月會把你人工某個 %的金額存入你的Pension戶口內💰,不同的是,香港的強積金是強制性讓僱員和僱主都必須供僱員收入的5%,但在英國,則分為國民退休金State Pension和私人退休金Private Pension,Workplace Pension是屬於後者,可自願性選擇供或不供,根據每間公司的供款計劃而定,有些僱主可供5%,僱員只供3%,聽說有些公司甚至供到8%,所以越早開始供,退休金就儲得越多!📈
5. 員工懷孕福利更高🤰
在英國全職的員工如果懷孕了,享有的福利就更多了,一共有39星期有薪產假,首6星期可獲人工的90%,之後33星期可獲最高每星期£151.97或平均每周人工的90%,同時享有20天年假,而法定產假的上限為52星期,即是最盡可以放足一整年產假,專心在家湊BB👶!而孕婦由懷孕開始到生產後的一年,在英國拿NHS的處方藥和看牙醫都是全免費的,由產檢直至生產當然是不用錢的,生完之後,英國政府還有為每個小孩提供牛奶金Child Benefit🍼,每星期以人頭計算(如多於一個小孩),3歲開始,政府更會補貼每個小孩15小時的免費Child Care,父母兩個去上班,可以送小朋友去nursery,總括而言,在英國生BB真是福利不錯!
6. 人性化的工作模式💕
以前在香港公司上班時,很多同事和上司或HR的關係都不見得很好,就是因為大家都困在一個死板而制式的公司內工作,遲到早退沒情講,resign了繼續受壓榨,大家上班都木口木面的💀!但在英國的Office中,會感受英國人真的比較sociable和talkative,健談又帶點風趣,做事laid back一點,但不代表他們做事不認真,有什麼家中急事要遲到早退,同事都會體諒,更不用說每逢星期四五的下午就等於Happy hour🍻,阿哥阿姐帶領大家放底手上工作去酒吧吹水,疫情期間都要來個Zoom的Friday gathering,真是讓我眼前一亮!😃
好啦,打了很多在英國工作的福利,當然都有缺點的,為免太長篇大論,下篇再講!
板英醫院門診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
根據「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4月份發表[1]、以美國近5萬名確診病患為對象的調查研究,發現「長時間不運動」比起「每周運動150分鐘的人」,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加護率增1.7倍,死亡率更多了1.49倍。相反的,該研究亦指出,即便只有少量運動,對感染率、重症率、死亡率都有正面的減輕影響。
疫情之下,台灣絕大多數民眾都自發性封城,非必要不出門,但宅在家久了,運動更形重要!國外研究就指出,長時間不運動的人比起每周有運動習慣的人,一旦確診後,住院率高出2.2倍,重症跟死亡率更多了1倍[2]。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榮譽理事長、開業肝膽腸胃科醫師蕭敦仁指出,如今民眾在家防疫,活動量驟降,作息不規律,連帶影響睡眠品質,都可能導致肥胖,建議每日運動量多1倍,每日運動1小時,每工作50分鐘,再利用線上運動教學影片運動10分鐘,做沒那麼激烈的有氧運動,並配合伸展、暖身,心跳每分鐘110下以上,他說,如果工作6小時,就能達到1天運動1小時,若想做核心肌群等較激烈的運動,可於晚上洗澡前進行[3]。
■防疫新生活鼓勵居家肌力運動-「肌不可失」
屏東縣衛生局保健科代理科長邱家惠提醒,人在30歲以前身體的肌肉質量逐年累積,之後會開始走下坡,平均每10年可能流失3%至8%肌肉質量;初期肌肉流失自己不會察覺什麼不對勁,隨著年齡增長流失速度會加快,長者長時間在家若少走動,甚至缺乏運動,會出現四肢無力的「肌少症」。
■「長者在家防疫不無聊,一起身體動次動!」
邱家惠說,長者可利用看電視或空閒時間做居家肌力運動,包括坐姿起立、扶椅半蹲、扶椅腳後抬、坐姿抬腿等動作,這些動作簡單方便需長期實作,對於訓練大腿肌肉力量有相當的效果,提醒防治肌少症的飲食要重視高品質蛋白質:如豆腐及豆製品、魚類、海鮮、雞蛋、肉類等,乳製品每天至少喝1.5至2杯,利用自家院子或窗邊曬太陽來合成維生素D[4]。
■可教長輩上網練習健身操
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骨鬆中心主任張伯羣醫師表示,三級防疫期間,許多人減少外出以致曬太陽時間縮短,造成維他命D攝取不足,進而使得骨質流失及肌力減少,容易發生跌倒與骨質流失情形,若是已有骨鬆問題的病人,病情可能加劇。他建議,防疫期間在家可利用家裡空間做規律運動、維持適當體能,可利用陽台讓身體適量接觸午後陽光,每天建議至少15分鐘以上。
近來許多研究證實,肌少症與骨質疏鬆症息息相關,甚至低肌肉質量可被預測是有較低的骨質密度,有足夠肌肉量可幫助身體平衡、減少跌倒和骨折風險。負重運動可增加肌力強度與骨質密度,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循序漸進,增加運動時間及強度,以安全防跌為首要原則,運動前最好先檢測做運動的環境裡有無雜物、收乾淨否?以及光線是否明亮、地板乾燥不滑溜?勿過度訓練以防止肌肉或骨頭關節受損。
安南醫院個管師林佳怡則建議,骨鬆學會網站有提供專為銀髮族設計的骨鬆健身操影片,只要每天10分鐘、早晚各做一次,不必怕骨鬆威脅。也因疫情緣故,患者可多利用視訊門診開立、取得慢性處方藥[5]。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骨鬆健康操:http://youtu.be/iCiI_VqUFS8
■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疫期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前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提醒民眾,在家中也能適度運動,避免久坐少動以促進身體健康,才能更有效地對抗肺炎疫情。
國民健康署提供居家適度運動的3個妙招,讓您在家鍛鍊身體,提升防疫能力:
1.「伸展或肌力訓練」
如瑜珈、仰臥起坐、伏地挺身、彈力球或彈力帶,或是客廳來回走動、原地扭腰擺臀和家人一起跳舞。
2.「利用室內運動器材」
如室內腳踏車或跑步機等來維持身體活動與運動。
3.「做做健康操:兒童及青少年選擇有趣的親子活動,進行快樂體操和遊戲」
成年人可做上班族健康操;老年人則可以在家打太極拳、八段錦、高齡長者健康操,或從居家的身體活動,如步行、曬衣服、提物、站姿或坐姿等日常活動,強化身體的平衡力、肌力、柔軟度或心肺耐力等,促進健康。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累計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身體活動,成人每週則應累計至少150分鐘;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週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 https://bjsm.bmj.com/content/early/2021/04/07/bjsports-2021-104080
[2] CNEWS 匯流新聞網「宅」不運動會出大事!每周少於150分鐘 研究:染疫後死亡率翻倍:https://cnews.com.tw/003210626a01/
[3]( udn.com 聯合新聞網 )「居家活動量驟降小心肥胖找上門,醫師:運動量要多1倍」: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3243
[4]( udn.com 聯合新聞網)「防疫新生活「肌不可失」 屏衛生局鼓勵居家肌力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557874?from=udn-ch1_breaknews-1-0-news
[5]( 自由時報 )「宅家動動補充鈣,骨鬆、肌少症不上身」:https://health.ltn.com.tw/article/paper/1454692
[6](衛生福利部)「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
https://www.mohw.gov.tw/cp-16-51393-1.html
➤➤照片
(國民健康署)【#健康防疫更有效】居家運動三妙招招!:https://www.facebook.com/hpagov/photos/a.591937994168310/3219085868120163/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運動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 / 屏東縣衛生局 /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 /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