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板橋到烏來交通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板橋到烏來交通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板橋到烏來交通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板橋到烏來交通產品中有2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271的網紅新聞人 黃旭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城鄉發展可觀環境不同 重劃改變都市景觀 新北改制10年仍有偏鄉差距,開發區與傳統老舊社區景觀差異大。市政府透過捷運建設與都市更新與土地重劃,企圖改變景觀帶動發展的動能。圖為新北環狀捷運車廂內,往外眺望的新北市景觀。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攝 109年12月20日 https://www.c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60的網紅跟著領隊玩,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新店烏來二日遊 夏天這麼熱,放假當然是到新店、烏來避暑啦!這回跟Sky穿越銀河飛瀑,吃遍烏來老街,再提供交通方式、台車、泡湯二日遊行程、地圖和食尚玩家推薦美食喔^^ 全文閱讀:https://taiwantour.info/wulai-trip/ 新北市私房景點一日遊 https://taiwan...

板橋到烏來交通 在 ??跟著芯睿兄妹吃喝玩樂??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7-11 10:10:10

51連假第一天,芯睿媽壓根忘記今天是連續假期 邀請了芯睿最愛的阿晴姐姐一起去烏來賞瀑布踏青 好在一路上交通還算順暢 從板橋開車近一個鐘頭的車程終於抵達 烏來山上空氣很清新、溫度也宜人 因為才下完一陣小雨 很幸運的少了艷陽的酷曬 這是兩小第一次見到瀑布 兩雙眼睛看得目不轉睛👀 睿睿興奮得指著瀑布又...

  • 板橋到烏來交通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1 21:15:01
    有 5 人按讚

    城鄉發展可觀環境不同 重劃改變都市景觀
    新北改制10年仍有偏鄉差距,開發區與傳統老舊社區景觀差異大。市政府透過捷運建設與都市更新與土地重劃,企圖改變景觀帶動發展的動能。圖為新北環狀捷運車廂內,往外眺望的新北市景觀。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攝 109年12月20日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1.aspx
    行政區變革與城鄉差距(改制十年專題之二):

    新北改制10年城鄉發展各特色 地方創生翻轉命運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黃旭昇新北20日電)新北市改制10年,官派區長發揮空間有限。官員認為,年輕人口移居都會是世界趨勢,新北城鄉差距仍難改變。偏鄉雖無軌道建設,仍會藉地方創生、道路建設及精進大眾運輸,發展觀光產業展現不同的特質。

    社會高齡化及少子化影響,各縣市都爭取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依新北市府統計,民國100年底391.6萬多人,直到107年舉辦抽獎等誘因下才達399.5萬多人入籍,7年來人口總數僅成長7.9萬多人。

    市府官員分析,捷運帶動城市發展的外擴效應下,台北市人口逐漸向新北移動,加上市府推動都市重劃及「都更3箭」的都市更新,確實帶動新北市房市與人口發展。

    民國108年4月新北突破400萬人,截至今年10月突增到403萬人,增速驚人。市府秘書長林祐賢分析,受限客觀時空因素,年輕人移居都會是世界共同趨勢,不是政府寬編預算或多辦活動可以改變城鄉差距。

    官員表示,過去造鎮不易的「林三淡(林口特定區、三峽北大特區及淡海新市鎮)」,長期被視為空城的區域也受惠,成為新北市人口增加最多區域之一。
    新店中央新村北側、板橋江翠及新莊副都心等重劃區,也是房市蓬勃。

    市府統計,板橋區人口突破55萬人,其他的原台北縣時代的縣轄市,至少也有30萬人以上。相對,大文山區的坪林、雙溪、平溪等區及東北角海岸、北海岸,受限交通及城鄉建設,人口幾乎不增還減,偏鄉一個區的人口不及1萬人。

    林祐賢表示,因缺少就業機會及公共建設,人口外移也造成城鄉差距日益嚴重。

    但偏鄉就沒有翻轉命運的機會?返鄉青年、青農,或眷戀故鄉的在地人,希望透過地方創生與再造,結合地區產業、觀光休閒與人文歷史,翻轉命運。無論是淡蘭古道沿線的山城,或傳統漁業的海濱,地方首長適時推一把,有助於新北大都會的後花園展現新風貌。

    新上任的坪林區長周慶珍企圖心旺盛,很想改變偏鄉高齡、回鄉青年謀職不易的現狀,但區公所資源與預算有限,只能尋找民間資源協助,盼望帶動茶鄉沒落的命運。幸虧她的熱情與人脈贏得外界的支持,地方商圈同業的同心協力,也讓位於淡蘭古道南路的坪林的亮點,逐漸被看見。

    有錢好辦事,沒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周慶珍的困境也是其他27位區長的窘境,不具名官員表示,改制後,預算集中匯入新北市政府的大水庫,官派區長權力驟減,甚至被形容只具「長工」功能,擔任第一線體察民意及發掘民瘼的尖兵。

    市府沒錢,昔日市議員的建議配合款只保留硬體建設的資本門,取消活動補助等經常門預算。市長侯友宜常說,「區長就是我的分身,對外代表市長」,因此,區長除24小時待命外,想要多做事發揮理想就要各憑本事。另,仍需等待財政收支劃分法能儘速修正。

    偏鄉特例的是烏來區,區長周守信擔任過台北縣烏來風景特定區管理所所長、改制前烏來鄉公所秘書、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員,第一屆的官派區長、第四屆民選區長,他說,屬於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的烏來,與新北其他28區不同的是,屬於擁有自治權的地方自治團體。

    周守信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表示,新北改制後,烏來區預算的編列與運用比其他官派區長有更多彈性。他舉例,市政府匡列給烏來的年度預算新台幣2億1000萬元,但他可以做到5億元的預算建設,其中很大部分來自於向中央爭取的計畫型建設。

    有中央與地方資歷,對助於周守信尋求財源,他說,烏來公所的預算運用,只需要與深耕地方深知建設需求的7名烏來區代表會代表溝通,其他區公所要溝通的對象是新北市60多名議員。加上,烏來區代表又可向新北市議員爭取補助預算,每年約可多200至300萬元建設經費。

    周守信以大羅蘭溪畔的賞魚步道、蝴蝶公園為例,他以戶外生態教室的概念,向經濟部水利署台北水源特定區管理局,爭取新台幣3000萬元建設。當時,大家認為在深山道路盡頭的福山部落建設生態公園,有誰會來?但現在卻不輸內洞森林遊樂區,熱門時,每天有1000名遊客。若只靠烏來區公所自籌經費,應無力興建。

    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認為,區長改為官派後沒有預算,缺乏行政資源,更談不上地方發展的願景。過去市府內部各局處已是本位主義獨立發展,缺乏共同的願景,區長官派後更稀釋地方諸候的力量,里長成為市長直接民意對口的唯一管道,容易成為選舉操作與資源分配的崩壞缺口,使得政府無法規劃願景,市民對未來沒有期待。

    改制前,民國85年起就在台北縣某縣轄市的公所建設課任職的官員,現在任新北市府中階幹部,他歷經民選鎮長、縣轄市長、與現在直轄市長的施政風格。官員觀察分析,有民意基礎的民選鄉鎮市長,可依自主規劃施政。官派區長則只能執行市長整體政策。

    至於當年改制前,地方公所爭取縣府預算是否會因黨派色彩不同,而有差別待遇?這名官員觀察,就算是綠營的縣長,為爭取選票反而會更重視新店、中和等傳統藍營票倉。

    不過,民意代表有不同看法。林口區的新北市議員蔡淑君認為,改制後,民意代表爭取建設直接面對市府單一窗口,她說,「選民服務簡單而直接」比較有效率,不受制於地方派系的掣肘。但,相對的在偏區建設也因法令規範,不如改制前鄉鎮市長的自主彈性,也比較綁手綁腳。

    過去,公共預算分配大致由民意代表、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社會團體所掌握;
    官派區長能做的有限。但市民透過參與式預算(participatory budgeting),可以民主的程序決定一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優先順序。

    改制後的新北市府與市議員陳儀君、洪佳君等人鼓吹,民眾透過辯論、協商,可以打造具特色的鄰里公園、提升鶯歌陶瓷產業、結合社區與學校的環境教育、甚至圖書館的有趣活動,也以參與式循環福利的精神,擴大與整合「愛心大平台」,讓社會資源獲得最大的效益。

    陳儀君說,新北市沒有議員配合款補助活動,但有議員建議款可興建地方建設,透過參與式預算精神,大家集思廣益可突破個人思維的盲點和刻板印象,推出的計畫與建設會更周延並符合民眾所需。

    除參與式預算,改制後,因為網路社群發達與自媒體盛行,民意反映管道更多元,包括市府、區公所、警察局都有專人回應民意。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表示,改制後,最大的改變是第一線公務人員服務民眾的態度。他說,台灣的民主制度讓民眾得以用選票,將台灣改變成我們喜歡的樣子,但網路的發達導致政治人物盲從民粹,缺乏願景,讓人憂心。

    新北市府捷運局長李政安表示,過去10年積極推動軌道建設,已出現正面效應,環狀線帶動沿線土地重劃案,淡海輕軌也帶動淡海新市鎮及沙崙地區發展,三鶯線及安坑輕軌也都可發揮經濟發展的外推效應。

    李政安表示,郊區可因軌道建設拉近城鄉差距,促進北海岸等地偏鄉接軌都會區,也吸引台北市等外縣市的民眾移居新北,連帶促進當地就學就業觀光及產業發展等正向循環。1091202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1.aspx

    #新北改制十年
    #新北升格十年
    #地方創生

  • 板橋到烏來交通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3 09:56:57
    有 20 人按讚


    【1965年萬華新店鐵路拆除】#你知道萬華新店鐵路嗎 #我要給我媽看這張
    55年前新店人要到台北,得坐火車先到萬華才能抵達台北,這條在1921年因採煤而興建的鐵路,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

    當時景美火車站就設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現在的車前路即因位置正對車站而得名。後來萬華新店線被中和支線取代了煤礦運送任務,在1965年拆除,一起來回顧。

    圖說:萬華新店鐵路,廿六日拆除情形
    日期:1965-03-26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明輝

    #從新店去台北要坐火車至萬華
    #你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景美
    #老台北鐵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96-01-08/聯合報/20版】

    景美心鄉土情 輕唱思想起
    老照片回顧 述說來時路 祖師廟文物 發思古幽情 社區同樂會 歡度星期天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1998-07-20/聯合報/39版/鄉情】

    台鐵新店支線,此情早已成追憶

    遊碧潭 搭火車

    【吳昭明】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四○年代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分歧,這便是早已走入歷史的台鐵新店支線。

    甲午戰後,日本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私營鐵道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明治二十九年(光緒二十二年),東京資本家多人合夥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畫興築台北到新店及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雖於明治三十年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收歸官營。明治三十九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發現路線深入蕃地,施工困難,遂而改繞自八堵起,即今宜蘭線,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民國八年,台北煤礦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求,鐵路再度開放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捲土重來,於民國十年興築萬華至新店鐵路,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試車,四月十七日營運。

    全程十點四公里,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平均站距不到一公里。

    萬華起站才五百公尺就來到了崛江,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不辦客運的一站,因列車不停靠,旅客通常不知這兒還有個車站。

    和平,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日據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光復後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改為和平。

    再過一點五公里來到螢橋,就在今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附近有許多公務員以火車為代步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算是比較多的。古亭,是個即沒站房又無人員賣票的招呼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日據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找車長補票,然後拿「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

    水源地,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二十四巷與汀州路口。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上下午尖峰時段,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站。

    公館,離水源地僅六百公尺,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一點三公里後來到萬隆,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源自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雖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自始至終,它只不過是個簡易站而已。

    不久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位於今北新路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也已成廢墟)。景美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昔日站前廣場,如今雖已成了停車場,但仍可看出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聖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附近一年有十萬公噸的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

    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密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犁表五甲地)之意。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鐵路「辦理閉塞」,是指閉塞路段只容一列攜帶路牌的班車行駛,以確保安全。路牌可說是開啟閉塞系統的鑰匙。日據時期車班少、行車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台鐵接手後,因班次增加,於民國四十五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此種閉塞方式,在列車誤點時,可適時變更會車起點,比牌券閉塞更具效率。

    四十七年,為了方便旅客,首次推出「劃一票價」,無論遠近,一律一元(公路局要四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沒想到,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

    然而,鐵路終究不敵公路,火車全程要四十分鐘,汽車只有一半時間,搶走不少客源。民國四十九年,公路局為拓寬公館至新店間公路,與台鐵協商鐵路遷移事宜;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心急如焚,陳情暫緩拆除,最後決定先建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拆。民國五十四年中和線通車,同年三月二十四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二十五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 板橋到烏來交通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6-12 13:09:00
    有 2,210 人按讚

    【1965年萬華新店鐵路拆除】#你知道萬華新店鐵路嗎 #我要給我媽看這張
    55年前新店人要到台北,得坐火車先到萬華才能抵達台北,這條在1921年因採煤而興建的鐵路,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

    當時景美火車站就設在羅斯福路六段上,現在的車前路即因位置正對車站而得名。後來萬華新店線被中和支線取代了煤礦運送任務,在1965年拆除,一起來回顧。

    圖說:萬華新店鐵路,廿六日拆除情形
    日期:1965-03-26
    來源:聯合報
    攝影:陳明輝

    #從新店去台北要坐火車至萬華
    #你可能沒有見過這樣的景美
    #老台北鐵路
    #報時光UDNtime

    歷史新聞節錄

    【1996-01-08/聯合報/20版】

    景美心鄉土情 輕唱思想起
    老照片回顧 述說來時路 祖師廟文物 發思古幽情 社區同樂會 歡度星期天

    【記者張仁豪報導】數十年來,舊名「景尾」的景美地區變化極大。昨天在當地最古老的寺廟-萬慶祖師廟內,文山區景慶社區發展協會、景慶里展出有數十年歷史的黑白老照月,就提供了生動的說明。

    昨天冬陽高照,景慶社區在景美萬慶街祖師廟廣場及鄰近街道上,所舉辦的「景美心,鄉土情,鄰里愛」社區活動,有不少社區男女老少參加。其中景美五十年回顧展頗具鄉土特色與意義,這些由八十多歲老醫生張傳生等人提供的五十張老相片,最古老的是一九○八年的老街景,還有景文街以往存在的公圳灌溉水道、景美老火車站、祖師廟舊觀,引來圍觀民眾的興趣及追憶。

    照片展也介紹景美地名由來,恐怕年輕一代都已不太知道。原來瑠公圳由新店經景美至公館一帶,當時以木製或竹製的梘運水,而大坪林是梘頭,景美位於梘尾,清朝地名即是梘尾,日據時代很少用這個字,改稱景尾(境尾)。光復後,景美由深坑鄉分出,自立成鎮,才改名為景美。一名剛退休老台電人表示,以往景美對外交通都靠新店至萬華的小火車(被稱為七分車),由汀州路、公館,經羅斯福路五段至新店,數十年前鐵路旁盡是農田。

    【1998-07-20/聯合報/39版/鄉情】

    台鐵新店支線,此情早已成追憶

    遊碧潭 搭火車

    【吳昭明】搭火車,遊碧潭,對年輕一輩來說,恐怕連聽都沒聽過。翻開四○年代台北市地圖,會發現西南隅有一條鐵路從萬華分歧,這便是早已走入歷史的台鐵新店支線。

    甲午戰後,日本初嚐資本主義甜頭,私營鐵道應時而生,這股投機熱潮順勢吹向殖民地台灣。明治二十九年(光緒二十二年),東京資本家多人合夥籌設台北鐵道株式會社,計畫興築台北到新店及淡水兩條鐵路。新店線雖於明治三十年完成測量,卻因股份募集困難而宣告流產。不久,日本政府將鐵道收歸官營。明治三十九年,曾有自台北經新店、烏來而至宜蘭、蘇澳,興建支線之議,翌年測量完成,發現路線深入蕃地,施工困難,遂而改繞自八堵起,即今宜蘭線,新店鐵路第二次落空。民國八年,台北煤礦採挖豐富,基於運輸需求,鐵路再度開放私營,台北鐵道株式會社捲土重來,於民國十年興築萬華至新店鐵路,同年三月二十四日試車,四月十七日營運。

    全程十點四公里,沿途設崛江、和平、螢橋、古亭、水源地、公館、萬隆、景美、大坪林、七張、新店等十一站,平均站距不到一公里。

    萬華起站才五百公尺就來到了崛江,是全線唯一僅辦貨運不辦客運的一站,因列車不停靠,旅客通常不知這兒還有個車站。

    和平,是個簡易站,約在今汀州路南海路口。日據時附近有一軍用馬場,稱馬場町站,光復後原擬改名崁頂(該處地名),因與屏東線崁頂同名,後以近和平西路二段而改為和平。

    再過一點五公里來到螢橋,就在今汀州路廈門街口(現址路幅寬廣,隱約可見昔日站場用地)。附近有許多公務員以火車為代步工具,也因此,該站旅客算是比較多的。古亭,是個即沒站房又無人員賣票的招呼站,約今汀州路金門街口。日據時期,旅客上車後均會找車長補票,然後拿「補助切符」;台鐵接收後,旅客一上車,便和車長大玩捉迷藏的遊戲。

    水源地,因近自來水廠水源所在地,故名。站址在今羅斯福路四段校園書局旁的二十四巷與汀州路口。台大學生是該站最捧場的乘客,上下午尖峰時段,是全線少數比較有人氣的站。

    公館,離水源地僅六百公尺,以今天兩地公車站牌來看,亦為前後相鄰站,列車才剛啟動,還未全力衝刺就要減速進站了。

    一點三公里後來到萬隆,這兒的景觀可說是青山綠野入眸來。原名「十五份」的萬隆站,源自先民十五人合力出資開墾的聚落,雖於民國四十四年改名,取其萬事興隆之意,但這個車站卻似乎興隆不起來,自始至終,它只不過是個簡易站而已。

    不久來到全線的中途大站景美。位於今北新路原公路局景美舊有站房旁(公路局站房仍在,但也已成廢墟)。景美有條「車前路」,便是告訴外地人景美火車站就在這兒。昔日站前廣場,如今雖已成了停車場,但仍可看出大站的氣勢。這個三等客貨運站,每逢仙公廟朝聖旺季,火車經常會加掛車廂;而附近一年有十萬公噸的煤炭也多由該站輸送。

    大坪林與七張,都是只辦客運不辦貨運的簡易站。大坪林,位居新店溪與景美溪間,屬河階高台地形,遂以「大坪」冠之,且昔日茂林密鬱,故名。七張,則取其先民七人墾地,各持犁一張(一犁表五甲地)之意。

    為了輸運遊客,台鐵接收初期還曾加開台北直達新店的汽油車,早午晚各一趟,沿途僅停靠萬華、螢橋、公館、景美。由於這條支線自萬華分岔往東南行,恰與台北過來的縱貫線呈一銳角,為方便列車折返,台北往返新店的車,都用兩端皆有駕駛座的汽油車,這與此線平時由萬華起站,以蒸汽火車頭來拖運的情況不同。

    新店線是台鐵唯一曾經採用牌券閉塞的支線。鐵路「辦理閉塞」,是指閉塞路段只容一列攜帶路牌的班車行駛,以確保安全。路牌可說是開啟閉塞系統的鑰匙。日據時期車班少、行車單純,所以採牌券閉塞。台鐵接手後,因班次增加,於民國四十五年改為電氣路牌閉塞。此種閉塞方式,在列車誤點時,可適時變更會車起點,比牌券閉塞更具效率。

    四十七年,為了方便旅客,首次推出「劃一票價」,無論遠近,一律一元(公路局要四元),這個類似今天松山到板橋一律十八元的「區段票」,沒想到,四十年前新店線就率先實施了。

    然而,鐵路終究不敵公路,火車全程要四十分鐘,汽車只有一半時間,搶走不少客源。民國四十九年,公路局為拓寬公館至新店間公路,與台鐵協商鐵路遷移事宜;消息傳到煤業老闆耳中,心急如焚,陳情暫緩拆除,最後決定先建板橋至南勢角的中和支線,取代新店線,解決運煤需求後再拆。民國五十四年中和線通車,同年三月二十四日晚間十點四十五分,新店站開出最後一班普通車,二十五日下午三點三十五分又開出最後一班貨車後,新店鐵路結束了它四十五年的生命。沒有任何懷舊活動,這條鐵路晚景竟是這般淒涼。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