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東方幻想鄉人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東方幻想鄉人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東方幻想鄉人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東方幻想鄉人物產品中有1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829的網紅逆嘶亭,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六四前夕回帶加隨寫 悼念六四之意義在抗共,抗共之實際目的為擁護人性,所以香港民族主義消滅中國帝國主義,行為動機本身已經正當有餘。不論係華夏、中共定中國,名號只係朝代替代所用嘅包裝,大家只需要知道華夏文化核心價值在於反文明,反自由,以至反歷史,就自然會識得同華夏保持適當距離,進而明白香港獨立之歷史意...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瀟湘神專訪 內容簡介: 解放妖怪,解放你被壓抑的幽微情感! 49個臺灣神怪:圖+故事+考證 唯妖論: 我們透過在地差異來認識世界,承認那些雖然邊緣卻深具意義的體系,對世界的認識才會完備。 過去,不等於沒有。 現在,一直是過去的延伸。 重新認識臺...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Lee Yisheng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10 22:33:31

城內之夜 曾在柏林奧運藝術競賽獲得特別獎的〈台灣舞曲〉,原型為江文也的處女座〈城內之夜〉,描寫城內夜色的繁華光景。那是闊別台灣良久、重回故鄉的驚喜,瞥見彼時台北的朝氣蒸騰、輝煌璀璨,在「東方小巴黎」為喻的街廓間,靈感躍然,恰如城市以壯闊、昂揚之姿,寄滿帶著整座島嶼前行的展望和生機。回到東京後,夢華...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4Gamers編輯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9-21 14:35:00

《東方Project》二創回合制彈幕卡牌 RPG 手遊新作《東方 LostWord》(Touhou LostWord)繁中版今(14)日預告即將進軍台港澳。⁣ ⁣ 本作由 Good Smile Company 與 NextNinja 共同開發,人物繪師由夢野ろて氏擔當;以「東方Project」為原型...

  •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逆嘶亭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03 17:41:46
    有 70 人按讚

    六四前夕回帶加隨寫

    悼念六四之意義在抗共,抗共之實際目的為擁護人性,所以香港民族主義消滅中國帝國主義,行為動機本身已經正當有餘。不論係華夏、中共定中國,名號只係朝代替代所用嘅包裝,大家只需要知道華夏文化核心價值在於反文明,反自由,以至反歷史,就自然會識得同華夏保持適當距離,進而明白香港獨立之歷史意義——與其同華夏爭辯何謂真相,倒不如嘗試呈現屬於香港民族嘅真相。

    有鑑於反送中抗爭爆發之後,香港人主體意識大幅增加,以下特意節錄昔日主張香港人應以香港人角度看待六四之舊文,重申始終一致之立場。節錄內容一字不易,暴露過去格局未成之稚氣,若干用字亦難免青澀,但因為懶得寫過,索性copy and paste,希望有助香港民族理直氣壯揚棄中國人身分,認清自我。

    〈告別維園,燭光不必悲情〉

    「毋忘六四是應該的,在哪裡,用甚麼方式都可以,而理由也早已經說得一清二楚。當年中國學生對中共政權的無知,應當成為香港人的借鑑,而中共政權的無法無天,朝令夕改,則應當是香港人卧薪自強的苦膽,刻記於心。六四是香港歷史的一部分,一如美國人不應忘記獨立戰爭,香港人亦應當牢記這次慘烈的啟蒙。記憶是對抗極權最有力的武器,大家要擺脫的,只是毋忘六四就等於愛國這個枷鎖,僅此而已。告別維園,燭光不應是悲情的,它是香港未來之光。」

    https://gnimmm.com/2015/06/04/dont_be_guilty/

    〈不再幻想,莊敬自強〉

    「抱持建設民主中國的心去憑弔烈士這種思路,是徹徹底底的歪曲歷史。六四是一場人道災難,港人服膺普世價值,加上東方之珠因中共強硬姿態而慘遭毒手,毋忘六四自然有理,但支聯會是導人向惡的寶藥黨,葫蘆裡賣的是愛國方丹,多食無益。六四是港人命運自主的標誌,而非全民盲目愛國的圖騰。悼念六四,薪火相傳,應自立門戶,由認清歷史開始。」

    「香港與中國的歷史,從一八四一年起各走各路,已經超過百七年。就是出於善意,幫助鄰國,單是改革開放時期的援助,也已經仁至義盡了。今日南來的中國人,不再是願意被香港同化和吸納的一群。他們數量激增而質素暴降,是幾百萬自視極高,而且認為香港只是中國附庸,所以賤視香港文化的新中國人。就算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也不可能將他們通通接收。香港的核心價值和社會文化,過往得到逐少逐少從人間煉獄偷渡來港的人服膺而且尊重,這是香港一直能自外於中國,兼得華洋精粹,在國際間如魚得水的原因。香港是混血的王子,是獨立的政體,也有獨樹一幟的城貌。香港差的,只是效法台灣建立本土論述,在政治上隔離中國,重掌自己的命運這關鍵的一步。」

    https://gnimmm.com/2014/04/06/change_our_lens/

    〈歷史的教訓是不要去維園〉

    「當年香港人義憤填膺,不畏大風大雨也要上街示威,一大原因,正是不少香港人的親人還在大陸,家鄉也在大陸。換言之,香港人支援八九民運,是以護根之心出發的,中港情感確實濃厚。周幽王戲烽火,諸侯也認真勤王,也是出於擔心犬戎威脅周天子的安全。與此同時,台灣人的反應跟香港人大相逕庭。與大陸僅有一海之隔的台灣,對中共的暴行反應「出奇地」相當冷淡。究其原因,就是台灣已經極大程度地完成了去中國化和進行著本土化,一如亞洲各地的華人,與大陸再無鄉土聯繫,並建構了越來越強的台灣人意識。台灣不把自己當諸侯,以天子自居的中共,只有自討沒趣的份兒,其發號施令的對象,只剩港澳疆藏。」

    https://gnimmm.com/2013/06/03/stay_away_from_vpark/

    〈港人悼六四,必須脫離愛國主義〉

    「其實,平反是早晚的事情,中共犯下的每件罪行和被誤扣帽子的走資派都一一重新定性和評價了。人去茶涼,鄧小平也沒有毛澤東那樣至高無上。當這一刻的統治者要維穩,拿鄧小平「以穩定壓倒一切」的決定祭旗,根本毫無代價要付。有人以為中共會因此負上更多惡名,但人人都說以往的錯誤只是毛澤東的錯,把全部責任推向某一、兩位當事人。要徹底抗暴,就得把暴政推翻,把共產黨模式和專制思想縱容個人的權力膨脹這問題的癥結釐清,而非成為縱容的一分子,任中共繼續犯錯,繼續平反。」

    「悼念六四必須去除大中華意識,要去除,就不得繼續走進維園。六四事件是違反人性和普世價值的,因此,以世界公民的身分思考,它的性質就跟國際間任何一件發生過的罪行一樣。若我們年年把六四掛在口邊,也應把其他不義政權對人民施加的暴力也給予同等對待。然而,我們只是一個香港人,按常理,心可以懷有世界,行動上卻無力逐一擁抱。香港人偏袒了「自己祖國的事情」這麼多年,說穿了,還不是國族主義和血濃於水在作祟。」

    https://gnimmm.com/2013/05/30/patriotism_for_china_no_more/

    學民思潮召集人黃之鋒喺2015年講過,「建設民主中國是正面的」,因為「甚至係再激進啲,其實社會暫時都係少數……就係咩城邦呀,建國呀,港獨等等」,都離唔開「中國因素」,而且,「他看不到香港有任何可能能夠與『內地』的改革和『內地』的民主發展切割。」以「內地」稱呼「中國」,以「建設民主中國」為目標,以「無法避開中國因素」敷衍自己,明顯就係當時香港大眾嘅集體意識,而深受歡迎嘅學民思潮亦只不過係因時而生嘅思想載體。今時今日,大家都已經唔再對港獨避而不談,可以想知,為大眾傳達意願嘅政治人物亦自然會順應民情——由學民變成眾志,由親中變成自決,所謂成長,從來都係令人難忘而又彌足珍貴。一般大家都形容舊事重提為鞭屍,怕尷尬怕比較,但人勇於回顧,勇於接受更佳解釋同更準確嘅歷史敘事,至會知道一步一腳印嘅足跡,講到尾,最緊要都係不斷向前,不斷演進,一時得失真係唔重要。

    總括而言,真正要關心中國民主嘅人係中國人,香港人爭取自由民主,必須要同中國切割。香港人嘅心力,理應放喺透過自身看待六四嘅態度去審示自己嘅民族意識,繼而以民族意識為出發點,擺脫帝國自上而下灌輸嘅意識形態。只有理解喺帝國瓦解之路上,香港民族主義者需要擔當嘅角色同責任,香港民族至可以步向獨立。香港民族獨立,即華夏概念解構完成,華夏由反歷史成為歷史,即華夏食人文化逐漸絕跡於世,故此若然衷心希望人類可以向世界和平大步邁進,請首先精進自身,因為只有盡力促成中國解體,香港人至有可能解救千萬人類同胞於火熱水深。

  •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19 10:45:46
    有 628 人按讚

    約莫是上月中到這個月中入手的書籍們,不知為何已經一半承蒙出版社慷慨餽贈,每月購書金額還是有增無減,百思不得其解來者,倒是因為也常常怕時間上應付不來,所以不敢亂拿公關書,假使沒有回覆合作邀約或閱讀推薦的來信,請別見怪,因為時間真的非常有限,即使好書太多還是得量力而為,在此致上歉意。但今天依然要來分享本月份書單,條列那些腳步慢一點也想好好看完的作品,不知道最近大家是否最近正在閱讀的書籍也在其中呢?
     
    本月選書總是要先提的,寫在關鍵評論的完整書評本周就會上線,Anna Burns《 #牛奶工》是 2018 年曼布克獎作,以家鄉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為原型,敘述發生於 1970 年代一處充滿暴力且戰亂的無名城市,位十八歲的少女遭已婚權威人物「牛奶工」的覬覦與騷擾,牛奶工利用權威與地位逼迫威脅少女。少女獨自吞下恐懼、不安與內心煎熬。然而,在這個城鎮中,流言蜚語發酵竄出,少女從一個受害者成了破壞家庭的第三者,也成了他人眼中不正常且令人困擾的女孩。
     
    日前做過贈書活動的《 #直到被黑暗吞噬:世界最恐怖小說精選》也非常期待,由當代最受推崇的恐怖、奇幻、科幻小說主編 Ellen Datlow 親自選編,有《 #死之眼》與《 #夢之魘》兩本選集,收錄多位國外作者的優秀作品,致敬經典又有所創新,兼顧娛樂性與文學性,其中共 28 篇故事各自成趣,廣大主題無所不有,從活屍、怪物、吸血鬼到連續殺人魔,從死亡、未知、孤獨到墮落的人性,從科幻、歷史、未來、超現實、心理驚悚到黑暗幻想,同時更延續許多人極為推崇的克蘇魯式恐懼,不僅拓展讀者對此類故事的想像,也提供許多關於恐怖小說的寶貴資訊。
     
    身為帕慕克書迷,終於等到生涯第十部小說在台問世,《 #紅髮女子》情節媲美《我的名字叫紅》的曲折離奇,銳利如《雪》的擲地有聲,行進於兩則故事的陰影之下:西方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寓言,以及東方《君王之書》羅斯坦與索拉布父子對決的情節。一名紅髮女子,兩個古老故事,一段跨越三代的悲劇,父子相殘的主題重複交疊,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描繪了一個男孩成長為有男子氣概的旅程和土耳其走向不可逆轉的變化,並帶來讀完後想立即重讀的驚人結局。圖片最左邊還有一本小小的《 #幸福之路:哲學家羅素給現代人的幸福生活建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被譽為是「繼亞里斯多德後,人類最偉大邏輯學家」的伯特蘭羅素,在這本經典著作中,以誠懇、精準的觀察與洞見,揉合犀利卻優美的筆調,試圖對此問題的成因作出診斷,並替普羅大眾開出一劑人人皆可施用以重拾生活熱情的藥方。
     
    卡謬《 #異鄉人》與 Alice Kaplan《 #尋找異鄉人》套書也是許多人本月必收的經典新譯,據說嚴慧瑩法文直譯的高深功力會讓讀者打開另一個嶄新世界,卡繆的初試啼聲之作便受到矚目,《異鄉人》出版於 1942 年法國被占領時期,是他規劃自己第一個創作階段的起始,展現卡繆對世界的敏感認知,這本小說簡短卻異常有力地表現出人類社會的特性,直到今日都還切中人心。《尋找異鄉人》則是經典小說與不朽作者的綻放歷程,以宛如從卡繆肩膀上觀看的寫故事方式,描述卡繆從默默無聞到創作出經典之作的過程,甚至補上了許多評論對於這本書遺憾未足之處,國外書評更盛讚其透過優美而嚴謹的筆調,顯示卡繆如何徹底地從自己的人生創造藝術。
     
    此份書單也包含兩本日本作家的小說,其一是柚木麻子《 #BUTTER》,故事取材自 2007 年至 2009 年間,發生於日本東京首都圈的木嶋佳苗騙婚殺人事件為構思藍圖,敘述梶井真奈子疑似以感情關係、假結婚詐欺,從三名男性身上騙取大量金錢並加以殺害,事件引起社會高度關注,更受矚目的是嫌犯既不年輕亦不貌美,卻意外能遊走男性之間,過著奢侈而崇尚美食饗宴的生活。此書以極細膩敏銳且層層遞進的鋪陳,推展女性於社會與生活裡的內外在困境,織就一則新世代的女性生存寓言。而另一本則是《哪啊哪啊神去村》作者三浦紫苑的新書《 #沒有愛的世界》,史上第一本以植物學研究生為主角的小說,鑽研基礎科學領域中的植物學的年輕人群像描寫得活靈活現。敘述西餐館學徒藤丸陽太,戀上矢志成為植物學家的本村紗英,但本村熱愛葉子的研究勝過一日三餐,研究室裡外表貌似殺手的教授,鑽研薯類的老教授,不小心將仙人掌巨大化的學弟,在這些可愛的怪胎們支持下,本村天天埋頭苦幹為研究燃燒熱情,這段草食系的關係,能夠產生愛的光合作用嗎?
     
    張愛玲新版系列再度迎來《 #半生緣》和《 #小團圓》,《半生緣》是張愛玲最膾炙人口的作品之一,雋永的愛情故事裡蘊含複雜的人際和闇黑的人性,緣起緣滅,人聚人散,到歷劫歸來才明白,終究半生已辜負,徒留悵惘的遺恨。《小團圓》亦為其代表作,用徹骨的冷寫下熱燙的愛,讓所有在人生中粉墨登場的角色悉數「團圓」,燃燒最美好的時光,留下最孤寂的餘燼,現實中的張愛玲始終未能「團圓」的蒼涼,卻意外成就了作家張愛玲的圓滿。
     
    這一次華文作家佔了好大的比例,馬來西亞的黎紫書《 #流俗地》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馬來西亞錫都一處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為背景,透過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過去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臥斧的《 #低價夢想》為碎夢三部曲的最終章,主角受託處理小學生綁架案,卻發現這起綁票勒贖案不僅涉及兩股敵對勢力的拉扯,甚至與巨型的宗教團體有關。筆下主題遍及都更、移工、宗教團體,直指臺灣社會的現象,在主角辦案且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失憶的主角彷彿成為臺灣自身的隱喻,在不明身世的狀態下追尋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李唐《 #月球房地產推銷員》將目光放在未來,有能力的人紛紛逃離地球,到月球置產、移民,月球就像一座烏托邦,等著人們前來開創嶄新的人生,作者聚焦於一位月球房地產推銷員的生活,描繪一幫內心並不堅定的人,試圖去尋求堅定的故事。
     
    畢飛宇也是一位文字讀起來相當有意思的作家,其中篇小說精選《 #生活邊緣》用優雅而銳利的文字全景記錄人生滿布夢想和傷痛的複雜境遇,呼應表現著現實生活與內心渴望的矛盾,一次又一次冷靜逼視生存困境,不斷思考、追問在生活中突圍與生存的可能性,具體又真實,像是一種被生活擁抱的真切感。黃信恩《 #體膚小事》以醫學人的角度看待生活上清新的、曖曖的體膚小事,書寫人文關懷,有知性的趣味、感性的筆觸、理性的觀察,也有面對生活的輕盈,看待病衰的端莊,既輕且重。
     
    最後兩本是平時睡前最喜歡閱讀的類型,詩人夏夏首部散文集《 #傍晚五點十五分》是看似平凡卻一點也不平凡的散文,沒有華麗的辭藻或空靈的想像,卻有跟你我生活都貼近的現實面向。傍晚五點十五分,是夏夏家開始準備晚餐的重要時刻,每日親自料理並與家人一起用餐,是個平凡卻重要的儀式,如創作般虔誠,如詩歌般療癒,她將拋下的、帶不走的、漸漸遺忘的,積物癖般地寫下,在紙上重新打造一座專屬於自己的記憶家園。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得主李筱涵的《 #貓蕨漫生掌紋》也相當吸引人,以微物直觀命運的悲喜哀歡,從三個部分漸進式的剖析自我,人生確實很難,因此她透過書寫不停進行生命時間與日常練習,廖玉蕙於推薦序中寫道,「命運非關注定,或仍有人類可施展掌控處,藉由心念和行動,或能在掌紋中漫生出貓蕨般適度的獨立自主空間」。

  •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4-20 21:00:04
    有 140 人按讚

    【#地下評論】《#虎尾》(Tigertail)
     
    《虎尾》由台裔美籍編劇楊維榕(Alan Yang)執導,成為他首度執導的劇情長片,在此之前楊維榕棲身於電視界,並以喜劇聞名,其中在 2015 年與 Netflix 合作的《不才專家》,獲得眾多好評,楊維榕也拿下了艾美獎喜劇類連續劇最佳編劇獎,在小螢幕的出色表現,尤其是喜劇的節奏與笑點台詞,讓楊維榕受到極大矚目。
     
    《虎尾》聚焦在男主角品瑞的一生成長經歷,從 1950 年代描寫到步入 21 世紀後的當代,跨世代的命題也成為楊維榕極具野心的表現,另外更跨地域地描寫台灣與美國的生活樣貌,品瑞從台灣移民至美國,拉出時代巨輪下小人物的無可奈何及不合時宜。
     
    對此,楊維榕刻意地在回憶當中採用 16 釐米底片拍攝,憑藉底片飽滿的顆粒感,賦予時代性且拉出台灣濃厚的情味,並帶出過往回憶的沈重感,映照出品瑞人生中的桎梏;而在當代的紐約,則大多以冰冷、疏離的色調呈現,高樓林立,空蕩的房間中,留下的是品瑞獨身一人步入生命終章後的反詰自省,光以拍攝影像的媒材使用,便可看出楊維榕營造時代、地區的差異性的巧思。
     
    除了拍攝媒材的相異之外,語言也必須留心,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國民黨政府派陳儀接管台灣政權,但當時台灣流行日語和台語,國語無法通行造成政府施政的障礙,因此決定在台全面推行國語,禁止出版日文報章、講日文。
     
    1949 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結束,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撤移至台灣,為了鞏固政權,更積極推廣國語運動。這樣的時代背景,恰也被楊維榕寫進劇本:開場戶口普查的肅殺,滅了品瑞童年時候對已逝父母的再現幻想,取而代之的是和阿嬤相伴的現實以及警察調侃「只能說國語」的壓力。
     
    到了青年時期,品瑞操著一口流利的國語,以及配合母親溝通時的台語,儼然是處在新舊時代下的新興人類,而後遠走他鄉,在美國成為異鄉人,更須為了生活應用上台式英語。楊維榕的確捕捉到語言的轉換,試圖將各方語言因地制宜融於一爐,也能望見楊維榕的苦心。
     
    當然,要做一部時代劇,語言的考察當然是首要講究,唯可惜楊維榕僅意識到這點,在執行面上卻差強人意。最為人詬病的,當然是已經老年的品瑞(由馬泰飾演)。雖說品瑞在青年時期移民至美國,而後落地生根,但從小熟稔的台語、國語的腔調變化應該不會太大,但戲中的語調卻讓台灣人一聽就知破綻百出(馬泰從小在美國成長,自然腔不正字不圓)。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品瑞的初戀情人阿媛身上,原先設定台灣生長的阿媛,到了老年竟置換成中國演員陳沖飾演,雖說陳沖牌子夠大,但腔調畢竟非台灣,操著中國的地方腔調,也難令人信服。
     
    真正在語言上能讓觀眾滿意的,應該只有金馬影后楊貴媚。楊貴媚飾演品瑞的母親,道地的台語以及溫柔、謙卑、節儉的習性與姿態,一舉手、一投足都演活了當時代的台灣人,替本片增色不少,也看得出楊貴媚深厚的演戲功力。其餘語言中的腔調,都存有破綻,在一部以「語言」貫串文化、表現歸屬的作品當中,此片只能說是顧及表面,卻忽略了真正該維護的文化脈絡,令人出戲。
     
    然而,細看《虎尾》,「美國夢的幻滅」與「結婚的提問」或許才是最根本的核心命題。在談《虎尾》時,挪用台灣新電影楊德昌執導的《青梅竹馬》恐怕是最強而有力的呼應。看《青梅竹馬》時,城市夜晚的霓虹及鏡頭刻意帶到的外商看板是重要符號,故事發生在 1980 的台北,台北街頭盡是日本企業招牌,日本對於台灣不論是文化、經濟等影響皆一覽無遺。
     
    全片雖未提日本,但楊德昌在城市空鏡的空間轉換,便捕捉到夾在美國夢與日本文化殘留中的小人物們。在兩大強權中不合時宜的當代青年,是 1980 年代的台北風景,楊德昌一貫鋒利的筆觸揮灑至此,一代大導的才氣盡顯。
     
    《青梅竹馬》片尾,屋裡燈暗,女主角阿貞說道:「難道一定要等移民到美國,才能結婚嗎?」男主角阿隆生冷回應:「不要想美國了,美國也不是萬靈丹,跟結婚一樣,只是短暫的希望,讓你以為一切可以重新開始的一種幻覺。」語畢,燈亮。光這幾句台詞,銳利道盡美國夢終究是場幻覺,如同阿隆頭也不回的離開,也呼應結局阿隆的死亡,只剩回不去的美國少棒夢。
     
    對於那時代的台灣人,面對生活的困境,或許婚姻及遠走他鄉(尤其是美國),是最簡單且最有效率的自我麻痺,好似結了婚、出了國就能脫離泥沼。但恰恰這兩件事,都是人生無數的分叉口中,極為重大的抉擇,也在電影中預示了角色之後的命運──幸運的人,能改變現況並找到出路,不幸的人,可能就是一輩子的枷鎖。
     
    《虎尾》的品瑞,為了改善生活,迷信前往美國,狠心拋下戀人阿媛,與工廠老闆女兒真真遠走美國,並定終身,成了保鑣也是徒有其名的丈夫。沒有愛情的灌溉,在美國的生活不盡如意,最終與不愛的人共處異鄉,成了不幸的人。
     
    婚姻及移民都幻化成鬼魂般,幽微地跟著品瑞,也讓楊德昌的《青梅竹馬》對《虎尾》形成一則醒世預言,也或許,對於 70 年代,從台灣移民至美國的異鄉人來說,《虎尾》描繪的是一幅美國夢幻滅的集體肖像。
     
    在《虎尾》中逝去的美國夢,進一步就可切向「婚姻的提問」:楊維榕利用細節堆疊婚姻生活,例如品瑞熱愛跳舞,尤其是 1968 年姚蘇蓉的歌曲〈偷心的人〉,那是品瑞與阿媛在台灣舞廳最愛的曲子;但真真並不喜愛跳舞,興趣上的平行,也讓這對異鄉夫婦有了根本上的差異,在生活中也就沒了交集,只剩無限迴圈的工作。
     
    再來,當老年品瑞與老年阿媛重新聯繫時,臉上的笑容在片中難能可貴,與舊愛的夢迴,也轉化成老年品瑞的鮮活生命力,這也可看出楊維榕對於愛情重要性的描寫,愛才能使人開心,圖求物質生活的婚姻則否;這點也從品瑞和真真離婚後,真真開始走出自己的人生、活成自己的樣子就可嗅出(在教學上有所成就,更找到自己心愛的人)。
     
    從上述的價值觀轉往移民二代,可以對照到品瑞與真真在美國生下的女兒 Angela(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的處事態度:Angela 認為愛情大於物質生活,但品瑞則嚴厲斥責 Angela 不懂婚姻,這便是美國人與台灣人,甚至可說是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於是婚姻需要的是麵包或是愛情,就成了楊維榕拋給觀眾的哉問。
     
    不過,在婚姻上的主題,同樣有值得探究的毛病。例如,講究門當戶對的東方社會中,工廠老闆有錢、有權、有勢,很難說服觀眾這樣的角色,會讓自己的掌上明珠真真跟著毫無未來可言的毛頭小子品瑞前往美國。如何斡旋、中間的妥協與商量又是什麼,才會打破「門當戶對」的窠臼,此部分過度去脈絡,欠缺轉折也令觀眾一頭霧水,劇本上的打磨頗有改進空間。
     
    最後,當老年品瑞回望一生,從美國遠眺台灣,決心返鄉尋根,就開啟了與女兒 Angela 對話的可能性,兩代人才有和解的可能性。從最終一場戲,品瑞與 Angela 站在雲林虎尾老家前的沈默中,全片只講英文的 Angela 吐出唯一一句中文,便可理解楊維榕的暗示。
     
    雖然故事結束在此,並用一顆深遠、惆悵的長鏡頭結束凝視,但並不難想見楊維榕對於這對父女未來的發展,是抱持著樂觀的態度。兩代的鴻溝,從理解彼此的包袱、養育自我的土地開始,每個人的「現在」永遠都和「過去」聯繫、捆綁著。
     
    綜觀來看,《虎尾》作為台裔美籍楊維榕的首部劇情長片,成績其實有及格,全片利用攝影媒材的轉換、語言的差異、工整的剪輯等等點題,反思移民者的時代悲歌。楊維榕深知自己要講什麼樣的故事,也的確有想法並懂得利用影像說故事,仍舊值得給予鼓勵;唯可惜用心營造的細節,僅停留在表面,敗在不夠深入探究及考察,甚至仿間說的「神似侯孝賢、楊德昌」也僅只是臨摹,與台灣新電影的韻味仍有段差距。
     
    #Netflix #楊維榕

  • 東方幻想鄉人物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7-01-17 17:52:50

    本集主題: #唯妖論:臺灣神怪本事 #瀟湘神專訪
      
    內容簡介:
    解放妖怪,解放你被壓抑的幽微情感!
    49個臺灣神怪:圖+故事+考證
      
    唯妖論:
    我們透過在地差異來認識世界,承認那些雖然邊緣卻深具意義的體系,對世界的認識才會完備。
      
    過去,不等於沒有。
    現在,一直是過去的延伸。
    重新認識臺灣的過程中,最缺乏的一塊就是臺灣的妖怪神異文化。本書考察了49個臺灣妖怪神異,每個妖怪神異都包含:繪師重新賦予他們的圖像+現代版極短篇故事+詳盡的文獻與田野資料!讓妖怪神異與現代生活緊密相連。
      
    現代化還在持續,臺灣妖怪神異回來了。
    臺灣主體的鏡像,幽冥但現實感十足!
      
      
    名人推薦:
    妖怪就是文化。
      有一陣子非常著迷同人遊戲東方project系列,當中魅力十足的角色就是取材自日本西洋中國妖怪,共同開展一個和風的妖怪世界「幻想鄉」,著迷羨慕的同時,也想捏出自家的妖怪血肉、加入世界妖怪譜系。如今有了這本妖怪寶書,有圖有故事脈絡有各種少見妖怪,沒事當休閒有事當工具書真是摸蛤兼洗褲,妖怪迷必敗!(我絕不會說剛看完我已經偷用裡面的梗在新劇本中,你看多實用)~簡莉穎(劇作家)
      
      我們終於有了第一本臺灣妖物誌,由此窺見島嶼千姿百態的異想世界,將喚醒沉睡在歷史之中的故事力量,這珍貴的資產不容被世人所遺忘。~銀色快手(荒野夢二書店主人)
      
      要瞭解臺灣本土的精怪與鬼怪,本書的故事書寫生動流暢,更難得的是典出有據,交雜著生活經驗中妖鬼存在意義的探討。~林美容(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唯妖論》為臺灣的妖怪研究,映入第一道曙光,在日常與非常的鏡象間,透過系譜化的知識工程,以及歷史性的文學敘述,我們終於能指認出,那些總是側身於你我之間的妖怪真身。~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副教授)
      
      
    作者簡介: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
      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以「城市還魂」為核心,從日治時期的妖怪神異世界觀創作開始,而後投入臺灣各地的神怪考察。期望以故事為載體,揉合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使對土地的情感重新復甦,讓城市成為充滿意義的地方。成員來自政大與臺大奇幻社,從大學時期就開始一起玩實境遊戲跟寫小說。雖然做的是文史創作卻有不少理工農社科背景出身的人,熱愛書本和實地考察,每個月的例會一定要配著酒一起開。
      
      
    繪者簡介:
    一、青Ching(葉長青):
    中原大學兼任講師、2011澳洲墨爾本大學 視覺藝術碩士。
      獲獎:2016 文化部藝術新秀展覽獎助、2016 Hiiibrand國際插畫優秀作品獎、2015 水返腳速寫優選、2010臺北縣美展全國組油畫類優選、2008李澤藩美術獎、2008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典藏美術獎。
    二、金芸萱:
    東海大學美術系,喜歡有鱗片的動物和紙筆、墨。現職插畫、平面設計SOHO。
      
      展覽經歷:2014《ONE & ONLY XMAS》聖誕創作聯展、2014《Project 30 X 30》自畫像計畫、2016《動物說個畫》創作聯展 參展&策展。
       
    三、SFF:
      只在日夜交接、現實夾縫中營業的吟遊畫人。無術不學而惶恐不學無術,擁抱宇宙而焦慮一無所有。享受二次創作的灌溉,現為獨立遊戲〈東周列萌志〉原畫繪師。與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合作有〈金魅殺人魔術〉實境遊戲的人物插畫、《中元劫鬼記》卷末插圖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