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東和紡織土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東和紡織土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東和紡織土地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194的網紅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20.12.25(五) 原料漲,低價紡織起飛 大家早,我是 LEO . ■ 石化原料漲價 尼龍原料 CPL第四季進入傳統歲修季,供給缺口、導致最近一個月已經上漲超過 22%。 . 國內尼龍、聚酯、加工絲,從第三季底上漲到現在,壓抑不住漲勢,漲幅也達到10%,部分甚至漲更多! . 9月美國商務部公...
東和紡織土地 在 股民當家 幸福理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2.25(五)
原料漲,低價紡織起飛
大家早,我是 LEO
.
■ 石化原料漲價
尼龍原料 CPL第四季進入傳統歲修季,供給缺口、導致最近一個月已經上漲超過 22%。
.
國內尼龍、聚酯、加工絲,從第三季底上漲到現在,壓抑不住漲勢,漲幅也達到10%,部分甚至漲更多!
.
9月美國商務部公告禁用新疆棉,也對中國供應商造成打擊,國際紐約棉花期貨走勢也一路上揚,3月至今漲幅逼近六成。
.
今年冬天偏冷,羽絨需求上揚,價格也逐步回升。
.
■ 國際品牌報復性下單
新冠肺炎重創全球紡織服裝產業,但是到了 9月,開始感受到復甦。
.
運動品牌龍頭 Nike公佈財報,本來大家以為超爛,結果EPS 0.95美元,優於市場預期,還超過去年同期的 0.86美元!
.
上半年服飾品牌遞延的消費潮,隨著聖誕節旺季,與疫情在明年有機會趨緩,終於要見到春天了!
.
■ 國內紡織訂單能見度高
集盛(1455)
尼龍粒產品需求、利差拉升,7月時,產線開工率五成以下;到了第四季產線都已滿載。主要產品線訂單能見度已達明年過年前後。
.
新纖(1409)
看好越南市場的發展,與越南油電集團旗下子公司 VNPOLY簽訂合作聚酯加工絲生產,預計2021年6月投產。
.
力麗(1444)
加工絲產品稼動率滿載,以目前市況看來,手中加工絲訂單能見度至明年2月。
.
力麗-環保源液染色纖維、環保再生聚酯,打入科技廠供應鏈,提供蘋果智慧型揚聲器HomePod最外層使用、獲Google的家庭智慧音箱二代Nest mini採用,蘋果iPhone充電傳輸線外層覆材訂單。
.
東和紡織(1414)
專注高品質短纖紗,用寶特瓶回收聚酯,利用廢棄虱目魚鱗、牡蠣殼再生製成環保紗線,讓這家成立60幾年的老紡織廠,以永續經營環保為企業宗旨,是否有機會像力麗一樣轉型受到科技大廠關注,值得期待。
.
在台南麻豆、仁武等地擁有多筆土地資產,台積電等科技廠相繼進駐南科,麻豆交流道重劃區土地交易熱絡,身價水漲船高。
.
活化資產-仁德廠區土地,目前作為賣場出租予家樂福、B&Q 特力屋、大魯閣棒壘場、統一精工加油站等。
.
■ 整個族群動起來
整體紡織族群股價表現整齊,聯發、新纖、宜進、集盛、怡華高掛漲停,力鵬、宏益盤中大漲超過 5%,利勤、力麗、如興、東和等,股價也勁揚 3~4%,近期可以留意這個族群。
.
📊 請按讚,讓團隊知道你看過了~也想知道更多 😃
.
🌞 Line群組〈點網址〉
https://lihi1.com/jjjwf
🌞 Telegram 即時訊息
https://t.me/stock17168
東和紡織土地 在 趙德胤 Midi Z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搜狐採訪報導:
出生於緬甸的台灣導演趙德胤,近幾年在國際影壇所獲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僅今年一年,我們已經在“三大電影節”中的柏林和威尼斯兩次見到他的作品。師承侯孝賢李安,但一直有自己的創作語境和主題關懷,趙德胤已經從七年前的金馬電影學院學員,漸展大師品相。
其第四部劇情長片《再見瓦城》在“威尼斯日”單元首映後,獲得了媒體和評論界一致稱讚,《好萊塢報導》寫到“師承侯孝賢,並體現了楊德昌的電影哲學反思… …趙德胤證明了,台灣新電影的精神依然非常活躍。”,《綜藝》則盛讚“趙德胤對情緒、節奏和表演的控制,建立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戲劇。”
影片依舊以導演最熟悉的東南亞華人生活為背景,講述了年輕的阿國(柯震東飾演)和蓮青(吳可熙飾演)和很多緬甸華人同鄉一樣,從邊境偷渡到泰國打工,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然而現實的殘酷是——一張小小的身份證件就能難住這些沒有出路的人們,有的人自甘墮落、有的人有更遠的目標,而兩位互生情愫的主人公,也在殘酷的現實和無望的追尋中,走向不可避免的悲劇結局。
《再見瓦城》首映後,搜狐娛樂在“威尼斯日”會場天台採訪了導演趙德胤和演員吳可熙、柯震東。三位主創都是一身黑白,簡潔的亞麻衫,並不像影片中那樣灰頭土臉,但也毫不張揚。一位吃過苦、打過各種小工的導演,一位從舞台轉向銀幕的女演員,一位經歷人生和演藝生涯重大挫折後從頭開始的男演員,坐在那裡,向我們講述了影片的台前幕後。
*演技靠訓練,沒有明星只有演員
相比較“明星”或者“藝人”這樣的稱呼,趙德胤從來把自己的合作者定義為“演員”,不論是偶像出身的柯震東,還是合作過多次的吳可熙。因此,《再見瓦城》放映後,外媒認為兩個演員的表演引領了觀眾,這樣少見的對亞洲演員的高評價,讓導演非常驚訝和高興。
在合作上,趙德胤看重的不是人氣和明星光環,“我覺得他們專業,他們有能力演出這個角色我就找他們。”。專業合作之外,趙德胤希望和自己演員的關係像家人,若能在一些觀念上對他們有一些好的影響,那就更好。所以在他的影響下,小劇場舞台表演出身,自認並不懂電影的吳可熙,被導演要求著看了《三峽好人》和《悲情城市》,開始懂了電影中的美,明確了自己想做的表演工作。經歷過人生和事業低谷的柯震東,在他的影響下學會去看事物最原本的東西,所以在紅毯照被評“滄桑”時,柯震東的反應依然放鬆平和。
在半個月就能拍一部網絡大電影的當下,也許很少再有導演要求演員空出整整一年的檔期時間來準備角色,也很難有演員接受這樣“苛刻”的條件,而他們為這部戲做到了。趙德胤會把柯震東和吳可熙帶回家,跟他和家人學緬甸話、讀劇本、還有做家務體驗當傭人,然後把他們扔到緬甸和泰國工廠裡做工,自己消失不見。為此,柯震東真的灰頭土臉去緬甸和泰國當工人,吳可熙在小餐館刷了六個多月的碗。他們和工人們一起吃一起住一起上工,直到現在在採訪中吳可熙都會脫口而出“我們同事”怎樣怎樣。沒有經紀人,沒有助理,別人拍一部戲學會高大上的技能,他們學會了在臟破的小餐館刷盤子洗碗,學會了紡織分線,在130多度的高溫裡上漿,工作環境危險惡劣到每天上工前要先拜四面佛。很多演員常把“體驗生活”掛在嘴邊,趙德胤和兩位主演卻更常說“訓練”這個詞。 “體驗”只是去感受,“訓練”卻是在體會、學習之外,加一層有意識的模仿與再現。所以兩個土生土長的台灣演員,學會了夾雜緬甸方言的雲南官話,拍戲時好幾次他們差點被當地人認出,都是靠地道的泰語和緬甸語蒙混過關。
就這樣,他們用一年多的時間,從穿著到狀態、從語言到技能,將自己訓練的與真正偷渡勞工沒有差別才開始拍攝,也因此才有了首映現場觀眾看到光鮮亮麗的他們發出“完全認不出!”這樣的驚呼。
趙德胤之前的影片從來沒有劇本,除了受當時拍攝條件限制,也因為導演更善於根據真實的生活隨時即興創作,他從不明確對演員說該怎麼演,只在不停地觀察後才反推劇本,並全然信賴經過了大量“訓練”後的演員表演。女主角吳可熙笑談《再見瓦城》是她第一次在趙導這裡看到劇本,但仍然會有每天改戲加戲的情況。比如趙德胤看到兩個人在紡織廠打工時身上常常有線頭,就有了後來影片中阿國給蓮青戴項鍊後從她肩頭摘線頭,這個透著曖昧、吸引、親近卻又克制、並且無比真實的動人細節。
*藝術就是創作者對真善美、對愛恨情仇的看法
“緬甸大概有三百萬到五百萬華人,全東南亞可能三四千萬華人,這些華人可能因為各種原因流浪在其他國家,說的是一樣的語言有一樣的文化。但是我們小時候去中國探親的時候,在邊境,人家是要檢查你身份證的,很明顯你有中國的身份和緬甸的身份待遇是不一樣的,你每天都這樣感受,在創作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就會提出來了,表達出來了。”
身份認同問題,幾乎存在於趙德胤每一部作品中,從《窮人、榴蓮、麻藥、偷渡客》以及之前的短片開始,不管是劇情片還是紀錄片,其鏡頭下的主題未曾變過——表現東南亞地區華人的真實人生和境遇。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於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來自於自己的兄長,以及16歲時在全家傾盡所能支持下來到台灣的經歷。
* “為什麼要一直拍這些?”
“我生活周遭的感受一直是這樣的,就跟地藏王菩薩一樣,人家問為什麼你一直在地獄裡面你不上天堂?因為地獄還有鬼,就需要有佛。就是這麼簡單,藝術就是這樣,它的存在就是在解讀你個人對黑暗或良善,真善美,愛恨情仇的看法。”
但是趙德胤也表示拍到《再見瓦城》可能就差不多了。在等待更好的機會和更多資源期間,他一直在準備,硬件條件上的、經驗上的以及人生觀方面的。他認為轉型關乎的並不是簡單的“類型”兩個字,而是對一個領域的投入和理解,關乎創作者的哲學觀世界觀。 “導演不是在主導觀眾去看電影,而是去勾起觀眾原有的情感去共鳴演員當下的狀態”,趙德胤認為在引發觀眾個人感動的過程中,甚至連故事本身都不重要。連故事都只是表象,那麼“類型”這僅僅起到載體功能的事物,必然也不會成為束縛趙德胤創作的枷鎖。
在今天的《再見瓦城》之前,趙德胤都將情感傾注於“一路走來”的過去,用了四部劇情長片和多部短片紀錄片,梳理好“異鄉”“身份”“貧窮”“轉變”這些影響他過去生活的主題。如今在完成自我探索之後,他將去用更開闊的視角討論更廣泛的議題。 “你的人生對生活物質或基本的身份表像都已經沒有太多的需求,我的生活變好了,很多東西都沒有那麼困難了,可是另一個問題又出現了——你的心靈跟家人,跟家鄉又有隔絕了,時間跟空間改變了,你回不去了。”
據悉,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將是科幻題材,一位吸收腳下土地所滋生養分進行創作的導演,會怎樣做出類型片的嘗試,這非常讓人期待。無論如何,我們希望看到這位華語電影新力量的代表,在創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採訪/文字 帼杰
搜狐報導http://yule.sohu.com/20160908/n4679009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