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東吳大學註冊時間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東吳大學註冊時間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東吳大學註冊時間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5萬的網紅焦糖哥哥-陳嘉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吳老師教學部落格,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東南科大ANDROID研習心得 Android學習懶人包:http://terry55wu.blogspot.com/p/android.html 這次在東南科大資通學院辦的教師研習非常愉快,感覺東南科大師生互動良好, 老師的非常有學習動力,連卸任的何校長也來聽講,讓我有些受寵若驚, 中午休息時間...
-
東吳大學註冊時間 在 吳老師教學部落格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1-10-24 22:58:59東南科大ANDROID研習心得
Android學習懶人包:http://terry55wu.blogspot.com/p/android.html
這次在東南科大資通學院辦的教師研習非常愉快,感覺東南科大師生互動良好,
老師的非常有學習動力,連卸任的何校長也來聽講,讓我有些受寵若驚,
中午休息時間和何校長、謝主任與張老師等老師們閒聊,很難感覺老師們對於發展Android的決心,
兩天要將證照題目解完,並要老師們考證照,真的是件不可能的任務,
在答應技能基金會汪經理的邀約後,就不斷思考如何可以讓老師們在短時間內學會Android,
並能通過證照的教學方式,幾番思索,數位影音教學檔的錄製似乎是最好的方式之一,
於是找來振傑(今年技職之光、證照達人與Android五零高手比賽第二名)幫忙解題與錄製,
這樣對老師們的幫助就很大,至少可以清楚知道答題的流程,
介面的設計與程式設計的每個動作也能清楚掌握,再輔以我的詳細解說,自然能在短時間速成,
但還是希望老師們可以當成入門的方法,考試只是過程,之後還是需要花時間再學習。
並邀請振傑擔任助教,也讓振傑有機會開開眼界,走出自己的象牙塔,看看其他學校發展的現況。
當天比較遺憾的是由於上課環境並非為Android所特別設計的系統,還安裝微軟等開發環境,
在執行Android的時候發生許多平常未曾發生的狀況,建議能在只為Android開發所設定的環境下學習,
會是問題最少的。
最近剛好也在元智與東吳大學教這方面的課程,並有許多輔導學生考證照通過的經驗,
順便和老師們分享,此外,身為湜憶電腦執行長,
順便分享公司最近得獎的心得,
除了獲得金峰獎創業青年楷模外,教育部辦的證照達人比賽,前六名有五名是來自湜憶電腦,
今年的技職之光振傑,也是湜憶的學生,他也是這次ANDROID五零高手大賽的第二名得主。
而振傑的國中基測成績只考54分,在程式設計與證照上,找到人生方向,積極努力必然成功。
Android 教學研習心得分享懶人包:
2011/4/3
GOOGLE Andrid2入門應用吃喝玩樂影音分享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4/google-andrid2.html
2011/6/20
TQC+ Google Android 研習線上免費影音教學分享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6/tqc-google-android.html
2011/6/23
通過 TQC+Android 程式設計證照考試囉!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6/goodgle-android.html
2011/7/23
湜憶 Google Andriod 程式開發第5次上課分享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7/google-andriod-5.html
2011/7/31
淡江資工Android 程式開發學習綱要說明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7/google-android-2.html
2011/8/2
淡江資工Andriod程式開發第2天上課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8/andriod2.html
2011/8/7
淡江資工Andriod程式開發第5天上課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8/andriod5.html
2011/9/6
最後一哩!如何註冊與發佈APP到Android market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9/android-market-android.html
2011/9/9
佛光資應系ANDROID種子教師研習心得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09/android.html
2011/10/15
淡江資工Google Android2教學心得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0/google-android2.html
2011/10/23
最熱情的東南科大Android教師研習心得分享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0/android.html
2011/10/30
華夏資工 Android證照研習教學心得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0/android2.html
2011/11/13
超快速Android解題 北區TQC+Android研習成功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1/tqcandroid_13.html
2011/11/19
溫馨的崇右資管TQC+ANDROID教師研習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1/tqcandroid_19.html
2011/12/10
東南科大資管系專題評審心得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2/blog-post.html
2011/12/18
努力拼證照銘傳電通TQC+Android研習心得
http://terry55wu.blogspot.com/2011/12/tqcandroid.html
東吳大學註冊時間 在 焦糖哥哥-陳嘉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上次很開心能參加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主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學術研討會,這是我第一次走進東吳大學。那天知識量太大導致肚子餓,但又不好意思吃兩個便當,所以發現樓上有麥當勞還開心地傳訊息給朋友說:「妳學校好讚喔!竟然有麥當勞。」對方回:「我學校確實有麥當勞,但我讀的是清華大學。」
😔
當天研討會的下午茶點心很讚,我一直盯著桌上的司康流口水,但實在不好意思跟同學搶點心吃。😂
我擔心教授誤會我去現場白吃白喝,所以寫了一份作業證明我有認真聽課。
=======研討會開始=======
主辦單位: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協辦單位: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
時間:2020年12月5日(週六)09:00-18:00
地點: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國際會議廳
社會學家Max Weber於1920六月因感染大流行肺炎而過世,一百年後同樣遇到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我們紀念這位影響社會學、政治學、哲學、經濟學等人文社會科學的思想家格外具有意義。 東吳大學社會學系、人文社會學院、人權研究中心合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紀念研討會,讓現代學者透過知識上的交流與韋伯對話。大多數的人都以為韋伯只是社會學家,對他的印象就是與馬克思(Karl Marx, 1818-1883)和涂爾幹(Emile Durkheim, 1858-1917) 並列為「社會學三大經典作家」。如果更熟悉韋伯一些的人可能會知道其最著名的著作《基督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的精神》以及《經濟與社會》都是社會學經典,但較可惜的是,讀過這些著作的人,或許也罕有機會去深度理解韋伯的知識創造過程,以及為何他從不認為自己是社會學家。
這場研討會邀請了多位學者與會。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裴元領的論文<宗教是什麼?為研究韋伯宗教社會學的準備工作>以中國四書五經、易經、聖經、佛經、墨子、印度摩科婆羅多及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來分析韋柏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的<從新社會學的角度談韋伯>認為社會學的關鍵在於創造力,而不是有多少學派、生產多少論文。現在的環境已經不是社會學誕生的那個年代,而是數位社會時代,這個年代你(妳)在網路上的「帳號」比自己是誰更重要。在(法國後現代思想家)布希亞的時代,人們認為「大眾不在乎真實」,但到了今天,則是「大眾創造真實」——假新聞、偽資訊都是現代人的集體創造。跟性愛機器人做愛算不算出軌?未來趨勢已經不是在爭吵性別、性向,而是當機器人成了人類更好的選擇而非替代品時,這些倫理問題怎麼辦?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君玫的<韋伯與奧斯華德:一個能量社會學的想像>從化學家奧斯華德的「社會能量學的一元論」與韋伯的「多元社會學觀點」的對立衝突切入。根據她的研究,韋伯不認為奧斯華德的化學概念可以推展到人文社會,只是現代的人反而開始重讀奧斯華德的能量學(能量的關係),因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確面臨能源、環境等新的問題。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賴曉黎的<從禁欲概念論尼采與韋伯的異同>研究尼采的《道德系譜學》與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宗教社會學》中,禁慾理想與韋伯禁慾主義之間的主要區別。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暨系主任黃厚銘的<消失於社會學中的理論與經驗間關係之多元想像>認為思想史、理論研究不該只存在哲學、歷史學中,但不少人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只有「質性、量化、田野」三種方法。講者取三大家理論與經驗之間的關係來說明:涂爾幹的「社會事實論」是用一個理論來掌握一個實在,並從經驗中來驗證理論是否符合實在,或從經驗中產生新的理論。韋伯的「理念型」則建構出一個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的東西,認為社會學是具體事實的科學,所以最抽象的法則最沒有用處,沒有辦法套用於所有社會。韋伯的理念型和涂爾幹的普遍可以適用的想法與抽象概念抵觸。如果是這樣,那麽,馬克思學說的本質是「自由自覺的勞動狀態」,若將其核心精神從《資本論》中抽掉,只留下經驗證據,那這本書還能成立嗎?青年馬克思談了一個共產世界的理想狀態的理論,但《資本論》的實證經驗卻非如此。中山醫大醫社系副教授黃敏原的<韋伯的人論及其社會心理學考察>指出韋伯由理念引導世界圖像,認為需要我們「熱情」參與,並舉「清教徒可望成為天職人,我們則必須是職業人」的新教倫理為例。
每位講者雖然只有短短的20分鐘,但卻帶給現場聽眾如沐春風的知識啟迪。只可惜礙於篇幅與我的知識有限,僅能以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論文作為研討會代表,而與會學者豐富精彩的研究,大家可以按照論文題目搜尋拜讀。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的張旺山教授在其論文<韋伯的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1895-1907>(Max Webers Konzeption einer “Wissenschaft vom Menschen”:1895-1907 )中提到,韋伯關於某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形成,與他轉換人生跑道(由法學家轉變成國民經濟學家)有關。並且,這種「人的科學」的構想,從 1895 年弗萊堡大學就職演說首度提出,到1907到 1910 年已初步完成, 直到1910德國才成立社會學學會。講者在研討會上企圖論證韋伯的通才在各領域皆有傑出表現與貢獻,只是韋伯在學術領域中不斷跨界的強烈特色,也導致後人不斷地挑戰他的權威;但同時,各領域的學者得藉著韋伯的典範出發,才能開啟更多知識上的創新與可能。根據韋伯太太瑪莉安娜(Marianne Weber, 1926)的說法,青少年時期的韋伯花了很多的時間與精力製作了一幅 1360 年的德國歷史地圖,並在 15 歲那年的聖誕節期間再度寫了一篇長達 46 頁的論文<對印度日耳曼諸民族之民族性格、民族發展與民族歷史的一些考察 >。
但從小熱愛歷史的韋伯並沒有成為歷史學家,除了他的興趣廣泛外也有經濟上的考量——就跟我們尋常人一樣。韋伯 1882 年 5 月在海德堡大學註冊時,是以「法學」作為主修與職業學門 ,1884 年冬季學期轉讀柏林大學、1886 年通過第一次法學國家考試,直到 1889 年完成博士論文及1891 年完成任教資格論文完整了法學家訓練。所以,韋伯在 1892 年開始以私講師身份在柏林大學教授法學課程,並於 1893 年 11 月被任命為法學非教席教授。
韋伯的教職生涯並非一路到底毫無變動,這與德國的教育體制、韋伯個性與博學多聞都有關係,就像1893 年 6 月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就已經想要挖角韋伯去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 而韋伯在 1894 年 4 月初決定轉換人生跑道接受聘任,前往弗萊堡大學擔任「國民經濟學與財政學」的講座教授。這也意味如果韋伯只懂法學,是無法受到弗萊堡大學哲學學院青睞的,假如他的底子不夠也無法輕易脫離舒適圈,獲得更好待遇的工作。
韋伯於1919年1月28日受巴伐利亞「自由學生同盟」之邀,在慕尼黑大學所做的二場演講,<以學術為志業>與<以政治為志業>皆是「以精神工作為志業」的系列演講。韋伯後來根據速記人員抄錄的筆記,於1919年出版演講內容。為何韋伯會特別提到政治呢?在還沒了解韋伯前,我原以為像他這樣的經典學者不會沾染政治領域,但在閱讀這兩篇演講稿後得知,在當時德國的學術氛圍,韋伯意識到政治立場干擾學術領域造成的困惱。他在演講中呼籲——一種學術倫理的規範性訴求——政治不屬於課堂、教師扮演先知的徒然。在此摘引<以學術為志業>中對於學術倫理訴求的經典段落:「在文化團體以及政治團體的範圍內應該如何行動——這兩種完完全全是不同性質的問題。如果他接下來問道,他在課堂上為什麼不應該同時處理這兩者,那麼對這個問題的答覆就是:因為先知與鼓動家並不屬於課堂上的講臺。先知和鼓動家都被告知說:『要走上街頭去公開演說。』意思就是到容許批評的地方。」
擁有學者身分的韋伯排斥政治進入課堂上,但課堂外的韋伯卻希望透過候選而不競選的方式從政,來達到他參與制憲的目的。他在1918年12月25日寫給友人的信中,韋伯還信誓旦旦地認為:「看來,我在法蘭克福相當篤定能夠當選。」結果卻事與願違。韋伯也曾經感嘆地說,終其一生,他都是個「政治獨行俠」。從這兩篇演講稿中就能發現,韋伯身處學術領域與政治領域中,產生既熱愛又互斥的矛盾心情。
張旺山教授也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及,韋伯一生始終對政治有一種「秘而不宣之愛」,因此,他對政治學的貢獻,也使得諸如《政治學的經典作家》(Klassiker der Politik)這樣的書,不得不將他列入政治學的「經典作家」之列。韋伯提出「正當支配的類型」的學說時,雖不是為了政治學而生,但卻影響了政治學領域,並被政治學者所用。Carl Heinrich Becker(1876-1933)曾依照韋伯的期望並提供優渥的條件,希望聘他為波昂大學的「政治學」講座教授,但後來韋伯基於私人理由選擇了到慕尼黑接 Lujo Brentano(1844-1931)退休後所留下的國民經濟學講座教授的空缺。1920 年夏季學期,韋伯甚至在慕尼黑大學開設了一門進階課程,課名就叫作「一般國家學與政治學(國家社會學)」。
我們廣為傳頌韋伯的博學多聞,但卻忽略了就是因為他懂太多、擁有太多知識,常讓他面臨抉擇的痛苦。在一封韋伯於 1887 年 9 月 30 日寫給他的大姨丈包姆加騰(Hermann Baumgarten, 1825-1893)的信中,韋伯就曾坦承:由於「種種實際上的利益――對這些利益的規制,乃是法律發展的基本課題呈現了種種的結合,而這些結合在我看來,用我們的科學的那些手段,是無法加以掌握的」。這意思是韋伯體悟到法律知識的極限,而將其排除在自己的興趣與職涯之外。
雖然講者一樣只有短短二十分鐘,但卻提供了韋伯豐富的知識之旅。韋伯在學術職涯上並非如我們習慣的教育體制,只能線性發展的刻板印象。在這意義下,韋伯的一生為台灣學者、學生帶來的啟示是:在求知、求學的旅程中,「修正」與「調整」是再正常合理不過的現象了。我們不要被一時的挫折擊倒,休息夠了爬起來就好。同時,韋伯的一生也提醒我們面對知識要謙卑,那是因為人擁有的知識都有極限與界線。即便博學如韋伯也不斷地受到各領域的專家挑戰,但知識就是憑靠在如此的堆疊中精煉與豐富。或許韋伯可以成為各種領域的專家,但他卻未定義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就是因為他清楚知道自己的所知所能有限。不過,韋伯逝世百年後其知識系統並沒有因為各種挑戰崩潰,反而留給社會學界與對社會科學有興趣的每一個人,可以憑著韋伯的典範達到他以前辦不到的事情,與少經歷他在肉體與精神上的煎熬。
最後,由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與東吳大學張佛泉人權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韋伯逝世百週年:韋伯學說與二十一世紀對話」只是第一個一百年,未來將會有兩百週年、三百週年與韋伯對話的學術研討會。雖然韋伯的生命逝去,但他卻能持續地啟發後人追求知識,熱愛生命與社會;死亡只是瞬間的終點,卻是邁向精神永恆的起點,韋伯的學問與精神永存在知識宇宙中。
東吳大學註冊時間 在 沃草 Watchou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阿草國際新聞 中國振華數據情蒐全球240萬人 臺灣政要、名人、罪犯都入列!
你在網路上的一舉一動,都可能成為中國情蒐的材料!中國振華公司情蒐全球 240 萬人,建立起龐大資料庫,多國政要、名人、罪犯都在其中,引起全球關注,擔憂可能是中國情報收集的一部分。臺灣部份則有前總統 #馬英九、外交部長 #吳釗燮、民進黨秘書長 #洪耀福、立委林昶佐之妻 #Doris 、藝人吳克群甚至是小燈泡案兇手王景玉等多人入列,範圍包括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名人及罪犯。
該消息是自臺灣時間上週一(14)由澳洲媒體《ABC》與《澳洲商業評論》首先揭露,隨後印度《印度快報》、英國《每日電訊報》、日本《讀賣新聞》、美國《華盛頓郵報》、加拿大《環球郵報》等媒體紛紛發表本國人士遭情蒐的情況。《自由亞洲電台》在 9 月 15 日揭露解密資料庫中有至少 2,900 名臺灣人,並公佈一部分解密名單。《蘋果新聞網》則在週日(20)解密其中 1480 位臺籍名單。
#資料規模有多大
媒體報導指出,在已被外界破解的25萬名單中,已知至少有 5 萬 1,000 名美國人、4 萬名英國人、3 萬 5,000 名澳洲人、 5,000 名加拿大人與 558 名日本人在內,但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平民、或是與「關鍵人物」有過接觸的周邊親友。目前仍不確定其他數百萬人的資料細節,對該公司取得數據的途徑與監控邏輯也不清楚。
這個龐大的資料庫是由中國「深圳 #振華數據 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建置。該公司將其命名為「#海外核心信息庫」(#OKIDB: Oversea Key Information Database)。根據 Wayback Machine 2019 年對該公司官方網站抓取的頁庫存檔,這個資料庫由四大子資料庫:人物庫、機構庫、資訊庫、關係庫所組成。
同樣在該公司 2019 年的網站中,出現了強調包括媒體機構重要人物的「媒體數據庫」、包括軍隊領袖、高級軍官的「軍事人物數據庫」,其他還有「智庫數據庫」以及「政治人物數據庫」。此外,該公司也提供客戶「全方位的境外數據採集解決方案」,其中包括「#暗網數據」。
#資料是怎麼收集的
根據多國媒體報導,資料庫涵蓋政治人物、高階公務員、軍方人物、產業界人士、學者、名人及罪犯。這些人被建置包括家庭地址、生日、電子信箱、婚姻狀況、照片、社群媒體帳號(Faceobok, Twitter, LinkedIn, T 等等)、法庭文件與犯罪紀錄的個人資料。澳洲《ABC》表示,其中還包括銀行紀錄、工作申請與心理分析資料,相信部份資料來自「暗網」。
《蘋果新聞網》的報導指出,該資料庫中使用了 Dow Jones 所開發的綜合型跨國新聞資料庫 Factiva 蒐集相關資訊。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的設計與 Factiva 相近。
這批資料對人際關係著力頗深,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名單中,甚至包含了某些人士的「前女友」。此外還有已過世的人物,其中最久遠者為1979年過世的前臺北市議員潘天祿(前國民黨立委潘維剛,現任東吳大學校長潘維大之父)。沃草編輯推斷,這可能是是針對新聞、個人關係或是法庭文件進一步分析、整理而另外建置的關係人物。
加拿大《環球郵報》則指出其所掌握的資料中,有3000多人被給予 1-3 的評級,其中「 1 」多半為具有直接影響力者,如市長、高階文官、公務員等;「 2 」則為這些人的親友;「 3 」則為罪犯,多數為經濟罪犯。在《蘋果新聞網》整理的罪犯名單中,也不少是屬於經濟犯罪。
《華盛頓郵報》則表示,該資料庫不乏直接自 Factiva、LexisNexis、LinkedIn 等美方資訊源直接複製貼上的內容,其中大部份社交媒體資訊,似乎都來自於可以公開存取的帳號。《華郵》引述了一名不具名的專家評估,認為其中可能有重要的資訊內容,但仍不足以作為軍事或情報蒐集上有用的資料。英國《每日電訊報》則指出大部分的學者資料,似乎來自對公開資訊的網路爬蟲。《環球郵報》則稱在 16, 000 份提及加拿大的資料做分析之後,發現很大一部份似乎直接取自 Crunchbase 一類的公開索引資料庫。
此外,《華盛頓郵報》與《每日電訊報》都指出,資料庫中有針對英、美軍方人物與軍艦活動的訊息整理。《每日電訊報》即指出英國國防參謀長 Nick Carter 等人名列其中,但多數為美國軍方人物。《華盛頓郵報》則指出,該資料庫對艾森豪號( USS Dwight Eisenhower)、尼米茲號( USS Nimitz)航母都有指定 ID ,收集分類相應的社群貼文與網站內容。《華郵》報導,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 John M. Richardson 、前代理海軍部長 Thomas Modly 也名列其中。在資料庫的軍官檔案上,還以中文粗略地註記其服役、培訓經驗。
#資料庫拿來做什麼
儘管部份資料可能來自暗網,但不少專家認為,振華的 OKIDB 資料大多來自公開訊息,也欠缺進一步的分析整理,欠缺進一步的利用價值。其資料雖然較劍橋分析所蒐集的精密,但數量卻比劍橋分析所所蒐集的上千萬份資料相去甚遠,一般認為,也無法用於資訊戰。
但專家們仍不排除這些資料有供作情報或軍事部門使用的可能性。這是因為中國向來積極收集各類公開資料。此外,中國在 2017 年通過了《國家情報法》,規定民間企業有協助國家蒐集情報的義務。此外,《華盛頓郵報》指出,該公司曾申請涉及抓取新聞和訊息,管理數據、處理視頻以及社交媒體操縱(manipulation)的專利。此外,該公司也在 2019 年 9 月註冊了「模擬社交媒體互動」的專利。
雖然沒有證據指明中國官方或軍方直接掌控振華數據,但該公司與中國官方、軍方確實有相當程度的連結。網站首頁上便放上「聚合全球數據 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標語,也高調宣傳振華與多家與中國官方、公安、軍方關係密切的企業如拓爾思、華融、中譯語通有合作關係。甚至在公司的微信公眾號「 99 所」,還曾發表與中共官方立場接近的批評香港民主運動文章。這些因素,都令專家們對振華是否僅是進行一般的商用資訊蒐集表示懷疑。在印度,官方已經成立專家委員會調查此事。
在回覆《環球郵報》的實地採訪時,振華職員也不避諱地告知客戶包含中國政府與軍方。但在回應英國《衛報》的採訪時,該公司的孫姓主管卻否認與官方、軍方有所往來。
這份資料是由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的美國學者鮑丁(Christopher Balding)與澳洲網路安全公司 Internet 2.0 創 辦人波特(Robert Potter)揭露。他們向數家新聞機構提供了一份部份基礎數據庫。鮑丁指出,他在 2019 年時收到告密者提供這份資料庫的資料。在與波特的 Internet 2.0 合作後,下載並重建了約10%的完整數據庫,估計約有 1TB 的文本。
鮑丁是財經與經濟政策教授,曾於在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任職9年,因發起抗議中國政府施壓審查國際研究期刊的跨國聯署遭到「人身威脅」,在2018年離開中國,轉往越南傅爾布萊特大學(FUV)任教。
澳洲《ABC》報導指出,振華宣稱他們在海外有20個資料收集節點,其中兩個確認在美國堪薩斯州與韓國首爾。《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洲》的作者 Clive Hamilton 向《ABC》表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在澳洲有一個。一位五眼聯盟的情報官則稱呼這種情報收集方式為「馬賽克式的情報收集」,只有當資料被放到正確的位置上時才有意義。這與西方的情報收集方式並不相同。
Facebook 與 LinkIn 的發言人皆向《華爾街日報》表示,這樣的收集違反了公司政策。 Facebook 表示已經封鎖了振華公司並向其發信要求停止行為。 Twitter 則表示與振華公司之間沒有任何資料共享協議。
針對各國的質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 16 日表示,他注意到振華公司已公開作出回應,表示有關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有關公司已明確表示,「他們是一家私營企業,客戶是研究機構和商業團體,不收集數據,只做數據整合,有關數據都是互聯網上公開的數據。」
📰 臺灣蘋果系列報導 https://waa.tw/ZoT4ot
📰 澳洲ABC https://waa.tw/3TRyTi
📰 美國《華盛頓郵報》 https://waa.tw/THHqOz
📰 加拿大《環球郵報》 https://waa.tw/ND7i5a
📰 英國《每日電訊報》 https://waa.tw/USfAS9
📰 美國《自由亞洲電臺》 https://waa.tw/svIG1G
#中國滲透 #資安危機
🆖 「便當助理」不支薪專喬事、成中國滲透破口 公督盟:別讓立委名片成犯法通行證! https://waa.tw/M0LvqP
🆖 資訊戰專家沈伯洋:數位身分證規劃不周,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死更快!」 https://waa.tw/yA3yIg
🆖 紐西蘭媒體爆:在野黨領袖赴中參訪、盛讚中國,竟是中國間諜嫌疑人華裔議員楊健牽線 https://waa.tw/HWcpdb
------
#沃草需要你 #定期定額募集中
💪 每月 199 元,留下守護台灣的力量! https://waa.tw/fRm7DF
FB_watchout.tw|[email protected]|TW_watchoutTW|TG_WatchoutTW
東吳大學註冊時間 在 倒立先生Mr. Candl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公文顯示蔡英文1983已被政大聘用
感謝網友傳來有關蔡英文的四份政大與教育部公文收發檔案資料 (詳見如附照片)。我把這4件公文整理摘要如下,其中第一份應是政大收受蔡英文申請教職的公文(1983/5/23),而第二份應是政大發出要聘用蔡英文的公文(1983/5/31)。
如果我的解讀還不夠精準,請即公開蔡英文的政大人事檔案。
綜合過去所有的訊息,我們研判:
1)蔡英文於1982年11月10日退出LSE的碩博士學程後,就已喪失了英國Tier 4 學生簽證身份,而當時必須2個月內離開英國。因此,蔡英文可能1983年1月或更早就已回到台灣。
2)也因此,如學生紀錄顯示,蔡英文在1982-83 與1983-84兩個學年度,沒有任何註冊登錄。如她自己過去所揭露的,她在英國求學的時間真的不到兩年(正式紀錄只有21個月)。
3)蔡英文回到台灣不久後,開始投稿政大法學期刊,同時也於1983年5月31日拿到政大聘書,稍後也於同年10月20日投書聯合報發表有關反傾銷稅一文。她的客座副教授教職,應始於1983年8月或9月,並開始擔任東吳大學碩士生林桓的論文指導教授,該生於1984年春天通過論文口試。
4)蔡英文說她於1983年6月提博士論文,同年10月通過論文口試,並於次(1984)年3月拿到博士。這樣的說法根本不符合上面所說明的情境,何況她已正式退出了LSE的碩博士學程,已沒有論文指導教授,如何會有論文口試的安排?
大家想一想,誰有時間一邊寫英文的論文,一邊寫中文的期刊論文,又一邊準備論文口試,一邊投書聯合報,也一邊教學又指導碩士論文?這個論文門還要再演下去嗎?回頭是岸吧!
===============================
第一份公文:政大是收文單位
-------------------------------------------
檔號:0072/05/02/03/151
來文字號:留2823
收文字號:0720001372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2年(1983)5月23日
===============================
===============================
第二份公文:政大是發文單位
-------------------------------------------
檔號:0072/05/02/03/157
發文字號:政人1123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2年(1983)5月31日
===============================
===============================
第三份公文:政大是發文單位
-------------------------------------------
檔號:0072/05/02/03/253
發文字號:政人3057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3年(1984)12月8日
===============================
===============================
第四份公文:教育部是收發文單位
-------------------------------------------
檔號:0074/140.27-06/1/0050/026
案名:國立政治大學資格審查
來文字號:英代新
收文字號:00
發文字:台審
檔案產生日期:民國74年(1985)9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