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李香蘭香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李香蘭香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李香蘭香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李香蘭香港產品中有10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620的網紅BW 黃千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香港青年音樂節演唱了李香蘭,希望你們喜歡我這個改編的版本呢~ Guitarist: Victor, Jerry Bassist: Pui Drummer: Kit...

李香蘭香港 在 Yiu Fai Chow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09 15:23:11

#Repost @aaiss_hkadc with @make_repost ・・・ 全新核心活動 — Youth Arts Week「青藝週」除咗開幕日活動之外,喺2021年8月7至22日期間,仲有好多唔同形式嘅藝術工作坊畀藝術大使報名參加。一齊睇下Youth Arts Week其中三個活動啦! ...

李香蘭香港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5-10 03:08:31

【 林家謙《一人之境》登陸日本 】 現年29歲的林家謙,2014年加入樂壇後一直居於幕後,先後創作《矛盾一生》、《壞與更壞》、《心之科學》、《愛情是一種法國甜品》等數十首作品。及至2019年1月,他正式走進錄音室,獻唱第一首派台歌《下一位前度》,並包辦作曲、編曲、監製,正式以獨立歌手的身份出道,之...

李香蘭香港 在 游大東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0-16 15:32:24

【 許文軒翻唱關淑怡經典 】 _ 轉眼播足超過3年半的無綫長壽音樂節目《流行經典50年》,現在逢周日晚都會跟ViuTV的同類節目《Chill Club》正面對撼,由於頻道受眾影響節目定位,後者明顯主攻年輕網民,出席的歌手多數唱新派台歌,反觀前者則主打昔日情懷、集體回憶,每集都會有特定主題,讓獲邀出席...

  • 李香蘭香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07:57:30
    有 1,178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0913)
    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從流行文化中,可以看到1967年香港人社會意識大轉變。

    1949年中共建政後,五十年代大批大陸人來港,其中由江浙人帶來工商業,和上海的流行文化,對社會影響最大。當時不是叫流行曲,而是叫國語時代曲,流行歌星是周璇、姚莉、白光、李香蘭和吳鶯音;到六十年代,就是台灣的流行歌星佔領香港市場,姚蘇蓉、湯蘭花、蘇芮、歐陽菲菲、翁倩玉以及一直紅到九十年代的鄧麗君。粵語流行曲不是市場主流。電影方面,五六十年代從永華,到長城、邵氏、電懋、國泰,這些拍國語片的電影公司佔領了大影院市場,與西片互領風騷;粵語片的製作很多,但多在街坊流連的小影院放映。

    1967年11月,暴動剛退潮,香港第一家無線電視TVB 誕生。TVB 的新聞報導,和電視劇、處境劇的製作,覆蓋了香港相當大比率的人口。

    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許氏兄弟的電影、特別是許冠傑的粵語流行曲冒起,風行全港,由此而帶入香港粵語流行曲、電視劇、粵語電影的新時代。香港流行文化爆發式的興旺,不但覆蓋全港,更風靡東南亞、台灣、歐美等地華人社區,以至文革後的大陸。香港歌星、影星、導演、作曲作詞者,出現好多超級奇葩,可說歷史僅見。

    這就是香港的黃金時代。從1967年末開始,只有這二三十年。短短時間,在良好管治和充分自由的空氣下,就創造出許多奇蹟,產生許多傳奇人物。在戴麟趾、麥理浩開始的大刀闊斧建設市政與革新中,最值得稱道、當時我也認為是最難得一件事,就是創立了廉政公署。廉政公署的成功,將香港締造成一個公平社會。

    本土流行文化的崛起,反映了香港人對這個英治下的地方,產生越來越強的認同感。在所有的華人地區仍然處於不同程度的不自由的狀態下,香港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香港可以看到所有在海峽兩岸被禁閉的消息和評論。香港人在公平的法律制度下,可以自由做任何不違法的事。香港公共事務、交通、稅制、醫療,提供的服務比任何地方都方便。七十年代之後到香港生活的人,無論從大陸、台灣還是世界其他地方來,大都認為香港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地方,沒有之一。

    2017年,羅恩惠導演拍了六七暴動的記錄片《消失的檔案》,引起關注。她原想將記錄片的內容出書,並邀我寫序。我的序寫了,書卻沒有出成。

    我在序中,引用法國印象派大師高更(Paul Gauguin)在1897年的一幅畫作中的三句問話:「我們從哪裏來?我們是甚麼人?我們往何處去?」

    香港人從哪裡來?不用說,絕大多數香港人來自中華大地。我們是什麼人?我想在1967年前絕大多數的香港華人市民都會說「我是中國人」,至於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當時社會輿論的主要左右派之分。我們往何處去?那就各有選擇了,除了在香港土生土長、有些家族生意繼承的本地人之外,1949年後從大陸來的人,大概那時候都不會認為香港是他們永久的家。鄰近的強權使許多人不安,他們想把香港當作跳板,藉此跳出海外,遠離中國。

    英國維持在香港的管治,是為了觀察和接觸中國;中國讓英國繼續管治香港,是以香港作為通向西方世界的窗口。中英雙方都沒有把香港市民當一回事。如果中英都沒有把香港當一回事、而許多香港人又把這裡視為「跳板」的話,這個「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就不是香港人的永久的福氣。

    當中國在極左狂潮下,用語講到要「粉碎港英統治」而結果卻是「香港還是那樣子」,就意味著這裡可以作人生的長期規劃了。儘管英國那時候已經知道1997年會有條約到期的問題,但在中共不干預下,全力建設一個輝煌的香港,可以使英國在國際社會的關顧下,提高與中國議價的能力。

    儘管中英雙方都各有打算,但香港人就在這個歷史時空,享受到最大的自由,最方便最發達的經濟文化,最文明最公平的社會秩序。香港流行文化的奇蹟般崛起,意味香港人的身份認同已經從「我是中國人」轉為「我是香港人」,至少是「不一樣的中國人」了。這之後,身份認同的民調雖有起落,但倘若沒有先驗的政治觀念,整體趨勢就沒有什麼懸念了。以0至100分的「身份認同指數」計算,2018年民調顯示,認同自己是「香港人」的,指數破紀錄高達83分。

    「我們往何處去」?儘管九七問題泛起,和近年政治環境大轉變,使香港人在六四後、九七前和現在,都掀移民潮,但留下來的和離去的,心中仍然追求著憧憬著那黃金時代的香港。(62)

    圖1,香港流行文化的先驅者——許氏兄弟和父母(網上照片);

    圖2,香港新聞業輝煌時期的傳媒人,前左起,毛孟靜,黃應士(TVB新聞總監),張敏儀,包雲龍(亞視新聞總監),黃志強(港台新聞部);後左起,林旭華(商台),邵廬善(港台),吳明林(港台),李怡,蘇狄嘉(港台),戴天,李錦洪。

    (《失敗者回憶錄》在網絡媒體「matters」從頭開始連載,網址:https://matters.news/@yeeleematter)

  • 李香蘭香港 在 李香蘭生活研究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7-15 22:06:26
    有 71 人按讚

    [ 李香蘭生活研究房呈獻: 巨龍 Cushion ]

    靈感源自天然形狀,人體工學設計,正式接受預售:

    Cushion 物料為BB絨;尺寸約H60xD19xW55cm;正面印咗「以撒巨龍」,而背面有兩款字句:一款寫住「我不想努力了」;而另一款係憤世嫉俗版,專門 for 大家返屋企放負使用。

    訂購表格Link:https://forms.gle/kDKpiipdgQ7EMEbR8

    由於技術層面所限,暫時只限香港嘅讀者/Fans訂購,第一批23/7/2021 截數,可享早鳥價$315/個 (原價$350/個)預計8月中出貨。

    取貨方式:
    1) 貨到後相約到李香蘭生活研究房(JCCAC L4-16)自取 或
    2) 以本地順豐寄出(運費到付)

    付款方式(細節參考表格最後一部份):
    1) Payme
    2) 轉數快

    填妥表格後,請於李香蘭生活研究房Facebook 專頁 PM 入數證明 (即係成功付款嘅Cap Screen),工作人員核對入數後會於3~5個工作天內回覆。

    #第一次正式搞預售 #如有待慢 #多多包涵 #多謝支持 #巨龍Cushion #阿貓阿狗 #以撒 #李香蘭生活研究房

  • 李香蘭香港 在 李怡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26 12:26:12
    有 479 人按讚

    失敗者回憶錄:淪陷區藝文(李怡)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接着是日軍與國軍的八一三會戰,11月日軍攻陷上海。儘管上海絕大部份地區淪陷,但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的法租界、公共租界仍然是英法所統治。這四年,上海租界被稱為「孤島」。孤島時期,中國文化人雲集,在那裏發展了相當蓬勃的文化出版、電影、戲劇活動,而且貫注愛國抗戰的社會意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孤島也淪陷了,但那時候汪精衞的南京政府已經成立,在汪政權下,不少文化人仍然堅守崗位,各藝文活動都在摸索附日政權的政治底線,作反控制、爭自由的文化實踐。許多作家、導演、演員在汪政權治下冒起,名聲和表現延續到抗戰勝利後,以及1949年後在香港和台灣發展。

    著名作家張愛玲,就是這時期冒起的。同一時期冒起的作家還有傅雷、鄭逸梅、柯靈等人。著名製片人張善琨長袖善舞,導演方沛霖、卜萬蒼、朱石麟,演員陳雲裳、李香蘭、李麗華、王引、高占飛等在這時期竄紅,這些人的演藝事業都延續到戰後。甚至可以說,上海淪陷區的文化活動,為戰後中國及香港、台灣的文化奠定人才的基礎。

    淪陷時期最有名的雜誌叫《萬象》。它創刊於1941年7月,即孤島的末期,到1945年6月即抗戰勝利前夕停刊。由中央書店老闆平襟亞任發行人,先由陳蝶衣主編,到1943年5月主編改由柯靈擔任。張愛玲的小說《沉香屑—第一爐香》1943年5月在《紫羅蘭》雜誌刊出,柯靈讀後驚為天人。其後張愛玲的《心經》、《琉璃瓦》和《連環套》陸續在《萬象》連載。

    《萬象》定位為「時事、科學、文藝、小說」兼顧的綜合性期刊,合乎「包羅萬象」的命名,趣味與意義並重,而其目的則在於「點綴,安慰急遽慌亂的人生」。《萬象》對政治的疏離,對日常世俗生活的貼近,和對永久人性的關注,在某種程度上迎合了淪陷區通俗文學的需求,亦不違汪政權的文化政策。陳蝶衣主編時期《萬象》主要衝破佔領者的封鎖,打開言說空間;柯靈主編時期則偏重於知識分子的言說。兩位主編的努力,使《萬象》網羅了最廣泛的作家群,並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一批文學新人。《萬象》保持逾萬的銷量,成了「(淪陷區)非常時期的非常(文化)現象」。

    淪陷區的電影業,不能不提到張善琨。1942年在親華的日本人川喜多長政的拉攏下,他出面將12家上海電影公司合併組成中聯公司,一年內拍了43部電影。他一方面表示 「效忠於國家、效忠於東亞」,一方面提倡 「保持電影的娛樂性」。那時大部份的電影題材都是風花雪月、卿卿我我的愛情故事。顯示出他和電影人在特殊環境下隨機求變的心態。在他旗下,以朱石麟、卜萬蒼、岳楓、李萍倩為代表的創作群體,基本上沒有主動地拍攝為日本侵略服務的「國策電影」。即使是奉命拍攝以鴉片戰爭為背景、配合反西方的「大東亞共榮圈」國策的影片《萬世流芳》,編導也避重就輕地以林則徐的愛情生活為主線。戰後,這些演藝人沒有被指為「漢奸」。在中共的正統電影史上,淪陷時期的上海電影皆被套上了「漢奸電影」的帽子。但香港電影資料館2000年出版《南來香港》一書,台北電影資料館於2001年出版《童月娟(張善琨夫人)回憶錄》,對張善琨及淪陷時期電影事業基本上採取諒解態度,認為至少保住中國電影業的命脈。

    電影之外,還有蓬勃的話劇演出。一些在歷史中遺失的人物,在我模糊的記憶中出現。

  • 李香蘭香港 在 BW 黃千庭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5-06-24 08:00:00

    在香港青年音樂節演唱了李香蘭,希望你們喜歡我這個改編的版本呢~

    Guitarist: Victor, Jerry
    Bassist: Pui
    Drummer: K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