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李長榮研究員ptt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李長榮研究員ptt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李長榮研究員ptt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李長榮研究員產品中有1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吳秉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上週有關心科學類新聞的民眾,應該都知道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現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翁啟惠會長,榮獲了 #威爾許化學獎 的殊榮。 繼2014年獲頒 #沃爾夫化學獎,翁院長再次以醣分子、醣蛋白研究的傑出成就,再次獲得威爾許化學獎的肯定。這些先進的製成方法,為治療心臟病、中風、流感以及抗癌等新藥開發,...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

  • 李長榮研究員 在 吳秉叡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13 14:00:09
    有 1,267 人按讚

    上週有關心科學類新聞的民眾,應該都知道 前中央研究院院長、現任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翁啟惠會長,榮獲了 #威爾許化學獎 的殊榮。

    繼2014年獲頒 #沃爾夫化學獎,翁院長再次以醣分子、醣蛋白研究的傑出成就,再次獲得威爾許化學獎的肯定。這些先進的製成方法,為治療心臟病、中風、流感以及抗癌等新藥開發,做出巨大的貢獻。

    畢業於台灣大學、麻省理工等一流學府翁啟惠博士,曾於美國德州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以及美國加州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知名大學任教,更當選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是擁有極高聲譽與資歷的學者。在2000年應當時的中研院李遠哲院長之邀,放棄在美國相對優沃的研究環境,回台主持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多醣體研究室,並於2006年當選中研院院長,其間除了為台灣創造了多項專利,更培育許多生技人才。促進台灣生技產業蓬勃發展。

    最近翁院長和基因體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徹團隊研發出不怕病毒突變的超級單株抗體「m31A7」,藉由移除棘突蛋白上干擾辨識的醣,讓超級抗體對任何病毒株都能發揮治療效果。秉叡衷心祝福翁啟惠和馬徹團隊後續研究順利成功,讓世界早日回到過去沒有Covid-19的正常生活。

  • 李長榮研究員 在 民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17 10:31:01
    有 54 人按讚

    【人物】台灣疫苗之父 李慶雲(1928~2021)
    文/陳永興
    #李慶雲,1928年生於日治時代的高雄州湖內鄉,父親是農會職員家境小康,台南長榮中學畢業之後,他考上成大工學院機械系,讀了一學期覺得沒有興趣,轉而參加台大醫學院預科學生考試錄取,第二年起就拿到獎學金,省吃儉用完成了學業。1953年他從台大醫學院畢業獲得小兒科陳炯霖教授的賞識,進入台大醫院小兒科當住院醫師,當時日本腦炎、小兒麻痺、流行感冒、輪狀病毒腸炎,每次大流行台大小兒科病房就人滿為患,連走廊也擠滿病人,急診室有如菜市場,他忙得疲於奔命,心裡想唯有好的疫苗問世,才能根絕傳染病,所以立志以研究疫苗的發展為終生的目標!後來他有機會去美國海軍第二研究所當研究員,學習病毒學、組織培養及流行病學,學會病毒培養、鑑別及血清抗體檢驗,他以麻疹病毒和日本腦炎病毒培養純化經滅毒過程做成「#李氏疫苗」成為台灣開發疫苗的第一人,而他竟以自製疫苗拿自己的女兒和兒子接種,讓家人做人體試驗受試者,這種精神和勇氣令人讚佩不已!
    #台灣疫苗之父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ba55729c-0440-4b0c-9d84-1ebd792d516e

  • 李長榮研究員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1-15 13:38:13
    有 6 人按讚

    《新冠肺炎疫苗發展的瓶頸及解決之道(五)-從院內感染到電子疫苗護照》座談會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緣 起: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明顯升溫,本週臺灣出現第二起院內感染,站在第一線的醫護同仁不幸染疫,避免社區感染爆發以及維持醫療量能必要性,此時疫苗更顯重要!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表示,目前洽購之疫苗總計近2千萬劑,預期今(110)年3月可供貨。現今對疫苗的迫切需求,政府在採購時程上能否加速,確保我國疫苗供應足夠與普及率?以及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與科技的進步,因應未來旅遊業、航空業及工作上急需跨國旅行者的需求,國際組織WEF及IATA提出共同通行證,政府必須未雨綢繆,在維護全民健康原則下,如何讓健康旅客能透過電子疫苗護照快速通關,以減少勞民傷財,請問具體作法在那裡?
    時 間:110年1月15日(星期五)下午1:30
    地 點:國政基金會101會議室(台北市杭州南路一段16號1樓)

    主 持 人:永續發展組召集人 陳宜民
    與會貴賓:(按姓氏筆畫排列)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王任賢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何美鄉
    長榮航空企業工會理事長 曲佳雲
    台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系助理教授 李奇嶽
    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 金傳春
    立法委員 溫玉霞
    中華科技大學航空服務管理系助理教授 蔣昭弘

    討論題綱:
    1. 面對本次院內感染,醫院相關感控計畫是否需要因應修改?疫苗施打前是否成為未來社區感染爆發的未爆彈? 政府除了疫調之外,是否應加快疫苗施打進度及電子疫苗護照的推動?
    2. 面對防疫、維持醫療量能需求,避免院內、社區感染爆發,如何確保我國疫苗採購足夠與普及率,短期內如何大量生產,或如何分批量產,以及超低溫運輸供貨等問題?
    3. 因應旅遊業、航空業及工作上急需跨國旅行者的需求,在維護全民健康原則下,我國如何超前部屬讓健康旅客能透過一個各國都認可的電子疫苗護照快速通關?
    4. 我國新冠疫苗檢測及接種的醫療機構如何列入各國或世界組織認可?我國COVID-19的測試結果或未來已接種疫苗證明的數位證明書其可驗證性、隱私與個資防護、數據安全性、通用性等相關問題?
    5. 配合國際共同通行證或旅行交通證之標準,我國相關政策該如何配合或修法,並如何針對資安政策調整研擬相關配套措施?

  • 李長榮研究員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10-15 01:09:36

    本集主題:「小的與大人」介紹
           
    訪問作者:蔡蕙頻
        
    內容簡介:
    〈總督到警察 日本時代的警察制度〉
      日治時代的臺灣警察,是臺灣總督府實行統治的要角,負責管理臺灣民眾的生活事務,常有濫用權力、素質不佳的現象,招致許多批評。但他們的存在卻對日本在台灣的殖民統治,有著相當大的穩定作用。
        
    〈大人到咱家 警察與戶政〉
      日本統治臺灣以後,為了了解當時的臺灣,透過各種調查蒐集相關資料。根據法令,警察得以隨時到各家進行戶口資料的確認,將臺灣人的身體特質與身家狀況都納入國家體制與警察大人的管理之下。
        
    〈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 警察與政治〉
      日治時期,警察負責維持臺灣社會治安的重要角色,臺灣人從事的政治行動,也是受關注的事項。從治警事件到農民運動,1920年代臺灣社會中的警民對抗,是當時「小的與大人」關係中最重要的篇章。

    〈一桿稱仔到走やみ 警察與經濟〉
      為了維持日治時期殖民地經濟發展,警察大人深度介入了臺灣的經濟生活。從賴和的《一桿秤仔》中看到警察對度量衡制度的管理;到戰爭時期,統制體制的實行,可以看到警察大人無處不在的身影。
      
    〈檢疫、注射到圍草繩 警察與公衛〉
      日治時代,在總督府的規劃下,當時的警察大人還掌管了公共衛生以及檢疫工作,並配合各種名冊管理,紀錄臺灣人的公衛生活,再加上各種衛生教育的推廣,培養出「識字兼衛生」的文明臺灣人。
      
    〈「左側通行」 日本時代的交通警察〉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形成現代化的生活習慣,日治時代的警察大人又多了管理交通的任務。1920年代,各種交通規範亟待建立,第一要務是厲行人車「左側通行」,在各種資料上可以看到許多宣傳,也能看到警察執行工作的狀況。
      
    〈帝國山林的前哨 日本時代的理蕃警察〉
      為了開發臺灣的山區資源和原住民治理,日本政府在一般警察之外設置了「蕃地警察」。他們的初期任務包括「防蕃」、武裝討伐迫使使原住民歸順以建立管理制度,後來則以輔導產業、教育、集團移住為主,是帝國統治臺灣山林的最前線。
      
    〈經濟、防空與流言蜚語的取締 戰時體制下的警察〉
      珍珠港事變後,日本擴大了軍事動員的規模,臺灣社會也被拉進戰爭體系中。臺灣警察的工作則擴大到統制經濟的宣傳、物資徵用、防空動員,以及言論思想的控制,將臺灣打造成「戰爭動員,人人有責」的社會。
      
    〈東石富安宮 日警變成台灣神〉
      日治時代,警察與臺灣人民的關係密切,儘管有許多讓人恐懼的印象,但也不乏愛護民眾的佳話。任職東石派出所的日警森川清治郎在職期間留下許多佳話,身亡之後又有顯靈庇佑當地的傳說,因而入祀富安宮,就是很好的例證。 
         
    作者簡介:策畫/戴寶村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北海岸,現在新北市三芝區、舊名「番社後」的地方。濱海生長的背景,鄰近的淡水又是山河海交會與歷史元素豐富之地,促使他鑽研於海洋史領域的探究,著有《清季淡水開港之研究》、〈近代台灣港口市鎮發展〉(博士學位論文)、《近代台灣海運發展——戎克船到長榮巨舶》、《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等專著。另著有政治史通史類書籍、淡水河流域史、高雄陳家家族史、客家族群史、縣市鄉鎮志書、諺語歷史文化、北台灣歷史文化,乃至中學教科書等
      
    撰稿者簡介:
    李進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史學),現為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臺灣環境史、臺灣區域史與歷史GIS。
      
    沈佳姍
      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副教授。研究日治時期台灣文化與公衛史。著有《臺灣日日新:阿祖ㄟ身體清潔五十年》、《牌2原來一家親:日本品牌家族企業史》等書。
      
    陳慧先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代臺灣史、臺灣原住民史。著有《丈量台灣――日治時代度量衡制度化之歷程》等書。

    游智勝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海運史、臺灣海洋史。
        
    蔡昇璋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現為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協同研究員,曾任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學系、通識中心及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系等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領域為臺灣海洋史、海洋文化史、臺灣漁業史。
      
    蔡蕙頻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國立台灣圖書館編審、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領域為日治時期臺灣生活史,並著有相關著作。  
      
      
    出版社粉絲頁: 玉山社出版公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