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李昇勳退伍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李昇勳退伍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李昇勳退伍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李昇勳退伍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從小天下看大未來,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收到自己的創作《#我的故宮欣賞書》,世仁老師漾出一股熟悉的陌生感】 收到故宮書 前天在書店看到《我的故宮欣賞書》,又開心又訝異:熟悉的文圖一旦累起來,以書的型式出現,竟然像新見面一樣!紮實的份量感在手中漾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輕微微的,讓「心的臉龐」微微泛紅:這書,真的是我寫的嗎? ...

  • 李昇勳退伍 在 從小天下看大未來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5-01-07 18:48:11
    有 42 人按讚


    【收到自己的創作《#我的故宮欣賞書》,世仁老師漾出一股熟悉的陌生感】

    收到故宮書
     前天在書店看到《我的故宮欣賞書》,又開心又訝異:熟悉的文圖一旦累起來,以書的型式出現,竟然像新見面一樣!紮實的份量感在手中漾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輕微微的,讓「心的臉龐」微微泛紅:這書,真的是我寫的嗎?
    大概所有從「夢想世界」走出來,具象成「真實事物」的東西,都會帶來這一股夢想和現實交界處的微溫暖燙吧?!
     下午收到書,忍不住一頁一頁翻讀起來,竟然又完完整整讀過一遍。還順手貼了幾個小標籤──嗯,這裡能再改一下就更好了! 
     重看序,很慶幸自己能遇上這一份機緣。研究所的我如果有預知能力,一定會很驚訝得說:嘿,「未來的我」,你也太大膽了吧~~:D

    詳全文 ➲ http://goo.gl/CHMNvo

    《#我的故宮欣賞書》 ➲ http://goo.gl/Q8HzmC

      收到故宮書

     前天在書店看到《我的故宮欣賞書》,又開心又訝異:熟悉的文圖一旦累起來,以書的型式出現,竟然像新見面一樣!紮實的份量感在手中漾出一種「熟悉的陌生感」,輕微微的,讓「心的臉龐」微微泛紅:這書,真的是我寫的嗎?
    大概所有從「夢想世界」走出來,具象成「真實事物」的東西,都會帶來這一股夢想和現實交界處的微溫暖燙吧?!
     下午收到書,忍不住一頁一頁翻讀起來,竟然又完完整整讀過一遍。還順手貼了幾個小標籤──嗯,這裡能再改一下就更好了! 
     重看序,很慶幸自己能遇上這一份機緣。研究所的我如果有預知能力,一定會很驚訝得說:嘿,「未來的我」,你也太大膽了吧~~:D

     <看見故宮>

    寫我的老朋友——故宮

      讀藝術研究所時,我曾經去旁聽過李霖燦老師的故宮課。李老師說講了些什麼,老實說,我幾乎全忘光了。但是老師搬一張木椅就坐在畫前,跟我們談崔白〈雙喜圖〉、范寬〈谿山行旅圖〉,那聊天一般的神情倒是印象深刻。有一次,老師興緻一來,還帶領大家走到院外的雞蛋花下,聊起老故宮人當年如何留下這棵比故宮還老的樹。那時吹過樹梢的風,彷彿還在耳邊。
      上課之外,我也常去故宮晃逛,因為藝研所的學生都有一張故宮證,隨時可以免費進館。去多了,畫沒看出什麼名堂,卻看出了感情。退伍後,在台北工作的十多年間,只要每逢十月,我幾乎都會去故宮,看一看范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像看三位老朋友。
      由於有這樣一段因緣,當小天下的主編李黨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本「故宮書」?我立刻就答應了!

    一本「家庭共讀」的故宮書

      我很清楚我不是故宮專家,也不敢在書裡扮演老師。但是我很清楚,我是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我的工作,就是把專家們的研究成果,透過我的「兒童語言翻譯」,帶到兒童面前。實際工作時,這「兒童語言」又變成了「少年語言」,我希望它可以變成一本「家庭共讀」的故宮書。
      所以在寫這本書時,我不是「作者」,而是一個「編者」。我是用編輯的眼光來編撰這一本書。面對文物,我俯身成一座橋,希望可以搭起少年和故宮之間的一個輕鬆管道。在選題上,我以故宮最著名的藏品為主,希望讀者到故宮時,比較容易親眼對照、看見。
      在參考資料上,我以故宮的出版品和網上資料為主,另外也參考了坊間圖書,例如錦繡出版社《中國巨匠美術週刊》、蔣勳的書畫導賞文章等。由於不是學術論著,我沒有在文中一一注明出處。我把這些專家學者的觀點,都當成「大人送給少年的禮物」,我呢?我的工作只是把它們消化之後,再分享給少年朋友。

    充滿新鮮想像的「紙上博物館」

      面對浩瀚的文物,我們粗略的把故宮藏品分成七大類,每類先做簡介,再聚焦於其中幾件最精粹的文物。在視覺呈現上,我們希望能傳達出「這個時代的味道」,把遙遠的古文物帶到「此時此刻」。除了運用大量插圖來鬆解文字,在主文、副文之外,我們還配置了一些小邊欄。這些邊欄都像一個小視窗,可以點開不同的視角。而在每篇文物中,也透過「小博士」或「小問童」的提問,來活潑想像。美編巴克利更以展場的方式來呈現文物,插畫也因此有了兩個層次:巴克利畫出了逗趣的內容配圖,黃祈嘉則點綴出現代遊客的紙上巡覽。這些嚐試都讓這本書真的像一座「紙上的博物館」。
      當然,我也期望能在欣賞中帶出「新鮮的角度」。例如<牧馬圖>中的黑白對比、<蠟梅山禽>中的詩書畫配置……只可惜,限於才學,雖然反複修訂了三、四次,仍然沒能達到心中的理想。

    時間,是美的通關密碼

      編撰過程中,我體悟最深的是:所有藝術品都是時間的結晶,因此,作為觀賞者,我們也需要時間的投注,才能解開它的美學密碼。還記得當年應志遠學長十分讚歎<早春圖>的空氣感,我卻怎麼都看不出來。帶著問號,我每次進故宮,都努力在它面前像「參公案」一樣的等待奇蹟出現。有一天,微雨方歇,燈光、空氣似乎都混進了雨絲詩意,再看<早春圖>,果然,筆墨生烟,春山浮動,「春山早見氣如蒸」,我終於看到了「空氣感」!
    2006年「大觀──北宋汝窰特展」,我帶著虔誠的心去觀賞,只覺得展場佈置極好,對各別作品卻仍然一頭霧水。這一次,我重回青瓷無紋水仙盆和蓮花式溫碗面前,心的角落似乎悄悄敞開了。對這兩件始終在爭「誰是汝窰第一」的作品,也有了一些不同體會:年少時,總希望心靈是完美無瑕的,中年之後,才明白人生總是避不開裂紋,而如何把心的傷痕昇華成美,才是更難的功課。文物在前,啟發我們的何止是視覺上的一聲驚歎呢?

    看見故宮、看見美好

      衷心希望這一本書,能在少年朋友的心中,留下一個和故宮初相見的印記。那麼,在未來的時間解碼下,終有一天,長大後的少年朋友會真正看見隱藏在文物之下的美好。   
      祈盼大家都能以自己的方式,看見故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