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李承忠博士簡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李承忠博士簡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李承忠博士簡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李承忠博士簡介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8萬的網紅知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曹操與司馬氏政權的格局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批改學生的期末線上替代考答卷,亦是一種知性的分享。這次出的其中一題是:試論曹操的歷史形象。中文系大學部的張存勝同學答得令人出乎意料的精彩。他的理解和認知早已超出我上課所講的「歷史」了。 張存勝同學在文中提到一個很不錯的點:曹操既是時勢造英雄之人,...

  • 李承忠博士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5-19 19:30:00
    有 694 人按讚

    曹操與司馬氏政權的格局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批改學生的期末線上替代考答卷,亦是一種知性的分享。這次出的其中一題是:試論曹操的歷史形象。中文系大學部的張存勝同學答得令人出乎意料的精彩。他的理解和認知早已超出我上課所講的「歷史」了。

    張存勝同學在文中提到一個很不錯的點:曹操既是時勢造英雄之人,也是英雄造時勢之人。董卓亂京,給曹操有出頭之機會,這是時勢造英雄。至於他迎漢朝小皇帝而令不臣,統一北方,則是其英雄造時勢。是的,評論一個事情和人物,總不能只持一邊立場說話的。

    我給了他很高的分數。他後來線上私聊時跟我說:「曹操(那題)最後一段是我從小到大對最喜歡的梟雄的心裡話。」他精闢的結尾是這樣寫的:「曹操是個很厲害的人,但是卻也無法隨心所欲。心中有明鏡,但是必要的時候也不得不裝糊塗。曹操為了成功改變了自己,順應了格局而改變,不墨守成規。深知世俗禮節、規矩的弊端,但也必須在裡頭,因為必須利用這些來約束和回應群臣和將士的效忠。可惜到死,曹操也無法完成天下太平的心願。」

    再說說另一份也很能與現代對話的中國通史課期末作業,李振弘同學的〈談司馬氏奪權之道與其性格分析〉。司馬氏奪權之路,從司馬懿,到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再到司馬昭長子,西晉開國之君司馬炎(晉武帝)及司馬炎的傻兒子司馬衷(晉惠帝)。我們知道司馬懿是「隱忍」高手,能忍天下所不能忍。而其子司馬師雖亦有「盜國」之心,但時機未成熟,缺乏民心,只好繼續穩忍,培養自己的勢力。

    忍不住的是其弟,那個「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之心。但等到其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卻也是一個暫短的統一政權。他想用分封同姓親戚、分封同族人為諸侯王來鞏固其「家天下」政權,然繼承其位的兒子司馬衷卻是一個問飢貧老百姓「何不食肉糜」的白癡皇帝。期間,賈后利用諸王矛盾和離間,搞出八王之亂,國家極度內耗,趁虛引來五胡亂華,這國家就這樣敗了。

    李振弘同學在總結指說:「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雖然司馬懿成功奪權,但到司馬炎之建立西晉,卻是已逐漸失守。西晉政權註定是短暫的。起初,司馬懿為自己帶上了一副隱忍的面具,但他們家族的野心在司馬昭的身上暴露,而他們的百般隱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忍,非出自於內心。到了司馬炎的時候,這副面具已拿下。目的達成,也因如此人心開始渙散。引雷海宗《國史綱要》的一句話:「人心既死,一切在理論上可行的辦法都無濟於事。」所以,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西晉政權便逐漸失守。歷史上的敗筆,總是驚人的相似。

    哎喲,閱卷至此,心有戚戚焉。宮崎市定《中國史》就指出,三國時代起,其不景氣愈發嚴重。戰後事宜比戰爭本身更困難。曹操能夠最終打倒強敵,是因為他除了是軍事戰略家外更是政治家,只是他的政治手法多只是些「權宜之計」。曹操縱然擅用權謀,不過其政治方計肯定也是極為冒險的,是不安定的政治。

    曹操死後,曹魏建立,卻也最終三國歸晉,天下給司馬家族騎劫了。但隨之而短暫統一的王朝其治理亦潛伏著險惡的困難。晉朝主子意識曹氏是因同族互相憎恨和迫害,最後天子孤立無援而滅亡,不能重蹈覆轍。因而為克服其治理難題,司馬氏只能依靠同族的團結,晉武帝司馬炎大封同族到各地為王,並讓他們擁有強大的軍備,以成為中央皇室的藩屏。

    然而晉武帝死後,不辨菽麥的惠帝司馬衷繼位,賈后利用諸藩王的矛盾而亂政,八王之亂,兄弟手足相殘,朝政亂七八糟。宮崎市定指說:「這事實顯示出,為了強化皇室,武帝將同族封王建國並授予兵權,結果以慘敗收場。大凡人類的天性不過如此,在困難時能夠緊密團結,但到收穫成果的時候卻反目為仇。這並不是同族才有的現象。」

    讀史至此,更是感慨了。後曹操時代,不就是魏晉南北朝囉!四百多年之分裂,大抵多是短命和殺戮的政權。

    (原刊於2020年5月17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李承忠博士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5-04 19:30:00
    有 610 人按讚

    誰是吳三桂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誰是吳三桂?很重要嗎?

    崇禎十七年(1644)3月19日早上,天曚曚的,明朝皇帝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邊景山的一棵樹上吊自殺。臨死前還逼他老婆自殺,並手刃妃子和公主,淚灑一把帝女花。而這時的清兵,還在關外。

    你知道嗎?明朝是怎樣敗亡的?「內部」自己爛掉。今人不讀書,不用緊。怕只怕,活在舒適圈裡,忘了握在手中的蘋果,已經爛了。拜託!連蟲都跑出來了,你還要吃呀!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孟子》原典原意是指統治者與人民之間若能同樂共苦,統治者能夠了解和感受到人民的處境困境和需求,考慮到民眾的立場和角度來治國,這國家就有救了。只是這句名言,「積非成是」,後來變成字面上的你happy我happy大家happy啦!

    李錫錕在一場政治講座中批評台灣朝野政黨。他說:搞政治有兩個夢,第一個夢是執政,第二個夢是為人民著想。但這些搞政治的往往在上台執政之後,活在舒適圈裡,忘了第二個夢。李錫錕講的是台灣政治。你要是聯想到大馬,我也不能阻止。

    講回「歷史」。明朝是怎樣垮台的?日本學者上田信《明清時代》指說:那是「自取滅亡。」

    皇太極雖然很想幹掉明朝皇帝,但他一直沒能突破長城東端的山海關。沒有走到與明朝決戰,就在崇禎皇帝自殺的前一年,皇太極死了。位子由年幼的福臨繼承,背後握權的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衮,以及福臨那位蒙古族裔的媽媽:孝莊皇后。當時明朝的重兵守防在山海關,清兵與明軍還處在膠著狀態。沒人敢說清兵「希望」在即。

    明朝是怎樣「自取滅亡」的呢?原因很多。16世紀末,明朝介入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軍費耗用倍增。後來滿州向遼東進攻,明朝迫切需要軍費補充但國庫卻已是錢不夠用。其應對方法竟是向人民推行各項新的稅收政策。這邊抽稅,那邊抽稅,不斷地加新餉,另一方面又不斷在各個部門削減國家經費。國家沒錢了,很多人的飯碗也丟了,老百姓苦不堪言。

    而此時,陝西的一場大饑荒觸發了大規模的叛亂和叛變。李自成和張獻忠一躍成為起義英雄。不僅僅是叛亂了,他們要建立新政權。就像當今那些搞政治的,發動網絡攻訐,高唱:「如果我執政,取消GST。」這兩招,李自成也會。他高舉「平分土地」、「三年免稅」、「公平交易」的政治綱領,再通過輿論,宣傳一些政治歌謠,鼓動人心:「烏巴」吧!「烏巴」吧!(馬來語ubah,更換、換政府)就這樣在1644年於西安建立了「大順」國,進而直逼北京。只是這群善於鼓動人心的烏合之眾呀,成分太過複雜。他們攻入北京,打倒明皇帝後,隨即內訌。這個新政權既沒有明確目標,也沒能創造鞏固的基礎。不管是不是因為陳圓圓,吳三桂投靠了清軍。但人家入關後,倒是有一番作為,尤其是在民生經濟的復甦上,頗為用力。

    讀書吧!雷海宗《國史綱要》〈明之亂亡〉一節這樣寫:「明朝原來就不很強的兵,到末季更不能用,籌餉反成了一種擾民的借口。明神宗天性貪財,明熹宗寵用的魏忠賢貪財,軍官也大肆貪污,虛報兵數,軍費開銷越來越大,戶部越來越沒錢,只有加重老百姓的賦稅。稅吏橫行各地,中飽私囊,百姓怨聲載道,國家也沒得到多少收益。明萬曆時起,朝政日趨腐敗,黨派林立,黨爭迭起……政局大壞,嚴重損弱了明朝的力量。」

    亡國之兆。但我閱讀到以下「讀書人」的習性,更是感慨,雷海宗續說:「至於仕宦階級,品格日下,最後幾乎不知人間有羞恥事。士大夫趨炎附勢,相習成風,爭相諂事。」

    至於那些少數比較有廉恥的人,「卻又愚昧可憐,對天下大勢全不了解。古代士大夫的知識,只不過是些道德哲學,社會的知識極其貧乏,更不懂軍事。國難當前,只會互相攻擊,以道德標榜自己,或是爭論遷都、議和,缺乏實實在在的辦法。總之,君子與小人同樣地努力斷送國命。」

    書讀至此,頓覺「天下無人」。這國家,還守得住嗎?

    (原刊於2017年12月30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 李承忠博士簡介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4-20 19:30:01
    有 547 人按讚

    中國歷史印象:秦始皇 | 知史百家

    安煥然

    這學期的《中國通史》期末考,出了一道申論題:「請說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中國歷史的文化記憶。」這是仿擬余秋雨在《問學》對中國大學生的一道提問。

    結果,班上百分之七十的同學答說,是秦始皇。

    為甚麼是秦始皇?因為有萬里長城、統一文字,以及那「可能」有關聯的兵馬俑。有說秦始皇很厲害,他是統一天下的大君。也有說秦始皇是一名暴君。再壞一點,他焚書坑儒。但不管秦始皇是多麼的雄才大略,還是殘暴至極,終究還是那樣的冷酷無情。

    秦始皇一生是「獨夫傳奇」。他具有超人的工作量,每天要批閱一百二十斤(即一石)重的公文,才肯上床睡覺。他履足市集,也曾微服夜巡,是勤於政事的國君,至少在其鐵腕統治之下,國家沒有發生甚麼大事件,也不敢有甚麼大事發生。

    秦始皇虛榮心重,行止古怪,甚至很迷信,但他很重視性道德,沒鬧過甚麼緋聞。除了他那多慾的母親,我們似乎也不熟悉他身邊的其他女人叫甚麼名。也因而現今編演與秦始皇相關的古裝歷史劇,常常會虛構,多出了一個深情但大抵是悲劇收場的女主角。

    論統一天下,對秦而言,在當時或許也只是大勢所趨。早在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已奠下秦國崛起之基業。至秦惠文公之時,承其父志「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大勝魏國,並重用張儀,大搞連橫間離外交。至秦昭王之時,在戰國其他六國眼裡,秦國已是「虎狼之國」,參與大小戰役,斬首96萬,奠定秦滅六國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是時勢造就了他。讓後人讀歷史,記住了他,還成了我們的學生印象最深刻的中國歷史文化記憶。

    哎喲,事實上,秦王贏政即位之時,年僅13歲。要不是呂不韋看上他父親子楚(秦莊襄王)是「奇貨可居」,恐怕統一天下的,雖仍會是秦國,卻不一定是他嬴政了。

    另,說秦始皇統一天下,也不全因其武力之精強。雷海宗《國史綱要》就指出,秦并天下,並非專靠武力。事實上,秦國的內政在戰國七雄中也最為完美。荀子《強國篇》就說秦國民風淳樸,官吏忠於職守,士大夫效忠公室,朝廷辦事效率高。所以,它的強大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秦始皇只是把這種政治推廣到天下,以秦為標準而使天下制度文物完全劃一。積極贊助秦始皇的是李斯。他早年隨荀子學習,後為秦國丞相,是秦朝大一統政策的制定者。而他的同門就是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談秦始皇統一天下,若忽略了法家的存在,那就根本是瞎子摸象,搞不清楚秦之強國基業的思想根基何為。

    有雄才大略的中國統治者真正用的中華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法家。這家學派有哪些能耐呢?鄭良樹《法家與中華文化》一文,列出了法家的幾個要旨:統一思想、彈壓私學;建立法制;強調「術」與「勢」;嚴誅重罰、暴用民力。講完,實則「君主極權化」。而黃仁宇甚至在《中國大歷史》如是指說:這種體制著重中央集權,能使境內人民保持一種集體性格,稱之為極權主義並不為過。

    「車同軌,書同文」,秦朝法律是世界歷史上非常「早熟」的法律。以吏為師,極有效率。就像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一則則的秦律答問,還真是密如凝脂,讓人驚嘆。然而,就誠如北大李零《環球同此凉熱──我的中國觀和美國觀》所說的:「西周大一統,秦代大一統,是中國歷史的底色。制度整合、學術整合、宗教整合,走向帝國的三件事,全部做下來,要到東漢結束,就連造反的模式,也固定下來。從此,大局已定。後面的歷史,格局沒有變。」

    法家思想構成秦國治理的意識形態,說是極權也好,說是警察國家也罷,你若不了解其自上而下的中央集權制之建成,不懂為甚麼凡事都要強調「統一」的重要性,不明白兵馬俑何以列陣到如此具有「集體性格」之壯觀,那你就搞不清楚秦始皇何以統一天下,你也永遠不會理解歷史上的「中國」和當下之「中國」所以「存在」的理由。

    (原刊於2015年4月2日《星洲日報.言路.邊緣評論》。作者授權轉載,特此鳴謝。)

    作者簡介:
    安煥然,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華人族群與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副校長。廈門大學歷史學博士,台灣成功大學歷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星洲日報》專欄作者。著作有《小國崛起:滿剌加與明代朝貢體制》(2019)、《文化新山:華人社會文化研究》(2017)、《古代馬中文化交流史論集》(2010)、《本土與中國學術論文集》(2003)等。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