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未成年懷孕機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未成年懷孕機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未成年懷孕機率產品中有2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林嫚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21:05:55
鎖骨上的包紮~住院是8月的事 #此文非常長慎入 - 人生就是不斷重複著, 一邊擁有一邊失去的槓桿效應⚖️ 這十幾年來,去算命或是神明問事, 10次有4.5位都說我30歲後會得乳癌, 30歲後要注意身體, 本身對生離死別看非常開, 也準備好,中了,我就去隆乳! - 老天爺真的是公平的; 30歲正是...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3 06:45:27
Follow @girlstyle.presslogic 5個有關月經的冷知識⠀ .⠀ 自踏入青春期,生理期就與女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一項調查顯示,女性一生大約會經歷450次經期,但大家真的了解月經週期嗎?以下有5個生理期的有趣傳聞,「為什麼月經來時會腹瀉?」、「月經來時不用避孕?」,現在就來解構...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LAVIDA 育兒好好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9 11:49:02
當你發現你的孩子兩歲時說了他生平第一個謊,你應該高興!🎉 因為他的自我控制及認知能力已經趨近成熟,且未來發展出過動及自閉症狀的機率幾乎為零。 過去我們認為,小孩通常在上小學後開始學會撒謊,孩子會撒謊一定是教養上出了差錯。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實驗發現,孩子2歲大左右,已經有三成會撒謊,4歲的孩子,...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哺餵母乳和COVID疫苗:數據怎麼說?】本文是一位來自科羅拉多州的自由科學記者的報導。
按照臨床試驗規範,之前任何COVID-19疫苗的臨床試驗都不包括孕婦和哺乳期的母親。因此,隨著世界各地開始為符合條件的成年人接種疫苗,許多哺乳期的媽媽對於能不能施打疫苗彷彿被留在黑暗中做決定。
報導中的一位母親把母乳捐給研究人員進行分析。感謝許多媽媽捐贈的母乳,現在,科學家們開始了解COVID-19疫苗對母乳的影響,他們的初步結果應該對全世界一億多哺乳期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們只研究了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生產的疫苗的影響。他們並沒有在母乳中檢測到疫苗,同時發現,可以在母乳中檢測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針對新冠狀病毒SARS-CoV-2產生的抗體。
現在,研究人員想知道這些抗體是否可以為嬰兒提供對COVID-19感染的保護。
疫情初期醫學界就傾向認為,孕婦比未懷孕的同齡人感染COVID-19後更有可能嚴重到需要住院。這可能是因為身體已經在努力工作了—不斷增長的子宮向上推,降低了肺活量,並且免疫系統受到抑制以免傷害嬰兒。即使嬰兒出生後上述因素仍不會完全消失。因此,一些產科醫生認為哺乳期的人也容易感染嚴重的COVID-19。
■疫苗能不能提供保護?
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布萊根婦女醫院的母胎醫學專家Kathryn Gray和她的同事測試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對131位正在哺乳期、懷孕中或兩者都沒有的人的效果如何。結果發現,哺乳期的媽媽與非哺乳期的人產生了同樣強烈的抗體反應。換句話說:疫苗對哺餵母乳的媽媽同樣有益。
由Gaw和她的團隊發表在medRxiv上的第二項研究也認同此結果。該團隊從 23名哺乳媽媽抽血檢測,發現在施打第二劑疫苗後,對SARS-CoV-2的抗體增加了。
但對於許多父母來說,迫在眉睫的問題是—COVID-19疫苗是否會傷害哺乳期的嬰兒。畢竟,在哺乳期間不推薦使用某些藥物,因為它們會通過母乳傳給嬰兒。例如,不要服用高劑量的阿司匹林;即使服用低劑量的阿司匹林,母親也會被警告要監測嬰兒是否有瘀傷和出血的跡象。
有些疫苗也是禁止使用的。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建議照顧嬰兒的母親不要接種黃熱病疫苗,這種疫苗是一種活的、減毒的病毒形式,以防將病毒感染傳給嬰兒。所以,一些藥劑師和疫苗管理人員一直告訴哺乳母親在接種疫苗後要丟棄母乳。
紐約羅徹斯特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免疫學家 Kirsi Jarvinen-Seppo說“這是對疫苗錯誤的理解”。
與黃熱病疫苗不同,COVID-19 疫苗不存在引發活動性感染的風險。此外,COVID-19疫苗極不可能進入母乳。輝瑞—BioNTech和Moderna疫苗中使用的脆弱的mRNA很快就會被分解,所以它絕對不會離開進入的細胞—更不用說進入血液,然後進入乳房。事實上,研究人員不認為任何目前使用的疫苗會進到母乳中。
基於此,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母親在接種疫苗後繼續哺餵母乳。此外,CDC 和英國疫苗接種和免疫聯合委員會在兩國批准首批疫苗後不久發表聲明。他們指出,從現有數據中沒有發現安全問題,因此哺乳期的人可以選擇接種疫苗。
但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和雷迪兒童醫院的兒科醫生Christina Chambers認為:“推薦繼續哺乳還是一個兩難選擇。”因此,Gaw和她的同事進行了一項小型研究確認安全性。她的團隊在六名參與者接受輝瑞-BioNTech或Moderna 疫苗後兩天內檢測母乳樣本,都沒有發現mRNA的踪跡。該小組現在正在為疫苗的不同成分搜索大量牛奶樣本,並擴大他們的研究範圍以包括美國所有可用的 COVID-19 疫苗。
■液態黃金
科學家們渴望接種疫苗後在母乳中看到COVID-19抗體。
研究人員很早就知道,新生嬰兒不能有效地產生針對有害細菌和病毒的抗體;這種保護力可能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才能發揮作用。為了在早期提供幫助,母乳中的抗體能夠避免潛在威脅。
奧斯陸大學的Hedvig Nordeng專門研究懷孕和哺乳期間的藥物使用和安全性,他說:“它是由母親和大自然專門設計的,旨在為孩子提供第一種疫苗。” “不僅僅是營養,母乳是藥。”
在母親體內,稱為B淋巴細胞(或B細胞)的免疫細胞不斷產生抗體。然後,一旦泌乳開始,乳腺就會發出化學信號,將這些B細胞吸引到乳房—在那裡它們停在腺體中,但與藥物、咖啡和酒精飲料中的分子不同,它們很小,可以自行進入母乳(儘管是稀釋的濃度)。抗體相反,乳管表面的受體會抓住抗體並將它們包裝起來在充滿液體的保護性囊泡中,使它們能夠安全地通過輸乳管細胞並進入另一側的乳汁。
但是,當抗體到達嬰兒身上會發生什麼?母乳中的抗體不會進入嬰兒的血液,但在被消化之前會覆蓋口腔、喉嚨和腸道。儘管如此,這些抗體似乎提供了保護。可能是它們在身體入口處工作,在感染生根之前抵禦感染。
並非所有嬰兒都是能餵哺母乳,但研究發現,與餵哺母乳時間較短或根本不餵母乳的嬰兒相比,在前六個月餵哺純母乳的嬰兒發生中耳感染的機率要低得多。接種流感疫苗(因此藉由母乳將這些保護性抗體傳遞給嬰兒)的哺乳期母親為太小而無法接種疫苗的嬰兒提供了保護。
接種疫苗的母親透過母乳能提供小小嬰兒保護,特別令人興奮。因為嬰兒目前無法接種任何可用的疫苗(輝瑞-BioNTech和Moderna都已開始在6個月大的兒童中進行COVID-19疫苗臨床試驗)。
■奶之謎
現在最大的未知數之一是嬰兒能從母乳中獲得多少保護。首先,科學家們不確定這些母乳中的抗體是否真的有功能—如果小嬰兒接觸到COVID-19的病毒,抗體能殺死它嗎?早期的研究結果似乎是有希望的。去年,荷蘭的一個團隊從先前感染過SARS-CoV-2的人的母乳中收集了抗體,發現這些樣本可以在實驗室中和病毒。以色列科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也發現,在母乳中因為接種BNT162b2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可以阻止病毒感染細胞。研究的作者預測,這些抗體應該可以保護嬰兒。
但這只有在抗體持續存在的情況下才會發生。科學家們還不知道接種疫苗的人會繼續產生COVID-19抗體多長時間;一項針對33人的研究證實,在成年人接種 Moderna 疫苗後抗體至少可持續6個月。因此,只要嬰兒繼續哺乳,他們就會繼續從母親那裡得到一些保護—儘管母乳中的抗體濃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所以,不斷補充是關鍵。科學家認為,母乳中的抗體會在幾小時到幾天后在嬰兒的腸道中被消化。這意味著一旦停止哺餵母乳,他們的部分免疫力可能會消失。
但即使對哺餵純母乳的嬰兒,臨床醫生也提醒母親在有訪客時繼續遵循公共衛生策略。“任何與嬰兒密切接觸的人都應該接種疫苗並戴上口罩”...完整轉譯文章,詳連結: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676/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 Nature - 2021-06-23
COVID vaccines and breastfeeding: what the data say
■ Author:Shannon Hall
■ Link: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680-x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1/07/22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未成年懷孕機率 在 林俐岑營養師的小天地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孕婦攝取足夠的鈣質 #能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生
https://reurl.cc/9Z6Vqv
根據台灣2005-2008年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來看,將近八成以上的成年人鈣質攝取不足,兒童更是將近百分之百,而在高齡長者的部分,無論男女,鈣質的攝取僅達建議攝取量的一半(平均約攝取500-600毫克),一再地顯示出「缺鈣」是全國性的健康問題,「補鈣」更是當務之急的全民運動。
⭐我們應該攝取多少的鈣質呢?
依照不同年齡層來看,鈣質的攝取量也有所不同。國人的鈣質建議攝取量,10-12歲成長期的學童每日應攝取1000毫克鈣、13-18歲發育中的青少年則應攝取1200毫克鈣,成年人、高齡長者以及懷孕婦女則是應攝取1000毫克的鈣質,攝取足夠的鈣質除了有助於骨骼及牙齒的建構之外,也能預防骨質疏鬆的發生,另外,#鈣質也具有調節血壓、#放鬆肌肉及穩定情緒的作用。
而在懷孕期階段的婦女身上,攝取足夠的鈣質非常重要,除了要給肚子裡寶寶生長發育所需,也能預防及改善準媽媽半夜抽筋等問題。研究上更發現,懷孕婦女攝取足夠的鈣質,可以減少妊娠高血壓的發生。
📌📌該研究試驗每天給予懷孕婦女1000毫克的鈣補充劑,和未服用鈣補充劑的安慰劑組別比較,結果發現可以有效地降低妊娠高血壓的發生,一再地顯示出 #鈣質的補充和血壓的調節有很密切的關係!
更多詳細文章可參見內文👉👉https://reurl.cc/9Z6Vqv
💖醫學小知識:何謂「妊娠高血壓」?
懷孕階段若合併有高血壓的話,控制不好會對母體和胎兒造成嚴重的併發症。有些原本血壓正常的孕婦在懷孕20週之後,發生收縮壓大於140mmHg或舒張壓大於90 mmHg,稱為妊娠高血壓,令人擔心的是妊娠高血壓可能進一步引發子癇前症(俗稱:妊娠毒血症),懷孕婦女大約有5%的機率會發生子癇前症。
---
懷孕期的婦女可以透過攝取鈣質豐富的食物來獲得鈣質,像是 #黑芝麻、乳品類、蝦皮、櫻花蝦、小魚乾、傳統板豆腐等,黑芝麻屬於六大類食物的油脂類,#一湯匙的黑芝麻約含有將近200毫克的鈣質,含量非常豐富,建議可以適量的添加於早餐的乳品之中,提高鈣質的攝取量,或是做成芝麻沾醬,都能巧妙且輕鬆地為每日的鈣質加分。另外,像是咖啡、濃茶及加工食品,都是會造成鈣質留不住的元凶,反而不宜攝取過量。😎
若食量較小或是外食族的孕媽咪,從天然食物攝取鈣質有限的話,也可以從鈣營養補充劑作補充,孕期建議每天鈣質總攝取量為1000毫克,另外,鈣補充劑的選擇也建議挑選含有維生素D3的配方,更有助於提高鈣質的吸收率喔!
--
身邊近期收到好多女性朋友陸續懷孕的好消息,孕期補鈣很簡單,我以前最常在早餐或點心時間,來碗 #優格搭配高鈣黑芝麻粉,健康又營養唷!分享給正在懷孕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