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結果出來了,每年相同時刻,總是會聽著許多同學訴苦
爸媽不能諒解第一階段結果不如意
老師完全否定他繼續努力下去的可能
同學因這個結果而小瞧他不起
當朋友一個又一個地成為大學生,這種挫折感,以及排山倒海來自各處的否定
讓他也漸漸開始覺得自己很弱,質疑自己所下的決定是否正確
是否真的,...
第一階段結果出來了,每年相同時刻,總是會聽著許多同學訴苦
爸媽不能諒解第一階段結果不如意
老師完全否定他繼續努力下去的可能
同學因這個結果而小瞧他不起
當朋友一個又一個地成為大學生,這種挫折感,以及排山倒海來自各處的否定
讓他也漸漸開始覺得自己很弱,質疑自己所下的決定是否正確
是否真的,自己就只能到這了
.
「你該和自己道歉」
.
『和自己道歉?』
.
是的,因為在這世界上,你本來就無法控制別人怎麼想你
要討厭,要瞧不起一個人太容易了
什麼憑據都不用,幾句道聽塗說的耳聞就可以
在沒有做出結果之前,說實在的,別人否定你,那只不過叫做理所當然
什麼都要鼓勵,那是國小、幼稚園時代才該有的事了
本來長大後的世界,所有的結果就得自己擔,沒人有義務需要無條件支持你
但,全世界誰都可以瞧不起你,唯一沒有資格嫌你的,就是你自己
因為在你最無助徬徨的時候,是你自己陪著你走過
因為在你最孤單害怕的時候,你自己也從未離開過
人生一路走來,有多少難關,多少險阻,多少傷悲
在多少孤獨的夜,在多少曲折的路上
都是你自己堅定地守護著你
你又憑什麼看不起,甚至要放棄他?
在十八歲到二十二歲,在高中到大學這個年紀之間,有一個很弔詭的現象
在高三時,我們都覺得未來是徬徨,是未知的
不知道將來要去哪,不知道自己將會成為什麼樣的一個人
可是到了大學,我們卻又覺得高三是最有目標的
比起糜爛的大學生活,高中生活有明確前進的方向
是走的最踏實的一段時光
我認為:會有這種想法,都是根本誤解了高中或大學的意義所致
徬徨本來就一直是進行式,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徬徨在
高三時,雖有明確的目標,就是把考試考好
但目標太明確了,明確到了不可能的程度
以至於這個目標,其實是這個社會加強在一整個世代上的
當十幾萬人都要共同走這條路,追求這個目標時
競爭就來了
每天擔心著自己會落後,自己會被淘汰,自己會不如人
大家都彷若沒了名字
取而代之的是學統測級分,指考總分,哪間學校定義了一個人
徬徨的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沒了自己
大學後的徬徨則反之,一瞬間前方固定的路消失了
課可以自己選,未來要自己規劃,身旁同學人生走向全都不同
要工作? 要考研? 要出國? 要實習? 要..... 徬徨的不是沒有方向
而是各方聲音太吵雜,以至於聽不到自己的心聲
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為什麼而前進
因此面對這一切,我所找到的答案是
.
「停止想,走就對了」
.
誠實跟你說,即使人生走到今天,多數時候,我也一樣是茫然的
那些你看起來光鮮亮麗,社會上再成功的人,都無一不是
而這份茫然與對未來的恐懼,終其一生,都是所有人得持續學習的功課
只不過從擔心蠶寶寶會不會死,友情能多久,失戀怎麼辦,小孩怎麼養,到如何進墳墓罷了
比起煩惱這些,浪費時間在擔心有個誰會瞧不起自己
不如就簡簡單單的把書翻開,用你自己的速度來念
到頭來,你會發覺考試的難度從來就是自己決定的
讀書效率會隨著你投資的時間,而越來越高
直到一天你也爬到了遠超過你想像的高度
大學亦然,讓我們都承認吧,很多時候在大學過的痛苦,孤單寂寞找不到方向
那也只是你過度沉溺在曾經的美好,忘了踏出去既有舒適圈去闖一闖
比起持續哀怨懷念高三,還倒不如就廣泛的都去嘗試
去參加喜歡的社團,去將履歷投到想要加入的企業,去出國打工換宿,去走出你的人生
十八歲到二十二歲
實際上是人生路上中最徬徨卻又最簡單的一段年紀
選項很多,卻從來不存在任一選擇是正確的
關鍵只在於你敢選,選了以後就不後悔的去走
不管結論如何,你都是多看到了一道風景
你都是多充實了一點自我,都是在朝更好的你而邁進
都是名為人生的這場考試中,又多加了一點分
等有一天走過學生時代
回過頭來看那些還留在IG上的紀錄時
就會發覺許多時候,人生有很多關鍵性的決定
決定要拚指考,決定要念什麼大學
決定要轉學,決定要轉系,決定要念研究所
決定不放棄自己,決定要為夢想一拚
決定要和哪些朋友持續走下去,決定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這些都是發生在極度平凡的一天
沒有電影中酷炫的配樂,沒有小說裡戲劇性的轉折
沒有偶像劇中男帥女美的朋友陪伴
在當下只覺得痛苦,煩悶,徬徨,想要及早熬過
卻沒想到一念之差,竟真的就這樣改變了一生
親愛的同學
想考好大學的人有數十萬,與你共同走這條路的多不勝數
大家都想追求屬世的成功,都想被社會定義為人生勝利組
可是,請別忘了這世界上只有一個你
套句坂田銀時說的話:關於自己的生活,我和你都不是讀者,而是作者,至少結局,還是能自己說了算的。
一個人,若你不先走到絕境,狠狠的咬緊牙關向前一闖
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可以爬到多高
先和自己說聲對不起吧
別再為了別人看你的眼神,而模糊了自己該有的樣子,真心想要前進的目標
對不起,自己,這麼多年來,委屈你了。
_____
樂擎文
#也希望今天的直播分享有幫助
#每次都想講太多東西
#講得略快抱歉QQ
#重撥點ig自介連結裡頭也還有喔
#明天去高雄中山高中喔
#我覺得我快把高鐵當捷運搭了
深望這裡的文字,能在煢孑世間裡,予你戔戔溫暖,所著書籍與聊聊請見@luke7459
未來進行式履歷 在 Microsoft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 Careerhack 校園程式黑客松精彩花絮🎉】
感謝參與活動的百位 Hacker 透過團隊合作
展現令人驚豔的創意與技術能量
運用 HoloLens 2, Azure Sphere, Azure Bot Service 開發各領域解決方案
例如以 TinyML 模型分析影像以進行晶圓瑕疵檢測;
運用 AI 聊天機器人搜尋名畫、改善交通、協助銀髮族;
透過 MR 混合實境培訓廚師、規劃宴會場地等
因應疫情升溫,總決賽在短時間透過 Microsoft Teams 全程改為線上舉行
更體現出數位轉型已是現在進行式
而每位 Hacker 都是轉型的一份子 💪
面對不斷變化的數位轉型,需要持續學習、精進
期待大家未來於科技之路再相會 👋
活動完整報導👇
https://aka.ms/MSTW_022604
Microsoft 職缺👇
https://aka.ms/MSTW_022605
TSMC 職缺👇 (TSMC IT專用履歷信箱:JoinIT@tsmc.com)
https://aka.ms/MSTW_022606
加入台積 共創奇蹟
#MicrosoftTaiwan
#2021Careerhack
#HoloLens2 #Azure #AI #MicrosoftTeams
未來進行式履歷 在 吳佩蓉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萊豬早來也?請問馬前總統,除了讓萊牛合法進口,在您任內,萊豬、萊雞來了多少?
#最後一次沒有萊豬的中秋節?
今年的中秋節,國民黨在臉書貼了一則祝賀文,內容提到「如果 #萊豬進口,這可能會是最後一個安全的中秋節,珍惜大口吃月餅,跟親朋好友烤肉賞月的美好時光!」,先不論中秋是否一定要烤肉?抑或是烤盤上非得選用豬肉?誰能掛保證,長期以來,我們吃下肚的豬肉或其加工品,真的沒有含萊劑?
#萊豬 很可能早已上了餐桌
#食藥署 的網站可查詢 #邊境檢驗不符合食品資訊,這個網頁是我過去查案的好幫手之一。許久未用,前幾天再訪,我發現這個資料庫似乎改版,累計好幾年的舊數據也被清空,只好用反向搜尋的方式整理資料。
從附圖可以看出,#2011年至2012年進口的肉品,不論是美牛、美豬,甚或是美國火雞肉,都曾在邊境查驗時被攔下,因為 #殘留萊劑 等動物用藥而遭銷毀或退運。
#邊境查驗 的比例遠比俄羅斯輪盤還低,未被查獲卻含萊劑的豬肉,不知道已經進口了多少?有些甚至已經是加工食品的形式,包括火腿、香腸及豬肝醬等等在市面販售。萊豬吃下肚,並不是未來式,而是進行式。
當時中央政府喊出對進口美牛採取 #三管五卡,也派人赴美查廠,但成效有限,徒具形式。我記得2012主婦聯盟曾踢爆,全台中市有數百家賣場超市及傳統市場販賣美牛,然而台中市府衛生局,一年僅抽驗14件,其中有3 件含瘦肉精,不合格率為21%。
含萊劑的美牛合法進口,含萊劑的其他肉品非法進口,同樣都被不知情的消費者早吃下肚。開了第一槍的 #馬前總統,在查驗機制上把關不嚴,執政多年來讓 #萊豬流進市面,對於管制鬆散,讓民眾健康蒙受風險,不但從不反省,如今還好意思跳出來譴責別人?
馬前總統的第二任期間,#食安事件連環爆,美牛,禽流感,餿水油,橄欖油,過期食品等議題應接不暇,當年身處立院工作的朋友們應該印象深刻,追蹤這些攸關民眾健康的重大事件,一場接著一場的記者會,助理和記者朋友幾乎忙到爆肝。
這個週日,一場反萊豬的遊行即將進行,據報導,馬前總統也會參加,對這場遊行而言,無疑是最大的諷刺——開放萊牛進口者跳出來反對開放萊豬。
#朝野荒腔走板,誰為民眾健康與權益把關?
食安會報一年未開,顯見行政機關失職,身處監督機關的最大在野黨後知後覺,也該被譴責。不論是執政或在野黨,若持續沉迷政治攻訐,將民眾健康置之度外,必遭唾棄。
身為小國,難敵強權的施壓,這是台灣人須共同面對與體認的。然而,對於萊豬議題,迄今我們看不到政府拿出具體的主張和措施安撫民眾的憂慮!不禁讓人疑惑,開放萊牛這八年,行政部門究竟從中得到甚麼經驗或教訓,足以關照未來更多含萊劑肉品進口所帶來的健康風險?
#建議
1.#提高並落實查驗比率
除了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提高進口和市面上肉品的查驗頻率與比例外,我們同時也要呼籲業者,善盡責任,盡可能採購未殘留動物用藥的肉品,販售時清楚標示添加物和藥劑殘量,讓消費者能夠食得安心。
2.#資訊公開透明化
食藥署和地方衛生局,應該要建立完整的資料庫,定期公告查驗結果,讓社會大眾可以從中了解哪些廠商進口或販售的肉品大有問題,以減少採買,透過市場機制來驅逐劣質品。
3.#啟動長期健康風險評估與調查
衛福部要啟動健康風險評估機制,一但含動物用藥的肉品大量進入食物鏈循環,會不會讓後端的人體積累更多藥劑殘留,增加代謝負擔?每年公布研究報告,作為政策是否延續推動的參考。
4.#完善標示
不論是進口或國產肉品,都應完善產銷履歷的建置。此外,許多傳統市場販售的肉品,長時間置於常溫,現場也不容易清楚標示,特別是絞肉、香腸、丸子等製品,應該要設法改善,讓民眾可以更安心地選購國產肉品。
#馬英九
#萊豬
#秋鬥
#產銷履歷
#食藥署
未來進行式履歷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誤打誤撞的意外旅程:我如何成為一位碼農》
(三) 就這樣走到了今天,然後呢?(文極長,慎入)
.
前情提要: (1) https://bit.ly/2SHjah7 (2) https://bit.ly/2u6gHCB
.
如同前文所述,三年多的新創環境裡有許多的不順遂,對我而言就像是抗壓性測試。雖然說最後狀況開始漸漸好轉、和同事們也建立了革命情感,但我知道在專業上自己還是處於捉襟見肘的狀態——新創環境資源不多,我們的經驗也不太足夠,常常在時間壓力下土法煉鋼,手上的產品就因此做得越來越像一輛拼裝車——看起來能跑、但實際上有著隨時會散掉的危險。我很想解決這些問題,自己的能力和高層給予的空間卻又不允許。
.
探索許久,最後我得出了「轉職」這個結論,目的是希望自己在更健康的環境下,學到更多業界的「最佳作法」(best practice),這樣如果未來再回到這種環境,我才有能力去解決這些問題。那時是2017年的年尾。
.
* * *
.
經過了5年多的磨練,那時候的我已經算是一位相當典型的「碼農」,找的自然也就是業界大公司的軟體工程師職位,目標相當清楚;那麼,我又該怎麼準備面試呢?
.
在近幾年的北美大型公司,軟體工程師的面試有標準化的趨勢,重點都放在寫程式,而且以類似的考題為導向,這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生態——面試這些職位變得像是在考聯考一樣,大部分的工程師如果要轉職、而且以知名公司為目標,第一步就是先去找演算法題庫刷上幾百題;其中最知名的網站叫做LeetCode,只要你願意多付一點錢,他們還可以告訴你哪些題目是谷歌、臉書、微軟與亞馬遜這四大巨頭會考的。
.
憑良心講,我個人並不享受這個過程。這些考題無論難易,基本上考的是你解題的能力,而不是我認為在業界更重要的——把各種已有的解法綜合在一起、然後和團隊合作找到最能達到目標的做法。我身邊認識的多數工程師也同樣不太享受這個過程,只是因為那些大公司的福利實在太好,而甘願拼了老命去練這些考題。(不覺得很像台灣的高三學生嗎?總會聽到老師說「這一年好好忍耐用功,等考上了理想校系就由你玩四年」這類鬼話。)
.
* * *
.
要面試哪家公司則是另一門學問。那時候因為已經進入F家和G家的面試程序,心裡也做好了搬到矽谷的心理準備,甚至開始研究加州灣區的生活機能,並且朝聖一下那高得嚇死人的房價。但不知道為什麼,內心深處還是有個聲音說:波士頓也不差呀!也找幾個這邊的工作機會吧!
.
然後我就很敷衍地做了一件事:直接找網路上評價最好的軟體公司排名,看看有沒有哪家在波士頓的。這時候我注意到有家以前沒聽過的公司叫做HubSpot,總部就在離我不遠的Cambridge,做的東西我也不是特別感興趣,但是很奇怪的就是覺得好像可以申請看看,於是隨便在他們網站上看了看就把履歷丟了出去,連職稱都沒看清楚(笑)。
.
結果有點令我意外——履歷一丟馬上就跟HR連絡上、很快獲得現場面試的機會,面試後很快就拿到了口頭offer,從頭到尾只用了不到三個星期。因為發展實在太迅速,最後只好硬著頭皮跟HR說,我三個禮拜後還要去G家面試,可以等到那邊結果出來再發給我正式offer嗎?
.
HR倒是答應得很爽快。從言談中得知,其實他們還蠻常碰到這種需要搶人的狀況的,早就處理得駕輕就熟啦。
.
* * *
.
2018年三月底,我抱著送死的決心飛到山景城的G家總部面試,最後也不意外的鍛羽而歸。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那時候並沒有讓我很挫折,只因為比起灣區,我內心還是對波士頓有稍微多一點的好感。
.
於是我回到了波士頓,開開心心地接受了HubSpot的offer、告別了充滿愛恨情愁卻仍然有點不捨的那家新創。接下來做的第一件事情當然不是馬上開始新工作,而是先放自己兩個月的假,用了其中42天去壯遊。相關文章可參考《2018大旅行》系列文( https://ltsoj.com/tag/Grand%20Trip )。
.
就這樣開心放蕩了兩個月。2018年7月初,我才開始在新公司的工作。
.
* * *
.
HubSpot的產品核心是客戶關係管理系統(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簡稱CRM),從10幾年前的新創,一路成長到當時有超過500人的研發部門。在這樣規模的公司裡,我的加入就像是成為一顆小螺絲釘,在這部偌大的機器裡管好自己的小角落。
.
身為一個已經有6年經驗的工程師,又經歷過大公司與小公司的磨練,上手新工作應該是輕而易舉吧?沒想到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
.
HubSpot是一家給予工程師極大權限的公司,任何一位工程師都可以不經過任何人同意,直接改動產品的程式碼並且放到線上給客戶用;換句話說,每個人都像金正恩一樣,隨時可以按下核彈發射的按鈕(誤)。這意味著每個工程師都被賦予了很大的決策權,同時當然也得承擔相應的責任。至於這些決策(從程式怎麼寫、要做到什麼程度、寫好後如何發佈,到發佈之後如何和用戶溝通)怎麼做才對?這就取決於你對這家公司內部系統(無論是技術上或組織文化上)有多了解。這是為什麼幾乎每個同事剛加入時,都得經歷過一段不短而且充滿挫折的適應期。
.
以我自己來說,雖然我個人非常喜歡擔任決策者的角色,但過去三年半在前公司那種「上面說什麼就做什麼」的運作模式,已經深深影響了我當時的工作風格;因此,如何重新把自己調回一個更獨立的角色,並且找到新環境中的生存之道,是我加入HubSpot之後持續面對的挑戰,甚至直到已經入職一年半的今天都還是如此。
.
故事講到這裡,我們已經來到了「現在進行式」。這個仍然在發展中的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會是什麼?
.
* * *
.
「軟體工程師這個職業,我到底還會做多久?」我常常這樣問自己。
.
如果用旅行來做比方,我現在就像是在走在一條計劃以外的路徑上。這條路上風景其實還不錯,走起來也算平坦舒服,路旁設施完備,幾乎要什麼有什麼,前面更有著很大的空間等著我去探索。要我一直這樣走下去,發掘路上更多計畫之外的美好,我想應該是不會有太大問題。
.
然而,我也仍然記得自己最早的熱情所在:想要了解並且接近這世界各地的人事物,並且將自己所見到的和人分享。這個目標某種程度上來說很像是童話故事中的遙遠國度,你不見得講得出它的具體位置,甚至不確定它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但你知道就是它促使你踏上了這段旅程。
.
我認為這兩條路並非完全沒有交集,最理想的情況或許會是:我一邊沿著前者邁進的同時,一邊發現它也正在帶領我一步步向後者接近;但也有可能我最終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停下腳步,抱著破釜沈舟的決心改變方向。總之接下來究竟會如何發展,我自己也不知道。
.
* * *
.
話說回來,雖然辦公室裡的碼農生活常常讓我覺得離世界越來越遠,最近我卻有了不同的想法:軟體工程師現在可是許多國家都有需求、而且少數不太受文化差異限制的職業(畢竟大家寫程式還有溝通用的大多還是英文啊)。也許我現在擁有的這份職業,未來會是將我帶向遠方的那雙「隱形的翅膀」呢(不好意思快選舉了,腦中一直浮現政治梗,哈哈)!
.
(全文完)
.
(圖為我貼滿地圖的辦公室座位,說明了我雖身在公司裡,心卻常常在遠方的某個世界角落,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