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木雕練習木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木雕練習木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木雕練習木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木雕練習木產品中有3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之鄉,大溪 - 大溪,位於桃園跟台北連接的交通樞紐正中央,在古早時期是北台灣重要商業匯集之地,我們都只知道大溪老街跟豆乾,但其實大溪最有名的還有佛像、木雕、木頭工藝,這篇大溪一日遊懶人包希望讓看到的人對大溪有不同角度的認識,不只是大溪美食景點,還有大溪古蹟博物館群都很欠人知道,這個博物館群內容超豐...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

木雕練習木 在 放映雞x放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28 08:10:54

《神之鄉》2021 「有人等你回來的地方就是家。」 《神之鄉》改編自台灣漫畫家左萱的同名作品,背景是桃園大溪的關聖帝君生日慶典,以親情、友情穿針引線,帶出民俗技藝和宮廟文化的繁盛與掙扎。講述主角夏志薰(李玉璽 飾)闊別七年後回到大溪,面對父母親(王識賢、Janet 飾)的心結、和兒時玩伴林一心...

木雕練習木 在 歐庭華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4-26 20:09:04

真的很神奇,走了兩天45.6+17.2公里後回家,我的腳一點痠痛感都沒有,好像媽祖娘娘給我力量,就是可以一直走下去。 從開頭就備受眷顧,攔到的便車居然是採訪車,「啊sir, TVBS」直達根本沒有人擠得進去的正廟口,跟著一起喊「進喔!進喔!」,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一股能量串出,不用多想,腳就會一直跟...

  • 木雕練習木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21:00:09
    有 31 人按讚

    神之鄉,大溪
    -
    大溪,位於桃園跟台北連接的交通樞紐正中央,在古早時期是北台灣重要商業匯集之地,我們都只知道大溪老街跟豆乾,但其實大溪最有名的還有佛像、木雕、木頭工藝,這篇大溪一日遊懶人包希望讓看到的人對大溪有不同角度的認識,不只是大溪美食景點,還有大溪古蹟博物館群都很欠人知道,這個博物館群內容超豐富!而且都是在古蹟裡頭,真的很可以花個半天進去逛逛,現場工作人員都超熱情很可愛!!
    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我這兩年去了大溪超多次,其實以前對大溪的感覺也就「另一個台灣老街」「人很多」的印象,但是是在某天接到工作去採訪大溪大禧活動才知道原來大溪是一個這麼有歷史、價值跟文化的地方,大溪大禧今年因為疫情關係取消了,不過每一年在大溪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那就是關聖帝君的生日,最近有一部戲劇節目叫做神之鄉,講的就是大溪木藝家的故事,大溪是台灣寺廟神像們的故鄉,這一天又被叫做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有很多人會在這天遶境、扛神扛轎,這些人就跟你我一樣喔,就是一般的上班族等等,但是到了關聖帝君的生日之前大概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你去偷偷看(變態)大溪人的家,會發現很多人都在練習步伐跟扛神像(超重的喔)你還會看到很多老阿公啊罵他們走了一輩子,從年輕就遶境到現在,為了家人、愛人或是自己走上這一趟,每每看到台灣尚未死亡的宗教信仰熱情,我就覺得很感動

  • 木雕練習木 在 下港女子寫有路用的遊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22:38:25
    有 254 人按讚

    電視劇《神之鄉》的背景,今天農曆六月廿四 ,歷史首次的大溪大拜拜停辦一年,聖帝公今年在線等祝賀🧨 🧨 ​

    疫情緣故,今年取消了大溪大拜拜,藉由現正改編臺灣原創漫畫《神之鄉》的電視劇,來分享劇中滿滿的大溪元素!​

    #大溪信仰重心普濟堂​
    《神之鄉》主軸,以桃園大溪百年廟宇普濟堂祀奉的關聖帝君作為主要背景。關聖帝君不僅是大溪人口中的聖帝公,也是在地的信仰重心,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當地的社頭會為關聖帝君公祝壽,俗稱「大溪大拜拜」。​

    每年遶境隊伍會從普濟堂出發,沿著和平老街離開大溪老街區,主路線按照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分享的資訊:普濟堂→出街→月眉→田心→美華→三層→頭寮→竹篙厝→內柵→三板橋→入街,沿著中央路再回到大溪老街區,出去的路徑稱為出街,回來的路徑則是入街。​


    #在地團體組成的子弟班稱社頭​
    王識賢在《神之鄉》飾演聖恩社的社長,劇中的聖恩社便是社頭,是大溪人對參加六月廿四迎神繞境的團體稱呼。​

    目前大溪當地共有三十幾個社頭,早期社頭多為同業組成,例如:​
    ▪ 月眉地區早期農友們組成的社頭:農作團​
    ▪ 大溪街區商人們組成的生意人社:興安社​
    ▪ 大溪木器同業組成:協義社​
    ▪ 大溪最老社頭之一,源自於到九份從事金礦開採的工人:同人社,每年普濟堂關聖帝君的神尊,便是搭乘同人社的神轎出去遶境。​


    #劇中的命名小彩蛋​
    #這題是純個人推測​
    ▪ 聖恩社:感謝網友補充原作者的原意是「聖帝公的恩澤」,而大溪普濟堂主祀的三聖恩主大溪普濟堂主祀的三聖恩主,分別是關聖帝君、孚佑仙祖(呂洞賓)、九天司命(灶君)。​
    ▪ 林一心的角色與當地的社頭「一心社」同名,但感謝網友補充劇中的一心跟一德,是根據大溪的一心里、一德里命名。
    ▪ 片中主要的人物線圍繞在「夏」天龍一家的家族故事,跟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季節性相同。​


    #彩牌是社頭的重要標誌​
    《神之鄉》第八集聖帝公的下下籤中,聖恩堂因木雕師王大義(黃鐙輝飾演)失手造成大火,他冒死也要守護的彩牌,便是社頭的精神象徵。​

    各個社頭出陣,不僅比人數陣容,也要比文物的華麗,身為木器之鄉的大溪,便在彩牌的雕刻下愈趨精緻,展現著社頭的門面與經濟能力。​

    因木雕彩牌是各社頭的珍貴文物,不會輕易外借,故《神之鄉》的劇組耗資了二十多萬打造劇中的聖恩社彩牌。​


    #與木藝生活息息相關的陀螺文化​
    大漢溪作為轉運茶、樟腦、木材等物資的重要樞紐;板橋林本源等大家族遷居大溪後,奠定大溪木藝發展的基礎。陀螺便是從木藝文化延伸的木製童玩,是大溪的重要元素代表,許多廣場的石牆上都有一顆顆陀螺的雕刻。​

    《神之鄉》裡也時常出現陀螺的元素,其中大陀螺文化是源自從事雕刻業的簡武雄見到孩童在打小陀螺,興起大人也可以打大陀螺的創意。​

    1981年甚至成立大溪鎮陀螺俱樂部,並在福仁宮廟前廣場舉行陀螺王表演賽,過去大溪人都在福仁宮前打陀螺,直到政府將福仁宮廟前改成石板磚,陀螺不易旋轉,才逐漸移至普濟堂前廣場。​

    福仁宮也是《神之鄉》的阿薰跟一心一起許下長大舉將軍願望的地方。​


    #一起六二四舉將軍​
    大溪社頭所稱的「將軍」,是「大仙尪」或「神將」,為一種由人穿戴的大型神偶,標準大仙尪身長約成人2倍高、光頂著罩子就是非常吃重的工作。​

    從《神之鄉》劇中,可以看到舉神將分為三個階段的練習:​
    ①練習基本步及體能鍛練​
    ②穿上孟宗竹架練習步伐​
    ③添加最外部的戰袍走陣頭​

    遶境當天的將軍得為神轎隊伍開路、護駕,我們熟悉的大仙尪有黑白無常、千里眼和順風耳等;大溪普濟堂因主祀神明是關聖帝君,關平和周倉是大溪最常見的將軍!​


    #帽子歌后鳳飛飛的故鄉​
    《神之鄉》第三集秘密基地的誕生,以鳳飛飛的〈心肝寶貝〉一曲摹寫女兒夏曉滿(盧以恩飾演)渴望家人注目的心情,同時也是致敬鳳飛飛故鄉大溪的象徵。​

    鳳飛飛的故居位於福仁宮旁,是當地人口中的「後尾仔」,地形錯綜複雜像個迷宮,這裡有個口號:1座福仁宮、2個迷宮巷、3間土地公廟和8口水井,第五號水井還擁有當地的聰明水傳說,飲用這口井的人家,都會金榜提名。​


    以上,是個人觀看神之鄉 The Summer Temple Fair一劇中的小小心得,本週將迎向第十集大結局,而今天就是農曆六月二十四,可至 大溪大禧 Daxidaxi 粉專:109年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暨遶境儀式關公online開播中,線上祝聖帝公生日快樂!​

    👉 【電視劇專題 • 神之鄉】神之鄉裡的六月廿四關聖帝君詳文:​
    https://ekangwoman.com/the_summer_temple_fair/

  • 木雕練習木 在 這女孩有病 This girl is sick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4-14 12:48:20
    有 612 人按讚

    真的很神奇,走了兩天45.6+17.2公里後回家,我的腳一點痠痛感都沒有,好像媽祖娘娘給我力量,就是可以一直走下去。

    從開頭就備受眷顧,攔到的便車居然是採訪車,「啊sir, TVBS」直達根本沒有人擠得進去的正廟口,跟著一起喊「進喔!進喔!」,眼淚都快流出來了,一股能量串出,不用多想,腳就會一直跟著前進。

    第一天真的很硬,4/11 23:40出發,我還給自己打了追不上就搭車吧的強心針, ohoh在旁邊說她不想上車,因為只有兩天可以走,就想完整走完。

    結果的結果,真的只有OMG的驚人事情!

    「我!走!完!了!」

    4/12 18:06 APP裡顯示媽祖今天走了44.4公里!
    我沒有上車啊啊啊啊啊!
    我太佩服我自己了!
    瘋掉!我怎麼這麼棒!

    /

    每次只要經過轎子時,真的可以感受到有一股很強的能量把自己也包覆著,是ㄧ股很舒服、很慈悲、很平靜的力量,真的很忍不住把雙手合十,安安靜靜的走,很像之前在無垢上課時練習的靜走,腦裡的聲音都瞬間停止。

    /

    備受白沙屯媽祖眷顧的部分還有:

    1.開車前往的路上,最後ㄧ首歌便是淺提的怪手「帶著全家大小,來去找媽祖」。

    2.隨意走進借廁所的民宅,居然擺滿超可愛的木雕彌勒佛,開開心心迎接我們!

    3.走到腳指摩擦到有點痛時,收到五指襪結緣品!

    4.中午休息借廁所的民宅阿姨,讓我們睡在她冰冰涼涼的客廳,超級舒服。

    5.晚上就停在俐蘭家旁邊,全體有家可以好好睡覺!還有韻寧 和 音藥小屋的精油按摩、艾灸之愛,隔天又能輕鬆上路。

    6.有各種媽祖給的食物、痠痛藥布,一路上瘋狂補給!吃吃馬拉松!一路走一路吃更有力量走下去,阿姨說媽祖給的不會胖,我是信了哈哈。

    7.最後回程的便車,轉了三台,最後一台等得太久,因為太想尿尿而換了地點,結果就是正要開去我停車的地方。

    /

    這次走之前,在山屋祭眼鏡就用丟了,想起這副眼鏡也是去年走媽祖時順道回嘉義給舅舅配的,只好戴著開車用的墨鏡走,有時也用近視500度的視角看世界,整個路上都看起來很派,在晚上的室內還戴著墨鏡也蠻好笑的。

    好加在有阿樂跟我一起搭便車,再把車子開回台北。

    /

    謝謝所有一路上遇見的人,特別謝謝ohoh、阿樂 沒有你們我真的走不完!

    謝謝白沙屯媽祖!接下來一年也請繼續保佑我們!所有好朋友身體越來越健康!事業越來越順利!平平安安!

    #白沙屯媽祖
    #白沙屯媽祖徒步往北港進香

  • 木雕練習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2-26 19:54:14

    本集主題: #木雕創作展 游宗穆專訪
     
    這集除了專訪藝術家游宗穆外,還邀請到金車文藝中心 #藝術行政黃郁婷來介紹。
      
    ▲沉靜木質,『貝殼.旋』之美
      
    ▲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曾說「貝殼是自然界裡硬而中空的形體,造型自具自足,獨立而完美。」游宗穆藉由木雕,展現出貝殼內部螺旋反覆的美感  
      
    ▲工作室
      
      微雨的陰天,來到藝術家游宗穆座落台藝大校區後方的工作室。衝出來迎接我們的是毛皮黑亮的土狗「宵夜」,以肺活量十足的叫聲表示歡迎著。游宗穆的工作室為一座挑高的鐵皮廠房所改建,內部空間為六位藝術家共用,大大小小的工作台與工具各據一角,放在地板與高櫃上的立體作品增添室內風光,閣樓則有幾間格局有趣的薄板房,是藝術家們自行搭建的生活空間。
      
    ▲關於藝術,課後的避風港
     
      游宗穆的生活很簡單:「創作、狗、娛樂」。這三件事情占據了他生活中大半的行程,單純的生活就像他的作品一般直白,喜愛布袋戲的游宗穆引用當中常出現的一句話「一步江湖無盡期」他認為藝術創作是無止盡的,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國小上才藝班、國中上漫畫班到高中的繪畫班,這些「課業以外的避風港」,到升大學時成為他考量發展的路線,當時游宗穆的志願表上只填藝術科系,對他來說於藝術不再只是課後的消遣,而是想作的事情。
      
      游宗穆熱愛繪畫,也喜愛組裝模型和樂高積木,在拿到模型和樂高後按照說明書完成拼裝後,會將它們全數拆除,再次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想法重組,這過程如同雕塑,從加減與構築、破壞中產生作品。從大學才正式開始接觸藝術與學習雕塑,在大三後他才決定創作的方向,漸漸的建立起自己對於藝術的見解,慢慢找尋自身想要與想表達的理念。
     
    ▲對於木材質的喜愛
     
      游宗穆進入台藝大雕塑系,一開始學習木雕是從基本的磨刀開始,接下來刻鎖文,練習斜口刀的用法;以及傳統的透雕,例如刻雙魚、牡丹…等等,到大三木雕老師林漢鼎教授開始讓學生創作圓雕等。游宗穆說大一手刻、大二之後漸漸使用機會使用機械作為創作的輔助。直至研究所時,才漸漸減少機器的使用,回到以手工為主的方式來創作。
     
      對於木頭,游宗穆打從心底感到喜愛與莫名的親切。他認為每種木材質所表現出來的感覺與語彙不盡相同,原木的顏色、紋理、味道與硬度因品種而異,雖作品的造形是人為,但其呈現出來的色澤與味道卻是天然的。人造的夾板、木心板、角條等在創作的使用上產生強烈的工業性語彙。不論是原木或加工材,原料來自於大自然,就有種能拉近作品與觀者之間距離的魔力。
     
      對木材質的運用,游宗穆不會堅持一定要用原木或高級木材來創作,他認為只要能與作品結合,同時表現兩的特色就是塊好木頭,因此創作上對於木材質的應用十分廣泛:原木、夾板甚至於雜木等等,藉由創作希望能打破傳統木雕對木材質的迷思。
     
    ▲貝旋系列創作
     
      游宗穆參加過多場現場創作與工作坊,包含2009年關渡藝術節,擔任擔美國藝術Anthony Luensman的助手、2009台東漂流木現場創作、2010年大雪山漂流木創作,以及2013嘉義現場創作藝術家上原一明老師的助手,2016年第八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現場創作,等豐富的經歷。
     
      「雕」為「減」的技法,「塑」則為「加」,在這加減的過程中讓游宗穆專注、思考,並且感到快樂,這樣的情況在組裝模型、玩樂高積木時同樣存在著。木雕與模型和樂高不同,增加了媒材的部分。雕塑兩字中,「雕」對游宗穆來說更為吸引他,在創作上不斷的用減法來創作。對單一媒材創作者來說,一件作品的材質會影響作品呈現出來的感覺,而作者對材質的熟悉程度也可以決定一件作品的成功與否。
     
      此次展出的貝殼系列橫跨了游宗穆大學與研究所。大學時期的貝殼以擬仿與材質的探究為主,研究所後則是從原本的貝殼造形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貝殼。游宗穆選擇貝殼作為創作發想,原因很單純「覺得它很漂亮」,除了造型的美感,另一方面也讓他繼續思考另一個創作「頭骨系列」的發展。除貝殼造型的模仿之外,也嘗試用其他材質來表現貝殼,例如:夾板、石膏、樹脂等等,最終還是回到單純的木雕創作。研究所時期的創作有兩個系列,一個是「貝殼.旋」,另外一系列為「骨.枝」。「骨.枝」有其理論與脈絡述說。「貝殼.旋」則是很單純地追求造形線條的美感,以及木材質與螺旋造形的結合應用。
     
      初期的貝殼作品,例「大貝殼」游宗穆利用夾板的特性,將貝殼螺旋的造型,配合夾板的紋路,放大增強視覺感受。研究所的貝殼系列接續著大學時期,游宗穆開始思考除了造型上的模仿,還能有什麼變化「如何讓大自然的貝殼變成屬於我的貝殼。」於是乎他開始研究貝殼,選定螺旋貝作為研究對象。在觀察了它的外在造型,以及用砂輪機將貝殼剖半研究內部的構造後,他試著將貝殼的內外部造型融合,第一件「貝殼.旋」的作品就這樣產生。「貝殼.旋二」改進第一件作品的缺點,嘗試利用穿透的視覺效果讓貝殼內外的造形、空間互相交錯、融合,產生一種節奏感。
     
    ▲藉由思考與觀查啟發靈感
     
      游宗穆覺得「創作過程對我的重要性不亞於作品的完成,有時甚至比作品更重要。」習慣紀錄下創作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對於他來說,就是像記錄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有三步驟「觀察,思考,發現」:去觀察材料(原木)的變化,與造形的契合度;去思考作品的其他可能性,如果這麼做會如何?如果換一個方式或方向,會如何變化;去發現一樣的製作方式,上一件作品適合,這件作品適合嗎?如果適合,可以更好嗎?反之該如何改進。經由這些步驟改進自己的作品,藉由思考啟發下一件作品的靈感。
     
    ▲游宗穆-藉由貝殼單純而反覆的螺旋造型,造就純粹美感
     
     
    游宗穆:
    學歷
    2007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畢業
    2011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畢業
     
    簡介&經歷
    2014 第六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 銀獎
    2014 「疆界.擴散」2014台藝大雕塑系新世代校友展
    2014 第十五屆磺溪美展立體工藝類 磺溪獎
    2015 「雲端集銳」-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聯展(木雕組)
    2015 玩美藝術節 貢寮國小駐校藝術家
    2016 「藝鼎杯」中國木雕精英邀請賽

  • 木雕練習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6-12-01 17:41:40

    本集主題: #陶瓷創作展 #陳岱君專訪
      
    一個喜歡簡單生活,喜歡捏陶的女生,
    創作是述說自我的方式,陶是她的媒介、語言,
    這就是陳岱君的創作—最原始的初衷。
      
    小熊視角描繪社會 藝術家陳岱君在創作中找尋自我定位
      
      「創作其實是可以很生活化的!」來自台中的藝術家陳岱君,從小因著母親的影響,而開始接觸作陶。家中由陳岱君的父親經營汽車零件,喜愛陶藝的母親常會幫忙家裡的生意,在岱君年紀尚幼時,陳媽媽還有專屬自己的陶藝工作室;在這樣的環境耳濡目染之下,彷彿也開啟了陳岱君未來的陶作之路。
      
    深受陶作環境之影響 走向立體創作的開始
      
      長期受到母親陶藝創作的薰陶之下,即將面臨高中選填志願的岱君,心中也暗自決定報考美術班;當然,很幸運的地她也考取上了。「美術班,其實就是進入平面創作的基礎。」岱君這麼表示,經歷了高中術科三年的充實學習後,她也開始在思考接下來的路,難免會有所困惑;「立體創作,對我來說比較能得心應手。」當時對於平面創作較無信心的她,最終在升上大學時,選擇了立體創作。
      
      就讀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時,陳岱君接觸到許多不同以往的創作材質,諸如木雕、石雕、塑型等等,學習到眾多的複合媒材變化,在立體的創作形式上也累積了更豐富的學習經驗。這時期的種種練習,正是奠定岱君對於立體材質更紮實的認知。
      
      畢業後即進入社會的陳岱君,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業務助理,雖然擁有正常的上下班作息,依然對未來感到迷惘;這時候岱君母親突然的一個提議,也從此改變了岱君的未來職涯。「當時忙碌的母親很想回來作陶,也詢問我是否也有想作陶的意願?」但是因為幼時母親離開工作室後,也將器材一併轉賣了;但這並不影響想嘗試陶瓷創作的她,於是陳岱君便開始白天工作、晚上作陶的兼職生活,努力的存錢準備陶藝工作室的裝置器材。
      
    與家人共創曉岱瓷坊 堅定陶作之路
      
      與此同時,由於作陶是岱君畢業後開始進行的,好奇的她也利用假日的創意市集擺攤,「想為自己的陶作作品試試水溫」,也共創了以她和母親名字共創的"曉岱瓷坊",經過母女倆的悉心經營,也培養出工作室的固定客群,陳岱君也在去年的暑假時辭去了工作,全心全意投入在陶作之中。有趣的是,此次的展出作品多以組件為主,每一組組件作品拼組在一起後,如同戲劇般的寓言故事場景,嚴謹的架構如同小說情節般環環相扣、缺一不可,而陶瓷的創作方式,更像是立體的繪本般忠實地呈現在觀者眼前。
      
      「土是柔軟的,可以千變萬化將我的思緒轉化成具體的形象。」經營曉岱瓷坊的兩年裡,藝術家陳岱君與母親沉浸在美好的陶瓷創作中,其中除了自己的藝術創作之外,「生活陶系列」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除了為工作室主要的收入以外,也是藝術家陳岱君「融藝術於生活」的創作方式,她認為陶瓷作品不只是裝飾品,而是刻上擁有者生命溫度的「生活品」。
      
    象徵性的小熊訴說著社會現象 創作者透過陶作發聲
      
      藝術家陳岱君的作品中常以小熊為主角,來呈現一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剛接觸社會所面臨的心境轉折與感受,作品中也結合了仿製木紋的創作,在樹洞裡面辛勤工作的小動物可比擬為社會上弱勢的小人物,而大熊則是指先天具有優勢的強勢族群,整體的情境呈現出創作者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岱君特意讓白瓷熊有著模糊的五官,只保留了耳朵跟鼻子的部位,「瓷熊並不是特定的對象,是以一個曖昧的象徵來凸顯議題。」
      
    懷抱著理想和決心 在創作這條路上奮力前進
      
      此次展覽主題以陳岱君工作室成立至今兩年多的創作體悟,對她來說:創作這條路在現實與夢想之間拉鋸,鑲嵌著幻想面對巨大的高牆,也要堅持著「當你開始行動了就沒有退路」的決心,滿懷著理想也需要面對現實中的許多挑戰,只能一直持續著在這條道路上奮力的往前。在這個大環境中,每個人就像被圈養在同一個平面,「以為大家都一樣,卻又獨特的誰也無法改變誰。」陳岱君說著,既然無法讓每個人都認同的話,「或許我們只需要找到能理解你的同類,對吧?」
      
    陳岱君 – 以沉默的白瓷熊,來演繹出陳式的社會寓言。(文:金車文藝中心)
        
        
    陳岱君簡歷:
    1990 台灣 台中
    學歷:2009 畢業於國立豐原高級中學美術班
       2012 畢業於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
    經歷:2014 曉岱瓷坊-陶瓷創作工作室成立
    獲獎:2015 第七屆台灣金陶獎陶藝競賽社會組入選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