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 ──紀念梵高 ◎駱一禾
雨後的葵花,靜觀的
葵花。噴薄的花瓣在雨裡
一寸心口藏在四滴水下
靜觀的葵花看梵高死去
葵花,本是他遺失的耳朵
他的頭堵在葵花花園,在太陽正中
在光線垂直的土上,梵高
你也是一片葵花
葵花,新雨如初。梵高
流著他金黃的火苗
金黃的血,也是梵高的血
兩手插入葵花...
向日葵 ──紀念梵高 ◎駱一禾
雨後的葵花,靜觀的
葵花。噴薄的花瓣在雨裡
一寸心口藏在四滴水下
靜觀的葵花看梵高死去
葵花,本是他遺失的耳朵
他的頭堵在葵花花園,在太陽正中
在光線垂直的土上,梵高
你也是一片葵花
葵花,新雨如初。梵高
流著他金黃的火苗
金黃的血,也是梵高的血
兩手插入葵花的四野,
梵高在地上流血
就像烈日在天上白白地燃燒
雨在水面上燃燒
梵高葬入地下,我在地上
感到梵高:水窪子已經乾涸
葵花朵朵
心神的怒放,如燃燒的蝴蝶
開放在鈷藍色的瓦盆上
向日葵:語言的複出是為祈禱
向日葵,平民的花朵
覆蓋著我的眼簾四閉
如四扇關上的木門
在內燃燒。未開的葵花
你又如何?
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
像神秘的星辰戰亂
上有鮮黃的火球籠蓋
絲柏傾斜著,在大地的
乳汁裡
默默無聞,燒倒了向日葵
1987.12.12-16
-
◎作者簡介
駱一禾,中國詩人,1961年生於北京,1979年入學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3年開始發表詩作與詩論,與法律系的海子、西語系的西川並稱北大三大詩人,1984年畢業就任雜誌《十月》編輯,主編西南小說與詩歌專欄。1989年5月14日駱一禾與妻子張芙至天安門廣場聲援絕食的學生,因情緒激動昏厥,送醫急救,診為突發性腦血管破裂,5月31日不幸去世,年僅28歲。隔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長詩《世界的血》。
-
◎小編柄富賞析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辭世,海子的摯友駱一禾開始傾全力地投入海子詩歌的整理與推介。有許多人認為駱一禾在兩個月後因腦溢血過世,與其投入海子詩歌的工作過度勞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駱一禾與西川,海子的詩歌不會在短暫的時間內迅捷廣泛地影響華人文壇,駱一禾功不可沒,但他往往也被定位為一個海子詩歌的聆聽者,某種程度上海子的光芒甚至也遮蔽了駱一禾本身作為詩人的特殊性。
駱一禾的詩歌精神與海子有很大的不同,相對於海子的熱烈,駱一禾的詩多數理性而沉靜,他自己在〈修遠〉一詩中提出了一種接續古中國士大夫「修遠」氣質的詩藝主張:「觸及肝臟的詩句 詩的/那沸騰的血食/是這樣的道路。是修遠/使血液充沛了萬馬,傾注在一人內部/這個人從我邁上了道路/他是被平地拔出」。試著去繼承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求索精神,正是駱一禾短短的寫作生涯裡,詩歌的一個核心。
所以一種盤旋的、前進速度緩慢,重複變換姿態而深入原點的,這種飽滿的形式常見於駱一禾的詩歌,這首寫給梵高(梵谷)的〈向日葵〉也有類似的特徵,首段八行就出現了六次的「葵花」,不只是意義上的盤旋推進,也作為擬人擬聲格使用,令無生物得以說話,我們可以注意葵花出現在行首、行末、行中,與是否使用定語(比如「靜觀的」葵花),是否跟隨著標點符號,這些變因如何在段中製造不同的音響效果,在首段駱一禾可以說都演示了一次。
梵谷有大量的關於向日葵的靜態油畫,在他寫給弟弟費奧的信中表示:「可以說,向日葵是屬於我的花」。以此內容比興,駱一禾用葵花作頓呼,至第一段倒數第二行末也開始參入「梵高」作為第二個頓呼,隨著「梵高/你也是一片葵花」,在第二段令梵高與葵花的形象相互融合。「血」作為駱一禾詩中最常使用的意象,帶有某種內在的、鼓動的、犧牲的特質,可以說是象徵著駱一禾的靈魂,以及他所見事物的最內在的核心。第二段他把向日葵的形色,與火與血對舉,陸地上梵谷與向日葵金黃的火苗是金黃的血,鏡頭一轉又到「烈日在天上白白地燃燒」,這種意象的撥接,迴環流暢,末日的景象通往梵高的死。
梵高已死,駱一禾的意思是梵高為了向日葵而死,向日葵除了象徵著梵高自己的靈魂(「向日葵是屬於我(梵高)的花」),也是他藝術的實現(他所有畫過的向日葵)。藝術家為了自我的靈魂與藝術而死。然而即使「梵高葬入地下,我在地上/感到梵高」,藝術會代替著藝術家在地上活著,並且長生不死。「葵花朵朵/心神的怒放,如燃燒的蝴蝶/開放在鈷藍色的瓦盆上」
詩人閉上眼睛,仍然感受到向日葵在暗中燃燒,藝術超越了視覺成為一種感受「在內燃燒」,像我們注視過強光後閉上眼睛,阻卻不去發紅的視覺,向日葵,梵高的藝術是這樣留在駱一禾的心中。然而他接著問「未開的葵花/你又如何?」新的、可能的藝術,恐懼著已經完成的那些,於是「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詩人對梵高所完成的感到崇敬,而不安,如「鮮黃的火球籠蓋」他的大地,他感受到自己的向日葵、自己的藝術,在過於滋養的「大地的乳汁」裡,默默無聞地被燒倒了。這是一種靠近毀滅的,創作者始能體會的絕望與幸福。
參考資料:
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駱一禾《水上的弦子》,見《駱一禾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p830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北大三詩人 #駱一禾 #向日葵 #梵谷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2.html
木門傾斜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向日葵 ──紀念梵高 ◎駱一禾
雨後的葵花,靜觀的
葵花。噴薄的花瓣在雨裡
一寸心口藏在四滴水下
靜觀的葵花看梵高死去
葵花,本是他遺失的耳朵
他的頭堵在葵花花園,在太陽正中
在光線垂直的土上,梵高
你也是一片葵花
葵花,新雨如初。梵高
流著他金黃的火苗
金黃的血,也是梵高的血
兩手插入葵花的四野,
梵高在地上流血
就像烈日在天上白白地燃燒
雨在水面上燃燒
梵高葬入地下,我在地上
感到梵高:水窪子已經乾涸
葵花朵朵
心神的怒放,如燃燒的蝴蝶
開放在鈷藍色的瓦盆上
向日葵:語言的複出是為祈禱
向日葵,平民的花朵
覆蓋著我的眼簾四閉
如四扇關上的木門
在內燃燒。未開的葵花
你又如何?
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
像神秘的星辰戰亂
上有鮮黃的火球籠蓋
絲柏傾斜著,在大地的
乳汁裡
默默無聞,燒倒了向日葵
1987.12.12-16
-
◎作者簡介
駱一禾,中國詩人,1961年生於北京,1979年入學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83年開始發表詩作與詩論,與法律系的海子、西語系的西川並稱北大三大詩人,1984年畢業就任雜誌《十月》編輯,主編西南小說與詩歌專欄。1989年5月14日駱一禾與妻子張芙至天安門廣場聲援絕食的學生,因情緒激動昏厥,送醫急救,診為突發性腦血管破裂,5月31日不幸去世,年僅28歲。隔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長詩《世界的血》。
-
◎小編柄富賞析
1989年3月26日詩人海子辭世,海子的摯友駱一禾開始傾全力地投入海子詩歌的整理與推介。有許多人認為駱一禾在兩個月後因腦溢血過世,與其投入海子詩歌的工作過度勞累有很大的關係,如果沒有駱一禾與西川,海子的詩歌不會在短暫的時間內迅捷廣泛地影響華人文壇,駱一禾功不可沒,但他往往也被定位為一個海子詩歌的聆聽者,某種程度上海子的光芒甚至也遮蔽了駱一禾本身作為詩人的特殊性。
駱一禾的詩歌精神與海子有很大的不同,相對於海子的熱烈,駱一禾的詩多數理性而沉靜,他自己在〈修遠〉一詩中提出了一種接續古中國士大夫「修遠」氣質的詩藝主張:「觸及肝臟的詩句 詩的/那沸騰的血食/是這樣的道路。是修遠/使血液充沛了萬馬,傾注在一人內部/這個人從我邁上了道路/他是被平地拔出」。試著去繼承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這種求索精神,正是駱一禾短短的寫作生涯裡,詩歌的一個核心。
所以一種盤旋的、前進速度緩慢,重複變換姿態而深入原點的,這種飽滿的形式常見於駱一禾的詩歌,這首寫給梵高(梵谷)的〈向日葵〉也有類似的特徵,首段八行就出現了六次的「葵花」,不只是意義上的盤旋推進,也作為擬人擬聲格使用,令無生物得以說話,我們可以注意葵花出現在行首、行末、行中,與是否使用定語(比如「靜觀的」葵花),是否跟隨著標點符號,這些變因如何在段中製造不同的音響效果,在首段駱一禾可以說都演示了一次。
梵谷有大量的關於向日葵的靜態油畫,在他寫給弟弟費奧的信中表示:「可以說,向日葵是屬於我的花」。以此內容比興,駱一禾用葵花作頓呼,至第一段倒數第二行末也開始參入「梵高」作為第二個頓呼,隨著「梵高/你也是一片葵花」,在第二段令梵高與葵花的形象相互融合。「血」作為駱一禾詩中最常使用的意象,帶有某種內在的、鼓動的、犧牲的特質,可以說是象徵著駱一禾的靈魂,以及他所見事物的最內在的核心。第二段他把向日葵的形色,與火與血對舉,陸地上梵谷與向日葵金黃的火苗是金黃的血,鏡頭一轉又到「烈日在天上白白地燃燒」,這種意象的撥接,迴環流暢,末日的景象通往梵高的死。
梵高已死,駱一禾的意思是梵高為了向日葵而死,向日葵除了象徵著梵高自己的靈魂(「向日葵是屬於我(梵高)的花」),也是他藝術的實現(他所有畫過的向日葵)。藝術家為了自我的靈魂與藝術而死。然而即使「梵高葬入地下,我在地上/感到梵高」,藝術會代替著藝術家在地上活著,並且長生不死。「葵花朵朵/心神的怒放,如燃燒的蝴蝶/開放在鈷藍色的瓦盆上」
詩人閉上眼睛,仍然感受到向日葵在暗中燃燒,藝術超越了視覺成為一種感受「在內燃燒」,像我們注視過強光後閉上眼睛,阻卻不去發紅的視覺,向日葵,梵高的藝術是這樣留在駱一禾的心中。然而他接著問「未開的葵花/你又如何?」新的、可能的藝術,恐懼著已經完成的那些,於是「葵花,你使我的大地如此不安」,詩人對梵高所完成的感到崇敬,而不安,如「鮮黃的火球籠蓋」他的大地,他感受到自己的向日葵、自己的藝術,在過於滋養的「大地的乳汁」裡,默默無聞地被燒倒了。這是一種靠近毀滅的,創作者始能體會的絕望與幸福。
參考資料:
張桃洲《中國大陸先鋒詩歌簡史》,秀威經典,2019
駱一禾《水上的弦子》,見《駱一禾詩全編》,上海三聯書店1997年版,p830
-
美術設計:江襄陵 -Nysus IG:https://www.instagram.com/nysus_/
攝影來源:Unsplash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中國當代詩 #北大三詩人 #駱一禾 #向日葵 #梵谷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5/20210512.html
木門傾斜 在 魚漿夫婦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魚漿夫婦 #隨拍 #隨筆
試著寫一些遊記,不放網誌,就只是照片,還有當時的心情。希望各位朋友會喜歡,往後若走到哪裡,就拍到哪裡,也是分享在日本的點點滴滴。
曾經在奈良井宿打擾一段時間,傍晚時分,和旅伴走在已經留存百年的宿場町。一切古風如昔,唯有偶而突兀的自動販賣機殺殺風景。
「奈良井宿是中山道第34個宿場,也是木曾路上的驛站之一。說到木曾路我就餓了,好想吃火鍋。」旅伴翻著從奈良井會館拿到的簡介,邊翻邊說。
我知道旅伴提起的「木曾路」除了是當初中山道中的精華路段之外,還是一家連鎖餐廳的名字。我曾跟朋友參加老師的葬禮,會場旁就有一家木曾路。葬禮結束後,在那邊吃了一頓沒什麼味道的晚餐。
「嘛,附近有一家的鍋物很好吃。不過難得來到這裡,不吃吃看五平餅嗎?」在奈良井會館外面掃地的阿伯聽到旅伴的話,就很自然的回了我們,彷彿他總是在會館前聽著那些旅客們毫無頭緒的選擇困難,像極了古代宿場町的熱心門房。
「五平餅?那是什麼?」我好奇的問。
只見阿伯熱心比手劃腳勾勒出那是插在木頭上的飯糰,在一根木頭都沒有的情況下,我跟旅伴竟然都能心領神會的瞭解,在宿場町生活的人們都不簡單。
「五平餅的話,那就是德利屋了,我最喜歡核桃口味了,你們一定要嚐嚐。」阿伯嘴裡是非是非的說。
我們回到街上,看著頭上的牌子走了一圈卻沒發現「德利屋」,於是我們又繞了回來,卻發現「德利屋」的牌子赫然在前方不遠處。
旅伴跑過去又跑來說:「這牌子一邊是漢字,一邊是平假名,難怪剛剛看不到。」
而門口就有寫著「德利屋」的燈籠,只是沒開燈,自然不會注意到。
推開了門,彎身進去。木頭老屋裡的天井灑下微光,昏昏暗暗的,除了榻榻米包圍的炭爐發著煦煦紅光之外,一個人也沒有。
「不好意思。」我小聲的說,只是聲音像是被吸進木頭一樣,唯一的回應只有炭爐柴火發出的劈啪聲。
「不好意思!」旅伴大聲的說,我連忙摀住他的嘴要他小聲一點。
過沒多久,只見有一對老夫妻從屋內深處彎著腰徐徐走來。我連忙說不好意思,只見老太太和藹的揮了揮手,要我坐下點餐。
「聽說這裡的五平餅很好吃,那就五平餅兩份吧!」旅伴說。
「這樣啊,那客人如果你不介意的話,請移駕到炭爐前面。」老太太請我們坐到炭爐前的榻榻米上,隨即又說:「老伴,五平餅兩份。」
我們看著老先生一言不發的拿出幾根木頭,在上面用手拍上碾碎的米,就把白白的五平餅放在炭爐裡,傾斜的角度讓我有一瞬間以為它要掉入火中。
五分鐘過去。
「啊,是要等多久。」旅伴在我耳朵旁小聲的說。
「你就有耐心一點嘛。」
老先生一臉嚴肅的看著炭爐旁的五平餅,似乎他的世界裡面只有這個炭爐。
「那個,老闆,為什麼你的招牌有一邊是平假名,一邊是漢字呢?是不是發音不太一樣,可是『德利屋』的發音與常見的沒什麼兩樣啊,有特別的意思嗎?」
旅伴用著敬語的發問讓老闆抬起頭來,有一瞬間我以為老闆的嚴肅表情會更加凝重,沒想到老闆卻笑了。
「你看到了啊。」老闆似乎很滿意旅伴的問題,笑著解釋說:「奈良井宿其實這百年來改變了不少,但『德利屋』的招牌卻不曾變過。你有沒有注意到,漢字的方向面對哪裡,平假名的方向又面對哪裡呢?」
我打開Google地圖,比對一下,對老闆說漢字的方向是京都,而平假名的方向是面對東京。
「在江戶時期之前,平假名是給從東京往京都的人看的,而漢字是給從京都來的人看的,那個時候的店家大多用這樣的招牌。嘛,雖然現在大家都看得懂漢字了,但這也是奈良井宿的歷史之一…嗯,差不多好了。」
旅伴眼睛發亮的說:「可以吃了嗎?」
「還要等一下喔!」老先生拿起五平餅,塗上香氣撲鼻的核桃醬說:「以前來旅行的人們大多會自己帶米來,有時候就用這裡的柴火把米煮熟,再請我們做成五平餅。這些人們都會圍在炭爐旁,因為冬天的時候外面的雪可下得好大。」
聽著老先生說著說著,時空彷彿回到幾百年前的冬夜,隨時都會有人推開木門,抖落身上的雪,走到炭爐旁一個挨著一個取暖。老太太送上了熱茶,還有昨天剛採下來的紅白葡萄請我們吃。
又過了好一段時間,老先生把烤好的五平餅遞到我們手中。燙呼呼的木棒讓掌心暖了起來,然而塗著核桃醬的五平餅散發著迷人的香氣。旅伴已經一口一口吃著,直呼好吃,而我一口咬下,核桃醬的帶著一股溫煦的甜醇,而碾的碎碎的米粒不用咬就散在口中。五平餅用的是一般白米,而非糯米,吃多一點也不礙腸胃。
老先生把我們吃完後的木棒到炭爐裡充當柴火,點著的木棒發出一股米飯的香氣,還有淡淡的核桃香,想必有人沒有好好的吃乾淨。老先生又遞上了味噌口味,我心想等等當柴火的時候會不會有味噌香氣呢?
「來,讓我再說一個故事。」
https://bit.ly/3eO3vpo
木門傾斜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印尼班達亞齊自治區~台湾是我出生的地方~是自由勝地,民主可貴,我以為榮~可是法律…全世界各地完全不同法令……如在台湾朋友或下一代要有更多世界法律觀…如去班達 亞齊,可能要了解住飯店男女要夫妻要有証明,飯店框台前有公文…台湾是通姦罪《刑法》正式除罪化~那要給下一代,那更要了解世界法律觀,出國到亞齊要尊重伊斯蘭法令……
🇲🇨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
印尼 班達亞齊Baiturrahman大清真寺
是人民宗教,文化,精神,力量,鬥爭和民族主義的象徵。這座清真寺也是班達亞齊的地標,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中倖存下來。
原始清真寺(“大清真寺”)於1612年在蘇丹依斯干達穆達(Sultan Iskandar Muda)統治期間建成。有人說原始清真寺是蘇丹阿萊丁·馬哈茂瑟(Sultan Alaidin Mahmudsyah)於1292年更早建造的。最初的皇家清真寺設有多層茅草屋頂,這是阿塞恩建築的典型特徵。
1873年4月10日,在第一次亞齊遠征期間,荷蘭東印度群島的殖民地政府襲擊了科頓,亞西人從拜圖拉赫曼大清真寺襲擊了KNIL。清真寺從火炬射向茅草屋頂上時起火。凡·斯威頓將軍向當地統治者許諾,他將重建清真寺並為他提供一個溫暖的地方。
1879年,荷蘭人重建了清真寺Baiturrahman,作為對Acehnese的禮物,並減輕了他們的憤怒。建造始於1879年,當時第一位阿by(Tengku Qadhi Malikul Adil)鋪設了第一塊石頭,並於1881年12月27日在亞齊的最後一個蘇丹穆罕默德·道德·沙亞(Muhammad Daud Syah)統治期間完工。起初,許多阿塞納人拒絕在拜圖拉赫曼祈禱,因為它是由他們所反對的荷蘭人建造的。如今。
最初,這座清真寺只有一個圓頂和一個尖塔。1935年,1958年和1982年增加了更多的圓頂和宣禮塔。今天,這座清真寺有七個圓頂和八個宣禮塔,其中包括班達亞齊最高的圓頂。
這座清真寺在2004年的地震和海嘯中倖存下來,但牆體裂縫等損壞程度很小。地震稍微傾斜了一下,使正門旁的35米尖塔破裂了。在災難期間,這座清真寺是流離失所者的臨時庇護所,兩週後才重新開放供祈禱。
這座清真寺最初是由荷蘭建築師Gerrit Bruins設計的。[4] [5]設計隨後由LP Luijks進行了修改,他也監督承包商Lie A Sie所做的施工工作。[4]選擇的設計是莫臥兒復興風格,以圓頂和尖塔為特色。獨特的黑色圓頂由結合在一起的瓷磚製成的硬木瓦製成。
內部裝飾有浮雕的牆壁和柱子,中國的大理石樓梯和地板,比利時的彩色玻璃窗,裝飾精美的木門以及華麗的青銅吊燈。建築石料來自荷蘭。與原先的清真寺相比,這種新設計與原始清真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許多清真寺是由荷蘭“異教徒”建造的,因此許多阿塞漢人拒絕在清真寺內祈禱。然而今天,這座清真寺已成為班達亞齊(Banda Aceh)的驕傲。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iturrahman_Grand_Mosque
#亞齊 #印尼古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