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木構造柱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木構造柱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木構造柱子產品中有1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神秘的維修工坊】 幾個月前,Bruno河馬萬用電鍋在一次過熱意外中陷入昏迷,Melody從朋友那聽說市區有間每個月只開兩小時的神秘維修工坊(Repair Cafe),任何家電產品都是壞的進去,都能生龍活虎地出來。 我們帶著忐忑的心情,按下了門鈴。 「請問這裡是維修工坊嗎?」 「是的,我們正準...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
「木構造柱子」的推薦目錄
木構造柱子 在 李 恩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33:42
#台中市役所 廳舍 以下資料來自於《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臺中市役所興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為仿歐式建築,至今矗立已超過#百年 ,為#臺中 第一棟鐵筋混凝土的建築。日治時期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來作為臺中市役所,為臺中市的行政官署。 📌戰後曾為臺中市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
木構造柱子 在 輕煙飄過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2 16:17:22
日治時期台灣郵政三大一等局之台北郵局,設於靠近台北北門的現址。該局於1889年興建,1892年間落成,為一木造平房。1913年,該木造郵局連同週遭台灣總督府的下轄電信官署,因火災焚燬。同年,該局於火災處重建郵局廳舍,不過仍為木造的臨時建物。 1920年末,因臨時郵局不敷使用,台灣總督府決定於原址改...
木構造柱子 在 LarryDuff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18:26:54
天梯金字塔 -薩卡拉 天梯金字塔是埃及目前所知的第一座金字塔。 是由偉大的大祭司、建築師印何闐所設計的。 當時的法老夢到一座死後通往天堂的階梯,於是他的愛將印何闐開始為他打造一座死後不只是陵墓,而還有一座通往天堂的階梯。 在陵墓建築的構造不僅是第一次以石頭取代木頭磚頭作為建材,為了增加空間,也第一次...
-
木構造柱子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7-02-15 11:37:16本集主題: #雕塑展 #黃仲傑專訪
▲探遙望的軀體 黃仲傑以雕塑呈現對結構體的想像
▲喜歡電影、動畫、漫畫等影像類的黃仲傑,也對建築結構與房屋樣式相當有
興趣,在創作中常會在結構上加入一些建築的符號,希望能夠在這些要素之中,達到空間與敘事之間的平衡。
一路從美術體系走來的藝術家黃仲傑,幼稚園時期便進入畫室學習,從小對繪畫有著相當熱忱的他,對於任何喜愛的事物都有將它臨摹下來的渴望。當時的學習環境有別於一般升學取向的畫室,少去了制式化的術科教學,一切都是以學生自己的意願為主,畫室老師本身是個創作者、也是個基督教徒,仲傑也從老師那感受到他對藝術的純粹熱誠。
此後的他開始以寫實技巧為當時的目標,不斷地在素描與水彩之間周旋,「色彩與色彩之間自然的縫合的種種經驗,深深烙印在腦海裡吸引著我。」黃仲傑這麼說著,於是在幾年的磨練之間,他逐件練就了在繪畫上的扎實底子,促使他更早地跳脫追求技巧的框架,進而從中思考創作的問題、以及藝術對他的意義。
▲藝術史的啟蒙
就讀師大附中美術班時,也邁入了黃仲傑的啟蒙期,「能K能玩」為學校的標語,一方面在課業上雖然有高標準的要求,另一方面又積極鼓勵學生加入社團,增加多元學習的機會。高三時的美術史課程尤其令他印象深刻,當老師淺略的介紹各個時期的藝術家時,黃仲傑也從這些歷史名作裡面得到一些啟發,這樣的環境也使他的眼界打了開來,誘發他閱讀許多書籍,在慌亂的價值觀拼組的過程中,找尋自己的價值與藝術的定義,最終使他確定了之後學習雕塑的道路。
在高中升大學的這個階段,也是黃仲傑從繪畫到學習雕塑的轉換期。大一時嚴密的素描課程,用以增進學生對形體的掌握能力,與泥土塑造所需要的觀察力相輔相成;在藝用解剖學的課程中,老師教導他們拼組骨骼、記錄肌肉的起始處,更藉由直接去觀看大體等方式,徹底充實了他在人體結構上的認知。
▲席勒的雕塑線條與其迷人的身體結構
在美感上,埃貢·席勒(Egon Schiele)是影響黃仲傑最深的藝術家,從他畫中對肌肉的線條勾勒,同時又精準的掌握了各大人體特徵的結構關係,還有其所安排的色彩,同時兼具圖案式的象徵性,以及區分骨骼與肉塊之間層次的功能性,著實地令他著迷。而在整個一年級中,他就在這樣人體結構的訓練與席勒繪畫的相互薰陶下度過。接著到了二年級時,黃仲傑以初學的木雕創作來投件,當大多數同學仍在處理人物或動物的形象時,他轉而去追求關於空間的題材。
▲城市漫步 靈感始於隨處可以見的建築
感受,在過去充斥著考試的升學時期,生活的步調緊湊煩悶,唯一能讓他心情安定下來的方式就是散步,利用下課之餘游走在巷弄間的小路中,觀看著台灣特有組合屋式的結構層次,又或者是觀察著各家的房屋裝潢、想像著他們的生活樣貌等等。然而,「在這樣雜亂無章、毫無美感訴求的生活型態中,我卻是看得相當出神。」,黃仲傑更表示,從街道巷弄裡的觀看當中,反而激發他找尋出這些建築中的結構與層次,希望能將他轉換成一種語彙,放入到自己的雕塑當中。
▲雕塑擁有能把握的實體魅力
「雕塑對我而言,其魅力來自於那強烈的存在感。」黃仲傑認為,雕塑擁有那可觸摸,可實在地再現、把握的性質,但與繪畫相較之下,似乎又缺少了點敘事性及自由度。後期的創作中,他融合了對人體結構的感知、以及結合建築空間元素的概念為內容,這種透過將身體部位的概念化、符號化,然後再放於一個結構之中,或是將一結構造型置於人體之中的形式,成為他日後主要的創作基礎。
過去在關於人體的創作上,黃仲傑傾向於凸顯結構性的造型和線條,試圖在人體上呈現像似建築體般垂直聳立、幾何化的沉靜意象,這樣的表現我們也可以觀察到,似乎是來自於他內心中對於結構與秩序的渴求。因此在造型上,他對於曲線、及任何具有韻律的線條都會相對地被排除,最終使得整體呈現出冰冷、無生氣的調性。
自己意識到身體作為載體的軀殼意象,就像是建築體一般客觀的場域,提供著思緒與情感運作的冰冷空間,「或許就像廢墟一樣,只能透過柱子、牆面、地板等使用的痕跡,去感受其過往人的存在。」對於這樣身體上、肉體上的想像,
黃仲傑也不斷地思索著,如何透過造型上的安排,來喚起那樣的感知狀態。
▲黃仲傑–以軀殼做為結構的載體,融合為人體和空間的無限想像。
黃仲傑簡歷:1993.1.11出生
學歷:
2005 畢業於博愛國小
2008 畢業於五常國中美術班
2011 畢業於師大附中美術班
2011 就讀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
2015 就讀台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
展歷:
2011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二屆袖珍雕塑 佳作
2012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三屆袖珍雕塑 入選
2013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102學年度師生美展 佳作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2014 台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第五屆袖珍雕塑展 入選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承德館)
展出日期:2017/01/14-2017/03/05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承德館地址:台北市承德路三段131號4樓 -
木構造柱子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5-05-19 08:00:00位於高松車站的北側聳立的高松象徵塔。由可以眺望到高松市街塔棟,和有完善商業設施的禮堂棟組成,成為了高松熱鬧的觀光、商業、文化等的據點。塔棟29/30層,擁有著名廚師長的和、洋、中各種餐廳,在此可以欣賞瀨戶內海的夜景,以及在展望大廳廣望夜景。高松太陽之港,作為陸海的交通據點的機能、也是四國的大門。走到陽光港(サンポート高松),第一個呈現在眼前的是兩根高達八公尺的彩柱。這是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藝術品之一,「Liminal Air:core」。柱子上的鏡子映照出周圍的光景,並且會隨著位置、時間與狀況的變化展演出不同風情。從港口到玉藻防波堤的港灣綠地上有條全長186m、寬5m的高松回廊(高松コリドー)。這條回廊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屋頂佈滿了太陽能板,以做為周圍綠地的照明電力,引導高松市邁向環保都市之路。有了這條迴廊,雨天就不用擔心風吹雨淋,照樣能夠欣賞港口優美的風光景致。從高松迴廊的盡頭繼續往前走,就是長達540m的玉藻防波堤。玉藻防波堤盡頭的紅色燈塔名為「せとしるべ」,當地人暱稱為「赤燈台」。這座燈塔是世界第一座以玻璃為牆的燈塔。每到夜晚,內部的照明會讓整座赤燈台散發出紅色光芒,指引海上人平安抵達港口。
玉藻公園為枯山水式庭園的代表庭園,利用日本三大水城之一的高松城遺蹟所成立的公園。有400多年歷史的高松城有3層護城河,直接取自瀨戶內海的海水,河道比其他城池還寬,面積更大,兼著守護城堡和水運的功能,因此被稱為日本三大水城。如此的設計在日本非常罕見。內護城河裏養著鯛魚,可以餵食。園內的枯水庭園和傳統中式的人工山水庭園不同,是由禪宗思想衍生而出的枯山水,庭園以細石子和松林組成,卻因人工擺飾創造出山、海、水、石等自然景象,是一種需要費心靜看的高境界庭園藝術。1587年(日本天正15年)豐臣秀吉封生駒親正統治讃岐後花費數年於此地建築高松城。高松城以本丸為中心,以順時鍾方向配置二之丸、三之丸、櫻之馬場、西之丸,加上三層的護城河,形成了易守難功的堅固構造。在日本明治4年廢籓置縣政策之下高松城歸屬兵部省管理,在此設置了大阪鎮台的分營,日本明治7年分營轉移丸龜後由陸軍省接管,日本明治23年再度回到舊籓主松平家。之後,高松城的所有權移到松平公益會,日本昭和29年轉讓給高松市,隔年5月5日以玉藻公園公開開放至今。高松城當時曾經是個浩大的碉堡,擁有3重5層的天守閣、約20個櫓,但現在僅剩艮櫓、月見櫓、續櫓和水手御門,全是日本重要文化遺產。公園内的庭園有老松、名木、石燈寵、大飛石等,可見昔日城主之權威。主建築月見櫓又稱見櫓,不只用來監視出入船隻,還可以由此注意籓主是否由江戶回來。屬3層3樓格局、入母屋造、本瓦葺構造,第1層是千鳥破風,第2層為唐破風。連接著月見櫓的藥醫門風格的水手御門可說是臨海的正門。 -
木構造柱子 在 Smart Trav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4-05-21 23:25:45請用片右下角調HD1080高清睇片。
因近日雨頻,我去不到遠地方行山,唯一到志蓮淨苑走走;雖則我是天主敎,但曾在香港公開學院修讀室內設計,對各年代國家建築也有興趣;那裹師資很參差,但我純為興趣,非為搵食。
唐代建築,氣魄宏偉、嚴整開朗為其特點,規模宏大,規劃嚴整,中國建築群的整體規劃在這一時期日趨成熟。舒展樸實,莊重大方,色調簡潔明快。
唐代的木構建築實現了藝術加工與結構造型的統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樑等,建築構件均體現了力與美的完美結合。
(下文自: DiscoverHongKong)
志蓮淨苑是一座廟宇,南蓮園池則是個古式園林,兩者相互毗連,
志蓮淨苑是一座仿照唐代藝術風格設計的木構建築群,佈局層次分明,建築沿中軸線作主次分佈,內有天王殿、大雄殿等殿堂和馨香撲鼻的荷花公園。
南蓮園池以唐代園林為建築藍本,其造園手法「小中見大」,以小品建築、樹木、山石和池水等營造的借景,將山水融入其中,古意盎然。遊覽南蓮園池,您可以沿園內一條單向的迴遊式路徑漫步,步移景換,樹木、石景、古建築,就如一幅幅山水卷軸展現在眼前一樣。賞景之餘,您又可以在「龍門樓」品嚐志蓮淨苑素菜,又或者在清雅的「松茶榭」內品茗香茶,享受偷得浮生半日閒的情趣。
木構造柱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神秘的維修工坊】
幾個月前,Bruno河馬萬用電鍋在一次過熱意外中陷入昏迷,Melody從朋友那聽說市區有間每個月只開兩小時的神秘維修工坊(Repair Cafe),任何家電產品都是壞的進去,都能生龍活虎地出來。
我們帶著忐忑的心情,按下了門鈴。
「請問這裡是維修工坊嗎?」
「是的,我們正準備開始,歡迎。」接待人員領著我們到一間明亮的工作室,一位灰髮的爺爺工匠正在研究著一個被分解的二氧化碳檢測儀。
嗶嗶嗶⋯⋯!
「嗯,這個面板不行了。我等等看看倉庫有沒有材料。喔哈囉,我叫葛蘭。你們今天帶來什麼挑戰?」雖然隔著口罩,還是能感覺到他咧嘴微笑著。
我把死河馬輕輕地平放在工作台上,葛蘭驚艷的讚嘆聲引來了室內的所有人。
「哇,這是⋯⋯什麼寶貝?」
死河馬。
「這是一台萬用電鍋,它可以用來煮火鍋、壽喜燒、鬆餅⋯⋯」Melody開啟銷售模式。
欸,我們是來修東西不是來賣東西的。
我用anyways打斷她,「我們有次不小心地讓機器過熱,然後它就昏迷不醒了。」
「來看看它到底怎麼了吧!」葛蘭躍躍欲試地捲起袖子,在一旁修燈座的電工和正在幫人造火爐量背板的木工師傅露出羨慕的眼光,在正式開始維修前,他們還輪流把玩了一下Bruno的磁力插座。
「這設計好酷喔!」師傅們喀噠喀噠地插拔著插座,Ophelia也湊熱鬧玩了兩次。
葛蘭從口袋拿出一個電壓測試器,紅黑兩條感應針在各個通電口上戳來戳去。
本以為我們只要站在一旁等著葛蘭修河馬就好,沒想到葛蘭翻轉研究河馬一番後,便將螺絲起子交給我。
「把這些螺絲釘拆掉吧。」他指著銀色導熱板邊上的四角。
我照做,然後掀開不再受阻礙的板架。
原來內部構造這麼⋯⋯單調啊?
河馬內部只有幾條紅黑火線,然後原來溫度調節軸不過是個把加熱板上下推動的簡約設計。
「Bruno原來是賣品牌的啊?」我脫口而出。
「但是很好用啊!」Melody護航。
也是。確實好用。
葛蘭很快就發現問題,黑色火線是通的,但是紅色火線卻不存在交流反應。
「找到問題了。」葛蘭手指順著紅線,「嗯?這裡分岔了。」紅線一端分支成兩段,一端接入加熱器,另一端接著顯示燈。分支的結構被絕緣膠管刻意掩蓋。
他拉開膠管,然後:「Voila!」他找到答案了。
一根溫度保險絲(Thermal fuse)。
「肯定是它了!」
接下來就是枯燥的拆解、嘗試、討論、安裝、再嘗試的過程。
每一個環節葛蘭都要求我和Melody參與,自己的河馬自己修。
「好,拿去通電試試看吧!」
葛蘭將電源向右扳,橘燈亮起。
「it’s alive!」大家歡呼起來!
河馬復活了!
復活後的河馬加熱速度超快,為了等它冷卻,葛蘭帶著我們參觀工坊。
原來這間神秘的維修工坊是個寓教於樂的場所,另一個房間內充滿了各式各樣我能形容但交不出專有名詞的重型機械。
雕刻柱子的機器、製作混合木板的機器、切割鋼鐵的圓鋸、水雕機、3D列印機、用電館加熱鐵管然後冶鐵的機器和巨大塑形用的板⋯⋯
通常使用這個工坊是需要付月費的,據說葛蘭的所有傢俱都是自己從這裡做出來的。
許多人都會來這施展身手。
上個月有人才完成了一個queen size的上下舖。
目前待完成的項目包括餐桌、躺椅、木吉他、搖籃還有獨木舟。
「有興趣的話,維修工坊每個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四都會開放維修教學,下個月準備帶什麼壞掉的寶物來修呢?」葛蘭問。
「他。」Melody指著我。
「哈哈哈⋯⋯可能修不好囉?」葛蘭開懷地捧腹大笑。
#yukonstruct
#現在可以一次用兩台Bruno了
#小魔頭與貓媽熊爸
木構造柱子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修復遙遙無期的星光旅社(艋舺謝宅)
上圖與中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4月3日,下圖由張哲生攝於2021年2月11日。
坐落在臺北市萬華區長沙街和西昌街口西南隅的星光旅社,早在1999年初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艋舺謝宅」,可惜該屋年久失修,目前僅在其外搭設鋼棚以保護建物,但後續之整修復原工程則是多年不見動靜。
在我小時候,這間名為「星光旅社」的老舊旅館已經沒有在營業(1971年歇業),我曾和鄰居進去玩過幾回,對裡頭的天井印象深刻,關於謝姓屋主的故事也略有耳聞;如今它成了古蹟「艋舺謝宅」,卻已不見天日許久,希望能早日見到它修復後的模樣。(不過,這裡真的有在進行修復工程嗎?)
「艋舺謝宅」位於臺北市萬華區西昌街88號,所在之地為艋舺市街發源地「番薯市(今貴陽街二段)」附近,原是一座三落大宅。此宅最初建於清光緒16年(1890年)左右,曾經是著名的「郊行」,掌握台臺北與漳泉間的貿易,對艋舺歷史發展有不少貢獻。
謝宅原為歐陽長庚所有,他於1880年代由福建晉江移民至艋舺,開設「建發船頭行」,專營閩南與北臺灣之間的貨物運輸,因生意興隆,遂於1890年代興建此一豪宅。民國34年(1945年),歐陽家傳至第三代歐陽江淮,因財務日漸困難,又將此宅賣給同窗謝溪圳。
原在廈門開設「建松洋行」作布匹生意的謝溪圳,於民國38年(1949年)返台定居於此,將其改闢為旅社與住家兩用的街屋。
此宅坐西向東,原為泉州建築「三落」帶有「左右護龍」的大厝,後因日治時代拓寬道路,此宅部份被拆,前落成了兩側臨街的三角窗街屋。
民國41年(1952年),謝宅進行整修,將原為船頭行的第一落兩層樓臨街建築修改為「星光旅社」;後又將昔日歐陽家族提供作為貨船船工住宿的第三落,改建成二樓磚木構造的「月光浴室」,但由於浴室需燃燒煤炭而屢遭環保局控告,便於民國60年(1971年)結束營業,於1970年代初期改建為四樓公寓。
第一落的星光旅社除了二樓改成旅館建築的隔間外,主要構造、規模、外觀風貌仍保有1890年代初建時的風格,房間面積分割狹小。屋身修建後,主結構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柱子使用磚砌,樓板則為傳統木桁架,木結構樑架高大,這種磚木混合構造盛行於日治時期的明治與大正年間。屋頂桁架為西洋式的三角桁架的變形;一樓外側附有拱廊騎樓,二樓則開設弧拱窗;牆面為洗石子材質,兩層樓間有一綠色裝飾帶。
第二進屬傳統閩南式的木構建築,面寬三開間。屋頂為硬山單簷式,並鋪以仰合瓦,採用火形山牆,山牆下有青釉花磚的通氣窗。中廳的樑架為疊斗式構造,兩側木隔牆為仿「閣樓挑台」的做法,收以精緻的格柵欄杆,更有抬高內部屋架的效果。中廳前步口作為前檐廊,內部構架為四桁架,捲棚屋頂,通樑下有透雕的通檖。入口採「三關六扇」門,左右四片格扇,上有螭龍透雕,造型生動,雕工精湛,為艋舺地區所罕見。正廳裡也有雕刻精美的神龕,奉祀祖先及神明,神龕的後方留有「前堂後」,是通往後方院落的空間。
院落間有一天井,被設置為簡單的小庭院,其護欄有石刻造型。天井兩側為廂房,廂房屋頂為平面,其樓頂與第一落後方二樓露台都築有高八十公分的女兒牆,中砌有青釉花瓶欄杆。第一落後方的門板上刻有「松、蘭、竹、梅」等造型。
1999年1月7日,艋舺謝宅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宅第類,以作為清代中葉郊行的歷史回憶,並為1950年代鬧市裡傳統客棧的代表。
指定為古蹟之理由如下:
一、艋舺謝宅為臺北市僅存之清中葉郊行遺構,雖只剩第二進廳堂,但仍具有艋舺商業使之價值。
二、第一進內廳近代改建為旅社,內部為日式風格,亦具有時代特色。
三、第二進為閩南式傳統建築,用料巨大,木彫精美,深具藝術價值。
但該屋因年久失修,目前第一落(星光旅社)外觀施作鋼棚架工程,給予建物保護,尚待修整;後又因前面道路施工使地基下陷,如今老屋岌岌可危。謝家尚有一子孫住在兩側早已破舊的廂房,並開設雜貨舖,正處在老屋翻修和古蹟維護的兩難之中,期待政府能將已被列為古蹟的謝宅早日維修完善。
我在2014年1月19日拍攝的艋舺謝宅:http://goo.gl/FyJ0d1
木構造柱子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臺南二府口福安宮旁的蕭氏節孝坊 1984 vs 2021
上圖由日本攝影師土井九郎攝於1984年,地點在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4巷内,鏡頭向西望;畫面左側位於賣油炸餅(可能是蛋餅或蔥餅)的老先生後方的柱子屬於「二府口福安宮」(地址為304巷3號),右側坐落在路中央的牌坊則是直轄市定古蹟「蕭氏節孝坊」。
下圖由吾友鄭嘉瑩於2021年2月3日中午在同地拍攝。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鄭兄,因為他為了拍到有人走過的畫面,足足在巷子裡蹲了半個小時之久。
二府口為清領時期臺灣分府衙門(又稱臺灣海防廳),相對於臺灣道署而言,它被稱為二府衙或二府口,其主要職務是稽查臺灣各港口船隻出入,最早駐於鹿耳門,清雍正8年(1730年)移駐今友愛市場後方略偏東南邊,位於臺江內海畔,坐東朝西;當時二府口前面的道路(今府前路一段304巷)名為二府口街,因此這間福安宮常被稱作二府口福安宮,以和臺灣其他地方的福安宮有所區別。
二府口福安宮主祀李府千歲(農曆6月6日祭祀),配祀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今昔對照之下,看得出來二府口福安宮前方的柱子有改建過。根據廟方沿革碑所載,二府口福安宮是道光元年(1821年)創建,且是沈葆楨將神明恭請來臺供官兵參拜,但根據清乾隆17年(1752年)王必昌編著的《重修臺灣縣志》卷六 :「茲查各坊里社廟,以王公大人1 稱者甚夥:東安坊則山川臺、坑仔底,西定坊則王宮港、草仔寮、海防署前⋯⋯」,文中的「海防署前」即是指二府口福安宮,故可推測二府口福安宮應該更早就存在了,至少在1752年就已經有了。福安宮被後來曾於日治時期1904年重建過。
而坐落在今臺南市中西區府前路一段304巷3號前的「蕭氏節孝坊」則是建於清嘉慶5年(1800年),該牌坊乃用來表彰太學生沈耀汶的遺孀蕭娘娘「為亡夫守節及孝順公婆」之事蹟。
表彰婦女「節孝」是臺灣清領時期的一種社會價值觀,根據《大清會典》之規定,當時凡是在30歲之前就死了丈夫,然後一直過了50歲都還沒有改嫁的婦女,無論是元配或副室,皆具備被表揚「節孝」之資格,其旌賞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賜銀30兩,交由受表揚者或其家屬,令其自行在鄰里建坊。
蕭氏21歲出嫁,27歲亡夫守寡,獨自將兩個兒子拉拔長大,並勤於侍奉公婆,終生未再嫁,為鄰里稱道,於是在清嘉慶3年(1798年)受到朝廷旌表,並於5年立坊。
1985年8月19日,臺南市政府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7條,指定「蕭氏節孝坊」為市定古蹟。
「蕭氏節孝坊」為目前臺灣僅見的二柱單間二樓式牌坊,高5.32公尺、淨寬2公尺,屬於形制最小的石造牌坊,為臺南在清代所建的七座節孝坊中唯一留存至今者,亦是臺南現存四座牌坊之一,另三座為泮宮石坊、接官亭石坊、重道崇文坊。
牌坊本體以榫(ㄙㄨㄣˇ)卯搭接,仿木構造為裝飾;坊頂用護檐兩層,中間安放青斗石刻「聖旨」牌,左右短柱刻有牡丹、荷花、芙蓉、梅花等圖樣,頂檐中央有葫蘆脊飾,下層護檐部分被新建住宅的鋼筋混凝土所包覆。
額枋上橫額題有「節孝」二字,上款「旌表太學主沈耀汶妻蕭氏」、下款「大清嘉慶五年陽月吉旦立」;額枋北面刻有雙龍,南面刻鳳凰,額枋下尚存一雀替,另一雀替僅存榫接構件。
牌坊北面中柱對聯為「夢熊三月守冰清畫荻垂後昆之裕,啣鳳九天榮壺秀樹坊顯夫子之名」,乃前知臺灣縣事署臺灣府兼南路理番廳周祚熙所題;南面對聯則是「敬事姑嫜全婦道,堅持冰蘖樹坤型」,為閤郡紳士一同拜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