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木川抽水馬達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木川抽水馬達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木川抽水馬達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木川抽水馬達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075的網紅CrazyMama 窺機媽媽,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海景第一排,大阪老楊的日本觀】 Week48:消防(火消し) 各位好,我是大阪老楊。上週末看了公視的旗艦大戲「火神的眼淚」,令人感動萬分。看消防員在火場出生入死之外,還要應付家庭生活的大小事,真是辛苦。 印象中,日本雖然有拍過警察的偶像劇,但是消防員的部分就少了很多。日本的消防又是從哪來呢?本週...

  • 木川抽水馬達 在 CrazyMama 窺機媽媽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5-06 09:04:56
    有 11 人按讚

    【海景第一排,大阪老楊的日本觀】
    Week48:消防(火消し)
    各位好,我是大阪老楊。上週末看了公視的旗艦大戲「火神的眼淚」,令人感動萬分。看消防員在火場出生入死之外,還要應付家庭生活的大小事,真是辛苦。

    印象中,日本雖然有拍過警察的偶像劇,但是消防員的部分就少了很多。日本的消防又是從哪來呢?本週就來帶各位了解了解。

    自古以來,日本沒有正式的消防編制,所以火災一直都是日本城下町最大的惡夢。一直到江戶時代,才開始有專門在滅火的組織,叫「火消」。

    一開始是當發生火災,幕府下「奉書」給大名,請大名協助江戶城內的消防工作。但是緩不濟急,沒效率且平常也沒有作訓練,所以在實務上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的。也因為一直沒有正式的編制,在江戶時代初期,甚至連將軍的德川家光,都要親自出來指揮滅火,想當然爾也是沒有什麼用的。

    就這樣一直到了1643年,幕府選了16家的諸候,任命他們為江戶城內的消防編組,共分成4組每組約420人,稱為「大名火消」。雖說主要制度還是跟之前沒差太多,但是一旦發生火災,是直接由諸候帶人前往滅火。據說諸候會穿著華麗的打火裝扮,甚至還有滅一場火換了3套衣服的傳說。也因為都是由諸候帶領家臣,所以出動人數又多,反而吸引了許多人前往「看熱閙」。

    江戶真的建立起消防編制,就要從「明曆的大火」也就是非常有名的裖袖江戶大火。這場火災不但燒毀了江戶城的天守閣,整個江戶市至少犧牲了近6萬8千人。至此,江戶幕府才認真開始建立專門的消防編組。

    當時因為水資源不足,且沒有所謂的馬達能抽水來滅火。雖然有類似超大水槍的「龍吐水」可以用,不過基本上還是以阻絕延燒的概念為主。通常總指揮會在起火點的周圍平房屋頂上,指揮著要拆哪一棟房子,讓火苗不要再燒到其他房子。因此,在救火打火時,懂得拆房子的建築人材,通稱「鳶人戶」變成了最重要的人材。之後的消防組織也幾乎都是「鳶職」的人在擔任要職。

    此外,江戶幕府也鼓勵民眾減少木造房屋,獎勵用土牆陶瓦(石瓦)等防火建築材料的民眾,從根本上來減少火災的發生。

    只是當民間組織的消防單位越來越多,為了爭取救火的功勞,組織內還會有專門「吵架」的部門。也曾經發生過因為爭取功勞結果變成了大械鬥的狀況。實在是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光景。

    目前日本的消防,是在戰後由駐日盟軍總司令部(GHQ)把警察從警防獨立出來,才開始有現代的消防編組。隨著時代的變化和各種災難的不同,又再分成救急、救助和預防的部分。不過大致上的消防指揮單位,還是歸屬在地方自治單位內,而不是在內閣政府。

    本週看了戲劇有感,來談談日本的「消防」。如果喜歡我的文章,也請多多按讚、分享及留言喔。我是大阪老楊,下週再見!

    #日本 #消防 #江戶 #火消 #幕府 #大名 #諸候 #拆房子#建築 #大阪老楊

  • 木川抽水馬達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23 20:30:01
    有 87 人按讚

    ※時報出版思潮線 新書分享:徐禎苓散文集《#流浪巢間帶》※​

    徐禎苓《流浪巢間帶.第一話 房屋獵奇記》(節錄)​

    ※List 4 走錯房看錯屋​

    〈房東伯伯D的話術​〉

    那是真的。​

    有個單身女孩住在男女合租的公寓裡,室友們相處融洽,遇事也會互相照應,那是多麼令人羨慕的租處。有天,其中一名男室友趁著其他人不在,強暴了那個單身女孩。​

    聽完故事後幾天,我收到另個消息。朋友ㄏ加班完返回租處,在樓梯間遇到鄰居男子,朋友不疑有他差肩而過準備上樓,男子忽然伸出一手摀住朋友的嘴巴,空出的另一隻手竟開始強行脫下朋友的褲子。她奮力掙脫,尖聲狂叫。忽然樓下傳來開門聲,驚動了那位男子,男子機警收手,往樓上奔逃,不知道開了哪戶大門,喀啦一響,門關,人消失。朋友ㄏ嚇得一週不敢出門。​

    也許是時間太近,兩個故事很快在腦海雙生、互滲,滋長成巨大黑影。等到開始租屋,那個黑影出其不備襲來,我怕極了,不敢租男女混住的房子。因此,當房東伯伯D在電話那頭告訴我:這裡的房客有男有女,我割棄得毫無留念,不管那間屋的地理位置有多好、租金有多廉價。​

    偶然與同事們談起此事,同事一號說:「只要確保不跟男生共用一間衛浴,應該還好吧?我住的地方出入也有男有女。」同事二號也附議:「對啊,還好啦。錯開樓層就好啊。我之前也跟男生共住一層,都沒事。」腦中頓時跑馬燈那間房的優點,好吧,姑且去看看吧。​

    我們約在永康街末段,房東伯伯D踩著一臺老舊腳踏車出現,我跟著他的車子,走不到一分鐘,他家就到了。​

    「這棟樓是我父親蓋的,兄弟一人一層,老了有個照應。想不到父親過世後,大家陸續遷出,剩我還在。」房東伯伯D邊領我上樓,邊感嘆。​

    這幢樓面積極大,前三分之一是旋轉樓梯,上頭還有天井,採光極佳;後三分之二是家庭式公寓。「你看那裡,」房東伯伯D指著樓梯旁邊一小塊方形空間,「原本我父親想我們如果老了,不方便走樓梯,就蓋個電梯,空間都已經留好。」只是沒料到電梯還沒蓋,兄弟已離散,空屋給了租客。不是自己人,便不費心蓋電梯,租客如螻蟻,會任勞爬樓梯的。​

    房東伯伯D出身眷村,退休前是軍人。知道我來自新竹,分享了幾則新竹空軍基地的故事。聊著聊著,還沒感覺腳痠,人已抵達五樓。​

    這間屋子雖被圈在公寓群裡,通風採光絲毫未受影響,只是屋齡高,牆壁白漆已斑駁發霉。客廳裡長條藤椅鋪蓋霧面塑膠布,布上積聚灰塵。「我太太一直勸我裝潢屋子,說人家不會想租,但我不肯,還堪用嘛!」堪不堪用不是問題,問題是房東們經常忘記租客的心理,大部分的人可以接受素樸,體諒簡樸,絕少能與老態龍鍾的屋舍妥協。​

    跨入那間待租的套房,床板、木桌、衣櫃也全罩上霧面塑膠布,房東伯伯D拉開塑膠布,透出底下老舊磨損的家具。「你不要看這舊舊的,很耐用喔。」我越來越不懂耐用是真的?還是屋主對老東西過分依戀,捨不得丟棄?抑或是貪圖省錢,罔顧租客的權益?​

    我默默轉往浴室。這間浴室沒有窗戶,卻有兩扇門,一扇接房間,一扇往餐廳。「所以洗澡上廁所要鎖兩個門?」房東伯伯D幾乎以膝反射的速度回答:「你不覺得可以通兩處,很方便嗎?」洗澡上廁所需要這種方便嗎?​

    廚房瓦斯臺壓了一臺鍋蓋焦黑的大同電鍋,流理臺骯髒油膩,牆邊堆放久未使用的鍋碗瓢盆。廚房是房間最通風的地方,我們站在這裡談話。我按例詢問另外兩間房客的來歷。「你放心,我很會看人,」房東伯伯D笑了笑,「這間是學生,那間是上班族。」「他們都是女生嗎?」他頓了一下:「唉呀,現在喔,不管是租給男生還女生,他們都會把男女朋友帶回來,沒差啦!」什麼意思?我繼續追問:「撇除那些,真正住在這裡的房客是男生還是女生?」「都是男生。呵呵呵呵呵呵……」他總算願意說真話。​

    呵呵呵呵呵呵,房東伯伯D,你已經在我的腦海劇場裡被飛踢成豬頭了。​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徐禎苓 創作​
    #李蕪 製圖

    ※徐禎苓《流浪巢間帶》(#時報出版,2021年3月)。另按:背景照為襯圖者真實租賃過一年的、含浴室不到3坪的房間。​

    ※《流浪巢間帶》(引自書訊)​

    租房子有時候是租一種家的記憶、想像,讓異鄉人有點依存感,​
    在不屬於家鄉的城市,也有家鄉的感覺。​
    但有時……一切都是幻覺!​
    笑中帶淚的租屋奇譚,找房就當練功與修行,​
    看似滿紙荒唐,卻是無殼青年的平凡日常。​

      臺北租屋大不易,作者以幽默而抒情的文筆,笑中帶淚寫下北漂青年在大臺北地區搬家、看房、找房,以及與各式房東、室友的奇遇記,人生百態令人莞爾。​

      租屋和愛情一樣可遇不可求,下手要快,眼神要準,時機要對,要找到正常的房子有時根本是奢求,牆面多邊形,衣櫥做隔間,總經理室當客房出租,雙開浴室門,窗戶做衣櫃,房間熱到要練十八銅人,抽水馬達每日哮喘到快爆炸……稍有不慎租到靈異通道,只能夜夜無眠。​

      還要俐落閃過各式話術,坪數是假的,包水包電其實不包洗衣和冷氣,採光佳只能在浴室享受,頂加當頂樓,可開伙只限用電鍋。不只選屋,還要慎選房東,有人話匣子關不住,還有自詡男傭住在屏風後的房東先生,為了安全在屋裡裝監視器的怪房東……也有難得的緣分,遇上父親從前的舊房東。​

      在城市中遷徙,周邊美食走一輪,眷村特色大陳年糕、充滿懷舊情懷的永和世界豆漿……當記憶湧上心頭,取出食材,蔥薑蒜辣,乾炒川燙,溫火燉煮,家常美味上桌,以煮食療癒疲憊的租屋歲月,烹往事,也嘗出新的人間至味。

  • 木川抽水馬達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19 22:21:04
    有 20 人按讚


    【追憶高雄地下街】 #你還記得嗎
     
    高雄地下街位於鹽埕區舊市府南側
    緊鄰愛河與中正四路佔地逾萬坪
    由時任市長王玉雲提出構想
    1978年賣場第一層開始營運
    除百貨、餐廳、書城等購物商店外
    亦包含電影院、冰宮、遊藝場等娛樂
    開募之初即造成轟動吸引大批人潮
    隔年上方中國園林式的仁愛公園對外開放
    遂成為當時中心商業區的門戶地標
      
    然而因地質鬆軟、地下水滲出
    地下街於開挖第三層時造成結構性問題
    政府多次公告停用但商家卻仍持續經營
    1989年12月18日突如其來的一場大火
    將整個地下街燒毀甚至造成地面公園塌陷
    自此便陷入多年的荒廢擱置
    直到1995年市府才下令回填
    重新規劃成新的仁愛公園
    也就是今天的二二八和平公園
     
    #青少年的回憶 
    #見證鹽埕的風華與沒落
    #報時光UDNtime
          
    【老派摩登女子鋼筆文具組 〡 報時光 X SKB】
    立即搶購 限量早鳥優惠 按此 ►►► https://pse.is/U6BC9
              
    日期:1995/6/23
    圖說:地下街填平前景觀,只能追憶。
    攝影:楊濡嘉
              
    歷史新聞
          
    【1992-07-04/聯合報/17版/鄉情】
      
    蓋得轟轟烈烈燒得一籌莫展
    高雄地下街閉關三年
      
    【記者謝梅芬報導】高雄地下街,從計畫到完工歷經四年,前市長王玉雲氣昏過;前副總統謝東閔稱讚過;故總統蔣經國蒞臨過。曾是大高雄繁榮的指標,曾是大高雄青少年犯罪的淵藪,曾是結構危險的建築物,─場突如其來的大火,燒掉所有的過去與問題,也暴露了未來的無奈。三年前的端午佳節,豔陽高照,剛舉辦完一年一度的龍舟賽的愛河,又恢復往日的沈寂,岸西的仁愛公園亭閣樓台美不勝收。然而一把無情火,不但摧毀了仁愛公園,也埋葬了仁愛公園下號稱台灣地區第一座地下街。
    如今,仁愛公園漫草橫生,乏人照料,市府養工處為防止好奇的人入內,將公園四周圍上短牆。至於地下街,一天廿四小時都靠抽水馬達抽水,以杜絕愛河的水不斷滲入,而造成坍方。
     
    體育場變地下街
     
    高雄地下街位在舊市政府對面,北起中正四路,東與愛河相依,南鄰鹽埕國中,占地約一萬坪,這個位置正好是高雄市區進入最繁榮鹽埕商業區的門戶。
    此地原本是一個十分簡單的體育場,只有愛河一側植有草木,當年曾是情侶談心的地方,與高雄市政府後面的府北地區,過去一直是高市膾炙人口的風月場所,因與市府南北為鄰,也曾令高雄市民頗為尷尬,而府南體育場遇風則黃沙滾滾,遇雨滿地泥濘,十分不便。
    民國六十二年二月王玉雲就任改制前的高雄市第七屆市長後,首先提出府北地區重劃及開發高雄地下街,興建仁愛公園兩大市政建設。
    高雄市政府前體育場原是都市計畫中編號為十三號公園預定地,王前市長以地上興建價值五千萬元的公園一座,及另捐出四千萬元給市府做為地方建設經費為條件,准予地面下興建地下商城(後正名為高雄地下街),一則以促進鹽埕區的進一步繁榮,一則讓地下街成為高雄市的稅源寶庫。
    王前市長以企業經營市政建設,首創都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的構想,由於都市土地不會增加,但人口卻逐年激增,以國外而言,都市發展到飽和狀態,才向下開發,但王玉雲觀念先進,雖然高雄市仍在成長,仍提出開發地下街的構想引用民資,高度利用都市土地。
    民國六十二年市政府為仁愛公園公開比圖,亞東造景公司以中國庭園式公園入選,,六十三年釐訂「開發高雄市第十三號公園遠程計畫」,經高雄市議會臨時會議修正通過,六十三年八月登報徵求民閒投資。
    但由於仁愛公園面積遼闊,地下建築工程技術尚未突破,又東鄰愛河,地下水滲透處理不易,加上市政府所訂的條件太苛,除捐價值五千萬元的仁愛公園外,還得捐五千萬元給市府做公共建設經費,總計需一億元,使許多投資者裹足不前。民國六十三年九月第一次開標,因而流標,六十四年三月第二次招標,雖有十二家廠商領取資料,但都認為條件過苛,投資人無利可圖,而放棄投資登記。
    民國六十四年一月,市政府重新檢討修改獎勵民間投資辦法,將原捐助市府建設經費調整為四千萬元,土地租約由每年換約,改為兩年換約,土地租金依照公告降為千分之三。
    修正案於民國六十四年二月市議會臨時會修正通過,同年三月在公告有效最後一次的徵求民間投資,高雄市開業建築師李滕雄等廿三人以集資方式辦理投資登記,經市府送促進委員會審查通過。
      
    過程一波三折
      
    仁愛公園及地下街確定由李滕雄為首的愛河花園商城公司開發投資後,訂約過程也是一波多折,起因在少數地方人士對十三號公園不瞭解,曾到省府阻止建設廳核定該合約書,經市議會及省建設廳數次討論及修正,遲至民國六十七年十一月間省府建設廳才准予備查,總計從擬妥草案到正式核定,歷時三年餘。
    王玉雲及投資人李滕雄在此期間更受到外界造謠中傷,打擊甚大,王前市長在市議會答覆有關地下街質詢時,曾因太激動而休克昏倒在議事廳,經急救廿分鐘才脫險。
    地下街一層在六十七年元月間完成,依照原建照所規定提出申請部分使用執照,工務局認為工程結構符合安全規定,衛生局也表示衛生設施符合要求,但高雄市警察局的消防、民防單位,認為消防及防空避難設備不夠,提出修改增設要求,經愛河公司改善,但仍未獲准發照,六十七年四月間,愛河公司函請行政救濟後,才在四月廿四日發給部分使用執照。
    地下街的設計內容,包羅萬象,凡國內所能見到的營業項目地下街內都包括了,各營業區以八點五公尺道路隔開,裡面採美國大型購物中心格局,有歌廳、電影院、百貨公司、冰宮、超級市場、游泳池、自助餐廳、中西餐廳、電動遊藝場、冷熱飲、書城、咖啡座,是一座觀光、育樂、購物三位一體的地下街。
    高雄市政府決定開發地下街後,雖然受到一些地方人士的持續反對,但當年蔣總統經國先生和副總統謝東閔對王前市長的構思頗為稱讚,蔣經國先生在行政院長任內就曾兩度蒞臨,就任總統後也曾抽空到地下街巡視。
    地下街頂層屋頂是公園基礎,民國六十八年青年節開放的仁愛公園,依據市府公開設計,包括亭台、樓閣、假山、瀑布、水池溪流、蘭亭花架、九曲橋、兒童靜態遊樂場。在鹽埕高樓櫛比的繁榮商業區內,這是少見的大型公園。
     
    已成治安死角
     
    民國六十七年十月地下街開放營業,成為高雄市最熱鬧的購物及遊樂中心,也是地下街最風光的時刻。
    民國七十六年,高雄市政府有鑑於地下街商業活動繁雜,部分青少年經常翹課到地下街打電動玩具,已成為犯罪的淵藪,於是,鹽埕分局幾乎投注一半以上的警力在地下街治安問題上,加上地下街空氣汙濁、環境衛生差,市政府建設局在民國七十六年三月全面清查商家,當時,地下街共有三百五十八家商號。
    同年十月,市政府為確保地下街硬體結構安全,委託建築師公會進行評估,很多設備不符規定,包括出入口寬度不足,消防栓殘缺不全,滅火器材缺少眾多,而真正的危機還在結構部分。
    地下街屬地面下建築的一種,如依傳統的施工方法,必須將近萬坪的用地先開挖到地下三層深,然後再由最底層一層一層往上蓋,到地面層「封頂」後才能建造公園。
    這種建築方式,首先面臨的是開挖出來大量土方處理發生困難,而開挖後的大面積工地,如遇天候惡劣或下雨時,還有可能變成為大水池。
    投資人李滕雄建築師取得投資權後,與許仲川建築師研商後決定採連續壁及反循環基樁擴座法合併使用,施工程序一反常態由上向下施工,先完成十四公尺深,四十五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連續壁,做為地下街外牆。
    為安全起見,鄰愛河部分加做兩道連續壁總共三道牆,所以壁牆可說是固若金湯,而裡面的支柱以反循環擴座基樁打至地下十九公尺深,然後先由頂面加蓋,挖出頂蓋下的泥土,挖出一層深時先打造一層樓板,如此一層一層往下建造,其間歷經民國六十六年六七水災及七二五賽洛瑪風災的侵襲,工程能照常進行,完全歸功於創新的施工方法。
    但由於地下三層只興建一半,其他未興建部分二樓樓板原設計是採頂版而非後來的基礎版,所以造成地下街二層地板龜裂及滲水現象。
    市政府根據高雄市建築師公會的報告有意關閉地下街,但地下街商戶群起陳情。
     
    三年荒廢夢成空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市政府同意暫緩執行「停止使用處分」,但必須限期提出改善,然隔年愛河公司仍未依規定改善,市府乃發函通知地下街商戶停止使用。
    但地下街商戶又群起陳情,經國民黨市黨部協調,市府同意地下街商戶在年底前整修完後才同意撤消停止使用令。
    沒想到在十二月十八日,工務局尚未有具體行動前,一把無情火將所有的問題都燒掉了。
    近三年的荒廢,仁愛公園已成為遊民散居場,昔日樓台之美早已化為「燕穿堂」的悵然,地下街商戶曾自組委員會希望重建地下街,但因法令更改,公園地下不能以獎勵民間投資興建商場,市政府也不敢貿然同意,至今仍沒有具體計畫。
    「燕鴻過後春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地下街及地上的仁愛公園隨著市政府的遷移而日漸蕭條,每逢黃昏,夕陽西下,更顯得無限的落寞與失意。

    【1995-05-21/聯合晚報/05版/鄉城紀事】

    當年建宅 風風光光 現在提它 不堪回首
    高雄的地下街 要跟你說再見
    地理條件不佳 結構又有問題
    一把火毀了它 市府已決定回填

    【記者楊濡嘉報導】高雄市曾經以擁有一座地下街商城為榮,由於全台灣地區向地下挖深三層的地下街只有高雄市這獨一無二的一座,因此早在高市改制院轄市之前,就有「到高雄而未進地下街逛逛,等於白來一趟」的說法。但地下街後來逐漸變質,最後發生火災而荒廢;高雄市政府已決定將地下街回填,一度是高雄繁華象徵的地下街也將正式走入歷史。

    說起高雄市舊市府大樓對街的地下街商城,大多數高雄市民均認為當年建地下街,政府的炫耀心態比實質建設濃厚,整座商城的構想來自國外捷運站連接的地下商城。

    目睹地下街興衰的地方人士說,民國65年到67年左右,高市政府「考察」國外建設,看到外國地鐵站外連接一排排商城,認為高雄市也可以建這麼一座商城。

    那時,自認考察頗有心得的官員沒有深思外國地下商城和捷運、地鐵的關係,決定利用愛河旁的公園用地「獎勵民間投資」,蓋一座地上公園、地下商城的地下街──一座鄰近愛河沒有聯外地下交通線的地下商城。而自早年起受地理條件不良所限,已注定地下街如今淒涼的命運。

    地下街興建10年後,商城變成攤販集中場,地下二、三層的結構開始出現問題,高雄市政府在地下街對面越來越覺得沒面子,數度將地下街列為危險建築,要求地下街商戶遷出。但地下街商戶「勇敢」地陳情,指地下街沒問題,認為只要管理得當,仍可吸引人潮。

    地下街的確吸引過逛街人潮,蔣經國先生擔任行政院長時代到高雄市巡視,還曾進地下街搭電動車走一趟。只是,種種「殊榮」,擋不住高市發展脈動,當鹽埕區沒落,愛河東岸的市況凌駕鹽埕,地下街盛況已成明日黃花。

    此外,地下街的工程品質和鄰近愛河的地質,一寸寸侵蝕地下街,高市政府委託民間單位探勘地下街結構,滴答的滲水聲令工程專家心驚,誰都不敢建議市府留下地下街。

    民國78年12月間,地下街真的毀了,毀在一場大火中。大火一起,高雄人「見識」到地下街危險的一面,濃黑沖天的煙,久久不散,逼得消防單位動用怪手敲掉地下街上方的水塘,才止住火勢。

    幸好,那場高市歷年少見的大火未傷及人命,只是地下街已無法作生意,結構崩塌,地下三層盡成廢墟。商戶雖想重建,然現在的市政府官員聰明了,不會再來一次這種全台灣少見的危險遊戲,地下街終究要回復平凡的公園。

    平凡,還是有平凡的魅力,再誇耀的建樹在時間的得失互動中,不見得禁得起考驗,樓起時的掌聲,很快就會面對樓倒時的噓聲,高雄市地下街商城就是很典型的一例。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