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期刊引用格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期刊引用格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期刊引用格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期刊引用格式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曹長青,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

  • 期刊引用格式 在 曹長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22 04:04:39
    有 112 人按讚

    台灣知名台派精神科醫師分析:蔡英文是病了,還是壞?
    http://taiwanus.net/news/press/2021/202109211921381871.htm
    林進嘉觀點:蔡英文是個怎麼樣的人?
    有人說,在台灣參加過選舉的人,好像被剝了一層皮,祖宗八代都會被挖出來。但是蔡英文似乎是一個異數。
    蔡英文給人的印象:「出身富裕家庭、台大畢業、留學英美、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博士、政大教授、國際法學者」。也因為這樣,當2019年6月11日民報刊登曹長青一篇「蔡英文的博士學位是否造假」時,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打死,也不相信」。這不是因為蔡英文有多好,而是不相信世界上會有這樣大膽無恥的人!

    其實,蔡英文的博士、論文造假疑雲,早在2015年選舉時就已被提出來過。只是,當時媒體報導很少,大家也都認為那一定是選舉抹黑。因為,如果是「野雞大學、選議員」,或許有可能;但蔡英文牽涉的是「倫敦政經學院、政大教授,而且是選總統呢」,怎麼可能會有這種烏龍?那是絕絕絕…絕對不可能!

    在曹長青質疑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的文章之後,同年六月蔡英文偷偷傳真了一本「博士」論文,在英國LSE婦女圖書館出現。隨後,林環牆教授在2019年8月6日親自去翻閱,並在8月27日發表轟動全台的獨立調查報告,「蔡英文博士論文與學位證書的真偽」。林教授的結論是,蔡英文頂多是「完成論文初稿,但未通過博士口試」的博士候選人而已。

    接著,徐永泰博士在「四不一沒有」的嚴格限制下(「四不一沒有」:LSE聲明,這是根據作者的要求,不可以影印內容或用手機拍照其他部分,不可以帶鋼筆、原子筆,不可以帶水進去,也不可以帶手機錄音等,只可以閱讀和用鉛筆抄寫筆記,其他一概禁止。若需中途離開,需先交回論文,回來後再與館員一起拿出論文),於9月13日跟進至英國LSE婦女圖書館閱讀蔡的論文後,發表「蔡英文論文讀後感」指出,該本論文格式錯誤百出,竟有六頁缺漏,還出現了1990年代才有的電腦排版方式「微軟字間字句自動調整系統」,且該論文每個章節都有各自的小結論,但卻沒有最後的總結,比較像是一篇一篇的小文章、學術報告集結而成(這一點,童文薰律師在比對蔡英文國圖版英文論文,跟蔡發表在國內期刊的中文升等著作,發現後者幾乎是前者部分章節的英翻中,得到證實)。至此,蔡英文沒有博士論文已成定局。

    雖然大選後,有關蔡英文的論文門報導變少了,但在彭文正、林環牆、賀德芬等人努力追查下,英國資訊委員會(UK Information Commissioner's office,ICO)竟同意倫敦大學不公開蔡的口試委員名單,因為公布了會造成當事人的傷害和痛苦(Disclosing this information would cause that individual a degree of damage or distress)。今年九月教育部公布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是「Law of Subsidies Dumping and Market Safeguards」,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放在LSE婦女圖書館和台灣國圖)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afeguard Actions」完全不同。逼得總統府發言人特別聲明,履歷表填的論文題目是「博士」論文的Part Two。這又是另一個謊話:沒有人在申請教職時不填博士論文題目,只填第二部的題目。那只證明一點:當時申請政大教職時蔡英文根本沒有博士論文。

    再加上,在蔡號稱取得博士學位(1984年3月)之前一年,蔡英文在1983年6月;1983年12月在「政大法學評論」刊登的文章,都已自己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1983年10月,在聯合報發表文章,也是自稱國際經濟法博士。蔡英文自27歲起即以假博士招搖撞騙,是毫無疑問的了。
    這真是一件可怕的事。
    27歲的你我,誰敢跟蔡英文一樣,沒有博士,卻在投稿的期刊、報紙四處謊稱博士,並在國立大學求職信上公然杜撰博士論文題目嗎?一個27歲,初入社會的新鮮人,為何會如此膽大包天?為何敢說謊成性?是爸爸有錢?可是有錢人子弟也很多,誰會這樣?還是爸爸有強大的黨國關係?可是有黨國關係的人也不少,誰這麼敢?而且,蔡英文說謊,不是只有27歲時假稱博士那一次而已。

    我曾於2019年12月9日在某報發表一篇「小英說謊記」,敘述蔡英文親口說的謊話,摘要如下,

    一、紐約辦事處大樓購買、啟用期間(2004/2005),蔡英文是不分區立委。但2019年8月17日,蔡英文在台中開講,「紐約辦事處…我們買了以後,現在已經漲了好幾倍,那你要說誰有那麼樣的願景呢?我告訴你,就是我啦,我在做行政院副院長的時候」。蔡英文講這段話時,眉飛色舞、得意洋洋。後來被阿扁打臉後,8月26日才在臉書表示記錯了。

    二、2011年出版的《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的口述提到,「初到康乃爾時,記得開學不久,有一次上『國際公法』的課程時,我被老師點名站起來:『妳來自那裡?』『那你們將來要跟中國怎麼辦?』…『嗯……』向來對隨堂抽問有問必答的我,剎那間腦袋裡竟然一片空白。…老師看出了我的猶豫。他很體貼、也很嚴肅地說:『這個問題沒有理所當然的答案。妳應該要花更多時間好好觀察、好好想想!』」

    2019年9月20日「社群之夜」,蔡英文:「我到康乃爾大學法學院,去的時候,這個系主任就告訴我,就見我,看到台灣的學生他覺得很新鮮,他就問我說,『你是台灣來的?』,『那你們以後跟中國怎麼辦呢?』,我想了一想,我說『我們政府說我們要統一啊』,我們這個老師看著我說,『你真的要來唸康乃爾大學的法學院嗎?』……這個老師叫什麼名字呢?因為他已經過世了,我可以跟各位講,他的名字叫Barceló」。三天後,彭文正博士收到Barceló教授的電子信件!九天後蔡連任辦公室發言人表示經查證係口誤。

    三、2019年9月18日徐永泰博士報告,政經學院的蔡論文有一書面的作者要求,「四不一沒有」的閱讀限制。

    隔天記者問,為什麼論文的閱讀要有很多的限制。蔡:「這個我不知道,這個我也想去了解一下」。再問:「他們說是妳訂的」。蔡:「那當然不是我訂的」。問:「他們說是你要求的」。蔡:「不會是吧?」

    四、2019年11月28日立法院公聽會,嚴震生教授指出,在國圖的「博士」論文有444個拼字錯誤。隔天蔡為解釋錯字太多,說:「35、36年前的論文了,那時候的打字都是用傳統的打字機,有打字的錯誤,其實也是在所難免」。

    但,2011年,蔡在民主沙龍座談時親口說:(我的論文,)「尤其是你打字校稿整整花了一個月,因為那個年代我們還是可以用電腦打,然後用printer印出來。」

    五、2011年民主沙龍,蔡說「你檢查了你的論文一個月以後,把論文交出去之後的那一剎那,我就覺得說我不要再考試了。……可是後來我爸爸說,你畢竟是學法律的,應該去考一張執照吧。…我又開始了我的考試生涯,我又去考了紐約的執照,考完以後……我又去考了台灣的執照。那兩張的執照就一直掛在我家的牆上。…我的考試生涯就結束了,那就開始我的教書生涯」。

    其實,蔡英文的紐約律師是1987年登錄的,根本不是自稱倫敦政經畢業後(1984)先去考、再回台教書。至於蔡的台灣律師更是在1996年才通過檢覈取得,根本不是考試取得!

    再加上蔡英文在《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一書中,說明姊姊蔡英玲陪她去倫敦參加博士口試的照片,後來被網友比對出,背景是波士頓的教堂。以及最新出爐的謊言,日前賀德芬老師公布的,蔡英文的「國立政治大學教師資格審查履歷表」,蔡英文自填的博士論文題目,跟蔡英文號稱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題目,不一樣。事實上,這題目也跟蔡英文於2011年在各大學(開南大學、交通大學、彰師大、靜宜大學)演講,侃侃而談介紹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Safeguarding Domestic Market」又不一樣。更是跟2011年10月出版的「小英便當與洋蔥炒蛋」一書的論文題目(「Unfair Trade Practices and Selfguard for Domestc Market」)不同!怎麼有人連自己博士論文題目都會連續講錯、寫錯?

    一個人可以在公開場合,口沫橫飛,神采飛揚,說謊,而且不止一次,不怕被抓包,也不怕這些場合可是都有錄音錄影。一個人可以在求職履歷表上謊稱博士,一騙近四十年,也不怕東窗事發。這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壞:她知道自己在說謊。就是愛說謊,隨口呼攏,說謊可以得到利益;另一種是病了:其實她不知道自己是在說謊。

    在精神醫學有一少見的精神病理現象,英文叫Pseudologia fantastica(有人翻成「謊話幻想」),又名pathological lying(可翻成「病態性說謊」)。精神醫學教科書是這樣描述的:「有限的事實,混合了大量、生動的幻想。聽者的興趣使當事人很高興,於是又更強化了本症狀。這些症狀不僅是事實的扭曲,有時還會偽造一些自相矛盾的過去生活,如聲稱父母已死,博取同情」。另也有這樣的描述;「流利、似是而非的說謊,通常是浮誇、極端事物的不真實敘述。這些敘述隱隱約約被當事人相信是真的」。但本現象不是妄想,因為如果有人找出事實來質疑時,當事人還是會承認錯誤。又,他們說謊,主要不一定為了得到實質利益或逃避責任,而是為了滿足內心某種需求,或許從中可提升自尊與自信。

    我曾經一度以為,蔡英文會不會是後者,病了。如果是,我認為我們應該包容她,並給予治療。但蔡英文,博士未完成,帶著博士班筆記回國,將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署名倫敦政經學院國際經濟法博士;進政大教書,繼續把該筆記依章節分次翻成中文投稿期刊,藉以升等副教授、教授。這位法律學者教授,終其一生,除了將博士班筆記翻成中文外,沒有其他著作發表。所以就說謊的本質,蔡每次說謊都是為了得到利益或逃避責任,而且還運用各種方法去遮掩謊話,如放在LSE的論文不讓人影印、引用,把教職升等資料封存至2049年。由此觀之,蔡英文應該是壞、不是病。

    有人一定會說,當總統又不一定要有博士學位?當然沒錯。問題是,我們談論的不是「總統有沒有博士學位」,而是「讓學術詐欺、說謊成性的人當總統,對我們社會及下一代的教育意義是什麼?」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原載台灣《風傳媒》網刊 2021年9月21日
    https://www.storm.mg/article/3947891?mode=whole

  • 期刊引用格式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8 06:30:00
    有 24 人按讚

    新思惟的課程,其實蠻適合研究入門者來學,講師會拆解各個段落應該如何寫作:
    ⠀⠀
    ☑️避免 introduction 無法引出整個研究問題的核心價值,以及在探討過去研究時無法深入的盲點。
    ⠀⠀
    ☑️講解 discussion 該如何探討自己研究與他人研究的差別與優缺點,有效呈現自己實驗結果的特色。
    ⠀⠀
    ☑️連題目該如何訂定才能捉住 reviewers 的眼球,都有教!尤其臨床類型的研究,可能因為族群或是介入在各個研究都差不多,如何訂一個讓 reviewers 想繼續深究的題目就更顯重要。
    ⠀⠀
    ⠀⠀
    #課前菜味十足
    😢即使念了研究所,還是不懂學術寫作?
    ⠀⠀
    雖然在碩士時期有投過幾篇到台灣的期刊,但是對於要如何投 SCI 期刊真的是完全沒任何概念。Introduction、discussion 兩段寫完之後,自己都覺得兩段相似度爆表,由於菜味十足,整篇完稿還會掉菜蟲。
    ⠀⠀
    接下來就是統計部分,明明學校都有教,還學習用 SPSS 或是 SAS 計算,課本買了,課也上了,也確定老師是用中文講解,怎麼換我算的時候會初一十五結果不一樣?這是怎麼投稿……
    ⠀⠀
    對於一個入門者來說,上述問題還不包括研究問題發想、論文語法、圖片與引用文獻格式這些基礎且瑣碎的工作。不幸的是,到了博士班,這些我通通要自己來,而且要做得好也要做得順。
    ⠀⠀
    ⠀⠀
    #課後投資有成
    💪 成功發表第一篇 SCI 論文
    ⠀⠀
    投出去的稿件終於被接受了,開心之外,還真的讓我鬆了一口氣。除了要感謝指導老師耐心潤稿外,新思惟的上課內容也是大大推了我一把。
    ⠀⠀
    💗恭喜💗 #林孟緯物理治療師團隊,研究多發性硬化對動態步態穩定度之影響,獲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刊登!
    ⠀⠀
    ⠀⠀
    👉從寫作到投稿,初學者如何避開常見誤區,我們給你務實建議! 
    ⠀⠀
    ✔️國際期刊如何審稿?第一眼就被喜歡的關鍵。
    ✔️臨床論文寫作,常見錯誤與如何避免。
    ✔️新手都能懂的統計:實作前的介紹
    ✔️ 讓 revision 幾乎全被 accept 的關鍵技巧
    ✔️在中小型醫院工作,論文起步的務實建議。
    ✔️研究主題怎麼找?研究資源如何累積?
    ⠀⠀
    ⠀⠀
    🔵配合國家防疫政策,室內空間大幅降載,名額有限,請把握機會!
    #全新改款 ➠ 10/17(日)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
    #搶下一席 ➠ https://clip2014.innovarad.tw/event/

  • 期刊引用格式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4-24 11:00:00
    有 40 人按讚

    🎊 周逸群醫師團隊,關於 ALCAPA 患者麻醉設定之個案分享,獲 Asian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以致編者信刊登!

    │ 周醫師團隊,遇到一位 25 歲女性,以失去意識表現,急救十分鐘後,救護人員電擊去顫,恢復心跳。經心導管診斷為 ALCAPA,後接受手術。

    作為麻醉科醫師,周醫師理解到,這類的患者,必須用不同的方式麻醉,才能保持安全。其主要原因,是這類患者需要較高的血壓,以維持左心的冠狀動脈血流,文中,作者群詳細分享了麻醉過程的考量、參數與藥物,提供給醫學同好參考。

    對於臨床上有重要意義的關鍵,用致編者信,將個案整理發表,是個不錯的方式。其關鍵除了個案本身的教育意義,選擇正確的期刊跟正確的格式投稿,也相當重要。│

    --

    「在此次寫作投稿的過程中,一一驗證了蔡校長於課堂中提到的許多重要觀念,從「少見個案要有歷史意識」,把握難得的臨床案例,了解個案在麻醉上的臨床意義,進一步確定了寫作的素材與題目。

    實際投入寫作之後,在「時間的管理、分配」上,實際運用課堂所傳授的重要觀念,讓我在寫作的過程中,時間運用更有效率。接著是「投稿期刊的選擇」,找到合適的期刊與投稿文體,提升投稿成功機會。文章完成後,還有些如文章排版、字體選擇等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細節,在課堂中也都一再提到。

    有了這些觀念的建立,對於第一次寫作投稿的新手,實在是助益不少。慶幸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能夠在眾多老師的帶領之下,有了第一次投稿論文的經驗,面對種種關卡也都能順利克服、完成投稿,取得未來晉升主治醫師的門票。」

    🔸 寫論文並不難,用對方法就能有系統的產出!
    🔸 最新梯次|6/20(日)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新手入門須知,稿件寫作與準備要訣。
    ✓ 不再害怕統計,讓你親手畫出數據圖。
    ✓ 怎麼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 研究計畫申請:管道、重點、訣竅
    ✓ 還是寫不出來?過來人時間安排建議

    👁‍🗨 課程特色

    【實際建議】
    大道理人人會說,但應用時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該如何克服,就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內科陳一銘醫師,復健科吳爵宏醫師,放射科蔡依橙醫師,與你一樣的世代,超過 200 篇 SCI 發表經驗,給你最實用的建議。

    【實作統計】
    完全無經驗者也能上手,新思惟口碑互動實作時間,再次改款,讓您在樂趣中學會統計應用,並在「您自己的電腦」實際完成,製成可投稿數據圖。過程中有任何問題,資深助教隨時幫你!

    【課後回饋】
    運用上課學到的技術,完成回家功課,並由講師親自閱讀,並給予回饋,用多年指導住院醫師的經驗,建議您未來努力的方向。不只給你魚、給你釣竿,還指導您,該怎麼設計一支屬於你自己的釣竿。

    👨‍🏫 講者陣容

    【陳一銘】
    與科內的實驗室、國衛院、老人醫學 與 健保資料庫 的團隊均有合作,主題圍繞著老人醫學與免疫風濕專長,發表超過 120 篇 SCI 論文。四度獲得「青年醫師論文獎」。

    【吳爵宏】
    連續兩篇 original article 於頂尖期刊 Radiology 刊登,並獲邀與雜誌主編連線訪問,錄製 Video Podcast,向全世界讀者介紹研究成果,發表超過 60 篇 SCI 論文。

    【蔡依橙】
    SCI 文章超過 60 篇,聚焦在自己的專業核心、投稿命中率高達八成、標竿論文引用超過 100 次的策略型研究者。曾指導多位醫師發表 SCI 論文,並登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