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朋友互相幫助例子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朋友互相幫助例子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產品中有22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346的網紅河西羊的健聲房,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讓女兒寫個在家自學一年的心得,她躊躇了一陣子,前天一動筆,三、四個小時寫出了五千字,寫的欲罷不能,超過我要求的字數。 寫的頂好的! ~~~~ 自學一年心得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自學一年了,想想有些感嘆,就稍微和我的爸爸聊了聊這件事,結果,他思路清晰,很快的給了我一句話:「哦,自學滿一年啊,那就寫一...
同時也有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0萬的網紅果籽,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眾籌平台要點樣先玩得成功?曾經四次為產品眾籌都取得成功的本地初創公司GreenBulb負責人Elton Leung指出:「Kickstarter跟交友app很相似,首先賣的不是產品,而是願景。要選擇一張最靚的相片,扮成很好動,先讓人留低一個良好觀感。」但之後是真有心交友或純粹玩玩下,就好睇發起眾籌的...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知日謙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Döry Lo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Polly玻璃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22:09:57
《為什麼只有我要正直善良?》之,我們不要再委屈了。 每次跟朋友聊天,聊到人際關係的話題時我常冒出一句話:「如果可以當溫柔體貼善解人意的女兒/媽媽/太太/媳婦,誰要當瘋婆子啊?」通常,這句話說完都會引起對方的共鳴。 是啊,如果可以好好的相處,自然的互相尊重,那誰想在緊張關係裡步步驚心? 看到這裡...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知日謙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7 02:28:11
2021.07.26 第二張圖靈感來自之前看過 @lingjiepan @illywang 的某張照片(我真的忘記確切內容是什麼了),但我真的太喜歡整體的設計,所以一直記在腦海裡無法忘懷,趁這次來做做看,雖然沒有他們帥男美女的好看,大家就將就看(?) 也感謝我的好朋友 @eason_murmur...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Döry Lo ✈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7-06 07:01:22
《AZ疫苗施打狀況紀錄》因為自己的愚笨重發一次😅 來一個小小分享施打AZ疫苗的紀錄 其實在第一批AZ疫苗可以施打時 我不敢打 因為①自己天生有左尖瓣膜脫落的狀況 ②加上我的身體真的沒有很好 抵抗力極差 ③月經一走幾乎都會感冒 感冒都要一個月才能完全好的那種體質 所以對於施打疫苗我有很多疑慮 但到五...
-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果籽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9-12 10:30:10眾籌平台要點樣先玩得成功?曾經四次為產品眾籌都取得成功的本地初創公司GreenBulb負責人Elton Leung指出:「Kickstarter跟交友app很相似,首先賣的不是產品,而是願景。要選擇一張最靚的相片,扮成很好動,先讓人留低一個良好觀感。」但之後是真有心交友或純粹玩玩下,就好睇發起眾籌的公司心態。在2018年為廉價平板手寫筆SonarPen眾籌成功的Elton,說他是有心交友,想認真發展,「要P圖都P少一點,至少令客人或在Kickstarter支持我們的人,唔會覺得貨不對辦而發怒。」大家可能還會記得本地咖啡機眾籌的例子,做壞了自己名聲就會被人列入黑名單,難以翻身。
本着「P圖都P少一點」的想法,加上想繼續發展,Elton亦開始參加本地展覽推廣SonarPen。在去年10月香港秋季電子展上更遇上CES展覽代理給他資料,他考慮過後覺得入場費還能負擔起來,便膽粗粗參加今年1月的CES展覽專為初創公司而設的Eureka Park。由眾籌平台一下子跳到國際最大型展覽,Elton說香港並沒有供初創公司跟隨的說明書,一切都是靠自己及同業幫助。「跳級去到CES展覽,就好像由交友進展到見家長,去到會場可能會遇到國際買手、同行或是大企業的技術人員,他們閱歷豐富,會不斷問你他們所知的問題,只能說實話,得唔得完全冇得呃。」
果籽 :http://as.appledaily.com
籽想旅行:http://travelseed.hk
健康蘋台: http://applehealth.com.hk
動物蘋台: http://applepetform.com
相關影片: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尋找以色列 - 足本版】日日炮彈聲送飯 港夫婦耶路撒冷開麵店女兒當兵「呢度係全世界最安全地方!」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yfMJ1OOPK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癌妻疑腫瘤增大再入院】林子博心力交瘁 感激汪阿姐報紙包錢相贈渡難關(壹週刊 Next)(https://youtu.be/gk83T58fTIs)
【太子餃子店】新移民唔怕蝕底自薦包餃子 粗重功夫一腳踢 老闆刮目相看邀開店:呢個女人唔係女人(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7CUTg7LXQ4M)
【街市尋寶】慈雲山街市 二百幾萬機器鮮製$24午餐肉 肉彈味濃無添加日賣500份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TrYPzECHI0)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頭條動新聞】孕婦被拉跌 社會關注度不及細So與美斯《頭條動新聞》Ep.6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4MaqWS-XFEc)
#果籽 #眾籌平台 #見家長 #初創 #Kickstarter #交友APP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02 19:00:13【10/13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20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線上課程】《自信表達力》~讓你不再害怕開口
從「敢表達、說清楚」到讓人「聽得進、會去做」的完整學習
課程連結:https://pse.is/RG5NC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AjySLoa2f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UJK9
【線上課程】《理財心裡學》~擺脫家庭影響,從心培養富體質
課程連結:https://pse.is/EPBWE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HgrDK7pqR-0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NJ5VE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ros.is/KQZZH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GXZWM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不定期推出補充教材,讓學習無限延伸:https://pse.is/LVRLY
【我們有Podcast囉~】歡迎到Podcast應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訂閱我們!
Apple Podcast~https://pse.is/N2WCZ
Google Podcast~https://pse.is/PEN2Z
在Himalaya收聽~https://www.himalaya.com/ekoob
在Spotify收聽~https://pse.is/PQT76
在SoundCloud收聽~https://soundcloud.com/ekoob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歡迎收聽「一天聽一點」,我們每週一到週五晚上7點,準時為你更新,結合心理跟生活的真實運用,每天陪伴你進步一點點;如果你每天都想要有所進步的話,就請你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頻道。
今天跟你分享一位社會心理學家,他在2007年提出來的一個理論,這位社會心理學家叫做~哈里賴斯;他說親密良好的關係,等於「開放」加「響應」。
我想我對於很多朋友來說,親密良好的關係,無論是跟自己親近的人,還是跟自己的朋友,都是我們的共同需求。
然而這裡面的兩個元素,「開放」加「響應」,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所謂的「開放」哦,就是互相不設防。
這個部分呢,也可以理解成彼此相互的自我揭露,把那些比較隱私的事情,跟彼此之間多去透露一點,像這種不設防的感覺,能夠快速的拉近兩個人的親密程度。
然而如果有這樣的親密的起始點之後,兩個人接下來要怎麼樣長期維持親近的關係呢?它的關鍵就是,下一個元素叫做「響應」。
「響應」是什麼?響應有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理解」。你瞭解我,而且你還瞭解我自己是怎麼看待我自己?什麼對我來說很重要?這些就是理解。
而第二個是「接受」。你想要什麼,我是什麼樣的人,你要對這些表示你的尊重;而第三個是「關心」,就是在各種場合裡面,一旦我需要什麼幫助,你會幫我。
可是當你聽到這裡,不知道心裡有沒有一個疑問?就是有時候心理學家蠻無聊的,就是把那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事情,還煞有其事的弄一個理論、弄一個公式出來。
其實它就是說一個,平常大家都完全能夠理解的東西嘛!可是如果放到真實的關係裡面,我們真的知道什麼叫做開放加響應嗎?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哦,在美國有些地方的公立學校,教學品質是非常差的,而最差的學校會到一個什麼程度呢?
比如說,在華盛頓有一個公立小學,他們開家長會的時候,家長的出席率只有12%。
這就等於每一次來開家長會的時候,一個班只來了兩三個家長;在這種情況底下,老師跟家長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
從老師的觀點,就會覺得我開家長會你不來,說明你這個家長根本不重視教育;可是從家長的角度來看,問題是在於老師不重視我們的孩子,對我們的孩子根本就不關心,所以我為什麼要來參加你的家長會?
你聽出來了吧?老師跟家長之間,沒有最起碼的信任,而學校為了改變這個狀況,痛定思痛覺得必須要做一些改變。
他們把大部分的老師辭退了,去找新的老師,結果還是一樣哦!後來他們終於意識到,必須跟家長建立一個比較好的關係,於是想了一個方法!
他們要求老師在暑假的期間,挨家挨戶到學生家裡去做家庭訪問,而且還設計了四個家庭訪問的問題,這四個問題分別是什麼呢?
第一個問題,你的孩子在學校的體驗是怎樣?你對於這樣的感受,你覺得如何?
而第二個問題,你的孩子有什麼期望,你對於他有什麼樣的期待跟夢想?
第三個問題,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第四個問題,我作為孩子的老師,你希望我做些什麼?
聽下來好像這四個問題,沒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可是呢,這四個問題你仔細體會一下,它正好呼應了前面所說的,親密良好的關係,等於開放加響應。
我們回顧一下,第一個問題是去理解,你的孩子在學校體驗如何?你對於他的體驗你覺得如何?這就是「理解」。
而第二個跟第三個問題,是去接受孩子跟家長,他們的主觀世界的狀態;分別是孩子有什麼期望?你對於他有什麼樣的期待?
而第三個問題是,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而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關心我作為孩子的老師,你希望我做些什麼?
我邀請你特別感受一下這個問題,是「你希望我做些什麼」?而不是說「我希望你做些什麼」?
只光這樣的一個調整跟改變,經過了一個暑假的家庭訪問,在接下來開學時候的家長會的出席率,就從12%提高到了73%。
你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只有家長願意跟老師溝通,才能夠有進一步合作跟進步的可能啊?
當我們談到這裡的時候,如果你想要跟一個人創造親密良好的關係,你不妨想想,你是不是有足夠的開放,接下來你是不是要去響應對方呢?
尤其是響應的部分,理解、接受、關心,如果你不是理解而是去批判;如果你不是接受,而是去下指導棋;如果你不是關心,而是一種控制;那麼你想要的親密良好的關係,怎麼可能存在呢?
所以希望我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思考跟啓發,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除了YouTube之外,我們也有Podcast的頻道,你只要在Podcast的運用裡,搜尋「啟點文化一天聽一點」,你就可以訂閱我們,也記得給我們5顆星的評價,我們需要你用最具體的行為來支持我們。
然而如果你對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內容的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
在這邊要特別跟你預告一下,我們在7月6號,即將上線一門全新的線上課程,叫做【與人連接的三個秘密】。
這一門課程是由~哈克,黃士鈞博士所講。
你會透過這門課裡,學會怎麼創造出親密良好的關係,用最溫暖、溫柔的方式,一步一步的去靠近別人。
哈克是我這麼多年以來所認識的,最懂得怎樣溫柔的靠近一個人,相信這一門課會帶給你很大的幫助。
那麼今天就跟你聊到這邊,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Polly玻璃窗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0-05-14 07:52:22為何邀約嘉賓很困難
怎樣有效地邀請嘉賓
有部份會友都覺得邀請嘉賓係一個非常難的事情,因為過不到自己的心魔
回想起當日你怎樣被人邀請進來BNI從而成為會員
由嘉賓晉身成為會員,會員人數擴大從而槓桿效應;當日你一定覺得這個相會有價值因此而有嘉賓成為會員。為何你不給予你身邊的朋友看看這個價值呢?
被邀約 - 成為嘉賓 - 看到價值 -自動入會
邀請嘉賓來BNI商會,不是從嘉賓身上拿取什麼,反而可以給予嘉賓看看我們這個網絡有何專業,不同行業在場可供給他槓桿
沒有一個生意的老闆不想開闊人物,我相信每一個生意老闆都想有更多生意
今天我們面對壓力的商圈內,怎樣在不同行業的老闆互相協助,互相給予意見,從而進步,得到對方的引薦
再講,今日我們的商會會議,不是在會所或酒店舉行,而是透過網上會議,大家可以足不出戶就可同幾十個商家聯繫。
記得之前同大家分享過,每一個BNI會友,進來的目的都是希望可以學習做生意,學習付出及接收到更多生意引薦
我相信你身邊的生意朋友理念都是一樣
關鍵就是,你有否洞悉對方的生意及市場需要,有否用「先捨後得」的理念去怎樣幫助你身邊的生意朋友。
舉一個例子:
當我還未做培訓工作,十多年前我仍然是一個化妝師的時候,也是一間連鎖美容集團巡迴化妝師,也是一條龍服務當客人做完面部療程隨即可以協助他們化妝。
美容師職責就是幫我「邀請」客人來用我的化妝服務,雖然這服務是免費的,但 但邀請客人也是一門技巧。
我記得曾經有位美容師幫客人做完美容療程後,她加一句問「陳太呀!我哋有化妝師喺度幫你化妝你化唔化。」 這位陳太馬上回答「唔化。」當時年輕的我,聽到個心有一點哽耳,個心實一實,好似俾人諗一盤冷水一般的。
其實當我們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具備時間地點人物
Timing 非常緊要
首先,邀請客人加以服務係要了解客人是否有需要,不是要臨急抱佛腳隨即問
要事先安排
因此準備功夫未做得好,這盆冷水一定會淋
記得那天時間已經接近六點,這位陳太太是一位師奶,之後沒有特別地方去趕住返屋企煮飯,就算幾好的服務都敵不過家庭需要。
邀請嘉賓與及做生意都是一樣
我們有冇洞悉市場需要
個別老闆的需要
要找到他們的需求點
最緊要就是他們想有更大嘅空間同不同的領域合作
你 - 是可能俾佢一個更大嘅機會認識到更多人物
不是從他身上取任何物件
任何事情我們諗清楚幾件事情
Why - 為何他要來
What - 他要他會見到什麼, 認識到什麼事情和人物
How- 怎樣可以協助到他
如同你自己本身都係一樣,當日你一定會見到這個平台有價值所以你會留低及加入
希望這個價值你可介紹給你身邊的朋友
令我們可以一齊槓桿合作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河西羊的健聲房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讓女兒寫個在家自學一年的心得,她躊躇了一陣子,前天一動筆,三、四個小時寫出了五千字,寫的欲罷不能,超過我要求的字數。
寫的頂好的!
~~~~
自學一年心得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自學一年了,想想有些感嘆,就稍微和我的爸爸聊了聊這件事,結果,他思路清晰,很快的給了我一句話:「哦,自學滿一年啊,那就寫一篇三千字的心得吧,這是功課。」當下聽到有點無語,好吧,自己挖的坑自己跳,於是就有了這篇心得,來聊聊我這一年的經歷與學習。
為什麼會自學呢?一開始我自學時,身邊的同學與朋友是不相信的,一直以來我在學校的人緣都還行,雖不到真的很多朋友,但也不致邊緣,成績也沒有真的爛到哪去。
但事實上,我在學校的生活過得並不好。學習的部分,自從升上七年級開始,我的成績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大約就是從第七名變成倒數第七名,生物數學地理變得困難,英文更是像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變得完全聽不懂,更要命的是學校一星期有五堂英文課,其中更有一堂是外師,全部都是英文,在得知有這堂課時,我的內心是崩潰的。
於是,在艱辛的七年級學業路上,只剩勉強過得去的歷史與公民,還有我唯一的希望國文。因為曾經遇過好老師,我的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在某次國文考試中似乎還得過全班第五名,為此我開心了很久;如果說國文可以稍微自豪一下,那麼作文就可以再自豪一點,我一直都很喜歡寫作,除了一次四級分,剩餘都是五級分以上,也常常被國文老師表揚。
但除此之外,就只能用一個「慘」字形容。隨著時間推移,我的數學開始跟不上,生物的難度也逐漸加大,社會科勉勉強強,原本就夠悲劇的英文更是變得慘不忍睹,偏偏英文的比重與考試是最多的,有成堆的英文考卷、講義,三個英文老師的功課更是讓我喘不過氣,那時,我很討厭考單字,因為我都是零分,不論怎麼努力都背不起來。
雖然,有許多熱心的同學幫助過我,有人會細心地告訴我錯的題目是為何而錯,有人甚至會在外師的課上幫我翻譯(在此深深感謝幫助過我的同學們,謝謝你們讓我撐過好一段時間),但還是無法彌補我的程度與考試範圍之間的落差,我開始逃避這一切,在上課時間寫小說,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我的校園生活過得開心一點。
在進入小說的世界後,與世隔絕,一切都是我能掌控的,不用被幾個成績欄的數字束縛,不用因為不擅長的事情而否定自我,雖然是個惡性循環,寫出來的作品質量也不好,但,那至少是我當下能想到的最好辦法。
除了成績與考試外,令我困擾的事情還有一件,我很怕吵,不喜歡和太多人相處,但學校就是一個群體生活的地方,每天一定要接觸到人,去接受他們的情緒,那時我對自己還不太了解,也嘗試融入人群,但發現好像沒有辦法,於是,我向我爸媽提起了自學。我的哥哥也曾是個自學了四年的自學生,爸媽在我表達完觀點後,便同意讓我自學,於是從八年級開始,待在家中自己學習。
一開始自學,也像是打開一道新世界的大門,門後的世界是精采美麗的,不會被課表切割時間,不會有成堆的考試等著我,可以在平日和爸媽出去玩,能在家自由自在的生活,愛做什麼做什麼。
不過,最讓我高興的依然是能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投入到小說創作,一天中,我花最多時間作的事是寫作,架構世界觀,寫出一個個完整的角色,將它們之間的情感糾葛寫成一本精彩的小說,我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有時一寫就是好幾個小時。
我寫小說的這條道路還滿特別的,是在我五年級的那年,爸爸出了作業,要我和哥哥一天打字十分鐘,哥哥去玩打字遊戲,我則是想到可以寫小說,一開始的創作毫無章法,就寫了一點點奇幻校園故事,講述一群人打妖怪的故事,也就隨便寫寫,打發時間,直到五年級升六年級的暑假,暑假作業之一是要完成一千字的小說,那時,班上同學隨口說了句:「老師,如果寫到一萬字會怎麼樣?」那時班上氣氛歡樂,老師也開玩笑似的隨口回了句:「寫到一萬字就不用寫其他暑假作業了。」我默默地將一萬字這個數字記在心裡,並且在接下來的兩個月中,將原本八百字的奇幻校園故事完成,一共一萬零八百字。
從此以後,我便愛上寫小說,我喜歡寫奇幻故事,更是偏好暗黑驚悚,目前進行中的十二本小說,有奇幻、校園、異世界、現實等主題。
漸漸的,小說從逃避現實的工具變成我與世界溝通的媒介,我每天花大把的時間在創作與發想,寫作能力也漸漸提升,從以前的一天只能寫三百字到現在能一天六千字,而爸爸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去出版一本小說,於是,我開始將注意力放在一部作品上,也就是如今已經出版的「傷痕」。
「傷痕」其實跟我一開始的寫作風格差的很多,畢竟我是寫奇幻世界起步的,也沒想過會拿一個「連續殺人魔」當主角。
書中,一名童年被霸凌的少女得了創傷壓力症候群,精神疾病令她無法好好生活,也影響到她的思考模式,她堅信,只要殺了霸凌過她的人,她就能獲得「救贖」,她開始逐一解決霸凌過她的六人,在過程中有悲傷、痛苦,也有過後悔,隨著得知她慘痛的經歷,她心中的感受只剩下恨,最終殺了霸凌過她的六人,也殺光了教會中一半的人,這樣的方式並沒有令女主角獲得救贖,故事的結尾也非常悲傷。雖然小說終究是假的,但我覺得女主角這樣的人是真的有可能存在的,她的心生病了,令她做出極端的事,但凡教會中多一個人關心她悲劇都不會發生,偏偏卻沒有,這本小說也是我想告訴大家,要友善的與人相處,不然可能會釀成大禍。
在這本書中,我用了一種奇特的方法詮釋,分成了三個階段,現在、夢境(過去)、獨白。現在的部分主要是在描寫殺人的過程以及主角心境的變化,夢境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主要描寫主角被霸凌的故事及過程,獨白則是死亡的人沒說出來的心聲。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寫出這樣的故事,我給的答案都是「抒發心情」,對我而言,創作與寫作是有意義的,就是說出心中想說、表達想發聲的事情,而「傷痕」有更深層的意義,它是給不可改變的過去一個機會,也給了我一個機會。「傷痕」畢竟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各方面都很稚嫩,也不可能是我最好的一部作品,但他卻是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令我放下了許多執念,令我的心理狀態變得更加健全。
故事永遠都是故事,但卻能帶來如此神奇的功效,我想,這就是寫作的魅力吧!在自學的過程中,我會一直不懈的去創作故事,從而去理解世界與人心,我想成為一個厲害的作家,用文字成為他人的光,用作品去讓他人得到所謂的救贖,我不能阻止世界上發生悲傷的事,但我想盡我所能,讓更多人能感受到世間的美好。
傷痕出版後,我感受到了很大的快樂,除了親朋好友的好評,還有賺到了錢的快樂,也要感謝贊助我出書、為我這本書奔波勞累的阿嬤,感謝鼓勵我創作此書的哥哥,還有理解我的父母,我也會更加努力學習的。
如今我的十二部作品中,有許多提到精神病的故事,精神病是我想去了解的領域,因為想要去看看所謂「與正常人不一樣」的人心中究竟在想些什麼,去深入了解這社會中很多人不理解的「常態」,從而去創作真實又殘酷的劇情。
於是,我便開始研究「變態心理學」及「精神病學」,找到了一個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影片,教授講的很好,我便看著影片學習。
我是真的很喜歡變態心理學,雖然不擅長的生物學模型有聽沒有懂,但心理學模型我還是上的津津有味,在心裡學模型的四個學派中,我最喜歡精神病分析學,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和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是我很認同的。
異常心理與精神病是我在寫作中很喜歡提的,因為在童年成長過程所遭遇的事情會影響一輩子,在上課時教授也時常提起童年經歷等相關事情,我也喜歡將童年描述的悲慘,去營造一個更加立體的角色,這也就是為何我的作品中時常會有過去的描寫。北大的變態心理學課程很難,其中還會接觸到生物學、腦神經科學及遺傳基因等,都是我不熟悉的領域,雖然上課進度緩慢且要花更多時間精力去釐清,但卻是我自己心中所喜歡的,在過程中是快樂的,所以我很喜歡學習變態心理學。
在八年級下學期時,我的媽媽接到了一個三年級國小老師的工作,於是,非常閒的自學生我本人便接下了家中伙食處理的重要任務,開啟了我的廚娘生活。
我對煮飯是很有興趣的,之前也煮過幾次,不過要包辦全家人的三餐還是一項挑戰,我開始研究菜單,研究家人的口味,來煮出全家人都能接受的食物,一開始當然不太順手,跟廚房不熟,也多次燙到自己,在一次炸肉時更是差點把手炸掉,至今手上還有一道淺淺的疤痕,不過我不斷嘗試,越來越好,甚至被哥哥的高中同學們大力稱讚,聽說他班上同學很喜歡吃我做的燉飯,帶去的便當常常被搶,讓我非常的開心,還有一陣子幫哥哥的朋友也準備一份便當,賺一些小錢。
在煮飯的過程中,我了解了一些道理,第一便是和人一起生活有相同的口味是很重要的,我們家的口味還算相近,也能互相配合,比如我、爸爸和哥哥都不喜歡紅蘿蔔,我們家的咖哩裡面就不會放紅蘿蔔,改成全家人都喜歡的地瓜,但有些時候無可奈何,主廚就要辛苦一點,比如我哥哥不吃辣,但我和爸媽很喜歡吃部隊鍋,這種時候就要另外幫哥哥準備一鍋不辣的鍋物,不過因為過於麻煩,現在學乖了,我和爸媽會在平日中午哥哥去上學時吃有辣的東西。
第二個道理便是預算控制的重要性,爸爸給了我一定的預算讓我學習控制,起初幾個月預算常常超支,導致月底要吃的很簡單,不過也是愈來愈好,漸漸的還能留下一些預算,對於食物的價錢概念也愈來愈強。
我認為,會煮飯算是一項滿好的技能,能自己控制吃什麼、什麼時候吃,健康又省錢,如果有時間,學習煮飯真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我一直很喜歡音樂,從小就也學習鋼琴,雖然現在漸漸荒廢,但我對歌唱的興趣也愈來愈高,尤其喜歡中文說唱,喜歡強大的節奏感以及富含意義的歌詞。
會接觸到中文說唱是因為鄧紫棋和潘瑋柏合作的「死了都要愛」,我便愛上了說唱的感覺,但是真正讓我想要學習說唱,是因為VAVA改編的「Life's a struggle」,叛逆又強勁的歌詞,無畏又悲傷的聲線令我決定開始練說唱。
我在說唱上有點天分,節奏感與生俱來,在說唱的過程中,我能感受到強烈的快樂,我也嘗試寫過幾首歌,雖然不成熟,但作詞作曲編曲都是我完成的,其中我最喜歡作詞,寫的大多是饒舌,唯一寫過一首旋律較多的歌是送給閨密的生日禮物。
相對來說,我歌唱的能力並沒有那麼強,也沒有特別喜歡的歌,直到聽到歌手黃霄雲唱的「打開」,我突然想要飆高音,便去找我的發聲老師爸爸學習,也愈來愈喜歡唱歌。
自學不久後,爸爸買了一台混音器,我便常常使用它,去磨練我的歌聲在麥克風中的樣子。
經過了爸爸的教導,我的唱歌實力不斷提升,以前唱起來吃力的歌也變得輕鬆,我很喜歡唱歌與說唱,也曾經參加「聲林之王3」的網路海選,雖然並未成功,不過也累積了些經驗。
自學的過程中,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自己相處,於是,我慢慢去了解自己,漸漸的,我接觸到了「高敏感族群」這樣東西。
「高敏感族群」這樣的人大概就是會深度處裡事情,常常被過度刺激,同理心高且情緒反應強烈,是十分敏感的一類人。高敏感通常來自遺傳,我去做了測試,指數很高,其實不用到太驚訝或感到稀奇,畢竟世界上有20%的人是高敏感族群。
得出這個結果,便回顧了一下我的人生,好像真的是這樣的,我在人群中待不了太久,容易覺得吵雜,很在意別人的微表情與情緒,小時候也很多人說我內向,更嚴重的例子是,只要有人在我旁邊罵人,我都會感到害怕,不管他罵的是誰、因為什麼事情而罵。
印象深刻的是在國小的時候,有一位老師因為我們班的男同學太過不乖而氣哭,明明跟我毫無關係,我卻去跟老師道歉,還哭了,因為我能感受到老師的無奈和悲傷,我也是打從心裡覺得對不起老師,即便那堂課我完全沒有吵鬧。
不過,在了解自己是高敏感族群後,我的生活反而輕鬆了不少,因為知道我不是故意不融入人群,不是故意不去與人相處,只是先天的容易疲憊,自學待在家不去接觸人群也令我感到輕鬆,不禁再度感嘆自學這個決定的美好。
現在我接觸人的機會很少,除了去教會和買菜以外幾乎不與人接觸,朋友也是非常的少,但我活得很開心,因為這樣的狀態對我而言是最好的狀態。
高敏感對於我的寫作有很大幫助,因為對於情緒感受敏感,我能去創作飽滿的人物與劇情,這也是有人說「高敏感是種天賦」的原因吧!
說到底,自學最大的好處仍是「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畢竟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東西,我認為沒必要對著教科書照單全收,去學習自己喜歡且有天分的東西對學習的效率與品質有也很大的影響,如果不自學,我根本不可能在十四歲完成一本小說,也不可能去研究什麼變態心理學,但既然我自學了,我就要對我所選擇的事物全力以赴,做到最好,這樣,才無愧於我的十四歲,無愧於我的國二。
如今已經邁入了自學的第二年,我也要抓緊時間去學習,好好運用我的天賦與努力,去寫作、創作,並且過的快樂、充實。
不知不覺間,本是三千字的心得也寫到了五千字,或許我真的很喜歡文字吧?就像是喜歡我的人生一樣。
小說「傷痕」博客來連結:https://pse.is/3ju946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US Taiwan Watch: 美國台灣觀測站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波蘭政府捐贈台灣40萬劑AZ疫苗,運抵台灣!】
9月5上午6時15分,波蘭政府捐贈台灣的40萬劑AZ疫苗運抵桃園機場。
這個消息是在一天前才曝光。
波蘭外交部聲明表示:國際間團結互助是對抗疫情的關鍵。感謝台灣在2020年第一波大流行的時候,捐贈給波蘭100萬片口罩、5000套防護服和2萬套手術服。
這樣的聲明跟先前日本、美國、立陶宛、捷克等國都有許多類似,一方面提到團結互助,二方面是提到去年台灣捐贈了很多醫療用品。
波蘭是繼立陶宛、斯洛伐克、捷克後,第4個宣布捐贈台灣疫苗的歐盟會員國。
此次疫苗是由長榮公司負責運送。
🤔 為麼台灣的國際人緣那麼好?以下舊文重貼再次和大家提醒幾個觀念。
前陣子我們看到台灣的許多人對各國幫助台灣的舉動冷嘲熱諷,對某些人來說,台灣的外交人員們好像都不存在似的,因為疫苗好像是從天上掉下來,又或者是,國際之間都不能有互相幫忙,否則受贈一方就變成乞丐。
我們該怎麼樣看呢?
首先我們要提醒大家,不管是美國、日本、立陶宛,在這次捐疫苗當中都提到一個重點:台灣過去曾經對他們有很大的幫助。
美國參議員們直接提到說台灣先前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候,贈送美國口罩、防護醫、以及重要的醫療用品。
這次立陶宛外交部長同樣也提到這點。日本方面更不用說,十年前的311地震台灣社會對日本的捐助,他們是真的銘記在心。(不得不反觀,每次中國有重大天然災害時,我們也都捐了非常多的錢,但中國回應我們的是軍機、軍艦、各種恫嚇)
當然,國際政治講究「權力」(power),國與國之間當然是會有各種現實的計算,各國都會考量自己的「國家利益」所在。也就是說,像美國幫助台灣,除了出自於去支持理念相近的朋友,也是出自於支持有實力的人、各種作為符合美國國家利益的人。
台灣這幾年來的外交政策,以及我們都該有的態度,就是繼續以自信的姿態、以不卑不亢的態度,繼續去交朋友,尤其要去 #理解不同國家的國家利益是什麼。而且我們必須要知道,國際政治當中是各種利益交換和取捨(經貿談判就是一個例子),不是只有一方給予一方接受。而且即使是理念相近的國家之間,也是會有彼此利益上的衝突。我們要捍衛與爭取自己的利益,也必須要持續地和各方做朋友。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一下國內的各種公共討論狀況。
這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在野黨們在對外關係的發言上面,可以說是荒腔走板,除了各種嘲諷,還有在各個訪賓來台灣的時候用很難聽的話去形容,現在獲得各方幫忙之後,又是一面感謝一面又有各種不當發言。像是說台灣是乞丐、台灣只是運氣好、給這麼一點哪足夠、小弟安家費、美國都賣台灣不要的舊武器、各國一直刺激中國,然後現在又有人在炒作打AZ疫苗的副作用很嚴重,然後講說台灣人因此反日,這樣的假訊息甚至都傳到日本去了。
還記得嗎?去年我們成立「口罩國家隊」生產線的時候,以及我們大量地捐助醫療用品的時候,都被同樣的一群人大力表達反對,現在又有各種惡言相向。這些行為,外國駐台使節們可是都看在眼裡,這些粗糙的言論在台灣內部會造成分化,而且也無端地傷害我們與外國之間的各種互信,需要停止。
✨ 觀測站傳送門:https://linktr.ee/us.taiwan.watch。
✨ 小額支持觀測站:http://pros.si/ufjkk。
朋友互相幫助例子 在 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很多同學,三十年前都是意氣風發的一方才俊。但到了六十歲時,很多卻鬱鬱寡歡,或者是跟家人關係很差。」
~克里斯丁生,哈佛商學院教授
這些問題來自於資源分配不當。策略與資源配置的互相矛盾。
想要給家人最好的生活,卻忙於工作,忽略了陪伴。二十年後,發現孩子跟他無比疏遠時,卻來不及了。
有一位我很佩服的醫師前輩,舉過很具體的例子
「有一位住院醫師,剛進入職場時立定志向,十年後要成為學有專精的一方之霸。但是下班後,都覺得好累喔。因此把下班後的時間,用在追劇、跟朋友交流,談論最新的電影、最好聽的歌曲」
如果此時在十光年外,有個外星人用望遠鏡觀察這位住院醫師,他應該會覺得這位年輕人的志向應該是「想成為流行文化評論員、社交達人」,而不會是該領域拔尖的醫者。如果想成為拔尖的醫者,在下班之餘,可能會拿來閱讀醫學文獻、參加研討會等等的。雖然這麼努力也不代表就會成為優秀的醫師,但總是機率大一些吧~
這沒有對錯,只是把時間、精力、資源放在哪裡,就會把我們推向那個方向。
=======================
克里斯丁生教授說:我們傾向於滿足眼前的、立即的慾望與成就感。升職、加薪、獎金往往比較容易被看到。
而陪伴孩子,與孩子打球、散步、玩躲貓貓,可能要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後,才會體會到意義。
因此陪伴孩子的決定,容易被忽略。
「以後還會有時間吧!」我們容易這樣告訴自己。
=======================
以上這些事情,讓我很有感觸
教養孩子的路上,會遇到很多挫折。很多的挫折來源於「我這樣做到底有沒有用」,很多事情短期內是看不到任何的成果的。
例如:教孩子要記得洗手、要有禮貌,講了無數次,但孩子依舊做不到時,真的會很令人感到挫折。
最慘的是,旁人還會因為幾秒鐘的經歷,就直接下結論:「你都沒在教」。😭😭😭
此時,心態不崩才奇怪........
那我們做家長的,該怎麼辦?
我跟大家分享一些做法與心法,應該會有些幫助
=======================
1. 目標放在長久的未來,而非眼前的事情
2. 策略與資源配置,要能搭配
3. 生活中的一個個小決定,才是重點
4. 家人之間,互相扶持,多些鼓勵,少點責備。
舉例來說:
我們家設定的目標,是盡可能維持孩子的視力健康。這件事情的優先順序高於很多事情。因此面對抉擇時,我們就比較好決定。
例如:我們鼓勵孩子閱讀,但是嚴格遵守眼睛休息的政策。寧可少讀點書,也要保護眼睛。然後盡可能的每天都帶孩子出門走走,即便是疫情期間也是,帶去沒人的地方放風(您看,這也是一種抉擇,疫情VS視力健康的抉擇)
例如:自律可以後天培養,如不能自律,就從他律開始。
因此,從小對於汽座、刷牙、不挑食、禮貌等一件件小事的堅持,慢慢塑造孩子的習慣。以前有貼過一段影片,是孩子一歲多,我們要求他要收玩具的事情。六年多過去了,他每天都可以自律的把玩具收好。之前在學校上課時,都會自己把功課完成。
這不是一天培養出來的,而是從小到大,至少用了五年的時間,灌輸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完成」。中間有無數的衝突、想放棄的時候,但都是堅持下來了,才有今天微小的里程碑。
但是換個角度想:如果在過去五六年中,因為孩子哭鬧、不配合,我們就「幫他完成」。那這要怎麼陪養他「負責任」的習慣呢?
每天的事情,都是一個小小的決定。而這些決定,會雕塑孩子的心智迴路。因此,把目光放遠,然後:堅持。
還有很多可以談的。
有機會,再跟大家聊聊~~~~☺️☺️☺️
五年多前的影片支援:
https://www.facebook.com/909771675722353/videos/1102215523144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