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有關柏林危機電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有關柏林危機電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關柏林危機電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關柏林危機電影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虛詞.無形,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虛詞請你睇好戲!!】虛詞誠意推廌百老匯電影中心 X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數量有限,留「飛」要快! 電影節一直以來是具社會觸覺的電影工作者的發聲平台,用以試驗電影與社會改革。始創於1971年的「論壇單元」,更是電影革命風潮中的先鋒。作為柏林影展的重要部份,「論壇單元」卻有着完全獨立的策展方向,選片方...

有關柏林危機電影 在 小妮子情理生活學〡關係療癒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6:42:16

/ 《紐約茶館》觀後小感 ⠀ 去年也在 12 月嚴寒前往紐約出差,一個人走在燈光絢爛的時代廣場,初次感受這城市的華麗,也完全沒料想到,今年就受到疫情影響紐約也淪為重災區域,透過電影得以讓我重溫紐約的景貌,然而不同的是,《紐約茶館》讓我感受到在繁華城市中,最真實的社會階級與貧富差距。看似美好的大蘋果,...

  • 有關柏林危機電影 在 虛詞.無形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7-02 19:00:03
    有 28 人按讚

    【虛詞請你睇好戲!!】虛詞誠意推廌百老匯電影中心 X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數量有限,留「飛」要快!

    電影節一直以來是具社會觸覺的電影工作者的發聲平台,用以試驗電影與社會改革。始創於1971年的「論壇單元」,更是電影革命風潮中的先鋒。作為柏林影展的重要部份,「論壇單元」卻有着完全獨立的策展方向,選片方面多屬主流以外,被視為「辛辣而偏鋒」之選。「論壇單元」可說是一個電影重鎮,讓觀眾透過影像直視當前的現實與危機。

    在柏林影展「論壇單元」邁進 50 週年之際,百老匯電影中心舉辦「現實重構」電影節目,選映論壇於 1971 年首屆放映的 8 齣長片及 5 齣短片。影片捕捉了當時的社會、政治、文化及性別革命的火紅面貌。

    而「現實重構」電影節目,更是百老匯電影中心新常設系列 bc docs 的頭炮項目。一個以現實為本的電影單元,藉着記錄過去,與觀眾一起想像現在與將來的各種可能。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50週年電影節目「現實重構」門票現已開賣!
    日期:7月7日至19日
    購票請往︰https://bit.ly/3hnk1gM
    網上小冊子︰https://bit.ly/2XSxmpH
    Broadway Cinematheque 百老匯電影中心
    ======
    「虛詞.無形」送出百老匯電影中心 X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換票證!

    索取方法:
    Step 1:like「虛詞.無形」facebook專頁,like及share此post;
    Step 2:在留言寫出想看邊一套柏林影展論壇單元電影;
    Step 3:並在同一留言tag一位朋友, 將電影推介給他,例:「我想向 @AAA(一位朋友的facebook名稱)想睇XZY」
    Step 4:FB私訊,標明參與是次活動,例:「參與柏林影展論壇單元 送飛」,並提供中英文姓名、電郵及聯絡電話。每位得獎者可獲得換票證2張#。

    *截止日期為7月7日中午12時。得獎者將收到私訊確認。
    *為確保活動公平性,所有參與的FB用戶戶口及郵寄地址,在同一次活動中,只能登記一次。如發現有雙重登記及違規情況,將取消有關資格。
    *如有任何爭議,「虛詞.無形」將保留最終決定權。
    # 憑卷可換領〔百老匯電影中心 X 柏林影展論壇單元50週年〕電影戲票一張,座滿即止。

  • 有關柏林危機電影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9-01-19 16:49:15
    有 314 人按讚


    【年度密談系列 】鄧九雲 × 陳思宏

    九雲問思宏:
    1.想聽聽你分享柏林日常的一整天。

    我是晨型人,起床時間大約是五點半到六點之間。喝黑咖啡,吃早餐。我非常喜歡早餐時刻,髮亂人散,看天漸漸發亮。洗個澡,刮鬍子,塗面霜,看臉書、新聞。大約八點開始寫作。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文字,八點到十二點之間,是我的創作高峰。中午除非有約,否則一定自己做菜。中午喜歡吃一大盆沙拉,吃完一盆花花綠綠的菜,再喝一杯咖啡,就會很想睡覺。午睡三十分鐘,醒來再看有沒有辦法寫作。寫。混。傍晚去健身房運動。我喜歡跳舞、拳擊課,猛汗,回家吃晚餐。晚餐配Netflix。晚上十點,睡意完滿。
     

    2.移民海外我能想像最痛苦的兩件事都跟吃有關。一個是想吃的食物,一個是想讀的書(中文書)。有這樣的困擾嗎?怎麼解決呢?

    其實我從來都不覺得吃是困擾。全球化兇猛,在柏林的亞洲超市,可以買到數量、種類都不少的台灣食品,甚至還有紅標米酒。但其實我很少去亞洲超市,主要是因為亞洲超市並不便宜,生活還是得注意一下標價,德國一般超市價格很便宜,可以買到各類青菜與肉類,這幾年德國很多人茹素,所以連一般的超市都可以買到豆腐。
    讀書也不是困擾,來柏林找我的朋友很多,他們倒楣,都得幫我扛書來,所以,我總是有中文書可讀。去年底我發表一篇文章,就是寫這個: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9027
    所以,吃、讀這兩事,一直都好。
     

    3.有人說柏林聚集了全世界最窮的藝術家。
    這個城市的當代藝術,是否有影響你的創作?

    我不敢說,柏林蓬勃的當代藝術,是否影響我的創作。
    但我可以這樣說:柏林是一個很適合文藝創作的城市。剛好我在這裡。所以,我也能繼續出產文字與書籍。

     
    4.你說「叛逆不是亂衝亂撞,是找到自己的核心,願意長大、包容、放鬆。」我在想是不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經歷叛逆期,而直接迎向中年危機了?畢竟台灣教育與家庭環境似乎無法讓叛逆進行到底。很喜歡你定義的自由是「一種鬆弛的身體狀態」,我開始思考:奔向自由的過程是否得找回一種叛逆?你覺得叛逆期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叛逆真的很重要啊。父權社會裡,我們總是被教導要臣服,順服。但是叛逆不是任性不負責,叛逆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保守的社會就是不希望大家放鬆,大家才能乖乖聽從「長輩」的話,乖,不可以那樣,乖,聽我的,必須要這樣。但那太苦了,我不要。
    叛逆當然要付出代價。但,臣服就不需要付出代價嗎?臣服與叛逆之間,當然有很多操作空間,就看自己有沒有辦法隨著歲月,學會靈巧,閃躲一些刀劍,懂得保護自己,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我很早就決定要放過自己。所以我大方出櫃,一直都大喊我是GAY。所以我憎恨為難少數的歧視者,他們就是不肯放過自己,也要掐住別人。為什麼我們不能放過彼此呢?讓彼此去BE。
     

    5.知道你對胡遷的《大象席地而坐》非常推薦,他在作品集《大裂》後記寫到:「小說創作是我緩解焦慮的方式,生活裡並沒有什麼好事情,除了文學和電影外,很少再有能讓自己感到輕鬆和滿足的事情。」他直接跨過了青春小說的階段,因為確實「感受不到」。這讓我想到上面提到叛逆的話題,無論是可以叛逆以及從叛逆中找到平衡,相對來說都好幸運了。很想聽聽你對他作品的感受。

    黃麗群在台灣繁體中文版的《大裂》(其中收了小說〈大象席地而坐〉)寫了序,她寫得實在是精采,我就不贅言了。
    在去年的柏林影展,我與《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有一些緣份:
    http://www.oneday.com.tw/berlinale03/

    當時北京的電影團隊,就送了我《大裂》的中國簡體中文版。我讀完,有一種自由的暢快。作者是渴望自由的靈魂,他的電影與文字,都是很深刻的叛逆。其實我覺得他已經找到了藝術的手感,寫字、拍片,都有割人力道。他的死亡,真的是結束嗎?我沒機會見他,但,閱讀裡,電影裡,他在那裡。

     

     

    思宏問九雲:
    1. 演員的鄧九雲,一天如何日常?

    若是劇場的演出工作,就是最規律可愛的。通常都在下午和晚上排戲,白天時間就盡量吃飽睡飽,拼了命看書想劇本找自己的角色,規律鍛鍊維持體力,保持健康。接近演出的一兩週,會停下所有休閒娛樂交際活動,專心迎接演出。若是影像的工作,通常就是處在一個隨時備戰的狀態,當天想當天的事,機動性很強,也得努力保持放鬆。

     
    2. 作家的鄧九雲,在尋常無奇的一天,如何生產文字?演員與作家的身分,是重疊緊黏的,還是,在妳身體裡佔據不同的區塊?

    我的文字大概都是在上述那些空檔產生的。一直很難想像寫長篇小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也因為目前的條件,書寫和閱讀都偏愛短小精幹的形式,也好奇在這樣的限制下,作品能量能到達什麼程度。所以可說這些身份都是緊黏的,或許更像collage拼貼的概念,只是素材不是全都是現成的,還是得自己創造才行。不同的工作形式其實給我很大的養分,而且如果一方面不順,可以暫時躲到另外一邊,不會像早期常常覺得天要塌下來了。
     

    3. 妳問我,居住海外,吃、讀之事。妳在英國攻讀表演時,吃、讀,是困擾嗎?

    是啊。在英國吃是一個好大的噩夢。那時住得偏僻,每天上課八九個小時,還要排練討論也沒時間自己做飯,我就這樣每天中午吃番茄通心粉度過那一年。不然就是一直買超視現成的印度咖哩當晚餐,都覺得自己快發出香料的氣味了。因為我沒有去過德國,也不認識德國人,喜歡一些德國的典型食物(麵包、啤酒),對你在那邊的飲食其實有一種夢幻的想像投射。

     
    4. 新的一年剛開始,想問妳,2019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讀的第一本書是?我一月一號在美國Key West看了《真寵》(The Favourite)。當天開始讀《等路》,洪明道著。

    我今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邊境奇譚》(Border)。是一種另類的感官刺激,作為新年第一部片確實有驚嚇到自己(裡面有一個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讀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會一口氣讀很多本書。所以第一本讀完的書,應該算是《原來如此的對話》是河合隼雄和吉本芭娜娜的對談集。2004年的書了,裡面很多東西還是說得非常精準。

     
    5. 妳問了我《大象席地而坐》,最近電影在台灣上映了,我因為在柏林影展擔任這部電影放映的觀眾對談口譯,在柏林總共看了四次,四次都沒出去尿尿,四次都待到底,剛好把手邊的咖啡與水喝完。不知道妳看了沒?

    我從去年二三月就一直在關注胡波。後來看完寫了一篇文章,卻還是覺得有很多東西卡在瓶子裡倒不出來感覺。但瓶子不透明也看不見卡住的是什麼,就一直掛心在那。去年有一位很喜歡的朋友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從小就覺得死亡離我很近,所以非常膽小。卻又會忍不住一直盯著恐懼的東西看。卡著的暫時也無法搞清楚,就卡著吧!還是希望很多人願意去看看這部電影。

     

    第九個身體:https://goo.gl/C3MWXF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https://goo.gl/Mhp4TW

    年度密談系列
    鄧九雲 × 蔡琳森_ https://goo.gl/9ddfte
    鄧九雲 × 林達陽_ https://goo.gl/QfZT85
    鄧九雲 × 蕭詒徽_https://goo.gl/UGajpe

  • 有關柏林危機電影 在 鄧九雲 Joann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1-19 08:00:00
    有 316 人按讚


    【年度密談系列 】鄧九雲 × 陳思宏

    九雲問思宏:
    1.想聽聽你分享柏林日常的一整天。

    我是晨型人,起床時間大約是五點半到六點之間。喝黑咖啡,吃早餐。我非常喜歡早餐時刻,髮亂人散,看天漸漸發亮。洗個澡,刮鬍子,塗面霜,看臉書、新聞。大約八點開始寫作。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文字,八點到十二點之間,是我的創作高峰。中午除非有約,否則一定自己做菜。中午喜歡吃一大盆沙拉,吃完一盆花花綠綠的菜,再喝一杯咖啡,就會很想睡覺。午睡三十分鐘,醒來再看有沒有辦法寫作。寫。混。傍晚去健身房運動。我喜歡跳舞、拳擊課,猛汗,回家吃晚餐。晚餐配Netflix。晚上十點,睡意完滿。
     

    2.移民海外我能想像最痛苦的兩件事都跟吃有關。一個是想吃的食物,一個是想讀的書(中文書)。有這樣的困擾嗎?怎麼解決呢?

    其實我從來都不覺得吃是困擾。全球化兇猛,在柏林的亞洲超市,可以買到數量、種類都不少的台灣食品,甚至還有紅標米酒。但其實我很少去亞洲超市,主要是因為亞洲超市並不便宜,生活還是得注意一下標價,德國一般超市價格很便宜,可以買到各類青菜與肉類,這幾年德國很多人茹素,所以連一般的超市都可以買到豆腐。
    讀書也不是困擾,來柏林找我的朋友很多,他們倒楣,都得幫我扛書來,所以,我總是有中文書可讀。去年底我發表一篇文章,就是寫這個:
    https://www.openbook.org.tw/article/p-29027
    所以,吃、讀這兩事,一直都好。
     

    3.有人說柏林聚集了全世界最窮的藝術家。
    這個城市的當代藝術,是否有影響你的創作?

    我不敢說,柏林蓬勃的當代藝術,是否影響我的創作。
    但我可以這樣說:柏林是一個很適合文藝創作的城市。剛好我在這裡。所以,我也能繼續出產文字與書籍。

     
    4.你說「叛逆不是亂衝亂撞,是找到自己的核心,願意長大、包容、放鬆。」我在想是不是很多人並沒有真正經歷叛逆期,而直接迎向中年危機了?畢竟台灣教育與家庭環境似乎無法讓叛逆進行到底。很喜歡你定義的自由是「一種鬆弛的身體狀態」,我開始思考:奔向自由的過程是否得找回一種叛逆?你覺得叛逆期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

    叛逆真的很重要啊。父權社會裡,我們總是被教導要臣服,順服。但是叛逆不是任性不負責,叛逆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保守的社會就是不希望大家放鬆,大家才能乖乖聽從「長輩」的話,乖,不可以那樣,乖,聽我的,必須要這樣。但那太苦了,我不要。
    叛逆當然要付出代價。但,臣服就不需要付出代價嗎?臣服與叛逆之間,當然有很多操作空間,就看自己有沒有辦法隨著歲月,學會靈巧,閃躲一些刀劍,懂得保護自己,放過別人,也放過自己。
    我很早就決定要放過自己。所以我大方出櫃,一直都大喊我是GAY。所以我憎恨為難少數的歧視者,他們就是不肯放過自己,也要掐住別人。為什麼我們不能放過彼此呢?讓彼此去BE。
     

    5.知道你對胡遷的《大象席地而坐》非常推薦,他在作品集《大裂》後記寫到:「小說創作是我緩解焦慮的方式,生活裡並沒有什麼好事情,除了文學和電影外,很少再有能讓自己感到輕鬆和滿足的事情。」他直接跨過了青春小說的階段,因為確實「感受不到」。這讓我想到上面提到叛逆的話題,無論是可以叛逆以及從叛逆中找到平衡,相對來說都好幸運了。很想聽聽你對他作品的感受。

    黃麗群在台灣繁體中文版的《大裂》(其中收了小說〈大象席地而坐〉)寫了序,她寫得實在是精采,我就不贅言了。
    在去年的柏林影展,我與《大象席地而坐》這部電影有一些緣份:
    http://www.oneday.com.tw/berlinale03/

    當時北京的電影團隊,就送了我《大裂》的中國簡體中文版。我讀完,有一種自由的暢快。作者是渴望自由的靈魂,他的電影與文字,都是很深刻的叛逆。其實我覺得他已經找到了藝術的手感,寫字、拍片,都有割人力道。他的死亡,真的是結束嗎?我沒機會見他,但,閱讀裡,電影裡,他在那裡。

     

     

    思宏問九雲:
    1. 演員的鄧九雲,一天如何日常?

    若是劇場的演出工作,就是最規律可愛的。通常都在下午和晚上排戲,白天時間就盡量吃飽睡飽,拼了命看書想劇本找自己的角色,規律鍛鍊維持體力,保持健康。接近演出的一兩週,會停下所有休閒娛樂交際活動,專心迎接演出。若是影像的工作,通常就是處在一個隨時備戰的狀態,當天想當天的事,機動性很強,也得努力保持放鬆。

     
    2. 作家的鄧九雲,在尋常無奇的一天,如何生產文字?演員與作家的身分,是重疊緊黏的,還是,在妳身體裡佔據不同的區塊?

    我的文字大概都是在上述那些空檔產生的。一直很難想像寫長篇小說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也因為目前的條件,書寫和閱讀都偏愛短小精幹的形式,也好奇在這樣的限制下,作品能量能到達什麼程度。所以可說這些身份都是緊黏的,或許更像collage拼貼的概念,只是素材不是全都是現成的,還是得自己創造才行。不同的工作形式其實給我很大的養分,而且如果一方面不順,可以暫時躲到另外一邊,不會像早期常常覺得天要塌下來了。
     

    3. 妳問我,居住海外,吃、讀之事。妳在英國攻讀表演時,吃、讀,是困擾嗎?

    是啊。在英國吃是一個好大的噩夢。那時住得偏僻,每天上課八九個小時,還要排練討論也沒時間自己做飯,我就這樣每天中午吃番茄通心粉度過那一年。不然就是一直買超視現成的印度咖哩當晚餐,都覺得自己快發出香料的氣味了。因為我沒有去過德國,也不認識德國人,喜歡一些德國的典型食物(麵包、啤酒),對你在那邊的飲食其實有一種夢幻的想像投射。

     
    4. 新的一年剛開始,想問妳,2019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讀的第一本書是?我一月一號在美國Key West看了《真寵》(The Favourite)。當天開始讀《等路》,洪明道著。

    我今年看的第一部電影是《邊境奇譚》(Border)。是一種另類的感官刺激,作為新年第一部片確實有驚嚇到自己(裡面有一個畫面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我讀書有一個壞習慣,就是會一口氣讀很多本書。所以第一本讀完的書,應該算是《原來如此的對話》是河合隼雄和吉本芭娜娜的對談集。2004年的書了,裡面很多東西還是說得非常精準。

     
    5. 妳問了我《大象席地而坐》,最近電影在台灣上映了,我因為在柏林影展擔任這部電影放映的觀眾對談口譯,在柏林總共看了四次,四次都沒出去尿尿,四次都待到底,剛好把手邊的咖啡與水喝完。不知道妳看了沒?

    我從去年二三月就一直在關注胡波。後來看完寫了一篇文章,卻還是覺得有很多東西卡在瓶子裡倒不出來感覺。但瓶子不透明也看不見卡住的是什麼,就一直掛心在那。去年有一位很喜歡的朋友也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從小就覺得死亡離我很近,所以非常膽小。卻又會忍不住一直盯著恐懼的東西看。卡著的暫時也無法搞清楚,就卡著吧!還是希望很多人願意去看看這部電影。

     

    第九個身體:https://goo.gl/C3MWXF
    最初看似新奇的東西:https://goo.gl/Mhp4TW

    年度密談系列
    鄧九雲 × 蔡琳森_ https://goo.gl/9ddfte
    鄧九雲 × 林達陽_ https://goo.gl/QfZT85
    鄧九雲 × 蕭詒徽_https://goo.gl/UGajp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