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有關山的新詩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有關山的新詩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關山的新詩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關山的新詩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角落裡一雙眼睛正好斜望你: 敘事詩作的鏡頭運用──以詩集《光隱於塵》為例 ◎韓祺疇 一、前言 日常的題材不會使詩歌變得平庸,只要把平淡的場景加以調度,不難挖掘其中藏匿的詩意,香港詩人周漢輝於2018年出版第二本詩集的《光隱於塵》,正是作出這樣的美學嘗試,光與塵的互相隱現,便是詩與日常的...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Boba ETtoday,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訂閱播吧YT https://bit.ly/2TZO7ep 《 #八年級生》青春版姊妹悄悄話,八年級生想什麼聊什麼玩什麼 看完這集的你.......有喚起你考學測的回憶嗎😲😲😲 主持人:控ㄅX哈妹 來賓:表哥 【快速點選】 00:00 史上最難學測登場 03:37 控ㄅ一開場就對來賓爆氣啦 0...

有關山的新詩 在 我的書櫃爆炸了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12-15 16:39:32

- #我的書櫃爆炸了 #主題9 #飲食文選 - #圖文 麗莎 @misasbookcase #書名 #掙扎的貝類 #作者 #煮雪的人 #繪者 Ellen Melon ——————————————————————————— #心得文 如果詩有星座,那《掙扎的貝類》就是一本 #水瓶座 的詩 (水瓶座的...

有關山的新詩 在 伊秋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1 21:49:20

#幸好我是異性戀 我慶幸這件事情 這樣子我可以走在陽光底下 沒有人會投以異樣目光 甚至有時候 空氣裡還會嗅到一絲豔羨的味道 / 我慶幸這件事情 我可以光明正大的告訴我的家人 那些我戀愛中的大大小小 也被允許在婚禮的現場 享受被世界祝福的美好 / 我慶幸這件事情 這一輩子在感情路上 我只需要考慮他是...

有關山的新詩 在 月輪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8 04:42:35

《重吟青春期的詩》 熬了一個星期夜,終於考完一科期中試,想休息卻不能,畢竟還有很多東西堆着要做。今個月開始又是一年一度的大學畢業季,而期盼了這麼久,終輪到我能穿畢業袍影畢業相的時刻。很多事一世人或者只會試一次,例如結婚生子,又例如大學畢業。 在大學內留影是理所當然,但我更想回中學拍照。雖說在大學...

  • 有關山的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2-20 21:00:00
    有 89 人按讚

    角落裡一雙眼睛正好斜望你: 敘事詩作的鏡頭運用──以詩集《光隱於塵》為例 ◎韓祺疇

      

    一、前言

    日常的題材不會使詩歌變得平庸,只要把平淡的場景加以調度,不難挖掘其中藏匿的詩意,香港詩人周漢輝於2018年出版第二本詩集的《光隱於塵》,正是作出這樣的美學嘗試,光與塵的互相隱現,便是詩與日常的藏顯。《光》獲得2020年文藝復興純文學類大獎,此前周漢輝已屢獲港台的文學大奬1,2014年獲香港藝術發展獎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2018年代表香港參與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評論人鄭政恆形容:「毫無疑問,他是我輩中,最出色的詩人之一。(所謂我輩,指七八十年代之間出生)」2。截止本文撰寫的2021年1月,有關《光隱於塵》的書評不多,論者多以其單首(或三至四首)作品作為評論對象,計有鄭政恆〈我與你:香港詩人周漢輝〉3、吳美筠〈複調與多重視角的生死相聚──評周漢輝〈禮儀〉〉4、鍾國強的〈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5和〈茶與水,那些消逝中的光影──讀周漢輝〈姑姑〉兼及中年的詩〉6;或把周漢輝放置在同代作者中,指出他有異同輩人的寫法與關懷面向,例如《聲韻詩刊》第34-35期的「香港青年詩人專輯」收錄了鄭政恆〈香港詩人的個性〉7、關天林〈十八羅漢,各自證果:「香港青年詩人專輯」引論〉8、余文翰〈詩意的承擔──略觀香港青年詩人寫作〉9,都特別點出周漢輝詩中鏡頭技巧的自覺運用,和對基層生活、宗教主題的發掘。

    礙於篇幅,本文雖以《光隱於塵》作為評論對象,但主要挑選其中〈迴轉〉、〈無傷〉和〈阿門〉三首,分述其中不同的鏡頭技法,繼而說明這些寫法如何呈現詩集的概念,構成其「光隱於塵」的詩學概念。

      

    二、香港敘事詩的承接與革新

    1994出版的《十人詩選》中,也斯在序文裏陳述「生活化」的定義,希望在當時「政治主導的壯麗言辭」與「堆砌典故的偉大文本想像」兩種主流之間,書寫非政治化的個人日常生活10。此後成為了本土詩歌一個重要論述。如果循敘事詩的傳統往上回溯,則有1969年古蒼梧、戴天主持「創建學院詩作坊」,他們反對超現實主義,強調明朗的詩句、口語,影響李國威、關淮遠、鍾玲玲、癌石 (張國毅)、關夢南、李家昇等學員11,1970年代中關夢南、葉輝等人創辦《秋螢詩刊》,幾度停刊又復辦,周漢輝正是從《秋螢》中成長的詩人。但與他的前行者不同,周漢輝雖然重視日常情味,但在《光隱於塵》裏更展示對敘事技法的自覺摸索,於前代香港詩人的作品中少見。周漢輝詩作的敘事和關注面向也多向電影取材,如他曾在訪問中自道:「我很喜歡侯孝賢導演曾說到的『藝術就是距離』。以往我傾向熱情投入、充滿能量,自從轉寫平實的寫法後,便覺得距離很有用,距離令你看很更清楚。」12

    但必須提出,敘事詩只是香港詩歌的傳統之一,與周漢輝生於同一年代的詩人,例如關天林《空氣辛勞》對字辭的尖銳摸索、陳子謙《豐饒的陰影》擅以時政入詩、羅樂敏《而又彷彿》透過山海思索哲理,儘管詩風相異,都對香港詩歌各有開拓承繼,其中風貌可參考吳耀宗所編的《香港新詩80後22家》。

      

    三、文本分析:詩作裏的鏡頭技法

    (一、)蒙太奇:〈迴轉〉13

    詩作講述在老人院工作的「你」是單親媽媽,但這所安老院卻會把老人安置在天台上,赤身露體地洗澡,事情被揭發後,安老院倒閉,「你」因而失業。〈迴轉〉一詩密度甚高,幾個場景包括「與女兒在壽司店」、「在安老院工作」、「在教會崇拜吃聖餐」,反覆轉換但不散焦,靠住食物來凝聚 「你」一生的盼望與苦難:「你再喝/一口熱茶,從前日子歷歷流過/是你來為苦難命名,婚變,失業/迫遷,誕女,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

    詩作的蒙太奇場所轉換,共有五處,除了運用視覺上物件的重疊,也借用宗教典故作嫁接。以下舉其中兩例,說明其場所跳接以及連結兩處畫面的媒介:

    1. 「軍艦壽司航去,你喝一口熱茶/杯中霎餘風暴與閃電──擱下」(壽司店)跳接到下句的「杯子筷子,純熟戴起手套口罩/一列老人早脫光衣褲,向你蠕進」(老人院),借放下餐具這一動作進行轉換,運用視覺作重疊;

    2. 「生活在門牆以外,而安老院/明天開始停業整頓。最後晚餐/(…)/眾口吃掉簾邊日暈,霉牆上/聖母塑像合掌中漸暗了臉色──」(老人院)跳接到「當光復照,她轉換姿勢和神情身形豐滿起來,懷抱著聖嬰」(教會)。此處的嫁接較為複雜,從老人院結業前吃的最後的頓晚餐,轉接到教會為紀念《聖經》中最後晚餐的事跡,所舉辦聚餐;同時在畫面呈現上,借老人院的聖母像與另一教會聖堂的塑像作為參照物,讓時空轉換,所以聖母塑像才會「轉換姿勢和神情」,因為在畫面漸暗與陽光復照之間,詩行所述的時空已經改變。

    由此回看詩題〈迴轉〉,既指涉迴轉壽司,也是「你」人生之迴轉,為老人喂食、洗澡。其後糞污排泄物、糊狀飯菜、肥美的三文魚、聖母塑像等景物,不斷在詩作中交替,像是人世繁盛與虛弱的兩面,被作者翻來覆去,驟現在眼前。〈迴轉〉一作厚實,用詞極其濃縮,如:「朽軀」、「緩嚼」、「接啃」,加上畫面短促嫁接,營造獨特的敘事語感,與一般強調通暢易明的敘事詩,大為不同。其中一大分別,是因為周漢輝的作品雖多有真實藍本,亦以生活細節架構故事,但敘事涵接卻以想象力居多。若要勉強類比,就彷似記錄片與電影,周漢輝的詩作像後者,即便走寫實風格,也免不了營造情節。因而這種手法雖有其魅力,也並非無往不利,像何福仁評〈守山人〉一作,形容〈守〉雖是好詩,收結卻「過於戲劇性」,並指周漢輝的作品「美中不足的是,稍嫌意象繁密,像搖得很厲害的鏡頭,反令焦點模糊起來」14。另外,〈迴轉〉在場景的嫁接上,多使用破折號,雖意在提醒讀者,不致在層層轉移中失焦,但未免有濫用之嫌,令行句變得累贅囉嗦。

    (二、)倒向回轉鏡頭:〈無傷〉15

    〈無傷〉一作中,詩人把一宗樹木倒塌事件,以倒向鏡頭的方式呈現,回溯「你」在意外前的種種。把詩作的倒向時序弄清後,整首作品與現實事件的時序對應就變成:

    現實中事件時序先後,1為最早,括號內為詩句對應的現實事件

    5.(你死後,街燈熄滅,下了一場雨)

    細雨後街燈亮起,你

    也醒來,向光點了點頭

    4. (你受了重傷,胸骨從皮肉露出,流血不止,在呼喚中失去呼吸──打呵欠、打噴嚏指涉呼氣和吸氣)

    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

    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

    3. (第二件塌樹意外發生,你被塌樹壓倒)

    而樹未倒下來,你下班再路過

    停住:想看幾片又一年的落葉

    卻見葉子飛回枝頭,你仍守著崗位

    代替在此受傷的同事:昨天也有塌樹

    2.(第一件塌樹意外發生,原本看守此處的保安受了傷,工人們以電鋸鋸去樹枝,清理現場,之後下了一場雨,你代替同事看守塌樹處崗位)

    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

    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

    而你正坐在管理處,面對噪音投訴

    有時勸解,有時只好同怨

    1.(你待業在家,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

    像當保安前,待業時你總是

    清早躺著聽鄰居鑽牆、敲鑿

    以此概念重讀詩作,就能發現「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打呵欠止血,打噴嚏吹掉傷痕」「工人們收拾電鋸,斷樹們一一接合自己/那麼雨水是朝天灌溉的,陽光是收成」,其實是極為高超的敘事手法,詩人把倒播的鏡頭畫面,描寫得不動聲色,令讀者誤以為是正常的物理活動,即便是「可以把胸骨塞回皮肉下了」,也只不過是超現實的寫法。但在詩作的結尾揭盎回轉鏡頭的概念後,前事種種就翻轉成新的景像。而詩題「無傷」,既是指把鏡頭倒播,一切意外就不曾發生,也判批城市的冷漠,在一單樹木倒塌意外後,工人們清理現場,彷彿一切無礙,然而過了不久又再次有同類意外,釀成致命死傷。〈無傷〉一作寫死亡,但筆調克制,倒轉鏡頭的寫法也拉遠了讀者與事件的距離,但仍見其中的悲憫與控訴,不落俗套,避開了周漢輝詩作中偶有累贅之嫌的缺點。



    (三、)空鏡頭:〈阿門〉

    空鏡頭是周漢輝詩作時有的手法,透過定鏡,任由事物演化,展示他對人間種種不動聲色的觀望。鍾國強評〈阿門〉16的空鏡頭運用,有以下說法,值得參考:

    周漢輝顯然喜用鏡頭的切換來表達言外之意:向逝者―─親人、甚或至親的人(詩裡沒有明言,但如依〈姑姑〉的脈絡觀之,當可如是理解)―─道別,「你」卻沒把焦點完全放在「儀式」和「靈柩」上,而是一再「分心」:先是「凝看天花板漏滲水滴」,繼而「偷看靈柩旁的一朵水花起起滅滅」。這種貌似與逝者「疏離」的述寫,一如詩的開首寫「你」位於「末座」的「距離」,都是一種正言若反的手法:親人離世觸發的思緒與記憶、死別傷懷與往生寄盼之間的容隙,在在需要一種空間化了的時間來消化。此所以兩個穿插其間的空鏡頭,是緩慢的、悄靜的「水滴漏滲」;是「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而不是「一朵朵水花起起滅滅」。」

    空鏡頭當有借物喻情、引發聯想的作用。「一朵水花起起滅滅」,自然聯想到時間之流上的人之生死。這隱喻其實稍欠新意,但配合全詩的生(嬰孩/嬰兒車)―死(靈柩/輸送帶)、開―關、昇―降等一系列關連喻象,亦能恰切地起呼應作用。17

    生死議題重大而沉重,借用水滴這樣微細而輕盈的意象,不是平靜過後的舉重若輕,而是把悲痛藏得更深遂。空鏡頭在〈阿門〉作裏支撐起整首詩作,主題與技法的鋪展互相補充,但仍需提出在一些作品中,空鏡頭的出現未能起到點睛之效,反覺刻意,例如〈大尾督環保行〉寫作者帶年幼學生郊遊,敘事結構相對顯淺,以景托情,借人事流露情意,但結尾的「天空飄過第一朵雲」18,無論是營造氣氛還是連結主題,都未如〈阿門〉般引人深思,或可再斟酌。

      

    四、結語

    《光隱於塵》的大部分作品都以「你」作為第二人稱敍事,時刻與人物保持距離,但作者對「你」的生活全盤掌握,亦間有俯瞰/遠景觀察的視角,令這種第二人稱敍事已幾近是全知的上帝角度,同時又提醒我們其實對人物的遭遇無能為力。周漢輝的詩作從不避人間險惡,甚至詩中所述一宗慘劇的餘悸猶在,另一層艱苦又再掩至;然而他的作品也並非賣弄悲情,人世的苦況恆常,但暗地裏總會存有盼望。書名《光隱於塵》叫我們相信在蒙塵的世界裏,光明才是本質,但我更喜歡「只有大暗生自微光」(〈山海十四行〉)的形容,就像〈阿門〉的結尾:「雜物圍堆起一棵鳳凰木/花燄借外光點燃你的瞳仁」,平常的事態也有其光芒,縱使這「點燃」其實是呼應前文裏,輸送帶盡頭火化靈柩的烈燄。絶望與希望互為表裏,我們在日常裏思考死亡和生存,更貼合詩中的種種人事。

      

    參考資料:

    1包括青年文學獎首獎、秋螢新人詩獎、城市文學創作獎首獎、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首獎、大學文學獎首獎、中文文學創作獎首獎、聯合報宗教文學獎、台北文學獎、新北市文學獎、金車現代詩網路徵文獎等。

    2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62至169。

    3同上註。

    4同上註,頁154至161。

    5同上註,頁148至153。

    6同上註,頁142至147。

    7宋子江編,《聲韻詩刊》(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7年4月第35期),頁7至8。

    8同上註,頁20至25。

    9同上註,頁9至13。

    10王家琪,〈本土詩觀的角力史──從七十年代說起〉(香港:《字花》,2016年第五十九期)。

    11杜家祁,〈現代主義、明朗化與國族認同 ── 香港六十年代末「創建學院詩作坊」之詩人

    與詩風〉(香港:文學論衡第18-19期,2011)。

    12黃柏熹訪,〈凝望城市的「沉默」人物——訪詩人周漢輝〉(香港:《虛詞.無形》,2019年

    11月),網站:https://p-articles.com/heteroglossia/1108.html。

    13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39。

    14關夢南編,《李聖華現代詩青年獎作品集2017》(香港:白綠出版社,2018年)。

    15同註13,頁34。

    16同上註,頁138。

    17鍾國強,〈結束與開始,天上與人間──讀周漢輝〈阿們〉〉,周漢輝,《光隱於塵》(香港:石磬文化出版社,2019),頁150。

    18同註13,頁50。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20.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周漢輝 #光隱於塵 #鏡頭

  • 有關山的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21 21:00:08
    有 244 人按讚

    【居樂和雋的謎(上)】
    ──談陳雋弘詩集《面對》
     
    ◎小編黃冠維賞析
     
    《面對》在2004年出版,作為詩人的第一本詩集,詩中收錄的作品在語言及思考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多用較為明朗的寫作方式而較少實驗性質的內容,如其在「後記」所言:「直到現在,詩對我來說仍是個謎。它給過我最不重要的東西,但我卻為此沾沾自喜,獨自快樂。」詩在其架構的世界觀是謎,一個問題的存在,幾乎每一首詩就像是陳述觀點各面向去面對問題,寫下自己思考的路徑,筆者會以推薦序的觀察作為線頭,試圖以謎與解謎的方式推敲雋詩的世界觀。
       
    羅智成在序文〈詩的氣息是美滿閱讀的開始〉中寫道:「在這些年輕、優秀的創作者當中,有一部分詩人,也許是在詩美學血緣上的接近,我對他們的作品有著比較明顯地偏愛,對他們的創作活動也更關注、好奇。我曾經想對他們做些整體的介紹與詩美學的解析,但又十分擔心我的自我意識與自戀,會使這些優秀創作者變成我自己詩學的例證,而掩蓋了他們彼此巨大的差異,與無限的可能。面對陳雋弘的詩作,基本上我也是帶有這樣的警惕的。」羅智成除了寫到陳雋弘語言的掌握及思想的魅力,可能為了迴避與自身的詩學的交集,並無提及詩在製造時的世界觀。
     
    而在鯨向海的序言則點出了雋詩的傾向:「陳雋弘詩中有一種『擬童話傾向』,彷彿是此一斷代此類風格的某種整理。這也許和他個人的教師背景,必須熟習兒童的心境語言有關;這更和他心目中一個去消費時尚,去世俗化(大人化),去泛政治化,去戰爭與仇恨,獲得更多愛與想像的理想田園有關。所以他的詩技巧也總是力求『本色天真』,而無『橫絕四海』的炫技企圖:不避散文化的句子,形式非關注的重心,忠於生活無須史詩包袱的仿擬盲從,絕少依賴易容術與物件繁華堆砌、盡可能大膽想像如孩童。雖然雋詩力求的是一種口語般自然,流行歌曲那樣直截了當的感動能量;我們仍可在字裡行間,感受他不肯輕易錯置任何一字,不願有任何一個妥協意象,追求完美的藝術習性。」雋詩採用了擬童話口吻,但其是如同流行歌一般從忠於生活的角度出發的,在詩中心象的虛筆,可能多少都對應著現實生活的問題,所以鯨向海在文末提到了一個觀察方向:
     
    「雋費了一番心思,成功逃離尋常困厄,居樂於自己的詩藝社會;猶如避世於桃花源,大多是單一境界,致力發展景物與內心的精神往來(『鼾聲與窗外的海嘯輕輕押韻』),任憑外界風水流轉,鮮少激情衝動。雖偶有焦慮(『以為自己就是/稻草人的那個想法/已經在星空下站立許久』),卻無仇恨,他甚至不曾於『幻想中復仇』(沙特語)。也就是說,他是誠實地以詩為鏡相對,既反映了詩藝社會(鏡內)與尋常社會(鏡外)的某種一致;也願意將自己的真面目反映在鏡中,且再使鏡中人明確與自己對峙——此詩集同名詩,也是時報文學首獎作品〈面對〉中,便隱喻了與『人』(人我之間)面對,與『海』(自然)面對的態度。然而,在詩藝居樂之際,雋終又將面了了新的『焦慮』(『求知焦慮』?『影響焦慮』?):是否沒有不安,就不會有衝突,也就無有積極、前瞻呢?這樣『純粹的安居』是否最後也將失去樂趣,轉變為詩藝社會裡的另一種『困厄』?那麼,是否又得回到尋常社會,重新在其中找尋『居樂』的可能,然後再一次解決他的困厄呢?」
     
    雋詩不像完全的避世,但還在《面對》中還是裝了一層美好的濾鏡,以下筆者會從詩集中的規律,試圖靠近其中的問題。
     
    其一是夢與現實的對應,雋詩中的夢是其中一個的逃脫現實但又對應現實的象徵場景,在〈夢境〉中寫道:�
     
     
    夢境 ◎#陳雋弘
     
    夜裡,
    我們偷偷租了一艘船
    沿著巷子滑行
    那是多數人都已熟睡的時刻
    我們扯掉整個城市的燈火
    重新掛上星星
     
    一路上我們發現了許多巨大的礁石
    懸浮在失眠者的窗口
    遇見幾個孩童
    雙手支頤地坐在屋頂
    聽鼾聲掀起了
    瓦片一如海浪
    鄰居庭前的盆栽急速竄升
    蔓延成藻類般柔軟的水妖
     
    整個晚上我們疲倦地
    搖動雙槳,擊打著銀白色的床單
    漂流海上感覺無比失望
    傷心,為了所有旅途那些經歷
    都被誤認為是
    不值一提的夢境
     
     
    包含作者及讀者的我們在詩中如同上帝的角度把城市的燈火換成星星,將盆栽蔓延成水妖,但在搭乘夢境的船上卻是失望的心情,因為離開了夢,那些場景就失去了意義,相比夢中柔軟的場景,現實的問題依舊是存在而無質變,逃脫的美好與徒勞同樣出現在〈等待2〉中:
     
     
    等待2 ◎#陳雋弘
     
    天空閉上眼睛
    夜晚便睡成了一隻
    巨大的貓
    牠的背脊如此美麗
    在夢的原野上,輕輕隆起了
    一列神秘的丘陵
       
    以為自己就是
    稻草人的那個想法
    已經在星空下站立許久
    相信總有一天
    經歷過的風雨
    會變成灑落遍地的月光
       
    此刻,我未熄燈的窗口
    懸吊在
    雲朵寬闊的葉子底下
    如一紙燈籠
    黑暗中
    彷彿張得最大的一隻眼睛
     
    偷偷地
    正與整個世界比賽
    看看是誰,這麼不小心
    總是早了一步
    越過睡眠的邊境
     
     
    夢再次被描述成充滿美好與歧義的場景,越過睡眠的歸返,表示又回到了問題本身。
     

     
    ◎作者簡介:
     
    陳雋弘
      
    1979年生,高師大國文所碩士,現任高雄女中教師。
     
    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
    台灣文學獎、吳濁流文藝獎、打狗文學獎、大武山文學獎、
    花蓮文學獎、詩路年度網路詩人、優秀青年詩人等。
    作品發表於各報紙副刊與雜誌,並被收入許多詩選中。
    曾出版限量詩集《面對》、《等待沒收》。
     
    Blog 貧血的地中海
     

     
    美術設計:IG@wu.55555
    圖片來源:IG@wu.55555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20.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陳雋弘 #居樂 #逃避

  • 有關山的新詩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7-09 21:00:02
    有 119 人按讚

    【你被劈開的疼痛在大地瀰漫】
    ——談海子(上)
     
    ◎小編陳尚季賞析
     
    1.海子的詩歌畫像
      
    海子的詩歌畫面裡,大致上可看到麥地、鄉土、愛情,以及長詩。
     
    麥地、麥子在他詩中的意象,金松林說:「麥子是這個農耕民族共同的生命背景,那些排列在我們生命中關於麥子的痛苦,在他進入詩歌後便成為折射我們所有生命情感的黃金之光。成為貧窮者崇高的生存者生命之寫實。這一富含生殖力的植物,既是生命力的象徵,也是生存苦難的見證。」可以知道出生鄉村的海子,「麥」對於他來說就是生命的填充物。
     
    「麥子、村莊、土地,是海子三個重要的元素。麥子,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村莊,是詩人居住的村莊。土地則是生養詩人的土地。他們以濃郁、本真的鄉土氣息溫暖著詩人孤獨、流浪的內心,是詩人對中國鄉土最本質的把握,但他們又不是以單純的物質出現在海子的詩篇裡,他們蘊藏的是農耕背景下,一切貧窮崇高的生存者理想的追求,生命的喟嘆,生活的艱辛,甚至是人類生命存在的秘密。在這一觀點上,海子詩歌正是在這一層面上逼近中國鄉土的美麗與悲涼。」由麥子的意象,我們可以看見一種詩人的鄉愁、理想精神的嚮往和應許之地。結合鄉村的意象,進一步可以看見海子對於現實的一種抵抗。
     
    海德格說過:「詩人的天職是返鄉,惟通過返鄉,故鄉才能作為達乎本源的國度而得到準備。」返鄉,對海子而言,不只是回到安慶城外的家,回到那片種植穀物小麥的原野,而是回到精神的故土。家鄉的一切,猶如一個樂園,使詩人得以對抗外在現實世界的殘破不堪。
     
    在海子《詩學:一份提綱》裡他說:「在這一首詩《土地》裡,我要說的是,由於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去找一個替代品——那就是慾望,膚淺的慾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慾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失去多少東西。」喪失土地與家園其實和喪失靈魂是一體兩面的,土地的悲劇,所折射出的就是現代社會裡人們痛失精神家園,無可依傍的悲劇。所以海子的家鄉意象不僅是一種詩意的抵抗,或許某種角度上也是一股家鄉的殘影,失樂園的緬懷。
        
    海子的長詩,金松林看海子在《詩學:一份提綱》中提到。他說:「以生命類型的角度將詩歌分為「母體」與「父體」。前者以母為本,追求愛與美的結合,無視藝術造型的力量。因此,它把形式、裝飾和心情作為詩歌創作的目的,將詩歌變成一種柔美的抒情。在海子看來,這樣的藝術儘管並不複雜與深刻,並不缺乏可能性,但缺乏完整性,缺乏紀念碑的力量。後者以父為本,這樣的藝術儘管顯得笨拙、粗糙、滯重,卻蘊含著巨大的造型力,能夠創造出神殿般的壯麗人格。」由此可知,海子創作長詩的動機是想追逐更加有力量,足以撼動人類精神的大詩。
       
    《斷頭篇》是海子詩歌全面轉向的標誌,在代後記《動作》一開篇,海子就這樣寫道:「如果說我以前寫的是她,人類之母,詩經中的伊人,一種北方的土地和水,寂靜的勞作,那麼現在我要寫他,人類之父,我要寫楚辭裡的東皇太一,甚至是奧義書裡的大梵。」
       
    海子的好友駱一禾曾評論海子的長詩。他說:「海子生前真正感奮的軸心是從浪漫主義詩人自傳和激情的因素直取梵谷、尼采、荷爾德林的境地而突入背景詩歌-——史詩,並且在這種詩歌取向上,他是獨自挺進,不但充滿危險而且潛伏毀滅性的道路,這樣的詩歌理想是猛進且孤獨的。」在一禾看來,海子的大詩創作是以西方古代史詩為背景而逐向《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式的東方古代史詩背景轉換,印度大詩不同於西方史詩系統性的統攝,而更多百科全書式的繁複總合與不斷豐富,但他同時也保留了西方史詩的構造與創造力。
       
    海子創作大詩的原因,是因為他決定在更高的層面展開生命與詩歌的較量。他不再朝向傳統中苦苦尋索,而是背轉身來,以悲天憫人的火熱心腸關注著人類的當下生存和終極命運。有感於當下科學化、制式化的社會,人類的靈性之光逐漸黯淡,而海子想做一位「沙漠的引路人」,為了拯救迷途的人類,寧可孤獨地行走於道上。他已經意識到,悲劇性的抗爭和抒情,本身就是人類的存在最為壯美的詩篇。金松林:「海子的理想,即是為貧瘠時代的靈魂重新找到神性的根基。」
     
     
    2.海子的語言觀
       
    Hans-Georg Gadamer說:「語言是我們在世存在的基本活動模式。」意味著語言與生存間的不可切割。何謂語言,海德格對於語言本質的探究,他說,「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語言,既還原語言自身的物性,同時又將作為語言的語言帶向人的生存,徹底完成從觀念化的理性語言像靈性化的生存語言的詩意轉換。」海子受到海德格這「生存論語言觀」影像甚深,在詩中也對於語言與存在做了自我的辯論。
       
    《語言與井》是海子一首對於語言本質的辯證。語言和井,語言與井在此不只是兩個概念,也是兩個並排的事物。而語言與井的關聯為何,金認為,語言與井都是生存之必須,生存需要水(井)的庇護,好比語言,只要每天說話或是思考,必觸及語言,就像是生活在語言的家中。
     
    再者,井是一口幽暗,如同語言,我們其實沒有真正進入與看見語言的本質,我們只是使用它,本真的語言總是像井一樣有部分的遮蔽。井水的自然湧現,如同語言的自由敞開與湧現。用海德格的話說,語言言說。不是人在言說,而是語言在言說,人說話,只是由於他應合於語言。這樣的解釋,再現了語言的物性,同時也喻示了語言與生存的密切關係。
     
     
    語言與井 ◎#海子
     
    語言的本身
    像母親
    總有話說,在河畔
    在經驗之河的兩岸
    在現像之河的兩岸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水落在遠方
     
     

    語言的本身,意味著是站在語言的角度去對語言進行思考,所採取的是以物觀物。這樣的本體論的方式去思及語言,「語言本身就是語言」而不是其他東西。
     
    像母親,母親先於我們存在,如同語言,而我們只是學習著「語言」的表達。
     
    但真正的語言,我們無法本真地去說。
     
    所以與母親所說的本真的語言相比,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其實是經驗上的語言。這兩種語言有明顯的界線,前者是本質的、純粹的,後者是經驗的、現象的。詩中,在河畔、在經驗之河的兩岸、在現象之河的兩岸,都表示著難以跨越的邊界。雖然我們說話,但我們卻永遠無法觸及語言的本質。(就像我們也永遠不知道山是什麼,我們所知道的山也是經驗上的。)
     
    「花朵像柔美的妻子」
     
    作為自然界敞開的景色,他即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它的靜默絕非無聲,僅是在無聲中保持的是聲響的不動,不動的本身也不是真正寧靜,不動彷彿只是寧靜的背面。一朵花朵的綻放與凋謝,都可以是自己的世界裡語言的表達,也象徵了語言的另一特質,作為寂靜之音說話,不說卻說得更多。
     
    省略掉形容詞後,「花朵像妻子」。若說語言就是一種事物,它就像樹木與青草一樣在大地自然的生長。海子透過這個比喻,維護了語言的物性,更將其帶入人的生存面。「柔美的」形容詞,緘默、無聲地說出了語言,表現出語言的敞開性。富有詩意的比喻,將語言的本質表達出來。
     
    「傾聽的耳朵和詩歌
    長滿一地
    傾聽受難的水」
     
    海子在詩中,運用了兩次傾聽,目的在於強調詩人在面對語言時應保持的狀態,即在順從語言的聽中,跟從被聽來道說。「受難之水」,是對語言的暗喻,意味著道說的語言並非隨時現身,在特定狀態中才能顯現,大地上的心靈並非隨時在道說。
     
    「水落在遠方」
     
    這單獨隔開的詩行,進一步強調聽者通達語言的艱辛。遠方與聽者拉開了距離。為了通達語言,傾聽與領會語言的道說,金松林認為海子奔行在去遠方的途中。這條道路既是通向語言的道路,同時也是人歸屬於存在之真理的道路。海德格說:「語言,它是存在之真理的家。」
     
    在海德格的啟發下,海子擺脫了長期禁錮的流俗語言觀,將語言上升到存在層面,將語言本身與生存連結在一起。金松林又談到,梅洛龐帝從語言哲學的角度,人之所以將語言視為表象工具,是因為沒有注意到語言的雙重性質。語言具有散文性,同時也具有詩意。前者對應的是被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是透明的,它的詞語與詞語之間有著對應關係。後者對應的是能言說的語言,這種語言在傳遞含意的同時,又創造新的含意。於是詩人便是在語言的不透明性中,建構出自己生存的應許之地,使我們能感受到一股生命的真摯流瀉而出。
     
    80年代,中國國內掀起了「存在主義」熱潮。眾西方著名的存在主義大師,如尼采、薩特、海德格等等著作譯介進來。薩特有句名言:「存在先於本質」這就意味著,本質是以存在為前提和基礎的,人是透過行動來實現自己的本質。海子在這一潮流的影響下,逐步建立自己的「本體論生命詩學。」
       
    「生存」是海子整個詩學的主旨。所謂「生存」,它是人的生命展開的狀態。「生存」與「實存」,實存「經驗地」存在於此,而生存卻僅僅作為「自由」而存在。前者在俗世中,是一種當下的生活狀態,而後者則突破日常世界的界限而趨向更高的境界。實存是有限的,生存是無限的。
       
    金松林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話,雅斯貝爾斯認為,「生與死是實存的界限,它扶搖於時間之流的暫時存在,而生存則在跟無限的契接中超越了世俗的時間。」生存作為自由而存在朝向超越,即是「生存最終總是走向超越存在」,對生存而言,「超越存在」是它可以在其中停靠的他者。生存與超越存在的關聯在於,「超越存在」是生存的超越活動,是在世生命的自由展現。
     
    人的本質就在於,他總是懷著無限的溫情默默望著虛靈之際。金松林再提到幻象之於海子。海子的詩學中,「幻象」是比「生存」更高的維度。類似雅斯貝爾斯所說的超越存在。即是追求「此時此刻最為美好的經驗生存」。甚至連超拔於實存之上的生存都是經驗的,唯有幻象才能「提高生存的深度與生存的深刻」,雖然它「並不提高生活中的真實與真理」,但是它以無限逼近那些「偉大而徹底的直觀」。
       
    金松林談到《觀於人道主義的書信》中,海德格將詩、思和語言三者緊密地結合起來:「存在在思想中達乎語言。語言是存在之家。人居住在語言的寓所中。思想者和作詩者乃是這個寓所的看護人。只要這些看護者通過他們的道說把存在之敞開狀態帶向語言並且保持在語言中,則它們的看護就是對存在之敞開狀態的完成。」金認為海子後期的詩作,不再注重意象、象徵等修辭手法的運用,甚至放棄了語言的創化功能,但是他通過對生命的高揚以及對詩的本體的追求,最終還是切入了語言的本質。因此,他們是純粹之詩,是澄明之詩,是關於語言的真詩。
     
     
    3.海子的詩學觀與詩意的組構方式
       
    實體、元素與主體是海子文論最核心的問題。在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一書中,他提到對實體的指涉,用來指涉和描述詩歌的動機、詩歌的特質、詩歌是什麼等問題。海子在此書中對於時體有兩個舉例,一個是塞尚的畫,一個是對自己長詩《河流》所做的意象之解讀。
       
    塞尚的畫裡可以看見一種能帶給世界「質量」與「體積」的力量,海子將其稱為「實體」的力量。塞尚的畫中結實突出的幾何結構,厚重沉穩,色彩平鋪給人強烈的視覺衝擊力,都強化了物體的概念,對物體的高度凝視為海子尋找對實體的接觸建立信心。臧棣對海子的判斷從另一方面證明這一點,海子的內心太脆弱,我想它在長詩中過多的借用力的修辭與意象,都和它已意識到並試圖彌補它的脆弱有關。
       
    第二個例證是對於《河流》一詩的自釋。對於「土地」與「河流」,海子毫不掩飾自己對於宏大事物的傾心:我希望能找到對體地與河流—這些巨大物質實體的觸摸方式。」通過以上二例,能夠初步判斷海子的「實體」即是能藉由質量與體積給予人力量的樸素物質,其中,海子特別看重土地與河流這樣體積龐大,且具有源頭意義的實體:
     
       
      詩應是一種主體與實體間面對面的解體和重新誕生。詩應是實體強烈的呼喚和一種微微顫抖。
      實體就是主體,是謂語誕生前的主體狀態,是主體的沉默的核心。
      
     
    由此海子自己對於主體與實體的解釋之後,可以發現「實體就是主體」的表述顯現出黑格爾的觀念對於海子的影響,將實體帶向哲學的思考維度裡。然而無論是從黑格爾還是亞里斯多德的實體觀出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西方重要的哲學論點,如何給予海子的論述以邏輯的力量,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海子論述的出發點。
     
     
    ◎作者簡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甯縣高河鎮查灣村,中國新詩史上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
    海子在農村長大。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1983年自北大畢業後分配至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
     
    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主要作品有:長詩《但是水,水》、長詩《土地》、詩劇《太陽》(未完成)、第一合唱劇《彌賽亞》、第二合唱劇殘稿、長詩《大紮撒》(未完成)、話劇《弑》及約200首抒情短詩。曾與西川合印過詩集《麥地之甕》。出版的詩集有《土地》(1990)、《海子、駱一禾作品集》(1991)、《海子的詩》(1995)、《海子詩全編》(1997)。
     

      
    美術設計: IG@brocccoliiiii
    圖片來源: IG@brocccoliiiii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7/blog-post_9.html

    #每天爲你讀一首詩 #每天為你讀一位詩人
    #海子 #存在主義 #海德格 #語言

  • 有關山的新詩 在 Boba ETtoday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3-01 20:00:37

    訂閱播吧YT https://bit.ly/2TZO7ep
    《 #八年級生》青春版姊妹悄悄話,八年級生想什麼聊什麼玩什麼
    看完這集的你.......有喚起你考學測的回憶嗎😲😲😲

    主持人:控ㄅX哈妹
    來賓:表哥

    【快速點選】
    00:00 史上最難學測登場
    03:37 控ㄅ一開場就對來賓爆氣啦
    09:03 這艘小舟考倒全員啦
    14:07 以前不用考公民與社會
    17:53 表哥講解時間
    19:12 後悔提議考學測啦
    23:57 史地題組控ㄅ大反攻
    30:14 達爾文要生氣囉
    33:20 最後結果公布
    -------
    題目底家,跟著三個文組一起來答題!
    《國文題》
    施先生參加朋友舉辦的宴會,贈詩一首:「桂已飄香菊作花,門前遙駐七香車。競傳丰度誠端好,定卜咸宜到室家。」依據詩意,最適合這場宴會的題辭是:
    ( A )珠聯璧合
    ( B )椿萱並茂
    ( C )君子攸居
    ( D )望重桑梓

    關於下列新詩,解讀最不適當的是:孤獨的小舟都是歪斜地擱著/全世界的沙灘都是如此的/而如同歪斜的頭/裡面充盈著悲哀(方旗〈小舟〉)
    ( A )以「舟」喻人,凸顯生命被擱淺的悲哀
    ( B )用「沙灘」的單調,暗喻生活千篇一律
    ( C )「都是如此的」強調人舟孤獨的普遍性
    ( D )兩次「歪斜」描寫人舟頹然無力的姿態
    -------
    《社會題》
    公民與社會課堂中老師介紹幾種民主理論如下:
    甲:多數決無法顧及公共政策品質,重視決策過程的對話與討論才能提升決策品質。
    乙:人人都具有理性且平等,因此應讓所有人積極參與政治並藉此培養德行。
    丙:人人參與政治在實務上有困難,因此應將政府決策權力交給專業政治人物。
    丁:利益團體是民主政治的主角,應由各團體競爭爭取選票,以獲得決策權力。
    政府與民間團體針對較具爭議性的公共議題,近年來曾舉辦過多次公民會議。此做法與上述何者最為接近?
    (A)甲 (B)乙 (C)丙 (D)丁

    有人回憶:當時,食物都要配給,沒有咖啡,但有糖和紅茶。每次參加茶會,都要自備糖和茶葉。原本商店中還有牛油和乳酪,大多來自紐西蘭或加拿大,現在也少了。經常一個月也吃不上一斤肉,天天吃鱈魚。有一段時間,政府領導人還提倡自己種植糧食作物,解決糧食短缺問題。這最可能是何時何地的景象?
    ( A )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
    ( B )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國
    ( C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國
    ( D )首次石油危機時的伊朗

    ◎某國為興建首都,從統治的各地徵集材料,包括:來自黎巴嫩的針葉林木材;埃及的銀、銅;印度的象牙。請問:
    文中某國徵集木材之來源區,其林地最可能具有下列哪種環境特色?
    ( A )夏乾冬雨,樹叢低矮且枝幹堅韌,利於林木砍伐
    ( B )氣流對流旺盛,終年有雨,林木樹冠寬大且茂密
    ( C )位居北極圈附近,多灰化土,林木枝幹筆直高大
    ( D )山地攔截西風水氣,降水豐沛,利於林木的生長
    -------
    《自然題》
    有關達爾文的演化論,下列哪些敘述正確?(應選2項)
    (A)親代競爭力較強的性狀在後代族群中出現的頻率會提高
    (B)達爾文提出天擇說時,未參考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C)越常使用的器官會越發達,且此優勢會遺傳到下一代
    (D)當環境資源有限時,可經由突變提高優勢並增加個體數
    (E)特有種皆是由不同地理環境的不同始祖演化而來
    -------
    想聲歷其境,來收聽高音質Podcast
    搜尋訂閱★Today is my day/八年級生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ibJl8F
    《Spotify》:https://spoti.fi/3oncnFv
    《SoundOn》:https://bit.ly/2YmHNRW《KKBOX》:https://bit.ly/2Yn4bKQ
    《Google Podcast》:https://bit.ly/2KVyG7H

    ★ 更多節目推薦 Watch More★
    《播吧編talk》 :https://bit.ly/38k3qXG
    《地產詹哥老實說》:https://bit.ly/2KEcpL0
    《我在案發現場》:https://bit.ly/2K9lMmf
    《尚恩帶你上車》:https://bit.ly/3pjsW6n

    #110學測挑戰 #Podcast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