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有機化學高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有機化學高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機化學高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機化學高立產品中有2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

有機化學高立 在 Samson Chai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10-07 20:55:24

新系列!請大家多多支持! ⭐️Sam Chai 精選 DSE 化合物系列⭐️ 每個星期,嚴選一個具代表性的 DSE 化合物。 今日第一次與大家見面,當然要為大家介紹一個最能代表 2020 DSE 的化合物。 它出現在 Paper 1A MC 29 的答案,震撼全港考生甚至很多老師。 201...

有機化學高立 在 Moo|不務正業の菜鳥醫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7-09 18:02:48

#解憂信箱 #之二十七 相信大家在求學過程中 總會有一些科目讓你懷疑人生 ‘’學這個到底要幹嘛啦?‘’ (對!排列組合我就是在說你) 歡迎底下留言那些讓你自暴自棄的科目喔🤣 —————————————————————— 目前為止 知識對我而言大概可以分成三種目的: 一、將來工作需要 二、陶...

有機化學高立 在 Like Magazine HK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08:45:46

【為健康加油做瑜伽│消委會: 9成瑜伽墊含有/釋出有害物】⁣ ⁣ 眾多運動之中,#瑜伽 近年大受歡迎。上健身室上瑜伽班,一般一人一墊,墊子具防滑穩定、減低緩衝力和保護作用,令人做式子時更精準。挑選瑜伽墊時,你會以咩為準則?顏色、品牌、厚薄以外,質料都重要。#消委會 最近發表報告,測試30款 #瑜伽墊...

  • 有機化學高立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9-15 07:30:07
    有 41 人按讚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 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表示,空汙對發育中的兒童影響甚鉅,受到髒空氣的傷害會比成人還嚴重。「空污」是當前各國皆須面對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與成人相比,孩童的健康受到更大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研究報告,全球有高達93%(約18億)15歲以下的兒童,每天呼吸嚴重威脅健康的髒空氣。
    世衛進一步解釋:
    ▪第一,兒童呼吸速度比成人還快,會吸入更多污染物。
    ▪第二,他們個頭較小,生活空間接近地面,此處污染物濃度卻也最高。
    因此,對於身體、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的兒童來說,他們更容易受到空汙危害[1]。
     
    史丹佛大學領導的一項新研究表示,兒童若長期暴露在空氣污染當中,成年後罹患心臟病和其他疾病的機率也會跟著上升,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Nature Scientific Reports)上的這項分析,是首次在人體單細胞中調查空氣污染影響的研究,並同時關注了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而這次的發現可能會改變醫學專家和家長對兒童呼吸空氣的看法,並為那些長期暴露在嚴重空氣污染中的人提供臨床干預措施。
     
    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瑪麗說:「我認為這份研究是可以讓人相信的,且我們有證據表示因空氣污染原因造成的免疫和心血管系統變化,更可怕的是,那些看起來只是短暫的空氣污染暴露,實際上也會改變兒童基因的調控甚至改變血壓,這都會為日後罹患疾病的風險指數奠定基礎。」[2]
     
    ■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
    空污已被科學家視為沉默的殺手,學術界愈來愈多研究提出空污對健康的危害證據,最新研究發現,童年階段接觸空污,就足以改變基因,影響成年後的健康,且即使低水平污染,也會增加罹患心肺疾病的風險。
     
    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暴露在骯髒的空氣下可能會改變基因,並可能改變血壓,從而增加成年時罹患心臟病與其他疾病的風險。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在加州弗雷斯諾市(Fresno)6~8 歲兒童群體為研究對象,主要是西班牙裔。選擇這個城市原因是這個地方受到工業、農業和野火等原因影響,是加州空氣污染程度最高的城市。
     
    研究人員計算 1 天、1 週和 1、3、6 和 12 個月的平均空氣污染暴露量,結合當地健康和人口統計調查、血壓讀數和血液樣本,並首次使用質譜分析免疫系統細胞,可同時對多達 40 個細胞標記物進行更靈敏的測量,讓研究人員可更深入了解污染暴露的影響。
     
    研究發現長時間暴露於PM2.5、一氧化碳和臭氧,與甲基化增加有關,甲基化是 DNA 分子改變,可改變 DNA 活性而不改變序列,基因表達這種改變可能會傳給後代。研究人員還發現,空氣污染與單核球[3]的增加有關,這種白血球在動脈斑塊的形成有關鍵作用,並可能使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
     
    這項研究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告》,是首次在單細胞層級研究空氣污染的影響,並同時關注兒童的心血管和免疫系統。
     
    ■「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 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美國心臟協會及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聯合發行的醫學期刊《循環》(Circulation)一項新研究分析 2000~2016 年超過 6,300 萬美國醫療保險患者的數據,並研究三種不同類型的污染物,PM2.5、二氧化氮和臭氧對健康的影響,結果發現,即使是長期接觸低於國家標準的空污,也會增加肺炎、心臟病、中風和心律不整的風險。
     
    2019 年 PM2.5 污染最嚴重國家排名,前十名都是中東與亞洲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巴基斯坦、蒙古、阿富汗、印度、印尼、巴林、尼泊爾、烏茲別克、伊拉克,中國排第 11,台灣排名第 58。
     
    全球 90% 人口呼吸不安全的空氣,是對人類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每年導致死亡人數增加近 700 萬人,其中呼吸系統疾是全球第二大最常見的死亡原因。空氣污染被視為沉默的殺手,是疫情過後人類面臨最迫切的生存危機[4]。
     
    ■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23%全球疾病負擔和 26%五歲以下兒童死亡可歸因於有調整可能的環境因素。以全球觀點來看,傳染性疾病仍是影響兒童健康極重要的環境因子。
     
    但對已開發或工業化國家來說,導致兒童罹病或致死最主要因素已被慢性疾病取代。氣喘、神經發展性疾病、白血病與腦瘤、兒童肥胖盛行率逐年增加,且有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環境暴露為重要致病因子。
     
    人體可經由多種途徑接觸到環境汙染物,吃的食物、飲用的水、呼吸的空氣與家塵、個人用品如乳液的皮膚接觸等都是常見來源。兒童某些特質讓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環境毒素的危害,例如喜歡把手放到嘴巴的行為,可能增加來自地毯、家塵或土壤中毒物接觸。
     
    以每單位體重與成人相比,孩子喝較多的水、吃較多的食物、呼吸較多的空氣;大多數的汙染物可以通過胎盤或經由母乳傳給幼兒。
     
    兒童的代謝系統發育較不成熟;兒童處於快速生長與發育階段,這些精細的發展進程容易被外來因子干擾、破壞;再者,對於生命早期的環境暴露,兒童比成人有更多時間發展成慢性疾病。
     
    近年來的研究更支持健康與疾病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的理論,即早期的生命事件,包括母體內源性因素如基因、營養,和外源性暴露如環境汙染物,都可能影響整個生命歷程的發展與健康。
     
    2002 年世界衛生組織在曼谷舉行「第一屆兒童健康之環境威脅」國際會議,提出幾項措施,包括移除汽油中的鉛、清潔的飲用水、減少汞污染和反吸菸運動等。
     
    而臺灣過去重大環境污染議題,從半世紀前含砷地下水導致的烏腳病流行、米糠油遭多氯聯苯汙染的油症事件、有機化學廢料或重金屬農地污染;到近期與食品安全相關的惡意添加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起雲劑遭非法添加的塑化劑事件,這些對健康面向最大的影響往往是孕產婦及幼童;同時,臺灣也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或室外空氣污染威脅。
     
    依據 PM2.5 的來源,東北部因地理位置,大多數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如大陸霾害,而其他地方則以本地製造為主,包括交通運輸如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燒稻草或金紙等活動。
     
    還有各種新興關注汙染物(Contaminants of emerging concern),因為人類活動而進入環境生態圈。這些物質可能長期存在環境中,或已在人類或其他生物體被檢測到,卻未納入規律監測或管制,這都是未來訂定管制標準或策略時的挑戰,應特別考量易受傷害族群之兒童健康[5]。
     
    ■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
    兒童尤其是受空氣污染危害的弱勢族群,原因是兒童更接近地面,並且呼吸速度比成人更快,時常用嘴巴呼吸而不是有天然過濾系統的鼻子。兒童在戶外的時間更多,一旦孩子暴露在外,污染物會對他們的身體產生更嚴重的影響,原因是 3 歲以前,童年大腦每秒建立超過一百萬個新神經連接,身體和大腦正在快速成長。
     
    PM 2.5 會經由鼻子和嘴進入兒童的身體,透過呼吸道進入血液,到達身體的每個器官。這些顆粒會破壞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包括破壞腦細胞,並增加兒童在以後生活中發展心臟、大腦、呼吸、免疫和發育狀況的風險。
     
    此外,暴露在污染物中與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子宮內認知發育受損以及自然流產有關,大約 18% 的早產可歸因於子宮內污染顆粒物的暴露。子宮內和兒童接觸空氣污染也與支氣管炎和哮喘、肺功能降低、復發或慢性呼吸系統疾病,以及生長發育受損有關。溫哥華和上海的大規模研究發現,接觸微粒物質、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與自閉症的發病率之間存在關聯。
     
    隨著對化石燃料繼續毒害空氣、食物和水,城市變得愈來愈不適合居住,且只有少數人能夠逃脫,扭轉空污問題需要政府和企業採取勇敢和激進的行動,如果這些努力沒有實現,兒童將成為最大的受害者[6]。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商業周刊「小孩玩得越開心,空氣就越乾淨!這座遊樂場如何在空汙城市辦到」: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international/blog/3007345
    [2](明日科學)「長期接觸空氣污染的兒童,成年後罹患心臟病的風險會大大增加」:https://tomorrowsci.com/healthy/%E9%95%B7%E6%9C%9F%E6%8E%A5%E8%A7%B8%E7%A9%BA%E6%B0%A3%E6%B1%A1%E6%9F%93%E7%9A%84%E5%85%92%E7%AB%A5%EF%BC%8C%E6%88%90%E5%B9%B4%E5%BE%8C%E7%BD%B9%E6%82%A3%E5%BF%83%E8%87%9F%E7%97%85%E7%9A%84%E9%A2%A8/
    [3](維基百科)「單核球」: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5%E6%A0%B8%E7%BB%86%E8%83%9E
    單核球是人體免疫系統中的一種白血球,單核球產生於骨髓,在血管內為單核球,血管外就變成巨噬細胞。其在人體免疫系統內有兩種作用:一,補充正常狀態下的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二,在有炎症信號下,單核球會在8到12小時快速聚集到感染組織,並分化出巨噬細胞和樹狀細胞產生免疫反應。在白血球中的數量約佔2%~10%。
    [4](Technews 科技新報)「沉默的殺手,史丹佛研究:空污可改變基因」:https://technews.tw/2021/02/26/air-pollution-can-change-dna/
    [5](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環境健康」:https://chrc.nhri.org.tw/professionals/files/chapters/11_5_%E7%92%B0%E5%A2%83%E5%81%A5%E5%BA%B7.pdf
    [6](Technews 科技新報)「污染顆粒會入侵母體,5 歲以下兒童是最大受害者」:https://technews.tw/2019/03/11/child-is-the-biggest-suffer-from-air-pollution/
     
    ➤➤照片
    (天下雜誌)「全球3億兒童吸有毒空氣 傷身又傷腦」:https://www.cw.com.tw/article/5079099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環保署 #環境健康危害 #氣候變遷與健康 #空汙 #兒童 #空氣污染 #沉默的殺手
     
    國民健康署 / 環境保護署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186593071836:274:商業周刊(http://xn--zsrzt.com/)]
    明日科學
    維基百科
    Wikipedia
    Technews 科技新報
    天下雜誌
    國家衛生研究院兒童醫學及健康研究中心

  • 有機化學高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24 11:21:20
    有 1,240 人按讚

    《新加坡聯合早報》5/24

    * 【未完全解密國防文件記錄: 58年台海危機美曾考慮動用核武】現年90歲的前軍事分析家艾斯柏格(Daniel Ellsberg),在網上披露當年台灣海峽危機文件的最機密部分,顯示美國軍方主張率先對中國大陸使用核武器,即便他們推斷前蘇聯也同樣會動用核武代中共進行報復,那將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中國大陸台灣民眾死亡。

    * 【G20成員國與製藥商聯合承諾 為貧困國家提供疫苗及援助】二十國集團(G20)的國家領導人參與羅馬全球健康峰會後發出《羅馬宣言》,呼籲加強國際合作,共同抗擊冠病疫情和防止未來暴發新的流行病。這個呼籲獲得大國、國際組織及制藥商的熱烈響應。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提出一項總值500億美元(約665.6億新元)的計劃,希望擴大全球疫苗接種計劃。中國承諾在未來三年內提供多30億美元國際援助,以支持發展中國家復蘇。美國、德國、法國和義大利也表明將分享更多疫苗或增加援助。

    * 以色列衛生部星期天(23日)宣佈,鑒於以色列的冠病疫苗接種運動取得成果,新病例幾乎清零,決定終止境內所有防疫措施。

    路透社:目前以色列大部分人口已接種輝瑞-BioNTech冠病疫苗,約92%的50歲或以上者經已完成接種或已經康復。經歷了三次封鎖的以色列正在逐漸重啓經濟活動。

    以色列稱接種成功將終止防疫措施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4-114899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莫德納抵達日本!日本東京和大阪老年人冠病疫苗接種中心週一(24日)啓動。

    日本共同社報導這兩大接種中心將由日本自衛隊負責,從5月24日至8月為止的三個月內,將每周開放七天包括節假日在內。每天早上8時至晚上8時開放,使用的疫苗為厚生勞動部5月21日剛批准的美國莫德納疫苗。

    東京大阪啓動老年人冠病疫苗接種運動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4-114902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60秒呼吸測試檢測冠狀病毒,新加坡國立大學畢業生成立的起步公司Breathonix所研發的呼吸檢測,成為獲衛生科學局臨時授權使用的首個冠病呼吸檢測器。

    公司Breathonix目前與衛生部合作,在本地一個陸地關卡進行部署試驗,讓入境的旅客進行這項名為「BreFence™Go COVID-19 Breath Test System」的呼吸檢測。

    根據國大以及Breathonix今早發佈的聯合文告,這項呼吸檢測將會與目前強制性的抗原快速檢測(Antigen Rapid Test,簡稱ART)同時進行。

    呼吸檢測易於使用,測試者只需對著與高精度呼吸採樣器相連的一次性吹口(mouthpiece)吹氣。之後,收集的氣體被送入一台先進的質譜分析器(mass spectrometer)進行測量。

    機器學習軟件會對口氣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學物質(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進行分析,不到一分鐘就能得出結果。

    不過,若測試者的檢測結果呈陽,就必須接受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

    本地研發首個冠病呼吸檢測器 獲衛生科學局臨時授權使用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singapore/story20210524-114902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儘管新一輪冠病疫情暴發,越南第15屆國會和各級人民議會代表選舉昨天(5月23日)仍如期登場。

    越南4月下旬出現新一波冠病疫情,迄今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已經擴散至全國近一半的省份,累計約有2000多人染疫,導致許多省份進入封鎖狀態。

    越南暴發新一輪疫情 國會及地方選舉如期舉行 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524-1148938?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病例雖減 死例居高 疫情反撲凶猛印度哀嚎】4月下旬,印度第二波冠病疫情海嘯式反撲,每日新增確診病例高達約40萬起,引起全球關注。

    儘管目前新增病例有下降趨勢,但死亡病例仍居高不下,加上疫苗供應不足、醫療系統超負荷及變種病毒,疫情依舊危機四伏。

    * 美國情報報告稱,在中國首名冠病患者發病前,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三名研究人員曾發病,到了前年11月已經病到他們需要前往醫院接受治療。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昨天(23日)報導外界早前指冠病與病毒從中國實驗室洩漏有關,而這份報告可能對外界在呼籲對此展開更廣泛調查方面提供支持。

    中國已反駁實驗室外洩病毒的說法,世界衛生組織與中國專家聯合進行的冠病溯源調查報告也顯示,實驗室外洩病毒的可能性極低。

    報導稱,中國外交部昨天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專家今年2月到訪武漢病毒研究所後所得出的結論,強調極不可能發生實驗室洩漏事件,並告訴該報:「美國繼續大肆宣揚實驗室洩漏說法,他們真正關心的是病毒溯源,還是試圖轉移注意力?」

    在世衛國際專家組2月召開的記者會上,與國際專家組合作的中國專家組組長梁萬年曾指出,專家組在武漢發現的最早病例是2019年12月8日。

    美情報稱武漢病毒研究所人員前年11月生病就醫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524-1149014?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欺騙英國戴安娜王妃接受專訪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巴希爾,向戴妃的兩名兒子威廉和哈里道歉,但堅稱把自己的行為與戴妃的死聯繫起來他「不能接受」。

    當年誘騙戴安娜王妃受訪 英廣記者巴希爾向戴妃兩兒子道歉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24-114893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當地時間5月22日晚上,剛果東北部的尼拉貢戈火山噴發,大量炙熱的熔岩威脅距離只有18公里的戈馬市。到昨天,火紅的熔岩已經來到戈馬市郊區並燒毀多棟木制房屋。數千居民越過邊境,逃往鄰國盧旺達。尼拉貢戈火山曾於2002年大規模噴發,造成戈馬大部分地區被火山熔岩覆蓋,50多萬人逃離家園。(路透社)

    剛果火山噴發 熔岩淹向民宅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24-1148933?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芬蘭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繼續以目前的速度上升,到了本世紀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糧食生產將面臨威脅。

    研究:氣候暖化將威脅 全球三分一糧食生產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24-114893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印尼冠病疫情又出現新感染群,一組負責治療13名菲律賓船員的42名醫療人員確診。

    負責治療13菲律賓船員 印尼42醫療人員形成新感染群 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524-114894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緬甸新學年開學在即,當地卻有逾12萬5000名學校教師因參與反政變的運動,遭到軍方停職。

    緬逾12萬教師參與反政變運動遭停職 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524-114894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瑞典鄉區的傳統雜貨店近年來因為超級市場、連鎖便利店等崛起而逐漸凋零,冠病疫情更是令情況雪上加霜,但一種新型商店—貨櫃裝箱改裝的無人超市成了及時雨,為偏遠地區民眾帶來許多便利。

    貨櫃改裝無人超市 瑞典鄉區生活及時雨 https://www.zaobao.com/news/world/story20210524-1148930?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擔憂大宗商品價格過快上漲是中國高層重點關注內容。中國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五部門周日召開會議,聯合約談鐵礦石、鋼材、銅、鋁等行業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重點企業;會議明確下一步將密切跟蹤監測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嚴厲查處達成實施壟斷協議等行為。

    中國約談鐵礦石和鋼材重點企業 將嚴查壟斷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524-1149022?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伊朗議長卡利巴夫說,由於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伊朗達成的三個月臨時技術協議已在5月22日(上週六)到期,國際原子能機構將無法獲得監控伊朗核設施的視頻資料。

    伊朗:國際原子能機構將無法獲得伊核設施監控資料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4-1149019?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立陶宛外長蘭斯伯格斯當地時間22日宣佈該國退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跨區域合作機制「17+1」。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認為,立陶宛的舉動雖然開了個「壞頭」,但「17+1」不會因為某些國家的退出就搞不下去了,「我們應該讓‘17+1’得到更多的合作成果,讓立陶宛這樣的國家退出後感到後悔」。

    立陶宛退出中國中東歐「17+1」 中國嚴厲譴責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china/story20210524-1149015?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美國強烈譴責白羅斯強迫愛爾蘭瑞安航空公司客機更改航道並在白羅斯首都明斯克降落,以逮捕機上一名反對派媒體工作者的舉動,並呼籲國際民航組織迅速召開會議。

    美國強烈譴責白羅斯迫降客機 吁ICAO召開緊急會議 https://www.zaobao.com/realtime/world/story20210524-1149011?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馬來西亞反對黨指當局採購的疫苗跟不上接種速度,主管防疫事務的國防部高級部長依斯邁沙比里昨天否認這項說法,並指當局接下來三個月還將收到1040萬劑科興疫苗,這足以應付接種需求。

    否認疫苗短缺 沙比里:未來三個月將收到1040萬劑科興疫苗 https://www.zaobao.com/news/sea/story20210524-1148937?utm_source=ZB_iPhone&utm_medium=share

  • 有機化學高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5-21 09:10:34
    有 153 人按讚

    譚新強:Galileo的教誨:人類非宇宙中心點
    文章日期:2021年5月21日

    【明報專訊】人類非常自以為是,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動物。自古以來,不止大部分人都以為大地是平或者是方的,他們更以為天上的星星、月亮和太陽,都是圍繞着我們而運轉的。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以望遠鏡觀察得來科學證據,支持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的太陽中心論,他就被教廷批鬥和逼害了20多年之久。

    即使現代人也有同樣自以為是的主觀願望。不少人偏見地以為近數十的所謂新發明,例如互聯網、手機、AI、機械人和加密貨幣等,都必然是人類史上最偉大和最重要發明。更有不少人甚至相信所謂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認為重要科技發明的速度不斷提升,很快就將達到人網合一的所謂「奇點」(Singularity)!

    客觀點來看,這些科技發展雖重要,尤其互聯網和手機,令到日常生活更方便和豐富,但怎可能比火、蒸氣機、電力、電話、汽車和飛機等更重要?有人曾問過李光耀,什麼是偉大發明?他的答案是對新加坡而言,最重要的發明是空調!他認為在熱帶地區,如沒有空調,工作效率非常低,經濟發展必更困難。你可能以為李光耀此言是開玩笑,小小一台冷氣機,怎可能那麼偉大?但事實擺在眼前,新加坡是熱帶國家中,極少數(差不多唯一)能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的國家之一,成功原素當然不止空調這麼簡單,但他立國不久即決定盡快在所有政府辦公室裝置空調,肯定對提升政府效率有極大幫助。

    近20年科技無助提升生產效率
    若以生產效率的趨勢來判斷近20年科技發展的成效和重要性,不幸客觀結論就必然是頗為失望,甚至驚訝。因為不論美國或中國,過去20年的勞動生產率(labour productivity)增長都不斷放緩(見圖1及圖2),就如數以萬億美元計的IT投資,每人手中一台超級電腦,都提升不了我們的生產效率。更不需遑論AI結合機械人,再加5G,所有工廠都應變得更自動化,需要的工人極少,理論上人均生產效率必定急速提升。

    這麼多「超偉大」發明,怎去解釋生產效率增長率不加速反放緩的重大謎團?我認為可探討3個可能性。

    (1)從1970年代開始,個人電腦(PC)開始崛起和普及,企業投入大量資源,期望生產力效率大幅提升。但長近20年的投資期,效果一直是失望的,在互聯網普及前,大部分電腦幾乎可算是獨立的,主要用途只包括文書處理(word processing)、電子試算表(spreadsheet)和簡單資料庫(database)等,即使有通訊功能,也只限於速度極慢、撥號連線的modem。在這個單打獨鬥的環境下,大部分PC亦是一台昂貴的高級打字機,對生產力提升當然有限。後來隨着互聯網崛起、寬頻普及,企業開始看得到大量投資IT的回報。當然互聯網的發展,提供了創立大量新企業的機會(但即使如此,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的生產力增長也一直放緩)。

    同一道理,過去30年的新科技發展,將有重新提升生產力效率的一天,可能只是時辰未到。我贊同有此可能性,但到底現代科技,缺乏什麼催化劑,防止它們完全體現潛能?我也沒有準確答案,部分可能是投放的量未足夠,例如5G,大家一直期待網絡速度馬上提升10倍以上至Gbps級別,但事實上在美國和中國的用戶體驗極差,平均速度提升50%不到,某些情况和地區,甚至比4G更慢,亦較受障礙物如牆壁阻礙接收。應用方面更缺乏「killer apps」,據說在中國的流行5G App是Speedtest,就是用來測試通訊速度!現時平均每個基站服務約7000用户,當然寄望繼續增加密度,到了某個水平,希望能較成功體現5G功能。除此,高頻率的mmWave網絡仍在起步階段,高頻率才可真正大幅提升速度,但不幸物理上,mmWave穿透力更差,要實現IoT夢想,實時遙控高速機器,進行精細手術和應用於交通系統等,仍面對極大挑戰。

    (2)人均生產效率增長放緩,有可能是定義和數據準確度的問題。會否是不可以金錢來量度近代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所有好處,除經濟增長外,亦有助改善人類健康、延長壽命,以及提升快樂感?有可能,事實上在過去200多年,全球人類壽命的確上升很多,從不到30歲升至現在的70多歲;但大部分應該是公共衛生的改善,尤其自來水的普及,農業進步導致營養改良,以及接生技術和環境改善,大幅減低嬰兒夭折率等,而非來自先進癌症治療法或基因工程技術。當然,近年英美的平均壽命更出現下跌趨勢。快樂的定義更抽象,跟科技發展更沒有一個必然關係,去多幾次日本就一定開心啲?著名人類學家Steven Pinker認為,原始的hunter-gatherers,以狩獵為生,不用花太多時間工作和計劃生活,平均快樂度反而比生活較穩定和富庶的農業社會高很多。原因是農業需要長達一年的工作計劃、播種、灌溉、收割和儲糧等等,全年忙碌,亦需全年憂慮天氣和瘟疫等。現代人更惨,不止需要計劃一年,未上幼稚園,已需要開始計劃人生,每年每月每日都有無窮無盡的所謂工作、責任和煩惱。

    有人企圖解釋,可能分母也有問題。人均生產力增長減速,或者是因為現代經濟高度自動化,需要工作的人愈來愈少,即是失業,underemployment和不需工作的人愈來愈多,所以人均生產效率就被拉低了。這個解釋有兩個問題,首先在這次COVID大流行前,以美國為例,失業率跌至3.5%的50年新低,何來工作人數在減少?近月隨着美國疫情減退,失業率又再急速下降,所以此論點不成立。

    有人指出,雖然表面失業率低,但有不少人不再尋找長工,只做點「零工」(gig),或只領救濟,所以人均生產效率被拉低。我沒有深入研究過,但我懷疑近年underemployment的情况,是否真的比以前嚴重。我的印象是從前較以農業為重的社會,鄉下的「閒人」更多,城市化才是提升人均生產力的最重要元素。

    總括來說,我承認經濟數據未必能夠完全反映科技進步對人類的影響,但仍不可以此為解釋生產效率增長放緩的藉口。

    人類發展漸近兩科學極限
    (3)我認為最重要的解釋是人類發展已逐漸走近兩個科學上的極限。第一個是地球資源所能提供的可延續發展極限。人類發展,從古至今,尤其從工業革命開始,都可說是建築在耗用地球資源身上,尤其倚賴化石能源,最初是最髒的煤炭,後來是更好用但更有限的石油,再加上較清潔但難儲存運輸的天然氣。近年我們當然開始發現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帶來嚴重氣候變化問題,如不能在極有限時間內解決,足可導致一次全球大規模動植物滅絕災難!

    樂觀來看,這個危機當然也提供很多發展再生能源、電動車輛(electric vehicle, EV)、儲能、碳捕獲(carbon capture),以至「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的機會。但不能否認的是地球本身是個充滿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的環境,最方便的能源必然是與炭相關的,石油的能源密度是任何電池技術的20倍以上。按《巴黎氣候協議》的計劃,人類必須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談何容易?去年因疫情,全球碳排放確下降了約6.5%,接近但仍不到每年遞減7%的目標,今年美、中等經濟重開,有可能達標嗎?

    另一個更根本的是物理的極限。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突破,毫無疑問是二十世紀初,愛恩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和稍後由玻爾(Niels Bohr)、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和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等人所發展的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兩套理論非常偉大,亦有極大實用性,核能和核武正是它們的結合,是禍是福,見仁見智。但不幸過去60年,理論物理已可說碰到了堅硬牆壁,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有非常根本性,甚至哲學性矛盾,聰明如愛恩斯坦,窮人生最後30年努力,也無法解決此問題。後人想出很多充滿創意的理論,例如超弦理論(Superstring Theory),但全都是紙上談兵,毫無實驗證明,所以於事無補。

    物理極限對應用科技和經濟發展有很大影響。整個IT革命都是由半導體技術進步所推進。最有名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雖並非一條真正永恒不變的物理定律,但在過去50年,一直是芯片發展的一個指標。事實是每一代的芯片發展,雖仍在進步,但速度早已放緩,最初摩爾定律預期每9至I2個月,芯片密度即可翻一倍,近年已放緩至兩年以上。強如過去的老大英特爾(Intel),已停滯於14nm兩年以上,只有台積電和三星能繼續推前,能成功生產7nm芯片。即使台積電等能如期做到2nm,無疑必將接近物理極限,再縮小必將帶出各種量子世界的奇怪現象如「穿隧效應」(tunneling effect),極難控制芯片性能。

    在應用層面上,影響也必極大。單是AI無人駕駛,已是個極重要的科技夢想,亦是Tesla股價的一個重要支柱。馬斯克(Elon Musk)教主是個頂級銷售員,他一直不斷告訴「信徒」無人駕駛是個相對簡單的ANI(Artificial Narrow Intelligence)應用,只需GPU或ASIC夠快,加上視覺數據,必可在短期內成功。按馬斯克的說法,年輕一代不需要學駕駛汽車,法律甚至將禁止人類開車,所有汽車變成AI無人駕駛的EV。

    無人駕駛為極複雜AI難題
    事實上,無人駕駛是個極複雜的AI難題,最近連馬斯克開始承認困難比原先想像中高很多。不止Tesla,大部分其他公司都碰到同樣問題,不少甚至已放棄。Uber和Lyft都計劃出售無人駕駛部門,Alphabet的Waymo,近日CEO和CFO等多位高層相繼辭職。德國各大汽車廠近日都推出質量非常不錯的EV,但並無太多AI功能。

    我一向認為無人駕駛沒那麼簡單,應屬於AGI(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問題,即需要所謂common sense。人腦當然遠比電腦慢,但複雜度遠比芯片高,人腦neurons(神經元)數量超過1000億,synapses(突觸)數量更超過125萬億,更加是三維物體,連形狀和組織都對人腦的思考、性格和整個意識(conciousness)非常關鍵,遠比現時最先進二維為主,7nm GPU的540億原子粒多和複雜。即使未來用到2nm技術,能做出人類common sense的機會仍很低。不少AI專家認為,AGI需要whole brain simulation,或甚至不可以矽為基礎原料,改以用所謂wet ware,不知是否想以基因工程技術,在試管中培植出一個以碳為基礎原料的有機AI系統?聽起來,比Frankenstein(科學怪人)更恐怖!

    我沒有答案,只想提醒大家不要過度自以為是,人類始終是渺小的,我們對宇宙的認知非常有限!

    (中環資產擁有Tesla、Uber、Alphabet、台積電及三星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譚新強 中環新譚]

    https://www.mpfinance.com/fin/columnist3.php?col=146348113209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