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文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憶及他與本校劉炯朗前校長的緣份與交往,情真意切。 全文如下: 文/鄭崇華 我與劉炯朗校長結緣很早,60多年前,在我就讀成大電機系時,就對這位學長仰慕不已。 當時學校的公佈欄上,張貼著劉炯朗學長的照片,以及轟動全校他以全額獎學金入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消息...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文 在 國立清華大學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台達電鄭崇華董事長今天投書中國時報,憶及他與本校劉炯朗前校長的緣份與交往,情真意切。
全文如下:
文/鄭崇華
我與劉炯朗校長結緣很早,60多年前,在我就讀成大電機系時,就對這位學長仰慕不已。
當時學校的公佈欄上,張貼著劉炯朗學長的照片,以及轟動全校他以全額獎學金入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消息,我雖未有機會謀面,心中對這位學長十分欽服。
1998年得知劉炯朗學長回到台灣,赴任清華大學擔任校長時。我非常感動他對台灣高等教育的付出,主動致電聯繫與劉校長見面。當時台達發展到一定規模,我希望能提供捐助,鼓勵更多教師追求學術卓越。劉校長建議成立一筆講座,於是我與劉校長共同決定以「孫運璿」先生命名此講座,以紀念孫資政對國家的貢獻。之後我再捐贈清大台達館,這些都是當時劉校長幕後促成。
也因此有機會和劉校長有更多互動,許多餐敘和活動上他總是妙語如珠,表現出深厚的人文素養,經常讓身為理工學弟的我,感到望塵莫及。我們共同參與的成大電機系友會中,劉炯朗學長對於老師及師母體貼照顧,即使他在國際上獲得傑出學術成就,但與系友見面時,卻仍維持一貫謙遜與幽默的態度,讓大家如沐春風。
劉校長從清大退休之後,長達15年時間在電台主持節目,曾出版數十本科普、人文、社會科學書籍,我一方面佩服他能持續不斷耕耘教育工作,一方面訝異他如何能有如此豐富的撰寫題材。當我向他提出真心的讚佩時,劉校長以一貫謙虛地回答我:「這些都是我絞盡腦汁,用功整理的內容。」
劉校長對台達許多公益項目,一直給予許多支持和寶貴意見。2015年12月,全球聚焦巴黎制定新的氣候協定,劉校長風塵僕僕一路陪同台達團隊前往巴黎,出席相關論壇與展會。我特別記得在一場國際論壇中,劉校長以杜甫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期勉台達,劉校長儒家心胸,令人感佩。
台達許多公益活動都有劉校長的身影,去年在日月潭8K環境影片放映;今年初在疫情爆發之前,我們才一同到日本,參與台達在森美術館所舉辦的展覽。近年陸續有幾所大學授予我榮譽博士,劉炯朗學長必定是我首位邀請的貴賓。他的出席,常常帶給我心底最大的支持和肯定。今年11月中,台大也將授予我榮譽博士,劉炯朗學長也是我第一位告知的好友,他十分為我高興也給予鼓勵和祝福,但未料他這次無法親身參與,實是我心中最大的遺憾!
今年十月初,劉校長提前和我分享IEEE 雜誌對他做的專訪。其中,他被問及給所有人的建議時,劉校長回答:
My advice to everyone: young or old, successful or not-yet, treasure every opportunity and every friend around you. 他說: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
劉校長自身博學多聞,卻謙沖為懷。他關心身邊每一個人,使得跟他接觸過的人,無不感到溫暖,很自然成為他的追隨者。這讓我想起論語「學而」開宗第一篇所描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永遠懷念劉校長,一位真正美好的君子。
全文連結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01111000671-260109?chdtv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全文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過門不一定都是客(文:陶傑 Channel)
香港未有資格包容不同文化,「包容」這種思想,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視為西方白人文化優越感的一種表現:意思是假設其他人的文化不如自己,予以包容,並不排斥,否則像日本的「脫亞入歐」論,對於西方文化,日本人會不會說只是包容?
不但香港文化沒有優越感,鄰近輸入的「文化」,包括喧嘩呼喝、排隊打尖、隨地吐痰大小便,搶水貨推高物價,吃禾花雀、果子狸、穿山甲和狗肉等,也不見得有強大吸引力。以香港的有限資質,還能不能擺出一副「過門都是客」的東主氣派,像北方人說的「打腫臉充胖子」,不致自取其辱?
「過門都是客」,本來是中華文化的精粹,孔子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遠客登門,無論親疏,都熱情相迎,一盡地主之誼(所謂「地主」,當然不是毛 X 東土改滅絕的目標)。但客也有「客道」,客必須隨主人便,主人七點起床吃早飯,這位客人不可以睡到下午三點才露面;主人拜觀音,客人不可以稱為「四舊」,必須打爛;紅樓夢寫林黛玉進賈府,還是外祖母家,如何小心翼翼?吃完飯漱口喝茶,她都事先打量一下其他人妝飾衣裙,舉止行動,然後照跟,這才是優秀的中國文化。
「熱情待客」,人之本份,因為客人來了就走,香港只是中途的一站,像電影「生死戀」、「蘇絲黃的世界」,主角都是香港的過客,天星小輪是記憶中的畫面。但是來了不走,不可以稱為客,如果像從前中文大學的留學生說的,「香港人請我來了,我就不走了」,因為好吃好住,公廁乾淨,有免費廁紙云云。但「賴死不走」,不是做人的道理,主人也可以聲明「送客」,從此關門,斷絕往來。
來了不走,香港的歷史上也試過許多次,但不是請來的客,而是收容的難民,香港不收容,留給他們就是死路一條,一九六二年大饑荒末,中國人漫山遍野偷渡跨境,香港人帶著乾糧到邊界接濟,時局尤為特殊,令香港的人口暴漲一百多萬,殖民地政府束手無策,通山鐵皮木屋,直至釀出石硤尾大火的災難。
但中文大學留學生還是不是難民?難道他的老家重慶,不可以好吃好住,公廁骯髒,廁紙收費?每天還有一百五十人排隊申請,也來了不走,道理上說不通。香港已經沒有優勢,相反整個二十一世紀都屬於中國,中國才是這個世界的東主,該打開大門,歡迎全世界的人移民到中國了。
(全文見 CUP Magazine 130 期專題「為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