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會計自傳範例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會計自傳範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會計自傳範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會計自傳範例產品中有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許榮哲 × 小說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剪接課堂:辛德勒的名單】 這次的剪接課案例是經典老片《辛德勒的名單》。 內容關鍵字是「互文性剪輯」─電影劇情反映另一個故事(或現實社會)風貌的方式。 上面描述有點抽象,不多說,直接來看志穎老師的分析吧。 - 辛德勒的名單的剪接 / Fa Lou 什麼是「互文性」(Int...

  • 會計自傳範例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4-14 19:00:00
    有 28 人按讚


    【剪接課堂:辛德勒的名單】
     
    這次的剪接課案例是經典老片《辛德勒的名單》。
    內容關鍵字是「互文性剪輯」─電影劇情反映另一個故事(或現實社會)風貌的方式。
    上面描述有點抽象,不多說,直接來看志穎老師的分析吧。
    -

    辛德勒的名單的剪接 / Fa Lou
     
    什麼是「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我的詮釋:「雖然講的是不同時空的故事,但其實是在打臉現代(有些故事則是讚揚)。」
    更多的是,你還可以看到故事裡還有其他故事的影子。
    比方說,在史蒂芬史匹柏的《A.I.人工智慧》裡,你會有卡洛科洛迪《木偶奇遇記》的既視感,或是在吉勒摩戴托羅的《水底情深》裡,你會想起安徒生的《美人魚》。
     
    那麼,我們再接近核心一點,到底什麼是「故事」?
    2017年,有個令人動容又十分簡潔的註解:「過去的人事物。」
    但這樣講,《星際大戰》就不是故事了嗎?
    它是發生在「虛構的未來」呢!
     
    這裡的「過去」不存在於紙張上、電影銀幕上。
    「過去」是存在觀眾的「腦海」裡。
    還記得人們常說的那段話嗎?
    「你在電影院流的每一滴眼淚,都不是因為劇情、也不是因為角色,更不是因為台詞,而是你自己的回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沒有iphone、現代人類社會也沒有絕地武士,為什麼我們還是超愛看電影、超愛聽故事?
    因為不論是歷史事件還是科幻片,只要能「喚起」你回憶的,就是在撫慰你的心靈。
    這個,就是故事——過去的人事物。
     
    但那是在2017年的詮釋,現在呢?對於2018年的我們,有更多可供參考的角度嗎?
    我很喜歡羅伯特麥基在《故事的解剖》一書中,提到對「故事」的定義:
    「這個世界對於你的行動所做出的回應,你・並・不・滿・意。」
    真是一語道破。
    你不滿意,接著你就會有兩種選項:
    1. 擺爛(如同榮哲老師常在編劇課說的:「讓你的角色狗改不了吃屎!」)。
    2. 改變行為模式。
    不管是1還是2,這個世界依然會對你的行動做出「新的」回應。
    然後你又有「新的」不滿意了,接著再面臨1、2選項。
    接下來,你知道我要講什麼了,就是在「回應」與「不滿」之間反覆衝撞。
    直到主角「學會了」、「成長了」,始達到「新的平衡」。
     
    我常言道:「心理學的書教我寫劇本;教我寫劇本的書,教我心理輔導、心理諮商。」
    《故事的解剖》中提到:「人生最美的,是你勇於面對那些回應。」
     
    今天的電影是1993年史蒂芬史匹柏所執導的《辛德勒的名單》,故事是關於一位在二戰為德國納粹製造軍用品的商人,講述他如何從商、如何圖利,最後卻又如何拯救一大批險被送往集中營的猶太人的過程。
     
    範例片段是,德國戰敗了,身為曾是納粹黨員的辛德勒必須逃亡了。但是他工廠裡的猶太人都前來與他道謝、道別。
     
    本日主題是:「互文性剪輯」。
    互文性剪輯,本是運用「互文性」的文學概念,讓觀眾藉由電影劇情(A文本),來反省自身社會或另一個故事的真實面貌(B文本)。
    重點永遠是「喚起」。
    那麼該如何做到呢?
     
    剪接的強大武器就是鏡頭選擇,我們分兩大類:
    (1) 劇情描述。
    (2) 情感展露。
     
    鏡頭選擇可不能亂選擇,是根據你的「故事」而得來的。
    還記得羅伯特麥基對故事的定義嗎?
    「這個世界對於你的行動所做出的回應,你・並・不・滿・意。」
    「互文性剪輯」會著重於這個世界對你做出的回應,觀眾真正在意的是這個,因為這才是讓他們在心中說出「我也是/我也有經驗/這我懂」的心疼吶喊(過去的人事物)。
     
    依羅伯特麥基的定義,「這個世界」分成三個內容:
    A. 你自己。
    B. 你與他人。
    C. 你與外界(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你自己。
     
    我們都有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時候,手滑東西掉、口誤、緊張等。
    一如辛德勒戒指掉了(02:33),原是遠景,意味著我們也是人群裡的一員,但撿起來時(02:38)切換成中景(入點人還在景框外,讓觀眾依照自行的經驗與回憶,去揣摩辛德勒的表情及心情),這個距離從遠至近,表明我們越能感受到辛德勒對眾人的感謝還有不捨。
    客觀越接近主觀,是為了讓觀眾在腦中執行兩件事情:「墜入回憶」、「誘發想像」。
     
    B. 你與他人。
     
    當辛德勒與會計師史登對望之際,給了我們一個特寫,手的特寫(02:58)。
    兩人握手時,辛德勒再用另一隻手交疊上去後,接上一個入點:「辛德勒看著彼此的手」。
    這個入點很重要,因為這橫跨了僱傭關係。
    當你超越了威權式的社會定義,進一步建立更深層的關係之後,你才能放下所有司空見慣的固定角色,與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擁有更緊密的情感。
    一樣的方式,客觀更接近主觀(又再加上看手這種私密情緒的入點)。
     
    C. 你與外界。
     
    當辛德勒無法控制自己崩潰大哭時(burst into tears),它沒有讓辛德勒的情緒四溢又氾濫得不可收拾。
    它接了一個撫慰人心的方式,拉到群眾畫面(外界)裡的一位女性(05:00),衝上前去擁抱辛德勒;同時大家也一起擁抱他。
    為什麼?
    因為單單只宣洩情緒,是無法讓觀眾從A文本連結到B文本的。
    知名自傳型小說《項塔蘭》曾說:「愛是治癒孤單、羞愧、悲傷的唯一解藥。」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愛、渴求愛了。
    因此,它「喚起」觀眾孤單、羞愧、悲傷的經驗。
    你還可以看到它加強感人的方式,是運用不合理(05:07),讓大家又重新上前抱辛德勒一次(一如05:39大家又再一次走上軌道,望向駛離的車子)。
     
    *「我喜歡的」金句時間:
     
    辛德勒(連恩尼遜飾演)對會計師史登(班金斯利飾演)說:「把這份名單打完後,下面留一處空白。」
    “Finish the page and leave a space at the bottom.” said Schind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