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會計方程式公式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會計方程式公式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會計方程式公式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會計方程式公式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小胖子的陽春麵,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寫的好文 https://www.facebook.com/didierlee0217/posts/10154212311087812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首先,我先說明,這篇文章很長,如果你/妳能看完,希望能給予予指教,謝謝了。又,因為台灣的藍綠意識形態有點強烈...

  • 會計方程式公式 在 小胖子的陽春麵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6-07-30 22:46:46
    有 27 人按讚


    一位教育界的朋友寫的好文

    https://www.facebook.com/didierlee0217/posts/10154212311087812

    我們的教育怎麼了?

    首先,我先說明,這篇文章很長,如果你/妳能看完,希望能給予予指教,謝謝了。又,因為台灣的藍綠意識形態有點強烈,所以,我在這裡只針對政策評論,以及政策之後所造成的結果做描述。如果看文章的朋友有任何見解,請就事論事的理性討論吧。

    我出生於民國68年,至今天(2016年)為止,扣除中間當兵、出國…等零零碎碎的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已經約15年(這期間,主要是在補教業,未進到校園內),這十多年的時間,看著教育從聯考、基測、會考的制度慢慢演變,心中感觸萬千。我將分成四個主題來討論:
    1.學制;
    2.課綱;
    3.管教;
    4.國家發展。

    先聲明我的看法:我支持12年國教,但是我反對教改以及現在的課綱編撰。

    一、學制
    先和各位簡單敘述一下目前的學制,基本上和我們當初聯考升高中的時代沒有太大區分,因此僅就差異的地方做說明。
    國中升高中有兩個方案:一為"會考"(每年五月),一為"免試"。當然,如果想進到以前年代所謂的"好學校",免試是不太可能的。
    至於高中進大學,管道就多一些了。聯考(每年七月)還是存在的,但是多了兩個新選擇:學測(每年寒假期間舉辦)以及繁星(以在校成績作為評鑑基準,然後不經過聯合考試入學)。
    而以前的高職或五專,則可以透過"統測"(每年4-5月舉辦)或是參加學測、聯考等方式進入大學。
    多元的入學方式,看似提供了學生更多的選擇,但是,裡面隱藏的問題卻更多。由於入學的管道增加,部分學生入學的動機,已經從專業培養,演化到能混畢業就好。畢竟,現在的少子化以及大學氾濫,國一的孩子都可以輕鬆考取大學了。
    而高中、高職的課程,也從以前的排定科目,到現在有了選修必修(等同大學方式)。這些看似"培養孩子興趣"的方式,卻完全給了學生一個"混課"的好窗口。不是說沒有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選課,但是,這畢竟是少數。
    那麼,按照這樣的方式,進入到大學的孩子有好一點了嗎?不。我只舉兩個例子:
    1.由於現在大學裡面有所謂的"課程評鑑"(由學生幫教授打分數!),因此,許多進度較為落後的孩子,教授"不敢"開太深的專業領域,怕因為孩子聽不懂而給予較差評鑑。
    2.幾年前,我在新北市某大學夜間部的會計系旁聽(原因不說明了),數學課的第一堂課是"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這是國一下學期的課程啊。請問,這樣的大學畢業生,真的對於我們的產業有幫助嗎?
    如果我們再細看學制所衍生的問題,其實更為嚴重,但是這樣會過於冗長,僅此打住即可。

    二、課綱
    這個問題似乎很泛政治,是吧?放心,我是理科生,我不管社會科如何調整,我只看理科部分。不過在這裡,我先帶各位算個簡單的數學,以幫助各位對於我接下來的論述,有一點基本的了解。
    我出生的年代,一直到高二(還是高三),才有周休二日出現。也就是說,在6年國小和3年國中裡面,我們星期六還有四個小時的課程。也就是說,周休二日開始之後,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畢業的時候,已經比我們那個年代少了將近一個學期的課程時間。(算式如下:4小時 X 35週/年 X 9年=1260小時,一個學期的課程時數約在900小時左右)
    你會說,這和課綱有甚麼關聯呢?讓我慢慢解釋。
    小學教育,應該培養孩子基本的運算能力以及語言能力。然而,現在的小學,卻要孩子學習中文、英文以及客家、閩南或是原住民語。我就問一個問題,請問這樣學語言學的好嗎?
    先讓我們的孩子把中文學好才是!任何科目,都脫離不了對於語言的理解。如果連中文都學不好,課本都看不懂了,如何學習其他領域?又,在這樣的學習方式下,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也下降了,如何用文字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有人也許會說,那是保存台灣文化的深根教育啊!對不起,請恕我直接一點:放屁!保存台灣文化,那是政府該做的事情。如果要保存這些文化,政府可以設立文化專業部門,對於這些文化做更完整、更深的研究和保存。而不是學幾堂課、幾學期,就說保存文化了!如果這樣可以保存,那文化這兩個字,就真的被侮辱了。
    如上所說,孩子的課程時數已經變少了,我們還多了許多非必要性的課程,孩子中文能力當然會下降!
    我再舉個例子吧。在FB上,有許多和我年紀相仿、或是比我大的朋友。讓我們重溫學習時的年代,仔細回想一下,過去我們念小學的時候,考試(有人看到這兩個字就會崩潰,容我到後面再談)的成績大致落在甚麼區段?班上的不及格人數約是多少?回想好了嗎?我不需要正確數字,我只要你的"印象"就好。
    現在的國小孩子,不及格人數以及比例都提高了。(各科)可以出現40分以下、30分以下甚至20分以下的數字,而且比例更大。難道是我們的孩子變笨了嗎?不是,是因為課程時數變少,孩子根本無法好好吸收消化!
    國小如此,那國中呢?當然更慘。因此,我們的教育政策,是修改"課綱",讓課程變得稍微簡單,孩子比較容易學習。好了,削足適履的最佳寫照!
    不但國中如此,高中更讓人瞠目結舌。本來應該循序漸進學習的科目,拆成了兩段。拆吧,只要孩子好好學習,怎麼拆都不會有問題。問題是,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不會"!再舉一個例子,這個例子,念理組的朋友應該會很清楚知道問題的嚴重性在哪。
    過去的三角函數,在學習完了基本定義和一些運算公式(我比較喜歡稱這些叫做法則),就會繼續學習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進而做高次方根的運算。現在,極式、極座標、棣美弗定律擺在高三下了。你又會問了,這有甚麼問題嗎?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妳仔細看了上面的大學考試日期(學測),你就會知道,許多孩子在高三上結束的寒假,就已經進入到大學了!還有多少人會認真學習呢!有,但是真的是少數!
    而這些數學運算法則,對於理科的孩子將來面對微分方程的時候,有重要啊...........我們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不會甚麼"。
    不只數學如此,物理、化學也是如此,請問,我們的中學教育如何讓孩子"順利"進入到大學呢?

    三、管教
    教育,除了教,還有育。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以前的老師,除了"教學"之外,也握有相當的"管權",因此,孩子不論在學習上或日常生活上,都會(必須)遵守規定。然而,隨著時代推進(我不會用進步兩個字),"人"的價值提高,"自我"的程度也無限膨脹了。
    當"零體罰"出現在校園內的那一天,台灣的教育正式走向"無約束狀態"。
    我聲明,我不贊成"過度"體罰,但是我贊成"適度"體罰。何謂過度和適度,不是我要討論的範圍,如果有興趣,可以私聊。
    當老師失去了"管權",許多老師從"不知道"怎麼管學生,到"不敢"管學生了。我們看看這10年間的新聞,有多少老師因為體罰而上了電視,被批評到體無完膚。但是,我們的媒體有做完整的平衡報導嗎?坦白說,很少。
    我再舉一個例子吧。約莫六七年前,有一個新聞讓我印象深刻。一個國中老師,上課時間拿著細藤條(就是教鞭啦),打了一個學生手心。而這段畫面,被一個學生用手機錄下,並交給媒體。我們的媒體就大肆報導。這個老師,當然出面道歉了。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嗎?當然沒有。其中有一家媒體做後續了解,才知道老師打學生的原因:因為這個學生,作業拖欠到20多天(確切數字我不記得了,但是作業遲交的天數非常誇張)。這樣的新聞多的不勝枚舉,但是,我們除了看到老師道歉,有人幫老師說過甚麼嗎?
    我請問,這個老師有錯嗎?好,人權團體會說,這樣是侵犯人權。我想反問:第一,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學生不做好自己的本分,請問有談權利的資格嗎?天賦人權,不是讓人成為"神"。人會犯錯,犯錯就要接受懲罰,這樣很難嗎?打,不是唯一的辦法。但是,請你們提出更有效的方式。有人說用愛的教育,那請你自己下來帶班看看,一個班級動輒30-40人。家裡有孩子的家長請你想想,你如何帶自己孩子的?打手心,就不愛孩子嗎?
    第二,有沒有人問過,為什麼學生上課可以這樣肆無忌憚的使用手機?這是上課的基本態度嗎?各位,你們上班如果玩手機,輕則口頭告誡,重則扣薪,請問人權團體,你們怎麼不去爭取這樣的人權?做錯事情,就應該接受處罰,體罰是必要選項之一,只要適度。
    班級失去秩序的情況早就行之有年,可以舉的例子真的多如牛毛,如果你/妳有興趣(尤其是我許多已經在教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分享班級失控的故事。我在這就不贅述,進入下一個問題。
    接下來我要談一個"怪現象",叫做"不排名"。

    "為了顧及學生的尊嚴,所以不能排名"。看到這裡,我想也許有人贊成,有人反對,而我,是反對的。
    首先,念書時候的排名,和尊嚴無關!會去嘲笑別人念書成績不好的同學,是"家教"和"生活教育"出了問題!我們要教育孩子的是:"書念不好,不代表你不如人,只代表你的專長不在這裡。"
    要知道,社會的本質就是競爭,如果我們的孩子不能明白甚至理解面對競爭時的抗壓,請問,我們的孩子出了社會,該如何面對競爭的壓力?
    如果是為了"減低孩子的壓力、維持孩子的尊嚴"這種愚昧的理由,那以後我們不用參加奧運了,不用公開選舉得票數了,公司行號不得公布錄取人員名單了。排名,是一種競爭,良性面對競爭,是老師該教育孩子的。現在,我們的孩子連面對競爭的心態都退縮了嗎?那對於努力念書的孩子,他們所需要的榮譽感從何而來?

    從以上兩個問題來看,第一,老師無法管;第二,顧及孩子尊嚴;;請問老師還能全心教學嗎?還需要認真教學嗎?

    教育,不是只有教,還有育。

    四、國家發展

    終於寫到這了,很累,而且很多現象還是沒有完整提出。但是,至少勾勒出一個輪廓了。
    好,我們來看一下教育如何影響了國家發展。
    首先,我們目前的教育政策是"適性發展",我認同,但是配套和整個內容全錯!

    第一、以前的年代,是五育僅強調智育。而現在,如果說要適性發展,那應該創造出在體育、美術、音樂等方面的建中、北一女。而不是將智育拉低到其他四育的水準。

    第二、適性發展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忽略了人性。人都有好逸惡勞的天性,只是程度多寡。如適性發展,如何克服這個問題將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因此,考試能廢除嗎?

    再來,我們目前的教育,很喜歡用"歐美"這一套。我想說明一件事情,不同國家不同國情,這種邯鄲學步式的方式,不會有好結果的。如果台灣要發展,只能依靠"菁英教育"。別急,我會說明。所謂的菁英教育,是指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都採取"聯考篩選方式"。

    台灣,和歐美不一樣。沒有土地、沒有天然資源、沒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因此,除了培養人才之外,我們別無他法。有人說,你看,美國的教育方式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我說,胡扯!美國是產學合作非常成功,產業界出資,吸引了全世界的人才!舉個例子,約莫7-8年前,美國一所非常知名的私立大學,要蓋一所"癌症研究中心",因此一家藥商投資了20年500億美金的經費!500億美金只為了研究癌症!請問,有甚麼硬體設備是他們買不到的?請問,有甚麼人才是他們請不到的?而這些人才,有多少是"美國本土"產的,有多少是外來的,有出國留學過的朋友,你應該比我更清楚才是。

    台灣,好像是只會看表面的地方,去模仿這樣的體制(而且只有表面),卻忽略了別人的國情、國力。
    舉個我自己學生的例子(孩子,如果被你發現我說的是你,你笑笑就好,因為你很優秀,我要談的是整個教育環境啊)
    我之前有個建中的學生,因為數學希望提升,所以請我幫忙。他告訴我,他是"建構式數學"的犧牲者。他國小時候,一次數學考試拿了0分,因為被乘數和乘數顛倒了。甚麼意思呢?就是2X3他寫成3X2.........從此,他對數學有了恐懼。
    天啊!這種數學台灣居然敢拿來用!在建構式數學之前,台灣的數學程度是世界第一,之後,變成世界第五。請問,我們還要用多少這樣"表面式"的方式來戕害我們的孩子?
    學習別人的長處是對的,但是請先清楚地了解自己有沒有學習的條件!台灣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再說一次,台灣需要的是"菁英教育"!因為台灣甚麼都沒有,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孩子要面對的對手是"全世界"!如果台灣一直做這種"低產值"的服務業,台灣真的會成為全世界最高水準外勞的出口國!

    我們都很清楚,教育為一國之計。結果,台灣在某次修憲的時候,降低教育經費的比重。然後,在教改的時候,降低了課程的難度。再來,隨著不對等的"義務VS權利"觀念抬升,剝奪了老師的管教權。最後,在不了解台灣的國際情勢中,降低了整個求學過程中的品質。因此,台灣的競爭力越來越薄弱。
    我們看看鄰近國家的課程內容,你會發現我們的初等/中等教育的教材,已經遠遠落後。如果連專業能力我們都輸,請問,當我們的孩子進入到全球化的競爭時,台灣會贏嗎?

    最後想哀怨的說明一個事情,其實,我繳國民年金繳得很不甘願。
    為什麼?很簡單,首先,國民年金是保障我老的時候,我們的政府來養我。那個時候,是由我們現在的學生來繳稅。少子化有多嚴重呢?以前我們北北基的聯考,是12萬考生,現在是8萬,因此,以後他們是一個人養我們1.5個人。按照現在的薪資結構來說,我們的薪資(因人而異)應該是我們孩子的2~3倍。假設沒有任何通貨膨脹,那我們的孩子以後的薪資必須是我們的3~5倍,才有可能養活我們.........按照現在的產業結構以及"低產值"的企業來看,你覺得有可能嗎?所以,我繳國民年金真的繳的很害怕。

    如何創造"高產值"?其實,只能靠"菁英"。如果台灣能創造出"不被取代"的技術人才、"不可取代"的專業能力,就算少一個賈伯斯又如何?少一個比爾艾茲會怎樣?就算現在的"適性發展"生出了一個老賈或是小比爾,他們也不會留在台灣啊!而且,按照現在台灣的教育模式,撐起全國的"中間力量"的水準,將會比20年前落後了一大截啊!

    說到這裡,一定有人說,光會批評有甚麼用,有辦法就提出來啊。我可以負責的說一件事情,我有我個人認為可行的解決方案,但是,等有興趣想知道的人再來討論,否則,多數人沒有興趣的話,這始終是一篇廢文。

    說完了。台灣,你想清楚該怎麼走了嗎?還是再繼續這樣沉淪、用意識形態去決定政策呢?各位我的朋友,我只能說,再繼續這樣下去,5年內,台勞會出現。10~15年,台勞會成為普遍現象。20年,將成為東亞外勞輸出最大國。

    這是我第一次,希望我的朋友能幫我分享。因為,我愛台灣,我愛中華民國。

  • 會計方程式公式 在 來趣印度 Go India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6-08 02:18:15
    有 31 人按讚


    《天才無限家》( The Man Who Knew Infinity )
    - 天賦與驗證的相遇 -

    在電影《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當中,數學教授 Gerald 試圖說服 Sean(羅賓威廉斯飾),輔導正在人生低潮的天才學生(麥特戴蒙飾 ) ; 在用餐時,他提及一段歷史著名的奇緣,『曾經有一名來自印度的數學天才,他無師自通,提出深奧的公式,他將成果寄給一位劍橋的教授,而教授慧眼識英雄,決定與他聯合破解最難解的題目,成就一段美妙的佳緣。』

    那位來自印度的數學天才叫做斯立尼瓦沙‧拉瑪努金( Srinivasa Ramanujan ),而發掘他的伯樂則是英國劍橋數學家戈弗雷‧哈羅德‧哈迪( Godfrey Harold Hardy )。這兩個天才相遇的故事,就是傳記電影《天才無限家》的劇情主軸。

    1913 年,拉瑪努金只是印度清奈的一個小會計員,他沒有受過高等教育,但靠著有限的素材努力自學。他決定將自己的成果寄給劍橋大學院士哈迪。哈迪驚訝於拉瑪努金的超越人類智慧的天賦。於是,邀請他進劍橋並負責輔導拉瑪努金。

    然而,天賦的才能卻沒有辦法容納繁瑣的驗證。當哈迪要求拉瑪努金為自己的公式提出證明,兩人的學術價值觀出現了衝突。這也帶出了更抽象的價值衝突,拉瑪努金對宗教的信仰,訴求著天賦的熱情,而以懷疑為本的無神論者哈迪,則試圖以嚴謹的態度面對拉瑪努金的天賦。

    拉瑪努金曾說「一個方程式對我來說沒有意義,除非神把他放在我的舌頭上。」出身於婆羅門世家的拉瑪努金用玄妙的方式解釋了他的數學推理 ; 這就是一個奇妙之處,哈迪作為一個無神論者,在沒有驗證的情況下只憑著一股信念就相信拉瑪努金,並在不斷的挑戰、要求、鼓勵之下,試圖向世界解釋拉瑪努金的偉大成就。

    在故事的發展底下,數學算式只是媒介,富有才能的學士,對彼此的尊重與相知相惜,跨越了種族、國界與信仰則是電影的核心。

    昨天去看了這部電影,內心很有感受,如果不趕快寫下來,日後感想會像天才一樣漸漸遠離,因而即刻記錄下來~

    照片摘自網路

  • 會計方程式公式 在 SELF PIC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70-01-01 08:00:01
    有 0 人按讚


    #導演呢喃
     
    「明確而清晰的未來,它所代表的是一座集體的囚籠。」
     
    小時候曾經想過,我的未來會是長成什麼樣子?那時候我幾乎每一年都會有不同的想像。一開始學習跳舞時我覺得我應該會變成一個舞蹈家;而後來接觸相聲時我想成為像是宋少卿和馮翊綱一樣的相聲大師;直到上了國中,我才忽然發現,我什麼都不是,什麼都沒有辦法成為。
     
    因為我的未來百分之九十,都只有分數以及那幾個可供選擇的清晰未來,例如:「工程師」、「醫師」、「律師」、「會計師」...等。然後目前我所需要思考的就只有把書唸好,想辦法讓分數再高一些,其餘的都只是生活的調劑,為了讓分數可以更高一點的娛樂。
     
    可是,最令我恐慌的是,我無法想像我成為這些職業後未來的樣子,我甚至不知道我學習數學和方程式的意義,除了用來跟同學討論分數之外,我不知道數學可以幫助我什麼。
     
    可是儘管我不知道它可以幫助我些什麼,但我依舊一直努力地學,因為我知道除了學習之外,我們做其他事情都沒有永久的價值,只會得到當下的一點點稱讚而已。就算你得了全國演講比賽的第一名,一面對月考,依舊什麼都不是。最後那個全國冠軍的頭銜,也就只是在學測申請時,作為一個不知道有沒有加分作用的附件附上參考而已。
     
    不過,就在慢慢地被改變時,我心中產生了恐懼,因為我並不是很會念書的小孩。我之所以能考上自己希冀的高中,考了一個PR99的成績,只是因為我很害怕跟朋友分開,我不想要被丟下,所以國中三年級時,我把我所有能用的時間都拿來唸書,拼命拼命拼命拼命拼命拼命地唸書。
     
    而在升上高中的暑假,我跟著我最好的朋友一起參加了一個先修班,他是在幫忙先修高中所需要學會的數學以及物理,當然,我並不是因為想學習而參加的,我依舊是怕跟不上朋友的腳步而去報名的。
     
    但是暑假那段課程,卻是讓我走上導演這條路的一段重要原因。我徹底地發現這樣的人生不是我要的,甚至是我所懼怕的,面對那些公式、數字和符號,我真的什麼都不會。當大家在感受解謎的樂趣時,我只有感覺到無止盡的挫敗,於此同時,我彷彿看見了我那明確而清晰的未來。
     
    因為害怕跟朋友分離、被人群排擠、被社會所不認同,我不斷改變自己迎合集體意識的狀態,陷入囚籠但無力自拔的未來。
     
    我不想要變成這樣,於是上了高中之後,我比任何人都還努力地去嘗試一切,我想要去玩的一切。也正因為我知道現在的朋友終究都會在未來因為種種的原因導致了分離,所以更加珍惜可以跟他們熱血拚搏的每一分每一秒,用自己的方法不斷地去靠近一個不明確且莽撞的未來。
     
    那名為「夢想」的混沌未來。
     
    我現在的生活一點都不明確以及清晰,每一分每一秒都面臨著改變、讚美、批判。我漸漸地遠離了智慧型手機,因為我發現我要的世界並不在那方寸的螢幕之間,但我擁抱虛擬社群以及許多的科技,因為我的夢想跟這些革新和進步習習相關。很多人都說他們認識我但卻也不了解我,因為我的作為跟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好像,可是邏輯卻完全不同。到底為什麼我會這樣勇於行動,又是什麼支撐著我去堅持完成那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
     
    其實我後來仔細想想,如果正面的動力無法解釋,那我想應該是恐懼吧。我深深地恐懼在我離開了人群,成為了孤獨的人追尋著夢想、企圖用我的座標去劃定自己的世界規格時,我只要一休息或是一放棄,就會失去了這座標的支點,然後又跟好久好久以前一樣,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因為社會而努力、被世界所驅使、為了安全而漸漸地失去了對於自由的想像。
     
    我不想要那明確而清晰的未來,我想要的是自主而混沌的未知,儘管有時可能不若囚籠安全,可以跟社會一起抵禦外在混沌的恐懼,但是我覺得這會是我所嚮往的自由。
     
    敬,所有悖離社會的朋友,我們雖然時時疲憊且狼狽,不過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們才能更無所罣礙地活著。
     
    Jack
    ⋯⋯⋯⋯⋯⋯ 
    【相關影片】
    👉《Mr.Bartender》第一季第二集:教育是一個陷阱
    https://youtu.be/Rw5zOgpooVo
     
    👉《私室》第一季第二集Jager Bomb
    https://youtu.be/qIehYVczIl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