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會計商譽英文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會計商譽英文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會計商譽英文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會計商譽英文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野獸盈警]中電發電發到發盈警! 一係唔發市一係不停嚟,呢排好多正嘢。維他奶(345)(http://bit.ly/2x4O7Qf)莎莎(178)(http://bit.ly/2x7z6NC)業績後,收市又有中電(2)盈警。 發電咋喎,做乜變咗發盈警?其實盈警呢,成日都有。富智康(2038...

  • 會計商譽英文 在 君子馬蘭頭 - Ivan Li 李聲揚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21 02:31:37
    有 139 人按讚


    [野獸盈警]中電發電發到發盈警!

    一係唔發市一係不停嚟,呢排好多正嘢。維他奶(345)(http://bit.ly/2x4O7Qf)莎莎(178)(http://bit.ly/2x7z6NC)業績後,收市又有中電(2)盈警。

    發電咋喎,做乜變咗發盈警?其實盈警呢,成日都有。富智康(2038)呢啲次次發(http://bit.ly/2xckmwR),國泰(293)匯控(5)又發過。電廠呢?大陸啲火電廠(IPP是也,華能大唐嗰啲)一樣發盈警,太陽能亦都係。

    但中電發盈警都係夠晒震驚,小朋友話我知時,我以為聽錯。

    第一樣嘢,梗係睇減幾多,同市場有冇預咗。話減到輸錢喎,嘩。中電之前兩次半年業績,每半年60-70億純利左右,今次減60-70就減到輸錢,合理(當然仲有稅嘅問題)。另外,見分析員估,都估緊全年賺110-120億咁上下,肯定冇預到半年會蝕錢。所以股價怕且都有啲壓力。

    中電業務一向穩定,唔通你用少啲電咩。電費?就只加唔會減。競爭?係冇嘅。理論上,好似法例冇講過中電就新界九龍南長洲,港燈就港島南丫島呀下。以我所知冇呢種限制,唔同話紅的綠的咁寫明。住港島嘅,不妨聽日打去中電問下可唔可以轉去你公司,問下點解唔得(更有創意嘅,住新界打去港燈問下,話你錢多想益佢都唔得?)

    咁但,中華電力,你估真係中華咩。香港十隻白虎,都唔係香港又唔係十隻仲唔係白虎啦(原諒我的bad taste)。

    出盈警,因為袋鼠國嘛。商譽減值

    我記得之前都寫過「商譽」呢個字,極之誤導。好多人就真係當係你個聲礜,你個品牌,錯得很。上次都有人鬧,喂,官方譯名喎。我唔知咩?咪就話官方譯名垃圾咯!我甚至覺得英文goodwill一樣係差嘅字。

    正如張五常解過,咩係Utility:「怎樣我也要給這選擇排列的數字起一個名字。怎麼辦?我於是閉着眼睛,胡亂地打開英語字典,手指下按,開眼一讀,那個字是Utility——功用。」

    我寫,又畀人鬧啦。張五常寫就鬧少啲。但簡單嚟講,你見佢意思就係:冇意思!只係一個名!唔好照日常用語解。對我嚟講,「商譽」一樣。唔係咩品牌,唔好聽啲二樓分析員講

    「商譽」,十分簡單,其實學過會計101會明(101都冇學惡搞啲),資產=負債+股本,Asset=Liabilities + Capital十居其十係「收購」時出現。你買間公司,當佢資產5億,負債4億,凈資產/帳面值/權益係1億。冇問題。但,我出2億買。咁就仆街啦!

    買起成間公司,你點入數?首先你資產入面嘅現金少咗2億,新公司你食咗佢,資產多5億。你資產總共多咗3億。但負債多咗4億。仆街,咁凈返嗰1億去咗邊?唔係玩嘢IQ題,你細心一諗,知道因為你溢價收購嘛。但,會計點處理?兩邊條數點平?於是,就發明一個數,在資產嗰度多1億,long住佢。就係咁簡單!個名,咪叫做「商譽」

    「商譽」就唔係真係你理解啲咩品牌。好簡單,我買完間公司,可以即時拆撚晒招牌,咁仲品乜鬼牌?但「商譽」一樣存在。況且,你買完全冇品牌嘅公司,一樣會有「商譽」。

    呢樣嘢其實成日出現,因為收購差不多必定係溢價。當年星展買道亨如是(大大舊「商譽」),招商買永隆如是,因航買快運都應該會係咁。

    咁,舊「商譽」,食咗入肚,點呢?最後,其實基本上,必然係減值。爭在幾時。N咁多年前嘅「商譽」就好似折舊咁一年年減,但近代已經唔會咁做,係每年做啲測試咁。我當(亂講)因航買完快運,然後間公司畀人制裁嘅,咁你就準備定「商譽」減值都得。但一般情況,其實公司自己可以判斷,出面核數師再劃押認同。

    CFA課程有解,收購多數都係買貴嘢(所以面書朱仔買instagram係天才—但應該都有舊「商譽」)(http://bit.ly/2EUseKc)(http://bit.ly/2EQ4gA0),主要因為管理層好大喜功,有嘢留返下手食。星展買道亨,或者招商買永隆後冇耐,當然就金融風暴。然後就消化不良減值,冇食嘅,屙清咪再fight,問恒生就知。

    咁所以,咪減值咯。而亦係CFA課程有解(所以幾好的說,記得去報)(http://bit.ly/2vV9zqg)(http://bit.ly/2x1UVhJ),公司如果有得揀(都有嘅),會揀幾時減值?初哥或者外行人,會以為積穀防飢,公司生意好時食咁啲。現實掉轉,基本上一定係等公司唔掂時先做減值。除咗本身有共同原因(例如經濟差,自然本身業務又衰,買返嚟嗰舊又減值),仲有人性嘅因素。

    有鑊,梗係全部一齊爆!最好唔知爆唔爆嘅都爆晒,一次過自己爆晒,唔好擠牙膏。係核突架,股價係插水架,但插幾日就算(當你間嘢唔爆煲),下次業績咪大翻身,一個唔該管理層呀大股東仲可以低位爭持添(幾咁醜惡)。總好過每年擠少少,年年畀人問。

    所以,我問過分析睇中電嘅真分析員(當然唔開名)。佢就覺得,係因為本身今次業績都差,索性一鑊過。同我估計差不多。(此人後生世仔,當本人師傅咁拜,但主要唔係股票方面,係非股票方面嘅東東)

    咁中電話,非現金項目啫,冇乜影響嘅。係咪真?Yes and No。商譽減值的確係非現金,但,「你啲錢一早畀咗嘛」。招商買永隆後,消化不良,都拖低咗業績幾明顯下(咩中文)。或者當年金融海嘯前,三家分晉,RBS皇家蘇格蘭銀行,Fortis比利時富通,同埋西班牙桑坦德,齊齊買起荷蘭銀行ABN AMRO(對,西門吹雪嗰間)(http://bit.ly/2SmPHcE)。頭兩者都食瀉藥咁,Fortis 仲勁,之後要平保打救,然後平保自己都瀉到仆街,又係「商譽減值」。係得桑坦德食得住,而家仲有錢贊助西甲。(爛gag:Racing de Santander 桑坦德競技,就冇份踢La Liga Santander )

    至於你話,喂,如果佢1億凈資產,但我半億買到呢?就真係問下會計師。但就我理解,係唔容許「負商譽」呢啲咁有創意嘅嘢嘅。

    聲明:本人只係CFA(嚴格嚟講係CFA CharterHolder),唔係CPA。呢啲嘢梗係會計師熟啲。你明佢講乜的話。

  • 會計商譽英文 在 元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4-22 12:29:35
    有 253 人按讚


    一堆連鴻海財報都沒讀過的人在嘴鴻海,而更多書生淺薄之見如同我幾天前的短文所言,這些人除了把郭台銘說成「不過是個商人」之外,其實連理解郭台銘成就的能力都不具備。

    光是鴻海早年在塑膠模具方面的開發與管理對整個世界大量生產的貢獻,就打趴一堆嘴砲政客。

    經濟學來看,唯有工業化大量生產,才能快速降低邊際生產成本,使得世界上更多人能以更低代價滿足生活需求,從而:1. 釋放多餘資金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與2. 釋放多餘時間轉往滿足其他需求與投資。

    此投資包含自我人力資源提昇、生產要素投資乃至於金融投資,毋庸贅言解釋。

    換言之,整個工業大量生產創造的邊際成本快速且大幅降低本身是提昇了整體人類的財富與未來。

    與此同時,我一再強調,人類財富增長才是真真正正改善人權與個人自由的重要因素,從言論自由到遷徙自由,從工作權到財產權。甚至同志婚姻或關係能公開存在,也是因為整體社會富裕程度夠,方可容忍這種「不再產出人力資源」的社會契約安排(socially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

    而上次我曾提供資訊:
    "根據107年財報鴻海精密公司在台灣一年繳交的營利事業所得稅達$165億新台幣。郭董個人所得稅金額早在2002年見報就達$8億新台幣;2016年報導更是年繳$60億元。

    捐款部分,被媒體大肆報導郭董光是台大就捐款$150億元!"

    先甭提現在嘴郭台銘財大氣粗、只是商人的書生魯蛇哪個人繳了比他更多的稅、捐了比他更多的錢。

    我們就單看鴻海2009年以來發放的現金股利(單位新台幣):

    81.6億、172億、96.6億、160億、178億、236億、562億、626億、780億、347億。(共3,229億)

    不看股價市值,單看鴻海對台灣股東發放的現金股利,試問貶低郭台銘者哪個人10年來為台灣股民創造3千多億財富的?

    (也別跟我嘴股東有外資;鴻海股票並不貴,近8年來每張多在12萬新台幣以下,台灣多數人願意都能購買享受郭台銘團隊替你創造財富)

    再強調一次:經濟學認為市場交易是租值耗損最低的一種資源分配方式;而透過市場交易創造財富也是對整體人類實質貢獻最大的一種方式。

    因此以經濟學角度觀之,郭台銘對台灣、中國乃至於世界的實質貢獻遠遠超過檯面上所有政客總和。

    另一方面,許多人智識與能力並不足以"理解(appreciate)"如此成就。這些人其實很可悲,卻也是我等專業投資戶的獲利來源。

    補充:

    忘了一個重點。

    事業經營者都知道,無論事業規模放大亦或是服務產出項目擴大,對主事者而言都是「快速學習能力的考驗」,

    鴻海從最早的塑膠射出代工廠到具備大規模開發與管理模具能力,到金屬加工、精密加工、電子加工、液晶螢幕、自動化機器人....等等各項領域的涉入,以及高達百萬員工的產銷人發財管理,在在都是考驗主事者。

    這種學習能力,豈是只會在書本上打轉、靠著一兩個花拳繡腿理論訛誆學生一生的「學者」所能比擬?科科。

    之前蠅蠅們說「假新聞要關三天」,我覺得可以關進去了,三天內不准用網路發文!(我不需要為郭護航,只是秀下限到我無語了,在此推一下)

    開始攻擊郭的點都是郭從2007年一路到2015年沒做到的事─投資設廠,引用資料是CNN我想各位可以從英文版的WIKI大眾編輯版上找到相關資料,根據唐納德所說,CNN就是一個全球最大的假新聞製造商,這句話可以給覺青知道,不能要川普美國支持蔡台灣,又拿柯林頓媒體打郭,真的很瞎,如果要這樣,要不要質問一下蔡的前瞻計畫進度完成多少了?這也太巴爾幹主義了!

    鴻海的合作夥伴都是大陸公司!
    羅列一下!美國公司:亞馬遜、蘋果、思科、谷歌、戴爾、惠普、英特爾、微軟、摩托羅拉移動,加拿大:黑莓,日本:任天堂、索尼移動、東芝,芬蘭:諾基亞HMD,台灣:宏碁,大陸:小米、華為。都是大陸嘛?就兩家!就是全部了,不然當美國公司都是塑膠的?

    設廠都在大陸會被中共掌控!
    我從其他地方講起,沒有錯!鴻海投資最重的地區都是大陸,從美洲巴西開始。

    巴西:聖麗塔-杜薩普卡伊、索羅卡巴、容迪亞伊是螢幕生產基地,馬瑙斯、因達亞圖巴是手機工廠,鴻海本部也聲明將加大在巴西生產線,除了馬瑙斯是亞馬遜邦的首府擁有兩百萬人的城市外,其餘都是在廿萬上下人口的城鎮,現招募六千人。

    墨西哥:奇瓦瓦州有摩托羅拉移動的手機基地、思科的網路機上盒工廠、索尼液晶螢幕基地,已經全部收購,並且重組改編為在華瑞茲城、聖赫羅尼莫有手機和電視生產基地,華瑞茲城與最靠近德州埃爾帕索形成擁有兩百萬的大都會區,而且還是大農莊,聖赫羅尼莫是靠近新墨西哥州雷斯,為USMCA重點出口城市,成為一日生活、工作圈。

    美國:威斯康辛州和賓州皆有投資,可惜,兩州皆由民主黨執政後,就以環保理由擋下,可鴻海在威州是一英里生產地協助建立兩英里濕地或生態保護地為代價,威州起初以1.3萬人招募,而後再擴大,投資威州一百億美金,至於賓州最初想法就是只與賓州卡內基美隆大學簽產學研究協議,大學研究結果是鴻海與該校資產,鴻海每年都要投資研究預算,可雙方都不能將技術轉出任何國家、企業,投資招募哈里斯堡的五百名員工是先暫停了,投資賓州四千萬美金,美國的維吉尼亞州、紐澤西州都有向鴻海示意。

    印度:鴻海2006年開始在清奈、泰米爾納德邦生產部門的工廠在2014年出售,2.5萬人的失業,可是在2015年分別與蘋果和印度阿達尼集團合作共同擴大在印版圖,後續阿達尼沒有後續,可蘋果在印度的部分,鴻海是招募了各部門人員達一百萬工作機會,工廠達12座,皆已完工,重點城市仍放在清奈,目前因全球手機需求量下降原因,只招募一萬人的需求。

    馬來西亞:在柔佛州有七座工廠,目前完工四座,並開發一座鴻海園區。

    印尼:目前並沒有下一步動作,原因在於政府不給土地許可。

    澳洲:目前在西部設有工廠和倉庫。

    歐洲: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芬蘭、土耳其均設有工廠,在捷克帕爾杜比采設有歐洲營運總部暨製造中心,土耳其伊斯坦堡設有第二大歐洲基地,原因在於關稅同盟與歐洲經濟區的環顧效應,以及德、英、法的工業公司均有設東歐總部或營運中心,近期歐洲需要大數據超市,螢幕等消費性電子大量需求,可從鴻海出貨。

    大陸:從北京到廣州,從上海到鄭州,從南陽到貴州,均有鴻海旗幟,總共9座城市12座工廠,員工超過五十萬人,不過從2016年開始,鴻海已經解雇了六萬人,另外要撤資有關低廉生產基地轉投馬來西亞、印度和加強墨西哥,目前鴻海在大陸有生產群、設計群和伺服器,將逐年將勞力密集最高和人工費用最高的生產群全部撤出,美歐相關經濟研究指出每六萬人一同失業等於折損1%GDP,而鴻海在大陸佔有最大比例是生產,現在設計群又有美國和歐洲的新投資標的,又可再移出,如此就只剩貴州的伺服器基地。

    自經區會讓大陸製造變台灣製造!

    目前經濟部無論本資或外資在台投資設廠開公司都必須向經濟部商業司和工業局開辦營業登記、工業登記,還要向財政部國稅局登記公司營利所得稅及從業項目,還有向一般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分別遞出相關的技術、商標等智慧財產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文件向經濟部智財局申請,會計會處理公司帳本送往商業銀行、投募平台和財政部國稅局,勞動部會要求員工數量、工作時數、提高基本薪資、投入資本額是否成正比,如果沒有,就必須增加員工、輪班機制、休假時數、投入械具資本,如若不照將開罰,以上,對知名大企業商譽會有受損幾乎不敢,對中小企業來說,沒有那個屁股是不會吃那種瀉藥,兩者大部分都取向增加輪班機制和投入械具資本來補償公司營利成本。

    經濟部也對大陸資本來台投資,是不能註冊營造、生產等相關事業或影響台灣出口外銷品質的從業別,也併禁止從第三地來台註冊之大陸資本,外資來台投資生產、營造必須符合台灣品質標準、聘僱人員與投入資本要符合台灣法規,查證外資來源會與當地國聯絡查詢該公司營運狀況和財務狀況以及申請過專利權、智財權等知識保護產權文見過,大陸假外資也會從第三地得知。

    大陸來台投資都是電商、網路、運輸商和快遞,例如:順豐快遞。這也是大陸較擅長並能向海外擴張,再比如在台灣比較大的新加坡商的蝦皮即是。

    所謂的自經區就是免關稅、免消費稅,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港口,外資和本資都只會做生產轉進出口的從業,並不會有太多經濟成長,只是解除勞動密集之失業率,並沒有帶來資本密集產業,而大部分包括台灣在內的審核部門都會納入上述申請手續和障礙,防止本土技術或製造遭到污染或貶低,自經區是屬非國土境內,大部分國家開辦此類的自由港也會搭配避稅港的功能,所以,要以台灣製造必須在自經區之外設廠開公司才能算台灣製造!

    #歡迎各位轉貼分享!
    #還有假新聞是不是要先關三天禁止使用手機三天呢?
    #這叫作腦不行人也不行!
    #非商學院的人不要置喙企業管理等相關知識避免又再誤導
    #商學院不出聲社會學院的人真把商學院當塑膠的

    https://www.facebook.com/276865115669253/posts/2197680663587679/

  • 會計商譽英文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3-18 06:05:12
    有 372 人按讚


    反核也必須知道送出核四燃料棒的後果──

      【台電破產,或是台灣的信用破產】
     
    先講一個故事。

    在馬政府時期,反核團體千方百計阻止用過核子燃料的乾式貯存,也不准台電送出國外進行再處理。

    2016年1月,蔡英文勝選,確定政黨輪替。同年4月,以黃國昌服務處主任郭慶霖為首的北海岸反核行動聯盟,立刻配合「準官方」改口,宣稱他不是反對乾貯,而是露天乾貯太危險,改成室內乾貯就安全。

    2016年9月,原能會要求台電將已經蓋好的乾式貯存場,由目前的露天式改成室內式,並且必須在貯存桶外,再加上金屬護箱。
     
    ■ 插曲
     
    說到這裡,我不小心睡著做了一個夢。

    夢中的我在新北市核安委員會上,見到宜蘭人文基金會的陳錫南董事長,多次要求播放他製作的影片,說明某家廠商的一體成形金屬護箱安全又可靠,台電必須全部更換為該型金屬護箱。

    我跟陳錫南起了口角,他嗆聲核安委員會有黃士修就沒有他。過了一段時間,我接到通知,拜託我把核安委員位置讓給另一位較溫和的專家,我也就笑笑不說話。然後就醒了。
     
    ■ 突然多出的三百億元虧損
     
    對台電來說,此舉屬國際財務報導準則解釋(IFRICs)第1號「現有除役、復原及類似負債之變動」第4段所述情況。

    2016年12月,台電公布重大訊息,補列除役成本負債準備311.63億元,其中增加反應器內核燃料資產29.70億元,核能發電後端處置費用估計變動數281.93億元,列入該年度損益。

    這筆費用把台電上半年獲利全部吃光,該年度的核能發電成本也暴增為往年的兩倍以上,不明所以的人還以為核能很貴。

    不知道是不是湊巧,在詹順貴投下關鍵票通過深澳電廠案引發爭議的隔天,台電就公布了核四廠的1774束燃料棒確定送回美國原廠拆解的消息。

    各大新聞媒體忙著報導深澳電廠的爭議,比較少在追蹤核四燃料棒這條線。(其實有一家電視台記者有問我這一段,但後來似乎沒有播出。)

    大家可能沒想到,送出核四燃料棒的後果,遠遠大於深澳電廠的影響。
     
    ■ 非核家園就是全民買單
     
    2017年1月,電業法修正案三讀通過,追加第95條第一項「非核家園條款」: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一百十四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

    言下之意,便是核一二三廠不延役,核四廠也無法啟用。

    核一二三廠的建廠費用已折舊攤提完畢,問題不大。由於核四廠處於封存狀態,已投入的2838億元,目前仍然被列為資產,而非負債。如果確定報廢不用,就必須討論這筆帳該如何處理。

    解決方法不外乎有二:「政府編列特別預算」或「分攤電價逐年回收」,兩者皆等同全民買單。

    當時朝野正因前瞻基礎建設計畫8年8800億元吵得不可開交,政府不可能再撥個3000億元特別預算給台電紓困,所以自然傾向漲電價的方案,但這又碰觸到蔡英文總統十年不漲電價的承諾,政治上同樣敏感。

    2017年6月,台電向經濟部提出分攤至電價的建議,經濟部也初步同意。隨後消息曝光,初估工業大戶每戶需多付758萬元、家庭用戶每戶需多付5600元,果然引起廣大民怨反彈,經濟部長李世光緊急澄清尚未拍板定案,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則直接否認相關訊息。

    擱置兩個月之後,發生815大停電事件,大家也就忘了這事。
     
    ■ 變成核四守門神的民進黨
     
    把核四廠成本攤提到電價的方案,前提是核四要維持在資產狀態。早在2016年7月的立法院臨時會上,時代力量便打算全數刪除核四封存預算13.56億元,當時竟然是由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陳曼麗擋下,最後只刪了5億元。

    要知道,陳曼麗在馬政府時期,還是主婦聯盟董事長的時候,可是最激進反核電與反核食的社運人士。當上立委之後立場大轉彎,維護核四封存預算、提案開放日本福島五縣食品,都是由她親手貫徹黨意。

    2017年11月,台電編列核四廠資產維護管理預算8.5億元,時代力量又打算全數刪除,也是民進黨團以人數優勢否決該提案,改為只酌減1億元。原本規劃三年的核四封存計畫即將於年底到期,也因此變相悄悄展延一年。

    為什麼民進黨不敢直接判核四廠死刑?因為它們很清楚,如果不繼續編列封存預算,核四廠就必須報廢,台電恐將破產,動搖國本。
     
    ■ 不是隨便你玩的國際會計準則
     
    政客們互相演戲是一回事,實際上能不能做是另一回事。

    送出核四燃料棒是很嚴重的問題,重點不在核四能否存續,而是核四燃料棒一旦送出,再加上政府多次表示核四廠絕對不會重啟,根據國際會計準則(IASs)第16號「不動產、廠房及設備」第7段,已不符合「(a) 與該項目相關之未來經濟效益很有可能流入企業」條件,故不應認列為資產。

    即使政府辯稱,核四可能整廠出售或轉型綜合火力電廠,其資產仍可堪用,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第36號「資產減損」第9段,「企業應於每一報導期間結束日,評估是否有任何跡象顯示資產可能有減損。若有任一該等跡象存在,企業應估計資產之可回收金額。」

    由於核四廠運轉發電的使用價值已被否定,可回收金額只剩變賣設備的一點殘值,資產減損也會將近三千億元。更重要的是,除非政府帶頭公然違法,否則就必須廢止原先興建核電廠的土地徵收,重新進行興建火力電廠之徵收程序,阻力異常巨大。

    待到電業法第95條規定的2025年非核家園,台電更負有將核四廠除役的現時義務。由於核四廠並沒有發電,不像核一二三廠已提撥40年的核後端基金,所以必須另外撥一筆經費,將除役成本認列負債準備。

    此處還不計台電多次重大違約,對國際商譽造成的減損損失。
     
    ■ 比台電破產更嚴重的問題
     
    無論如何,台電都必須認列這筆鉅額虧損。可是台電絕對不會做,因為一做就破產。負責查核簽證的安侯建業會計事務所也不會主動做外部稽核,因為會得罪政府。至於主管我國公司營運與財務監察的經濟部和審計部,更不可能動作。

    所以我們一次賠上國營事業的公信力、會計稽核制度的公信力、政府機關的公信力,最終導致台灣在國際上的公信力消失殆盡。

    核四廠的發電量是深澳電廠的整整兩倍,沒有空污。核四廠啟封所需的時間,以及後續的成本,都比重新蓋一座燃煤電廠低很多。

    若以同為無碳的潔淨能源相比,再生能源平均成本每度5元,核四廠每度發電成本不到2元(反核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認證),每年發200億度電,一年就節省600億元。三千億元的建廠成本,核四廠只要商轉五年就能賺回來。

    蔡政府卻寧願毀掉核四廠,也要選擇深澳電廠,對國際投資人傳遞了台灣政府缺乏理性與成本概念的訊息。
     
    ■ 試計算瘋狂的半衰期
     
    蔡政府高喊要注重空污與碳排問題,一面管制生煤,卻一面蓋燃煤電廠。在空污日益嚴重、反核遊行由二十多萬衰減到數百人的情況下,執意解體核四廠、大舉興建火力電廠。

    面對社會大眾強烈反彈聲浪,掩耳盜鈴地宣稱反核是全民共識,一意孤行。這凸顯出蔡英文總統的治理毫無章法、制度蕩然無存,整個國家的信用不復存在。

    好了,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我要推動廢除電業法第95條第一項、終止非核家園條款的以核養綠公投了吧。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