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真奇妙 這個專訪是在2019年底的時候在京都做的 (在京都發生的事還可以寫一篇長文,等下一個影片出來後再補) 時差,或許說沒有時差(詳情請看上一篇PO文)地在這個時候剪好了 跟大家見面 一切都剛剛好 台灣有很多朋友知道『零極限』(這系列在台灣是暢銷書) 知道這是一個夏威夷療法Ho’oponopo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陳寗 NingSelect,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陳寗嚴選兩聲道進階組:https://lihi1.com/0oW16 陳寗嚴選 iPad Pro/iPhone 保貼:https://lihi1.cc/VnHIF 陳寗嚴選掃地機器人:https://lihi1.com/eoSVr -- 音響水很深,相機市場一樣水很深。現在由於中國大陸品牌的介入,...

  • 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30 12:49:06
    有 1,162 人按讚

    真奇妙
    這個專訪是在2019年底的時候在京都做的
    (在京都發生的事還可以寫一篇長文,等下一個影片出來後再補)
    時差,或許說沒有時差(詳情請看上一篇PO文)地在這個時候剪好了
    跟大家見面
    一切都剛剛好

    台灣有很多朋友知道『零極限』(這系列在台灣是暢銷書)
    知道這是一個夏威夷療法Ho’oponopono
    又或許你只是知道這是一個四句話的清理方式『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我在2010年的時候看了我的第一本『零極限』
    然後開始走上清理的道路

    下面的長文是我接觸了『零極限』後認識的朋友平良愛綾寫的
    她工作於荷歐波諾波諾的亞洲辦事處
    我們總是互稱彼此是靈魂姐妹
    只能用英文溝通的我們幾乎無所不談
    因為她我也得到了許多夏威夷帶來的美好
    或許在故事裡,你也能體驗『零極限』的美妙

    ~~~~~~~~~~~~~~~~~~~~~~~~~~

    這次有幸專訪到在台灣以主持人及作家身分活躍的曾寶儀,內容將會分五篇在電子報上連載。
    整理對談的過程中,想起了我和身為荷歐波諾波諾實踐者的寶儀在台灣見面的陳事,在此同各位分享。
    ──荷歐波諾波諾亞洲辦事處 平良愛綾

    在台北,有一條我特別喜歡的街道,那是從松山機場徒步不久即可抵達,行道樹並排成蔭的住宅街區「富錦街」。
    回到東京後,我在書店讀到自某個時候開始,時髦的咖啡店與雜貨店陸續選在這裡展店,多本雜誌也介紹這裡是台北的熱門觀光景點。
    我初次到訪富錦街,是為了跟曾寶儀一起喝下午茶。

    當時我剛開始在台北定居,要去距離沒那麼遠的地方時,經常搭乘計程車。在台北搭計程車不但便宜,遇到複雜的巷弄,只要把地址秀給司機看,也都能順利抵達。
    一旦司機知道我來自日本,他們往往會努力地用日文向我搭話,或是獻唱自己會的日本歌給我聽。平常總是親切又活潑的計程車司機,那天不知道為什麼,特別讓我感到厭惡。不管是飄著各種味道的計程車,還是唱著我沒聽過的日本歌的司機,就連窗外配色鮮豔的廣告、悶熱的天氣,以及剛剛才離開的自宅,還有早上因小事小吵架的老公,一切都讓我厭惡極了。
    台灣新朋友難得約我喝下午茶,我卻一點都不覺得期待。總之,為了遵守約定而前往那條新街道。

    我和寶儀是在台灣舉辦的荷歐波諾波諾課程上相遇的。

    2011年,修藍博士首次來台,定期開辦課程不久後,寶儀就報名參加。我們在課程上見過幾次面,自然而然地開始聊起天來。後來我結了婚,開始在台灣生活,期間我們有時會連絡。某天,她主動約我一起喝下午茶。

    那時的我正好很想家。或許是因為婚後憂鬱症,又或許是某個不知其名的症狀⋯⋯「好像不小心來到了個遙遠的地方」這句話,總會在傍晚時不經意地浮現在我心中。
    日本跟台灣,明明距離不算遠,但不知是因為陌生環境,還是新生活的關係,總之常有「好像不小心來到了個遙遠的地方」的走投無路感。
    在那當下,我會想起荷歐波諾波諾,努力清理我的情緒,但它就像泥濘般越積越厚。我感覺心情很差,變得愛批評,即使清理了好幾次、好幾次,不知為何濃稠如泥的情緒仍持續不滅。

    因為跟寶儀是透過荷歐波諾波諾認識的,說實話,我想要先清理好自己再跟她見面,可是現在的我早已變得神經質,連司機停車的地方跟地址差一點點都讓我感到絕望。當我看到寶儀時,費盡一番力氣才對她擠出個苦笑。

    那次是我們兩人第一次單獨見面。寶儀在朋友開的咖啡店裡等我時,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寫了些東西。

    「你在寫什麼?」我問她。她告訴我,她在寫給內在小孩的信。
    「我想把在荷歐波諾波諾學到的潛意識,每天盡可能地多回想、對談幾次」她說,「不然感覺會迷失自己。」

    我不禁覺得:「啊,現在的我就像迷路的孩子一樣。」
    因為感到迷失,所以即便能跟家人住在新家,即便街上的人對我再怎麼友善,即便附近的阿姨願意借我雨傘,都仍令我覺得現在不能停留在這裡,無法享受這裡的一切,一直急躁地想往下個地方前進。
    然而現在的我,家就在這裡,無論想往前或往後都動彈不得,結果就變得走投無路。

    在跟寶儀聊到近況的時候,或許是察覺到了我的心情,寶儀對我這麼說:
    「我跟妳一樣,也是不好好清理的話,就會變得不知道該往哪裡走,會忘記回家的路。而明明我就在這裡長大,就在這裡生活。」

    接著,她從包包中拿出一本書。那是我專訪完修藍博士後,將內容整理而成的書《阿羅哈!Aloha》。她翻開其中一頁,指著上面的標題:「愛或恐懼,你在每一瞬間都只能選擇其一。」

    「因為有很多恐懼的事,所以想回家,而荷歐波諾波諾告訴我方法。無論身在世界何處,它都能指引我回家的路。」她說。

    我一邊回答著「對啊」,一邊感受到直到剛剛都還緊繃著的頭、臉、脖子、肩膀和後背都開始放鬆下來。

    兩人說著是時候該離開了,一走出店門口,就看到靜謐的街道上那排看不見盡頭的行道樹,樹皮被前一天的雨淋濕,正綻放著光澤。對面那條一樣被雨洗滌過的水泥街道上,有著準備開店的人們、放學回家的孩子、漫步的小貓小狗、緊貼著樹幹的蘭花植株、還有被曬在街道上的香腸香氣。
    直到剛才為止,雖然都一樣張著,但那雙原本只能看見基本事物的緊張眼睛,現在變得能真正看進各種顏色和事物。原本漂離到了遙遠地帶的脆弱心境,些微變成了既能念舊也能喜新的平靜內心。

    「就連現在這個瞬間也怕會忘記自我。可是,我知道回歸自我的方法,所以沒關係。」寶儀邊摸著樹,邊這樣對我說。

    因工作關係必須經常往返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寶儀,說起這句話特別有說服力。

    最後,她看著我並對我說:「Welcome to Taiwan, this is your HOME! 」(歡迎來到台灣,這裡是你的家喔!)

    目送走搭著計程車趕往下個工作地點的寶儀,我拿起手機查了一下這裡離家的距離。地圖顯示走路大約30分鐘。我不經意地眺望四周,很快就看見台北的共享單車Youbike,只要用悠遊卡註冊之後,就能隨地借車、隨地還車。反正難得,就騎這個回家吧。

    一定到得了家,因為我知道回家的方法。而且台灣是我的家。台灣不是一個遙遠的地方,而是一個讓我感到心安,讓我看到、體驗到至今難以放手的各種情緒,一個溫柔的所在。
    每踩一次腳踏車踏板,我心中某處早已熟知的愛憐、安心與感謝,都在景色中逐漸明朗。

    ~~~~~~~~~~~~~~~~~~~~~~~~~~~

    #零極限 #夏威夷療法 #hooponopono #對不起請原諒我謝謝你我愛你 #aloha #平良愛綾 #清理 #京都
    #這訪問還翻譯成日文版
    #訪問地點在祇園的高級料亭
    #東西好吃到哭出來
    #下一個訪問快出來我好說故事
    #不要再等兩年囉

  • 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 在 台灣主權和平獨立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8-23 12:29:25
    有 1 人按讚


    關於投機的理論——馬英九錯在什麼地方

    【前言:文章貼出後,從以下的回覆來看,有兩個前提應該先加以說明:

    第一,本文所謂的投機主義,是自英文opportunism翻譯而來,並不是在批評馬英九投機,而是一方簽訂契約後又可能毀約或鑽條文漏洞的行為。

    第二,目前多數人批評馬英九的方式,是認為中共簽約之後,可以任意毀約,所以中共不可信(如報導中的觀眾提問)。

    但是馬英九的回答則是中國遵守了很多約定,所以並非不可信(見報導中馬英九的回答)。

    目前多數批評馬英九的人,要是馬英九更聰明一點,其實很容易被反將一軍:如果中國真的如你們所說的如此不可信,那麼台灣就不應該和中國簽訂任何契約,但這顯然與事實不符。

    多數批評馬英九的人之所以如此容易被馬英九一方反駁的原因在於,答案不應該是非黑即白,而是要解釋在何種情況下的哪種問題,可以與中國簽約,何時不行。】

    _________________

    《風傳媒》報導,在馬英九基金會的「國家不安全研討會」上,一位頗有見識的觀眾發問:

    「馬總統我有疑問,共產黨在歷史上有多少次背信忘義的紀錄,跟共產黨和談可能嗎?它說的話可以信嗎?」該觀眾指出,「1945年毛澤東和周恩來飛到重慶簽訂雙十協定,隔年就在國統區發動戰爭;一國兩制宣稱50年不變,現在香港如何?當年823砲戰時,蔣公屈服了嗎?中美斷交時,經國先生屈服了嗎?台海危機時,李前總統屈服了嗎?你現在談這些事情,對得起張靈甫、邱清泉、黃百韜將軍嗎?」

    馬英九回答道:

    「共產黨說話不一定可靠,但是不是一定不可靠,要看他們表現。」馬英九說他任內跟大陸簽了23個協議,都規規矩矩遵守,至少在他執政8年裡都是。當時大陸要設M503航線,我們要它離中線遠一點,陸方也做到了,「並不見得一個常說謊的人永遠不會說真話,要看你用什麼態度對待他,我們可以慢慢檢驗。」

    馬英九的說法正好與美國現有政策形成強烈對比。與中國打交道多年,美國付出慘痛代價,才習得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並無法改變中共;而且與中國往來和蘇聯最大的差別在於:對於蘇聯,要信任但驗證(trust, but verify);對於中國,要不信任且驗證(distrust and verify)。

    「信任但驗證」的策略來自雷根,他提出信任與武力的悖論:「國家之間彼此不信任,不是因為彼此均有軍備。反而是因為國家之間彼此不信任,所以彼此才均有軍備。」(Nations do not mistrust each other because they are armed. They are armed because they mistrust each other.)據此美國在雷根任內與蘇聯簽訂中程核子導彈條約,但是也發展出嚴格的檢驗程序。

    但是這一套對中共並不管用,中共的狡猾與契約精神付之闕如,使得美國在過去幾十年來一再付出代價,因此從信任但驗證轉變為不信任且驗證。

    雖然馬英九的語言與思想都陳舊而復古的,依舊活在美中交往、彼此信任的過去,但是這個問題卻是普遍存在的:當一個政治人物公開宣稱未達633要捐半薪卻又反悔時,我們是否還能夠繼續相信這個人?我們應該如何從思想原理與哲學上,根本理解這些想法的差異?

    諾貝爾獎得主Oliver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論,對於人性有一個頗有爭議的假設:當亞當・斯密假設人皆自利(後世美其名曰理性)時,Williamson假設人皆自利「且狡猾」,對他的理論而言,這個人性假設實屬必然。

    但是這也是Williamson被批評最多的地方,甚至連他的老師——卡內基學派掌門人——Herbert Simon都表示,他難以相信人類組織的基本原理要建立在如毀約等投機主義上。

    Williamson對此提出反駁,他認為人皆自利並有投機主義的傾向,並不是認為人一定會投機。正好相反,如果我們知道凡是人皆會投機,事情就好辦多了,我們只要能夠衡量出人的投機傾向,就可以設計出簡單的制度(如保險)輕而易舉地解決投機主義的問題,而不需要大費周章設立組織。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並不知道哪些人會投機,哪些人不會,這種投機傾向難以評估的特性,產生了行為不確定性,這種行為不確定性,無法簡單地以保險制度來解決,因此我們必須對於可能因為對方投機行為而獲取的利益大小(專有名詞是可被佔有的準租),來設計不同的保障措施(safeguards),當誘惑很小時,可以用比較簡單的保障措施;當誘惑很大時,就要用比較複雜的保障措施;當誘惑極大而行為不確定性又極高時,就必須使用組織來處理投機主義的問題,因為這時市場上已經不存在相信對方又可以用簡單保障措施,就可以解決投機主義的空間,只能用併購等方式,讓對方成為自己的下屬,以命令的方式解決投機主義的問題。

    這種解決的方式在於不存在更高的第三方(如超國家機構)可以驗證又能強制執行的時候,就必須將對方可能毀約等投機主義的行為不確定性列入考慮,否則就會蒙受極大的損失。

    具體來說,當現實並不存在高於台灣與中國之上,能夠驗證雙方合約的內容又有能力能夠強制執行時,雙方就必須考量彼此締約時的利益大小與投機主義傾向,對方毀約造成不可回復的利益越大,而且對方的投機主義傾向越強時,越需要強烈而複雜的保障措施,才能確保契約的遵行;當利益極大而且對方投機主義傾向極高時,甚至可能達到市場無法存在,而必須以併購的組織方式來處理。這也是為何在某些層次,台灣可以與中國簽訂某些契約,以及加上何種保障措施,但是在另一些層次卻必須避而遠之的原因。

    對於環境變化、投機主義可能造成的利益大小、與投機主義傾向渾然不覺,才是馬英九對這個問題認識的天真所在,也才是他可能造成台灣國家安全漏洞之所在。

  • 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 在 李開復 Kai-Fu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5 11:08:30
    有 578 人按讚

    挖出了好多我們的歷史啊~

    與王堅院士有關的日子

    本文來自杭派工程師。撰文 | 猛哥;視頻 | 阿竜

    …………………………………………………………………

    21年前,他是學界翹楚,比爾·蓋茨最信任的人之一。
    11年前,他受馬雲之托,在阿裡掀起技術革命。
    從“騙子”到“雲計算開拓者”,十年一覺“飛天”夢。

    他就是王堅,中國工程院新晉院士。

    1

    那年,李開復37歲,受比爾·蓋茨之托,帶著一項使命飛抵北京。

    甫一落地,他就到處尋找電腦使用者介面領域的頂尖人才,跑遍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都沒有。後來,北京大學電腦系圖形學老師董士海給他指了條道。

    董士海在視覺化領域深耕多年,熟諳學界,他想了想,說,“有一個,在杭州!”

    此人就是王堅。

    李開復又多方打聽,大家都說王堅是國內研究“人機界面”最優秀的一個人。

    人機界面,是人與電腦之間傳遞、交換資訊的媒介和對話介面,是電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王堅生長在西子湖畔,卻南人北相,身材高大,總是頂著一頭亂髮,挎著黃色軍用挎包,衣服皺巴巴,走路一顛一顛,脖子前伸,全然不關心外界的書生派頭。

    細數王堅的經歷,完全稱得上是一個“異類”。他生於1962年,被打上了那個時代特有的烙印,癡迷大飛機,卻在1980年考入杭州大學工業心理專業,讀研期間常去浙江大學旁聽電腦課程,他的碩士論文《人機交互和多通道使用者介面》是中國第一部人機交互的論文,後來還影響了航太工程。

    這多少算間接圓了他的“飛天”夢,也許是覺得不滿足,很多年後,他乾脆直接上陣,帶領一幫年輕人編造另一個版本的“飛天”夢,歷經挫折,每當下屬們洩氣時,他總會講,過去“那麼多優秀的工程師一輩子連造飛機的機會都沒有”,相較之下,現今一切堅持都是值得的。

    1990年,王堅獲得心理系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92年就晉升為教授,1993年又列為博士生導師,並擔任心理系系主任。1998年8月,杭州大學與浙江大學合併,王堅新增了一連串耀眼的頭銜:中國人類工效學會理事、浙江大學工業心理學國家專業實驗室主任。

    不過,李開復一門心思要找到他,可不是因為這些頭銜,而是另有緣由。他給王堅發出郵件,邀請他來京參加一個典禮。


    2

    1998年11月5日,北京天氣蕭瑟,長安街兩邊的白楊樹正在凋零。

    但與北京火車站相去不遠的國際俱樂部門庭若市,來了300餘人,均為中國電腦業的翹楚,包括18位院士、56位教授、4位大學校長、9位系主任、27位研究員、7位所長、1個總工程師、1個高級工程師和1個總裁。

    此外,還有29個政府官員和美國駐華使館的1位外交官。

    王堅沒有到場。但這個小插曲絲毫沒有影響李開復的好心情。

    科技部部長及教育部副部長先後登臺致辭,此外資訊產業部及中科院等官方機構都贈送了花籃。

    這些官員和學者聚集一堂,只因美國微軟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個研究院。

    微軟CTO 奈森·梅爾沃德是敦促比爾·蓋茨做出此項決議的“推手”。當天,他在祝賀視頻中說:“因為人才是成功研究的先決條件,我們決意追隨人才,到人才濟濟的地方開設研究院。”

    李開復進一步解釋說,微軟中國研究院的初衷是“彙聚中國本地的優秀人才和微軟公司自己的專業人才,彙集其思想。”

    此話當日與會者都未給予足夠的注意。只有王選(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電腦漢字雷射排版技術創始人)隱約覺得微軟志不在此,“有眼光”,還有“遠大戰略。”

    1999年春節前,微軟中國研究院開始大規模招攬人才,觸角幾乎覆蓋了所有一流科研院校。

    《經濟日報》說微軟中國研究院“一網”就“網”了十幾位拔尖人才。


    3

    儘管1998年的秋天,李開復和王堅沒能見面,但兩人在通了五封郵件後,再次約定見面。

    李開復出差時,曾專門去浙江大學找王堅,沒見上,後來微軟中國研究院副院長沈向洋(剛宣佈從微軟離職。此前為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美國工程院院士)去浙江大學做演講,李開復囑託他去與王堅見一面,仍然緣慳一面。

    李開復只好在郵件上邀請王堅北上,“看看研究院。”

    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如此執著,這令王堅既驚訝又感動,他回信說:“我來北京看你。”

    1999年1月10日,李開復終於見到了王堅。沒有寒暄,開門見山。談話只有半小時,但對聰明人來說已經足夠。

    當王堅回到杭州時,一封電子郵件已在等著他,那是李開復發的。儘管李開復很希望王堅能夠加盟微軟中國研究院,但抹不開情面直接挖人,畢竟浙江大學校長潘雲鶴是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顧問。

    李開復只是提出可以和王堅的實驗室合作,這讓王堅很開心,覺得大展宏圖的機會來了,但幾天後,他給李開復回信說,要到微軟中國研究院做訪問學者。

    導致王堅改變主意的原因是作為系主任和副院長,需要參加無數的冗雜會議,這令他不勝其煩。

    1999年的春天剛開始,王堅來到微軟中國研究院。接觸越深,李開復越希望王堅把“訪問”變成“加盟”。

    最後,還是王堅自己捅破窗戶紙。到了夏天,他向李開復明確表示要到微軟來工作。

    王堅被任命為多通道使用者介面組的主任研究員,組員有張高(中科院博士)和韓堅(清華大學博士)兩個年輕人。

    以潘雲鶴的身份和學養,自然不能阻攔王堅的出走。

    那個夏天和潘雲鶴一樣心情複雜的還有哈爾濱工業大學的黨委書記李生,他是哈工大電腦系的老系主任,也是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候選人(因為選擇提副教授沒有繼續讀博,張大鵬遂成為中國人工智慧領域第一個博士生)。

    李開復給李生寫了一封信,說要挖走三個人,即:荀恩東、王海峰和劉挺。

    荀恩東,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工作了兩年,後被引入香港科技大學,現在北京語言大學任教,研究機器翻譯和語法分析。

    劉挺,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呆了一年,又返回哈工大教書,現在是哈工大人工智慧研究院副院長。

    王海峰,是中國最早做搜索的一撥人,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後,李開復親自帶他。一年多後,跳槽到東芝中國研究院,2010年加入百度,深得李彥宏信任,2019年5月出任百度空缺了10年之久的CTO。

    巧合的是,同月,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所涉專業為“人工智慧”方向的候選人共有五位,分別是王海峰(百度),沈向洋(微軟中國),楊強(微眾銀行),莊越挺(浙江大學),鄭慶華(西安交通大學)。

    候選名單中還有兩位與人工智慧相關的企業人物,分別是李彥宏和王堅,均位元列工程管理學部“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專業。

    一個月後,第二輪評審的候選人名單公佈,李彥宏、王海峰、沈向洋落選,王堅仍在列。

    能PK掉沈向洋和王海峰等老同事,足以證明王堅的卓越,此時他的身份是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20年前,當王堅離開杭州來到北京時,創業失敗的馬雲正帶領一幫人從北京折返杭州,希冀東山再起;當王堅正式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時,馬雲與“十八羅漢”在湖畔花園創辦了阿裡巴巴。

    一個是風頭正勁的學術明星,一個是屢敗屢戰的創業者,誰能想到這兩個人將來會有交集,並作出驚天之事。

    機緣就是這麼神奇。


    4

    在微軟中國研究院,專家學者們得以全心全意投入基礎研究,而不用操心經費及產出。

    在王堅看來,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提出新概念,“我們不是要改進現有的而是要提出新的,不是把人家已經做過的東西做得更好,而是要做人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

    即使是三流的開創也要比一流的跟隨更加艱難。所以,王堅一直給自己出難題。夏天開始的時候,他帶領張高和韓堅全力投入“人機界面”的研究,改進中文輸入法就是他加入微軟後的“首秀”,結果“驚豔”。

    1999年10月18日,李開復帶領微軟中國研究院的6個研究員(王堅、李勁、周明、高劍峰、沈向洋和張益肇),抵達微軟美國總部,親自向比爾·蓋茨彙報。

    李開復著重介紹了中文輸入方面的研究,比爾·蓋茨非常感興趣。回京後,微軟中國研究院專門舉辦了一次新聞發佈會。

    王堅最後上臺,他說“做研究不一定隨大流。”

    2001年,微軟中國研究院更名為微軟亞洲研究院。2004年,王堅出任常務副院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SQM大規模資料處理系統、數位墨水、支援亞洲語言的無模式切換使用者介面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在世界上首次推出手寫數學公式識別器,並在胡錦濤主席2006年訪問微軟時專門為主席和夫人作了演示。

    王堅深受比爾·蓋茨信任。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微軟正處巔峰期,微軟亞洲研究院兵強馬壯,王堅有足夠的空間去大展拳腳,直到一個叫劉振飛的人找上門來。


    5

    劉振飛,現阿裡巴巴合夥人、高德總裁,不過2008年他找到王堅時,還是淘寶網技術保障總監,他因為資料上的技術難題,想挖王堅的手下,結果被跳票,他索性直接去挖王堅。

    王堅當時帶人所做的專案正和資料相關,通過海量資料分析瞭解使用者習慣、優化軟體反覆運算。有人寫郵件給王堅,描述了他在比爾·蓋茨面前提到軟體的資料分析,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劉振飛畢業於北京大學,是王選院士的高足,眼光可謂毒辣。

    那年夏天,阿裡巴巴CPO彭蕾(阿裡巴巴創始人、合夥人,現任Lazada董事長)親自找到王堅,一見面就說:“我們現在很差,就希望你來拯救我們”。

    她說的是阿裡巴巴的“登月計畫”。

    頭一年,馬雲召集阿裡巴巴的高管們在寧波開了一次戰略會,決定要把淘寶、支付寶、B2B 等子公司的底層資料打通,實現“商業新文明”。為此,阿裡巴巴迫切需要尋找一個技術“救星”。

    王堅就這樣進入了彭蕾的視野。

    彭蕾說,阿裡巴巴的資料就是一座金山,但不知道如何挖掘,現在是坐在金山上吃饅頭。

    王堅心動了。

    2008年11月18日,阿裡巴巴宣佈,王堅博士正式加盟阿裡巴巴集團,擔任首席架構師一職,直接向馬雲彙報工作。

    馬雲表示:“王堅博士將幫助阿裡巴巴集團建立世界級的技術團隊,並負責集團技術架構以及基礎技術平臺建設。”

    彼時,阿裡巴巴高管中不乏技術牛人,比如中國開源第一人章文嵩。他本碩博均就讀於國防科大,師從電腦學院泰斗胡守仁教授(我國第一台億次銀河巨型電腦研製的設計者和主要領導者之一),1998年創建LVS(Linux Virtual Server),2000年,Google搜索“wensong”會出現上千萬條記錄,2009年加入淘寶後,帶動了一系列開源運動。

    但為何馬雲偏偏如此相信王堅?

    除了都充滿理想主義氣息之外,在阿裡巴巴安全團隊負責人吳翰清看來,原因是“王博士是唯一一個能把技術講得連馬雲都能聽懂的人。阿裡有很多技術VP,但他們都沒有王博士這本事,所以他們也只能做到VP,而做不到CTO。”

    被馬雲任命為CTO是王堅加入阿裡巴巴差不多四年後的事情,卻招致了這家公司史上最強烈的反彈。

    阿裡巴巴已很長時間沒有CTO,上一任CTO還是吳炯。

    吳炯曾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後赴美,1989年畢業于密西根大學,1996年加入美國雅虎,負責搜尋引擎和電子商務技術的開發。他1997年結識馬雲,2000年初成為阿裡巴巴的天使投資人,2000年5月正式加入阿裡巴巴,擔任CTO,領導開發了阿裡B2B網站,淘寶網以及相關系統的核心技術和產品設計。2005年阿裡巴巴合併雅虎中國後,他還主持了雅虎中國搜索事業部的工作。2008 年離職,專做投資人。

    兩相對照,吳炯的光環太矚目了,而王堅進入阿裡巴巴後,卻成了名噪一時的“騙子”。

    6

    一切皆因阿裡雲所起。

    1961年,美國總統甘迺迪向全世界宣佈:“美國要在十年內,把一個美國人送上月球,並將使他重新回到地面。”從此,美國雄心勃勃的“阿波羅登月計畫”開始實施,共分為“水星計畫”、“雙子星座計畫”及“土星計畫”三步。

    雖然沒有關於阿裡巴巴“登月計畫”的具體時間表,但顯然也採用了分步走的策略。2009年9月10日,阿裡巴巴成立十周年的日子,阿裡雲成立了,它要為阿裡巴巴“登上月球“提供無盡的算力。

    王堅擔任阿裡雲首任總裁,他對400多名團隊成員說:“如同電力是工業社會的底層設施,雲計算將取代傳統IT設備,成為互聯網世界的底層設施”。

    雲計算這項新技術的雛型來自上世紀70年代,1963年,DARPA(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畫局)向麻省理工學院提供津貼啟動MAC專案,要求麻省理工學院開發“多人可同時使用的電腦系統”技術,這產生了“雲”和“虛擬化”技術的雛形。

    2003-2006年Google發表了四篇文章,分別是關於分散式檔案系統(GFS),平行計算(MapReduce),資料管理(Big Table)和分散式資源管理(Chubby)。至此奠定了雲計算發展的基礎。

    2006-2008年,亞馬遜、Google、微軟、IBM等巨頭相繼推出雲服務生態系統和雲計算平臺。

    這樣看來,中國雲計算起步並不算晚。但先行者註定孤獨。阿裡雲成立之初,雲計算在中國還是個新名詞,外界充滿不解。

    一個令阿裡雲老員工們記憶猶新的細節是,公司剛成立的前兩年,他們出差用餐時,開發票的服務員總是“好心”地將“阿裡雲計算有限公司”加一個字“阿裡雲電腦有限公司”。

    王堅從微軟亞洲研究院帶過來的林晨曦等人成為阿裡雲乃至中國雲計算的最初班底。

    林晨曦,畢業于上海交通大學,亞洲第一個ACM全球大賽總冠軍,2005年加入微軟亞洲研究院。他和同事們“每天思考著全人類命運這樣的宏大未來,從不為經費擔心。“ 有一天,王堅把他和孫冰(奧林匹克資訊學競賽冠軍)叫到辦公室,說他和馬雲聊得非常好,打算去阿裡,準備做雲計算,如果他們有興趣,可以一起去。

    王堅的遊說很具有鼓舞性,他說,“雲計算這件事非做不可。如果我們所有的資訊計算都必須通過國外的系統,那麼未來的中國不堪設想。”

    林晨曦和孫冰很快就做出了決定,“其實很簡單,我相信王博士。只能選擇相信。“

    儘管阿裡雲是2009年9月10日才宣佈成立,實際上早幾個月前就開始運轉了。林晨曦記得很清楚,阿裡雲第一個員工在2008年10月24日入職,正好是1024。“冥冥註定,阿裡雲和代碼脫不開關係。”

    林晨曦成為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入職後“兵荒馬亂,十幾個人邊寫代碼邊四處招人。”

    阿裡雲當時辦公室在北京上地,沒有空調,夏天很慘,工程師們只好買來一堆冰塊,放在臉盆裡降溫。此外,辦公室還經常停電。

    有次馬雲來京,專門去阿裡雲辦公室,想看看工程師們到底在做什麼。林晨曦打開電腦想給馬老師看看,不巧還停電了,馬雲只好坐在辦公室等了半個小時,直到電力恢復。

    環境確實太差了。許多工程師來面試,一看樓裡這麼破,就不想來了。林晨曦趕緊解釋,這只是暫時的,新的寫字樓還在裝修。

    饒是如此,在那個破舊辦公室裡,2009年2月1日,阿裡雲工程師寫下“飛天”第一行代碼。

    “飛天”是阿裡雲為了“登月計畫”而做的分散式運算系統,其英文名是Apsara——吳哥王朝的阿僕薩羅飛天仙女,寓意希望為人帶來幸福。

    “飛天”是想將全球數百萬台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電腦,讓任何企業、機構和個人只要聯網就能獲得即開即用的計算能力。

    關於“飛天”,林晨曦有個通俗的比方:

    有一波人不知天高地厚,想做分散式系統,好比大家把腳綁在一起,單、雙報數,然後同時邁步。人數少時,這很簡單。但是當人足夠多時,就不簡單了。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在邁腳,但實際上不是,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一個挑戰,同時性具有相對性;有人邁左腳,有人邁右腳,有些人兩隻腳一起邁,就有人摔倒了,摔倒的人會把邊上的人帶著摔倒,這是分散式系統遇到的第二個難題;還有第三個問題,那就是異構,有的人長得高,有的人長得矮,步伐不一樣,就會帶來困難;還有很多動態環境下帶來的不確定性,路面有石頭,或者颳風下雨……最後還是走到了終點。

    可誰也沒想到,“終點”那麼遠,“走”得好辛苦。


    7

    馬雲對王堅是百分百支持, 要人給人、要槍給槍,阿裡巴巴內部各路精兵強將都彙集到阿裡雲。

    有一次元旦年會上,王堅把馬雲叫來給工程師們打氣。馬雲說他不懂技術,但很尊敬搞技術的人,認為技術大牛都是俠客,還說“程式都是bug 組成的”,贏得了全場的掌聲。接著,馬雲更是豪氣的說“登月計畫”是一定要做的,先砸10 個億,不夠再砸10 個億,直到做出來為止,再次贏得了全場的掌聲。

    一開始大家都志得意滿,意氣風發,覺得一群技術牛人在一起還有什麼是做不出來的?

    但現實是,沒有先例可循,阿裡雲得從零開始。

    在林晨曦看來,“阿裡雲就像是一個軍隊,在攻佔一個看起來不可能攻克的山頭,一批衝鋒者倒下了,下一批衝鋒者接著頂上。其實是很悲壯的,因為沒有人知道,未來到底能不能成功。”

    工程師們的黃金時間只有幾年,不願意在黑暗中一直摸索。各種爭吵和懷疑出現。壓力實在太大,很多人只在團隊呆了半年就走了。

    甚至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追隨王堅而來的人也在放棄。2010年,一位老部下離開阿裡雲時,深情又失落地對王堅說,做雲計算的感覺就像集體合圍抱一棵大樹,誰都知道最終大家的手會連在一起,但誰也不知道那一刻會發生在何時。

    2011年底到2012年初,是阿裡雲最艱難的時候。

    在阿裡巴巴外部,業界都不看好雲計算。中國IT 領袖峰會上,李彥宏說“雲計算這個東西,不客氣一點講它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馬化騰則認為"它是一個超前的概念,目前佈局為時過早。"

    在阿裡巴巴內部,大家都在看王堅的笑話,譏諷他是糊弄馬雲的“騙子”。其它部門的技術leader們都虎視眈眈,就等阿裡雲解散,然後去“瓜分”工程師。

    有一次一群人吃飯,劉振飛問王堅,外面那麼多人罵你不靠譜,看你好像不在乎。眾人都愣住了。王堅埋著頭,想了半天說了一句,“我這就是死豬不怕開水燙。”

    當王堅被燙的體無完膚時,馬雲又添了一桶開水。2012年8月14日,他發文任命王堅為CTO,全面負責規劃、制定和實施集團技術發展戰略。

    阿裡巴巴內網徹底炸了,反對之聲洶湧不止,概而言之就是:王堅不懂技術、不懂管理,浪費資源無數,不被追責,反而高升,難以服眾。

    沒人知道那段時間王堅承受了多少壓力。“有時候堅持是很難的,有時候放棄是很難的,進退維谷,但是具體到做飛天這件事我覺得堅持是很難的。”

    關鍵時刻,又是馬雲撐了王堅和阿裡雲一把。他在內網公開回應:“博士是人不是神,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我瞭解的也並不比大家少,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裡的技術可能會很不一樣”。

    為此,王堅對馬雲無比感激,後來寫書時,把這段話作為前序。


    8

    因為“理想主義”和“太執著”,王堅被認為是阿裡巴巴最像約伯斯的人,他的書架上也有一本沃爾特·以撒森寫的《約伯斯傳》。

    約伯斯不好相處,以“現實扭曲力場”著稱。無獨有偶,王堅身邊人也能感受到他的“現實扭曲力場”。

    那幾年,阿裡雲的工程師們一旦決定留下來,就會成為王堅的“腦殘粉”,他們堅信王堅的方向永遠正確。即使錯了,也是他們這些執行者錯了,“能力無法匹配博士的要求”。

    王堅極具感染力,總喜歡給部下講雷達的故事。在二戰勝利前夕,《時代》週刊封面本來要刊登雷達的照片,都已經通知發明雷達的團隊了,這是一件無比榮耀的事情。結果發行前,改為刊登原子彈的照片。雷達團隊非常沮喪,因為從整場戰爭來說雷達的意義才是最大的。

    每次王堅講這個故事時,聽眾都很興奮。他總會用“你們在做從來沒有人做過的事情,不要怕犯錯”一類的話來鼓勵大家,然後眾人就覺得在做著一份無比光榮的工作。

    2012年8月,王堅把每年一度的阿裡雲“飛天獎”頒給了全體員工,頒獎詞是一句略帶悲情的話——“堅持就是偉大”。

    那年下半年,淘寶系“去IOE”完成,“飛天”已經跑得比較順暢,林晨曦可以放心離開了,“我在阿裡四年,其實相當於呆了十年。阿裡雲是一年走完了正常研發兩年半的路。人的頻率調快了兩倍半。”

    離職那天,他和同事們在西湖國際旁邊的一家小館子聚餐,氣氛有點沉重。王堅開玩笑,“我們不應該這麼自私,晨曦不只屬於阿裡。”

    那是一種什麼感覺呢?

    林晨曦覺得不是傷感,不是難過,恍惚覺得:“在阿裡雲的四年,像是過完了一輩子。以後的事情,都是下輩子的。”

    榮光時刻到底來臨。2013年8月15日,“飛天”5K系統上線提供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次實現單個集群超過5000台伺服器的通用計算平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這種能力的公司。

    阿裡雲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同年12月,啟動“登月計畫”。

    “去IOE”完成後,阿裡雲沉澱了一套“商業-開源-自主” 軟體交互反覆運算的工程管理方法,成功服務國內關鍵行業客戶超過20萬家,推動了國內企業向雲計算的全面轉型。

    後來,那些早年離開的工程師,一直在想,阿裡雲最終能成功,王堅的堅持是不是唯一的原因?

    有一次,林晨曦和老同事們聚會,為這個問題一直聊到淩晨3點,結論是:“如果換一個人,也許早就掛了10遍了”。

    在2012 年的阿裡雲年會上,王堅走上台,他緊攥話筒,幾次抬眼望向遠處,幾次欲言又止,最終泣不成聲。


    他說:“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裡雲,現在不在阿裡雲了。”

    這其中就包括吳翰清,2012年9月離職創業,就在“飛天”即將展露曙光的前夕。走之前,王堅約他長談,臨別時,他流淚說:“博士,其實我一直是相信你的!”

    兩人相對,淚眼凝噎。

    當吳翰清創業後,才深深體會到王堅的不易。“現在我回想起來,王博士是一個典型的理想主義者,他沒有太多的創業經驗和產品經驗,僅憑著一腔熱忱帶領著一群同樣熱忱的工程師們在做世界上最難的技術之一。走了很多彎路,也傷了很多人的心,但也栽了很多樹,讓後人乘了涼。”


    9

    乘涼者甚多。

    阿裡雲趟出一條路後,國內雲計算熱潮興起,2013年就此成為中國雲計算的轉捩點。UCloud和七牛雲等協力廠商雲計算企業成立,騰訊開放平臺也是這一年對生態企業開放,AWS高調入華。

    2014年9月19日,阿裡巴巴在美國上市。在上市故事中,阿裡巴巴一再強調的核心業務之一是“雲”和大資料,業務戰略是“雲+端”。這個基於“雲”的宏大敘事,正是始於六年前王堅掀起的內部技術革命。

    技術底座已經構築,接下來就是高歌猛進。

    馬雲再次展現了善於點將的本領,用阿裡小貸負責人胡曉明(現為螞蟻金服總裁)接替王堅,擔任阿裡雲新CEO,給這家技術公司注入商業基因。

    到2016年,阿裡雲營收規模已躍居亞太第一,全球第三,連續數年保持三位數的增長。

    同年,王堅卸去阿裡雲總裁及阿裡巴巴CTO兩職,專任阿裡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

    目前,40%的中國500強企業、近一半中國上市公司、80%中國科技類公司是阿裡雲的客戶。

    在阿裡巴巴內網,王堅被貼上各種各樣的的標籤,出現頻次最高的有:“遠見”、“先知”、“堅定”、“堂吉訶德”……

    但這個被稱為中國10年來最成功CTO的男人卻說,“我是一個既得利益者。”

    2018年,王堅受邀參加央視《朗讀者》節目,誦讀了喬恩·克拉考爾的《進入空氣稀薄地帶》,回憶起阿裡雲的創業史。

    他對董卿說,計算像是一口井,井裡有著最珍貴的水資源。隨著大家對計算需求的增大,要有人想辦法把井水變為自來水,讓它順暢地流入尋常百姓家。這個過程看似簡單,實際上需要建水廠、鋪管道、做水龍頭、裝水錶等一系列環節的精密配合。更重要的是人們對新理念的接納,因為第一口自來水從水龍頭裡流出之前,沒有人相信。

    在阿裡雲出現之前,國內也沒有人覺得這個新技術能推動社會進步。

    王堅說,他願意做那個引水的人。領著一群年輕人,去做一個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

    2017年,中國電子資訊技術年會上,王堅代表“飛天雲作業系統核心技術及產業化”專案接過科技進步特等獎的獎牌,這是該獎項設立15年以來,首次頒發的特等獎。

    中國電子學會鑒定認為:“飛天系統核心技術完全自主可控,總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準……對我國乃至全球互聯網產業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推動作用,是以企業為主體的雲計算核心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成功實踐。”

    有人在知乎上寫下這樣幾句話:“10年前,我也覺得博士(王堅)是個騙子。現在看看,我覺得他是個偉人。我覺得沒有這些別人嘴裡的偏執狂,世界又怎麼可能被改變。”

    10

    道不孤,必有鄰。

    王堅現在更多扮演的是阿裡巴巴技術先驅的角色,當下研究旨趣是“城市大腦”,開闢以資料資源為關鍵要素的城市發展路徑。

    人類最偉大的作品是城市,但也帶了“城市病”。在王堅看來,“城市大腦”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讓城市的資料流程動起來,產生價值。

    解決交通問題,並不是“城市大腦”的唯一功效,它是未來城市新的基礎設施,可以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做出更多貢獻。

    互聯網、資料、雲計算,這三者始終讓王堅念茲在茲,在他心目中就如同火,新大陸和電,足以改變世界,值得用一生去探尋。

    英雄所見略同。李開覆沒有看走眼,馬雲也沒有看走眼,他真是一個純粹的技術人。

    2014年,吳翰清重回阿裡雲,回首往事,他說時光本身無法倒流,如果能穿越到那個時間,他可能不會選擇離開,有可能選擇在這個公司把這個事情做成。“其實我從王博士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堅持,其實他的所作所為以及他個人的軌跡,有一點顛覆我的世界觀。”

    被改變的不止吳翰清一人。

    如今,阿裡巴巴技術大牛雲集。許多人,無論是才智,還是年華,都不遜於10年前的王堅。當國家給予民營企業技術人至高榮譽時,對他們而言,風好正是揚帆時。

    王堅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阿裡巴巴工程師這個群體,他們腳踏實地,但高舉理想主義旗幟,不墜青雲之志。保不齊,若干年後,他們之中會湧出又一個院士。

    十年一覺“飛天”夢,譭謗也好,讚歎也罷,對王堅來說,皆為過眼雲煙。他撰有《線上》,結尾如此寫道:

    什麼是對技術的熱愛?你真的相信技術會改變很多東西嗎?你有沒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愛去捂暖這條蛇,哪怕它蘇醒以後可能會咬你一口?當你熱愛一個東西的時候,你很難預料最終的結果。

    但是“如果困難出現,就要戰鬥到底。“ 那是他最喜歡的《進入空氣稀薄時代》中的一句話。

    參考資料:
    1.《追隨智慧——中國人在微軟》,淩志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 《道哥:王博士》,吳翰清,道哥的黑板報
    3. 《阿裡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的故事》,林晨曦,阿裡雲橙
    4. 《雲之戰》,孫宏超,騰訊深網
    5.《雲計算深刻改變未來》,張為民,科學出版社
    6.《王堅:一個預言家的命運》,張寒、周欣宇,人物

  • 最美的約定大陸翻譯 在 陳寗 NingSelect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3-27 18:37:08

    陳寗嚴選兩聲道進階組:https://lihi1.com/0oW16
    陳寗嚴選 iPad Pro/iPhone 保貼:https://lihi1.cc/VnHIF
    陳寗嚴選掃地機器人:https://lihi1.com/eoSVr
    --

    音響水很深,相機市場一樣水很深。現在由於中國大陸品牌的介入,使得相機器材的價格有了更大的落差,一顆簡單的閃光燈都可以十倍以上的價差,但規格開出來卻好像很類似。到底是歐美品牌的設備賺太多,還是大陸品牌太划算?

    過去我拍了很多音響的影片,但甚少談及另一個深坑「攝影」
    的相關資訊。接下來我會拍攝關於攝影的內容,從器材到教學都有。今天就先來談談設備吧!前面說的閃光燈價差很大,我們到底要怎麼選擇合適的燈具呢?今天哥整理了五個要點,大家看完對如何選就會有個概念囉~

    #攝影 #閃光燈 #攝影器材

    ──────
    喜歡這支影片嗎?
    請點下面連結加入本頻道的社群計畫,為影片上字幕/翻譯簡介/翻譯字幕:
    http://bit.ly/SubtitleNing
    感謝你的協力!
    ──────

    本頻道幾個原則跟你約定好:

    1. 開箱零業配:
    真實使用過後才發表心得,通常試用至少 1 個月,所以你通常不會看到我最早發表,但哥真性情的評論,保證值得你的等待。

    2. 理性討論:
    我有自己的偏好,你也有自己的好惡,我們互相尊重,時時用大腦,刻刻存善念,不謾罵,不矯情。可以辯論,不可以沒邏輯。

    3. 我團購我驕傲:
    我很愛買東西,也很愛比較產品,我自己使用過、多方比較過,還是覺得喜歡的東西,我才會辦團購。(簡單說就是挑品很嚴格,至今 80% 廠商找上門都被我打槍。)辦團購我一定有賺,但我跟廠商拿到提供給你的團購價,也會讓你一定有划算感。所以如果你品味跟我相近,或是剛好有需要,就跟我團購,我們互惠。如果你覺得跟我團購,你就是我乾爹,說話不懂得互相尊重,那就慢走不送,你可以去找一般店家買貴一點。

    看了以上,覺得可以接受就請你訂閱,訂閱順便開鈴鐺。我們每天晚上 6:00 見。

    我的網站連結在這:https://ningselect.com/
    也別忘了幫我的 FB 粉絲專頁按讚:http://bit.ly/ningfb

    如果有任何問題,包括團購等問題,都可以在影片下方留言問我,同一支影片下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問題會優先用留言回答,如果是比較大的題目,則有機會拍成 QA 影片回答~如果你想問的是針對個人的音響選購、配置問題,可以直接傳 Line 問我:http://bit.ly/ningline

    廠商合作請先了解相關原則:http://bit.ly/coopning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