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思益梵天所問經》,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思益梵天與文殊及網明菩薩的互相詰問,本經還涉及「如來藏、往生佛國淨土、中觀緣起...
⭕️第34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思益梵天所問經》,又名梵天所問經、網明菩薩經,簡稱思益經、梵問經、明網經等,收於大正藏〈經集部〉。本經深受南北禪宗如神秀、普寂、鑑宗等大師的重視。主要內容為思益梵天及網明菩薩跟佛陀的對答、思益梵天與文殊及網明菩薩的互相詰問,本經還涉及「如來藏、往生佛國淨土、中觀緣起、密咒修學」等豐富內容。本經記載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梵天殊特妙意(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本經曾受到諸多漢傳僧人的重視而頗為風行,作為當時高僧讀誦修持的依據。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思益,乃「梵天殊特妙意菩薩」之名號,天竺正音為「毘絁沙真諦」,又譯作「持(特)心」、「勝思惟」。梵天,色界初禪天離欲界之欲,寂靜清淨,故曰梵天。本經現存三種漢譯本以及藏譯本,以鳩摩羅什的本子最為通行。現今存有的三種漢譯本,分別為:①竺法護,《持心梵天所問經》,四卷②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四卷③菩提留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六卷。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經典翻譯是重要工程。一部佛典有時只翻譯過一次,而有些則一再重譯。《特心經》屬於翻譯的佛經,於西元286年由西晉竺法護所譯,全名為《特心梵天所問經》。其異譯本尚有姚秦鳩摩羅什《思益梵天所問經》、後魏菩提留支《勝思惟梵天所問經》。前者於西元403年譯出,是第二譯;後者則譯於西元518年,第三譯。目前看到的各版本《特心經》皆寫為《持心經》,不過根據僧叡《〈思益經〉序》以及從藏譯本和梵語經名考察,「持」字應是「特」字之訛。本文為了還原法護這個譯本之名稱,所以稱之《特心經》,而不用《持心經》。《特心經》中有若干用詞很特別,不易理解,而且還有一些句型不合乎中文表達的習慣,因而造成解讀上的困難。本文即試圖分析這些特殊用語、句子,並從中窺見法護譯經的風格,以期熟稔早期漢譯佛典的翻譯情形,俾使往後研讀佛經時有所幫助。關於《特心經》的特殊用語,意思與今日普遍熟知的語意不同,甚至讀音也不一樣。本文列舉其中五個語詞來探究,即:感動、療、約時、時節、蠱狐。至於該經的風格,筆者分為兩點討論,所謂非漢文的表達方式和譯詞多元化。論及本文研究方法則是藉由比對《特心經》異譯本,考量其上下文,並參考漢、梵、藏辭書、《一切經音義》以及中國非佛學古籍等,然後推理、結論。本經解說諸法空寂之理,依高麗藏本分〈序品〉、〈四法品〉、〈分別品〉、〈解諸法品〉、 〈難問品〉、〈問談品〉、〈談論品〉、〈論寂品〉、〈仂行品〉、〈志大乘品〉、〈行道品〉、〈稱嘆品〉、〈詠德品〉、〈等行品〉、〈授不退轉天子記品〉、〈建立法品〉、〈諸天嘆品〉、〈囑累品〉等十八品。宋、元、明三本及契丹藏本則分二十四品。二十四品本之〈菩薩正問品〉中,載有網明菩薩與思益梵天之問答,頗可藉之以見全經大義:『梵天言︰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爾時世尊贊思益梵天言︰善哉善哉!說諸法正性,應如汝所說。』誦講《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屬於北宗一系的神秀傳法普寂時,也授以《思益》及《楞伽》。屬南宗的徑山二祖鑑宗出家後,「涉通《淨名》、《思益》經, 遂常講習...隨眾參請,頓徹心源」。若是你想求婚姻、富貴、長壽、智慧,乃至生死解脫,都可以誦持。佛的金剛語是真實不虛的,佛說誦修此經獲得財富、相貌、眷屬、三明六通、人間和天界的快樂,解脫生死,就一定會實現,這是一種無誤諦語,所言成真。經末,佛說受持此經,現世獲得十一個功德,佛告阿難:「隨是經所有文字章句之數,盡壽以一切樂具,供養爾所諸佛及僧。若人乃至供養是經卷,恭敬尊重讚歎,其福為勝!是人現世得十一功德之藏。何等為十一?見佛藏,得天眼故;聽法藏,得天耳故;見僧藏,得不退轉菩薩僧故;無盡財藏,得寶手故;色身藏,具三十二相故;眷屬藏,得不可壞眷屬故;所未聞法藏,得陀羅尼故;憶念藏,得樂說辯故;無所畏藏,破壞一切外道論故;福德藏,利益眾生故;智慧藏,得一切佛法故。」欲求大福報和美貌、財富、伴侶、人天快樂、解脫自在的可常誦《思益經》。
曰讀音 在 獨立評論在天下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當 #端午 還叫做「五日節」時,台灣人是這樣過的......】文/楊玉君
農曆五月初五,舊時在台灣幾乎沒有人以文讀音稱之為「端午」(tuan ngóo),而是俗稱「五日節」(Gōo-ji̍t-tseh)。
五日節的習俗,除了吃粽子外,還要在門上懸掛 #驅邪植物。「五月五日……門楣插艾蒲,曰消災」(《安平縣雜記》,1895)。
懸掛驅邪植物的這項民俗,與屈原無關。在台灣舊有的民間傳說中,流傳著 #黃巢 與門上懸掛驅邪植物(插青)的故事⋯⋯
https://bit.ly/3pNaKDk
曰讀音 在 舊時香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白鴿英語】請大家先看看以下對話。
甲:口都妖都?
乙:埃厭威黎呍!
你知道甲乙在說什麼?他們其實一個問「How do you do(口都妖都,意即你好嗎)?」另一人則答曰「I am very well(埃厭威黎呍,意即我很好)!」只是我們用舊時廣東人常用的「白鴿英語(Pigeon English)」,標示這段對話,才令人實在沒法明白。
「白鴿英語」是一種以廣州話標音的「英語」,其起源已不可考。有些專著指其出現在大約一百多二百年前的廣州,當時越來越多洋人到羊城做買賣;而當地中國人由於一直沒接受正規英語教育,因此急就章用本地話標音、以生硬地說「英語」,嘗試與外國人互動。
但當然,這些不中不西的讀音,其實與真正英語相距甚大,實在令人懷疑能否與洋人交談。
而「白鴿英語(Pigeon English)」的名字,相傳亦是由讀錯英語而生成的。話說當年人們把「商務英語」中的Business,讀成類似Pigeon(白鴿)的發音,漸漸地便把這種英語叫白鴿英語——Pigeon English。
這些以本土語言注音,不求文法、只求意會的英語,隨香港開埠傳入香港地,以前不僅「通勝」有「白鴿英語」自學篇章;坊間更有專門書籍,教授此種古怪的語言。
一名讀者(要求不署名)早前把他的珍藏「白鴿英語」自學手冊拍照,贈給我們,以饗版友。現先Post這一頁,其他的稍後陸續展示;其中許多內容,實在相當有趣,很能反映舊香港生活面貌。
而讀者這部藏書標讀為香港興記書莊在「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修訂再版,但書中有公文範例標示為一八九二年;因此,有理由相信這本書在相當早年出版,其後不斷翻印至六十年代。
曰讀音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今天中午水牛伯游錫堃院長宴請台語漢詩教學老師,鼓勵與探討如何將傳統文學以臺灣特色傳承下去,家父在這方面耕耘多年,忝列座上。
(https://www.facebook.com/yousikun.fans/photos/a.10151639324642539/10157733823842539/)
臺灣三百多年歷史中,使用傳統文學的時間遠比新文學久遠,然而很可惜的是,親中派談古文必稱唐詩宋詞,本土派談古文輒罵迂腐封建,在臺灣萌生的舊文學作品成為雙方都不疼愛的邊緣人,鮮少有人青睞,只有一小撮古典詩人默默推廣耕耘。
游院長學養豐富,早在幾年前便曾用臺語公開吟誦過〈將進酒〉,上過新聞。當時也有人質疑本土派何必吟誦「中國詩人」李白的詩,事實上李白在世時可不知道自己會被稱為「中國人」,更何況文化是沒有國界之分的,中國人固然可吟將進酒,台灣人自然也行,甚至日本要用自己的讀音吟唱亦無不可。畢生堅持台獨路線的史明歐吉桑,前幾年在參加「臺灣詩路」活動時也用臺語吟誦了程顥的〈春日偶成〉,誰曰不宜?
當然,台灣人讀詩吟詩,自然還是要多將眼光放在本地詩人的作品。希望游院長的登高一呼,能夠稍微改善臺語/傳統詩「雙重邊緣」的情況,將百年來先賢的吟詠聲,由今人傳到未來。
當然,我也希望傳統詩界能夠有新血注入,用更新穎、更具創意的思維去包裝、改造和行銷。日前我聽到歌手李竺芯 Siri Lee 吟唱的〈將進酒〉,調是古調,音是古音,加上現代的音樂編排和唱腔,唱出了新感覺!我也想像過吟詩的延引低迴與R&B唱腔結合是否合拍,沒有理由不試試看啊!
李竺芯〈將進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dKtEP9SA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