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暗瘡口服抗生素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暗瘡口服抗生素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暗瘡口服抗生素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暗瘡口服抗生素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8的網紅小明patricia,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最近工作壓力大左又食多左煎炸野,嘴上爆左粒好大既瘡,好影響外觀🙈我就開始食草姬蜂膠丸,每日keep住食2粒,每次餐前食1粒,過左一兩日,粒瘡就謝左好多la,好過食抗生素+A酸,係天然口服既A酸,無副作用,係100%純天然蜂膠精華啊😍100%澳洲製造🥰99.9%有效對抗細菌,去除暗瘡🤩好適合成日生暗瘡...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毛豆醫學院,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好多人都對藥物治療暗瘡有好多疑問,今次睇下豆爸點講先~ #A酸 #避孕藥 #抗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Sonia Leung為此影片提供字幕♥...

暗瘡口服抗生素 在 GirlStyle 女生日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13 07:09:47

Follow @girlstyle.presslogic 每次M到下巴就爆瘡?⠀ .⠀ 臉上出現粉刺或暗瘡 (acne) 十分令人困擾,而其實不同部位出現的暗瘡成因都不一樣,根據外國媒體《Medical News Today》"What to know about acne face maps"一文...

  • 暗瘡口服抗生素 在 小明patrici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08:41:11
    有 1 人按讚

    最近工作壓力大左又食多左煎炸野,嘴上爆左粒好大既瘡,好影響外觀🙈我就開始食草姬蜂膠丸,每日keep住食2粒,每次餐前食1粒,過左一兩日,粒瘡就謝左好多la,好過食抗生素+A酸,係天然口服既A酸,無副作用,係100%純天然蜂膠精華啊😍100%澳洲製造🥰99.9%有效對抗細菌,去除暗瘡🤩好適合成日生暗瘡生飛滋既人食用啊😘keep住食皮膚由底靚到出黎la🥰

    【銷售點】
    全線萬寧及各草姬門市有售
    ZINOMALL 購物網:https://www.zinomall.com/product￾detail.php?product_id=416
    【草姬蜂膠丸產品官網】
    https://herbs.hk/product/herbs-propolis-extract/
    @Herbs #草姬蜂膠丸 #底子靚點照都靚爆鏡

  • 暗瘡口服抗生素 在 在家好到府坐月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8-21 15:49:11
    有 10 人按讚

    新生兒常見的15個問題

    1脫皮
    新生兒出生10~20天後身體會陸續出現脫皮,包括全身性脫皮。楊長佑醫師說明:「脫皮情形是為正常現象。主要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時,他的皮膚浸泡在羊水裡,所以當他出生後就會慢慢有脫皮情況。」

    2新生兒毒性紅斑

    七成新生兒會發生
    新生兒毒性紅班聽起來似乎很可怕,然而這是不需要任何治療就會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多在寶寶出生後幾天內發生,通常會持續幾天至幾個禮拜,楊雅淇醫師解釋:「症狀為多發性的在軀幹、臉上,出現1~2公分的白點、紅紅的基底,將近七成的新生兒會有這情況。」

    楊長佑醫師也對此表示:「老一輩人常說紅斑是因為『胎毒』造成,不過這說法沒有任何醫學根據,而且沒有毒性產生。原則上只要保持乾爽、用清水清洗,就會慢慢消褪。」

    3脂漏性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亦為新生兒常見狀況,多在出生3個月內發生。症狀為皮膚發紅、黃油油的薄片蓋在皮膚上,並經常沉積於頭頂、眉毛、或耳後的皺摺處,嚴重的會凝集結痂使皮膚龜裂、流出組織液。楊長佑醫師建議:「用清水清洗、盡量保持清潔,若有類似頭皮屑的薄片,則可塗抹一些嬰兒油讓其軟化再推掉。」一般而言,脂漏性皮膚炎多在數週以後會自行消褪,再發率很低;除非情況嚴重,才需輔以藥膏的局部塗抹來改善。

    4尿布疹

    分為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
    新生兒的皮膚較成人而言,皮膚厚度較薄,因而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刺激,例如:潮濕悶熱及尿液、糞便的化學性刺激而產生尿布疹。楊雅淇醫師指出:「改善尿布疹的最好方法即是勤換尿布、盡量保持屁屁皮膚的乾爽。」

    特別是餵母奶的寶寶,出生第一、二個月的解便頻率高,甚至一天達到10次以上亦屬正常,因此父母要特別照顧寶寶的屁屁,一旦發現尿布溼了就必須換掉,並以溫水清洗屁屁後再徹底擦乾。此外,楊醫師提醒:「擦拭時,輕輕地按壓毛巾擦乾,而不是用力擦拭。如果屁屁出現紅疹,可請醫師開立具有收斂效果的氧化鋅軟膏,塗抹在皮膚發紅部位,讓患部維持乾燥,隔絕水、尿液、或大便對皮膚的刺激。此外,亦不建議使用痱子粉」

    楊長佑醫師亦進一步補充:「一般而言,尿布疹可分為兩大類型:接觸性皮膚炎與念珠菌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的改善方式較簡單,即是保持腹股溝的清潔與乾燥,勤洗屁股、勤換尿布、保持屁股的乾燥。特別是出生一個月內的新生兒,由於大便次數多,建議以洗屁股的方式取代溼紙巾擦拭;再者,頻繁使用溼紙巾擦拭容易造成皮膚破損,加重尿布疹情形。

    至於念珠菌的皮膚炎主要是黴菌感染,特徵是出現一顆顆突起的紅斑,時常伴隨一些水泡膿泡,不同於接觸性皮膚炎是皮膚一片泛紅。治療時,會使用抗黴菌藥膏治療。

    5血管瘤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

    新生兒出現血管瘤的機率為6~25%。有些嬰兒出生時不一定有,可能隔一段時間後慢慢發現臉部、肚子、或四肢出現一些胎記,也許是淺紅色、鮮紅色或暗紅色,除了臉部,也可能出現在後頸部、眼瞼、兩頰或兩眼中間的額頭等。楊長佑醫師分析:「若發生在臉部,可能是微血管擴張而非真正的血管瘤,多為良性,一般會在2~3歲慢慢消褪,7~9歲才會完全不見。」除此,有些孩子的兩眼中間長出像火焰的胎記,稱為「火焰痣」,不易消褪且需要觀察。原則上,除非同時長在特別部位,像眼睛、口腔周圍,才需要檢查是否合併其它神經併發症。

    6蒙古斑
    90%的東方新生兒有蒙古斑,其顏色為棕色或青色,好發部位在腰椎、胝椎處、屁股、下肢、背部、側腹,甚至於肩膀上,1歲內會漸漸消褪,父母不須過度擔心。

    7黃疸
    新生兒都會出現黃疸情形,只是程度高低的不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3~5天達到頂峰,之後才逐漸下降。楊雅淇醫師表示:「東方人的黃疸退得比西方人慢,可能需要2~3週才會降到正常範圍,不過,依個別狀況不同,下降的時間點也不一樣。」

    原則上,黃疸太早出現或太晚出現、數值過高或膽紅素分類有異常等,皆為病理性黃疸,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生理性黃疸
    數值太高的間接型黃疸,會以特殊波長的藍光來照光治療。至於改善方法,則是讓寶寶攝取足夠的營養和熱量,避免讓他有脫水、吃不飽情況,楊雅淇醫師指出,像以前老一輩的人會讓嬰兒喝葡萄糖水,可是這會讓寶寶熱量不足,導致黃疸不易消褪,長牙了之後還容易蛀牙。

    餵食不足造成母奶性黃疸
    另外,也有家長認為寶寶吃母奶會加重黃疸,楊醫師澄清:「此為錯誤觀念,通常是母奶餵食不足(如:次數不夠頻繁、哺乳時間不夠長),造成寶寶脫水、營養不足才會加重黃疸。此情況容易發在新手父母的第一胎,因為不懂餵食技巧。」正常來說,寶寶出生後一週內,體重下降超過出生體重的7%即是餵食不足的警訊,超過10%即是餵食不足所造成的脫水,會加重黃疸現象。

    楊長佑醫師亦補充,母奶餵食不足會導致寶寶缺乏營養與水分,無法增加腸道蠕動排出胎便,而且會讓腸道循環吸收胎便的膽色素而引起黃疸持續上升。此種早期的黃疸,反而鼓勵媽媽多餵母奶、增加餵奶次數,讓寶寶吃到足夠的奶水以降低早發型的母奶性黃疸。

    原則上,母奶性黃疸的數值沒有太高、未合併危險因子,例如溶血;而且醫師判斷在安全範圍內,都可持續哺餵母奶,不用改為配方奶。

    病理性黃疸

    依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

    黃疸太早出現(如出生一天內就快速竄升)或太晚消褪(黃疸持續2~3週)、數值過高、膽紅素分類異常、大便顏色異常(呈現越來越淺的黃色或灰白便)、合併肝脾腫大等,皆為病態性黃疸的警訊。楊雅淇醫師表示:「造成病理性黃疸因素有很多種,常見為感染、蠶豆症、先天代謝異常、新生兒肝炎、膽道閉鎖、溶血等。」

    楊長佑醫師舉例,新生兒出生第一天的黃疸指數超過10mg/dL、黃疸值上升速度快、指數超過19.5 mg/dL或出生2~3週仍有黃疸,即為病理性黃疸。一般而言,會根據時間點來區分不同的病理性黃疸原因,例如:出生即有病理性黃疸,可能是血型不合、頭皮血腫等。而持續一週的黃疸則要擔心是感染造成,常見為泌尿道感染。

    此外,膽道閉鎖也會導致延遲性黃疸。楊雅淇醫師分析,膽道閉鎖的特徵是大便顏色會從黃綠色逐漸變成淺黃色、甚至灰白便,且寶寶的膚色會愈來愈黃,嚴重會合併晚期肝脾腫大,此狀況必須在兩個月內盡速開刀治療以免影響預後。

    基本上,寶寶吃得好、排尿與解便情形良好,黃疸指數通常不會太高。可是若發現寶寶的膚色出現變化,例如:眼白變黃,而且頭部、軀幹、大腿、小腿等膚色逐漸轉為黃色,代表黃疸指數很高,必須就醫檢查,抽血、驗膽色素濃度以確認是否需要照光、甚至換血治療。楊長佑醫師表示:「雖然換血治療對於嬰兒是極大的風險,然而若沒這麼做,膽色素會蔓延、沉積在腦部,造成孩子終生聽力受損或腦性麻痺。」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8吐奶與溢奶

    溢奶
    溢奶即是寶寶吃奶的當時或餵完奶30分鐘~1小時,從嘴角流出一些消化過後的奶。

    楊長佑醫師說明:「主要是食道下方的括約肌,亦即賁門發育不夠成熟、閉鎖不全,容易讓食物從胃部逆流出來。」另外,若寶寶的腹部受到壓迫造成腹壓增高,像是哭鬧,也會導致寶寶溢奶。不過溢奶是生理性問題,寶寶6個月大後會逐漸改善。

    少量多餐+拍嗝
    楊雅淇醫師補充:「由於新生兒的胃容量小,一下餵太多奶容易造成溢奶情形,建議採取少量多餐的餵食方式,才是符合新生兒生理的。」另外,她也建議哺餵母乳的媽媽採取親餵而不是瓶餵,她分析:「瓶餵流量大會讓寶寶瞬間吃下太多奶水,胃部立刻變脹,容易造成吐奶、溢奶。」如果不得已必須採取瓶餵,最好分段餵食;且餵完後的10~15分鐘拍打嗝,並以直立姿勢抱寶寶約30分鐘,待奶水都胃排空了再放下平躺。溢奶的情況通常會隨寶寶年紀之增長而有所改善;倘若改善餵食技巧還容易溢奶,或頻繁厲害的吐奶導致體重不增加,請即就醫。

    吐奶
    寶寶出生兩、三週後,吃完奶沒多久即出現噴射狀嘔吐,且愈吐愈厲害,幾乎每一餐都發生,寶寶因為營養不良使得體重沒增加、甚至減少。或出現腹脹、發燒、膽汁色嘔吐物等,都是不好的徵兆。楊雅淇醫師表示:「可能要懷疑是幽門狹窄、或感染造成,應就醫進行檢查。」

    幽門狹窄好發2~4週寶寶
    楊長佑醫師補充:「幽門位於胃與十二指腸之間,而『幽門狹窄』會導致寶寶喝奶到一個程度出現嘔吐,且吐完奶後還是會想吃,經常好發於2~4週的寶寶。通常會以腹部超音波來做診斷。」

    原則上,5個月以前的寶寶在喝完奶後,父母應幫他排氣、打嗝,而正確拍嗝方式並不是拍背部,楊醫師解釋:「胃位於左上腹,應從背後的左上腹輕輕往上拍,此效果最好。另外,餵奶前可以在寶寶的肚臍周圍,以順時針方向按摩來消除脹氣,並減少溢奶的發生。」倘若溢奶頻率仍高、甚至有噴射狀吐奶,建議盡快就醫檢查。如果是因為胃食道逆流而導致的溢奶,不妨採取少量多餐、改變姿勢或服用促進胃排空藥物與制酸劑來改善;若是幽門狹窄則要手術治療。

    9腸絞痛

    一天哭鬧>3小時;一週>3天,連續3週

    腸絞痛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

    腸絞痛也是經常在門診遇到的問題,楊長佑醫師表示:「好發於6週至4.5個月的寶寶,特別是兩個月大的嬰兒最常出現。」而好發時間在傍晚到半夜之間,嬰兒會出現不正常的哭鬧,並非起因於肚子餓或發燒;雙腿會因為腸絞痛出現捲曲、腹部呈現鼓脹,無論怎麼安撫都無法讓寶寶停止哭鬧,即是嬰兒性腸絞痛症狀。

    發生腸絞痛的可能因素很多,例如:代謝乳糖的酵素不成熟、賀爾蒙分泌異常等加快腸子的蠕動;另外,亦可能對牛奶蛋白過敏、神經發育系統不正常,或親子關係尚未建立默契等。楊長佑醫師表示:「在健兒門診腸絞痛是泛稱的病名,確診前除了找出病理原因,還得符合一天哭鬧超過3小時、一星期達3天以上,連續3個禮拜如此,才能說寶寶有腸絞痛的問題。」

    當父母照護時,若排除其它哭鬧原因像是肚子餓、發燒、生病等,一般而言不需特別治療,如果哭鬧得厲害,則可用溫毛巾在肚臍周圍熱敷,並以順時針方向按摩肚臍。另外,也可變換寶寶的姿勢,像是將他抱直讓他趴在大人肩上,也能促進腹部空氣排出。不過,腸絞痛亦可能與脹氣有關,建議改善餵奶技巧避免讓寶寶吸入過多空氣,如果這麼做仍未改善,則考慮藥物舒緩。

    若有家族性遺傳的過敏性體質,寶寶可能會因為對食物過敏而造成腹部不適,因此,盡可能哺餵母奶以減少過敏情形,或暫時改喝水解蛋白的配方奶。原則上,腸絞痛是寶寶過度期的短暫表現,需要父母耐心地安撫。

    10鵝口瘡

    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

    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

    出生6個月內的嬰兒發生鵝口瘡的機率滿高,不過楊長佑醫師表示:「鵝口瘡治癒率高,多數會自行痊癒。」之所以會長鵝口瘡,是因為即使正常人的口腔、腸道、皮膚亦存有少量白色念珠菌,可是會受到身體正常的細菌控制,所以繁殖速度不致於太快而引起疾病。不過,當身體出現一些狀況,例如:先天或後天免疫不全,像新生兒剛出生時免疫力不佳、哺乳器具不乾淨、或寶寶近期或長期使用抗生素、類固醇等藥物,則可能導致黴菌過度繁殖進而引起鵝口瘡。

    鵝口瘡好發於舌頭與兩頰內側,會有白色的凝乳斑,有時難以與奶垢區別。正常來說,楊醫師指出:「奶垢以沾水的紗布或棉花棒輕輕擦拭即可乾淨;可是鵝口瘡不僅不易被擦掉,有時還會流血。」感染輕微的鵝口瘡多半不會出現其它症狀,可是臨床上會伴隨疼痛,造成寶寶的胃口不佳、搔動不安、甚至拒絕進食。通常鵝口瘡屬於突發性,可能短期內發生;不過也可能因為照顧者誤認為奶垢而不以為意,延誤治療時間並導致症狀愈來愈嚴重。

    注重奶瓶、奶嘴的清潔與消毒
    楊雅淇醫師亦進一步解釋:「鵝口瘡與奶垢的差別在於它不易被剝除,或剝除後容易出血。」如果狀況嚴重建議就醫治療,醫師會開立一些口服的抗黴菌藥物。此外,應加強奶瓶、奶嘴的清潔、消毒,甚至淘汰老舊的奶嘴。

    此外,餵奶前應以肥皂徹底清潔雙手,盡量避免使用安撫奶嘴。至於餵母奶的媽媽,哺餵前先清潔乳頭與乳暈、保持衣服的清潔與乾燥,餵完奶後先餵寶寶喝一、兩口開水,幫寶寶清除口腔內的奶渣。

    再者,寶寶的玩具應定時集體清潔。若鵝口瘡情況嚴重應就醫,通常醫師會開立一週以上的抗黴菌藥物治療,甚至白色斑塊消失後還需再服用3天才算是徹底根治。楊長佑醫師指出:「嚴重的鵝口瘡其黴菌可能由腸道排出,感染肛門口周圍的皮膚,因此亦要注意屁股周圍的肌膚,避免合併念珠菌感染的尿布疹。」

    11淚眼汪汪

    按摩眼窩與兩側鼻翼
    剛出生的嬰兒由於鼻淚管發育未完全、鼻淚管的構造狹窄,加上眼淚會正常分泌,一旦鼻淚管阻塞即會導致分泌物無法排出,所以造成寶寶淚眼汪汪、眼屎過多、眼睛腫的狀況。

    改善嬰兒淚眼汪汪的方法,建議大人按摩寶寶的眼窩以及兩側鼻翼。首先將雙手洗淨後,在兩眼的中間亦即鼻淚管的附近輕微按摩,楊雅淇醫師說明:「這情況會隨著寶寶長大,結構發育成熟而慢慢改善。」

    大致而言,新生兒常見的眼睛疾病包括新生兒結膜炎、睫毛倒插、鼻淚管阻塞等。如果眼睛出現大量黃綠色或出血性分泌物,且合併厲害的眼睛紅腫,應立即就醫。

    12呼吸有雜音

    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
    孩子呼吸有雜音主要與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有關。楊長佑醫師解釋,當喉頭軟骨發育不成熟,呼吸所吸進的空氣就會出現類似打呼聲,通常隨著年紀增長約3、4個月時,喉頭軟骨發育成熟,呼吸的雜音會慢慢減少。

    除此,楊雅淇醫師也分析:「新生兒呼吸的雜音類似喘鳴聲,也可能是孩子的鼻肉較肥厚,鼻道相對成人較狹窄,通常長大後會改善。」不過,也有少部分是因為是喉頭軟化、氣管狹窄等呼吸道異常所引起,通常長大後會自行緩解,可是如果情況嚴重則建議看耳鼻喉科,評估是否需要進行雷射治療。

    另外,有時寶寶的呼吸聲大、稍微咳一、兩聲就讓媽媽擔心寶寶感冒了,對此,楊長佑醫師說明:「由於寶寶的鼻肉肥厚,加上通道小,只要有一點口鼻分泌物就容易造成鼻塞、打噴嚏。」所以當家長發現寶寶的鼻子分泌物變多,不妨使用棉花棒輕輕擦拭,有時也可用吸鼻器清除鼻內的分泌物。此外,平常可按摩鼻翼兩側以舒緩寶寶鼻塞情形

    13舌繫帶
    老一輩時常擔心寶寶的舌繫帶過短,影響孩子未來的進食與語言發展,說話會大舌頭,楊醫師指出:「正常來說,舌繫帶過短不會延緩孩子學習語言的年齡,只是捲舌音會發得不標準。」至於父母在自行檢查時,可請寶寶伸出舌頭並檢查舌頭是否超出下嘴唇,若有則應屬於正常情形。此外,同時觀察寶寶伸出舌頭是否呈現W形或ω型,如果是,可能表示異常,建議帶至小兒外科評估。

    14臍帶

    注重臍帶的清潔護理

    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寶寶。

    通常臍帶在寶寶出生10~12天後就會自行脫落,正常而言,臍帶護理做得好,一般不會有太大問題;沒做好,則可能在臍帶部位長出臍瘜肉,楊醫師說明:「臍瘜肉好發於0~1個月的寶寶,亦即溼肚臍,會不斷生出黏液無法乾燥,需要診斷治療。」因此,楊醫師建議父母照護新生兒臍帶,應用75%酒精從臍底部開始殺菌、消毒,如果還是長出臍瘜肉或肉芽腫,應立即帶寶寶就醫。

    15睡眠問題
    足月的新生兒睡眠時間每天約16~18小時,不會侷限在晚上,白天也會睡覺。不過,楊長佑醫師解釋:「他們的睡眠並非毫無規律,而是分成4~5段,一次睡4個小時,睡醒後就要吃奶,且晚上睡眠時間也比白天長。」

    3~6個月大的寶寶,睡眠腦波的特徵就漸漸與大人一樣,整天的睡眠時間亦慢慢減少並集中在晚上。到了1歲,一天睡不到14小時,不過白天可能需要2次的小睡。因此,楊醫師建議:「從嬰兒出生到週歲這段期間,培養他良好的睡眠習慣。」當孩子醒著時,就當做是白天,讓空間有明亮感、多跟小孩玩耍。當小孩睡著時則當成晚上,讓室內燈光盡量昏暗。此外,3個月前的寶寶可以抱睡,3個月後的孩子則盡量陪在他旁邊睡,而且避免養成嬰兒吃奶嘴睡覺的習慣。

    善用資源,照顧寶寶好Easy
    定期量體溫
    在照護新生兒時,還有哪些細節是新手父母要特別注意?楊雅淇醫師指出:「定期幫寶寶量體溫,一旦發現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情況,一定要立即就醫。」而發燒的定義即是分別兩次測量到37.8℃以上的體溫。不過,也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避免讓孩子穿過多、過厚的衣物,以免導致他的體溫過高。

    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

    3個月以下的寶寶有發燒要立即就醫。

    另外,應讓寶寶仰睡,避免側睡和趴睡,楊醫師解釋:「仰睡已被證實不會增加嗆奶危險。」有些家長認為讓寶寶仰睡,以後頭型會不好看,所以讓他側睡或趴睡,可是側睡與趴睡已被證實會增加嬰幼兒口鼻被悶住的機會,與嬰兒猝死症相關。

    另外,寶寶睡覺時,他周圍的口鼻要淨空,棉被蓋到胸部即可,兩側棉被則讓他墊在身體下,而床舖周圍不要有太多鬆軟的棉被或抱枕,以免不小心悶住寶寶的口鼻。另外,也不要將寶寶放在兩張併床的中間縫隙、或床舖靠牆邊的縫隙,這都可能造成寶寶翻身時被卡住,甚而壓到他的口鼻。

    與新生兒同睡的大人不可有抽菸、酗酒、或服用其它藥物,以免神智狀態不清醒,不小心翻身即壓到寶寶;另外,亦不可有其他年紀較長的小孩與新生兒同睡,楊雅淇醫師說明:「小孩容易忽略安全,可能玩耍時會不小心壓到寶寶。」

    做好防護以免寶寶被感染
    除此,由於新生兒的免疫力還未發展成熟,即使有來自母親的抗體,但還是容易遭受感染,因此建議減少訪客、照顧者要勤洗手,如果親人有呼吸道感染,像是感冒,應戴口罩或避免與新生兒接觸。倘若媽媽有輕微感冒,可以戴口罩哺餵母奶,倘若患有嚴重流感,建議將母奶擠出來,再由別人以奶瓶餵食。

    許多新手父母在育兒時經常遇到各式的疑難雜症,不妨將問題記錄下來,利用返診或帶寶寶接種疫苗時,有系統的詢問醫師。此外,國健局所發的兒童健康手冊也有精簡、扼要、卻有很詳細的育兒知識,包括餵食的重點、環境的注意、新生兒篩檢、或副食品添加,父母不妨多善用手邊的資源,如此在照顧寶寶也更得心應手。

  • 暗瘡口服抗生素 在 馮云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1-14 19:47:33
    有 312 人按讚


    #給不想用西藥的止痛消炎建議處方籤

    我是一個堅持不吃西藥的現代(怪)人,是那種就算是開刀也不吃止痛藥和消炎藥,抗生素更是能躲多遠就躲多遠。
    你問幹嘛這樣?
    原因是西藥的發明與製作和我個人『相信身體』的理念是完全相反的。

    西藥是不相信身體自癒,西藥是認為身體會出錯...所以是以"遏止"身體的自然反應,而不是像天然的能量給予的信任與支持,讓身體自己修復。
    所以,西藥我只要能拒絕就拒絕。

    從去年開始用中藥+植物油保養身心後,我也不再吃任何"所謂保健"的藥丸了,像是維他命ABCDEF或胃酸這一類的合成食品....一方面因為這些萃取物98%都是化學合成物,雖然某些說是100%的天然保健食品藥丸,一方面沒辦法想是天然食品能有機認證,所以是不是廠商號稱天然就是天然?(很多化學添加的保養品也說是純天然)

    唉...記得以前我(這個銀針身體)有次一吃號稱天然製成的維他命C,結果馬上嘴腫起一顆大血泡....這是肉身可以知道不適合的保健品,但有些用膠囊裝起來,有些壓成小藥丸的保健食品...就....???

    有鑑於此,今年的我是 #連科學的中藥粉也拒絕了
    我喜歡植物直接淬煉成藥水花水或好油,來給自己的身體支持與愛護。

    #你不吃維他命那你都吃什麼當成營養補充品?
    我喝各種好的植物油呦~
    其實植物油的營養成分與能量完全可以取代那些化學或號稱沒有化學但可能有農藥的小藥丸(而且勝過很多倍 )。
    我會在早上空腹喝一小杯或以小湯匙約5-10cc自己調的各種植物油,或者加在菜或湯裡和食物一起食用。

    #你都喝哪些植物油?
    前幾天正在想最近食用的植物油有點老一套了(橄欖油+冷壓芝麻油+南瓜籽油+沙棘油),該是更換一些新油的時間了,然後宇宙就收到我的訂單,於是就...收到Arte廠商傳來的一封email,是三罐很好/稀有的植物油在做組合特價。
    email 裡面還附加了這三種油的特質以及外用內服對身心的幫助。
    一眼就看見印加油的Omega-3、6、9 完美比例就覺得,
    啊~這... #不買不行。

    後來也去查了家裡幾本植物油相關的書籍,這三罐油不僅可以照顧身體,臉部開刀後傷口的復原,還有心理的憂鬱也可以來掃一掃,當下就決定這是宇宙超人給的訊號(哈哈 好棒的藉口)..

    想想現在的我,雙11來臨,衣服包包化妝品這些都完全燒不到我,連餐具廚具傢俱電器都無感(因為都有了哈),但美食,吃好的,運動好的,美麗的森林健行旅行,讓自己心情好的...一秒就燒到,人啊~其實只要吃好睡好玩好心情好,身材當然就會跟著好,人當然也會跟著變美,穿什麼帶什麼包不化妝都好看不是嗎?

    錢花在好食,好精油,好植物油,好書,好課程...這種用支持的方式來幫助身心靈才是好好愛自己的方法❤️

    #省去看醫生的錢是最值得的投資
    #我愛你所以我支持你
    .
    前幾天聽說一位上完上週好好重訓課程的同學,因為肌肉痠痛到鐵腿,所以吃了媽媽給的西藥想說要止痛...結果臉腫起來,又只好去掛過敏科醫生(然後再吃西藥?)...

    重訓完後的痠痛是 #正常的身體反應,只要多休息,多補充營養就可以恢復,這樣也才可以知道下次重訓組數要減少,重量要減輕,是修正的指標。
    不過如果實在太痛,可以多泡澡或使用精油植物油,來幫助身體恢復。
    FIT可以幫助酸痛恢復,但最強大的是我最近發現的
    #聖約翰草油 *而且要Arte這牌子的(因為K牌用了沒有那麼有感)

    #任何傷口潰瘍發炎燒燙傷曬傷蚊蟲叮咬疹子瘡痂都可以用
    #簡單來說就是一款支援所有身心修復的強大植物油
    #昨天爬大雪山晚上回來又鐵屁了
    #洗完澡塗了Arte聖約翰草油
    #我今早就神恢復了耶...

    PS:本來還沒入手這三特價油裡,心內最不看好是 #聖約翰草油 ⋯結果前幾天重訓後肌肉酸痛,左臀用家裡原來就有的K牌,右臀用Arte,才發現效果差的有點大⋯⋯原來的K牌的無感,Arte的疼痛馬上舒緩,哇..也差太多了!!
    #後續我要來塗我全身最弱的牙齦了

    以下為三款強大的植物油詳細介紹:
    .
    #聖約翰草油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它能提高大腦中維持心情愉悅的神經傳導物質,緩解神經緊張,被西方醫學作為抗 憂鬱的處方藥使用。

    這種喜愛陽光的植物,總能一掃低迷、重現生機,它讓光能透進晦暗凝滯的身心, 令人擁有冬陽般的舒適與寧靜。對於有睡眠困擾、更年期、緊張焦慮的個案,其安撫放鬆的效果好。

    生理上:可治療任何傷口、潰瘍、發炎、燒燙傷、曬傷、蚊蟲叮咬、疹子、瘡痂。
    聖約翰草油中含有金絲桃素、偽金絲桃素(此兩者具有强力的抗菌、抗病毒作用)、胡蘿葡素、類黄酮、鞣酸/單寧酸、多種精油等,具有修復傷口與止血作用,能有效治療身體上或能量上的傷口,避免生命力流失。
    同時,也能抗菌消炎、抗病毒 (生殖泌尿道感染)、養肝排毒、促進循環,適合塗抹於潰瘍、燒燙傷、疹子、風濕、腰痛、痛風、關節炎、肌肉拉傷、瘀血與腫瘤的地方。適合修復曬傷後肌膚。
    心理上:抗焦慮、抗沮喪、抗憂鬱、助眠。聖約翰草另一知名療效是穩定神經、抗沮喪,現代科學研究證明它能提高大腦中維持心情愉悅的神經傳導物質、緩解神經緊張,因此被譽為治療憂鬱症的重要藥草。

    口服 :可幫助情緒改善 ,調節神經系統 ,減肥、促進循環 、養肝排毒 、止痛、減緩發炎。

    注意:
    有輕微光敏性,口服或大量使用藥草萃取物可能有光敏性疑慮,不建議長期口服,但外用則影響小。
    由於浸泡油本身已有微量精油成分,與其他精油調合時注意劑量不要太高。
    .
    #印加果油
    生長在亞馬遜河熱帶森林中,肥沃的土壤孕育了此一營養的果實。Omega-3、6、9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高達90%以上,其中 a-次亞麻油酸又占了一半以上,另外也含有維生素E和A,以及Omega3、6、9,完美比例符合人體全方位所需,其中Omega-3含量逼近 50%,是名符其實的植物腦黃金,所以又被稱為世界營養植物中的「長壽果王」和「長在樹上的深海魚油」。

    (我看到Omega3含量那麼高就馬上列入每天喝的list)
    .
    外用:保濕、抗老化、細緻肌膚,質地清爽好吸收,適合敏感與乾燥肌膚使用。
    口服:提高免疫力、降瞻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降低腹部脂肪、增進智力,提振憂鬱情緒、抗發炎。
    不飽和脂肪酸組成,約占 92% 飽和脂肪酸 8%
    Omega-3(α-次亞麻酸 ALA)約 50%
    Omega-6(亞油酸 LA)約 40%
    Omega-9 脂肪酸約 10%
    維生素 E以及植物固醇
    18 種氨基酸其中 8-9 種為人體必需氨基酸
    多種微量元素:鉀、鎂、鈣、鐵、鋅、鈉、銅

    .
    #覆盆莓籽油
    防皺防曬的優選油品,可以抵抗自由基並增強皮膚的細緻及肌理的平滑。

    含有豐富的維他命 A、E以及優質的不飽和脂肪酸Omega-3與Omega-6,亦含有多酚、植物固醇及其他抗氧化物。高單位的 α 亞麻油酸能照顧成熟、脆弱的肌膚,提供肌膚需要的支持,常被用來作為 #天然的防曬品,同時也適用於嬰幼兒的照護。
    外用:適合照顧成熟、脆弱或是發炎的肌膚,可用於身體、臉部或是和混入洗髮皂水一起使用,同時也使用於嬰幼兒的照護,很適合作為天然的防曬品。
    內服:含有高單位的 α-亞麻油酸,可幫助肌膚再生、回春,提供肌膚、頭皮、面皰或是增加皮膚對於防曬等需要的支持與修復。

    營養成份:
    α-次亞麻油酸(Omega-3)約 30%
    亞麻油酸(Omega-6)約 55%
    油酸(Omega-9)約 15%
    飽和脂肪酸約 5%

    *照片點進去裡面有口感與用感心得

  • 暗瘡口服抗生素 在 毛豆醫學院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2-19 18:00:02

    好多人都對藥物治療暗瘡有好多疑問,今次睇下豆爸點講先~
    #A酸 #避孕藥 #抗生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Sonia Leung為此影片提供字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