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智異山大慘案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智異山大慘案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智異山大慘案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智異山大慘案產品中有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萬的網紅龍貓大王通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80的網紅Horseman & Storytell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都有聽過聖殿騎士團這個組織吧? 聖殿騎士團的每個人既神秘又擅長操弄 也比其他任何組織都更重視秩序和力量 它的起源也跟基督教文化脫離不了關係 更有人認為他們就是光明會的前身組織 到底這些基督與所羅門聖殿的貧苦騎士 他們是如何從窮困潦倒變得富可敵國呢? 又是為什麼會在黑色星期五被瓦解掉呢? 趕快在留...

智異山大慘案 在 少女心文室 NEWS ROOM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3:45:45

🔞『《您已登入N號房》:那天,我看見握在手中的地獄』 / 📚雖然標題只有一本書《您已登入N號房》,但這篇是推2本書喔,另一本書《我是金智恩》,感謝 @readingtimes_igofficial 時報出版推薦我如此具重大意義的書籍,這篇貼文也是有史以來發佈最沉重且心痛的貼文。😥 / 🇰🇷我其實一...

  • 智異山大慘案 在 龍貓大王通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0 11:33:24
    有 1,938 人按讚

    【《沙丘》小說六部曲:你只能變成五千年沙漠裡的一粒砂】
    妳去過沙漠嗎?可能很少人有過這種體驗:眼前是一片不可思議的金黃,延伸到無邊無際,甚至超出妳的想像力之外。那壯大的視覺奇觀,很容易令妳誤以為,整座星球早已經被這片沙漠覆蓋。
     
    這種震撼甚至強大到令妳屏住呼吸……而當妳的自主神經開始發揮機制時,隨著空氣順勢鑽進鼻孔的細砂,將會刺痛妳的鼻腔。當妳發現,這刺痛其實意味著妳正呼吸著這奇觀的一部分時,也代表著妳正在接觸、接納、與不由自主地化為沙漠的一部分。
     
    也許妳沒有去過沙漠,但妳仍然可以透過眼睛「吸一口」沙漠——閱讀《沙丘》六部曲,妳就能成為遙遠銀河裡那顆沙漠行星的一部分,享受壯麗、華美、殘酷、失落與茫然,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飄散在千年宇宙帝國的空氣中。
     
    很難用文字或影像形容沙漠,而很難想像小說家法蘭克赫伯特,是如何用文字構築這片虛構的宇宙沙漠。50 年代,美國政府農業部研究如何透過植披來防治沙漠化現象,而赫伯特原本要以此為題,寫篇分析論文,但是他研究地越深,卻對這個「植物 vs 沙漠」的概念越發著迷。
     
    最終這篇論文一直沒寫完,赫伯特倒是寫了一本新小說,描述遙遠星際裡的沙漠星球上,武裝勢力搶奪香料的浩瀚史詩。這個《沙丘》的誕生緣起有種無心插柳柳成蔭的趣味,但是這片柳蔭卻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複雜、還有野心、還要漆黑。
     
    江湖傳聞,喬治盧卡斯借用了《沙丘》的元素,寫成了《星際大戰》的故事。史詩人人會寫,卻不是每篇史詩都能輕易抄襲,更何況是無法用一句話形容的《沙丘》——上段「浩瀚史詩」云云只不過是極為浮面的形容。
     
    很難想像法蘭克赫伯特的經歷,因為單從《沙丘》看來,這位小說家應該有地理學家背景、歷史學家背景(應該特別了解英國玫瑰戰爭時期的宮鬥歷史)、生物學家背景(了解沙漠動植物生態與演化)、宗教學家背景(對於政教合一制度時代與宗教如何影響宮闈知之甚詳)等等,這讓《沙丘》描述的不止是一段冒險故事而已,而是一個栩栩如生、設定完備的宇宙。
     
    那裡有前所未見的珍奇異獸、特殊的風土民情、政治經濟宗教三方角力的社會氛圍。你能說《沙丘》是科幻小說、是戰爭小說、是歷史小說、是超能力少年冒險小說、是王子復仇記、是宇宙版的《冰與火之歌》與《三國志》……用一句話形容《沙丘》,誰都辦不到。
     
    法蘭克赫伯特曾說過:「有人說(《沙丘》)是一部宗教批判小說……很多人說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一套哲學小說。以我的觀點,我能接受它被稱為科幻小說……但無論如何,我不關心他們怎麼稱呼《沙丘》、我不關心他們會不會把《沙丘》放在寫著『科幻類』的書架上。」
     
    赫伯特沒說的是,《沙丘》系列要說得更多。
     
    好吧,我們可以很不禮貌地說,《沙丘》就是一部塞滿各種奇想設定——而且不像維基百科那麼枯燥、仍然很好看的小說。但這樣仍然代表著我們小看了《沙丘》,因為《沙丘》還有續集:《沙丘:救世主》。
     
    在前集法蘭克赫伯特已經鋪陳好一個完美的沙丘宇宙,搬演一套亡族王子復國的傳統戲碼,但到了《沙丘:救世主》,已經成為銀河裡最有力量的王子保羅,卻仍然要與其他勢力拉扯,甚至與自己拉扯——以他偉大的形象為名,一場聖戰已經爆發,而渴望平凡生活的保羅,必須著思如何找到自己的接班人,並讓自己的帝國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最終讓保羅不再是「保羅」。但是這個把沙丘星球扛到全銀河最高高度的偉人,怎麼能夠一走了之呢?而身邊他最親近最關心的人們,又怎麼能不受到波及呢?
     
    這看來讓故事進入了開國君主的治國困境裡,但是《沙丘:救世主》不只如此。換個角度,它同時也在分析服從與領導的議題:
     
    為什麼我們會死心塌地的服從一個被我們稱為「領導」、「皇上」的人?而為什麼我們願意為這個領導犧牲一切?而當領導做出了與我們價值觀截然不同的決策時,我們又該堅持這份忠誠到什麼時候?
     
    赫伯特從多個面向深入一個已經很複雜的故事架構,試著在這些角度裡解釋他對於現實社會議題的論述:如同他曾批評劃地為王的美國邪教教主吉姆瓊斯,瓊斯讓自己的 900 多名信徒集體自殺,釀成震驚社會的「瓊斯鎮慘案」。
     
    《沙丘:救世主》的故事發生在《沙丘》的 12 年後、而下一本小說《沙丘之子》故事發生在《沙丘:救世主》的 9 年之後 、再來的第四集《沙丘:神皇》發生在《沙丘之子》故事的 3,500 年後……乃至第六集《沙丘:聖殿》結束為止,這六本由法蘭克赫伯特撰寫的《沙丘》系列小說,講述了超過 5 千年的銀河歷史,赫伯特的創意從有形的社會文化與動植物設定,延伸到形而上的意識、概念、生死等等議題。
     
    儘管我們早在第一集的《沙丘》裡,就見識到保羅因為香料而啟發的超能力有多麼驚人:他可以看到無數個尚未發生的未來、他甚至可以心念一動就改變自己身體的分子結構。但如果讀者因此感到驚訝,那他們驚訝地太早了:
     
    《沙丘:救世主》出現了可以保存人類意識到永久的生化技術,甚至可以將已死之人的意識轉存到生化人身上,使他永遠地「活下去」;而《沙丘之子》裡,意識與肉體甚至可以穿越物種的隔閡,讓渺小的人類與巨大的沙蟲合為一體,成為能有自由意志又刀槍不入的宇宙最強存在。
     
    《星際大戰》、《冰與火之歌》、《時間之輪》、或是《戰鎚 40,000》這些由《沙丘》啟發而成的後世作品,都像是《沙丘》系列這條宇宙長河裡的一瓢江水而已。沒有小說能像這個系列涵蓋了這麼多的題材與議題,而且這個系列的六本小說,每一本都在顛覆或超越上一本小說的格局,更大、更壯觀、更虛無飄渺,它絕對能挑戰讀者想像力的極限,但另一方面也向讀者展示了人性的極限:
     
    《沙丘》系列展示人類的多樣情緒,而後分解與剖析這些情緒,將它們放進時間長流之中,看看這些能夠操控人類做出各種舉動的情緒,在時間無情地沖刷之下,如何變質、衰退、轉化成新的樣貌。
     
    我們曾經相信的愛、信任、與忠誠等等信念,也會在錯綜複雜的情節裡,合情合理地轉變成我們認不得的模樣。有人說,偉大的小說最終都會碰觸到佛家思想,而在《沙丘》系列裡,無論是多邪惡的詭計、多正直的信念、多麼難以割捨的愛情與親情,最終都如佛家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照見五蘊皆空」。
     
    就像我們開頭提到的,「彷彿最終身心都變成了一粒砂」,閱讀《沙丘》系列很難不感受到如墜五里霧中的漂流感。赫伯特一定清楚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能陷入的無助感,他在《沙丘》裡留下了這句話,彷彿在安慰讀者們不用擔心,既來之則安之:
     
    「你不能透過停下整個過程去了解這個過程,而必須隨著過程的推進繼續理解、必須繼續參與、並隨著過程進行下去。」
     
    隨波逐流、隨波逐流。你會在電影《沙丘》裡持續聽到這句台詞。
     
    赫伯特對自己設計的世界觀與文字功力的自信心可見一斑,而事實上也真的是這樣,第一次閱讀《沙丘》系列小說時,未必能夠很清楚每個橋段裡真正想要傳達的意義是什麼——你必須了解,要描述一個能看透未來、過去、與無數平行宇宙的角色的心智是多麼困難。
     
    但是,後來的劇情幾乎都能穩穩地接住掉隊的讀者,至少讓妳清楚這些橋段之間的因果脈絡,並且依然讓妳得到該有的感動或心碎。
     
    多年來,台灣讀者一直沒有辦法親近這套赫伯特的曠世巨作:從來沒有台灣出版社出齊全六本的《沙丘》系列——我還記得拿著《沙丘:神皇》原文小說一個字一個字查字典的痛苦回憶。
     
    如今,這片宇宙沙漠終於蔓延到了寶島,這當然是讀者之幸:因為我們有了一個放飛自我的機會。這片沙漠正在招呼著你,吸引你進入一片浩瀚的未知,引誘你拋開所有成見(還有大把時間),陷入、沈迷、困在《沙丘》系列的上下 5 千年的歷史之中,然後樂不思蜀、然後想到赫伯特沒寫出第七本《沙丘》就離世,不禁哀痛莫名。
    (原文刊於《沙丘》小說六部曲導讀附錄本)
    ◈◈◈◈◈◈◈◈◈◈◈◈◈◈◈◈◈◈◈◈◈◈◈
     
    我覺得沒有人能把《沙丘》說得清楚,事實上也不應該說得清楚,那片沙漠的全貌,需要你自己感受……所以本來我很抗拒寫的XD
     
    我昨天說過了,我覺得電影拍得很好。但是,電影畢竟是導演丹尼維勒納夫的一種「個人解讀」,這片沙丘該長成什麼樣子,在你的腦海裡可以是完全不同,而這是你翻開書頁就能在內心開始構建的工程。
     
    這套六部曲終於出齊,第一集書皮是電影海版,堤摩西柴勒梅德無論過去有多帥,這部電影裡他又帥出新海拔。不過,小說原本設計的封面也很美,而這層電影海報書皮是可以自由取下的,一書雙封面的設計真是感恩感謝。
     
    不過我自己私心覺得,儘管六本大書擺在書架上真是氣派氣質,但是、但是、《沙丘》超過七百頁的厚度真的是折煞手腕,我還是推薦看電子書比較環保……不是環保、是「體保」、保護您的玉體。而且誰能帶著七百頁上山下海呢?我用一隻手機,就能把沙丘星帶著走、帶到馬桶之上(每次都用馬桶舉例實在是……
     
    《沙丘》是大王最喜愛的長篇(實在太長了)科幻小說系列,6年前大王第一次寫,陸陸續續地寫到現在,內容乏善可陳,實在沒把握能把諸君推落深坑,可能還讓各位誤會一直洗版。現在終於有機會,大家可以親自品味這個系列,看看大王說的是不是又過譽了🤣。
     
    大家出版 Common Master Press 購書訊息:
    📙 沙丘六部曲【限量書盒珍藏版+導讀手冊】
    🔔 網路通路目前預購熱銷一空,可改訂購 #無書盒一般版套書。若仍想珍藏書盒版套書,9/8正式上市時,可前往全台實體書店購買。

  • 智異山大慘案 在 閱讀前哨站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7 22:16:51
    有 130 人按讚

    📚從今年的書單,特別選評10本好書推薦給你!你在2019年讀過最喜歡的書是哪一本呢?迎接2020年想先讀哪一本呢?
    🔗圖文好讀:https://readingoutpost.com/2019-favorite-books/

    【回顧過去,展望未來】
    距離去年分享2018年最喜歡的10本書之後,剛好時隔一年,回顧去年寫下的文字,現在讀來更有感觸「第一次動筆獻給這種主題寫的竟然是書。對於在而立之年以前,渾渾噩噩不太喜歡看書的我,2018年才培養出閱讀的習慣,有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2019年接續著這個信念,除了保持閱讀的習慣,也將所學所聞整理成實踐心得和簡單書評,先前分享的這篇心得〈養成這3個習慣,一年讀50本書和40篇書評〉也帶來很多意見回饋和熱烈迴響,算是達成了個人的里程碑。今年,閱讀帶給我的感受,是思想上的「煥然一新」。

    以下是今年我閱讀過的59本書裡面,再挑選出10本特別喜歡的書,說明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以及我獲得了哪些思考上的改變。大部分書已經整理成閱讀筆記,底下會附上文章連結,推薦給同樣愛書的讀者朋友們(Google Sheet 書單)。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這本書對我最有幫助的概念,是如何建立「心智模型」(或心智框架)。作者的思考模式,並不是從單點突破,而是像網狀的脈絡,整合不同學科和領域的知識,對於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為了強調跨學科領域的重要性,這句話在書中大概被提過十次:「在手裡拿著鐵鎚的人眼中,世界就像一根釘子。」

    作者還有一個思考模式讓我印象深刻,就是他總喜歡把事情反過來想。例如大部分人好奇的都是: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作者想的卻是:失敗的秘訣是什麼?做哪些事情會導致失敗?又該怎麼避免?應用到投資理財上,就是要學習如何避免失敗的投資策略。

    《高手思維》裡面的這句話,完美地詮釋這個思考模式:「檢驗一流智力的標準,就是看你能不能在頭腦中同時存在兩種相反的想法,還維持正常行事的能力。」我想毫無疑問地,作者就是那種擁有一流智力的人。

    他也極力建議讀者,一定要透過「親自摸索」去搞清楚,而不是透過別人的轉述死記硬背,對那些思想的掌握才會比較牢固。更重要的是,這種樂趣永遠不會枯竭。對我自己而言,消化閱讀的內容後,寫下筆記跟整理成心得,有助於加深理解和強化記憶。

    《一個人的獲利模式》
    我讀完之後最大的震撼就是,我幾乎挑不出什麼缺點,對於裡面提到的觀念也非常認同。這本書的前身是《獲利時代》,讓我非常讚嘆的地方在於,只要使用很簡單的一張商業模式圖,把九個格子的特性和功能搞懂後,幾乎可以解構任何的商業模式。

    這本書則接續這個概念,延伸應用到「個人」,對讀者對自己的內心做更深入的探討。書名乍看之下是在教你,怎麼樣打造自己的賺錢模式。但是更廣義的來說,它真正的功用在於,幫助你找到人生奮鬥的動機,轉換成有機會獲利的模式(無論是金錢或心靈的獲利)。

    讀這本書就像在參加一場研習營,透過步驟的引導,我花了週末兩天時間,慢慢地做練習,每一頁都紮實的去做,最後得到滿意的結果。書中帶你從年幼時期開始回顧,一路檢視自己喜歡與擅長的活動,規劃數年後的生活樣貌,甚至定義自己的墓碑要被刻上什麼文字。

    前頭說這本書挑不太出缺點,我認為關鍵在於,這本書由全球300多位專家, 在論壇上檢閱各章節初稿、提供案例及洞見。因此這本書是集眾人的智慧,反覆修正與迭代優化後,淬煉而成的工具書。推薦給任何對職場或人生有所迷茫的讀者。

    《FBI談判協商術》
    市場上很多關於「談判」或「說服」的書,大多在談怎麼建立關係、培養同理心、雙贏、傾聽,但是在這本書面前,顯得在玩扮家家酒。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作者本身是FBI人質綁架談判的首席專家,他賴以為生的工具就是跟綁匪談判,順利救出還會呼吸的人質。

    這本書的情境跟日常生活買賣用到的談判,例如靠殺價圖個便宜是不一樣的情形。殺價你少殺個100元,想說還好吧,這次就這樣吧。人質談判可不一樣,你談失敗,就是一條人命,甚至好幾十條。所以作者在書裡面提到的觀念跟技巧,可說是集實戰經驗於大成,絕對沒有模糊地帶和妥協空間。

    書裡面分成10個章節,每個章節作者都會用一個實際的談判故事,帶讀者去學習用哪一些技巧,採取哪些步驟。在部分章節裡面,作者也會分享他曾經失敗的悲慘案例,以及失敗之後,FBI重新學到些什麼,改善了什麼。

    這本書傳達觀念,除了包含常見的同理心、真心傾聽、和建立信任感之外,讓我最有收穫的是:「你得懂的透過提問,來營造出對方擁有主導權的氛圍。畢竟,要讓對方自己說服自己,讓對方覺得你想要的解決方案,其實是對方自己的主意。」

    《原子習慣》
    這本書對我幫助最大的地方是,透過書中的步驟,一步步戒掉自己社群媒體成癮的壞習慣,建立持續寫作的習慣。作者在書裡面所教的方法,是經過他多年的實踐經驗,以及對習慣這件事情的廣泛研讀,我敢說對於大部分的習慣改變保證有效。

    作者從「為什麼要養成好習慣」講起,到如何戒掉壞習慣、擁抱新習慣,全書以故事和方法交叉描述,可以視為一本改變習慣的完全指南,手把手帶你建立任何習慣。作者引用了許多軼聞趣事,搭配對應的步驟和方法,讓人讀來不失趣味又能學到東西。

    我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是:「決定你成功或失敗的,不是你的目標,而是你的系統。」這裡指的系統就是每天最微不足道的習慣,經年累月下來,決定了你離目標的遠近。正所謂,建立習慣的過程,就是成為自己的過程。

    但是,成為理想的自己並不如想像中簡單,當我們猶豫著是否能堅持習慣的時候,就是每天內心最激烈的戰鬥。「改變一切的不是重大行動,而是每天生活中最微小的事情。」對於想要在新的一年改頭換面的讀者,這本書是絕佳的良伴。

    《子彈思考整理術》
    今年讀過的書裡面,對我帶來最大改變的,莫過於這本書了。其實寫「日記」這件事情,說不定很多人在做了,但是對我而言是滿高的門檻,且不曾認真看待過。但是「子彈筆記」這個方法,大幅降低了門檻,同時提高了樂趣,還成了一種在網路上熱絡的分享活動。

    怎麼說呢?子彈筆記融合了目標擬定、任務規劃、定期規律省思,集各種必備的工具於一身,完全體現了「追蹤過去,釐清現在,設計未來」的效果。要不是我自己在感情與工作上遇到挫折,恐怕也不會這麼幸運遇去找到這本書,而且認真去實踐它。

    回想當初,在網路上隨意讀到某一句話的時候,恨不得找個地洞鑽進去。那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太害怕去承諾、不曾花時間去定義自己真正想要的。我們拖延了自己的夢想。」現在藉由子彈筆記,掌握有意識、有目標的生活方式,這句話讓我對自己不再那麼慚愧了。

    終於到了年底,我也開始把舊的內容跟目標,轉移到另一本新的筆記,在有形與無形之間,我感受到:「新的人生篇章就要開始了。」還有什麼比隨身攜帶一本筆記本更酷的事?

    《主管這樣帶人就對了》
    這本書是兩位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軍官寫的,講述領導人最重要的特質是擁有「絕對責任感」,背景故事情節則圍繞在伊拉克戰爭。這本書的架構非常簡明,10個章節各由戰爭故事、領導理論、企業案例組合而成,你會從每個章節學到一個重要觀念。

    我自己開始當主管後,深深體會到責任感的重要性。例如,在某一些老闆的身上,你會看到那種有肩膀、有擔當的樣子,這種人總會讓人死心塌地的追隨,奉獻自我且發揮最大的潛力,不會怕自己做了什麼錯誤而被當成代罪羔羊。但有些老闆就沒有這種責任感,當你出了什麼小差錯,絕對第一個把你推出去送死。

    另外,我從書中學到一個很重要的心態,當一個主管,一定要把上級的命令「消化吸收成自己的東西」,絕對不要上面說什麼,你就直接當傳聲筒對下面傳話。人只有在懂得為何戰的時候,才會願意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以及保持最佳的動機。為了達成目標,會採取各種不同的手段,有時甚至充滿創意。

    面對下屬,書中也給我一個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懂得「虛心受教」。遇到比你專業的同事或下屬,虛心跟他請教,不要裝懂,或者擺官架子,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你在玩哪一招。當一個軍官跟小兵問:「你怎麼做的?可以說明一下原理嗎?我不太懂,你可以教大家嗎?」他得到的只會是尊敬。

    《安靜,就是力量》
    這本書帶給我許多心靈上的力量,尤其原本就身為內向者的我,對自己以前不是這麼愛發言,稍微有點害羞,一直是成長與求學過程中的難題。總是會有聲音告訴你,你要外向一點,你要活潑一點,你要跟大家打成一片。最後就變成了,戴上一張社交的面具,擠出歡笑,去參與人群,去假裝樂在其中。

    讀這本書以前,總會在夜深人靜時,覺得自己好像有點虛假,或者太過客套的自我質疑。讀了這本書之後,看到作者訪談各式各樣的內向人士,聽他們內心的想法與經驗,我才漸漸地感到有點釋懷。原來,「內向不是什麼需要被治療的東西」。內向者有它適合的舞台,也有可以發光發熱的地方。

    若應用到職場,其實外向特質在某些情境仍占有優勢。作者鼓勵內向者嘗試一些舒適圈外的外向活動,例如講課教學、公開演講、主持會議討論。為了達成一些目標,仍值得鼓起勇氣跨出這一步去發揮全力,直到精疲力竭後再縮回安靜的地方,靜下心來享受自己的獨處時間。

    最後,我很喜歡書中對於內、外向的這段描述:「人的性格並不是非黑即白,內外向反而更像光譜兩端之間,我們會因為不同時刻外在環境和內心想法的差異,而動態地座落在光譜中的區間。」最棒的時刻,或許就在於培養出能力,去決定當下的自己是光譜上的哪個顏色吧。

    《為一般人而戰》
    本書的作者是個特別的人物,他是美國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華裔候選人,也是一位成功的連續創業家。但他感受到強烈的不安,知道自己活在玻璃泡泡般的菁英階層中,同溫層之厚讓他難以看到世界正在起火燃燒。他對自己拋出兩個問題「美國究竟發生什麼事?」和「為什麼我會成為這樣的一個工具?」

    這本書會告訴你他為什麼要出來選,以及他在美國的大小城市之間奔波,實地見到、親身體驗到的真實情形。作者非但不會告訴你世界正在變好,反而點出了很多問題,用很紮實的數據去證明,美國社會的崩壞正在發生,而且絲毫沒有減緩的跡象。

    他從實際社會科技的發展狀況看到,自動化大量地取代人力,幾乎是不可回頭的趨勢。人工智慧將掀起的革命,也會顛覆藍領甚至白領階級的許多工作機會,但這些工作正在大舉消失。還有個有趣觀點,並不是每個工作都很適合人類,有些完全規律化、一成不變的工作,根本不符合人性,更不用說提供人生意義。

    他的解決方案,是全民基本所得、機器人税…等,也列舉出執行的方針,期望改善這個社會的基本體質。無論你是否支持他最後的政見,都非常推薦讀這本書,看他爬到山頂看到了什麼景象,也看他文字間流露出的人性關懷,這是機器人和人工智慧不會提供給我們的。

    《垃圾場長大的自學人生》
    這是個乍看之下,非常令人匪夷所思的真人真事:一個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美國女孩,透過自學而成為劍橋大學歷史博士。發生在作者身上的事情,讓我感到不可思議,怎麼會出了車禍,嚴重燒燙傷,甚至都頭破血流了,父母還堅持不讓自己的家人到醫院接受治療。

    作者在原生家庭成長,受到父親不斷地壓抑、貶低、以及喜怒無常的對待,母親想挺身而出但總缺乏最後一絲勇氣,還有會對她施虐的哥哥。她多年來的奮鬥,為的就是要認識世界的道理,去體驗真實的生活,架構出自己的思想和價值觀。

    從小到大,作者被原生家庭束縛著,沒辦法活出自己最真實,最有好奇心,想探索這個世界的模樣。我很喜歡作者突破繭縛後,體悟到的事情:「不要用別人描述自己的話語,來定自己的人生,而是自己去決定生活的意義,掌握人生的最高話語權。」

    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很像進到了一個嚴重扭曲的世界。在這個邊緣世界,從作者的視角體驗她遭遇的一切,去品嘗她的心路歷程,如何承受這麼艱難的心理壓力之下,還能鼓起勇氣探索自我,達到她所謂的蛻變、虛假、背叛。或許,應該稱之為「教育」。

    《以母之名》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當紅脫口秀主持人,他是出生於南非的混血兒,但在種族隔離政策下,不同階級的父母生下他的行為,被判定一出生就有罪。他把種族隔離政策,對自己與親人們造成的傷害,描述地極其深刻,讓讀者身歷其境去感受他度過的荒謬生活。

    另外讓我感到很衝突的地方在於,儘管生長背景是這麼樣的困苦、挑戰、充滿歧視與偏見,但是透過他幽默自嘲的口吻中,我們卻能像個局外人一樣,用輕鬆有趣的態度,去認識這個對我們來說非常陌生的世界。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非常的深刻:「我們總是要別人去作夢,但你只能夢到你可以想像的事情。你從哪裡出生,夢想大小你會因此受限。」我們很可能在狹隘的視野下,就妄想著定出偉大的目標與崇高的理想。

    我可以確定的是,在閱讀的這條路上,會吸取許多經驗和知識的養分,不斷地認識以前不曾見過的光景、不曾想像過的世界、不曾在乎的事情。不要讓自己現在的眼界,成為了思想的無形枷鎖而不自覺。最後,推薦這個笑中帶淚的故事,相信你會從作者的詼諧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溫暖視界。
    -
    分享完我最喜歡的書了!你今年讀過的書最喜歡哪本呢?

  • 智異山大慘案 在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09 07:30:21
    有 440 人按讚

    【女性盛宴】

    女性主義裝置藝術代表之作~《The Dinner Party》

    布魯克林美術館除了豐富館藏和精彩特展之外,館內四樓另有伊莉莎白.沙可樂女性主義藝術中心( Elizabeth A. Sackler Center for Feminist Art),館中最著名作品為女性主義藝術先驅Judy Chicago(1939-) 於1974-79年創作出的作品《晚宴》(The Dinner Party)。

    《晚宴》堪稱20世紀70年代女權主義重要標誌,也是20世紀後半藝術發展里程碑。這個單面長度約15公尺的大作,包含連成一氣共39個座位組合而成,如金字塔平台的三角桌,每個座位都紀念一位歷史上重要的女性。Judy Chicago以女性生殖器特徵作為女權象徵和設計雛形,製作出29套餐具,其餘10套則以各人特質另採不同呈現。

    被39張桌子圍起來的中央三角形磁磚地面上以金色顏料寫上999位歷史上知名女性的姓名。

    在參與盛宴的的39位女性中,有我們熟知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美國代表性畫家Georgia O'Keeffe(1887-1986)、美國詩人Emily Dickson(1830-1886)、英國作家Virginia Woolf(1882-1941)、斬下敵人首級的猶太英雄Judith,基本上只要沒有列出存在年代,即是傳說中人物。

    ========================

    還有幾位也讓我非常感興趣:

    Sophia:女性智慧最高等形式,是女性世俗力量轉化成純粹精神層次的呈現。

    -----------------------------------------

    亞馬遜女戰士Amazon:希臘神話中驍勇善戰的女性族群,2017年上映的超級英雄電影《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就是以亞馬遜戰士為原型。電影情節當然改編了很多,而女性主導的亞馬遜社會至今也還是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相當感興趣,試圖挖掘出更多資訊。

    -----------------------------------------

    Boadaceia(c.25-62):又稱布迪卡(Boudica 或 Boudicca),羅馬帝國時代英格蘭東部部落女王。原本是王后,在丈夫去世後繼任成為女王,帶領不列顛眾部落反抗羅馬軍隊。可惜終究戰敗,因不願被俘虜而服毒自盡。一直要到西元五世紀初,羅馬帝國自己都分崩成東西兩部後,才放生不列顛尼亞行省(Roman Britain)。直到現在,布迪卡女王仍是英格蘭文化中相當重要的象徵。

    -----------------------------------------

    Hypatia(c.370-415):希帕提亞(古希臘語:Ὑπατία)是希臘化古埃及的著名數學家、哲學家和科學家,活動範圍在東羅馬帝國埃及行省亞歷山卓港,為當時盛名在外,聲譽廣播的新柏拉圖主義學者。希帕提亞不只研究也講學,許多人慕名而來拜入門下。

    因其學術與道德上的成就極為受後人景仰,文藝復興大匠--拉斐爾鉅作《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 ,1509-1511)中那位白衣女子,被認為很可能就是她的身影。

    但不幸的是當時羅馬帝國境內基督徒已開始瘋狂攻擊異教徒,不僅全世界最大的亞歷山大圖書館被毀,希帕提亞也很可能因異教信仰和其廣大影響力,受到教會和暴民迫害,最終慘死於暴民之手,甚至有學者認為她是基督徒殘害〝女巫〞慘案中的首位受難者。

    -----------------------------------------

    Theodora(508-548):狄奧多拉皇后為拜占庭帝國皇帝查世丁尼一世大帝(483-565)的皇后,與丈夫共治帝國。狄奧多拉雖說出身卑微但意志非常堅定、具備高度領導和決策能力之外,也是從她開始推動改革,為婦女爭取更多權利,比如合法墮胎和繼承財產權等等。

    -----------------------------------------

    Eleanor of Anuitaine(1122-1204):亞奎丹的艾莉諾,先是法國卡佩王朝路易七世王后(1137-1152),後來又成為英國亨利二世王后(1154-1189),在平均壽命大約30歲的中世紀,她卻活了82歲驚人的長壽。能夠成為兩國王后,良好的出身家事和美貌魅力自然不可少,但艾莉諾最著名的是她高明政治手腕和眼光,即使丈夫死後仍為兒子運籌帷幄。

    據說艾莉諾在宮中設立『愛情法庭』(Courts of Love),為騎士解決感情與情人之間的困擾,並改善男女交流與關係,也因如此,艾莉諾的一生長期以來被視為12世紀浪漫傳奇與騎士精神時代的縮影。

    -----------------------------------------

    Christine de Pisan(1364-1430):克里斯蒂娜.德.皮桑雖出生於威尼斯,但因父親是法王查理五世皇室占星師而在法國宮廷中成長。為首位法國專業女作家,著有數部原始女性主義作品。

    -----------------------------------------

    Isabella d'Este(1533-1603):伊莎貝拉.迪埃斯特為文藝復興時期貴族女性,頭銜是曼圖亞侯爵夫人,是當時重要藝術贊助者、時尚領導人,也是極富才能的政治家,政治手腕甚至比男人更出色。她在丈夫曼圖亞侯爵被俘虜時,對內安定國政,對外發揮外交長才,成功拯救另一半。

    即使在丈夫外遇和去世之後,仍英明領導政務,提升國家地位,繼續為兒子們籌畫前途。伊莎貝或許是文藝復興時期活得最燦爛的一位偉大女性。

    -----------------------------------------

    Anna van Schurman(1607-1678):安娜.凡.舒爾曼是荷蘭藝術家、神學家、語言學家,據說受過良好高深教育的她精通14種語言,包含拉丁文、希伯來文、希臘文、阿拉伯文與古敘利亞文等。除了超強學習能力與廣博才華,她最廣為人知的事蹟是著書提倡女性教育權,認為女子應享有等同男性的受教權利。這在當時是多麼先進的觀念!

    -----------------------------------------

    Caroline Herschel(1750-1848):卡洛琳.賀歇爾是出生於德國,成名於英國的天文學家,也是首位發現彗星的女性,在被男性悉數盤據的天文學領域中,實在是相當罕見。卡洛琳曾觀測發現過8顆彗星,也埋頭彙整2000個星雲列表,她在天文學上的努力和成就讓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在1828年頒予金獎章,並推選她為榮譽會員。

    值得一提的是,卡洛琳在10歲時便因罹患斑疹傷寒而中止發育,直到成人,身高都只有130公分,或許也因此讓她終身未嫁。幸好她有個好哥哥,引導她進入宇宙世界的德國天文學家威廉.賀歇爾(Frederick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威廉曾發現天王星,被稱為『恆星天文學之父』。

    在威廉的引導和栽培下,卡洛琳不只見識到浩瀚星空的奧妙,也學習代數、幾何學,為天學志業奠定良好基礎。在英王喬治三世1782年聘僱威廉成為皇室天文學家之後,卡洛琳也在1787年接受喬治三世邀請,成為威廉專任助手。雖是身量比常人嬌小許多,但卡洛琳探索宇宙的雄心壯志卻是廣瀚高大!

    卡洛琳後來以97歲驚人高齡逝於故鄉漢諾威。

    ========================

    你看這些女子的故事是不是都精彩得足以各自書寫獨立篇章,透過專文論述好好認識她們?

    觀看這些作品,恍若透過藝術家之眼瀏覽人類文化史。除了顯示女性在長期被男人宰制的history中如何寫下屬於自己的hertory,也可觀察這件20世紀最重要的女性主義藝術創作的藝術表現形式。說實話,有幾位重要的女性歷史人物,還是在逐一研究過桌上每件作品後才有更多了解。

    另外若是以Judy Chicago挑中的這些創作主角看來,共同特點就是都具備了智慧學識、堅毅勇氣與獨立思考能力,多少也反映出藝術家心中理想女性的憧憬以及偏好。話說回來,無論古代或現代女性,暫不論外表追求,這些不也都是讓人嚮往也很必要的質素嗎?

    其實無論是否為女性主義認同者,光是這一番看下來,出現的歷史人物就已經讓人覺得很有趣。想必藝術家在創作之前做了許多功課,這是對於自我的要求,也充分顯現對創作的負責。因為自己認真看待,才有可能成就獨特性。

    《晚宴》不只提醒我們女性曾創造的歷史軌跡,也呈現藝術創作的講究與價值。布魯克林美術館將這整件作品置放在獨立空間,加上燈光配置,營造出眾多重要女性人物參與盛宴的氛圍,盛大隆重卻親暱溫暖,這番交織著精采歷史人物和故事的作品絕對可以激發觀者想像並深刻感受!

    ========================

    此為常態展,有機會來紐約,值得專程前來共同參與這場盛宴。何況布魯克林美術館規模僅次於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少了看熱鬧又擁擠的觀光人潮,其實更為在地化,並且常舉辦眾多精采特展,都值得好好看細細看。

    #布魯克林美術館
    #想聽她們的故事請+1

    圖片來源 : Junie Wang & 網路

    《Copyright © 2019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