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景美小六越南小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景美小六越南小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景美小六越南小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景美小六越南小吃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去世界玩。說走就走!,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平常在家打開電視,不是停在日本台就是TLC旅遊生活頻道,帥哥廚師、波登、奧利佛、度假天堂、決戰時裝伸展台,從美食到世界旅遊,就像我的無國界旅行知識充電站,不間斷看到世界各地的風景、美食、文化,"總有一天我要去這裡",也讓我在旅遊清單中不斷加入 LIST。而在這段不適合出國的日子裡,更是假想自己跟著這...

景美小六越南小吃 在 ??貪吃雪寶❄️オラフ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03 14:46:27

- ⬅️⬅️⬅️左滑看更多⬅️⬅️⬅️ More and more pho, Taipei 🍲 #越來越pho/台北 文山區 好久沒來萬隆吃飯了😆 舊住處的斜對面過去是人氣店「#六村麵食館」 後來店主在羅斯福路上開了間「越來越pho」 延續六村質感、微文青+微貴(?)的風格,生意一直滿好的,這次終於...

  • 景美小六越南小吃 在 去世界玩。說走就走!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19 18:00:03
    有 114 人按讚

    平常在家打開電視,不是停在日本台就是TLC旅遊生活頻道,帥哥廚師、波登、奧利佛、度假天堂、決戰時裝伸展台,從美食到世界旅遊,就像我的無國界旅行知識充電站,不間斷看到世界各地的風景、美食、文化,"總有一天我要去這裡",也讓我在旅遊清單中不斷加入 LIST。而在這段不適合出國的日子裡,更是假想自己跟著這些節目的主持人一起神遊,像是我一直想去但還沒能出發的越南,這一季由越南裔名廚 #阮盧克 帶大家體驗越南鐵道行,搭乘越南「統一高速鐵路」進行 10 個城市尋味之旅,從胡志明市膾炙人口的市井小吃、大叻充滿法式的殖民風情、峴港壯闊的海岸線到沙壩絕美的高原梯田,還有親自嚐試製作特色料理這一PART我也好喜歡。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喜歡旅行,2020先一起累積出走筆記吧~BTW,我好喜歡越南料理的春捲、河粉、三明治啊!😋!

    《#阮盧克的越南鐵道行》

    📺 旅遊生活頻道 - TLC Taiwan

    🎯8/15-9/12 每週六晚間 9 點

    🎞預告:https://youtu.be/aQK1isBwXpo

  • 景美小六越南小吃 在 廖小花的隱性台灣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12-29 09:11:27
    有 884 人按讚

    〈有好多台灣女兒!——小六越南美食店老闆娘阮阿姨的故事〉

    #臺灣街頭越南美食店的老闆娘們#

    晴朗的月夜抬頭望天,不知不覺又是月圓之時,距在廣東和家人共度中秋已過去了三個月。說到離開家鄉,臺灣有一群異鄉女子,隻身前來,在臺定居並開始全新的生活,她們是越南籍配偶。

    內政部統計,2019年臺灣的外籍配偶數達55萬,其中越南籍佔比人數逐漸上升。街頭雨後春筍般出現的越南美食店,訴說著臺灣的多元與多姿,店內勤勤懇懇操持生活的越南籍「媽媽」們,更增添讓這片土地的生機和活力。

    陸生在臺灣感受到的多是溫暖和感動,但我們只是「短暫過客」,而她們,不是路過,而是下定決心在此安頓,感受又有什麼不同呢?一起走進她們的故事。

    #爽快地答應採訪#

    這裡是熟悉的景美夜市,小雨淅瀝,我們駐足在小六越南小吃店門前,透明櫥櫃裏豆芽菜、洋蔥、九層塔等各色材料塞得滿滿的,澎湃而隆重,蒸汽不斷從鍋裏湧出,順滑白膩的河粉在其間齊刷刷地浮起,正值晚飯時間,兩個越南姐姐忙得不可開交。

    前一個約訪對象的臨時拒絕,我們受了不少打擊,玻璃架內懸掛著好幾只長脖子鴨,看著它們垂頭喪氣的樣子,我的太陽穴更腫脹了。

    搓著雙手試探著:「你好,我們是世新大學的學生,我們想要瞭解...」其中一個姐姐轉過身來,「吃什麼?」順手把菜單遞給我,看來,她們大概是沒有聽懂...

    正準備放棄,「怎麼了?」一位陌生阿姨說話了,她前額發絲上霧滿了雨星,穿著雨衣停在門口好久了。直覺告訴我們,老闆娘!趕緊介紹自己的來歷,沒想到阿姨一下子就答應了採訪,甚至都不等我們解釋採訪目的,「我知道,你們是那個大學(世新)...」太好了!我們很快決定了採訪的時間和地點,後天見!

    #客人很多,阿姨一個人招架#

    第二次來就是正式採訪,當時同時有接近十位客人,其中三桌是前腳接後腳進來的,今天一位員工臨時請假,阿姨只好一個人招架,「太忙了!你們等我一下!」

    從前經過這家店,我就對總是塞滿一整櫃子的菜末印象深刻,阿姨告訴我們,準備這些要花好幾個小時呢,提前切好,不然忙起來沒空細細地切菜。菜末壘得高高的,像電影院外的機子裏爆開的米香,多得要炸出來。「阿姨這些可以用多久?」「一天就可以用完!」看來不需要擔心阿姨的生意⋯

    #人力碎冰#

    因好奇,我們點了一杯越南風味的「煉乳咖啡」,不久後聽到後廚傳來砰砰的聲音,只見阿姨手捏一個灰色的布袋,不停地往桌上敲,還用小錘子砸。咖啡送來,看到一整杯碎冰時,才明白怎麼一回事。店裏沒有碎冰機,而餐廳不主打賣咖啡,沒必要額外購置。阿姨只好每次都「人力碎冰」。

    阿姨做越式河粉很拿手,「之前我經營的是越南小吃,在前面那家。」景美商圈越南小吃很多,經過考慮後決定主打鴨肉,「牛肉河粉每一家都有,賣不一樣,特別。」

    兩個臺灣客人結賬的時候還特別跟阿姨比贊:「好吃!」阿姨笑得很燦爛。那笑容裏不僅僅是做成了生意,而是有著其他的內容,但我們暫時還勾勒不出來。

    #賣花生的師父#

    採訪間,來了一位著灰袍的師父,師父走到客人身邊開始展示手上的香菇和花生,客人擺擺手,阿姨立馬過去,大概是不想客人為難。她問師父花生多少錢,師父說一罐200,是賣三碗河粉的錢,阿姨沒有考慮太久,從師父手中接過來,便走向櫃檯。

    #改變生命的跨國姻緣#

    送走了師父,阿姨按照我們的指示,坐在攝影機前面,今天她沒有特別打扮,如往日樸素,沒塗抹脂粉,彎彎的眉毛下,眼睛亮晶晶,笑起來臉上會有兩顆小蘋果。

    她主動向攝影機打招呼:「你們好!我姓阮!我的名字是子怡。」經瞭解,原來阿姨並不是我們想像中透過仲介嫁來臺灣,而是有一段綿長的相熟相知相愛的故事,她和先生在越南的一間工廠認識,相處五年後,他們決定結婚,阿姨也就隨先生來臺生活。

    當問到會不會不捨得家的時候,阿姨的眼眶紅了,「會啊,剛來的時候一直哭。」一個年輕女子,背井離鄉來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不認識字,不會講中文,其中的困難和心酸可想而知。

    #相信緣份的阿姨#

    那為什麼有勇氣嫁給先生呢?阿姨莞爾一笑,像個羞澀小女孩,「緣分嘛,他那麼遠來越南,怎麼會認識他,那麼多人怎麼會都沒有(認識)就找到他?佛家說有緣才能在一起。人就是有這樣的緣分,今天你們跟我也是有緣分,所以你們這樣說我就馬上接受(採訪)。」

    冬至前夕聽到這樣的話,
    真是比吃一大碗湯圓還甜還暖啊!

    #為台灣客人調整高湯味道#

    阿姨曾經有在別的餐廳幫忙,幾個朋友聚在一起,有人說這麼好吃的東西,為什麼景美沒有呢?她就下定決心要自己開一家。

    為了適應臺灣人的口味,阿姨做了一些調整,例如減輕辣味,增加臺灣特有的調料如九層塔等。「我們來臺灣賣越南的河粉,也要有所調整,不能說全部都是越南的。」

    阿姨說最重要是高湯,「如果是客人介紹的話那就百分之百人家喜歡吃,喝湯的話(她)會問:「這個湯可以嗎?」然後客人就會說「很好吃」,這樣子。」

    #開餐廳的意義#

    開越南餐廳對自己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只是例行公事一提,沒想到得到了一個最可愛的答案。

    「因為大家吃飽,吃得開心,可以有力氣幹活,我覺得這樣很開心。」

    真好。

    阿姨的中文雖然流暢,但畢竟不是母語,辭彙量有限,但是跟她交談的過程中,我們總是被她的智慧和真誠打動,她用最簡單的話說出了世間最深的道理。「讓人吃飽,有力氣幹活。」

    沒有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說為生活為養家,而是說讓來的人吃飽可以幹活,多麼坦誠和懇切啊,思考問題從對方的角度出發,不正是佛家「為眾生」精神的體現嗎?我忽然了明白剛才臺灣客人比贊時阿姨的心情。

    #做人不會失敗#

    當問到店名「小六」時,阿姨坦言這是姐姐的名字,這家越南小吃是剛接手不久的,「我本來經營的那邊是子怡,不想同樣,不然大家走錯,那好吧就叫小六。」 之前那一家已經開了八年了,但是因為一些不得已,轉讓了,雖然如此,有很多客人因為懷念阿姨的廚藝,發現她不在原來的店裏後,也追隨到現在的小六越南小吃。

    「還是很開心,之前經營牛肉河粉,我沒有在那邊大家也不去,發現我在這邊馬上就來。我就覺得很感謝很感謝,人要有福報才能遇到這樣的事情。也是有做人的道理才會這樣,心裡覺得很開心,表示做人不會失敗。」

    我們說阿姨你這家一定能再開八年以上!
    阿姨被我們逗笑了。

    #對臺灣一顆感恩的心#

    我們提到剛才那位師父,問為什麼要買那一罐花生呢?阿姨說師父們化緣非常辛苦,雖然這間店並不是賺很多錢,但是能幫就幫,「師父來,我們本來是要供養,(既然)沒有供養,可以幫助就幫助,有買就是我的心意,讓師父提早回家。」

    阿姨從前在越南就是虔誠的佛弟子,來到佛光興旺的臺灣,一定有冥冥中的機緣。「我有去學打坐,去中臺禪寺禪修,已經一學期,我覺得還不錯。很多那邊(的人)都很關心我,會打電話(過來),我覺得很不錯。」

    阿姨說自己對臺灣真的很感恩,生活中要辦手續,她看不懂中文,會有人耐心地教她。「每件事不知道都會問,我看不懂檔,會有志工服務,遇到什麼事情大家都很幫助我。」「因為阿姨,你,現在也是臺灣人了啊!」「是啊!我也是臺灣人了!」

    人的溫暖可以補制度和現實的缺,所有硬邦邦的條條框框,都因為在臺灣遇到的人,變得不再那麼冰冷了。

    「一開始不習慣,國語啊什麼都不會,什麼事情都忍受下來。沒有朋友,一個女孩子才二十歲出頭,什麼話也不太會。會但是不敢講,怕人家聽不懂,就是很不愉快,很想家,很想家。」過去的時光歷歷在目,阿姨忍不住流下眼淚。

    「除夕那天我會哭,想到大家都是回家,但是我要回婆婆那邊。我覺得還是自己的家比較好。」

    阿姨擦乾眼淚,「但也是慢慢來,交朋友,出來工作,認識臺灣人,(他們)就帶我出去,介紹我這個、這個,慢慢才懂。(後來)國語比較敢講,比較會講。

    現在(國語)比較不好,因為常跟越南人講話,講越南話比較多,我女兒說媽媽,你國語越來越不好了餒!哈哈哈哈哈!」說起女兒,阿姨爽朗大笑,幸福藏不住。

    「來臺灣做生意也有困難,也有堅持不下去。每次遇到事情我就覺得這是給我一個學習(的機會),教我懂得外面的生活。」阿姨在臺灣並不是一路順遂,張羅自己的餐飲事業對當時的阿姨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人的路不會一直都這麼順利,會有很多...」「很多挫折?」阿姨笑著點頭。「路不可能那麼平給你走,也有洞給你掉下去,你掉下去你爬上去,你才知道這個路是怎麼樣的。現在在臺灣已經二十幾年了,我覺得懂很多,我也很感謝那個人討厭我,讓我成長,讓我懂得怎麼做事。也感謝有好人來幫我,貴人一直幫我。」

    阿姨的語氣很平靜,面對逆境和「冤家」,選擇圓融和坦然,是這樣柔軟慈悲的心,使她前行得更篤定、堅強。

    #阿姨和她的臺灣女兒#

    阿姨來臺已經二十多年了,甚至比兩個土生土長的組員在臺的時間還久!阿姨有兩個女兒,大的那個都上高中了。談到學業,阿姨說不會給孩子們壓力,因為那是她們的人生,「我不認識中文,不會寫!不能逼她,她好是她的,不好我也不曉得怎麼辦,因為我不懂怎麼教。」

    我們問是否會去開家長會,阿姨說一般是爸爸去開。「學校拿的單子我也看不懂,就是靠爸爸比較多。」

    如果可以跟女兒說說話,會想對她們說什麼?阿姨深呼吸,「希望她要健康,不要學壞,就不會讓我心那麼疼。」

    這一番話,其實是天底下所有母親的心聲。工作很忙,總覺得對孩子關心不夠,想到這,她眼眶再次泛紅。

    阿姨開店請了一位工讀生妹妹,「我就把我的工讀生像(當作)女兒一樣,以後我女兒去上班,人家也能對她好,對人家好,人家就對我們好,希望我的女兒會遇到好人。」

    「我們的心如果善良的話就不會遇到困難。」當初接受我們採訪,也是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女兒未來也有可能因為功課需要幫忙,希望她在求助的時候不會被拒絕。

    「如果我女兒跟你們一樣,要做功課(怎麼辦),我一定會讓你們做好,我就想說你們好像我的女兒一樣,在外面遇到功課想,阿姨就盡量能幫助你們。」

    阿姨的世界原來那麼簡單,
    「好人有好報」。

    我不得不佩服眼前這個說自己沒有文化、不懂教小孩的人,她的內心世界遠比我想像中豐富得多。在她看來,善良的心念是一個無遠弗屆的循環。現代社會,不就是需要這樣的循環。需要彼此包容互相關愛嗎?

    小六越南美食店的阮阿姨,用最拿手的越南小吃,為來往的每一位不分國籍和身份的客人帶去溫飽,幸福和快樂,善待生命中每一個人,或許沒能改變全世界,但她確實改變了每一個如我們一樣無意間闖入「小六」並認識她的人。

    #天空#

    阿姨在臺灣有自己的「越南朋友圈」,保留原有的飲食習慣和語言文化,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很高興見到她在臺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生根發芽,靠雙手創造全新的生活。

    女兒們一定會為此感到驕傲,自己的媽媽有著野草般的蠻勁和耐力,勇敢堅毅地在異鄉闖出一片天。

    臺灣並不完美,但是這裏的人們張開雙臂擁抱每一位「異鄉人」,島嶼不大,每個人或深或淺地有著某種關聯,彼此珍惜,彼此善待,彼此愛護,臺灣美,大概是因為如此吧。

    2019.12.28
    景美夜市
    廖小花

  • 景美小六越南小吃 在 BREAK POINT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5-07-28 21:25:00
    有 7 人按讚


    你是不是常常因為種族歧視或偏見,
    就對這些人有不好的態度呢?

    台灣人常常自詡是善良熱情的,然而,這是真的嗎?一個長居台灣的英國友人就曾直接告訴我:「台灣人並沒有對所謂的外國人熱情,而是只有對白人而已。」網路上甚至許多所謂西方人在台灣的社群網頁,直接點出台灣人嚴重的種族歧視。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第三代華人,有英語教學碩士,來台灣應徵幼兒園英語教師,卻被直接回絕,理由只是:「你不是白人,家長希望看到小孩給白人教。」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200749235809478&set=a.1236188121054.30243.1719763981&type=1

    世界最美的風景

    在一家連鎖藥妝店,兩個來自菲律賓的移工在二樓藥品部想選購東西,她們兩個看不懂中文,用英文跟店員詢問。那是個女店員,她看到兩個菲律賓人叫她,臉上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她沒有回這兩個菲籍移工,她轉頭向另一個同事說:「你來講,我不想跟她們說話。」我看到這一幕震驚極了。我觀察這兩個移工很久,她們似乎也有感受到自己受到的不友善待遇。

    下了樓梯,她們準備去結帳,我就在隊伍後面繼續觀察。她們又用英文像櫃台店員詢問折扣,這個店員更不耐煩了,她直接用中文講說沒有什麼折扣這種事情。輪到我了,那店員的臉龐露出一抹跟剛剛完全不同的微笑,很誠懇的問我需不需要辦張會員卡,或者要不要加價換購折扣商品。我愣住了,我不知道為什麼我何德何能能享受這樣的尊榮待遇。是因為我身為台灣人嗎?不,我想不是。

    出了那家店,那兩個菲律賓女孩繼續聊天,我聽到她們講電話,用流利英文跟朋友對談,原來她們根本不是移工,她們兩個是來台灣找朋友的大學生。這時候我也羞愧了,我忽視他們身上時髦的穿著,只因為她們的菲律賓外表,就認定她們是移工。我愣在那門口,有點不知所措,原來我也是歧視的共犯。我一直以為,我是非常有國際觀的人,我才發現,那只是我的幻想。

    讀歷史系的我,以前常常沾沾自喜,因為我了解很多西方國家的政經局勢跟歷史背景。我可以跟同學吃飯時滔滔不絕的講起烏克蘭跟俄羅斯的愛恨情仇,以及俄羅斯怎樣從基輔羅斯經過彼得大帝以後變成東歐甚至世界強權。我喜歡跟同學分享我對德國歷史的喜好,告訴他們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奇聞軼事。甚至談到拜占庭滅亡後西亞局勢的轉變。因為我讀大學時學過這些,這些西方的歷史,我可以選到中東歐史,甚至歐洲的身體法制史這種冷門學科;我知道羅馬人對奴隸的法律觀,我卻不知道寮國的首都在哪。

    我在學校時完全不了解東南亞,因為當時太少機會了解。我在學校從來沒學過越南曾經被中國統治一千年,到五代時才獨立。我也不知道清邁原本是個獨立王國,被緬甸入侵過,後來跟泰人聯合驅逐緬人,成為泰王國的屬國,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正式被曼谷直接統治;比起曼谷,清邁人跟寮國更接近。我不知道越南南部曾經是個印度教王國占婆,一直到近代才被北方的安南王國所滅。我也沒聽過元朝的真臘風土怎樣詳細記載柬埔寨的地理人文史料。

    在這個距離菲律賓飛機航程只有兩小時,越南不到三小時的小島上,比起研究西方的學者,很少東南亞專家,幾乎沒有什麼東南亞通識課程。當每年有幾乎3,000個高中生在選修德語作為第二外語,想增強自己競爭力時,卻不知道在台灣德國人不超過1,000個,而且德國是歐盟最高比率能以英語溝通的國家。而從家鄉來台灣的越南移工卻有十萬人,加上新移民跟其後代,台灣越南人將近四十萬;光是越南人,就逼近原住民總數了。當很多有為的年輕人每天看BBC跟CNN,試圖了解國際局勢,知道西方政經變化,討論希臘負債問題,伊斯蘭國暴行,卻很少人知道,就在這幾天年度「香格里拉對話會」亞太安全會議在新加坡舉行,會中各國代表對中國填海造陸表達不滿。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所謂國際觀變成用西方的人角度去看世界。伊斯蘭國的確是世界大事,但不只遠在幾千公里外的燒毀古蹟暴行需要被關注,就在我們南邊幾百公里的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抵達日本會見安倍要聯日抗中也值得我們了解。但是台灣的新聞可以說隻字不提,全然不知。台灣的國際新聞通通都是翻譯西方媒體,一個在東亞的國家,卻是用歐美的眼光看世界,這不是很荒謬嗎?我們把自己困在這島上,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在泰國,從小就會教育東協各國的知識,讓孩子知道自己身在一個各國密不可分的世界,甚至到大學,布告欄都會有東協十國簡單會話教學。我在清邁的書店驚訝他們的童書竟然是東南亞各國的傳說故事。東南亞國家知道彼此是亞細安大家庭的一份子。在學校時的歷史,就會介紹其他鄰國的情況,文化,政經局勢。到了各國的節日,孩子們會穿上鄰國的服飾,體驗該國習俗。

    在這個天真爛漫的小島,歷史教育卻始終圍繞在有沒有夠本土化,要用中國中心觀還是台灣主體優先。沒有人提到另一個重要的盲點,台灣的人文教育,能讓學生了解這個世界嗎?不要說東南亞,就連韓國,也很少台灣人知道,韓國曾經在漢唐時統治過數百年,而李氏朝鮮的冠服,其實就是明代的禮制。台灣人對韓國的了解,都是從韓劇跟韓流衝擊而來。這其實是很值得反思的。

    台灣人常常自詡是善良熱情的,然而,這是真的嗎?一個長居台灣的英國友人就曾直接告訴我:「台灣人並沒有對所謂的外國人熱情,而是只有對白人而已。」網路上甚至許多所謂西方人在台灣的社群網頁,直接點出台灣人嚴重的種族歧視。一個在美國土生土長的第三代華人,有英語教學碩士,來台灣應徵幼兒園英語教師,卻被直接回絕,理由只是:「你不是白人,家長希望看到小孩給白人教。」反而許多根本不英語系國家的,只因為他的長相,就獲得青睞。這在西方國家,已經是違法的嚴重種族歧視。

    我一直很好奇,真的有個旅客會批評造訪的國家嗎?台灣真的風景美人善良如此嗎?還是這只是深植在華人心中的天朝思想,當我們沾沾自喜認為台灣小吃多好吃,人民多善良時,會不會在外國人眼中這種自豪其實就跟韓國起源論一樣不可思議?

    連國小生都知道這是個全球化的時代,八十歲的阿公阿嬤都能講出要有國際觀的論點。但是什麼是國際觀?什麼叫做全球視野?如果我們連鄰居長什麼樣子,發生什麼事情都不知道,就算對西方政經局勢有多深刻的見解,會不會只是像住在山邊的,人每天談論大海的廣闊,卻連屋外的樹林長什麼樣子都不知道呢?

    現代化不等於西化,而國際觀也不等於西方觀。我淺薄的認為國際觀不代表自己懂多少外語,要比英文,美國的乞丐絕對贏八成台灣人。國際觀也不代表去過多少國家,造訪過多少地方,大陸土豪大媽也去過幾十個國家。而是最自己身處的世界有了解,知道發生什麼事情。就算只是就坐在電腦前,或者滑著你的手機,你也可以很有國際觀,只要願意去認識、了解就在我們身邊不同的人事物,思考自己在世界的定位,我們才有機會帶著台灣走進世界。

    *後 記:這篇文章六月寫的,隨著七月開齋節突然很多人注意到。有幾個網友留言問說為什麼當時沒有出面捍衛這兩位菲律賓友人,這件事情是發生在半年前了,我當時十分愧疚,事後常常想起這件事情。

    而這篇文章的契機就是因為我在反省自己自以為是的國際觀跟隱藏在心中的歧視心理而不自知。所以有些許朋友指責我文章開頭對菲律賓友人的不作為跟分辨心就是種歧視,我完全接受這樣的指教。因為這篇文章的根本目的就是我自己在檢討我當時內心的歧視心理跟荒謬的國際觀。

    如果你問我現在會怎做?我會告訴你,不管是誰,只要他生而為人,讓我看到受到不平等待遇,我會站出來捍衛跟幫助他,不管它什麼身分地位,都值得被了解跟關心,因為我曾經眼睜睜的看著別人被歧視,卻不敢發聲。我很謝謝那幾個朋友真切的分享,也會繼續記著我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周遭的人有新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