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漢傳佛教宗派」,是對佛教傳入漢地後經本土化過程,演變成對教義、經典及儀軌的不同解釋定義而形成的主要幾個宗派,普遍說法共有十宗。漢傳佛教發展到隋唐時期,佛教已進入鼎盛時期,主要宗派也於此時形成,並得以發展壯大。漢傳佛教十宗的說法大致起源於清末楊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八...
⭕️第370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漢傳佛教宗派」,是對佛教傳入漢地後經本土化過程,演變成對教義、經典及儀軌的不同解釋定義而形成的主要幾個宗派,普遍說法共有十宗。漢傳佛教發展到隋唐時期,佛教已進入鼎盛時期,主要宗派也於此時形成,並得以發展壯大。漢傳佛教十宗的說法大致起源於清末楊仁山居士整理日僧凝然《八宗綱要鈔》,但亦有不同說法,有說應分為十一家的,有說是十三家,但今天普遍的說法為十宗。漢傳佛教十宗中包括了兩個部派佛教宗派,分別為俱舍宗、成實宗;八個大乘佛教宗派,分別為天台宗、三論宗、律宗、淨土宗、法相宗、禪宗、華嚴宗、密宗。此外還有毗曇宗、地論宗、攝論宗、涅槃宗等。【部派二宗】❶ 俱舍宗:為部派佛教(昔稱「小乘」)宗派,又稱小乘有宗,以《俱舍論》為根本依據。其前身為毗曇宗並於此演變而來。唐朝以後,由於漢傳佛教僧團更加重視大乘佛法,俱舍宗因而衰敗。不過,在唐朝時期,由於隨日本遣唐使被派遣往大唐的僧侶多從俱舍宗,俱舍宗在日本發展相對比在中國發達,並延續至今。❷ 成實宗:為部派佛教宗派,又稱小乘空宗,以《成實論》為根本依據。與三論宗有緊密聯繫,所以其並非狹義的小乘宗派,而是一個兼顧大小乘佛法的綜合性教派。成實宗同俱舍宗一樣有傳至日本,並在其中得以發展,並在奈良時期成為日本的南都六宗之一。【大乘八宗】① 天台宗:發源地為光州大蘇山淨居寺,因其創始人智顗常駐浙江天台山說法,故稱天台宗。以《妙法蓮華經》為其根本依據,也稱法華宗。天台宗在朝鮮半島及日本傳習甚多。② 三論宗:以《中論》、《十二門論》、《百論》為根本依據,又稱不真宗。③ 律宗:律宗因著重研習毗奈耶及傳持佛教戒律、嚴肅佛教戒規而得名,為唐朝高僧道宣所創,因其以《四分律》為根本依據,也稱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後在終南山修行,律宗也稱南山宗。④ 淨土宗:淨土宗在日本、朝鮮半島及越南多有很大發展,以《彌陀經》為根本依據。⑤ 法相宗:又名唯識宗、慈恩宗,以《解深密經》為根本依據。屬於瑜伽行唯識學派。相宗則是屬於唯識宗,「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以描述宇宙何以森羅萬象的心識理論為主要課題。⑥ 禪宗: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以《壇經》為根本依據。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與天台、華嚴二宗為三大本土宗派。其核心思想為開悟「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宗主要的活動地區在江南地區,如今在國際當中也有不錯的發展,尤其在歐洲地區。⑦ 華嚴宗:以《華嚴經》為根本依據,故稱為華嚴宗。以杜順和尚為始祖,智儼法師為二祖,法藏法師為三祖,清涼澄觀法師為四祖,圭峰宗密禪師為五祖。宋朝加入馬鳴、龍樹而為七祖。實際創始人是法藏,但傳統上以龍樹菩薩為初祖。因法藏受封賢首國師,故此宗或稱為賢首宗。同天台宗一樣在朝鮮半島及日本有大批信眾。⑧ 密宗:四世紀時出現在印度。以《大日經》為根本依據。在修行方式上而非在教理上有很多不許公開的秘密傳授,及充滿神秘內容的特徵,因而又被稱為密教;而相對於密教,之前的佛教流派包括其他的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則被稱為顯教。它的別名甚多,又稱為怛特羅佛教、秘密教、秘密乘、密乘、金剛乘、真言乘、瑜伽密教、真言宗。【大乘五宗】大乘佛教也說教、律、禪、密、淨五宗。⚫️教:教謂講經說法,注重經教發展,即天台、華嚴、三論和唯識四宗⚫️律:律宗⚫️禪:禪宗⚫️密:密宗⚫️淨:淨土宗。漢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體,以成佛為目的,所有宗派圍繞這個目的行進。日本佛教跟中國漢傳佛教有一些特徵很像,都是雖然宗派林立,但都以一宗為大而浸潤各派,日本的這一派是真言宗,而在中國漢傳佛教的這一派則是淨土宗。淨土宗在漢傳佛教的實際影響多大?當今漢傳佛教體系除了極個別的禪宗道場外,幾乎全部的宗派、寺院、僧侶的實際修行方法其實還是念佛。直接來自印度的有兩宗—唯識、三論。兩派情形很類似,都是根正苗紅的印度固有的派系,也都只是傳承了各自體系的很小一部分,實際創始人也都是當時的大學者兼大譯師,風格上都繼承了印度佛教重邏輯的特點,都是主張通過遣除我法二執而證菩提,三論宗往諸法性空的方向深入,唯識宗往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方向深入。正好是兩個方向。但是偏偏中國人其實骨子裡不喜歡太過於複雜的理論和邏輯推測,導致兩派都相繼傳承斷絕。後來民國雖然一度「復興」,但是似乎只是後人繼續研究前人留下的經論而已,但這兩派從前都是有教理匹配的觀法的,比如唯識就有「五重唯識觀」,而這部分卻沒有能復興起來,那這就好比一個人不會炒菜,就是把能前人的菜譜背下來肚子也不會飽的嘛。但這兩派所代表的唯識、中觀仍是印度大乘佛教的精華,只是作為漢傳佛教的一個具體修行宗派,恐怕就多有不足了。實際上兩派是失傳了。現今雖還有人研究但已經難稱為一宗了。
普賢菩薩特徵 在 漫步在雲端的阿里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普賢象櫻和她的重瓣櫻朋友們!
當普賢象櫻盛開時,意味著阿里山的櫻花即將進入尾聲。
普賢象櫻的花是淡粉紅色,花朵下垂,花瓣30至50枚,通常2-3朵叢生在一起,看起來像捧花。普賢象櫻最大的特徵就是花朵中間會有2根突出的葉化雌蕊,因形似佛教普賢菩薩座騎兩頭大象的鼻子(一說是象牙),這是普賢象櫻名字的由來。
普賢象櫻的花期從四月中旬起,直到四月底都還可以見到,是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最晚盛開的櫻花,今年花況最好的是在阿里山火車站及全國最高7-11(神木門市)。
除了普賢象櫻進入盛開期外,其他的重瓣櫻如紅華櫻、關山櫻、一葉櫻、仙台吉野櫻等,目前仍舊持續盛開中。比較特殊的是,還有一棵掛牌「御所御車返」的重瓣櫻也在盛開中(工作站),近期上山的朋友,可以找看看喔!
分享的普賢象櫻和重瓣櫻花況為4月15日記錄,除普賢象櫻外,部分未掛牌,所以照片只標示景點名稱,歡迎分享交流。
普賢菩薩特徵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公信仰文化|武聖關羽|04 >
關公的神化首先發端於人們對其德行的敬慕,逐漸形成了道德意義上的心理認同。這種民族的認同心理是在社會公德意識主導下發育的,在廣泛的道德實踐中發展的。關公是理想與現實結合的精神寄託,隨著信奉人群的擴大及與道德實踐的交互作用,最終形成了道德與神祗的合璧。
1 .由史實向傳說故事的演化
關公的忠義仁勇在三國時期和東西晉兩朝產生過很廣泛的社會影響,其榜樣化、人格化的故事也隨之流傳,而流傳中的傾向性變化又使得關公的形象更豐滿、更富有人格魅力。成書於兩晉時期的《山陽公載記》曰:「馬超見先主待之厚,常呼先主字,關羽怒請殺之。」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就此事曾作番考注,認為這是民間訛傳,言不經理。其實,馬超這樣稱呼劉備,在當時也極有可能是事實。以關羽對劉備的兄弟感情,馬超直呼劉備字,關羽認為是對其「大哥」的不敬,產生激烈的言行也是常情。這則記述中可以看出民間傳聞已走向故事化。在關公身後的二百餘年中,關公故事不僅流傳甚廣,且有明顯的褒關公、頌忠義的感情傾向。隋朝初,山西解州已創立具有紀念性質的關羽祠堂。這對廣大民眾來說,寄託有所依,祈願有所訴,是直接產生關公神話的口承文學基礎。關公故事的傳播,離不開廣大民眾的參與,也與民間敬慕關公忠義仁勇的傳統心態合拍。當然,這些故事是在相關史實的基礎上產生的,是民間口承文學對史實的通俗敍述和傾向性創作。
2 .關公神話是對傳說故事的演繹
神話是由傳說的積澱經過藝術加工而成的。關公神話是在大量傳說故事的基礎上演繹出來的,應該肯定,它首先發端於民間。關公於覆船山建僧舍故事,是佛門弟子從民間相傳的關公靈異之事的啟發中演繹出來的。傳說是史實、故事經過傾向性加工形成的廣大民眾認同的文學形式。關公神話則是這種故事加工後的具有美學意義的文化藝術品,是對優良美德的傳承。
唐貞元時期,裴度節度荊南,及見玉泉寺殘毀,便發願輸資建寺,其僚屬董侹所撰《貞元重建廟記》載:「將軍姓關名羽,字雲長,河東解人,公族公績,詳於國史。先是陳光大中,智覬禪師者至白天台宴坐喬木之下,夜分忽於神遇,云:『願舍此地為僧坊,請禪師出山以觀其用』。將軍當三國之時,負萬人敵……生為英賢,死為神明」,「至今緇素人寺皆若嚴宮,在旁無敢褻瀆。」唐人於不經意中為今人保留了重要的確切的關公信仰事象:唐代民眾入寺謁拜關公時畢恭畢敬,因為他「生為英賢,歿為神明」。這當然是傳說故事向神話俗演的結果。可以確定,在唐代社會生活中關公已是廣大民眾頂禮膜拜的神靈。成于唐宋間的《佛祖統記》一書中記述了關公與子關平雙雙「受戒於此」 ( 玉泉寺 ) ,皈依了佛門。顯然佛門弟子也敬慕關公的仁義道德,並把關公作為自己教派中的神靈,奉為「伽藍」,與佛教中的「三世佛」、「四菩薩」、「四大金剛」、「三十二神將」一體尊奉,並與「三十二神將」之首的韋馱平起平坐,可見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同化力。道教也不示弱,把關公封為「護國真君」、「協天大帝」等。五代時期,民間除塑關羽神像外,還懸掛畫像以祀之。
3 .關公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
關公文化的產生已越千載,對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成員的思維、行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的社會教化大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信義為本。關公的這種高尚品質充分體現在中國封建社會和現實生活中 ( 包括海外炎黃子孫之間和與其他民族交往活動 ) 。中國人的信義為本、輕財重友是獨具華夏民族個性的特徵之一。做買賣講信義,日常相處講信義。輕財才能仗義,才能在危難中互相扶助,俗謂「買賣不成仁義在」,這是中國商人或社會成員間穩固的社交文化心理體現。
②忠誠為貴。忠君孝親重友是忠誠的具體表現。關公對先主劉備和漢室的耿耿精忠,得四海之譽,受三教之尊,開兩儀之明。後世廣其內涵,忠於君,忠於父,忠於家庭,忠於事業等。忠與誠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不可分割,所以人們在生活中把「忠誠」這個傳統觀念辭彙淳化得更具體、更普遍,實現了社會教化意義上的昇華。
③報效家國。封建時代,士子青燈苦讀,希望得第為官光耀門庭,報效家國。也有的從戎戍邊,馳騁疆場,建功立業。岳母為岳飛刺「精忠報國」四字,體現了當時社會民眾報效國家的心態。不論是封建時代,還是現代,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永恆的主題。關公神勇是歷史造就的,是千百年來傳統文化與民眾的價值取向共同鍛鑄的民族精神,它鞭策著中國人報效家國的社會行為。
另外,海外華人敬奉關羽為「安家保身」的護法神和武財神,這也是關公信仰文化得以傳承古今的因素之一。關公文化的社會教化作用與民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