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朱成志的華山論劍,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
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 在 粘拔的幸福碎碎念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好文給推
「政府付錢讓人靠著福利就能無所事事,他們根本是在羞辱我們這個社會!我們是努力工作的人,卻因為每天工作而被嘲笑!」傑德·凡斯《絕望者之歌》。
作者自序:我雖是白人,但完全不把自己當作是東北部那些白人盎格魯—薩克遜新教徒的一份子(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我屬於美國數百萬蘇格蘭—愛爾蘭裔的勞工階級,而且是拿不到大學文憑的那一群。對於這些傢伙而言,貧窮是家庭傳統,他們的祖先是南方奴隸經濟體系中的臨時工,之後成為佃農,再成為煤礦工,近年來又成為工廠黑手和磨坊工人。美國人稱他們為鄉巴佬(hillbilly)、紅脖老粗(redneck)及白人垃圾(white trash),但我稱他們為鄰居、朋友及家人。
凡斯在17歲就察覺民主黨「言行不一」;在打工時,抱怨「我窮到買不起丁骨牛排,但託山姆大叔的福,我得替其他人買的丁骨牛排付帳」;又說「我實在搞不懂,為什麼我們家得辛苦度日,這種人卻可以靠福利津貼享受這些我完全沒機會嘗試的小玩意」。是的,他打工獲得的微薄薪資,還要扣稅給這些不工作靠領救濟金的人。
根據數據顯示,白人工人階級是美國最悲觀的一群人,甚至比領救濟金的拉丁西語系移民及最貧窮的非裔美國人更悲觀。這群白人藍領不僅生活貧窮困苦、社會流動幾乎停滯,離婚、家暴、藥物上癮更是普遍現象。他們在社會中感到全然的孤立無援,還把這種絕望感傳給子孫,在惡性循下,悲慘似乎成了宿命。
白人工人階級的貧窮率自1970年後開始上升。一項對白人家庭的統計顯示,1970年,25%的白人孩童住在貧窮率高於10%地區;到了2000年,比例已高達40%,在2016年川普參選前,這數字或許已超過50%。這也是除了投給雷根外,一向票投「代表工人階級」的民主黨的白人藍領們,政治傾向轉換成共和黨,促成川普當選的重要因素。
2016年傑德·凡斯(J.D. Vance)的這本《絕望者之歌》,在美國出版後,引發相當大的矚目,並且連續登上銷售排行榜冠軍。左派把它當成川普依靠「民粹」與「吹牛」哄騙無知藍領白人而當選的解釋;而右派則認為這本書闡述了美國工人階級因全球化經濟,製造業外移而失去工作,成為美國社會底層,幾乎無法向上流動。而川普承諾把製造業帶回美國的競選帶給他們希望,事實上川普在隨後三年的施政也履行了他的承諾。
以下是2018年9月白宮網站所列川普政府的成就:
1. 選舉後創造了近400萬個工作崗位。
2. 現在就業的美國人比我們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多。
3. 自我當選以來,我們已經創造了超過40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
4. 製造業就業增長速度是三十年來最快的。
5. 上個季度的經濟增長達到了4.2%。
6. 新的失業申請人數最近創下49年新低。
7. 家庭收入中位數創下歷史最高水平。
8. 非裔美國人的失業率最近創下歷史最低紀錄。
9. 西裔美國人失業率創下歷史最低紀錄。
10. 亞裔美國人的失業率最近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11. 婦女失業率最近達到65年來的最低水平。
12. 青年失業率最近創下近半個世紀以來的最低比率。
13. 沒有高中文憑的美國人失業率創下歷史最低紀錄。
14. 在我的政府下,退伍軍人的失業率最近達到了近20年來的最低水平。
15. 自選舉以來,近390萬美國人不再使用食物券。
16. 對美國工人的承諾使雇主承諾培訓400多萬美國人。我們致力於職業教育。
https://www.whitehouse.gov/trump-administration-accomplis…/…
這本書我前後讀了三遍,中文翻譯版正文前的推薦序讓我覺得啼笑皆非。一個是把書中描繪的貧窮藍領白人與台灣「下港人」類比,並且很老套的說脫離貧窮方法就是「好好讀書」;第二個推薦序則以「階級」論證,並歸咎美國製造業無法面對國際競爭,而流失大量就業機會,也類比台灣的勞工待遇、實質薪資停滯,卻沒提及最重要的因素:製造業為何外移?
推薦序三作者畢業於普林斯頓大學,特別提到寫序前三月回到母校參加校友團聚活動的經驗,她形容過去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活動,當時卻被擠到水洩不通。在一場名為「民粹主義」講座中,有位畢業70年以上的老校友拄著拐杖站起來用沙啞的聲音說,還一邊留下激動的淚水:「我在這裡讀書時,碰到二次世界大戰…我以為,沒有人會忘記納粹的恐怖…但是…為什麼我心目中最偉大的國家,現在會選出一個像希特勒的總統?我們有這麼無知嗎?我們的世界要崩解了嗎?」
這時身旁的許多人,都留下無助跟恐懼的淚水,主講教授拿起麥克風,先請老先生就座,然後說「我可以出作業嗎?所有人,回去讀一本書,叫做《絕望者之歌》。」序者並說,包括比爾.蓋茲、《紐約時報》等,早已將《絕望者之歌》列為理解現代「民粹主義」最重要的一本書之一。尤其對於認為「川普選民」不可理喻、甚至無知愚蠢的眾多高等知識份子們,這本書是超越恐懼、促成理解的一座關鍵橋梁。基於教育工作者身份,序者之後也寫了一大段關於「負面童年經驗」的影響與如何改變。
對於這本書的解讀,我認為這是一個愛國、保守、信仰基督、捍衛尊嚴,信奉透過勞動獲取金錢報酬的族群。因為失去就業機會,他們大多數只能打零工維持最起碼的生活卻不願領取失業救濟金,少數領取失業救助者也常在尊嚴與懶散中掙扎。但很顯然由於長期處於貧窮與極強自尊心,使他們普遍有憤世嫉俗、訴諸暴力解決傾向;而且他們面對問題時,不是採取強力對抗就是退縮。
就地理環境而言,這群「鄉巴佬」生活在大阿帕拉契山脈地帶,深受阿帕拉契亞大山谷文化之影響。這個區域很大,從南部的阿拉巴馬州一路延伸到喬治亞州,再往北直到俄亥俄州及紐約部分地區。他們長期自我封閉,依靠伐木、挖煤而自給自足。但伐木業因破壞水土保持被禁止,煤礦業也因高汙染且不符成本效益而被停礦,居住山區的「鄉巴佬」們生活立即陷入困境。
二戰時興起,從阿帕拉契山區到中西部的工業經濟重鎮開始大移民潮,許多「鄉巴佬」拖家帶眷離開山區前往工業發達的地區去追求「美國夢」,大多數依靠勞力的努力工作者,也達到「中產階級」的經濟水平。但好景不常,在二十世紀末期這場無遠弗屆的全球化浪潮中,整個工業鏈從迅速繁榮,又更迅速衰退,他們猝不及防,夢想破滅、家庭破碎、對未來徬徨不可知,只能依靠衝突發洩憤怒,用槍枝捍衛在外人看起來可笑的尊嚴。
以民主黨及資本家,左派主導的主流媒體、好萊塢娛樂業,這群代表「政治正確」的新自由主義不但在政治、社會、學界稱霸,連帶經濟也是。新自由主義者曾經預言全球化分工及貿易將帶來世界大同與均富,但長期以來這群「鄉巴佬」被東西兩岸的主流社會和菁英階層遺忘、背叛、蔑視,光鮮的「美國夢」跟他們毫無關係。
東西兩岸越是亮麗,中南部就越是黯淡。歐巴馬在談起中西部小鎮上的失業人士時輕蔑地說:「那裡的工作已經流失25年了,沒有新的工作出現……這群人變得忿忿不平也不足為奇。於是他們依賴槍支或是基督教,或者對與他們膚色不同的人感到反感,或通過反移民和反貿易的情緒,來表達他們的挫折。」這種居高臨下、帶有侮辱性的說法,似乎是說,你們的失敗都是自己的問題。這種說法讓美國勞工階級更為憤怒,於是他們成為川普的強烈支持者。
傑德·凡斯的家族來自東肯塔基州的山區,是蘇格蘭、愛爾蘭白人移民,從東岸平地來到山裡謀生,定居在此。這裡曾因伐木業及礦業發展出繁華小城,二十世紀初政府開始保護阿帕拉契山林木,加上煤礦業沒落,廣大居民失去工作機會,經濟及社區發展一蹶不振。隨著二十世紀上半葉鋼鐵、汽車等工業興起,「鄉巴佬」們移居平原地區的新興工業城市,成為大型工廠中裡的工人。他們開始成為城裡人,擁有現代化住宅、穩定的收入、水準不錯的公立學校,「美國夢」似乎近在咫尺。
但二十世紀末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美國的鋼鐵和汽車等工業喪失競爭力,製造業紛紛離開美國,資本大幅移出到人力成本更低的亞洲或南美設立新廠。與此同時,受惠於柯林頓的支持,中國不但獲得美國最惠國待遇(柯林頓將最惠國待遇與人權脫鉤),還加入WTO成為「世界工廠」。正要晉升為中產階級的「鄉巴佬」們,卻被中國的農民工奪去工作機會,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正如1990年代的台灣,台商大舉西進投資,造成台灣產業空洞化,薪資停滯30多年一般。而這群「鄉巴佬」被困在在日漸衰敗的城鎮中,因政府住屋計畫買房又面臨房價大幅跌落,即便售屋也還不上貸款,又找不到新的工作機會僅能靠零工維生。加上公立學校水準不斷下降、家庭破碎、暴力及毒品泛濫,由此形成惡性循環。他們的希望逐漸破滅,被絕望所籠罩。
華盛頓的政客、遊說團體;華爾街資本家、經紀人和律師;被投行炒作,股票扶搖直升的矽谷高科技與網路巨頭;好萊塢的明星、娛樂圈藝人、流行歌手、運動明星等,這些人成為「美國夢」的代表。他們享受到全球化經濟的紅利,錢財如潮水般湧進戶頭。但缺乏製造業支撐的美國內部卻在逐漸潰爛和腐化,而「鄉巴佬」們就是最大受害群體。
有學者指出,歐巴馬任內的政策如減碳、發展綠能以降低暖化速度,立意看似進步,但勢必降低化石燃料使用、增加營運成本甚至關閉工廠。自由貿易協定雖有助全球化與加強與盟國互惠,卻會伴隨「去工業化」及工廠移出,這些政策受害最深的是中西部各州的鄉村小鎮,以及在全球化下工廠大量關門的鐵鏽帶—密西根、俄亥俄、賓州等。美國不分政黨,三位總統柯林頓、小布希到歐巴馬都是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支持者,藍領與中產的反體制憤怒,讓川普在共和黨黨內初選階段輕鬆擊敗以建制派為主的16位參選者。
川普是極少數體察到「鄉巴佬」的憤怒和痛苦的政治人物,他在總統就職演講中說:
長期以來,我們國家首都的一小批人從政府獲得好處,而買單的是人民。華盛頓繁榮了,但人民卻沒有分到好處。政客發達了,但是工作流失了,工廠關閉了。既得利益集團照顧了自己,但是沒有保護我國公民。他們的勝利沒有成為你們的勝利。他們的成功沒有成為你們的成功。……母親和孩子陷於市區的貧困當中,廢棄的工廠像墓碑一樣遍佈全國各地,教育系統資金充足而我們年輕可愛的學生卻無法獲得知識,犯罪、幫派和毒品奪走了太多的生命,也奪走了我們國家太多未能發揮的潛力。
川普上台之後確實扭轉了這種只讓東西兩岸菁英分子受益的全球化趨勢,通過重新簽署與外國的貿易協定,讓更多的工廠和工作機會轉移回美國。中國加入WTO時承諾,在2015年全面開放市場卻沒兌現,歐巴馬政府也視而不見。於是川普開始要求中國兌現承諾,經過多輪談判仍得不到結果,才採取經濟制裁,引發所謂「美中貿易大戰」。但一般美國人民受媒體愚弄,認為是川普獨斷挑起大戰;包括川普上任後,對世界各組織與協定的退群,也是因為那些組織被中國滲透到根子,許多協定只綁住美國和西方國家,中國卻成為受惠方。
凡斯成長過程依賴他的姥姥、姐姐、老師,及女友支持;因加入海軍陸戰隊學會「永不退縮」精神、鍛鍊出體力、耐力、韌性,甚至從海軍陸戰隊的課程中學會理財與如何選擇人生。也靠個人奮鬥及好運,考上常春籐名校耶魯大學,並從法學院畢業擺脫了「鄉巴佬」命運。但他擠身「高等美國人」上流社會行列後,也沾染上左派的「政治正確」,沒投票給川普。他聲稱並不是討厭川普,而是討厭他的說話方式,而川普的說話方式正是他出身「鄉巴佬」群體所認同的。他仍在鐵鏽地帶的鄉親們,聽到川普的競選談話,重新燃起希望,成為川普的熱誠支持者。
但主流媒體不願傾聽「鄉巴佬」們的心聲,更沒料到川普具有如此強大的民意基礎,在2016年總統選舉中與希拉蕊的對決大獲全勝。根據選舉結果,鐵銹地帶幾個中部州的翻盤,至為關鍵。威斯康辛、密西根、俄亥俄、賓夕法尼亞等州,向來是民主黨的鐵票區,民主黨認為工人和工會必然支持他們,而信心滿滿的希拉蕊從未去這些地方催票。
選票開出來之後,這些州全都由藍轉紅,民主黨滿口政治正確、進步價值,視「鄉巴佬」為敝屣的政客悔之晚矣;遂以川普操弄「民粹」與「階級」為由,卻對「鄉巴佬」們的憤怒依然視而不見。而2020大選,這些從川普促成製造業回流而受惠的「鄉巴佬」們,將更堅定支持川普。
下圖為「鐵鏽地帶」廢棄的教堂、廠房、社區與鐵路。
普林斯頓大學台灣校友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歡迎A.C.年代的Paradigm Shifts
Covid大流行已籠罩整個世界逾半年,徹底改變全球人類生活方式,史無前例。早前中國、日本、韓國、澳洲和西歐,似乎已成功遏制疫情,每日確診數字,減至數十、單位數,甚至零。但好景不常,近日全球各地死灰復燃,包括香港、中國內地、澳洲、西班牙,甚至已3個月無新症的越南等等!可能因為隨着社會重開,人民防疫意識逐漸鬆懈?或因被疫情仍未受控的地區、經貨運相關工作人員滲透入去?相信兩個因素都有一點,但最令人擔心的是「聞風喪膽」的第二波,已開始重臨北半球!Covid的季節性不太明顯,但專家相信仍是有的,憑過去經驗,所有大流行都有第二波。但即使有,不是應該等到秋天才出現嗎?如不幸似1918年那次流感大流行,那一次第二波的來臨,從七八月盛夏已開始,且感染和死亡人數,都遠比第一浪嚴重!只盼今浪疫情不會比第一浪更嚴重!
Covid疫情是個歷史分水嶺,亦引發出不同的大趨勢,例如WFH和疫苗研發的催化劑。甚至某些既有的認知,都會因今次疫情而出現paradigm shift(典範轉移)。
(1)近年很多人都高叫着「去全球化」口號,指摘全球化對發達國家的中低下層工人「不公平」,被中國的「奴隸勞工」搶去飯碗,所以西方必須與中國decouple!
Covid大流行令到全球旅遊業突然停頓,去全球化加速成真?國際旅客大跌90%以上,近乎消失。大家仍有點Phantom limb syndrome(幻肢症候群),很難接受不能再出境旅遊的殘酷事實,非常期望可在極短期內恢復「正常」。但據聞航空界內部的估計,最快都需要3年。但想清楚一點,資訊確是實體旅遊的一個局部替代品。
很快,不少人已開始習慣WFH,且享受減少無謂出差,即使山長水遠去開會,很多時候也只不過是呆坐看PPT,其實安坐家中也能做到!最近Alphabet宣布,所有員工,都可選擇延長WFH至明年7月!既顯示他們對漫長疫情的擔憂,亦代表對WFH不會影響生產力的信心。
對需要勞動的工作,例如工程、食物處理和物流等工作,WFH當然不行。即使處理資訊為主的白領工作,分別仍是有的,希望仍能保持八成工作效率(可能太樂觀,哈哈)。SFH(Study From Home)更困難,兒童專注力較短(有說法一歲一分鐘),學習效果比課室差很遠,此外學習群體生活當然也是重要一環。高年班情况會好些,但如唸理科,實驗是最重要的,舉例醫科,看完開腦手術視頻,絕不可當真正實習過!
Ivy League(常春藤盟校)等名校處境更尷尬,這些大學的部分價值來自Networking,同學之間,與名教授和成功校友的交流機會,都很重要。這些關係在宿舍、教室和飯堂容易建立,網上則極難。不少學生已投訴,要求「回水」。普林斯頓「良心發現」,竟自動減學費10%,但哈佛和耶魯則「冥頑不靈」,不單不減,反而仍堅持加價約3.5%!但其實強如他們,私底下仍擔憂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某大學院長曾告訴我,他相信即使疫情過後,網上教育的比例仍必大幅上升,所有人都必須適應。
如果連哈佛都變成一所網上學府,再無實體資源限制,有教無類,為何不變成一家無國界學校,全球收10萬,甚至100萬學生!其實很多大學,都已有數百科目提供免費網上課程,但暫不頒發學位。未來會否演變成類似遊戲公司的freemium模式,基本上堂免費,如要拿學位,才需要付費?
實體去全球化虛擬全球化同時進行
在可見將來,把生產鏈遷離中國,亦是一個不可能的夢。中國處理疫情已算最好,生產力已大致恢復,其他疫情嚴重地區,如印度、墨西哥和美國,無法可比。如疫情持續兩年,西方企業即使有意找其他生產基地,都無法推行。早前facebook發出奇怪通告,勸喻員工即使WFH,仍應留在矽谷,警告如搬至生活水準較低的地區,公司或考慮調整薪酬!這通告其實暗藏一個恐嚇,如員工選擇搬至生活水準較低的地區,公司也可全球招聘,例如中國和印度,人才更廉宜!
隨着網上生活和經濟發展,其實世界正同時進行兩個平衡但相反方向的paradigm shifts:「實體去全球化」和「虛擬全球化」。
(2)另一個流行概念,是世界貧富懸殊嚴重,變得愈來愈不平等。周三美國聯儲局記招,正好有人問這是否過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後遺症?主席Powell(鮑威爾)答得有技巧,盡量推卸責任。他指出貧富差距拉闊現象已發酵近40年,言下之意即與GFC(global financial crisis)後的非常規貨幣政策無關。這些政策反而對製造就業有極大幫助,疫情爆發前的2月,美國失業率處50年最低水平。他認為貧富懸殊的真正原因是全球化,美國本身教育制度失敗,工人競爭力減弱,和科技進步取替部分工種,亦形成一個技術分界,不懂科技就做不到薪酬較高的職位。
他的解釋有點道理,但當然貨幣政策也有責任。寬鬆貨幣政策,可追溯到1987年,Greenspan(格林斯潘)當上聯儲局主席開始。前任的Paul Volcker,骨頭也較硬,夠膽把息口加至17厘,徹底消滅通脹,才有空間讓Greenspan後來放寬,打造了近40年的國債牛市,其間股市雖出現數次股災,但大方向仍為向上。
GFC後的QE,只是寬鬆政策的加強版。過去半年的無限QE,再加上極端財政政策,就更不用說了,口頭上仍說是市場經濟,實質上已完全操控貨幣和資本市場,實行極左的MMT(Modern Monetary Theory,現代貨幣理論)和UBI(Universal Basic Income,全民基本收入)政策!結果是股債市場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美國3000萬人失業,但亞馬遜老闆Bezos(貝索斯),就創下一天財富上升130億美元的世界紀錄!
周三美國國會反壟斷聽證會,Bezos首次虛擬出席,背景是一家裝修普通的書房。不肯定是否故作低調,但貴為全球首富,相信房子絕對超豪。但我想指出,在疫情中,即使巨富如Bezos,都只能躲在他們的豪宅中,生活仍非常舒適,但不見得可夜夜笙歌,相信連私人飛機也極少使用。我不是否認他們生活跟平常老百姓有巨大分別,但在疫情下,客觀來說,實際生活上的差別確實縮細了不少!當然如疫情很快過去,他們必回復原來多姿多采的生活,但疫情真的會很快過去?
我也在探討現代貧富概念,與古代的區別。人類歷史上,直到西方的大約100年前,中國更只是40年前,貧窮的定義是絕對性的:貧窮等如缺乏糧食,營養不良,身體孱弱,容易生病,且缺乏治療,所以一般很短命!現代窮人生活當然仍不好,居住環境較差,區內學校質素較差,罪案率較高,和工作沒有前途。然後眼看Bezos等billionaires愈來愈富,心裏當然不爽,甚至非常憤怒,會走上街示威暴動!但在發達社會中的現代窮人,幸而絕大多數並不飢餓(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所以某程度上,貧窮逐漸變成一個較抽象,較相對的一個概念。
如疫情延續下去,窮人肯定較受苦,因為essential worker,只是美化低下層前線勞工的代名詞。失業者反而更好,如可無限期延續豐厚失業金,為何每個人都需要上班?從前我也質疑過,如社會到達某個豐衣足食水平,部分人,尤其極富和享受UBI的「窮人」,真可能不用上班,只做自己有興趣的事情,或什麼都不做。這情形或有點像伊甸園,但較接近天堂還是地獄,就見仁見智。
料「相對性」不平等愈來愈嚴重
如我的觀察有一定道理,我們已需要重新考慮貨幣政策、經濟制度,甚至fiat currency(法定貨幣)的定義、使用方法和必須性。數碼貨幣的ICO(Initial Coin Offering,首次代幣發行),類似高科技以物易物,會否更適合未來世界?
在「不平等」問題上,我認為同樣有兩個平衡但相反方向的發展:「相對性」不平等愈來愈嚴重,但其實貧富的「絕對性」分別則愈來愈小。這亦是一個思考社會問題的「New Paradigm」!
(3)回到較現實的市場,也出現一些非常重要paradigm shifts。世界正進入數據年代,有何證據?暫時全球市值最大的仍是一家石油公司,Saudi Aramco(沙特亞美),市值1.7萬億美元,稍勝蘋果、微軟和亞馬遜。但大家應記得Aramco曾到處尋覓上市地方,但不成功,最後只可回老家利雅得上巿,且近乎強迫自己人認購,所以估值意義不大。
另一個更佳世代改變的佐證是印度Reliance Industries的轉型。在Mukesh Ambani領導下,除傳統下游石油提煉企業外,同時成功發展出一家全面資訊企業,包含移動電訊、光纖和鐵塔等基礎設施,和線上線下電商平台等。在半年內集資300億美元,吸引了Google和facebook等投資者。股價升了2.5倍,Ambani亦榮升亞洲首富,全球第五富。
印度Reliance轉型 證世代改變
半年前我曾分析過美國製造業的盛衰。成功例子用了Tesla,無話可說,汽車製造、電池、AI,和最重要的宣傳伎倆,都領先全球,所以股價今年升逾250%,市值已超越豐田!Tesla的崛起,當然亦代表EV取替內燃機,石油年代終結,和未來AI年代的多重paradigm shifts!
失敗例子我用了兩個,其中一個是波音。寫文章時航空業仍未停頓,但當時波音已被737 Max問題困擾。現在情况當然更差,737 Max仍未獲批准重飛,訂單不斷被取消,如無政府支持,可能已經破產。市值低於1000億美元,連Zoom的市值都超過700億美元,在不久將來超越波音都有可能。Zoom的崛起,正代表資訊取代實體旅遊的A.C.(After Corona)年代。
同樣的,Netflix的市值亦已超越迪士尼,A.C.年代,不止主題公園去不了,連已有過百年歷史的電影和電影院行業的遊戲規則,都正在徹底重寫。
另一個失敗例子是Intel,從半導體先鋒和昔日霸主,淪落到今天景况,非常唏噓。上周公布業績,不止比預期差,更宣布7nm技術再度延遲,其實也不意外,因為本來連10nm都一直未做到,就索性企圖直接跳到7nm,成功才怪。更驚人的宣布是將考慮找代工廠,外包生產最核心的CPU!亦即暗示將逐漸把主要生產交給台積電。Intel股票插水超過15%,但台積電股票則在兩日內急升20%以上,帶領台灣加權指數,衝破1990年創下的歷史高位!台積電亦榮升至全球市值排名榜的第十位!
我曾說台積電是數據年代全球最重要的公司,現在更接近事實。在美國壓力下,不止要答應在美國設廠,最終更需屈服,停止接華為的單。但台積電仍將繼續南京廠的擴產計劃,服務其他中國公司。
中國彎道超車 較預期早最少7年
(4)另一個重要paradigm shift,是美國領導全球的年代,包括經濟、軍事、科技、教育、語言、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等範疇,已漸被中國崛起所挑戰。
周四美國剛公布第二季GDP空前下跌32.9%,亦即是美國和中國的名義GDP,變得前所未有的接近。叮噹馬頭,不肯定誰領風騷,讓分析師計算一下吧!重點不在中國是否已超越美國,重點的是彎道超車的時間點或比預期早了最少7年!如美國下半年經濟能成功重開還好,但看現時疫情發展,殊不樂觀,即是兩國GDP差距,未必能重新拉闊太多,尤其如美元繼續大幅貶值。
在美國打壓下,中國科技發展不易,但仍能迎難而上。Tiktok是全球最火的社交平台,活躍用戶超過8億。如被美國逼得太緊,或將從字節跳動分拆出來,估值高達500億美元,可能對投資者來說更好。華為面對壓力更大,但仍能靠內銷,超越三星,成為智能手機一哥。中芯國際(0981)技術仍落後台積電兩代以上,但其實已追貼Intel,非常難得!
大陸流行講量變而質變。現時在西方輿論的偏頗報道下,不少人仍對中國,有很多無理、反科學、甚至種族主義驅使的歧視和徧見。假如當中國GDP增至美國的1.5倍,科技、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斷上升,到時世人對中國的觀感會否改變?
其實現時超過70%的美國年輕人支持社會主義,反對他們認為過分自私、製造太多社會矛盾和不公平的資本主義。暫時,他們拒絕中國式社會主義,但就接受北歐式社會主義。本來瑞典是最多人崇拜的,但迷信群體免疫,處理疫情手法固執、反科學,甚至殘忍,結果累死很多國民,北歐鄰國仍拒絕開放邊境。瑞典連保護國民健康和生命的最基本責任都做不好,體制真的比中國好很多?
我歡迎以科學和理性為本,以改善人類生活和地球環境,推進世界和平為目標的paradigm shifts!
(中環資產持有Amazon、Apple、Microsoft、Reliance、Tesla、Netflix、TSMC、SMIC及三星的財務權益)